Ⅰ 中国电焊界第一人高凤林,到底有多厉害
高凤林用亲身实践向我们展示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他追求卓越,追求创新,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在焊接这个行业上突破自我,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最好的礼物,如今我们正在逐步过渡到中国创造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少不了工匠精神的发扬,精雕细琢的手工工艺背后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勤付出与学习。
正如香奈儿首席鞋匠说到的这句话“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如今的高凤林仍然冲在工作的第一线当中,同时,他还培养出许多焊接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为中国之后的焊接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向他们传递了耐心、专注的匠人精神。
Ⅱ 大师远去,“最强焊工”潘际銮一生都在做这三件事
2022年4月19日,国际着名焊接工程教育家潘际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潘际銮院士为我国焊接 科技 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清华大学在讣告中称。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中国的第一个焊接专业是我创立的;第二件事,我创建了南昌大学;第三件事,我在几十年里,为中国工业经济做了很多工作。”潘际銮曾如是形容自己的一生。
他的身上有多重身份: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原校长、国际着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以云南状元身份,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潘际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潘际銮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焊接工艺、焊接自动化、焊接电源、可焊性。他是国内焊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建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和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并培养了大批焊接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他曾在采访时自豪的说,“现在中国焊接领域都是我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
潘际銮参与解决了国内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其科研成果经济价值高达千亿元。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潘际銮率领团队成功完成了清华大学第一座实验核反应堆铝池壳的焊接,与企业合作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还是中国第一条高铁的钢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建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2008年又率领团队完成了国内第一条高铁“钢轨焊接质量控制”项目。
九旬的潘际銮带着夫人李世豫在清华校园里骑行的照片,引得无数网友羡慕和感动。李世豫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夫妇二人相识于年少。
年轻时,李世豫的同事曾笑话她,“你的男朋友是焊洋铁壶的”。潘际銮回复得很简短,”这个有用。”
“焊接,对建核电站来说,太重要了。这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一旦发生福岛那样的事,怎么交代?”
1987年,为解决法国专家报告的焊接问题,潘际銮接受国务院委托,担任秦山核电站过程的焊接技术顾问。秦山核电站是国内第一座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
在秦山核电站工作期间,潘际銮发现了工程存在很多焊接问题。他与当时的核工业部副部长及欧阳宇院士商量后,决定立即停止工程,将有问题的焊接结构全部推倒重做,保证工程质量。
1991年底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运转至今,主要焊接结构未发生问题。
潘际銮所指导的团队迄今仍在进行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汽轮机焊接转子、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站汽轮机焊接转子的研究。
2005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33687,是西南联大毕业生潘际銮的学号。“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校歌中的奉献精神,贯彻了他的一生,“我是学工科的,只要工程当中有需要,我就愿意去解决,不管什么岗位,给国家做贡献就是我的乐趣。”
持续为国家做贡献,一直是他的工作理想。“只要国家发展有需要,再难的课题也要承担和完成。”在工作中,他对学生和团队要求是,团结合作、勇于攀登、只求贡献、淡泊名利。
治学上,他强调“为写论文而做研究工作,我是反对的,你做这个工作对国家有用没有,这是关键的。提倡为国家,为民族的兴亡而努力。”
2011年起,潘际銮一直担任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来自西南联大的他,对教育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应该是对孩子的性格、情商以及生活习惯进行培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出走一生,潘际銮从未忘记故乡。上世纪90年代初,江西省的高等教育处于“三无”状态:无重点大学、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彼时,南昌大学从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而成。
1993年4月,66岁的潘际銮从清华园回到故土江西,出任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拟聘请潘际銮之初,江西省有关领导曾向他表示,为了不影响他的学术活动和 健康 ,哪怕去挂个校长的名、不做事也行。他的回复则是,“要么不去、要去就得有名有实”。
改革之初,有人写信到教育部和省委,说”潘际銮来江西乱搞”,改革阻力之大。在时任省长吴官正的支持下,潘际銮在南昌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潘际銮决定从扭转学风开始,借鉴西南联大的治学经验,开始推行学生”三制”——学分制(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按时修满但努力学习的可以延长年限),滚动竞争制(把奖学金从落后的公费生转给优秀的自费生),淘汰制(评审不及格的学生要被开除)。
上任第一年,学校开除了四十几个人,学生再也不敢马虎,一年下来,校风就正了。
潘际銮说,“改革开放以来,是有浮躁情绪的,但我搞工程、做东西讲究的是‘实’,不搞空的、形式化的。”一系列改革后的南昌大学,迈入了211工程大学行列。
离任十多年,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校园里,留下了“际銮书院”、“际銮路”等痕迹。2002年至今,潘际銮一直担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Ⅲ 主业焊火箭,副业焊导弹,中国第一焊接人高凤林,给你哪些启发
中国第一焊接人高凤林,原来只是一个很小的焊接工,但是随着自己的努力,历经几十年的刻苦钻研,现在成为了中国第一焊接人,主业焊接火箭,副业焊接导弹,这样的工匠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而且任何人在任何岗位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成就,接下来跟大家具体说明。总而言之,我认为通过高凤林的故事,首先告诉我们工匠精神是非常伟大的,无论在任何行业,只要自己努力钻研,像他一样默默学习,努力钻研几十年都可能成为高级技工,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先人才,取得不错的成就。
Ⅳ 潘际銮:一生只干一件事,只爱一个人
2022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着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潘际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潘际銮身上有太多重量级的第一,他是全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核电站的焊接顾问,他曾成功研制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爬行式弧焊机器人,科研成果价值高达千亿……
潘际銮身上也有无数动人故事,1997年,他因腰椎间盘突出,在家卧床4个月,坚持写就了一部四五百页的《现代弧焊控制》着作;2007年9月,80岁高龄的他去天津的钢轨焊接基地考察,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架着软梯子爬到20多米高的高架桥上,看工人焊接……
今天,让我们走近潘际銮,走近这位可敬又可爱的大国功臣。
文 | 谢芳 了望智库观察员
本文由了望智库综编。
1 逃难与好学
1927年,潘际銮出生于江西瑞昌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秀才。
潘际銮从小就聪明伶俐,读小学时接连跳级。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10岁的他亲身经历了家乡被摧毁,“飞机飞得很低,时常用机枪向人群扫射。有时三架,有时九架,有时二十七架,昼夜都来”。
潘家居住的九江三马路,每年涨水季都会积水,最深处能达到1米多深。潘家的一楼受此影响,往往也会积水近半米,由此,家中备有小船。
小船不仅供出行使用——潘父上班就坐小船去,还是避难的工具,只要防空警报一响,全家人就上船并划向空旷湖心,躲避日机的轰炸。有一次,一颗炸弹落在水里爆炸,引发湖水激荡,小船差一点倾覆,全家人性命堪虞。
1938年底,潘父决心带全家十口人逃难,他们用砖头堵上家门,奔赴昆明,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逃难途中,潘家一路走走停停,历经艰难。在湖南株洲,下雨天他们爬上一列运煤火车,打着雨伞坐在煤上,没想到日机转瞬即至,大家又下车奔向田野,分散躲避。在湖南衡阳,走在街上,日机来了,一家人赶紧躲进别人家的屋檐下。好不容易住进旅社,日机又来,一家人吓得躲进桌下。
在此期间,潘际銮和表哥同时得了伤寒病,高烧、昏迷不醒,一路被潘父从衡阳背到了桂林,高烧才退。
1939年,历经3个多月时间,一家人终于到了昆明。
为了躲避日机的轰炸,潘际銮和兄弟姐妹们去昆明乡下的一所中学读书,一路要翻三座山。
有一次,大雨天山陡路滑,潘际銮和二哥为了抢救被风刮跑的伞,一起掉进湍急的洪流。潘际銮后来回忆,“我已经昏迷,但是还拉住二哥的手,沉浮好几里往下游冲去。这时非常巧,有几位农民拿着很长的竹竿,在河边干活,看见两个小孩子被冲了下来,赶紧用竹竿捞起,还送到几里外的学校宿舍,帮我们换好衣服就走了。”
困难不止这些,初到昆明,潘家一贫如洗。小小年纪的潘际銮跟着哥哥漫山遍野找蘑菇,采竹笋,解决家庭吃饭问题,山上砍柴,解决生火问题。他还曾去一家车厂做临时工,负责登记仓库材料零件进出。就在仓库的一张桌子上,潘际銮自学了高中一、二年级的书。
1944年,16岁的潘际銮以云南省状元的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大,入读机械工程学系。
潘际銮后来在2017年的《朗读者》节目上回忆,“发榜张贴在云南省最繁华的街道的墙上,第一名就是我的名字。那时候,并不觉得很稀奇,我父亲母亲也没有怎么特殊奖励我。” 他说,当时念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抗日、救国、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潘际銮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他们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都没有放弃学业:大哥潘锡圭毕业于浙江大学机电系,二哥潘际炎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姐姐潘际和毕业于天津大学,小妹潘际华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1946年8月,联大三校复员北返,潘际銮转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继续学习,并于1948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
【注:西南联大三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旧址成为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
2 焊接专业第一人
1950年,新中国的建设如火如荼,潘际銮也迎来人生的转折。
这一年,教育部从全国各高校选拔了150名青年教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下称“哈工大”)进修俄语,为全面学习苏联、改革中国教育制度做准备,潘际銮正是其中之一。
当时,潘际銮和其他青年教师们一边进修俄语,一边给哈工大本科生上课。在选择学习的主攻方向时,潘际銮选择了焊接,要知道,当时国内并没有焊接这个专业。机械专业出身的他,为何做此选择?
潘际銮后来回忆到,他对焊接并无特别偏好,只是在哈工大学习期间,苏联派来的普罗霍洛夫教授是焊接权威,他翻了翻教授的着作,觉得很有兴趣,就报了他的名,就此开启了与焊接的不解之缘。
如果当时不学习焊接的话,潘际銮会选择什么专业呢?
“我是学机械的,不学焊接,我也会找一个非常有用的专业。当时中国最缺的是焊接。机床有人懂,刀具有人懂,机械加工都有人懂,中国老的工业都有。唯独焊接,中国老工业没有,可以说一无所知。”
1952年,哈工大决定筹建焊接实验室和焊接专业,这是全国第一个焊接专业。这一年,潘际銮既要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又要给本科生上课,还承担了焊接实验室和专业的筹建工作,逐渐成熟起来。
1953年暑假,潘际銮回清华大学汇报了学习和工作情况,清华大学委托他主持筹建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两边都需要潘际銮,怎么办?两所学校协商后决定,让他在哈工大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两年再回清华。
1953年9月,潘际銮带领清华大学10名学员来到哈工大,让他们参加了焊接师资研修班的学习。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他跟学员们一起,进一步明确了焊接专业的方向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了教学计划,完成了清华大学焊接实验室的规划设计。
1955年暑假,28岁的潘际銮回到清华大学,被任命为教研组主任,从规划设计实验楼、订购实验设备做起,正式开始组建焊接教研组。
1956年上半年,焊接教研组开出了第一门专业课——焊接冶金原理,下半年又开出了六门专业课。专业有了,但很多学生不愿意报名这个专业,觉得无非是“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
为了鼓励学生们积极学习,摒弃对焊接的误解和偏见,潘际銮专门在校报《新清华》发表了一段话, “焊接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标志。焊接能节省原材料,坚固美观,简化工序,并能改善劳动条件。世界上约有一半的钢材需要焊接才能成为可用的产品,一辆轿车约有7000个焊点,一架飞机约有25万个焊点和250米焊缝,一个焊接的锅炉要比铆接的锅炉节省金属25%。想一想,焊接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啊!”
事实上,焊接确实关乎一国的工业发展。
3 核安全与中国速度
在紧抓教学工作的同时,潘际銮还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来传达国家工业发展对焊接专业需求的紧迫性。
在此期间,潘际銮团队先后成功研制了重型轧钢机架的电渣焊技术、大型锤锻模堆焊技术和我国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并完成2500吨水压机全套高压蓄势器的生产任务、清华大学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的研究及生产任务、我国第一个汽轮机大型拼焊转子工程等,满足了我国工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要知道,这些项目都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和禁运、苏联对我国中断援助、科研资料极其匮乏、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
比如,真空电子束焊接是一种新型焊接方法,法国原子能委员会1954年开始研究,1956年取得专利。1957年11月,这项技术在巴黎原子能燃料元件技术会议上公开。1958年,美、英、苏联等国家开始进行此项技术的研究。
1958年10月,我国在英国焊接杂志Welding and Metal Fabrication的一篇文章中了解到此项技术,不过文章只给出了简单的基本原理和设备外形图。由于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再加上涉及国防领域的原子能相关技术,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有用的资料,只能依靠研究人员自己摸索。潘际銮团队一行5人,接下了这个研制工作。
1960年初,他们来到上海,与上海电焊机厂合作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机的研制工作。当年11月,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通过了国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被批准小批试生产。1964年3月28日,“ZD-30型真空电子束焊接设备”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发明纪录》。
此后,焊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铁、核电站、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核电站领域,1987年到1991年,潘际銮担任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实用型秦山核电站工程的焊接技术顾问。
建设核电站,焊接是关键技术,如果盛放核燃料的管道因焊接质量问题造成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后果不堪设想。1985年,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1987年初,当时的核工业部请国外专家参观,结果,外国专家发现工程中有些焊接结构质量不合格。
【注:核工业部成立于1982年5月,前身为第二机械工业部。1988年4月,核工业部被裁撤,其原有职能划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时组建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潘际銮临危受命,受国务院委托、核工业部聘请,去秦山核电站实地考察,发现了很多焊接问题。于是,他与当时的核工业部相关领导商量,立即停止了工程,有问题的焊接结构全部推倒重做。此后,他与电站施工单位共同制定了焊接结构、焊接性能及焊接工艺试验方案。为此,核电站建设工程工期推迟了一年,1991年才建成并于年底并网发电,但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运转至今,主要焊接结构未发生问题。
在高铁领域,潘际銮是我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中国速度”。
过去,我国的火车时速想达到100公里都很困难,这是因为车轨一般由100米一根的钢轨拼接而成,千百公里的长度,就有千万个接头,势必影响火车速度。
而中国第一条高铁线路——京津城际铁路,时速达到了350公里,就是因为很好地解决了接头问题。
潘际銮当时受邀做焊接顾问,创造性地提出在车间把5根100米的轨道无缝焊接在一起,然后再把每根500米长的轨道送到工地上进行组装焊接,轨道之间焊接得很光很平,火车开过去非常稳,速度就提上来了。
2017年,潘际銮接受采访的时候回忆到,“这条高铁一共3800个接头,都是用我的方法无缝焊接的。后来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如今我国有2.2万公里的高铁,共计84万个接头,没有一个是坏的,高铁焊接的要求很高,我国铁轨的焊接技术是全世界最好的。”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让北京奥运会期间运动员的通行有了速度的保障。
4 焊接机器人
如此多“中国第一人”的荣誉加身,潘际銮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为了研发一款焊接机器人,他辛勤耕耘了数十年。
而研发机器人的想法,源于一次会议。1979年5月,潘际銮赴成都参加全国焊接学术会议,回到北京后他寝食难安,多次跟学生们讲述他的所见所闻:
一位工人使用传统的焊机,从内外双面焊接100毫米以上的大直径合金钢罐体。为达到工艺质量要求,管件要预热到200摄氏度,工人必须身穿厚厚的石棉服蹲在一个小小的铁笼里,然后铁笼再被吊车吊进罐内。
高温、空间狭小、焊接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会让罐体里快速聚集大量有害气体,而工人们要在里面坚持十几分钟。因此,救护车必须一直在场,随时准备抢救休克的工人。
此番场景让潘际銮印象深刻,他下决心要实现大型工件的焊接自动化。
不过,当时大型结构件的自动化焊接是一大世界难题。已有的焊接机器人虽然能够替代一部分人工,但其机械臂运动范围在两米直径内,面对火箭、巨轮、油罐等超大型工件就会束手无策。
在一次赴美考察期间,潘际銮看到一家公司研发的焊接机器人可以像壁虎一样沿轨道爬到工件上焊接,这给了他启发,决定研究爬行式焊接机器人。
不过,国外的爬行式焊接机器人需要预先在要焊接的物体表面铺设轨道,但在大型结构件的焊接上,作业面往往大且变化多样,特别是在有曲面焊缝以及不规则焊缝的场景中,轨道很难与焊缝完全平行,焊接效果差。
这就需要一款可以在不断运动中自动调整、自动焊接的机器人。它有三个定语,一是无轨导,可以不用铺设轨道;二是全位置,可以平焊、立焊、仰焊;第三个是爬行式,它能够爬行运动。当时,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的焊接机器人。
为了研发这款焊接机器人,研究组成立后兵分两路:潘际銮的多年好友——焊接技师闫炳义和其夫人卢勤英,带着部分研究生在清华大学开展研究;当时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教授张华带着部分研究生在南昌大学从事研究。课题组先后研制了电磁式、履带永磁式、轮式、轮履结合式四代机器人。
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潘际銮团队终于研制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并申请获得了美国专利。2003年11月,国内焊接行业全部院士和数名顶尖级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其成果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06年,在第11届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上,这款机器人首次露面便成为全场焦点。同行专家评价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填补了国内外该项技术的空白,是国际焊接领域中的首创,属于国际领先、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成为解决大型结构件在工地实现自动化焊接的强大武器。
不过,这项价值千亿的项目,在完成了研发后,遇到了产业化的困难。为此,潘际銮亲自跑合作,甚至在2016年冒着大雨坐5个小时的车,与有投资意向的河北房地产老板洽谈,结果仍是不了了之。“老板们对跑来跑去能说会跳的机器人更感兴趣,见效快,也赚钱。”
最后,还是潘际銮的学生——清华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冯消冰成立了 科技 企业,潘际銮担任高级技术顾问,争取尽快投产。
此后,潘际銮步履不停,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 他还表示“现在全世界的大型结构,火箭也好、航母也好,绝大多数都还是人工焊。即使有自动焊的,多半也需要人工参与,还没有纯交给焊接机器人的。所以为什么我90岁了,还在想搞这个东西?就是因为看到没人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块硬骨头。”
5 创办南昌大学
潘际銮曾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中国的第一个焊接专业是我创立的;第二件事,我创建了南昌大学;第三件事,我在几十年里,为中国工业经济做了很多工作。”
1993年,新中国成立已近半个世纪,潘际銮的家乡江西依旧处在“三无”状态——无重点高校、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高教人才短板严重制约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93年3月,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当时的省长吴官正三顾清华园,把已经66岁的潘际銮请到南昌大学担任校长。
1994年9月,刚刚来到南昌大学的新生们就听说了两件事,一是江西省政府把装空调的钱省下来,给南昌大学师生们办学用;二是校长潘际銮去了学校周边的台球 游戏 室,实地查访学生数量。
为什么去台球 游戏 厅?因为他深深记得,当年在西南联大时,学校周边的茶馆里,满是自觉看书的学生们,“非常用功,不说话,就是看书,点一杯茶是给老板一点钱”。
于是在南昌大学,潘际銮试行了西南联大的办校理念,坚决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跟不上先试读,再跟不上退学;公费可降自费,自费可升公费。
一听要退学,有家长反对,写信到教育部,要求让他“赶紧滚蛋”。吴官正站出来支持他,表示可以实行淘汰制,如果淘汰下来的学生确实有困难,我给他安排工作。潘际銮一听,就下定了决心坚决执行,第一年就开除了40多个人,此后学风一片向好。
为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他一边当校长一边当导师带教学生,明确告知对方:必须“默默无闻地干,自己去争取课题,别指望在学校拿钱”。他还反对“唯论文论”,呼吁学生们多去实践,多去做有用的东西。
在潘际銮的努力下,只用了5年时间,南昌大学就由一个无硕士点、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学,变成江西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了感谢他,南昌大学命名了一条“际銮路”。
【注:1997年5月,南昌大学“211工程”建设立项的审核通过。】
2002年12月,75岁的潘际銮离任,成为名誉校长。2003年,他回到清华大学,继续教书育人。
6 一生只爱一个人
常年忙于工作,潘际銮对家庭亏欠很多,他时常感谢妻子李世豫的默默支持。他在接受采访谈及妻子的时候,曾说“我这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只爱了一个人”。
夫妻二人的缘分,其实来得比想象中早。1937年,10岁的小学生潘际銮在九江读五年级,此时,6岁的小女孩李世豫随家人从南京逃难到九江,随后就读于当地小学,那所小学的校门就在潘家对面。后来,这两间小学合并。
如此缘分直到两人1991年回故乡怀旧才得知,2008年,这对“夫妻校友”还一同被邀请参加小学的百年校庆。与学校一同得知的,还有当年两家人所住房屋仅隔一条马路,李家当年的住房,还是潘际銮父亲代友管理出租的。
潘际銮不禁感慨,“我与妻1950年方相识,50多年后才知道,十分稀奇。”
时间回到1950年,潘际銮正在清华大学当助教,“我年轻的时候一心扑在学习上,没恋爱过,也没找过女朋友”。彼时,19岁的李世豫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准备考大学,因为人生地不熟,就请自己的老乡帮忙找住所。巧合的是,这位老乡正好与潘际銮住在一起,两人就此认识了。
潘际銮后来在《朗读者》节目中直白地表达对李世豫的爱意,“我当时对她有好感,就主动帮她找住的地方,她要考大学,我就帮忙补习功课,数学啊物理啊我都给她补,白天辅导她功课,晚上就去散步,慢慢地产生了感情,彼此默认了对方。”
后来,李世豫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闻名学校的才女。
“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一切都是简简单单的,没多久,我要去哈尔滨读研,她留在北京考大学,她没有说过一句不要我走的话,我这一去就是五年,其间,我们每周都给对方写信。”五年后,潘际銮回到北京的清华大学组建焊接教研组,李世豫从北大毕业,两人决定结婚。
婚后,潘际銮便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搞科研,经常三四个月不回家。前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在家,直到第3个孩子出生才赶上看一眼。李世豫一个人撑起了家庭,她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照顾潘际銮的父亲,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3个孩子长大,但她从没抱怨过。
有人问李世豫,“潘院士硕果累累,名声显赫,您却一直默默坚守北大教学,在家奉献多,感觉到委屈吗?”
李世豫马上回答,“不委屈呀,他忙他的事,我忙我的教学,带好我的孩子,很好的。”
潘际銮对此很是感慨,他经常说:“婚后,我主外,她主内,六十多年来,我的每个决定,她都支持,从没拌过嘴。”
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验收时,李世豫和潘际銮试乘高铁,“我们从来没坐过那么快的火车,当时一想,这里面有我老伴的功劳,很高兴”。李世豫说。
最近几年,潘际銮学会了为妻子制造小惊喜,比如在钻石婚(结婚60周年)时,偷偷做好相册放在妻子的床头。在清华园里,同学们还经常能看到年近九旬的他骑自行车载着年过八旬的妻子,在林荫道上兜风。
2016年的中秋节,有媒体邀请潘际銮讲述自己与妻子的爱情故事,在采访的最后,他提起了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 我但愿她长久,她比我长久更好了。如果她不活着,我一个人很孤单,我连吃饭都吃不上。
如今,他先走了一步。
回首潘际銮院士的一生,正如他尊崇的西南联大校训一样,“刚毅坚卓”,年幼时他饱尝战争之苦仍不放弃学习,年轻时他勇于担当,为国家建设而奋斗,晚年他致力于科研和教学,培养新一代年轻人。
向潘际銮院士致敬。
参考资料:
库叔福利
Ⅳ 中国“焊将”高凤林:外企8倍年薪挖不动,如今怎样
2018年正值56岁的高凤林获得了"大国工匠"的称号,短短的四个字恰当了总结了他这些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和在航天事业上留下的痕迹。
作为中华总工会副主席的高凤林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岗位不同,作用不同,仅此而已",鲜明的表达了他甘于淡泊的人生态度。
他也开着玩笑说,他的主要工作是关于火箭的焊接工作,作为国之利器的东风导弹只是在他闲来无事才去焊接,更显示出了他豁达和潇洒的一幕。
Ⅵ 中国焊接第一人,焊接我国半数火箭发动机,外企百万年薪也请不动,他是谁
焊接是重工业衍生出来的一种技术,在工业领域有着极大的作用,有人甚至将电焊工,称为工业的缝纫师。在电焊这个领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焊工,只能做一些普通的工作,而中国电焊界的第一人高凤林,却是一个极其令人佩服的优秀人物,他焊接的并不是普通的机械和器材,其主要工作是火箭焊接,没事时就帮国家焊接东风导弹,国外花了百万年薪也请不动他。
那时候西方国家普遍认为,高凤林没有能力担负这个工作,结果他却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工作,解决了困扰世界的一些难题,外国人因此认识到了高凤林的焊接能力,随后美国还专门请他过去帮忙进行焊接。有一个外国公司以500万的年薪和两套房为代价,请他出山做技术指导,结果高凤林却婉言拒绝,他坚决表示自己的能力,只是为国家服务,绝对不会因为金钱离开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