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农村白事吹唢呐都有什么曲子
歌曲,如父亲,母亲,一壶老酒,人间第一情,一剪梅,黄土高坡,等等。戏曲,如二人台卖菜,走西口,黄梅戏,最受欢迎的还是晋剧,由于我们这里是张家口市农村,地处晋冀蒙交界地,人人都喜欢听晋剧,一到有白事吹唢呐的,看热闹的男女老少都要点播山西梆子。
‘贰’ 白事唢呐一般吹什么曲子
《哭五更》、《哭皇天》、《青天歌》、《一枝花》、《哭别曲》等。唢呐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是“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在河南,山东称作喇叭,有百鸟朝凤,抬花轿等着名曲目。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芯子是唢呐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上装哨片,下接主体管。传统的芯子为单管式,而活芯为活动套式,可以伸缩改变长度,复位靠弹簧的作用。
演奏时,通过双手向上压进活芯,便能奏出临时变化半音或半音阶。如果把活芯推进、卡定,即可做高半音的移调乐器使用,指法不变。
唢呐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可以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按照长短,可以分为小唢呐、海笛、中唢呐、大唢呐等。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
‘叁’ 唢呐丧事出殡专用曲有哪些
唢呐丧事出殡专用曲:
1、唢呐独奏《一江风》
2、唢呐曲《黄河情》
3、唢呐独奏豫剧《秦雪梅吊孝》
4、唢呐母亲
5、唢呐父亲
6、哀乐
7、唢呐悲调曲
8、唢呐哭皇天
9、唢呐悲曲
10、唢呐独奏朝阳沟
唢呐使用环境:
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肆’ 农村白事吹喇叭都是啥曲
苦菜花,大悲曲
‘伍’ 丧事时吹的什么曲子
《哭五更》
夜祭
《哭皇天》、
《青天歌》、
《一枝花》
《哭别曲》
''大佛调''
汉吹曲
‘陆’ 跪求 东北农村白事 他们吹的什么曲 还有电子琴
《大出殡》、《XX明天就要走》《XX儿想你》,《西行的平安路》,《十跪父/母重恩》,《千张纸》,《哭七关》,《苏武牧羊》,《烟花叹》等还有二人转当中的送水调、大悲调、哭糜子等曲牌。当然也有流行歌曲,如《父亲》、《母亲》、《长相依》、《前缘》等。也吹欢快的,如《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
‘柒’ 农村死人乐队吹的曲子
丧礼曲,传统的有“打墓调”,“寡妇上坟”,百鸟朝凤,喜庆唢呐——别以为怪,他们真的喜欢吹奏这个,要知道,他们家又没死人,再说,调子也不是吹给死人的近亲属听的,他们哪有心听那个啊!
他们还喜欢吹戏剧唱腔、一些传统名曲,如,夕阳箫鼓,步步高,北京烽火传边寨,扬鞭催马运粮忙;还有流行歌曲,如,妹妹坐船头,大花轿,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九妹等等。可以往民乐网上查,多着哪
‘捌’ 葬礼上放的音乐有哪些
葬礼上适合放的音乐有:、《大出殡》、《哭皇天》 、《千张纸》、《哭七关》、《青天歌》。
《大出殡》:
情悠悠恨悠悠。
几代悲欢几代愁。
漫漫人生的路啊。
处处有关口。
你也走他也走。
弯了腰白了头。
多少爱和恨啊
都付水东流。
情悠悠恨悠悠。
几代悲欢几代愁。
漫漫人生的路啊。
处处有关口。
你也走他也走。
弯了腰又白了头。
‘玖’ 农村死人吹的唢呐歌曲名是
葬礼上的唢呐曲,主要包括四种:
1、《大出殡》、《十跪父/母重恩》、《千张纸》,《哭七关》,《苏武牧羊》,《烟花叹》等应景的曲子。
唢呐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为嘀嗒[1],是广东“八音”乐器中的一种。
最常见唢呐曲,包括《百鸟朝凤》、《全家福》、《抬花轿》、《六字开门》、《社庆》、《一枝花》、《凤阳歌绞八板》、《怀乡曲》等。,王国潼先生采用台湾地方戏曲《歌仔戏》的曲牌“哭调子”、“七字调”为素材创作而成的。
‘拾’ 陕北唢呐红事上吹什么,白事上吹什么
红事上,唢呐欢乐着《得胜回营》、《大摆队》;
白事上,唢呐啜泣着《西风凉》、《光棍哭妻》。
陕北人摆不脱陕北唢呐,就像摆不脱满身黄土一样。 红绸绸被褥毛驴驴驮,陕北腊月喜事多。春节前后,唢呐手们是闲不住的。他们多半会被办儿娶女嫁喜事的人家请去红火热闹,也会随意走进哪家乡亲的院子里拜年祝福。这时,主家就特别高兴,热情地把炕桌摆到院中,拿出烧酒香烟、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热一锅酸滋滋、香喷喷的米酒招待唢呐手。等吃好喝好,来看热闹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围成一圈,吹鼓手们为了答谢主家的盛情,首先就来两段充满喜庆恭贺色彩的整牌子合奏《得胜回营》和《正月里来是新春》。顷刻间,整个院子便飞满了热热烈烈的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笑语声。看吧,唢呐手们腮帮子鼓圆了,锣鼓手们手腕儿晃活了。两杆唢呐一高一低,高的叫“张字儿”,低的叫“拉筒筒”,他们闭着眼睛,点着头,踏着脚,全凭一股神韵。一气痛快淋漓的表演,满院啧赞。趁着兴儿,唢呐手们就又耍出各种路数,卖开各自的看家本领。你拆下碗子吹,我大小唢呐一口吹;你扭着秧歌步给主家吹“压福”,我端着烧酒盅给大伙吹“送喜”;你学几声鸡叫,我来几声牛哞;你把一曲《张生戏莺莺》吹得恩恩爱爱,我把一曲《走西口》吹得缠缠绵绵。姑娘们的心被吹乱了,吹得那一双双毛苏苏的大眼睛愣往后生们的脸上飞,双目相撞,迸出绚丽的火花。听罢老曲换新调,一首《黄土高坡》给每一颗年轻的心,都留下了悠悠思绪,久悬不散…… 陕北人爱吹唢呐,也爱听唢呐。陕北人吹唢呐吹得劲足气壮,痛快淋漓;让人听得回肠荡气、心肺跌宕。在陕北唢呐扬起的每一个音符中都放射着陕北汉子那坦荡无私、宽广浑厚的性格。陕北唢呐是雄性的,它那尖利的、百折不回的声音是雄性的,如黄河纤夫钢硬的脊骨扛起的黄河涛声,永远都震撼着这块广阔的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