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课文描写美女蛇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生活的片断中有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于这一故事的用意,一时之间,众说纷纭。大致说来,有以下两种意见。
一、 批判论
如:“我觉得这就是个迷信故事,吓唬孩子的。也可以说鲁迅在批判这个故事。”(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
二、 敌我论
如:“这个关于‘美女蛇’的民间故事,带有封建迷信成分和颂扬佛教的糟粕,但也包含了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是会披上漂亮伪装来害人这样一个深刻的寓意。”(上海人民出版社《鲁迅作品教学参考资料》)
笔者看来,这两种意见都是极其荒谬的,虽有很少的可取之处(说它迷信这一点是它的唯一可取之处),但都不能正确地揭示美女蛇故事的真正用意。
笔者认为:这个故事是积极的,也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寓意。这种有特定寓意的理解很明显带有很强的文革时期的时代烙印。社会在发展,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符合现在儿童的现实。即使是这个故事是真迷信也罢,是真“颂扬佛教糟粕”也罢,但也并不妨碍它作为百草园快乐生活的一个片断,增添儿童对百草园的神秘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增加文章情趣这一用意。
我们不妨首先来看一下当时鲁迅先生协作的缘起。对于这一点先生有过明确的文字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说到,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一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先生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牌揭幕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的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其一。
其二,《小引》中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实际内容。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的可爱。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是绝对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的。且百草园的片断通篇是记叙少年时代的快乐生活的,鲁迅先设施文学巨匠,当然不会有安排“美女蛇”吓唬孩子用意。因此,“吓唬孩子”并“鲁迅在批判这个迷信故事”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即使是这个故事是真的带有迷信色彩,也丝毫损伤不了百草园快乐生活的主题。因为这样的故事却是能够激发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兴趣和向往,使他们感受到生活原来是这样的千姿百态。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也不可能想到去分辨这种后人强加给这个故事的含有敌我论性质的严肃寓意的。等到长大以后,对这样故事不禁哑然失笑。其故事的真伪当然也早就不言而喻,但留在记忆中的却不是故事的迷信与否,而是能否给童年生活带来欢乐,带来向往。鲁迅先生在其《读书杂谈》中谈到“凡嗜好的读书……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浓厚的趣味”,我们现在的人再读“美女蛇”的故事时,注重也是这样的神秘感和趣味性。至于其中含有“包含了与人民为敌的妖魔鬼怪是会披上漂亮伪装来害人这样一个深刻的寓意”,则更是荒谬的。我们再读这个句子是不难看出,用敌我论这种带有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显然是过时了的论调。况且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应与时俱进,符合作者的本意。总之,对问题的分析,我们不应脱离课本,脱离作者本意,一味去挖掘什么深刻地寓意。更何况作者本身在写这个故事并没有想到什么“吓唬孩子”,什么阶级斗争。我们今天在抛开文章的主旨,而断章取义,硬压给“美女蛇”故事以吓唬孩子、以阶级的老调了牙的论调,倘鲁迅先生地下有知,也会“哀其不幸”的。
⑵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提到的美女蛇形象出自哪里
是长妈妈讲的,“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原文如下: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 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⑶ 简单叙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美女蛇的故事
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后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来夜谈的老和尚说他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那老和尚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到半夜,果然来了。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原文选段: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此文出自现代·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
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这篇散文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对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
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
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着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⑷ 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更能说明百草园是儿时的“乐园”,美女蛇的故事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这篇文章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字素朴隽美,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