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美女专区 > 泰国美女来中国看潮剧

泰国美女来中国看潮剧

发布时间:2022-12-14 10:46:44

❶ 潮剧美人泪有没有原型

潮剧《美人泪》是一出好戏,名家联手,沈湘渠词,陈登谋曲,郑健英唱,字字动人,声声入耳,尤其冯香罗的一段干唱,“体谅?谁体谅我……”,听得人心碎,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她的悲惨世界。

《美人泪》讲述了少女冯香罗,与表兄李上源青梅竹马,互相爱恋。在婚期将近之际,她却被掠入宫,命运因而被改写,她的一生,爱不能遂、冤不能伸;她的归宿,是用被鸩杀的代价,换来了一场虚伪的葬礼。

冯香罗,共有四个男人爱过她。

表兄爱了她一生,至死不渝。他的身份跟随她人生的轨迹不断变化,不管是儿时玩伴、宫廷乐工、削发为僧,还是孤独守墓,他为她一生相守,不离不弃。

老皇帝对她的爱,飘忽不定。因为她的娇美,他也曾信誓旦旦,起意“废后立储”,但在王权利益面前,“君无戏言”何其苍白,最终她成了老皇帝人生的过客。

义父朴实无华的爱,深沉厚重:救她于危难之中,给了她一个遮蔽十六年风雨的小家,还为她上京告状,舍生忘死。

亲生儿子虽与她血浓于水,但羽翼未丰幼稚脆弱,初登大宝血气方刚,有励精图治的想法,却经不起现实的压力和考验;血缘亲情,在强权面前不堪一击,所以他不但求“母后体谅”,还亲手奉上毒酒,鸩杀了亲生母亲。

一幅戏画,没有血腥的场面,却真实表现了封建王权中强者凌霸和亲情悲摧的一面。

戏画《美人泪·鸩母》,雕栏画栋的皇宫,金碧辉煌的宫殿。冯香罗的笑容,带着淡淡的忧伤。画中人神情动态截然相反,小皇帝心猿意马,忐忑不安欲言又止;冯香罗眼光慈祥,若有所思,情真意切。如果不了解《美人泪》的剧情,谁能想到,这个宁静的画面中,竟然潜伏着杀机、虚伪和阴谋,死亡的深渊近在咫尺。

诚然,冯香罗愿望落空,内心肯定十分失望,但母子团聚的一刻温馨,仍然温暖着她创伤的心灵。画面中的她,低头沉默,原谅儿子的软弱,饮下鸩酒之前,她告诫儿子要减税降赋,体恤贫民,当一个好皇帝。她的酒觥,举而待饮,踌躇再三。她谆谆教诲,不断叮嘱。

一对恋人,一曲恋歌,一部血泪史,冯香罗追问“天理良心”的声音,在王朝的上空飘荡…

❷ 潮剧的历史、来历

潮剧[1]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宋元南戏的分支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①,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②。直到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1936年,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班曲荔镜戏文》(即《陈三五娘》剧本)。戏文的全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牛津大学所藏的这个刻本,因“最后一页有残缺,不能知道此书究竟刊于何时”,但向达认为“就字体各插图形式看来,类似明万历左右刊本”。向达介绍牛津的《荔枝镜》藏本之后,二十年过去了。1956年,梅兰芳和欧阳予傅倩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一个是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剧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藏于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与英国牛津大学所藏的《班曲荔镜戏文》是同一刻本。但该本保存完好,末页是书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样。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燠年号,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大全》,没有刊刻年号,但据专家考证,系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后记》)。嘉靖刻本卷末刻有书坊一段告白:“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叶,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记,买者须认本堂余氏新安云耳”。说明这个“重刊”本,是从旧本“荔枝记”,揉合潮泉二部,增“颜臣”、北曲等内容,并“校正”旧本荔枝记文字的差讹而成的。1964年,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任、汉学家龙彼得教授,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又发现潮剧的另一个明代刻本,这就是刊于明万历辛巳(公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这个“新刻增补”的潮剧本,不称《荔镜记》,而称《荔枝记》,是与《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它的底本是不是嘉靖重刻的荔镜废气 依据的原本,沿难断定,但这个刻本是“新刻增补”本,说明在万历之前,已在原刻(初刻)存在了。这个刻本的卷首,刻有“潮州东月李氏编集”字样。地方戏曲向不登大雅之堂,戏曲编剧者署上名字也不多见,这个刻本把编剧者潮州人李东月也刻上了。就在流传于海外的潮剧明代刻本被陆续发现期间,1958和1975年,在揭阳县渔湖和潮安县凤塘两地的明墓中,相继出土《蔡伯皆》(即《琵琶记》)和《刘希必金钗记》手抄剧本③。这两个抄本的出土,引起国内外戏曲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的珍贵文献”④,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戏曲文物的一次重大发现⑤”。</SPAN></SPAN></p>

❸ 找洪妙的经典潮剧

艺 术 年 表

1904年4月25日出生于泰国。4岁由父亲带回家乡澄海隆都。
1909——1910年在家乡参加大锣鼓娃娃班。
1912年参加家乡的纸影班,学唱潮剧。
1929年飘流到泰国,参加当地纸影班老正兴。
1930年在泰国加入潮剧戏班老怡梨,成为正式的潮剧演员,在《杨令婆辩本》中饰杨令婆、《包公会李后》中饰李后。曾到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演出。后随剧团回到中国。
1934年再度到泰国参加中正顺潮剧班,除演出《辩本》、《会李后》外,还在《唐僧出世》、《朱洪武》、《薛武》等等连台本戏中担任重要角色。但好景不长,中正顺突然星散,他又倒嗓失声,只好又回到家乡,跟祖母一起生活。
1938年前后在家乡参加“功德班”,稍后又参加潮剧老玉堂班。
1939年戏班星散,流落到福建东山一带卖唱。
1945年参加永乐班和老一枝香班当演员。
1947年参加老源正班,演出剧目有《包公会李后》、《杨令婆辩本》等。
1951年在《白毛女》中饰老妇,《穷人恨》中饰大成母。
1952年在《孔雀东南飞》中饰焦母。
1953年在《志愿军未婚妻》中饰赵母,《红楼梦》中饰贾母。
1954年在《妇女代表》中饰婆婆。
1955年在《卓文君》中饰程妻,《选女婿》中饰丈母娘。
1956年在《秦香莲》中饰太后,同年调到广东省潮剧团。
1957年上京演出,主演《杨令婆辩本》,被誉为“活令婆”。在《苏六娘》中饰乳娘,《拉郎配》中饰李母。
1958年底广东潮剧院成立,为一团主要演员,在《苏六娘》中饰乳娘。同年《苏》剧拍摄成电影戏曲艺术片。
1959年国庆十周年献礼,随团上京演出。在《阿二伯的龟鬃匙》中饰二姆。
1960年随广东潮剧院一团赴香港演出,主演《辩本》。同年,广东潮剧院成立青年剧团,调往青年剧团。
1961年在《换偶记》中饰张幼花。
1962年在《香罗帕》中饰老夫人。
1963年在现代戏《杜鹃山》中饰杜妈妈。
1964年在《刘明珠》中饰太后,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同年,参加广东潮剧院建立的农村演出轻骑队。
1964年表演唱《某公三哭》。
1965年调往广东潮剧院青年实验剧团。
1965年在现代戏《借牛》中饰刘母。
“文革”期间辍演。有一段时间到家乡隆都放牛。
广东潮剧院恢复建制后,于1978年2月17日,从戏校调到广东潮剧院任顾问,同时在二团工作。
1980年随广东潮剧团赴香港访问演出。
1982年12月15日广东潮剧院为卢吟词、谢吟、洪妙、吴大举办艺术生活纪念大会。
1984年在电影戏曲艺术片《张春郎削发》中饰乳娘。
1986年逝世。
洪妙小传入编《中国大网络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艺术家辞典》和《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❹ 潮剧院一团一级演员汤丽娟

汤丽娟, 广东省潮剧院一团女演员,主攻闺门旦,国家二级演员,1995年分配到广东潮剧院一团工作至今。
先后在《保婴记》中饰金满月、《京娘送兄》饰京娘、《金花女》中饰金花女,《张春郎削发》饰双娇公主、《狄青出使》饰八宝公主、《楚宫风云》饰孟嬴、《赵少卿》饰赵赛英、《大义巾帼》饰柴玉英、《烟霞山》饰夏妃、《红鬃烈马》饰玳瓒公主、《苏后复国》饰白玉兰等。
1998年参加广东省中青年演艺大赛获得金奖,同年被评为汕头市文艺一等奖。1999年参加广东省中青年演唱演奏比赛获得金奖,同年被评为汕头市文艺一等奖。2002年参加潮剧院中青年演艺大赛获得一等奖。2002年参加中国名家名段演唱大赛荣获全国专业组二等奖,同年被评为汕头市文艺一等奖。2006年参加广东省中青年演艺大赛荣获金奖,参加中国第三届红梅荟萃大赛荣获金奖,同年被评为汕头市文艺一等奖。
2008年赴上海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并结业。曾多次随团赴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香港等地演出,广受赞赏。

❺ 潮剧为什么这样出名

潮剧,并不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剧种,却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剧种,它有它独特的唱腔、表演,运用方言来唱、念,使得它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不同于舞蹈是纯肢体语言的艺术,不同于歌曲是声音上的艺术,也不同于音乐是人对乐器的演奏艺术,更不同于杂技是纯技能上的表演艺术,它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集唱、念、做、打于一身,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培养戏曲演员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要培养一名德高艺精的戏曲演员更是难。( u: a6 y% f6 P# Z9 z, I
很多很多的白发老人,他们手执扇子,听着他们喜爱的腔调,有时候头会随着演员的腔调走动,有时候会大叫好,我仿佛看到他们年轻时候就在看戏,看着看着,头上的乌丝就变成了白发……除了老人,剩下的大概就是行内人了,或者是一些小孩,这些孩子大部分也都是戏校的孩子。" J: u l I0 w& ?' Z
其实,不只是京剧面临着一个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很多地方戏都是这样,像潮剧,也有过很多年的低迷期。所幸,在潮剧面临着萎靡不振的形势时,在潮汕地区,有一个业余潮剧培训团体,培养了许多许多戏曲新苗,几年来,连续夺得了12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牌,为潮剧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更加重要的是,它为潮剧培养了一大批潮剧小观众、小票友……这个团体在潮剧界在潮汕地区也算是小有名气,也因为他们出版了很多潮剧卡拉OK唱片,让孩子们有了一个方便学习潮剧的平台。如是,从此潮汕地区掀起了一股小孩学唱潮剧的热潮,民间也兴办了很多业余学习潮剧的机构。
e, G0 | j# O3 s 当然,潮剧这个剧种,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它是用方言唱的,外地人都听不懂、说不了,所以基本上只能由本地人来唱和演,所以它的受众面又只能是懂潮语的人,虽然现在科技也发展了,有了字幕机了,可是,如果要观众边看戏还要边看字幕,势必会分散观众的心,那观众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体会到最美的享受了。说到字幕,必须强调一个问题,就是在传统潮剧剧目中,有很多俗语,都是必须用潮汕话来说才有意思才幽默的,比如潮剧《金花女》第五场中,驿丞就说到了“老婆掉进溪——凄凉(妻凉)”,这样的话外地人还可以听懂,又如,《金花女》第三场里,进财说的“秀才吃崂饼——有日”,像这样,外地人能看得懂吗?如果是很土的方言,字幕也用一些很生僻的字的话,那外地人怎么能看懂?这样,字幕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当遇到方言而且是生僻字时,打字幕的人必须把演员们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而不是打出那些谐音的,只有潮汕人看了才能懂的字。只有这样努力改变,我们潮剧才能把自己推向外地,推向更远的地方!只要努力用心了,一定可以,外国片也可以打上中文就拿到中国放映,照样有很大的市场。
除了字幕,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潮剧都需要改进,像我们的化妆、头饰、服饰都可以多向外地剧种(比如越剧)学习。要有一出好戏,剧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潮剧,当前缺的却不仅仅是优秀的演员,剧作者也是紧缺,还有作曲的老师也缺,仔细想想,潮剧面临的形势确实太严峻太危险了。

❻ 中国潮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方就有潮剧。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宋元南戏的分支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名家 指专门从事潮剧表演多年,得到群众认可,有一定着述的潮剧演员。而不是喜欢潮剧久了,年纪高了就可以成为名家的。 洪妙(男老旦) 秦梦、邱红、陈华、陈楚蕙(女文武小生,香港)、陈学希(小生) 陈文炎、陈光耀、陈丽玉、蔡锦坤、方展荣(丑生)、 范泽华(花旦)、 郭石梅、李有存、李义鹏(-(丑)-生) 芦吟词、黄玉斗、黄瑞英、孙小华(花旦) 、吴清城(小生) 吴丽君、谢大月、谢吟、许云波、姚璇秋、杨其国、叶清发(小生)、张长城(男老生)、张桂坤、郑小霞(花旦) 郑健英(花旦) 郑仕鹏 潮剧的形成 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直到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 1936年,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班曲荔镜戏文》(即《陈三五娘》剧本)。戏文的全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牛津大学所藏的这个刻本,因“最后一页有残缺,不能知道此书究竟刊于何时”,但向达认为“就字体各插图形式看来,类似明万历左右刊本”。 向达介绍牛津的《荔枝镜》藏本之后,二十年过去了。1956年,梅兰芳和欧阳予傅倩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一个是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剧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藏于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与英国牛津大学所藏的《班曲荔镜戏文》是同一刻本。但该本保存完好,末页是书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样。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燠年号,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大全》,没有刊刻年号,但据专家考证,系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后记》)。 嘉靖刻本卷末刻有书坊一段告白:“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叶,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记,买者须认本堂余氏新安云耳”。说明这个“重刊”本,是从旧本“荔枝记”,揉合潮泉二部,增“颜臣”、北曲等内容,并“校正”旧本荔枝记文字的差讹而成的。1964年,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任、汉学家龙彼得教授,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又发现潮剧的另一个明代刻本,这就是 刊于明万历辛巳(公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这个“新刻增补”的潮剧本,不称《荔镜记》,而称《荔枝记》,是与《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它的底本是不是嘉靖重刻的荔镜记依据的原本,沿难断定,但这个刻本是“新刻增补”本,说明在万历之前,已在原刻(初刻)存在了。这个刻本的卷首,刻有“潮州东月李氏编集”字样。地方戏曲向不登大雅之堂,戏曲编剧者署上名字也不多见,这个刻本把编剧者潮州人李东月也刻上了。就在流传于海外的潮剧明代刻本被陆续发现期间,1958和1975年,在揭阳县渔湖和潮安县凤塘两地的明墓中,相继出土《蔡伯皆》(即《琵琶记》)和《刘希必金钗记》手抄剧本。这两个抄本的出土,引起国内外戏曲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的珍贵文献”,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戏曲文物的一次重大发现”。 潮剧的发展 我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北杂剧在宋金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至元代达到繁荣;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南戏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到各地之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言、语调上的差别,使之不断变化,在风格上也逐渐地方化起来;一种是当地的民间音乐——从秧歌、小调、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断地被采用到戏曲中来,丰富着原有的曲调。这两种因素相互渗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风格的声腔剧种。”明本潮州戏文的发展,证明了现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一些在史籍上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早期剧本,如《颜臣》(即《陈颜臣》,演陈颜臣与连静娘的故事)、《刘希必金钗记》,就是早期南戏曾在现潮汕地区流传的佐证。 其次,《蔡伯皆》、《刘希必金钗记》,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戏剧本,说明南戏流传到现潮汕地区之后,潮州艺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于语音、语调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调起了变化,同时还吸收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从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所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戏。”这两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乡音唱南北曲的佐证。 其三,《荔枝记》、《荔镜记》是以潮州民间故事编写,结构完整、手法娴熟、用潮腔演唱的剧本,说明潮腔在嘉靖年间已趋于成熟,那么,它形成的年代,自然应在嘉靖之前。前到什么年代呢?有的戏曲研究专家根据有关的史料,认为“明中叶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独特的剧目和演出形式,流传在泉州长、漳州、潮州一带”。“明中叶以前”即15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果从《荔镜记》刊刻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剧历史的绝对数字,也有4 4 0多年了。 传承 新世纪以来,潮剧界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剧目传承活动。 潮剧现有的这批传统剧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当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辩本》《闹钗》《刺梁骥》《闹开封》等。在五六十年代,潮剧界能人甚多,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社会上的文人学者也无微不至地关注着潮剧,当时对传统的整理传承达到了一个高峰。专家学者对大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甄别筛选,绝大多数有提炼价值的剧目经过加工,成为潮剧的经典和保留剧目。这批剧目剧本紧凑,立意高,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音乐既保留了传统,也融入了新素材;动作设计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并保留了潮剧细腻典雅的特色和独有的表演程式。 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在广州成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行当 生:潮剧里的武生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旦:青衣(乌衫)、闺门旦(蓝衫)、衫裙旦、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武旦 净:文净、武净、丑乌面 丑: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潮剧着名演员有:谢大目、卢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许笑娜、郑舜英、李玉兰、吴玲儿、郑健英、孙小华、王少瑜、林初发、黄映伟等等。唱腔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轻三六调]以61235为主音构成旋律,适用于表现欢快跳跃、轻松热烈的情调,如《大难陈三》的[哭相思]。 [重三六调]以7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用于表现庄穆、沉重、激动的情绪,如《奏黉门》的[黄龙滚]。 [活三五调]以57124为主音构成旋律,善于表现悲哀和优怨的情感。[活三五调]为潮剧唱腔中的特殊音调,在唱腔中,其音调和潮语腔调十分密切,因唱词语音升降而产生音调圆活多变,故艺人说:“从乐谱上看,[活三五调]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则一音数韵,圆活变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调的浓厚韵味,如《琼花》的[晴天霹雳]等;[活三五调]属悲调,但潮剧唱腔用调多变,也有悲调喜唱的,如《京城会》的[皂罗袍]。 [反线调]以6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它是[轻三六调]的变体调,即以凡为宫,唱奏起来有特殊的风味,多用于游园玩耍、轻松明快的场面,如《刺梁骥》的[罗汉月]等。 犯腔犯调,是潮剧唱腔用调中经常出现的手法。潮剧唱腔用调比较讲究,一般互不混杂,如[轻三六 调]避免74为主音,[重三六调]避免63为主音,如果混用,则为相犯。传统剧目《杨子良讨亲》中的曲牌[弄魂幡],是由[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四个调相犯而成,艺人俗称为[四斗臭(凑)],具有诙谐风趣的情调。[锁南枝]调和[斗鹌鹑]调也属犯调,但其子母腔句比较稳定。 [斗鹌鹑]调多用于自叹或待迟(待人末至)场面,带有凄清伤感的情绪。[锁南枝]曲调较为沉闷,但也用于激动场面。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潮州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❼ 黄瑞英的个人经历

1953年毕业于潮阳棉城二小,同年考入玉梨潮剧团当演员,花旦当行。
1956年进汕头首届潮剧演员训练班受训,同年8月选调广东省潮剧团。先后在《苏六娘》、《续荔镜记》、《英蓉仙子》等剧中担当主配角。
1960年随中国潮剧团赴柬埔寨、香港访问演出。
1965年为现代戏《万山红》当场记,开始涉足导演艺术。
1977年参加现代戏《彭湃》、《蝶恋花》导演组。
1978年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后执导《王熙风》、《终南魂》等戏,与人合作导演《张春郎削发》、《金花女》等剧。
1979年起多次随团赴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执导或参加导演的剧目多部为各级音像出版部门录制,海内外发行。
1987年赴京参加首届艺术节演出获奖。
1983年获记功表彰。
1984年评为三八红旗手。
1988年至1992年任广东潮剧院一团团长。现任广东省政协委员。
黄瑞英,唱腔清脆甜美,明亮委婉,流畅自如,韵味浓郁;做工细腻传神,丝丝入扣,花旦艺术炉火纯青,曾在《苏六娘》中饰桃花、《续荔镜记》中饰益春、《芙蓉仙子》中饰芙蓉仙子、《闹钗》中饰小英、《春草闯堂》中饰春草、《闹开封》中的饰诰命夫人、《王老虎抢亲》的王秀英、《恩仇记》中的菊香(素云)、《西厢记》的红娘、《江姐》中饰孙明霞、《蝶恋花》的杨开慧、《八一风暴》的女特务、《迎风山》的林英以及在《社长的女儿》、《雾里牛车》饰演重要角色等,其表演艺术倾倒了成千上万的潮剧观众。1960年随中国潮剧团赴柬埔寨、香港访问演出。
黄瑞英不仅是一位着名的演员,同时还“演而优则导”,1965年为现代戏《万山红》当场记,开始涉足导演艺术。1977年参加现代戏《彭湃》、《蝶恋花》导演组。1978年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进修班学成归来,曾执导《王熙凤》、《飞龙女》、《终南魂》、《古琴案》、《陈三两》、《银锁怨》、《老兵回乡》、《武则天》等戏,与人合作导演《张春郎削发》、《金花女》等剧。《张》剧1987年赴京参加首节艺术节演出获奖。《终》剧1993年参加第五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导演二等奖。

❽ 潮剧和京剧在国外的地位

京剧在世界舞台上地位都很高,在世界剧坛上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梅派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而潮剧虽然没有京剧如此崇高的地位, 但在国外,潮剧以其精湛的艺术和独特的风格也深受不少名人的好评。如世界影坛艺术大师卓别林1931年在新加坡观看潮剧《杨家将》演出之后,感叹地说:“我虽不懂中国语言和它的传统戏剧,但中国戏剧的程式和表演手段,十分有助于我理解戏剧的内容。

❾ 仙凡情未了潮剧属于哪个剧团演出的其女主角是谁

广东省揭阳市潮剧团演出,女主角是秦凤兰。古装潮剧全剧毅奋潮剧-仙凡情未了传统潮剧广东省揭阳市潮剧团演出,潮剧选段庵堂会-伯劳东去燕西飞孙小华,潮剧选段单丝独木计难成林燕云,潮剧选段-韩文公冻雪-一封表奏九重天张长城。

阅读全文

与泰国美女来中国看潮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动漫美女独自走在夜路 浏览:1423
动漫美女被骗10万 浏览:1215
高铁上的小女孩图片大全 浏览:1884
美女丝袜中出电影有哪些 浏览:994
古代四大美女ppt 浏览:1743
韩国美女车载dj音乐完整版 浏览:1727
巨臀美女手机在线看 浏览:721
小美女跳舞干净利落 浏览:2017
继承医馆美女小说 浏览:1465
最美军训女生爬草坪的图片 浏览:1671
裸体女人和男人日B图片 浏览:1990
美女是黄视频下载 浏览:1554
大漠苍狼偷看美女换衣服是第几集 浏览:1501
男生温头像柔图片 浏览:1031
让图片可爱起来的小图案 浏览:1173
什么叫姿身大美女 浏览:3127
看日韩美女生活片 浏览: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图片 浏览:1882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听温柔大方美美哒 浏览:1019
哪里能请到美女演员 浏览: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