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代戏曲中那些戏曲是女扮男装的尽量详细一点,比如作者,故事梗概,朝代等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由清朝弹词《再生缘》改编的,说的就是元代才女孟丽君的故事.《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李氏家道落,兆廷来投冯家,岳父母嫌其贫困,拒不接纳,反诬良为盗,陷兆廷入狱。并逼素珍另嫁豪门,素珍不从,改办男装,离家赴京寻兄,冒兆廷之名应试,竟高中状元。经大臣刘文学作伐,皇帝旨招素珍为驸马,素珍却之再三,皆获允,不得已奉召进宫成婚。花烛夜,洞房中,素珍冒死陈词,情动公主。翌晨,素珍偕公主于金殿之上,以才智博得皇帝赦免欺君之罪,释兆廷出狱。素珍兄长、前科状元冯益明,面君为妹请罪,与公主邂逅于金殿,二人一见钟情。大臣刘文学又作伐,奏请皇帝将冯益明招为驸马。两对有情人同结百年之好。
冯素珍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一天,李兆廷来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他退婚。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100两,帮助他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在偶然之间看见招考皇榜,便灵机一动,冒李兆廷之名应试,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没有想到竟然高中状元。皇帝爱冯素珍假扮的李兆廷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将其招为驸马。冯素珍百般推辞,无以为计,十分焦急。这时,八府巡按张绍民特意前来拜访新科状元。原来他就是改名换姓的冯少英,兄妹终于相见。冯素珍正与哥哥共谋脱身之计,圣旨驾到,宣李兆廷立即进宫,与公主行成婚大礼。洞房花烛之夜,公主含情脉脉,冯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见附马迟迟不肯入寝,不禁起了疑心,经过再三盘问,冯素珍才吐露真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儿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办冯素珍的欺君大罪。冯素珍吐露真情后又摆明利害关系,公主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决定请求父皇赦免冯素珍的死罪。第二天,皇帝迫于情势,只得答应公主。收冯素珍为义女,放出李兆廷顶状元之名,让他们成亲。这时,冯少英上殿代妹妹请罪,刘大人乘机做媒,使冯少英与公主订亲。皇宫里张灯结彩,两位驸马一同进宫。
题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者: 徐进 范瑞娟 袁雪芬
国家: 中国
主题关键词: 越剧
相关名人: 袁雪芬
相关书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楼梦
越剧作品。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改编。1951年,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演出。剧本有多种单行本,收入《戏曲选》第 1卷(1958)与《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市卷》(1959)。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唐张读《宣室志》已有记载,以后,在民间歌谣、说唱和戏曲中广泛流传。20世纪初,活跃在浙江农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这一故事的戏文。40年代初,袁雪芬先后与马樟花、范瑞娟合作,由南薇执笔,将旧本压缩为一本《梁祝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梁祝哀史》基础上,整理、改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本描写祝公远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中途与梁山伯结拜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载相伴。祝公远促女归家,在送别途中,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至祝家求婚,祝公远已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成疾而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山伯坟墓,英台墓前哭祭,墓裂,英台跃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改编本突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加强了梁山伯、祝英台之间友谊和爱情的描写,并以他们的爱情悲剧,控诉了扼杀美好事物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度。剧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场戏最为观众称道。《十八相送》以富于喜剧情趣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梁山伯的纯朴、忠厚与祝英台的热情、真挚;《楼台会》在沉郁的悲剧气氛中,渲染了梁山伯对爱情的执着,描写了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贞。梁祝死后化蝶的传说始于南宋;越剧的《祷墓化蝶》,更以美丽的形象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想象。改编本还在语言上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学的特色,比喻生动,形象丰富,感情深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52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分饰梁山伯、祝英台的范瑞娟、傅全香均获演员一等奖,饰祝公远的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1953年,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影片。
取材于梁祝故事的地方戏曲作品很多,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平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柳荫记》的影响较大,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演出风格。
花木兰
木兰从军的故事流传极广,事见《木兰辞》。此题材的戏曲版本以马少波的京剧《木兰从军》较为知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花木兰》即由陈宪章据此移植,后又与王景中合作对剧本进一步加工。
剧情:南北朝,边关战事起,征兵花弧。因多病无子,乃由其女木兰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十二年,凯旋归家。
该剧是1951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进行义演时的主要剧目。在1952年10月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获荣誉奖。1953年4月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徐碧云、言慧珠等均有演出。
地方戏中也有不同版本面世,评剧名家崔连润的演出很有影响。
2. 曲剧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由于河南曲剧的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
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曲剧最初登上舞台时,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
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中小杂牌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具有质朴、自然、婉转、柔美等特色,还有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等特点。
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即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多种。
大牌子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马头调、边关、黄鹂调、满江红、劈破玉、背弓、叠落、寄生草、叠断桥、小桃红、起子、重楼、金纽丝、上小楼等。这类大调一般慢板长腔,表现婉转柔细,缠绵悱恻。
中小杂牌则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阳调、太平年、诗篇、满舟月、打枣竿、罗江怨、银纽丝、剪剪花。
这类小调多表现为声韵清亮,灵活多变,音域宽广,音调随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现力强。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编成新曲调的,如小汉江、软诗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剧种的,如书韵、瓦碴堆等。
丝弦曲牌则主要有老八板、过街俏、葡萄架、开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游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这类曲牌主要在剧中用来烘托气氛,配合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按表现内容风格的不同来分,曲剧的曲牌中表现活泼愉快的情绪的有银扭丝、垛子、太平年等。表现悲伤哀愁的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越愤慨的情绪的有阳调等。
在表演方面,曲剧比较注意运用舞蹈动作用以表现现实的各种生活内容。如《赶脚》中的耍伞、赶驴、骑驴。《游乡》中的挑担子赶路、爬山。《下乡》中的推车、拉车。《掩护》中的划船过封锁线及骑马等,都特别设计了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
曲剧的主奏乐器是曲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
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剧团还分别增加了诸如木管、铜管、弦乐、定音鼓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最初仅有锣鼓,只用于“打闹台”。
后来,曲剧吸收了京剧、豫剧的锣鼓经,打击乐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锣、二锣、铙钹、小钹、风锣、木鱼等。1950年后,曲剧乐队的文场主要乐器有曲胡、古筝、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唢呐、笙、闷子、大提琴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增加了电子琴。武场主要有手板、班鼓、大锣、手镲、小锣、战鼓、大鼓或定音鼓等。
早期器乐曲牌只有“大起板”及数支“游场”,以后不断增加了如高山流水、思春、和番等板头曲以及菠菜叶、十番、错字等弦乐曲牌,和欠场、尾声、三枪、唢呐皮等唢呐曲牌。武场锣鼓经基本来自豫剧、越调、京剧等剧种。
早期的河南曲剧在表演上继承了高跷曲的歌舞身段和行当分工。高跷曲一般有5个角色,分别为老婆、媳妇、姑娘、相公、和尚。
和尚经常兼扮演老旦,并且有时还会增加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当。早期的河南曲剧无论演什么戏,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5种主要形式。
早期演出时,剧中的人物出场,一般开始时都是背对观众,走至台中心后才转身亮相,然后踩着“大起板”的弦乐伴奏节拍跑“剪子股”圆场,形式与踩高跷时的打场子相同,必须跑完48板再进行正式演唱。
曲剧的动作、身段、架势还基本保留着高跷曲舞姿的原型,即表现为不停地前走和后退,而和尚或瞎子,即丑角则在其间不断地插科打诨。
在1933年,曲剧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后来,曲剧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上演的剧目的丰富,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越调、汉剧等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后,才逐渐建立起生、旦、净、丑完整的各行当,并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
旦行是曲剧各行当之首。曲剧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戏”,又多以旦角为主,所以河南曲剧的旦行名角颇多,在表演艺术上也各具特色。
新中国成立前,旦角多由男性来扮演,较着名的演员有许文兴、胡定、李金波、朱天水、李九常等。新中国成立后,曲剧又培养了诸多女演员,象张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艺术上就较有成就。
许文兴擅长表演农村少女形象,当时有“活闺女”之美誉。胡定是青衣,他擅长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时稳重大方,擅长演出的剧目有《游龟山》等。朱天水人称“洛阳迷”,表演时嗓音细腻、音色朴素自然,唱腔甜美,声情并茂,以演《蓝桥会》着称。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张新芳。张新芳是曲剧张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曲剧皇后。她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嗓音洪亮,善于模仿,从7岁开始学唱戏,9岁便已在曲剧舞台上唱红。张新芳首先打破曲剧男扮女装的传统,开创女扮女角的先例,成为曲剧的第一个女演员。
张新芳从艺70余年,演戏100多部,但她从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在保持曲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成功地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艺术内涵,拓展了曲剧的表演领域和流行地域,成为河南曲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张新芳以擅演悲剧人物见长,一生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代表作有《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祥林嫂》等。梅兰芳、田汉等戏剧界知名人士看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曲剧的生行多以小生为主,表演时一般以文生、空生一类角色居多,没有武生。从1940年左右,曲剧开始演出“袍带戏”后,发展了须生。
小生朱六来在河南曲剧发展的初期,在没有锣鼓伴奏的情况下而创造出一套载歌载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艺术,使曲剧的表演突破了高跷曲的传统程式。
须生海连池、马琪均以表演质朴,并富于生活气息见长。后者的所演《寇准背靴》中的寇准,在台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运用方面,有颇高的造诣。
丑行在曲剧发展的早期,作用仅限于插科打诨、逗人取笑。自王振东开始,注意从人物的性格出发,逐渐向唱做并重方向演变,形成了诸如娃娃丑、正丑、官丑、恶丑等不同类型的丑角。
如王庆生,在以丑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过颇多创造。净行自张广耀、李云城开始,逐渐成为河南曲剧的专行。他们从阳调中分出净角的专门唱腔。
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成为行当角色清晰,分工明确,深受百姓喜爱的“高台戏”,其中蕴含了诸多艺人们的不断努力,最终使之成为了河南省第二大剧种。
3. 伊川春秋曲剧团演出三女是谁
伊川春秋曲剧团演出三女是丁小娥。河南曲剧,三女拜寿选段之三女出场悲悲切切,是由丁小娥老师演唱。
4. 曲剧好媳妇全词
《好媳妇》是由河南平顶山市汝州市文化广电局选送,由曲江北编剧、着名导演丁丙炎指导的一部曲剧。河南曲剧是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曲剧的剧目以民间生活小戏居多,本部戏讲的就是守寡的秀娟一直与年老的公公相依为命,老公公让秀娟改嫁,但秀娟因为要照顾老公公所以对相亲对象提出要求要带着公公嫁过去,没有一个人同意。老公公非常想让她多为自己的幸福着想,不想让自己成为儿媳妇的拖累,就托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让她去相亲。秀娟一开始是不同意相亲的,没想到相亲的对象却是自己年轻时一直喜欢的老同学大柱。大柱也对秀娟十分喜爱,但当他听完秀娟说要带着公公嫁过去的时候,犹豫了。秀娟喂公公吃饭,噎住了饭的公公喷了秀娟一脸的酒,当大柱看到秀娟顾不上擦自己的脸而是为公公顺气时,他经过剧烈的内心挣扎,同意了秀娟的提议,婚后一起抚养老公公。
“曲剧是河南的第二大剧,发源地是汝州,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我们这部戏筹备了一年,汝州市将全部的有力资源整合到了一块儿,也是为了给年轻人做一个孝敬老人的榜样吧。”在剧中扮演公公的60多岁的董更武告诉记者。
5. 曲剧风雪配原唱是谁
电影名:风雪配
导 演:吴培民
编 剧:马力前 俞仲英 吴培民
主 演:王秀玲 张香兰 赵金岭 刘道德 刘典章
上 映:1982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戏曲片应该是李丽芬。
李丽芬,她的歌似乎总是与武侠片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是《爱江山更爱美人》一曲,传唱一时。就个人而言,一直念念不忘的是,以前每次央视五台回放98世界杯片断,必以此为背景音乐,配以当时的美女模特表演,绿荫场上虎跃龙腾,一个个狮子甩头,奔放怒吼的画面不停闪回,真可以看的人血脉贲张。
也因此对这首歌以及唱歌的人有着深刻印象。听歌声就觉得应该是侠女一流人物吧,看她与人的合辑里,是放在女侠一档里的,也真是名副其实了。
6. 曲剧戏名有哪些
你问昆曲,京剧,沪剧,黄梅戏还是其他的什么?
7. 曲剧演员邓小辉是哪一年出生的是男生还是女生
综述:1926年8月19日生人,女。
1926年8月19日生,河北蓟县人。北京曲剧女演员。13岁随父兄至北京演唱乐亭大鼓。后得金万昌、王佩臣等指教。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奉调大鼓的革新,形成独异的演唱风格。擅演曲目有《宝玉娶亲》、《杨乃武与小白菜》等。1957年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东方戏曲比赛演出,获金质奖章。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
《宝玉娶亲》简介
奉调大鼓曲目。短段。1962年王昆仑整理改编。遥条辙。内容取材于《红楼梦》第九十六回、九十七回中王熙凤设谋、贾宝玉娶亲故事。叙贾母听信算命人的话,不顾宝玉、黛玉意笃情深,选下“金命”的宝钗为孙子冲喜完婚。为防宝玉闹事,凤姐儿设下了“掉包儿计”。宝玉满心以为迎娶的是林妹妹,不料,在行完大礼揭去盖头之后才发现上了当。
8. 张新芳的人物经历
享有中国“曲剧皇后”称号的张新芳,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嗓音洪亮,善于模仿,从7岁开始学唱戏,9岁便已在曲剧舞台上唱红。是她首先打破曲剧男扮女装的传统,开创女扮女角的先例,成为曲剧的第一个女演员;是她,与同行们一起,努力将曲剧发扬光大,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剧种。
张新芳7岁学艺,8岁登台,9岁走红。在她70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以精湛的表演,优美动听的唱腔,丰富的艺术经验,演出了《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祥林嫂》等诸多家喻户晓的优秀剧目,塑造了陈三两、秦香莲、钱玉莲、祥林嫂等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她的演唱吐字清晰、刚健明亮、醇厚朴实,表演大方自如,情真意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剧张派艺术,她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表演手段,增强了曲剧的艺术表现力,拓展了曲剧的表现领域,以卓越的艺术实践为推动河南曲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新芳当过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剧协理事,省剧协副主席,省曲剧研究委员会会长,省曲剧团团长、名誉团长,南阳戏曲学校名誉校长。她说过这样的话:“人大代表不当则已,要当就当个名副其实,就得为人民办事,替人民说话。作为一个曲剧演员,就得为曲剧当好代表,管好家,负好责。”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就是在她从河南省曲剧团退休以后,为曲剧艺术奔走呼号的步伐也丝毫没有停止。曲剧研究委员会的成立、曲剧唱腔与表演艺术电视大奖赛的举办,都离不开她的辛劳。她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公益演出,和戏迷朋友打成一片,不惜言传身教。在一些剧团的高薪聘请面前,她从未为之所动。张新芳说得好:“我不能因为自己挣大钱而垮了河南曲剧。”
2000年5月,73岁的张新芳在一次体检时被查出患有肝癌。面对病魔,张新芳一边积极治疗,一边仍没离开她心爱的舞台,只要时间和身体条件允许,她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张新芳对心疼她的家人和弟子们说:“我都这把年纪了,对死亡已经没多少畏惧了。对我来说,重要的事就是我要一直演下去。”2006年5月举行的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上,张新芳被授予河南曲剧艺术家终身荣誉奖殊荣,在艺术节闭幕式上,张新芳为观众献上了《陈三两》、《秦香莲》中的经典唱段。面对千名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张新芳动情地说:“我今年79岁了,但只要还有一点力量,我就要演下去,献给我的戏迷们。”没想到,这竟然成了她永远的绝唱
从艺70余年来,张新芳演戏100多部,但她从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在保持曲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成功地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艺术内涵,拓展了曲剧的表演领域和流行地域,成为河南曲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张新芳先生以擅演悲剧人物见长,一生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1959年,毛主席观看了张新芳演的《陈三两》后大加赞赏,梅兰芳、田汉等戏剧界知名人士也给予了高度评价。《陈三两》曾被多种剧种移植与搬演,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故事片,至今传唱不衰 。
与张新芳老师艺术造诣相得益彰的,是她有口皆碑的艺德,是她对广大观众的一腔赤诚和对曲剧艺术的一往情深。尤其是在她古稀之年,虽然身患绝症,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为人民献艺。
鉴于张新芳老师在曲剧艺术发展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党和人民也给予她很高的荣誉。她生前曾任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曲剧团团长等职。
9. 前两天在电视上看见的,一个穿白色长款袖子很宽的,短头发女歌手唱着戏曲风格的歌曲,很好听
有很多种可能自己看看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着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着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着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干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着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