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历史上各朝代婚服名称
1、周朝,女性婚服并非今天的大红色,而是端庄的玄色(黑中扬红)礼服。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特点是上衣下裳不分的袍式。
2、汉朝,女性婚服的标准式样是夹裙(即襦裙),体现为上襦下裙的形制,上襦短不过膝,下裙长及地。
3、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女子婚服在一段时间内崇尚白色,注重飘逸,呈交领或直领广袖衫、对襟广袖襦裙。
4、唐朝,唐朝的婚服崇尚绛红和青绿,所以有“男红女绿”的说法,也就是说男子的婚服为红色,女子的则为绿色,配以金银琉璃等钗饰,用“雍容大气”形容最适宜不过。
5、宋朝,与开放大胆的唐朝服饰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饰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还出现了凤冠霞帔,红盖头。
6、明朝,贵妇多穿大红袖子的红袍,而一般的妇女只能穿浅淡的颜色,裙子虽宽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为凤冠霞帔,其上布满珠宝锦绣,雍容华美。新娘加红盖头,或垂丝穗遮面,或纸扇遮面,穿绣花鞋象征吉祥。
7、清朝,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浓厚的汉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止,具有满族旗人特征、长期骑射生活形成的袍服、马褂、坎肩等服饰渐渐取代了传统汉服。
② 古代女子出嫁除了红色喜服,还能穿什么颜色的喜服
在我们看古代的电视剧时,可以发现古时候人们成亲都是穿红色的婚服,红色代表着喜庆等很多好的寓意。但是古人真的从一开始就穿红色成亲吗?没有别的颜色的婚服吗?答案就是,肯定有别的颜色,而且不止一种,红色的婚服是后来才开始发展下来的,之所以只有红色才传承了下来,可能大家都认为红色代表着很多美好的象征。
后来,绿色逐渐被红色替代,男女都穿红色的婚服,新娘子头戴红色的盖头,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了现在,后来的人一直穿红色婚服,可能红色看起来更加喜庆,更加好看,这个习惯才一直被人们所用。现代社会,也有很对人喜欢中式婚礼,喜欢古代的凤冠霞帔。婚服大多都是红色,但其实也是有别的颜色的。
③ 中国古时候女子的盛装凤冠霞帔,究竟有多美呢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有了电视以后,人们可以躺在家中浏览世界,但要说电视最大的作用,那莫过于用来娱乐看电视,那些经典的电视剧,也是无数人的童年记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故而历史剧非常多,我们在观看时,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知识,例如明清女子出嫁时所穿的凤冠霞帔,制作工艺比较繁琐,但成衣却是十分惊艳,当然了凤冠霞帔也不是每个古代女子都可以穿的,由于古代中国长时间处于封建社会,所以社会等级分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凤冠霞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明史·舆服志》中记载,在洪武四年时,朝廷出了一个有关凤冠霞帔的等级规定,一品命妇,衣金绣文霞帔,金珠翠妆饰,玉饰子,二品命妇,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之后从三品一直到九品,都有各自的衣着规定,此规定颁布后的第二年,朝廷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多增加了一些细节方面。穿凤冠霞帔必不可少的一个配件,便是霞帔坠子,后世还出土过成品,最常见的霞帔坠是金银材质,也是后妃命妇们经常用的,但也有用水晶制作而成的,一开始的霞帔坠也有很多样式,尤其是明朝的时候最为多样,而进入清代以后,由于是外族人统治中原,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上层社会的服饰等级也被修改,所以霞帔也发生了变化,连坠子也与从前的不同。
④ 北宋女子出嫁为何穿绿色的嫁衣
在那个时期,红色是男人权利的象征,绿色则是女人高贵荣华的代表,所以在盛府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大娘子才有绿色的服装穿
现代很多人都觉得绿色用在嫁衣上不怎么吉祥,但是中国古代的嫁衣都是有讲究的。华夏婚礼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那时婚礼礼服的颜色多是黑色和红色,专业名词为:玄黑和𫄸红。这种色调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前,现在所能见到的所谓周制婚礼大体就是这样的颜色。
(4)古代女生穿出嫁服图片扩展阅读:
婚礼一般的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步。但在宋朝的时候只保留了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个程序。
在宋朝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通资财是在通婚书上除写明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外,还要写明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彩的表现十分明显。在亲迎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
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
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
⑤ 古代的嫁衣很漂亮,有哪些关于古代嫁衣的详细描述
不同时期的嫁衣款式不同。
中国古代早期嫁衣的确不是红色的,红色婚服作为主流是明朝才开始发展的,往前还有黑色、白色、青色等不同颜色。
周朝:尊贵黑色
周朝时期,婚服的色彩遵循“玄𫄸(xūn)制度”。玄,黑色;𫄸,浅红色。玄𫄸,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婚礼讲求庄严肃穆,要着玄色衣裳,也就是黑色嫁衣。
《易系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干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即是𫄸色。”
人们认为玄、𫄸二色象征着天地并存,最为尊贵。是以婚服通常选用黑色打底,镶以红边,也表现了周朝人对天地玄黄的敬畏之情。
周朝之后,秦汉的婚服延续周礼,也以玄𫄸二色为主基调。
古代各个朝代嫁衣的颜色:
秦朝的嫁衣样式多样,嫁衣以红色为主,搭配黑色。这主要是因为秦朝尚黑,玄色代表尊贵。女子嫁衣红色配上黑色代表了女子情感专一,黑色属阴。秦朝时新娘结婚手里拿的是羽毛扇用来遮住容颜,让人觉得更为端庄。
汉朝时依旧遵循周礼,新娘的嫁衣都是深衣,深衣将上下连在一起,代表了女方徳贵专一。这主要与汉朝时流行儒家文化有关,毕竟儒家思想要求女子恪守妇徳。
在魏晋时期,受玄学风气的影响,人们追求自由风尚,嫁衣也倾向于清淡风雅,甚至出现了白色嫁衣,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很惊讶呢。此外,盖头也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它一开始的出现是为了防范风沙。
到了唐朝时期女子的嫁衣多为深色的青衣,不过由于盛唐国力强盛,也出现了各种具有特色的嫁衣,也同时摆脱了颜色的束缚。
到了宋朝时期嫁衣就比较华丽了,嫁衣的颜色主要是青色,款式也比较复杂,凤冠霞帔看起来也是相当的好看啊。明朝时女子出嫁也可以乘坐平时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乘坐的八抬大轿,女子,民间女子也可以头戴凤冠。
此外,古代新娘们的嫁衣都是自己缝制的,嫁衣做好也就恰好到了出嫁的日子。新娘们将自己未来的幸福对未来的期待缝进嫁衣当中,甚至在有些时期,姑娘们的针线手工活可以决定她在未来家中的地位。
⑥ 成亲的衣服,在古代叫什么
成亲的衣服,在古代叫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帔:源于明朝,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
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6)古代女生穿出嫁服图片扩展阅读: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
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下面看看这款霸气的凤冠霞帔。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
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⑦ 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啥
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凤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
1、周朝婚服—纯衣𫄸袡
纯衣𫄸袡:𫄸色衣缘的黑色深衣,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描述。𫄸,拼音:xūn,有浅红色等释义。袡:衣边。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礼服中没有明确记录关于的蔽膝的配件,作为衣缘理解更为普遍。
2、秦汉朝婚服—遵循周礼
3、唐朝婚服—钗钿礼衣
钿钗礼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是唐代命妇礼服的一种。钿钗礼衣包括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位身份。
唐代礼典史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等中都有记录。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元、明时都有服此者。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6、明制婚服—凤冠霞帔
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1)凤冠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样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
(7)古代女生穿出嫁服图片扩展阅读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步形成定制。这六礼的前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统称缔约之礼,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妁进行帖约和相关的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礼节沟通,经平等议婚,最终双方在礼尚往来中缔约成婚。
⑧ 古代结婚穿的是什么衣服这样的衣服有什么寓意
不少女孩的梦想是穿上洁白的婚纱,但是如今复古婚礼渐渐流行起来,中国女孩渐渐又回到了曾经的凤冠霞披的时代,但是古代女孩并不全部都是一袭红衣出嫁,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婚服也有不同的变化,更多的还是一身红色喜气洋洋。
结婚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庄重的事情,其实在我们大部分人眼里婚服就应该以红色为主,不同朝代衣服的服饰都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在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变化着,但是也渗透了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女子的嫁衣基本上都是女子亲自缝制,代表了这个女子美好的心愿。
⑨ 古代新娘出嫁时为何都要“凤冠霞帔”
古装片里,女主道了要结婚是,总会穿上一身华丽的凤冠霞帔。最后这个字可不念pi哟,而是念pei。
但是!但是!平头百姓在结婚,就能被允许穿着它举行婚礼,以示荣耀。这套凤冠霞帔相对于皇家冠服饰简化过的,但也仅此一次,这种平时只有显贵人才能穿的配饰呆了平民少女这里,当然会被赋予一种特别的寓意,这里给大家说个题外话,就是男人娶亲可是被为小登科的,不过他们穿的可不是红色的衣服,俄日是一套绿色的九品官服。
同时发凤冠霞帔还是正妻才能穿的,如果你是小妾,抱歉,这件衣服和你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