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国美女一口地道的汉语,这真的是她说的话吗
正常,你会发现有的外国人方言说的比你好
‘贰’ 谁有中国人与外国人搞笑的故事
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还有一个中国人走在大沙漠中,走着走着看到一个瓶子,打开瓶塞后飘出来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神仙,我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三个愿望!” 美国人第一个抢着说:“我第一个愿望是要很多的钱。”神仙说:“这个简单,满足你!说说第二个愿望吧。”美国人说:“我还要很多的钱!”神仙满足他的愿望后,美国人又说了他的第三个愿望:“把我弄回家。”神仙说:“没问题。”于是美 国人带着很多的钱回了美国。 神仙又问法国人.法国人说:“我要美女!”神仙给了他美女。法国人又说:“我还要美女!”神仙也满足了他,给了他美女。法国人最后说到:“把我送回法国。”神仙把法国人送回国后问中国人要什么。 中国人说:“先来瓶二锅头吧。”神仙给了他。问他第二个愿望是什么。中国人说:“再来一瓶二锅头!”神仙问他第三个愿望是什么。中国人说:“我挺想法国人和美国人的,你把他们都弄回来吧。” 法国人和美国人气的不得了,但又无可奈何,三个人只好继续走。 走着走着又看见一个瓶子,打开塞子后又冒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刚才那个神仙的弟弟,法力没他高强,所以只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两个愿望。” 法国人和美国人合计合计认为先让中国人说为好,免得一会又被他弄回来。于是中国人说:“那就先来瓶二锅头吧。”神仙满足了他的愿望。法国人和美国人催促中国人赶快把第二个愿望说出来。中国人喝完二锅头后不紧不慢地对神仙说:“行了,没事了,你丫走吧。” 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在丛林探险。结果全被吃人部落抓去了。可部落酋长说:"我今天心情好,不吃你们,但你们都得挨一百板子,但在挨板子前你们可以有一个愿望实现。” 先挨板子的是美国人。他说:"挨板子前,先给我屁股垫上1个坐垫。”垫罢,板子雨点般落下;先前70板还凑合,70板之后坐垫被打烂,然后就是板板见血……打完,美国老摸着屁股走了。 日本人见状后,要求10个床垫。1、2、3…100打完,日本人起身,拍拍屁股,没事;然后张着臭嘴对自己的模仿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吹嘘一番,并想坐一边看中国人的好戏。 中国人慢慢趴下,悠哉悠哉地说:"来,把日本人给我垫上。”…
‘叁’ 有个 类似 外国人比说中国话的节目 叫什么来着
《汉语桥》 湖南台每年都办的
‘肆’ 美女你好,你会说中国话吗翻译为韩语版
아름다운 안녕하세요, 당신은 중국어를 할
aleumdaun annyeonghaseyo, dangsin-eun jung-gug-eoleul hal
‘伍’ 和外国人比说中国话的上一句是啥
摘要 南腔北调中国话。
‘陆’ 当老外跟你说他会说中文时,你该如何回复他
我会很热情的回他他的问题,并且用汉语跟他讲解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听不懂的可以用英语给他翻译,我们的英语水平也不是很差。
‘柒’ 老外说中文有哪些有趣的事儿
外国人理解“方便”
最近,朋友发来信息,挺有意思的。请诸位不妨一阅。
“老外自认学会了汉语,来华赴任,方知汉语的复杂性。
“吃饭的时候,一人说去方便一下,老外不解,旁人告诉他,方便就是上厕所的意思。
“敬酒的时候,另一人对老外说,希望下次出国时能给予方便,老外纳闷不敢问。
“酒席上,一电视台美女主持人提出,在她方便的时候会安排老外来做专访。老外愕然,怎么能在你方便的时候?美女说,那在你方便时,我请你吃饭,老外晕倒!”
汉语“方便”二字,在不同场合运用,其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句的“方便”显然是上厕所。第二句的“方便”是要老外提供条件,给予帮忙。第三句的“方便”,很明显是指有机会的意思。而第四句的“方便”是说有空的时候。但老外把“方便”二字,统统理解为上厕所。那就使人啼笑皆非,令人贻笑四方了!
‘捌’ 求外国人在中国闹的笑话
外国人学中文闹出笑话
1、“中国很行!” 这个笑话颇讨中国人喜欢,说的是一个稍懂汉语的外国友人批评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骄傲自大的故事:有一次这位友人来华做工作访问,与中国朋友在咖啡店坐定后,聊中国的文化,他对中国人的友好、礼貌、热情深有感触。但也表示,虽然中国人一向谦逊,但有时也很骄傲自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最明显。比如,现在大街上随处可以见到——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工商很行、中国农业很行,有的干脆就是“中国很行”。说完往外面不远处一指,原来,外国友人有所指之处是一家银行。“银”的外形像“很”,“行”是多音字,除了行xíng,还读háng,外国朋友未能分清,中国朋友听罢哈哈大笑!
2、(注意“大”和“打”的区分)“胜败都是中国人赢”。
曾有一道考外国学生的选择题是这样:“大连实德队经过90分钟激战大胜北京现代队,获得冠军。”问:下面哪句话与文意最吻合?A北京现代队大胜大连实德队、B北京现代队大败大连实德队、C大连实德队大败北京现代队。虽然正确的是C,考前模拟测验反复强调,结果考场上许多考生还是选B。
这题目源于一则真实的故事:1983年,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小组赛上相遇,赛后中国报纸上出现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的标题。过了几天,决赛里中国和美国队又碰头,争夺冠军,中国报纸的标题换成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名名叫Christr的美国留学生看了报纸后很高兴,认为美国队赢了,在中国同学中称赞自己的国家队,结果弄出了大笑话。据说,直到毕业离开中国,Christr见谁都愤愤不平地称,中国人太奇怪了,胜败都是中国人赢,那还比赛什么呢?
3、“亲爱的姑妈”。
在汉语中,“娘”与“妈”一样,都是指母亲。有一初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她写求爱信,但一时忘“娘”怎么写了,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亲爱的姑妈……”
4、“含笑九泉”
上汉语课时,老师想了解一下近期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便问,“你们能说出一句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很开心很高兴的样子吗?”台下很快出现了“开怀大笑”、“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等答案。老师接着又说,“这个成语里最好含有数字,比如一、二、三、四……”有一位留学生反应很快——“含笑九泉”
5、“你我都不是东西”。
这则笑话南师大汉语专业的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一位自称为汉语专家的美国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在谈到准确理解“东西”的词义时,他作如下的表述:汉语中,“东西”并不仅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电视机、眼镜,都可以称为东西,但如果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能这样表示—— 比如,你我都不是东西!”
6、“方便时候不能来”。
一次,几位中国同学邀请刚来华学汉语的外国男生吃饭,中间,一名中国同学出去“方便一下”。外国学生不懂其意,大家告知这是去厕所排泄。这名学生记住了,有一天,一名女生希望在他方便的时候拜访他,这位留学生立即摆手,“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就是我方便的时候不能来。”还把服务行业常见语“为顾客提供方便”,理解为向顾客提供上厕所服务,一时成为笑谈。
为对“便”字一知半解,还弄出过另一则笑话——中国人请客普遍客气,明明很丰盛的酒席,对客人也称是“便饭”。有一次,一名外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准备了如此便饭,竖起了大拇指,赞美道——“这是一顿大便饭!”此言一出,全桌的中国人顿时没有了味口。
7、“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此事发生在上世八十年代后期,有一名美国学生分不清“富”和“贵”的区别,在造句时写道:“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8、 “哪里哪里”。
“哪里”连起说就是自谦,这是一般中国人都知道的,也常用。但初通汉语的外国人W先生不理解。一次W先生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一旁的新郎立即代表新娘表示感谢,“哪里哪里”。W先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以为未说到地方,便用生硬的中国话再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很漂亮!”
9、“戴安全套”。
帽子是套在头上的,有时外国朋友便会弄混。有一中国老师讲过一个发生在他教授的在京外国留学生身上的故事——这名留学生告诉老师,他常骑摩托车外出。老师提醒他北京车太多,要小心。他接了一句,“没关系,我会戴安全套的。”
10、“一起上床吧”。
“上”与“起”有时意思相同,但如果分别搭配,意思可能完全相反。如“上床”与“起床”便是两回事情,而“上床”还有一起睡觉那层意思。一美国女孩与临时教她汉语的中国男邻居一起应邀参加朋友PARTY,因时间太晚,又喝多了,便留宿下来。临休息前,美国女孩给中国男邻居递了一张纸条——“我们一起上床吧!”她的本意是明天一道起床离开,却害得中国男邻居胡思乱想半宿。
“你我都不是东西”。
这则笑话南师大汉语专业的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一位自称为汉语专家的美国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在谈到准确理解“东西”的词义时,他作如下的表述:汉语中,“东西”并不仅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如桌椅、电视机、眼镜,都可以称为东西,但如果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能这样表示——比如,你我都不是东西!”
“方便时候不能来”。
一次,几位中国同学邀请刚来华学汉语的外国男生吃饭,中间,一名中国同学出去“方便一下”。外国学生不懂其意,大家告知这是去厕所排泄。这名学生记住了,有一天,一名女生希望在他方便的时候拜访他,这位留学生立即摆手,“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就是我方便的时候不能来。”还把服务行业常见语“为顾客提供方便”,理解为向顾客提供上厕所服务,一时成为笑谈。
为对“便”字一知半解,还弄出过另一则笑话——中国人请客普遍客气,明明很丰盛的酒席,对客人也称是“便饭”。有一次,一名外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准备了如此便饭,竖起了大拇指,赞美道——“这是一顿大便饭!”此言一出,全桌的中国人顿时没有了味口。
“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此事发生在上世八十年代后期,有一名美国学生分不清“富”和“贵”的区别,在造句时写道:“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民越来越贵了。”
“哪里哪里”。
“哪里”连起说就是自谦,这是一般中国人都知道的,也常用。但初通汉语的外国人W先生不理解。一次W先生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一旁的新郎立即代表新娘表示感谢,“哪里哪里”。W先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以为未说到地方,便用生硬的中国话再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很漂亮!”
“含笑九泉”
上汉语课时,老师想了解一下近期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便问,“你们能说出一句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很开心很高兴的样子吗?”台下很快出现了“开怀大笑”、“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等答案。老师接着又说,“这个成语里最好含有数字,比如一、二、三、四……”有一位留学生反应很快——“含笑九泉”。
‘玖’ 错那县的人会说中国话吗
你是说普通话吗?中国话范围太广了,藏语也是中国话。
‘拾’ 外国人不懂的汉语幽默
1.“看车!”
中国老师带领十来位外国留学生,步行去天津动物园看熊猫等动物。离开学校大门得过一条很宽的马路,疾驶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老师嘱咐过马路的外国学生大声说:“看车,看车!”没想到,几位外国学生立即停住脚步,傻乎乎地注视着来往车辆。原来在这个语境中,老师说的“看车”,是注意来往车辆,确保安全的意思。可是外国学生却理解为“观看、注视车辆”。
2.“反正胜败都是中国人赢……”
1983年,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在世界杯小组赛上相遇,赛后中国报纸上出现了《中国队大胜美国队》的标题。过了几天,决赛里中国队和美国队又碰到了一起,争夺冠军,中国报纸的标题换成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位名叫考斯特的美国留学生看了报纸后很高兴,以为美国队赢了,并在中国同学面前显摆了一番,结果闹了笑话。考斯特愤愤不平地说:“汉语太奇怪了,胜败都是中国人赢,那还比赛什么呢?”
3.“亲爱的姑妈:”
在汉语词汇里,“娘”和“妈”是等义词,都指母亲。一位到中国学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在校园看上了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于是他给这位女生写求爱信,但一时忘了“娘”字怎么写,便自作聪明,以“妈”代“娘’,于是情书的开头:“亲爱的姑妈……”
4.“咱一起上床吧!”
汉语动词“上”与“起”有时意思是相同,如“上楼”和“起身”都是身体向上的意思。但有时意思却相反,如“上床”和“起床”就是两码事。一位美国女生孩和辅导她学汉语的中国男邻居一起 应邀出席朋友的晚会。因时间太晚,又喝多了酒,就留宿在朋友家里。临休息前,美国女孩给中国男孩递来一张纸条:“明天我们一起上床吧!”她的意思是明天一道起床离开。可是这张纸条,却害得中国男孩半宿没有睡安稳。
5.“天津的王八很多!”
“同学们,你们说一说,到天津快半年了。你们对天津有什么印象?”
“老师,天津的汽车很多。”一位古巴女生说。
“老师,天津的自行车很多。”一位越南女生说。
“老师,天津的鱼香肉丝好吃!”一位乌克兰男生说。
“老师,天津的王八很多!”一位韩国男生说。
“什么?你说什么?”老师大惑不解!“你到前边来,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
韩国学生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7个工整的汉字:“天津的网吧很多!”
6.“您尽管放心,我会戴安全套的!”
一名外国留学生告诉老师,他常骑摩托车外出。老师提醒他:北京大街上车很多,你骑摩托车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位外国学生说:“老师,您尽管放心,我会戴安全套的。”当然他说的意思是“戴头盔”。
7.“我们大家都不是东西!”
一位教汉语的美国教授,在向美国学生讲授汉语课时,分析汉语“东西”这个词的词义时讲道:汉语词“东西”不仅表示方向,更多的时候指的是物品,例如桌子、椅字、电视机、眼镜,都可以称为“东西”,但有生命的动物,就不能用“东西”来表示了。——比如,你和我都不是东西。我们大家都不是东西。
8.“我方便时,你可不能来!”
几位中国同学邀请刚来华学汉语的外国男生吃饭。一名中国同学说“我出去方便一下”。外国学生不懂其意,中国学生告知:方便就是去厕所排泄。这位外国学生记住了。一天,一名女生说:“希望在你方便的时候,我到你这里来做客。”留学生听后,立即摆手说:“不,不!你什么时候都可以来,但在我方便的时候不要来。”
中国服务行业的口号“为顾客提供方便!”外国留学生理解成为有厕所为顾客服务。
中国人请客时很客气很谦虚,明明是丰盛的酒席,却对客人说:“请大家吃顿便饭。”外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准备如此的大餐“便饭”,便竖起大拇指赞美道:“这是一顿大便饭!”此言一出,令全桌中国人顿时没有了胃口。
9.“哪里—哪里”
汉语“哪里—哪里”是自谦的意思,作为对友人赞扬的回应。但初通汉语的外国人W先生参加中国一对年轻人的婚礼。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而新郎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W先生觉得新郎认为自己说的不明确,就用生硬的中国话接着说:“新娘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都很漂亮啊!”
10.“含笑九泉”
上对外汉语课,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人说一个汉语成语,形容老师今天很开心很高兴的样子。”学生很活跃:“眉开眼笑”“开怀大笑”“兴高采烈”……。老师接着说,“说出来的成语里要含有数字,比如一、二、三、四……。”一位美国留学生反应很快,大声抢答:“老师,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