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木兰诗一个什么样的女英雄
让我们从木兰诗中寻找答案
我们前面了解了传统评价,传统评价有很多与诗歌传递信息并不符合的地方。
首先,是有关木兰从军的目的?
木兰虽然是主动从军,但她的目的男性大不相同。班超投笔从戎,辛弃疾弃文从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功立业,留名历史。而木兰从军的原因则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只能由她代替父亲走上战场,为国建功立业的宏愿绝非木兰个人的目的。木兰走上战场是一种不得以,而不是她主观选择的结果。人们普遍称赞的,仅仅是她的孝顺以及从孝心产生的勇气。仔细考虑一下,花木兰是否可为自己走上战场?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想象,如果花木兰只是因为觉得自己有军事方面的天分和才能而从军,则很有可能被加上“离经叛道”的骂名。而不是如同今天我们了解的那样得到交口称赞。
其二,全诗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关于战争的描写。这些固然能从侧面说明木兰经历战争的险恶,衬托木兰的勇敢,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展示战争的艰辛。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精彩内容可以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有关木兰如何作战一字未提。我们只能想象花木兰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而没有任何文字可以佐证。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女英雄在战争中的勇敢,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本身。也就是说,这首诗想向世人传达的,并不是女性的英雄主义,也不是想表明在战争方面女性可以完全做到和男性一样,应该得到人们的公平对待。
第三《木兰诗》中的女英雄木兰,自始至终,都是以男性角色参与战争的。这非常重要是解构木兰的突破口。从这个角度看,木兰从军更有着深刻的悲剧色彩。这种虚假的,表面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被演化为女性设法将女性特征掩盖起来,将“女”字消融在时代、社会、阶级之中。乃至于取消性别界限,抹杀性别差异,以男性的标准认同作为衡量女性的标准。很长一段时间内,妇女解放就是以这个标准进行的。因此,才能响亮的提出“不爱红装爱武装”。追求男女平等被演变成为了,要改变“女子不如男”的世俗偏见,首先就必须将自己身上的女性掩盖起来,最起码在表面上变成一个男性,然后以男性的身份来证明女性并不是只能做男性的附属。真是一个可悲的悖论。也即是说即使女人可以参与到男性的社会角色中,并且可能会比男人做得更好,但是,这种阐释,最终还得站在男性视角下进行的。虽然可能这并不是《木兰诗》所要表达的原意,但诗歌体现出的,就是女人即使能在战场上这一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专属区获得成功,获得认同,最后还是要借助男人的外表和力量。木兰只是象征性地进入了男性的权利范畴,行使男性权利,她并没有为女性去争取这个权利。因而开辟男女平等的新纪元根本无从谈起。当然不能否认木兰之类的女性本身确实是实现平等的先驱人物。然而必须看到,长期在话语和文化的影响下,对木兰形成的固定理解,实际限制了女性对平等的要求。更为糟糕的是,由于花木兰这个例子被广泛的接受,因此她局限了女性对自由和平等的想象。以为象花木兰这样就己经是真正的平等了,进一步的说,以为“男女平等”就是要把女字给抹杀掉,在穿衣行动上学习男性,努力掩盖自己的女性特征。这个误解是如此的可悲,应该反思“花木兰”,要去除对她的误读,看到在对她过分夸大的赞扬背后,实质却是对她的反抗的弱化和规范化。
㈡ 古代的女英雄有几个
1.花木兰:流传版本最广为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后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民歌,不可能隋朝才出现。最真实应是北朝人(由诗中“黑山”可知,黑山所处应是北朝)而北朝为鲜卑人为尊,初年士兵多是鲜卑人很少汉人,又因为鲜卑女性地位较高(最初为母系氏族),女子主母也可领兵。所以木兰应该是鲜卑人姓贺赖,后音译为花。
2.梁红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飞同时代的大将军韩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为韩世忠所救。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当时韩世忠只是一名小军官,不敢答应,后来韩世忠升为将军后,才正式迎娶梁红玉为妻。在韩世忠的眼中,梁红玉并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她应有过人之处。韩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术在黄天荡对歭。当时,金兀术拥兵十万,战舰无数,而韩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韩世忠听取梁红玉的计策,由韩率领小队宋兵舰诱金兵深入苇荡,再命大队宋兵埋伏,以梁红玉的鼓声为命,以灯为引,用火箭石矢焚烧敌船。 金兵果然中计,梁红玉站在金顶上擂鼓台,韩世忠率船队迎战,只听“咚,咚”战鼓响,金兵被韩世忠引入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梁红玉以灯为引,指挥宋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为世人歌颂。
3.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贞素。明朝末期巴渝战功卓着的女将军、女军事家。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为石砫宣抚使马千乘妻。史书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料敌如神,兼通词翰,常为男子装。自幼从父秦葵习文练武,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阳抗击后金,被明熹宗封为二品夫人、充总兵官,并赐“忠义可嘉”匾额。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榆关)。崇祯三年,又奉诏勤王,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祯帝优诏褒美并诰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挂镇东将军印。并且在四川、贵州地区又相继击败奢崇明、安邦彦、张献忠、罗汝才等叛军,取得成都之捷、重庆之捷、夔门之捷等。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晋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后谥号“忠贞”。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营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遗址。
4.南朝至隋初时期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她生年不祥,是高凉(今属广东)人,出身于俚族冼姓大家。她从小就喜欢耍刀使枪,武艺高强,还精通兵法,又读过许多书,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梁武帝在位的时候,她嫁给了高凉太守冯宝,从此被称为“冼夫人”。
㈢ <<木兰诗的相关问题
互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东市买骏马,西市……(四句)
复沓
“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太长,懒得打了..)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排比
"爷娘闻女来"六句 "东市买骏马"八句
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对偶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旦辞"四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对偶太多了。.自己看着顺眼的几乎都是..)
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巾帼英雄梁红玉:
着名的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事迹,在《宋史·韩世忠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宋史》却没有讲明梁红玉的籍贯。有关文物史料证明,梁红玉是楚州人。
在苏州灵岩山的西麓,有一座“宋韩蕲王”的墓,近旁有一块神道碑,名曰“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墓的主人即抗金名将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南宋孝宗赵 于淳熙四年�1177年 为岳飞等人平反昭雪,同时也追封韩世忠为蕲王,再谥忠武,并按王的规格重新安葬了韩世忠夫妇,立了一块特大的神道碑。此碑高4米多,字数逾万个,俗称“万字碑”。此碑文字虽已剥蚀,几不可见,但苏州博物院存有全碑文本及拓片。碑文中有两处记载了梁红玉的籍贯:“杨国�即梁红玉 ,家楚州,织薄为屋盖。”“杨国,家本楚州,寓京口�即今镇江 也。”此碑建于梁氏去世不到30年,碑名由孝宗亲题,碑文系礼部尚书赵雄撰写,内容应当是十分可靠的。清干隆十四年�1749年 刻本《山阳县志》记载:“宋,梁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州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淮安府志》及此后的《重修山阳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北辰坊又名北辰镇、北神堰,位于今淮安市淮城镇新城村。刻于清康熙年间的淮安人张鸿烈诗集《淮南诗抄》下卷中有一首题为《北神堰韩蕲王杨国夫人梁氏》,诗中写道:“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织苇堰上头。蕲王夫人昔家此,随母播迁至润州�即今镇江 。”作者在题记中说:“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门外以西是也,梁夫人微时家此。”清末淮安人卢介清所着《咏淮纪略》诗集中有《梁夫人》一诗,首联为:“夫人淮产居北辰,流落京口避乱尘。”其注云:“宋韩世忠妻梁氏,北辰坊人。”以上材料足可以断定,梁红玉就是淮安人。
梁红玉生于北宋末年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梁红玉少年时代便和家人一起,编织蒲包卖钱度日。不久,金兵大举南下,兵荒马乱,梁红玉便和母亲随大批难民流浪到镇江,后来沦落为军中艺人,以舞剑弹唱为业。一年元旦,梁红玉早起进军府贺新年,忽然看见廊柱下好像伏卧着一只白额猛虎,鼾声如雷,非常惊奇。她连忙抽剑欲刺,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士卒。经询问,才知他就是韩世忠。梁红玉奇其才,将他带到家中,谈得非常投机,不久便由母作主,嫁给了他。宋高宗于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 登基即位之后,见韩世忠南征北讨,作战英勇,屡建奇功,便提升他为浙西制置使,驻守在秀州�今嘉兴 。那时,梁红玉带着儿子滞留在临安。两年后,金兵相继攻下徐州、淮安和扬州,南宋朝廷一片惊慌。这时,承宣御营使正副统制苗傅和刘正彦乘机勾结金人,在京城发动兵变,妄图逼高宗退位。他们担心韩世忠率军前来讨伐,便将梁红玉及其子扣押起来,作为人质。当时的宰相朱胜非常了解梁红玉的为人,便假意向苗傅献计:韩世忠重兵在握,抚慰才是上策。苗深信不疑,便奏明被挟制的太后,封梁为安国夫人,派她前去劝说韩世忠,接他进京。梁红玉假意应允,第二天就赶到秀州,与韩商讨对策。不久,他们调集了四方兵马,与朱胜里应外合,一举平定了叛乱。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 ,韩世忠和梁红玉奉命驻守京口,抵挡南下的金兵,士卒仅7000人。这年3月,金兀术率领数万精兵,几百艘战船,沿运河南下,企图渡江消灭南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韩世忠夫妇经过周密部署,于15日和金兵展开会战。那天,梁红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亲自击鼓助战。金兵逃到哪里,她的指挥旗就指向哪里。金兀术被堵截在黄天荡里整整48天,出于无奈,情愿尽还所掠,贡献名马,以求生还。但韩世忠坚决不答应。后来,金兵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利用老鹳河故道,凿开一条大渠,通到长江,才逃往建康�今南京 。金兵败走之后,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自傲,而且上疏朝廷弹劾丈夫“失机纵敌”,请皇上“加罪”。这一举动更使朝野震动,人人感佩。不久,朝廷在封赏韩世忠的同时,加封梁红玉为杨国夫人。
1135年,梁红玉和韩世忠乘胜追击金兵,又一次来到家乡淮安府。他们大修城池,以淮水为界,抵抗金兵。他们与士兵同劳役,共甘苦,所以士卒用命,人心一致,镇守楚州10余年,“兵仅3万,而金人不敢犯”。
1140年,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获胜对自己不利,便向金国求和,命岳飞由朱仙镇班师,接着就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第二年,秦桧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韩世忠和梁红玉力争不得,便愤然辞官,归隐于杭州的马塍梅园。韩世忠卒于1151年,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抑郁而死,与韩世忠同葬于苏州灵岩山麓。
洗夫人:
南朝至隋初时期洗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她生年不祥,是高凉(今属广东)人,出身于俚族冼姓大家。她从小就喜欢耍刀使枪,武艺高强,还精通兵法,又读过学多书,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梁武帝在位的时候,她嫁给了高凉太守冯宝,从此被称为“洗夫人”。
梁武帝末年,羯族首领侯景起兵反梁,高州刺史李迁仕不但不去讨伐,竟然还与侯景勾结起来,想利用冯宝所统率的军马。幸好李迁仕的阴谋被洗夫人看穿了,洗夫人带领千名勇士进入高州城,猝不及防地出击,很快平定了叛军,李迁仕被迫狼狈逃窜。洗夫人协助冯宝治理岭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公元569年,冯宝去世了,儿子冯仆当上了阳春(今广东阳春)太守。广州刺史欧阳讫起兵反梁,诱骗冯仆作为人质,想逼迫洗夫人一同反叛。儿子的性命和国家大局摆在洗夫人面前,她思量来思量去,最后毅然起兵平叛。庆幸的是,儿子也被平安救出。由于这次功劳,洗夫人被封为中朗将、石龙太夫人。隋朝时,洗夫人仍然积极协助朝廷治理岭南,平定叛乱,被隋文帝封为谯国夫人。即使到了晚年,洗夫人还常常以国家大义教育她的子孙。洗夫人一辈子都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作为女流之辈,又是边远少数民族,因此她的事迹尤为人们所赞叹。
平阳公主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这位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yi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qi yi 军。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
唐赛儿
明朝农民qi yi领袖。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qi yi 发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qi yi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qi yi,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明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镇压,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派都指挥佥事刘忠佐之,率京营五千人星夜驰赴山东,围卸石棚寨。唐赛儿遣人诡降,言寨中食尽水缺,谋从汲道撤逃。柳升信以为真,统重兵防守汲道。qi yi军乘夜突围,杀死刘忠,转战安丘、诸城等地。但终因官军众多,又遭山东都指挥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卸石棚寨为唐赛寨。
秦良玉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1648) 字贞素,苗族人,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四川总兵。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阳抗击后金,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崇祯召加一品夫人、少保。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明思宗见过女将军后,感慨万千,曾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
冯婉贞
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杀人放火,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离圆明园5公里光景,有一个小村子,叫谢庄。庄上有个精通武艺的冯三保,他18岁的女儿婉贞,从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学得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舞刀弄枪,样样精通。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咱们应当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冯婉贞率领青年们在距离村子两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隐蔽起来。下午四点钟,刚在谢庄吃过亏的侵略军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这次他们来了约600人。当敌人来到树林旁边的时候,冯婉贞拔出大刀,奋勇当先,率领青年们向侵略军冲去。侵略军遭到这突然的袭击,非常惊慌,队伍立即大乱。他们想放枪,可是距离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强用枪上的刺刀与青年们进行搏斗。冯婉贞带领大家,挥舞着大刀、长矛勇猛砍杀,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纷纷败退。狡猾的敌人急于想摆脱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枪射击。冯婉贞看出了敌人的诡计,率领谢庄的青年步步进逼,迫使侵略军始终不能用洋枪来射击。这一仗,一直打到黄昏,英勇的谢庄青年打死侵略军100多人。剩下的敌人,不得不丢下长枪大炮,仓皇逃跑了。侵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来侵扰谢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很少为世人所知。在国难当头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勇气可钦可敬,事迹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帼英雄秋瑾诗中所说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㈣ 木兰诗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㈤ 《木兰诗》中的女主人公花木兰,在历史上她真实存在过吗
花木兰是一个艺术形象,存在于北朝民歌《木兰辞》之中。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相当混乱的一个时期,各种割据政权在中国北方地区拥兵自立,这些割据政权很多都是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之所以会产生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一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还比较浅,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作用还很有限,女性还不是很受歧视;二是由于人口少,加上连年征战,人口的减少速度很快,所以少数民族妇女在生产劳动中担负了很大的工作,甚至走向战场直接参战。
花木兰的故事是有真实历史背景的,但是花木兰的确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只能说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一种保家的战斗精神,连柔弱女参军报国了,这带有一定的战争动员的色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战争的惨烈,男丁不够女兵都参战了。
㈥ 为何众人不知木兰是女郎成为热搜话题,你对花木兰有哪些了解
“巾帼不让须眉”形容的就是像花木兰这样的女性英雄豪杰,当然在参军期间她女儿身的身份并没有人知晓,在她打仗的12年里,因为很懂得隐藏的缘故,使得花木兰就好像男儿般,受到士兵的尊敬,手底下的人也十分敬仰她。事实上在决定代父从军的时候,她就做好了一切准备,但都幸运的躲过去,很多人不解花木兰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明确中心论点:花木兰不是普通的大头兵。在木兰诗中,有这样一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你以为这就是花木兰身为女性在从军前报复性购物?不,这里面蕴藏了更深层次的信息。花木兰是有马的,所以最差也是骑兵大爷,而不是苦哈哈的步兵。这一点还可以从旁佐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㈦ 木兰辞里的女英雄姓什么,名什么
姓花,名木兰
㈧ 《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的巾帼英雄几故事呢急急急~~
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通晓文史 工于诗词 洗尽铅华——顾横波
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第一。
美人心计 汉朝第一后——窦漪房
她,出生贫寒,然不骄不躁、不妄自菲薄,谋略过人,先后扶持了汉朝3个有名的明君,敦促了 “文景之治”之盛世。如此胆大,如此英明,如此谋略,世间女子,除了武则天,天下能有几人?
邓绥
东汉和帝邓皇后(81年-121年),东汉女政治家。名绥,南阳新野人(今河南新野),是汉光武帝时太傅邓禹的孙女,禹为南阳豪族,随光武帝起事,为东汉初的大功臣;其父邓训,曾为护羌校尉,抚边有功,其母为东汉第二任皇后阴丽华的堂侄女。和帝死,她先后迎立殇帝、安帝,临朝执政近二十年,其兄居要职,掌握大权。执政期间,崇尚宽简,不事奢华。兼用外戚、宦官,尊理三公
落雁——王昭君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孝庄 皇太极妃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清朝历史上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侧福晋,时年十三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后自立为武周皇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古流传
吕雉
汉王朝创始人汉高祖刘邦的正配夫人。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个。
她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她虽为女流,但不乏政治家的风度,不管是帮助刘邦打天下还是把持政事,每每从容不迫,识破奸人计谋,化险为夷。
人人恨得牙痒痒——慈禧
虽然慈禧垂帘听政,手段辛辣,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前进和解放,迫害的生命也无数,但是,我还是要恻隐一下,这样的人是寂寞的。。。
人面桃花相印红,历史上第一个为国献身的美女——息妫
息妫,春秋时陈国公主,先为息国君夫人,后为楚国王后.她出生在深秋,却满园桃花盛开;一出生就引来了百鸟朝凤,额上带着桃花胎记,仿如桃花女神转世.可是陈国智者却预言她的到来会引来生灵涂炭.她贵为公主却从小就远离王宫,伴着乳娘长大,因为面若桃花,又称“桃花夫人”。
文成公主(?-680),
唐朝宗室之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后被联姻嫁给藏族的松赞干布,她对藏族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深受吐蕃人民爱戴。
缇萦(tí yíng)
是西汉时期代(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她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
太平公主(约670年—713年),
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则天。下嫁薛绍,再嫁武攸暨。生前曾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李娃原名李亚仙,
是唐代天宝年间京都长安的一位烟花女子,以重情仗义而被人们誉为义妓。她抛弃繁荣,助其所爱,更能谨守妇道,严整治家,因而被朝廷封为汧国夫人,一个出身卑贱的妓女竟能获此殊荣,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长孙皇后(601—636),
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长孙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励之女。 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于长安,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孙尚香,
三国时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即孙夫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孙仁。史书《汉晋春秋》记载名为孙仁献。生卒年不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尚香在三国时归属吴国,原为东吴郡主,后嫁与刘备。孙坚与吴国太(吴夫人之妹)之女,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朗之妹,刘备的三夫人。孙尚香自幼喜好武艺,手下侍女皆带刀具,常以与人击剑为乐,身带利器又容姿甚美。因为她作为“乱世枭雄”刘备的妻子,并且志胜男儿,因此自然而然被人们称为“枭姬”。 关于孙尚香的一生有许多种的说法。但无论历史上是哪种真正的结局,让后人值得肯定的是,孙尚香是纷乱的三国时期中一名杰出的女英雄,这正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李太后,
原名李彩凤, 明朝慈圣皇太后,汉族,郭县人。是历史上“母仪天下”太后的代表,参政不乱政,秉国不贪权。隆庆帝皇贵妃,万历帝生母。
樊姬,樊姬不仅劝庄王重视人才,招纳贤士,还曾为了规劝庄王罢游猎,勤政事,不吃禽兽肉。所以,人们称距荆州城约四公里的樊姬墓为谏猎墓。庄王能够招贤纳士,罢游猎勤政事,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樊姬是有很大关系的。樊姬的贤淑,受到人们的崇敬,历代许多名人志士都撰文作诗,歌颂她的贤淑和功德。唐代宰相、诗人张说在《登九里台题樊姬墓》一诗中说:“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不怀沈君禄,谁进叔敖贤!”清道光进士、陕西巡抚冯誉骥也作《樊姬墓》一诗说:“贤妃为减宫厨膳,禽荒有训从容谏。君王定霸岂徒然,还记虞生荐士年。九列冠裳甘窃位,一言巾帼解求贤。蒍敖相业光纪南,讵识进身由女子。”
应该够了吧!!!
㈨ 木兰诗塑造了一位少数民族女英雄形象他战斗的地方在今天哪个地方的附近
木兰诗塑造了一位少数民族女英雄形象,战斗的地方在今天(燕山山脉)的附近。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的一首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9)木兰诗中有多少个美女扩展阅读: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
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
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㈩ 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木兰诗中哪些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
详写:
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
准备行装时的活动
奔赴战场时的心态
凯旋辞官
回家后家人的欢乐
木兰重着“女儿装”的欣喜
略写:
征战沙场
处理原因:1、突出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2、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