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志愿军军长梁兴初是哪里人
梁兴初(1913-1985),原名梁兴祚,江西省吉安县人
抗美援朝期间,担任38军军长
2. “万岁军”军长梁兴初为什么对自己打铁的经历评价很高
由于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发展的形势,很多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都是当时的社会中下层出身,早年从事过的行业也是五花八门。比如着名的“万岁军”军长梁兴初早年做过铁匠,而且对于这段经历还有很高的评价,这又是为什么呢?
1912年,梁兴初将军出生于江西吉安庐陵县(今吉安市青原区)??陂村。父亲是村里的篾匠,口碑很好;母亲除了在操持家务外,也能制作些小手工艺品补贴家用。相比较当时一般的贫苦农民,梁兴初将军的家庭生活还是稍微宽裕一些。
梁兴初将军是家中的长子,自然被父母给予了厚望。梁兴初将军九岁那年,便送他到学校去读书。可是梁兴初将军小时候非常顽皮捣蛋,在学校里经常惹是生非,据说有一次闯祸差点出了人命。当地的学校没耐心教育,梁兴初将军因此辍学回家。
辍学回家后,梁兴初将军的父母决定送梁兴初将军去学手艺,将来能有糊口的一技之长。当时父母最早送梁兴初将军去学裁缝,可是没想到梁兴初将军不适合学裁缝,不到一年就被赶回家了。后来梁兴初将军又去学理发,结果却和学裁缝一样。
经过这几次折腾,梁兴初将军已经十四岁了,但什么都没有学成,最后父母决定送梁兴初将军去学打铁。没想到的是梁兴初将军在打铁上真有天赋,在铁匠铺规规矩矩地干了三年。直到十七岁参加红军之后,梁兴初将军才结束了铁匠的生活。
可以说打铁的经历是让梁兴初将军真正锻炼成人。后来梁兴初将军在回忆打铁这段生活的时候说:“打铁是一个既需要蛮力,又需要巧力,更需要毅力的活儿。我当了三年铁匠,应该说对后来的军事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是怎么死的
梁兴初同志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认真学习和实践毛泽东军事思想,治军有方,指挥有素,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一九五五年四月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九五五年九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5年10月5日在北京病逝。
4. 下面这张图片上的美女照片旁边有几个繁体字,我想知道旁边的繁体字是什么字体的,而且可以用什么软件写的
与上传图中高度一致的字体,有很多版本;见下图。
5. 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的子女是谁
梁兴初子女四个,梁滨海、梁滨江、梁晓东、梁晓源。
梁兴初儿子梁晓源职务,梁晓源,1957年生。他现在是从事白酒行业的商人。是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万岁军酒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6. 当初的“万岁军”的称号是在李天佑手里当军长的时候,还是在梁兴初当军长的时候叫出来的
是梁兴初 但是梁兴初在朝一次战役失利遗失战机被彭总在会上大骂 二次战役终于一战成名 成就了万岁军的名号
7. 梁兴初55年授什么军衔
梁兴初是江西吉安人,出生于1912年,他是我军一位非常优秀的战将,在战场之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梁兴初很早就参加了红军,在军事生涯早期曾经历过井冈山军事斗争和红一方面军长征,从一名普通红军战士逐渐成长为了红军团长,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梁兴初先后参加过着名的平型关战斗、广阳伏击战和汾离公路三战三捷,不久又跟随八路军第115师挺进山东,不断开创了山东抗战的新局面。
在抗日战争时期,梁兴初曾担任过八路军115师教导第5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八路军山东军区第1师师长等重要职务,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为了我军一位非常优秀的战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不久,梁兴初率领八路军山东军区第1师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进入到了东北地区。在解放战争中,梁兴初又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第1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7军军长以及第38军军长。
在这一时期,梁兴初率领所属部队先后参加了四平战役、三下临江、四保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大战,从东北一路打到了广西,打了许多硬仗、恶仗和关键仗,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被上级领导赞誉为“虎将”。新中国成立之后,梁兴初还率领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梁兴初率领志愿军第38军克服种种困难,为整个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大功,打出了第38军“万岁军”的赫赫威名。在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战功赫赫的梁兴初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让我们话说回来,在梁兴初担任八路军山东军区第1师师长的时候,和他一起工作担任政委的也是一位姓梁的将领,他的名字叫梁必业。梁必业也是江西吉安人,出生于1916年,别看梁必业只比梁兴初小四岁,可是按照家族族谱排辈,梁必业是梁兴初的侄子。在军事生涯之中,梁必业和梁兴初一样经历过井冈山斗争、红一方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梁必业最初曾担任过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长期从事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很大的功勋。
从在八路军山东军区第1师开始,梁兴初和梁必业很长时间都在同一支部队任职,两人是一对好搭档。在解放战争时期,梁必业先后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第1师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政委、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纵队政委、第四野战军第38军政委。在梁兴初调任第38军军长的时候,梁必业还在第38军担任政委一职,就这样他们叔侄二人,一个是军长一个是政委,两人配合得非常紧密和成功。
新中国成立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之后,梁必业调离第38军,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军事学院政委等系列重要职务,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梁必业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这样一来,梁兴初和梁必业这对叔侄,在1955年被都授予中将军衔,非常了不起。让我们向梁兴初和梁必业致敬,向无数革命先烈们致敬!
8. 梁兴初几个儿子是谁
梁兴初儿子有梁滨海、梁滨江、梁晓东、梁晓源。
梁兴初(1912—1985),男,江西吉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教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军长等职。
梁兴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十八军军,参加了一、二、三、四次战役。特别是在第二次战役中,由于严密组织,精心指挥,首战德川,歼灭伪七师,打开战役缺口,继而挥师西进,在嘎日岭给予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派遣部队,深入敌后,大胆穿插抢占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毙伤敌七千余,俘敌三千余名,对整个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的嘉奖。
一九五二年三月任志愿军二十兵团代理司令员,八月任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在抗美援朝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9. 抗美原朝和四大名着的小故事,各一个。
愤怒的彭德怀
砥平里战斗之后,中国第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四团二连文化教员李刚的名字被列入了烈士的名单。他所在部队为他开了追悼会,战友们为他写的悼词登在部队的油印小报上。
一年以后,李刚的战友们才发现他没有死。
一一五师奉命打砥平里时,身为文化教员的李刚被指定为战地担架队队长。部队的攻击严重受阻,伤亡很大,李刚主动参加了爆破组。他和几名士兵一起炸掉了一个地堡之后,地堡里没被炸死的美军士兵突然向他开枪,子弹从他左膝关节处直贯大腿根部,大腿肌肉被撕开一条一尺多长的口子,骨头外露。他忍着剧痛用绑腿带连同棉裤一起把伤口捆住。就在这时候,部队开始从砥平里撤退了。
战友们轧流背着李刚撤退。他的湖南老乡看见他伤得如此严重,为他落了泪。刚撤出战场没多久,撤退的人流就被美军飞机发现,立即遭到轰炸和扫射。一颗凝固汽油弹在李刚身边爆炸,他滚到一道山沟里,顿时失去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李刚在极度的寒冷中仿佛有了一点知觉。
他感觉到天正下着大雪。他已经完全被冻僵,血似乎已经流尽。
所有的声音,那些枪炮声和人的嘶喊声全都消失了,包围他的只是一片寂静。
他一动也不能动,直到大雪把他彻底掩埋之后,他再次陷入昏迷。
李刚的战友们没有找到他,也许是他被大雪掩埋了的缘故。
撤退的路上,连队所有的人都在惦念他,有人说他不但腿被打断了,而且肠子也被打穿了,后来有人说看见李刚被抬进包扎所,又有人说包扎所让汽油弹击中了——总之没有人看见李刚从战场上下来。
几天过去了,三四四团的判断是:李刚已经牺牲。于是,李刚的同学,三四四团的保卫干事李家许为李刚的追悼会写了悼词。
就在李家许写悼词的时候,三四四团另外两个掉队的士兵正在大雪中寻找回部队的路。他们走过一条山沟的时候,觉得踩上了什么东西,扒开雪一看,是个人。这个被埋在雪里的人穿的是志愿军的干部服,胸前棉衣里有一块小红布,这是共产党员的标志。两个士兵将耳朵贴在他的胸前,他们听见这个人的心还在跳动。于是,两个士兵检查了这个人的伤,开始为他重新捆扎受伤的腿。捆扎的时候,这个干部醒了,喊:"为什么捆我?为什么捆我?"
两个士兵说:"我们也是共产党员,只要我们活着,就不能丢下你不管。"
这样,李刚在两个不知名字的战友的拖拉下,在茫茫雪夜中开始了艰难地行进。
天亮的时候,他们进入了一个小村庄,他们遇到了一位朝鲜老人和他的年轻的女儿,还有一位朝鲜人民军的女军医。所幸的是,那两个士兵中的一个人是在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地区长大的,居然能说日语,而朝鲜的成年人一般也都会日语。女军医立即为李刚处理伤口,但是,这时的李刚的冻伤比腿伤更严重。朝鲜老人和他的女儿便把李刚的裤子剪开,用雪用力揉搓李刚被冻伤的双腿,李刚的腿上结了一层冰,他们用木棍将冰打碎,再用雪搓。用这种朝鲜民间治疗冻伤的办法,一直搓到李刚的双腿发红,血液开始流动之后才停止,然后他们用棉絮重新把伤腿捆紧。朝鲜老人对李刚说:"七天之内不能解开,如果因为疼得受不了自己解开的话,你的腿就完了。"
这个小村庄里,隐藏有十多名中国伤兵。
半夜,村庄里的朝鲜人,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女人,抬着中国伤兵开始转移。李刚在离开朝鲜老人和那位朝鲜姑娘的时候,落了泪。躺在担架上的李刚被腿上伤口的剧烈疼痛折磨得浑身颤抖,但他不敢出声,因为现在还在敌占区。这些朝鲜老人和女人拾了一夜,直到把这些中国伤兵交给了中国东北地区来的支前担架队。这支由中国东北农民组成的担架队,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极其勇敢的精神,常常深入到敌我交界处寻找中国军队掉队的伤兵。这其中有中国的老人。当有的伤兵对让年龄能当他们父亲的老人抬着而不忍时,老人说:"孩子,咱还不老,听说在苏联不到六十岁就不算老人!"那个时候,新中国百姓生活的一切标准,都是以苏联人为准的。
天亮了的时候,为了避免空袭,李刚被抬进一个村庄隐蔽,他被安置在只有母女两个人的朝鲜人家中。母女两个为李刚喂水喂饭,但是,李刚突然出现的高烧令母女两个害怕起来。高烧
中的李刚大小便失禁,母女两人烧水为他擦洗,如同照顾自己的亲人。更严重的是,美军的飞机开始轰炸这个小村庄了。朝鲜母女冒着轰炸,背着昏迷中的李刚往山上转移。
后来,李刚终于被转交给了向祖国方向开去的一支车队。
车队向祖国方向开的时候,又遇到空袭。李刚所乘的汽车被打中,燃烧起来。车上的其他伤员都跑了,可李刚不能动。司机喊:"上面那是谁?不想活了?快下来!"没有回答。司机爬上燃烧的卡车,把浑身已经着火的李刚背下来,把他拖到沟里,用铁锨往李刚身上盖土,将火扑灭了。
李刚被转送到一列火车上。这是伤员专列,车厢中的人挤得满满的。李刚的昏迷不醒令火车上的军医为这个志愿军战士的生命担心,认为要想让他活下来,惟一的希望是立即动手术。
火车上没有麻药,伤员们围成一圈,看着医生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在李刚身上动刀子。这是令李刚不断疼昏过去的手术,伤口挤出了一大碗脓血,在贴近骨头的地方,医生取出了一块弹片。
一个月之后,李刚在还有一口气的情况下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在长春的医院里,医生们对这位已浑身溃烂的志愿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抢救。伤口严重感染带来的持续高烧今医生几次绝望,感染最后延伸到李刚的脑袋里,他头颈僵硬,痛苦万分。
医生的诊断报告上写着:颅内压力极高,随时有生命危险。
经过多次的腰椎穿刺,脑压减下来了,但是,已八个月不能吃东西的李刚已经成为一个骨瘦如柴、浑身国大面积生着褥疮而一动也不能动的人。最后,他体质虚弱到连液体都输不进去了,医生和护士把他抬进急救室,日夜护理。
李刚还是活下来了。
最后的一关是腿部伤口的治疗。他的伤是炸裂型伤,肌肉翻开,骨头外露。多次手术均不能治愈,最后在切除了新生的大片肌肉之后,用不锈钢丝才勉强缝合。他的膝关节由于严重的骨髓炎,每天必须抽出大量的积液,医生认为必须截肢。幸运的是中国着名的骨科专家陈景云先生从美国回来,知道长春医院里有这么一位志愿军同志,于是亲自赶来为李刚的膝盖做最后的努力。手术进行了八个小时,手术做完,陈景云先生昏倒在手术台边。
李刚真的活了。这个消息令三四四团的官兵们欢乐了很久。
令九死一生的李刚没想到的是,活下来,等待他的是历次政始运动中的不断的政治审查。最后,他被内部审查机关定为"负伤后被俘,被美国人训练成特务,被派遣回国从事特务活动"。
他被赶出部队,当了装卸工。"文革"中,这位在朝鲜战争中炸掉了敌人的地堡,被中国士兵、朝鲜百姓以及无数的医生所救治的志愿军被关押和劳改达十年之久。
东线的中国军队已经开始撤退。而西线的第三十八军和第五十军在汉城正面节节阻击联合国军后,也已逐渐后退准备撤过汉江。而此时,那个被写进日本军队教科书的中国团长范天恩却受命坚决顶住,一步也不准后退。
范天恩和志愿军其他师团主官一样,在第三次战役后受命回国去集训,在回国的路上,范天恩觉得自己很神气,他坐着一辆美国吉普车,司机是南朝鲜军队的俘虏,美军的鸭绒"北极睡袋"暖和极了,躺在车里虽然颠簸一点,但他想,在战场上麦克阿瑟也不过是这个待遇了。谁知,乐极生悲,也许是连续的战斗令范天思难得能有时间安心睡觉,所以一路睡得昏天黑地,还没进入中国边境,露在睡袋外面的脸就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尤其是双手,已经严重冻伤。
到了沈阳刚开始治疗冻伤,却接到了立即回前线的命令。
范天恩双手流脓溃烂钻心地疼痛,但他还是立刻动身了。在回前线的路上,他无论如何也不坐美国的吉普车了。他爬进了一辆向前线运送物资的卡车的驾驶室里,身边带着好几箱饼干和罐头,驾驶室由于有发动机的烘烤,范天思神气而舒适的感觉又回来了。吃饱了之后,他认为这回可以好好睡上两天了。但是,卡车刚进入朝鲜境内就翻了车,范天恩被从驾驶室里甩了出来,饼干和罐头损失了不算,他的大腿被砸伤了。为了尽快赶回前线,他不得不沿路拦车,日夜兼程,神气的心情一扫而光。双手的冻伤加上腿部的剧痛,范天恩在天寒地冻的旅途中吃尽苦头,等他终于赶到师指挥部,见到师长杨大易的时候,已蓬头垢面,腿肿得又粗又亮。杨大易师长看他这个样子,说什么也让他留下来治疗,范天恩说:"用担架把我抬上去!"
就是在那一天,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的三三五团奉命上去,把坚持了数天之久的三三四团从阵地上换下来。因为杨大易师长的关照,范天思骑着一头黑骡子上了阵地。在察看地形和调整部署的时候,士兵们看见他们的团长拄着棍子走路,都心疼地搀扶着他。
范大恩向全团下达的命令是:"各营做死守的准备,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范大恩所在的团指挥所决不后退一步!"
三三五团在"火海战术"的冲天火焰中连续八天顶着美军的猛烈攻击,阵地岿然不动。
美军的攻击在15、16日达高潮。
范天恩知道,东线正在打一个叫做砥平里的地方,听说战斗进行得不很顺利。杨大易师长把目前的形势说得很明白:部队都集中到东线去了,在这里阻击的,只有三三五团以及第五十军的一个团。为保障东线的战斗,这里就得坚决顶住,如果东线还没打完,这里垮了,指挥员掉脑袋是小事,对整个战线引起的严重后果就不是一个脑袋能承担得了的。
580高地是距离团指挥所最远、美军攻击最猛烈的一个阵地。坚守在那里的一营伤亡严重,而且早已断粮,几天中士兵们只能吃雪充饥。白天,阵地丢了,晚上再反击回来。弹药没了,就组织人在敌人的尸体中寻找。阵地再次丢失的时候,一营100多名伤员自动组织起突击队,坚决要把阵地夺回来。范天恩在指挥所里坐立不安,虽然在师长不断的询问中他总是回答一句话:"阵地丢了我负责!"但是,右翼的三三大团撤退了,美军的榴弹炮都打到指挥所来了,炮弹直接命中指挥所的掩蔽部,把范天恩和政委赵霄云埋都在了塌陷的土石中。
在命令警卫连把右翼的缺口堵上之后,580高地支撑不住了。一营所剩无几的兵力根本再也抵挡不住美军的轮番进攻,阵地丢了,夺回来,又丢了。范天思不得不把三营派上去,但没过多久就听见报告:美军的炮火太凶猛,三营出现大量的伤亡。
范天恩手上的兵力就这么多了,于是他破天荒地向军长梁兴初请求增援。梁兴初在提醒范天恩要掌握好"九分之一"的预备队之后,把军侦察连给了他。军侦察连上去之后,一营还是在电话中说:"光了!打光了!"
军长在电话中的口气严肃了:"你可得注意了范天恩!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不要总听下面叫苦!预备队不能轻易出手!"
其实,梁兴初最了解范天恩,这个人如果叫了苦,情况就真的危急了。
梁兴初要求军作战科长亲自上三三五团去看看。
作战科长不但到了三三五团指挥所,而且上了最危急的580高地。
午夜的580高地简直就和白天一样,美军的照明弹一个接着一个地悬挂在天空,把高地和部队隐蔽的小树林照得雪亮。
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山,小路上拥挤着人流,补充的士兵往上爬,负伤的士兵往下抬,在美军的炮击中,时而有序时而混乱。
作战科长跟在冒死往山上送干粮的炊事员的身后爬到山顶,山顶上所有的树全部被炸断,只剩下了烧焦的木桩。不知被炮弹翻了多少遍的冻土已经变成了松软的净土,踏上去没脚脖子。
作战科长找到了一营营长,发现这个营长不但活着,而且精神依然饱满:"对军长说,只要给我点反坦克手雷,我就能守得住!"
根据作战科长的汇报,梁兴初军长把一一四师三四一团的一个营调来了,他亲自把营长刘保平、教导员刘德胜领到一个高地上,从这里可以看见580高地:"听说你们两个打仗一贯勇敢。
我让你们听从范天恩的指挥,配合三三五团的一营,在580上守三天。要有思想准备,准备牺牲生命。"
教导员刘德胜回答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别忘了在哈尔滨的烈士陵墓上,把我的名字写上去!"
从来英勇无畏的范天恩得到了军长亲自派来的援兵。
美军炮火的猛烈程度是范天恩前所未见的。除了天空的飞机不间断地轮番轰炸之外,向580高地射击的美军炮兵至少还有三个炮群,同时在前沿还有数十辆坦克围着射击。580高地防御面积仅仅有600平方米,但是每天落在上面的炮弹就有两万发以上。所有通往高地的小路全部在美军炮火的封锁下,伤员转运下来和补充队伍上去,以及弹药的补充,都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电话线不断地被打断是范天恩最恼火的事情,电话班的士兵连续出击抢修,抢修的士兵们一个接~个地牺牲。战后撤退的时候,范天思数了一下收回来的最后一根电话线上的接头,竟有30个之多。几乎每一个接头都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换来的。
15日白天,东线砥平里的中国军队在进行最后一搏,西线范天恩的580高地也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营长刘保平,1941年就已是一一四师的战斗英雄。八连位于前沿阵地,他就在前沿指挥战斗。15日,美军向他们小小的高地所动用的各种类型的飞机达70架。4O多辆坦克沿着高地的前沿围成一圈,一齐开炮,以掩护美军士兵向八连阵地的集团冲锋。在打退美军的几次进攻之后,阵地上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刘保平冲上前沿,用机枪向敌人扫射,他的腹部被美军的炮弹炸并一道口子,肠子流了出来。刘保平一手托住肠子,一手坚持射击,最后鲜血流尽倒在前沿。教导员刘德胜在主阵地上指挥战斗,各连伤亡之大使三个连最后不得不编成一个连。刘德胜以自己的勇敢做战士的表率,阵地始终没有丢失。
16日,是在团指挥所里的范天恩最难熬的一天。连日的战斗令他精疲力竭,没能医治的手上和脚上的伤也增加了他的焦躁。范天恩打过不少的恶仗,从来没感到这么别扭过,他甚至觉得这是在受欺负,而凭他的性格,是最容不得受欺负的。美军的火力和兵力大大地超过了自己,这样的仗他还真的没打过。"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打歼灭战。"这是毛主席的战术,他范天恩打起来从来得心应手,可现在全变了,他有点不知该怎么办。他第一次在打仗时开始盼望撤退的命令快一些到达,他从没如此为他的士兵的巨大伤亡而感到愧责难当。但是,范天恩接到的命令依旧是"坚持下去"。他知道阵地一定要坚守,这一点他决不含糊,他也知道战斗会有牺牲的,他自己早就准备把自己随时交出去;但是,面对成排成连的战士的牺牲,范天恩还是心如刀绞。
16日,砥平里的中国军队已经开始撤退的时候,范天恩的580高地依旧在坚持。
在580高地上,由于不断的增援,中国士兵有三三五团一营
的、三三四团三营的,军侦察连的,三四一团三营的,幸存的士兵们集中在一起,根据范天恩的命令组成一个阻击的整体。三三五团一营营长奉命把这些来自不同部队的士兵集合起来,每个人发给两颗反坦克手雷。晚上,范天恩又派上来一些人,一问,是炮兵。原来,炮兵由于炮弹打完了没事干,范天恩给他们每人发了几颗手榴弹,立即让他们上了580高地。范无恩给高地上打电话,还是那句话:"即使敌人上来了,团指挥所也不后退,我范天恩和你们一起阻击敌人!"
16日上午10时,580高地不行了。范天恩把通信班的战士集中起来。这个班的战士全是20岁左右的青年,都有文化,聪明机灵,每人都有一支卡宾枪。范天恩对他们说:"上高地上去!保卫那里的营干部,不能让他们死光了!还有就是坚守阵地,不准后退一步!不愿意上去的留下!"
这个班全上去了。上去的时候正赶上美军的一次猛烈进攻,这些年轻人没事负范天恩平时的宠爱,很漂亮地打退了美军。
下午的时候,高地上又不行了。范天恩正在焦急的时候,外出筹粮的民运股长回来了,他带着20多名文化教员,居然把李承晚一个叔叔的大庄园摸到手了,一下子弄到不少粮食。范天恩说:"把那些文化教员给我留下,粮食多了,部队留一点,剩下的分给朝鲜老百姓!"
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队中,由于大部分士兵没有文化,因此连队都配备了给战士补习文化的教员。这是中国军队中非常珍贵的一份财产,最危险的时候也往往不惜代价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现在,范天恩顾不上了,高地上需要活着的人。这20多名文化教员有的在战场上抢救过伤员,而大部分根本没上过前沿,不知道真正的战斗是个什么样子。范天恩每人给他们五颗手榴弹,简单地向他们讲述了手榴弹怎样拉火和投掷,然后让他们上了580高地。
在580高地上,平生第一次投出手榴弹的文化教员们打得出乎意料地勇敢。他们都读过许多书,平时私下里议论说美国的强大是世界第一,但是,当他们的手榴弹在美军士兵中爆炸了,他们看见美国人在自己的反击下滚下山坡的时候,他们才第一次体会到一个真理:当你勇敢的时候,你就是最强大的。
16日晚,撤退转移的命令到达了三三五团。
三三五团团长范天恩放下电话后,一头昏倒在地上。
1951年2月17日,中国军队从东线和西线全线撤退。
第三十八军立即部署部队转移。此时汉江已有解冻的迹象,这令梁兴初军长万分担心。在大部队过江的时候,一一二师师年杨大易坐的吉传车把江上的冰压垮,车掉在在江中,幸亏杨师长及时跳下了车。掩护撤退的足三三八团和三四一团的两个营,山一一三师副师长刘海清和一一四师副师长宋文洪带领,在南岸阻击敌人。眼看汉江要解冻,这两个营撤不过江来,只有上山打游击一条路了,为此,他们烧了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准备最坏的消况发生。但是,令他们奇怪的是,美军竟然没有像前些日子那样全面攻击,于是,他们于18日安全转移到江北。
在第三十八军最后两个营撤过江川的第二天,这条他们在一个月前曾不畏牺牲地冲过去的大冰河——汉江解冻了。
当地的朝鲜人说,志愿军命大。南来时,多年不封冻的江封冻了;北撤时,一过江,江上的冰就哗啦一下全化了。
10. 梁兴初是上将吗
不是的。
【梁兴初】(1912—1985年) 江西吉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教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军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党内,曾任中共四川省委、成都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