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汉朝女子服饰种类,名称
一、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这种衣服男女皆可穿着,是最常见和盛行的一种女装服饰。
二、汉代直裾女服
直裾
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
直裾起初是一种非正式装扮,古代的裤子大多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然后用带子系于腰间,若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但是,随着汉代服饰的日益改善,有裆裤出现,直裾逐渐普及,最终并替代了深衣。
三、襦裙
襦裙
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上衣叫作“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下裙以素绢四幅连接合并,上窄下宽,腰间施褶裥,裙腰系绢带。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襦裙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汉代由于深衣流行,所以穿襦裙的妇女逐渐减少
Ⅱ 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花钿”是什么它是装饰在哪里的
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花钿其实就是女子在眉间或者是在脸颊上所用的一种装饰品,是装饰在脸部的。自古以来女性就非常的喜欢化妆,虽然在古代的化妆技术和化妆品都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但是古代女性对于化妆也是非常热衷的,花钿就是很多女性都非常喜欢的一种装饰品。在古代的时候,女性一般都会在额头上或者是脸上贴上这种装饰品。
但是因为自己画每天画出来的花样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很浪费时间,慢慢的就有贴纸类型的了。只要贴在自己的额头上就可以了,后来渐渐的还有人会把花钿贴在自己的脸颊上,也有了不同的颜色。花钿的样式还是很多的,很多女性都会根据自己的发际和妆容变换不同的花钿。现在很多女生在穿汉服的时候,依旧会在额头上贴上花钿。
Ⅲ 浅谈古代女子的花钿
花钿是古代的一种装饰品,古代女性将金、银等制作成花的样子并贴在脸上,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漂亮。以下是我整理的浅谈古代女子的花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花钿是我国古代女子面部妆容的一种特殊饰品,也是我国服饰、美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诸多化妆品中,花钿有着悠久历史,又最为女性所喜爱。所谓花钿,是古代女子贴在两鬓、眉间或面颊上的一种花朵形的装饰物,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唐朝发展到鼎盛,宋元时渐趋没落。如今,在女人的脸上早已看不到花钿的妆面,但有关花钿的美好传说仍然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
话历史 秦始皇曾让宫人贴花子
关于花钿的起源,民间流行着许多传说,有人说源于汉代,有人说源于六朝,也有人说源于唐代。曹丽芳介绍说,如果追溯我国女子在面部描绘或粘贴装饰图案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兴起了,比如,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女俑的脸上,就点有呈梯形状的三排圆点,河南信阳出土的楚墓彩绘木俑的眼皮之上也点有圆点,这应该是花钿的雏形,所以花钿的起源要远远早于民间所传说的那样,至少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有文献记载的花钿出现在秦始皇时期。唐末马缟《中华古今注》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 曹丽芳介绍说,贴五色花子指的就是粘贴花子面饰,花子即为后来的花钿。汉承秦俗,并受楚文化的影响,花子应该相当流行。三国时开始流行 靥钿,这种特定位置的妆饰一直到唐朝还很盛行,晚唐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误伤邓夫人颊,医以白獭髓合膏,琥珀太多,痕不灭,有赤点,更益其妍以丹青点颊,此其始也。 南北朝时,南朝兴起了梅花妆,这是一种形状特别的花钿。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里写到的对镜贴花黄的花黄,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女子额饰,应该是花钿的一个类型。这种妆饰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方法是把金黄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贴于额头,或在额间涂上黄色。除了《木兰诗》外,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在《美女篇》里也有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的描写。
说发展 花钿妆在元代淡出历史
唐朝时,额黄依然流行,初唐卢照邻就有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的诗句,晚唐的皮日休也有诗写道: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 唐代已是花钿使用的鼎盛时期,女子面部的妆饰有了多种颜色和形状。五代十国的服饰承袭唐代并且有所发展,花钿继续盛行。曹丽芳介绍,成书于后蜀的《花间集》中,在描写女子的日常生活和妆饰容貌时,有很多以花钿写意的词句,如顾夐《荷叶杯》里写道:小髻簇花钿,腰如细柳脸如莲。 甚至有女子把各种花钿贴满面颊,如欧阳炯《女冠子》词里写到的情形: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 到了宋代,随着崇尚淡雅之美风气的兴起,浓艳风格的花钿逐渐失宠;至元代,花钿终于淡出了女子的妆台。从此以后,唯有在一些传世的书画作品和考古发掘中,人们才能找到这种在古代曾经流行了一千年的时尚饰品的影踪。
典故传说
寿阳公主额上印下梅花
有关花钿的起源有好几个传说,尽管产生的时间不同,与历史事实也不相符,但传说本身是美丽的,都反映了古代女子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梅花妆的传说。
据北宋初年所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来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粘在公主的额上,而且怎么都揭不下来。于是,皇后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边,观察了好长时间。三天之后,梅花被清洗了下来,但公主额上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都想效仿,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诞生,当时被称梅花妆。
这种梅花妆很快流传到民间,成为民间女子、官宦小姐及歌伎舞女们争相效仿的时尚妆容,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如五代前蜀时期诗人牛峤在《红蔷薇》中写道: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说的便是这个典故。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南宋汪藻舟行汴中,无意中看见了水中画舫上的美人额妆,于是作《醉花魄》,在词中他以陶醉的心情吟咏道: 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恰似秋宵,一半银蟾白。 曹丽芳感叹说:我们可以想见,那印着梅妆的美丽容颜给词人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上官婉儿眉间被刺红梅
花钿在唐朝达到了它风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文里随处可见它的芳踪。大约是出于对本朝文化的极度情深,晚唐有一种传说,认为花钿起源于唐朝,而且与着名才女上官婉儿有关。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段成式之子(或其侄)段公路在《北户录》里叙述得比较详细:天后每对宰臣,令昭容卧于案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对事,昭容窃窥,上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拔。昭容遽为乞拔刀子诗。后为花子,以掩痕也。 曹丽芳介绍,他们的记载后来在民间演变成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
有一次,武则天粉碎了一起宫廷政变,不料在策划政变的人员名单中,竟有她最重用的上官婉儿!武则天大怒,令将婉儿黥面,她喝道:昔日你祖父(上官仪)有罪被诛,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我。真是气死我了! 婉儿听了坦然一笑,道:陛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吗? 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到御花园摆宴,临起驾都被婉儿劝回宫的事情,便点头说确有此事。上官婉儿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园中,已经危机四伏?若不是我表面参与谋反,和他们搅和在一起,如何暗中保护您呀? 武则天似有所悟,点头称是。但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还是要执行的。不过,行刑时改用朱砂点额,仅刺了红梅花一朵。上官婉儿本来就面容姣好,恰在眉间刺上一朵小巧玲珑的红梅花,犹如二龙戏珠,又好似印度美女,煞是好看。以致于后来宫中的年轻女子纷纷效仿,都在额头配以花钿,一个个显得更加楚楚动人。
花钿用以掩饰面部瑕疵
花钿还载入了唐代的志怪传奇中,成为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道具。李复言着有《续玄怪录》一书,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名叫韦固的男子,因不相信月老的婚姻命定说,就派人去刺杀那个所谓命中注定的年仅三岁的妻子,但刺客的匕首刺偏了,只刺中了女孩的眉心。后来,那小女孩长到十七岁的时候,机缘凑巧,果真嫁给了韦固做妻子,不过,她眉心总是贴着一片花钿,从不脱去。韦固问其原因,她便讲述了三岁时的经历,韦固大惊,顿时想起月老的婚姻命定说,明白自己还是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
李复言在描写韦固妻时,说她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未尝暂去。说的是韦固妻为了掩饰被刺伤的疤痕,连洗澡和非正式场合也从不将花钿摘下来。曹丽芳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花钿的作用除了装饰外,在唐朝民间,在那些聪明女孩子的巧妙妆饰之下,它还可以成为一种对面部不完美的修饰。同上官婉儿一样,这种以贴花钿来掩饰面上疤痕的妆饰,真可谓古代女性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大创举。
诗人话花钿
对唐代文学颇有研究的曹丽芳老师发现,花钿曾是唐代女子的心爱之物,它紧贴女子肌肤,如同闺中密友般伴随和见证了她们的情感与生活。相应地,花钿意象也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唐代诗歌中,可以说随处闪耀着花钿那迷人的光辉。在诗人的笔下,它也被赋予了或富贵或贫穷的出身、或欢乐或哀伤的情感、或顺畅或坎坷的命运、或温婉或泼辣的性格。走进唐诗的意境里,去追寻那一枚枚富于深情和巧思的花钿的倩影,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了唐代女子们所精心营构的那个情意款款的绚丽世界。
花钿为诗中女子平添娇媚
当诗中的女子心情愉快的时候,一枚精致小巧的花钿会更增加她的娇媚明秀。诗人李端笔下的女子是: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 (《赠郭驸马》)意为:她在花钿的妆饰下是那样的美艳,以至于连水中的芙蓉都会嫉妒。章孝标则在《柘枝》诗中描写了一位风姿绰约的舞姬形象: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摇。 这位舞姬身着罗衫,面点花钿,脚踏锦靴,细腰款摆,在欢快的鼓声中碎步轻移而出,跳着一曲柘枝舞,头上那锦绣成团的帽子随风摇动,尤显得她风姿飘逸。
花钿的作用不仅仅是妆饰,它还可以为生活增添几许情趣。卢纶《古艳诗》中写道:残妆色浅髻鬟开,笑映珠帘觑客来。推醉惟知弄花钿,潘郎不敢使人催。 这位神态慵懒娇憨的绝色歌女,凭借着手中摆弄的一枚小小花钿,为她在香艳气质之外,平添了几分狡黠的情趣。
贵妃殒命花钿散落无人收
当诗中女子惆怅失意时,陪伴她的花钿也和她一起默默承受着不易言传的寂寞哀伤。温庭筠在《弹筝人》中写道:钿蝉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该诗用描叙的笔法哀叹一位弹筝艺人的遭遇。诗人巧妙地以物喻人,借花钿、筝柱的黯然颓败,暗示绝代艺人的飘零凄凉。唯其老境悲凉,故而格外眷恋昔日的盛荣,一旦旧曲重弹,即勾起满腹的愁绪怨意,不禁泪下滂沱。
借花钿来传达女子命运的悲凉,最动人心魄的当属白居易的《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被当作红颜祸水的杨贵妃被迫赐死在马嵬坡下。死时,她面上所贴的花钿、头上所戴的金钗散落了一地,死后也没有人为她收起。而那曾经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唐玄宗,此时眼看着心爱的人就这样死去,却救她不得,只能掩面而泣,步步回头。只此一句花钿委地无人收便道尽了杨贵妃死时的无比惨烈与死后的无尽凄凉。
白居易借花钿表淡泊心迹
唐诗中,作为意象的花钿,有时候表达的不是真正的女子情状,而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情态或雅趣情怀。如白居易《东都冬日会诸同年宴郑家林亭得先字》中写道:盛世陪上第,暇日会群贤宾阶纷组佩,妓席俨花钿。 诗中饰有花钿的争芬斗艳的歌妓并不是作者刻意要描写的对象,她们只是作为文人墨客闲暇生活的一种点缀而存在,诗人要传达的是他们对这种惬意生活的享受心情。与白居易有同感的还有杜牧,他在《早春赠军事薛判官》诗中写道:弦管开双调,花钿坐两行。唯君莫惜醉,认取少年场。 这里用花钿作为弹弦奏乐的女子的代称,描绘出一幅把酒高歌的场景,劝那位薛判官要珍惜可以尽情享乐的时光。然而,一味地饮酒作乐,不免令人空虚厌倦,白居易在《酒筵上答张居士》诗中,就借花钿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反思和感慨,弦管声非实,花钿色是空。何人知此义?唯有净名翁。 花钿美色、丝竹美音,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可有谁能真正知道这个道理呢?或许只有那些早就看透了人生本质,抛弃了功名利禄的人吧。白居易在此表达的是想要远离世俗、淡泊名利的思想。
Ⅳ 中国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
从古至今女性都有一颗爱美之心,现代人们的化妆品五花八门,款式、型号之多,数不胜数。在古代没有这么高的科技,他们都用胭脂、螺子黛、铅粉、画面靥等化妆技术来装扮自己,这些我们听都没有听过,但是当时古人的化妆技巧一点都不失我们现在的水准。
古代的女性将口红称之为唇脂,人们将唇脂涂在嘴唇上。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涂法,唐宋时期流行点绛唇,就是将唇脂只涂在两片唇的中间,以显示樱桃小口之美。直到后来渐渐的演变成涂满整个唇部。
古代女子代妆步骤之多,一点都不输我们现在,爱美之心人皆有知,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女子都有一颗爱美,热爱生活的心。而不同的化妆方法也体现了不同朝代的各式各样的审美观念。
Ⅳ 古代美人额头上的装饰都叫什么名字
花黄与花钿。
花黄是古代汉族妇女的面饰。用黄粉画或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花黄也称花子,是古代汉族妇女脸部的一种女性额饰,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它是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因所贴部位及饰物质、色状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胜”、“罗胜”、“花靥”、“眉翠”、“翠钿”、“金钿”等名目。
Ⅵ 古代女子额前的装饰品叫什么名字
步摇。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唐白居易 《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宋谢逸 《蝶恋花》词:“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
步摇为我国传统汉民族首饰,西汉时在西域地区有其雏形进而吸收创新而来,约在东汉时经燕传入辽西,后又向东传入 高丽鲜半岛及日本并对当地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步摇以金银玉石等质地,宋明以来一直流传的头饰。
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于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步摇的概念,见于两汉时期,然而,它从一开始就被置放到一个礼服的范围之内,汉制规定,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祭服中的首服为“剪牦簂,簪珥,耳珰垂珠,簪瑇 瑁为擿,长一尺,上为凤凰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各一,横簪之。以安簂结。”又“皇后之服相同,步摇簪珥,惟用假结,步摇以黄金为山 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禄,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诸爵兽皆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这两段话,应该放在一起 看,按《后汉书·乌恒传》所说:如中国之 有簂、步摇。步摇,是和簂(即帼)这样的假髻具有同等地位的东西,接着分析皇后首服中步摇的描绘,“以黄金为山题”,就是以黄金为底架,上面饰有白珠。相 类似的形制,比如在辽宁北票四花营子乡出土的两晋十六国时期前燕的金质花树状步摇,底部呈方形,上面为短而宽的树干,干上分枝,树身上穿挂桃形叶片,动则 微微颤动,琮琮作响,虽然没有白珠,而是金叶片,但非常符合“桂枝相缪”的特征,这个金叶片,更象上文所说的“镊”,镊,在古代是指簪首的饰物。另外,内 蒙古博物馆所 藏的乌盟达茂旗出土的两具头冠饰,同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一个为鹿首,一个为马首,其上是伸出的枝梢,上面满挂可活动的桃形金叶片。这些实物也为《释名》 中关于步摇的解释,“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再结合《后汉书·后纪》“邓皇后”篇中提到的,邓皇后“赐冯贵人王赤绶,以未有步摇,环 佩,加赐各一具。”步摇的单位以具为准,可见其正式程度,绝非后世所谓的单根簪饰可比。
Ⅶ 古代女子有哪些化妆品用
1、胭脂
胭脂是搽在面肤上,使之呈现立体感和红润、健康气息的化妆品。胭脂是由滑石粉、碳酸锌、碳酸钙、氧化锌、二氧化钛、云母、脂肪酸锌、色料、香料、粘合剂及防腐剂等原料组成。生产时根据具体情况可选取其中数种并适当调配,经混合后压制而成为一种粉饼,即为胭脂制品。
2、妆粉
古代美人擦的粉主要是米粉和铅粉。米粉很好理解,是把米磨成粉末做成妆粉。铅粉也很好理解,就是用白铅磨成的粉。
3、黛粉
画眉毛用的,相当于我们的眉笔、眉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化妆方法,早在战国时期姑娘们就懂得把眉毛画得黑黑的。汉代时,流行远山眉,即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的,像远山一样秀丽。
4、细粉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粉饰,非常妩媚
5、额黄
又叫鸦黄,是在正额间涂上黄色。起于南北朝,毫无悬念地盛行于唐代,不过这种化妆方式如今已不使用了。
Ⅷ 电视剧里古代美女带的面纱叫什么
古代一般是斗笠上垂下的纱帘,叫帷帽,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现在叫面巾或面纱
Ⅸ 古代女子最早用什么画眉蚂蚁庄园
柳枝。
答案解析:
画眉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饰风俗,使得女子眉目清晰,容貌秀丽。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在画眉材料“黛”出现之前,女子们都是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的。核桃又称胡桃,它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才带回我国的。
(9)中国古代美女面饰扩展阅读
爱美之心是古今相同的,古代那些爱美的女子,也总是喜欢把妆扮自己的容颜当成倾心的事业。所以,对于爱美的古代女子来说,画眉是经久不衰的一种美容手段。
她们很重视自己的眉毛之美,尤其喜欢画眉。春秋时期的美女庄姜出嫁时,就曾经画过眉,她是“螓首蛾眉”。战国时期的美男子宋玉说邻家的姑娘是“眉如翠羽”。古代女子确实很时尚的,庄姜的蛾眉也许放到现在也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