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赞比亚美女愿意嫁给中国人吗
不愿意嫁中国人。
1、埃塞俄比亚美女虽然很多,但她们很少嫁给中国人,在埃塞俄比亚打工的中国人也不少,但和当地姑娘结婚的很少。
2、因为文化习俗有很大不同。
3、埃塞俄比亚姑娘找对象,一般父母做主,希望找条件好的男人,如果你不是很有钱,她们也不愿意远嫁中国。
② “娶洋妇”记
“娶洋妇”记
周松芳
(原载《同舟共进》2017年第2期)
晚近以来,中国积贫积弱,长期受洋人欺侮,在一些人看来,如果得以娶一洋妇,是否可以“出一口恶气”,可贴上“爱国主义”的标签?事实上反而不那么简单。梳理国人娶洋妇的史例,可谓别有意蕴在。
娶洋妇不易
最早立志也得以娶成洋妇的,恐怕是大名鼎鼎的容闳了。1845年他在澳门的玛礼学校肄业时,曾写下一文,题为《意想之纽约》:“予之意想得成为事实者,尚有二事:一为予之教育计划,愿遣多数青年子弟游学美国;一则愿得美妇以为室,今此二事,亦皆如愿以偿。” 由容闳之志,可见当时想娶个洋妇实在不易。但国人喜欢看结果和表面,似乎留学就可以娶洋妇,所以当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学堂派员留学,三年届满回国,国内就热传这班留学人员,学没好好上,倒是娶了洋妇“以娱情”,此传言还堂而皇之地上了着名的《申报》——当然该报后来又刊发了更正的消息。
容闳(1828.11.17-1912.4.21)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早期海外华人娶洋妇固然不易,但在英国有所例外。因为中英贸易渊源甚早,由于一口通商的关系,广东人很早就践土英伦。据学者考证,早在1769年8月,广州就有一位陶塑匠搭船去英国,受到热烈欢迎。稍后,又有一位译名“王彤”(Whang Tong)的人曾在1775年到访伦敦,并与英国的文士和科学家会面。再晚一点的1816年,冯亚生、冯亚学两个广东商人因其伯父任广东海关税收官,出于好奇搭船赴英伦,后赴德国登台表演二胡,并协助德国汉学创始人之一威廉·夏特研究汉语。
到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842年割占香港岛后,粤人与英人的往来更为密切了,最主要的当然是受雇于英人商船上的水手与杂役。这些水手与杂役,有一部分滞留于利物浦等港口城市,再内迁至伦敦等地,成为早期英国华人移民的主要来源。除水手外,由于被西洋人以坚船利炮为象征的先进科学技术所震惊,晚清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就提出:“出洋一年,胜读西书四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三年”,因此求学留洋者也越来越多。在朝廷派遣官费留学生之前,不少广东人因地利之便及认识之先,早就私人留学英国了。
这些早期的广东水手或留学生,留下来总要解决生理乃至家庭问题。他们不可能像美国来自新会、开平、台山等地的金山客(指淘金的人),即便人不在家乡,父母照样帮其娶妻,让新娘抱个大公鸡拜堂——无论如何,他们是想着要回来的。这些留在英国的广东人,下焉者求诸风月场,上焉者觅一英妇,竟也有得偿所愿者。1868年,曾任光绪皇帝外语老师的张德彝随使欧美,在英国听说有广东人王阿秀在此开张茶铺,盈利丰厚,已纳“番女”为妻,六年内生了两子一女。次年又见到一例:一位英国妇人,年约三十上下,其夫名为田阿喜,隶籍浙江钱塘,以抛刀接刀为戏,在欧洲各国卖艺,两人结婚已有九年,育有子女。
1894年,一位澳洲女子和她的中国丈夫及三个孩子
至于不娶或娶不到洋妇,窥视或者嫖宿之,也是一种选择,虽然等而下之。此种“嗜好”,虽达官贵人亦不能免。1925年初,翁之熹(翁同龢之侄曾孙)随同传奇将军徐树铮出使欧洲,便曾人妓馆观裸舞;“性学博士张竞生则认为巴黎是浪漫之地,有满大街的人可找,下下等人才需要去逛妓院,但他 1928—1933年再度旅居巴黎时,还是亲自去考察了巴黎最着名的妓院“玻璃宫”。
早期移民,用广东话讲“揾食艰难,揾女也艰难”。但随着中国派出30万华工赴欧参加一战,情形则大为改观了。因为这些华工,多有滞留不归者,有娶妻的需求,而战后法国等地,女多男少,加之相处日久,种族隔或歧视会相对减弱,这时娶洋妇的事例,就相对多而且相对真实与美好。
工作中的华工
这些华工不再“揾食艰难”,而是吃得好、穿得好(有制服),形象大为改观。当时的《远东时报》便有报道:“(华工每人)日领一法郎二五,在中国每月领十五元。”工人的住处被划分成数处,每处可容纳千人,工人们生活安适,倒也没有太多的不满意之处。定例每日给米两斤,鱼肉咸菜各四盎司,热水随量。餐后一小时,又给以茶半盎斯。工人们既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又能随时令赴沙地操练,每日起床及睡眠均有规律,“故当出发之前,无不肥满强健”。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在当时的法国,华工们则是“吉士怀春,有女诱之”。史学家蒋廷黼就说,1917年应基督教青年会之征,赴法国勒克列索劳军(主要是鼓舞后方华工的工作积极性)。一天晚上,他正在俱乐部中工作,一个法国女孩子跑进来,说要与蒋单独谈谈,于是蒋便把她带到办公室。女孩问道,她是否可以和一个姓杨的工人结婚,蒋廷黼告诉她:“我不认识那个人,所以无法提供意见。又问她是否考虑过中国的生活习惯与法国多有不同的问题。法国女孩说已考虑过了,并言:“如果我呆在法国,我可能永远也结不了婚,即使我能幸运嫁了人,对方也可能是个莫名其妙的家伙,把赚来的钱都喝了酒,醉后发脾气打骂我。我认识杨已经一年,他从未喝过酒,我认为他永远也不会打我。我想嫁给他一定很好。”(《蒋廷黼回忆录》)有意思的是,在来法国前,蒋廷黼自己也正与一美国女友交往。某天,蒋的女友凯瑟琳和她母亲到餐厅来,蒋本想避而不见,但另一端盘子的学生有意捉弄他,只好被迫硬着头皮去招待这两位女客。凯瑟琳的母亲给了他五元小费,让蒋相当尴尬。
对于华工与法女的结合,如果蒋廷黼还只是持旁观者与中立者的态度,那党国大佬李石曾,可算是起劲的撮合者。1918年底,与李石曾同船赴法留学的着名政治人物李璜(后为中国青年党创始人之一)就说,李石曾尤其留心华工与法女所生的私生子。到法后,他即不遗余力地托专人收养中法混血儿。1920年,李石曾觅得专人专款,设立了一托儿所,专收在法华工与法女所生婴儿,其中大半皆为私生子。
在中法混血二代中,最成功、最出名的,恐数谢东发博士了。谢东发的父亲是山东人(原籍江苏),母亲为法国人,他本人娶的妻子亦为法国人。谢的举止神情一派正宗的“法国范儿”,他精通英文、德文,办有报纸,社交面颇广。1925年,徐树铮出使欧洲时,还专门约见了他,并请他帮忙翻译及演说等事宜。谢东发由此成为代表中国的着名外交官,如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劳局理事会等。谢东发之所以杰出,除了“混血”的优势,当然还在于他的父亲并非普通的水手或者华工,而是大有来头:“西土文学家谢东发博士之尊人谢大铭君原籍江宁,其随曾纪泽远航来法……此盖侨法华人之老前辈。
张竞生(1888年-1970年),原名张江流、张公室,广东饶平人,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国)博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当然,最能乘其浪漫的,非“性学博士”张竞生莫属。他当时与宋子文等作为中华民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也有这个资本。张竞生交往的第一位法国女友,是有爱人的:“一日她向我说有先前的爱人因战伤到南方去医治,她奉母命不得不到他所在的地方去照顾。”旋即在游泳池里又遇到了一位当卫生员的已婚法国女子,还跑到日出岛过了一段时期的同居生活。可惜此女子两三个月后不告而别,令他好几个月魂不附体。1916年,张竞生转往南部的里昂大学后,或许南法人更浪漫,他得到了更多交友的机会。在里昂,他还与一个法女有了私生子,但不久夭折,也就断了他携洋妇归国的可能性。
兼具开放与保守的广东人
经过一战的“洗礼”,欧洲的华人娶起洋妇来,就相对容易些了,尤其是在非主流的小国或英法等国的乡间。在比利时,华人似乎更受洋妇欢迎,着名新闻家邹韬奋1934年访问比利时的见闻,堪称“最佳例证”。
20世纪30年代初,有三个年轻的青田小贩一同住在一个比利时人的家里,恰巧那家房东有三个女儿,年纪也正好与这三位青田小贩相当。这三位青田小贩见房东比较困难,也经常帮点小忙,接济他们的家用。日长月久,来来往往,房东的三个女儿便与青田小贩产生了感情,而且都发生了关系,其中一个女儿年龄还在16岁以下。此事被她们的父亲发觉后,那位父亲怒不可遏,上法院控告了那三个青田小贩。在别人的土地上犯事,小贩们恐惧的心情可想而知。开庭审判的那天,观审的人很多,中国使馆也派人去旁听。幸好房东太太站在青田小贩一边。她当着众人,面对法官,口若悬河地讲了一篇大道理。她历数丈夫在外面“轧姘头”,平日不但不住在家里,而且置她们母女生活于不顾的种种“罪状”,极力赞扬三个青田小贩如何如何地好。法官问那三个女儿,三个女儿也都说母亲的话不错,并且表示愿意嫁给这三个青田小贩。结果那三个青田小贩祸中得福,喜出望外,各拥着娇妻,“凯旋而归”。(《新生周刊》1934年第1卷第25期)
中国人吃苦耐劳,虽然在国内有大男子主义,但在洋妇面前,不仅不见了踪影,还变成“小男子主义”,甚至“男仆主义”了。有人在经济条件相对没那么好的苏格兰观察到:中国人想交外国女友,或娶她们为妻,那她们真是感谢上帝,因为嫁了中国人,被带回去总可以有仆人可用,嫁了本国的人,就得像奴隶似的一天操劳到晚。并不是说每家如此,因为苏格兰人家中有佣人的很多,就是因为中国人所讨的外国女人都是下等,有时自己是人家的佣人,嫁了中国人反而有人用。如果是个有钱的华人,那更会有苏格兰洋妇倒追。
这些娶苏格兰女子的华侨或留学生,多半是广东人。成立于1583年的爱丁堡大学,是全球顶尖名校,也是与广东人渊源最深的英国大学。在英的中国留学生,除了伦敦,就以爱丁堡的数量为最了。
1934年,邹韬奋在欧洲考察时,发现在利物浦的华人,大多娶了英国女子,在曼彻斯特也有20多个华侨,全部从事洗衣业,也几乎全有了英籍的妻子。当然他们差不多全是“妻管严”,这不单是寄人篱下的原因,还在于冒险到英国谋生的华侨,教育程度原本就低,有许多中西文字都不识,而英国妻子至少受过高小教育,所以大半受妻子的管辖,“惧内者”居多,因为写信记账以及许多事都要仰仗她们。但卑贱及缺乏文化,并不妨碍他们的小孩出落得聪明、健美。
在首都伦敦,娶洋妇的难度自然更大一些,只有约1/3的广东华侨娶了英妇。这还得益于战争的“恩赐”:华侨有机会和英国女子一起工作,因有接触机会,她们觉得平日听上去可怕的中国人倒也不怎样坏,因感情日洽而嫁给中国人的不少。因此中英混血儿们,在当时的伦敦有两百个上下,不但相貌好(尤其是女子),而且非常聪明。可这些合法婚生的孩子,也常常遭受歧视。如毕业找工作时,雇主每每以“中英合种”的缘故加以歧视,拒绝录用。不仅孩子,他们的英国母亲也同样遭受歧视,气无可出时,她们便说:“我不做英国人,我既嫁给中国人,便是中国人了!”(《萍踪寄语·英国的华侨》,三联书店1987年版)可见,即使娶了洋妇,也不能“沾妻带夫”。
据时人莫耀的统计,当时中英混血儿在全英国约有两千余,大多艳丽聪颖,“凡英国各区学校学生,成绩最优者必属之”。莫耀担心他们纯粹接受英国教育,数典忘祖,因此便与伦敦的国民党组织商议创立两间学校,加强这些混血儿的中华文化教育,并在回国参加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呼吁高层重视。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也显示了党国精英中,自元老李石曾之后,具有此种情怀者代不乏人。当然,推动之功,粤人与有力焉,因为国民党伦敦支部的700多名党员,90%都是粤籍工人。
当然也有能娶而不娶洋妇者,尤以广东人为典型——广东人真是兼具开放与保守两个极端,于斯可见。有记载称,伦敦唐人街曾有一家药铺,掌柜姓黄,系广东人,12岁就跟他叔叔到了英国。先替人洗衣服,后来做杂货店店员、最后当了药铺东家,曾在伦敦大学法科进修。一战时,他上书美总统威尔逊,力争山东问题,请求主持公道。这位黄先生年满三十却仍未娶妻,终日以不识汉字为耻,早晚读《英华字典》,在汉字旁标注英音。适逢四十岁才出国的贵州黄齐生先生,遂“互换课程”。广东黄生心中郁郁不乐,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贵州黄生劝他娶英国女子,他终以“死了不能归葬祖茔,养子不是完全中国人”来回绝宗兄的提议。贵州黄生是“五四”后出国的,思想新潮,极力解说人种“杂交”的优点,而广东黄生终不为所动。后来广东黄生因必须专心攻学以取得学位,不得不另请一位英国女店员相助。谁知女店员爱上了男东家,男东家也教女店员打字,但到最后他收了铺子,辞了女店员,回国娶妻,供奉双亲。那位女店员临行时对贵州黄生说:“他是一个铁人。”(盛成《欧游杂感之二:烟雾的伦敦》)
③ 世界体坛四大美女,都想嫁给中国人,都是谁呢
全球体坛的4位美女,都想嫁给中国人,却只有福原爱一人成功了!
孙妍在最后来说我们的“国民媳妇”福原爱。因为她是唯一嫁入中国的国外选手。福原爱1988年生于日本宫城县,因为对皮乓球有独特的天赋,于年幼时便以确定了以乒乓球为事业的人生方向,5岁时来到中国学打乒乓球,这也使得她能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福原爱总共参加了四次奥运会,成绩最理想的一次是打入四强,尽管成绩不怎么好,但素有“瓷娃娃”之称的她,还是火遍了亚洲。福原爱的丈夫是来自台湾的乒乓运动员李宏杰,两人结婚后生活幸福。现在两人育有两子,一家四口生活美满,让人羡慕不已。
④ 曾被好莱坞女明星娶的那个中国男人叫什么平来着明星死后这个男人十年前继承了很多遗产回到北京,叫什么
娶了奥黛丽.赫本并得到她巨额遗产的是中国男人
他有三辆顶级劳斯莱斯房车、价值八千万元(人民币,下同)豪宅、八个司机、四个保镖、六个秘书、五个护士……
他十五年来给中国慈善事业捐赠了现金五千万元,被中国慈善总会授予“慈善家”称号的第一人。
他的名字,李春平。
引人注目的不仅是他作为慈善家的高调亮相,也不仅仅是他的巨额财富,而是他巨额财富的神秘来历,以及他传奇的很难复制的特殊的情感经历。
他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着各种版本:
美籍华人亿万富豪李春平的《忏悔无门》一书震惊了国内外许多人,台湾也买进了该书繁体字的版权,国内某影视公司正在将此故事筹拍电视剧。
李春平真实的奇特经历令人刮目相看:他曾是中国军人;因女友之事曾被劳改;以后认识了比他大38岁的美国好莱坞女影星“克劳迪娅”(书中化名);为寻出路他背离女友和父母定居美国,成为“克劳迪娅”的儿子兼情人,从此步入美国豪华的名人贵族生活圈;79岁的“克劳迪娅”病逝前第62天与李春平终于成婚,遗产的90%(豪宅庄园、公司、世界名画、珠宝首饰、股票、现金)属于了李春平,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亿万富豪。李春平回国后不断捐款回报社会,成为北京的着名慈善家。
异国的旷世姻缘造就了一个中国富豪,而围绕李春平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近年来,李春平热衷于收藏古董曾被牵扯于河北承德外八庙的文物拍卖案中;近日又闻,《忏悔无门》一书的作者王春元被女作家刘云萍状告侵犯着作权并索赔58.63万元,刘说“全书24万字中有22万字是刘云萍写的”;面对作者之争,故事的主人公李春平自己也开始明确与王春元的版权之争,并表示将收回对王春元的“授权”……。
李春平的故事真如一部离奇的影视剧。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李春平的经历不可复制,中国四百年也不可能再出现这样的爱情传奇。”但是我们客观地看,美国好莱坞女影星“克劳迪娅”对李春平确实充满了真情实意,竟管有年龄的差异,但“克劳迪娅”挽救和改变了李春平的一生。
在阅读和感叹这个20世纪中国人和美国人奇特姻缘故事的同时,人们总禁不住好奇地想起一个未解的谜团:这位嫁给中国李春平的美国好莱坞女影星夫人到底是谁呢?她的真实姓名是什么?——不知哪位朋友能帮助我们解开这个世纪之迷?
〔据初步了解,好莱坞女影星“克劳迪娅”是1911年生,1990年6月逝世,原住美国旧金山;李春平1949年生,1980年赴美国定居,1991年回国。〕
关于情感:他曾做过一个大他38岁的好莱坞女明星的“儿子情人”,女明星死后,他继承了巨额遗产。这个着名的好莱坞女星是奥黛丽赫本。
⑤ 英国女朋友比中国女朋友温柔漂亮吗
不一定吧,怎么会呢,不管是英国还是中国都有温柔漂亮的女孩,也有一点都不温柔漂亮而且好吃懒做,脾气暴躁一身坏毛病的女孩,其实能谈得来,性格,脾气彼此都差不多,有共同的语言,能尊重长辈这样就好好珍惜,好好相处,恋爱了就好好爱这是不分国度的,我认为我们中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所培养出来的女孩一定要比接受西方文化所影响的英国女生要温柔漂亮的多。
⑥ 英国女人愿意嫁给中国人吗
有网友总结出西方女人不愿嫁给中国男人的五个因素,这包括:中国男人不够帅气,脸太平,不像西方男人那般高低起伏,有棱有角。中国男人不够性感,胸前没毛,一马平川,细细嫩嫩,光光滑滑。中国男人不够幽默,这是让西方女人最不可理解的。中国男人风度不够,英国式的君子风度在中国男人身上很难看到。中国男人不够体贴,虽说中国人怕老婆,但却不善于关心老婆。
⑦ 有哪些外国女明星嫁给了中国人
比较着名的就是日本体育明星福原爱嫁给了中国台湾的江宏杰,爱酱在中国非常吸粉,一口流利的东北话让中国人都很宠爱她。
⑧ 为何丹麦美女普遍愿意嫁给中国人
现在是一个宽容而且更加包容的世界,各个国家之间都会加强人来往,从而导致了在个人的感情上或许也会发生跨国之间的爱情。之所以说丹麦的女生普遍都愿意嫁给中国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国日益强大。之所以丹麦的女生普遍都愿意嫁给中国人,就是因为作为我们的国家作为我们的后盾,正在日益的强大,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真正的摆脱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让其他人看到中国人的样子。因为有了强大的祖国,所以就会对中国人民令人相看,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在很多的国家都不会有一个非常安宁的环境给予民众生活,所以对于很多的外国人来说,都非常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安全环境。
⑨ 外国女嫁到中国什么时候能办中国身份证
外国人不管嫁/娶中国人,都不能登记到中国亲属的户口簿上。户口本簿本质上是中国公民的身份证明。只有外国人国籍变为中国籍,成为中国人,并符合户口登记条件了才能入户口,经申请批准后才能取得中国国籍,并丧失其外国国籍
⑩ 多数外国美女都愿意嫁给中国人,为啥很少见过印度美女
很多国人在旅游的过程中都会听说:外国美女嫁给中国小伙、中国小伙子娶了外国美女做老婆等等消息,这也吸引了许多国人出国旅游,想要在旅游的过程中遇到自己的另一半,开启一段美妙的异国情缘。这些国家就有乌克兰、俄罗斯、越南、日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