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出嫁的女儿一般会在哪天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
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不同地区回娘家的习俗
1、河南
河南一带,因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闺女回娘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
大年伊始,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圆喜庆。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
2、山东
山东的风俗是初二回娘家。按照传统习俗,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女儿女婿要提前备下糕点、水果、烟酒等几样拿得出手的礼品。娘家要摆两三桌丰盛的宴席款待女婿,每桌都是八个碟子四个碗。
B. 结婚第一年,大年初二必须要回丈母娘家吗
中国过新年的习俗,出嫁的女儿是得在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此外,夫婿还得要陪同妻子回娘家,此谓“迎婿日”。
大年初二,中国有回娘家的民俗,但为啥不是初一回娘家呢?因为,民间普遍认为出嫁的女儿若是在初一回娘家是为不吉利,会把娘家吃穷了。所以,只能在初二这一天,带着夫婿、子女回娘家过年。
另外,古时候的人都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所以嫁到外头的女儿都成了“外人”,甚至有些家庭认定仙逝的祖先们若是在除夕或是初一这一天看见外人,他会不愿意踏进家门一步,因此民间逐渐演变出:出嫁在外的女儿得在初二回娘家的习俗。
C. 到底应该初几回娘家啊有的说初二,有的说初三,有的说初四
初二回娘家。
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因为,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
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较严格地遵守着。如果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已婚女儿在家里过年,那可能父母、家人都会十分的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沿袭已久,而且可能还要执行很长时间的文化现象。
农历正月初二,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自己的父母家。这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中国古代有男尊女卑的讲究,妇女地位很低,出嫁从夫,民间还有谚语“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意思就是指出嫁的女人不得无故回娘家,更多的时间是要伺候公婆和丈夫。
过年时女方必须在婆家过,这是规矩。如果女儿想给自己父母过年,只能等到初六以后。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观念的萌芽,女方初一待在婆家,初二就要马上回娘家拜年,这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上升。
回娘家有很多讲究,比如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
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中国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D. 年初二回娘家拜年,带孩子和不带孩子的画风有什么区别
回娘家当然是指已婚女儿带夫婿孩子回到家里给父母拜年,不带孩子会被乡里乡亲询问。
大年初二是指农历一月二日,祭财神,回娘家都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这一天汉族民间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访乃至小住。因为女儿在出嫁后,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有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赶在节庆时接女儿回家来住几天,名为探亲,实则休息。却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E. 初二回娘家为什么要对女婿好
1、初二是女婿日
而对于女婿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希望女婿平时要好好关照爱护自己的女儿。
这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即是让出嫁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也给出嫁的女儿们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许久未见的姊妹们皆全家出动,在这一天齐聚一堂,叙叙旧、话话家常。
因此大年初二成了真正的新春大联欢日,很多人家也会选择这一天拍一张“全家福”。
2、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女婿吃过团圆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老的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国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
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F. 闺女初二回娘家为什么要吃大年三十的饺子
初二晚上“送年”的饺子,是要给女儿留一些回来吃的,因为以前当媳妇的在家里地位低,有吃不饱的可能,回娘家总要添补一下吧。
女婿一般是要吃六个荷包蛋的,在“鸡蛋就是好东西”的年代,六个荷包蛋就是对女婿的最高礼遇。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是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
G. 初二回门的说法
大年初二,按照传统习俗,出嫁女儿带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回门”。回门又称“归宁”,亦即“回娘家”。回门禁忌也多是关于新妇的禁忌,不过是指新妇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项。
新妇回门后,身份已经变了,是人家的人了,因而娘家也时常“防着她”。鄂伦春族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禁忌刷锅。否则,娘家的财运会被她刷跑的。河南修武县也有类似的禁忌。当地民间忌讳出门的姑娘摸、拿娘家的勺和火柱。说是“摸勺不死公公,死婆婆”,“拿火柱不死公公,死女婿”。还忌讳拿娘家的刀、剪,禁忌逮娘家的狗等等。说是:“恐怕日后割断娘家的关系,咬断路。”总之是生尽百法,防止出嫁的姑娘再动用或者拿走娘家的东西,如果出嫁后再拿娘家的东西,并且因此而发生了口角、争执,那势必会影响男女两家的关系的,但是,严加防范毕竟不是好办法,怎么才能让她自觉地不拿呢?于是就用“死公公”、“死女婿”的咒语来吓唬她,以警戒之。
新妇归宁,忌把在婆家遇到的不顺心事一一说给娘家人听,又忌回到婆家,再把娘家的事不分轻重地都倒给婆家人听。这样“学舌”的结果常常会引起事端,影响男女两家的关系,新妇也会落一个“饶舌婆”的名声。因而俗间有“会当媳妇两头瞒,不会当媳妇两头传”的谚语。这在新妇处理男女两家关系方面也确实是很有实用价值的经验。
H. 农历正月初二:习俗知多少
习俗一: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这一天广东有个重要风俗就是“回娘家”,客家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二已婚妇女转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门”。回娘家的妇女,都要携带鸡、娘酒等礼物。潮汕地区,正月初二、初三,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习俗二: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习俗三: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习俗四:“食日昼”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各地大年初二风俗
山东
在潍坊,年初二放了鞭炮,谓“开市”,男女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走亲戚旧时“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实际上,潍坊城里出嫁女多数初二回娘家。过去“进了腊月门,不进娘家门”的风俗,是说农村的出嫁女。在城里,腊月二十三“小年”(辞灶)这天,出嫁的闺女一般不去娘家了,还被许多人沿袭着。当然,年三十也有已经出嫁的闺女进娘家门的,另当别论。
淄博
在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妇们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作为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媳妇们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女儿没有成亲之前。如果哪家媳妇的女儿已经成家,那么她们又会把这一天拿来招待自己的女儿、女婿。而自己回娘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
福建
在福安,大年初二,除了亲朋好友互不逛门外,还有一些习俗:一是各家各户不燃放鞭炮;二是不点香火;三是不奏礼乐;四是商家关门歇业……等等此类,反正类似于古代“国丧”的一切礼仪,在福安的每年大年初二日均得到完整的体现。而且,历经四百多年的演绎,在各类通书上(福安的街面上也能买到各种版本的通书,大部分是外地风水、阴阳先生所着),和大部分正月的日子一样,虽然大年初二属于好日子,“宜办诸事”。但是福安人均视而不见地把大年初二列为一等一的忌日,“诸事不宜”,不仅喜事、大事均与此日无缘,而且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闭门不出。因此外地的朋友如果到福安的朋友家过年,一定会觉得十分诧异:从除夕夜到大年初一,福安和全国各地一样贴春联、舞龙舞狮、张灯结彩、大放鞭炮、大宴亲朋,但到了初二这一日,却全城寂静,宛若另一个世界(倘若是类似今年这样的雨雪冷天,更为寂静)。外地朋友一定会以为全城人的时间似乎停滞在初一晚上了,因为初二一大早起床,就没有听到往常的鞭炮声,昨天的喧嚣与热闹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家家户户都窝在家中看电视、打麻将,绝少出门,反正出了门,街上也是冷冷清清,倒是各个寺庙观庵因此热闹了许多,毕竟有人耐不住家中寂寞,到寺庙吃斋去了。到了初三日,全城又恢复了初一的年味,照例是鞭炮震天、宴席大摆(福安人置办寿筵大多在初三、初六日),街上又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新款潮流的车群……
I. 为什么出嫁的女儿大年初二回娘家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风俗。每年正月初二中国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说腊月28,有说29或30)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
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
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
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
以前已婚女儿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非在娘家过年不可,父母、家人即使嘴上不说什么,心里也是不怎么高兴的。因为老一辈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结了婚的女儿若是除夕、初一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吃垮,所以早期也常见嫁到外地的女儿除夕前返乡后,不进自己的家门,而是先寄宿友人家,待初二一早到才回娘家。
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当然,过年回娘家,全国各地也并不是都在大年初二。例如: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晋南多在初三。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城乡景观相映成趣。大同一带则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习俗。晋南的新绛,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闺女的日子。
还有,山西万荣农村视初二为鬼节,民国《万荣县志》载:“二日,新丧之家,亲戚咸来烧纸,女家特送锞串悬门首,邻里皆送锞纸,名曰‘首节’。”有的人家因不忍搅扰对新丧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二日午前,新丧家门前插纸幡,曰‘过二节’。乡党俱送纸锞,己制止。是日,不拜节。”今万荣县人初二仍不出门拜节而在家祭祀。晋中祁县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习,故不能在这天回娘家拜年。初三是看舅的日子,甥男甥女或单独去,或和父母一同去舅家看望姥姥和舅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