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四川网红小龙女叫什么名字
四川网红小龙女叫张紫宁。
张紫宁(外文名:Winnie,1996年3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所以是四川网红小龙女,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内地女歌手,原女子演唱组合火箭少女101成员。
紫宁随MERA组合发行首迷你专辑《天生》正式出道,后以练习生身份参加女团竞演节目《创造101》,最终以第七名的成绩成功加入火箭少女101,并随团参加探险真人秀节目《横冲直撞20岁》。其代表作品有《卡路里》《撞》《我们》《萤火》《要嗨森》《不爱而别》《对立面》等。
2018年4月21日,张紫宁以练习生的身份参加由腾讯视频出品的女团竞演节目《创造101》,在6月23日的总决赛中以第七名的成绩成功加入火箭少女101出道。
6月23日,发行合唱单曲《Pick Me (Live)》、《盛放》、《Rocket Girls》。
7月23日,随组合演唱的电影《西虹市首富》插曲《卡路里》发布。
8月9日,宣布将退出火箭少女组合。[16]8月17日,乐华娱乐证实,张紫宁回归火箭少女101。8月17日,随组合参加综艺节目《明日之子》八进七的录制。
8月18日,随组合发行专辑《撞》。8月29日,随火箭少女101组合获得2018华人歌曲音乐盛典年度最受欢迎乐队及组合奖。
11月1日,参加腾讯视频推出的综艺节目《超新星全运会》。
12月31日,随组合参加湖南卫视2019跨年晚会。
‘贰’ 三个女人一台戏。请问四个女人是什么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当三个女人凑到一起的时候,他们能聊的话题实在是太多了,能从养育孩子,聊到自己的老公,再聊到自己的老公公老婆婆,最后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个不停。
四个女人在一起,还能干许多其他的事情,可以说三个女人能干的事情,他们都能干,三个女人不能干的,他们有能力去涉足,所以碰到四个女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还是小心一点吧,因为他们的凝聚力太强了。
‘叁’ 谢娜的资料
谢娜照片谢娜(1981年5月6日-),中国大陆女主持人,演员,歌手。因与何炅、李维嘉等人共同主持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而成名。以幽默诙谐的搞笑风格而着称,被誉为大陆版周星驰。
中文名: 谢娜
外文名: Nana
别名: 娜娜、娜姐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
出生日期: 1981年5月6日
血型: O型
星座: 金牛座
职业: 主持人、歌手、影视明星
毕业院校: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表演系
经纪公司: 北京春秋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代表作品: 主持《快乐大本营》 话剧《暗恋桃花源》 音乐《菠萝菠萝蜜》
【个人履历】
姓名:谢娜
粉丝对其昵称:娜娜、娜妞、娜娃子、娜姐、娜MM、
节目中的绰号:谢依晨、火锅美女、谢当娜、谢舞坛、马栏山坡主-马小姐、麻花、谢布谷、天娜、收视女娃(娲)、谢小妹、Lady 娜娜、何必娜(那)、坡花 谢小娜
籍贯:四川德阳市中江县
罗马拼音:Xie Na
生日:1981年5月6日
血型:O型
星座:金牛座
身高:165cm
体重:50kg
职业: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歌手、畅销书美女作家(自封)、配音员、制片人,作词人
毕业学校: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表演系
经纪公司:乐华娱乐
就职单位:湖南卫视
粉丝名称:娜米(固定);坡迷
最喜爱的季节:夏天
最喜欢的人:爸爸、妈妈
最喜欢的颜色:粉色、蓝色、红色、白色
口头禅:fashion(欢型)
最喜欢的零食:果仁
最喜欢的甜品:水果捞
最喜欢的动物:小狗
最害怕的动物:牛蛙
最喜欢的节日:不管什么节日,只要和一群好友在一起就高兴!
最喜欢的运动:骑自行车,跑步,登山、旅行
最喜欢的休息方式:在家上网,出国旅游
最喜欢的服装品牌:运动休闲的不固定
最喜欢的卡通人物:麦兜
最喜爱的国家:中国
男朋友:张杰
圈中好友:
何炅、李维嘉、杜海涛、叶璇、吴昕、汪涵、杨乐乐、曹颖、马可、彭宇、李好、李响、戴军、李静、李晨、何东、李彬、朱祯、胡歌、喻恩泰、陈坤、孙俪、邓超、沈凌、黄磊、孙莉、袁泉、阿牛、花儿乐队、马天宇、陈乔恩、阮经天、黄健翔、羽泉、严宽、郑渊洁、胡彦斌、BOBO、李小冉、黄渤、陆毅、刘璇、刘承俊、李承铉、蔡康永、吴宗宪、黄子佼、卜学亮、房祖名、吴镇宇、许慧欣、郭品超、徐若瑄、曾宝仪、高圆圆、姜培琳、朴树、阿朵、韩庚、王力宏、周杰伦、方文山、吴克群、林俊杰、王刚、孙兴、刘仪伟、陈好、秦海璐、萧正楠、吴佩慈、秦岚、张嘉倪、龙丹妮、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何洁、许飞、吉杰、苏醒、魏晨、俞灏明、张翰、郑爽、王栎鑫、至上励合、常石磊、sjm、朱梓骁、欧弟、钱枫、飞轮海... ...
【从业经历】
十年前,一个青涩、懵懂的18岁女孩怀抱梦想只身闯荡北京,开始了她追逐梦想、寻找快乐的北漂旅程;
十年后,这个历经风雨的女孩成长为横跨影视、主持、舞台剧、音乐、写作于一身的全能艺人,站在生命的舞台上,把爱与痛、成功与失败、梦想与追逐,凝聚成“快乐”,让亿万观众在快乐中穿越。
十年人生,十年风雨。这个曾经的灰姑娘一路跋涉、一路泪水欢颜,曾经的花谢花飞、风风雨雨、苦辣酸甜,在她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化作一段故事,见证着冷暖人生。
15岁的谢娜参加“全国推新人”大赛落选,对于稚嫩的谢娜来说,这次失败是她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她发誓一定练好十八般武艺,卷土重来。经过艰苦的学习,谢娜以专业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并在3年后获得“全国推新人”大赛冠军,从此开始了她崎岖而精彩的演艺人生。
但报考“军艺”再到“中戏”接连公车坐过站、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失利,再次沉重地打击了谢娜。这个倔强的四川女孩却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梦想属于那些敢于追梦的人,她下定决心留在北京,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为《少年英雄方世玉》中活泼可爱的丫环小丽的出色表演,谢娜引起了不少导演的关注,纷纷邀请她去演丫环,竟因此得了个“丫环专业户”的“美名”。在举目无亲的城市,日子虽然忙碌,但生活依然窘迫。18岁的谢娜常常躲在被窝里大哭,她想家,想疼爱她的父母,想得痛彻肺腑、难以自己。青春的岁月、追梦的年华,就这样,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被泪水打湿,成为生命旅途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还在谢娜十几岁的时候,一次意外让谢家几乎倾家荡产,善良乐观的父母用坚忍与顽强直面人生的风云突变,小心翼翼的呵护着不谙世事的小谢娜,不让她察觉到家里发生重大变故。而谢家最艰难的那几年也正是年轻的谢娜在外打拼最艰难的几年,父母用坚实的臂膀、坚强的微笑给了谢娜一个避风的港湾。多年以后,当谢娜终于知道一切,早已饱经冷暖人生的谢娜也禁不住心如刀割、泪流满面。父母将深沉的爱,凝聚成一种乐观力量传递给谢娜,正是这种力量使谢娜在直面人生重大的挫折时,淡然自若、奋斗不止、永不言败。
意外得知家庭变故的谢娜常常单枪匹马跑到剧组找导演毛遂自荐,与制片人谈薪酬,制片人都被“娜式”谈薪方式雷到,但却最后同意。2000年一部大型情景剧开拍,身为主演的谢娜经历了一段岁月人生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深沉爱情。虽然走到哪里都被贴上“某某女友”的标签,但是,谢娜用她的不懈努力与勤奋回应着人们异样的眼光,成功主持多档热点娱乐节目、入主“快乐大本营”、潜心写作自己的第一本书、出演多部热播电视剧,她默默地证明着自己。她一次次被人们质疑,又在质疑中一次次奋起,甚至节目中场休息时跑到卫生间掉眼泪完了还没事般回场继续主持,当中的心酸与眼泪、徘徊与前进,并不为人知,但她却从没因此觉得自己需要变得中庸。乐观、执着的谢娜终于登上了凤凰卫视《综艺新势力》等知名节目,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娜式”主持,再一次回归《快乐大本营》。
然而,成功的道路并不是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历经繁华、穿越风雨,谢娜与男友携手走过了五年的浪漫青春,2005年底却传来分手的消息,不禁让人唏嘘感慨,如果生命中有一种东西“挥之不去”,这挥之不去的东西一定叫做“爱与痛”。就在这时,谢娜又要离开“快乐大本营”,爱情和事业都陷入了低谷,她所经历的伤痛只有自己知道。但她笑着说:“没有爱情,我一样精彩。”“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努力,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不会放弃。”继续乐观坚强地开辟其他工作、认真地推出自己的第一本书,艰难地一步一步,那些黯淡的曾经,被她一一超越,终于走向了成功。
从最初的不被理解、不被接受,到大受欢迎,虽然有过沉寂的辛酸、有过不被认同的失落,但坚强如她,一笑随风,完美地开创了另一方天地。快乐大本营顺应观众的强烈要求,邀请谢娜第三次回到演播厅,但却只作为嘉宾出任评审。在同一个舞台上由主持人到嘉宾这种过程其实是很痛苦的,谢娜完全可以拒绝,但懂得感恩的她顶着压力上了。这个感恩的一个女孩子,至今仍清楚记得生命中给她支持和鼓励的人,通通没有忘记,因为这些都是生命中收获的美好和感动。
随着“快乐家族”成立,经历了风雨磨难的谢娜终于破茧成蝶,迅速刮起一阵“娜式快乐风暴”,在节目中与搭档默契配合,使《快乐大本营》在经历低谷后,超越了所有的综艺节目,成为全国收视冠军。同时,第一本书《娜是一阵疯》在全国大卖;主演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并荣获最佳女主角奖;首张专辑《菠萝菠萝蜜》取得了难以置信的好成绩;入围舞林大会并获奖;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扮演华筝公主;为进口大片《赛场大反攻》配音。她的事业全面开花、高歌猛进,观众对于她的喜爱,已经无需任何花边新闻来支撑,快乐忙碌的谢娜完成一系列华丽的转身,开启了她人生的辉煌一页,有香港媒体甚至称2006年为谢娜年。
而人气空前高涨的谢娜并没有停下脚步,一刻也停不下来的做着“空中飞人”,主持、拍戏、跳舞、演话剧、配音、代言……谢娜的演绎事业可谓是全面开花,全国巡演《暗恋桃花源》、接拍主演多部电影电视、主持“快乐男生”、“快乐大本营”在各种身份间转换的谢娜分身乏术。2007年最忙碌的时候,谢娜曾经创造了72小时不眠不休的记录。满满的成绩单,看得人眼花缭乱,也可想而知,成绩背后谢娜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
她成为了快乐精灵,只要节目需要,在亿万观众前唱念作打插科打诨,毫不矫情、轻松戏谑、活泼可爱,将快乐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捧腹大笑间,让观众得到真正的娱乐与轻松。她从来不是完美的,也从不假装完美,但她一定是真实的;她从不去伪装自己的缺点,也不善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一个明星,估计也算是空前绝后吧?谁又会是完美的呢?其实观众想看的也不是一个完人,不要时时刻刻都正经地绷着一张脸,有时只需要简单快乐地大笑一场,给平淡压抑的生活增添一些发自内心的轻松愉快、释放一下压力而已。在这个日渐冷漠的社会,观众喜爱她,不仅仅是喜爱她耍宝搞笑,更多是珍爱她那颗用美好对待世界、奉献灿烂笑容、善良的心;
了解她理解她的人无一例外地喜欢上了她,而那些不喜欢不理解的批评与批判则让她更坚强地成长。不管怎样,也不影响她成为快乐精灵,她刮起的快乐风暴,无可否认地在人们的心中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
作为当红明星,她成了媒体风口浪尖上的新闻人物,被媒体用放大镜锁定,也受到太多流言蜚语、无中生有、捏造歪曲、恶意毁谤、是是非非肆意地伤害,但她并没有因此丢失那灿烂、爽朗的笑容,只有了解过她的人,才会理解笑容的背后经历太多辛酸。
微笑是她感恩的方式,懂得感恩的她永远记得曾受别人的帮助,对周围的人和事她一直心存感恩,使得她也尽心尽力的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将爱心传递。2008年家乡经历地震灾难的谢娜,来不及安慰受灾的父母,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赈灾义演系列活动。灾难也让她更加懂得珍惜亲情友情,不用工作的日子,更愿意回到父母的身边,陪陪父母。她是个豪爽重情义的女孩,也是圈里朋友最多的艺人,朋友们最欣赏的是她古灵精怪后面的那种豪爽和真性情,而她对朋友也是真情以对,把每个朋友,每份恩情都装在心里。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她和众多好朋友之间的友情,那是千金不换的人间真情。
以主持人身份走进观众视野的谢娜,如今在多部大手笔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及经典话剧中一一挑起了大梁出演女主角,磨练中表演技巧不断提升,舞台上的谢娜成长并成熟了,迸发出越来越多的闪光点,越发拥有个人风格与魅力,而主持各类大型晚会也日趋大气稳重。作为各大片竞相邀约的女演员,大萤幕上频繁出现了她的身影,2009年她的演艺事业越来越火,被媒体称为“内地喜剧女王”,而她说“华丽的语言在事实和行动面前总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我会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自己的路”。不同于一夜成名的明星往往很快失去位置,而那些通过努力和奋斗的明星最终都会在舞台上长时间屹立不倒。虽然前面的星路也不会一帆风顺,但坚强与乐观是她永远的后盾,有了它们,她便不会是败者。 一定会走得更远、飞的更高。
【影视作品】
【电影】:
2010年《阿拉甲神灯》(合作演员:古天乐、Twins、曾志伟、热力兄弟)
2010年《武林笑传》饰朱八姐(合作演员:邱胜翊、何炅、毛弟、黄奕、应采儿、曾志伟、徐峥、李维嘉、杜海涛、吴昕)
2010年《美丽密令》饰 陆伍易珊 4月1日全国上映 (合作演员:陆毅、吴君如、阿SA、樊少皇等)
2010年《爱情36计》 饰 侠女(合作演员:陈晓东、孙兴、吴京、周晓欧、秦海璐、刘桦)
2009年《火星宝贝之火星没事》饰 TINA (合作演员:刘仪伟、黄磊、王晶、佟大为等)
2009年《追影》 -- -- -饰 唐薇(合作演员:吴佩慈,房祖名,吴镇宇等)
2008年《娜娜的玫瑰战争》饰 丁娜 (4月26日全国公映)(合作演员:李承铉、金伊彤等)
2007年《四大金钗》-- -- 饰 丐帮之女 (合作演员:吴宗宪、午马、吴辰君等)
2007年《大电影2》-- -- 饰美凤 (合作演员:郭涛、姚晨等)
1996年《青年刘伯承》-- - 饰刘伯承女 (合作演员:孙松、王志刚、刘永泉等)
【电影配音】:
2009年 国产动画电影《虹猫蓝兔火凤凰》-配音 虹猫、小狸
2009年 国产动画电影《齐天大圣前传》- - 配音 美女猴、小师弟、宫女
2009年 国产动画电影《快乐奔跑》 --- 配音 多多
2007年 好莱坞动画片《料理鼠王》 --- 配音 甜姐
2006年 美国动画电影《赛场大反攻》--- 配音 公斑马
【话剧】:
2006年-2009年《暗恋桃花源》-- --- 饰 春花、仙女、母亲(合作演员:何炅、喻恩泰、袁泉、黄磊)
2003年-2004年《想吃麻花现给你拧》- 饰 麻花(合作演员:何炅、于娜、汤加丽)
【电视剧】:
2009年《美女不坏》 -----饰 简爱(合作演员:郭品超、许慧欣、李修贤、张立威、张海燕、李凤绪等)
2008年《壮士出征》 -----饰 杨排风(合作演员:孙兴、王刚、刘璇、喻恩泰、谢芳)
2008年《射雕英雄传》 --饰 华筝公主(合作演员:胡歌、林依晨、袁弘、刘诗诗、李解、黄秋生等)
2007年《爱上朱大海》 --饰 骆春晓(合作演员:韩兆、徐熙颜、苗海忠、金巧巧、马晓静、李琦等)
2006年 爱情魔方《来不及相爱》饰 娜娜(湖南卫视偶像短播剧,主演:谢娜、田海)
2006年《有房别出租》 --饰 林玲 (合作演员:吴越、刘烨、佟瑞欣、池华琼)
2006年《喜气洋洋猪八戒》饰铁琴公主(合作演员:高鑫、李婉婷、黄海冰、金巧巧、吴晓敏、章艳敏)
2006年《别爱我》--------饰 马莉安(合作演员:胡歌、徐若瑄、何炅、林家宇、顾美华、艾伟)
2005年《狄仁杰洗冤录》饰 莲子 (合作演员:欧阳震华、沈晓海、王灵、宁静、刘孜、陈莎莉、王学兵)
2005年《风雨西关》-----饰 方家仪(合作演员:孙俪、陈坤、高云翔、朱琳、蒲冰墨)
2004年《危情24小时》---饰 迟瑾(合作演员:任泉、刘威、鲍蕾、赵琳、李凤绪)
2003年《夏天的味道》---饰 方平(合作演员:佟大为、刘烨、于娜、吴哲、邓宇佳、陈牧云、关晓庆等)
2003年《极速的浪漫青春》饰李爽爽(合作演员:张 亮、李佳璘、盛 超 、张 继)
2003年《一双绣花鞋》---饰 谭辛(合作演员:孙俪、钱勇夫、张潮、韩童生、赵雪莲)
2001年《心动的日子》---饰 阿娜
2001年《永不放弃》------饰 小保姆(合作演员:江珊、李幼斌、朱琳、柏寒、李华)
2000年《棋武士》--------饰 含香(合作演员:张卫健、黄文豪、何美钿、樊亦敏、恬妞)
2000年《幸福街》(150集) 饰 阿兰(合作演员:刘烨、刘文)
1999年电视电影《还是那个下雪天》 饰 雪儿
1998年《少年英雄方世玉》饰 小丽(合作演员:张卫健、樊少皇、何美钿、李婷宜、郑国霖、张少华)
1998年《缉毒风暴》------饰 叶茵
1997年《无法悲伤》------饰 露菁
1996年《反贪利剑》------饰 晴晴
【音乐专辑】
首张专辑名称:《菠萝菠萝蜜》
发行公司:华谊兄弟音乐公司
发行日期:2006年12月24日
2006年末,谢娜携自己的首张个人大碟《菠萝菠萝蜜》在全国刮起了快乐风暴,唱遍了大街小巷,而“菠萝菠萝蜜”一词更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减压咒语。快乐咒语《菠萝菠萝蜜》亮出来的全是快乐,把天马行空、肆无忌惮、趣味玩乐,通过音乐的方式来一一展现。歌曲好记又上口,极具都市流行色彩的旋律、完全放开飞翔的娱乐气质,赢得了市场的热烈追捧,发片一月即获得了双白金的良好销量,并一度热销到全国断货。
谢娜,娜娜,她的快乐,已经深入人心,快乐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那是她的天性,也是她的武器。她就像是一个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的快乐永动机,甚至令人怀疑她连睡觉都在闹腾着。在她的演艺版图中,横跨数个领域,是为数不多的全能娱乐人才,而现在,欢迎进入谢娜的音乐乐园。
专辑目录:
1、--- --- NANA主义 6、--- -麻将进行曲
2、--- ---菠萝菠萝蜜 7、--给不了的幸福
3、--- ---捧你在手心 8、--- --- --- 天哪
4、-- Ling Ling Ling 9、--- ---简单快乐
5、--- ---你是我的宝 10、--- -谢天谢地
第二张专辑于2008年推出了单曲《化骨绵掌》取材于武侠故事,通过音乐不断强化功力的谢娜,一如既往的以自己新鲜大胆的方式传递快乐,鬼马调皮与怀念流行的紧密结合衍生出最为鲜活的音乐属性,专辑后因512地震忙于赈灾义演搁置。
全新专辑2010即将出版
2009年推出了最新单曲《娜写年华》:
在这支新单曲中,谢娜首次操刀,用婉约的文字,把自己十年来的心路体会第一次静下来说给大家听,这次完全不同于以往“鬼马”的音乐曲风。也许这十年来谢娜是许多人眼中的“疯丫头”,是孩子们眼中的“娜姐姐”,是男人心中的“娜哥们儿”;是爷爷奶奶心中的“活宝孙女”,但是在这次的新单曲《娜写年华》中谢娜告诉大家,快乐的公主也有自己的心事,有快乐也有忧郁,有泪水也有感谢,有挫折但却更勇敢。而这一切都被谢娜用不同于以往的清澈嗓音委婉的诠释在新歌《娜写年华》中,娜娜说,听了你就会懂。听了就会明白,原来谢娜也有如此小女人的一面。
事实上从歌曲前期的填词到后期制作、MV拍摄以及封面照的造型、定妆娜娜都是亲力亲为,对娜娜而言,透过这支单曲,她想谢谢十年来所有在身边支持过她的人,谢谢身边的朋友。现在的娜娜很幸福,虽然最近自己一度成为媒体风口浪尖上的新闻人物,但是同为媒体人的她很懂得体谅。于是她把十年来的心绪全部放进了这支单曲中。透过单曲大家可以了解到,快乐无敌的娜娜在用心感受着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她一直心存感恩。而微笑是她感恩的方式,也是她坚强的源泉。
单曲:
1、再说一次我爱你(与刘承俊合唱)
2、圆月(和严宽合唱)
3、化骨绵掌
4、点亮梦想(群星合唱)
5、快乐奔跑(快乐家族合唱)
6、娜写年华
7、幸福的滋味
8、地球欢迎你(《火星没事》主题曲)
参与创作作品:
1、歌曲《天哪》----------作词
2、歌曲《你是我的宝》-作词
3、歌曲《娜写年华》----作词
歌曲代表作
《菠萝菠萝蜜》、《给不了的幸福》、《娜写年华》、《幸福的滋味》
【出版着作】
2005《娜是一阵疯》(“疯”格外在)娜是一阵疯
05年发行的第一本书《娜是一阵疯》,快乐精灵的新书发布会也非常独特,由圈中好友组成的梦舟明星队以及娜米组成的娜之队展开一场激烈的“娜力神杯”足球赛。新书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和喜爱,在世界杯期间就已经以2万本的预售量被卖断货,销量之火暴令人称奇,书一上市4天就已经卖到断货,连海报都被抢光了。这本漂亮的书里,除了欢笑,也有泪水与辛酸。敢肆意的欢笑、也敢纵情地流泪,这大概就是谢娜最本色的地方,也是她最吸引人的独特之处。
《娜是一阵疯》是谢娜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创作才完成的,讲述属于娜式的快乐,谢娜利用坐飞机或做节目、拍戏时的闲暇时间,一字一句写成,足可见谢娜对这本书的重视和用心程度。
曾经有人说:谢娜不是最好的女主持人,但她是最好的娱乐节目女主持人。谢娜的主持轻松、自然、活泼,更重要的是她面对舞台和观众永远都是那么地坦诚。而这本新书也做到了文如其人,跟她的主持一样坦诚地把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她将自己的糗事、趣闻逐一亮相书本,中间的机灵和幽默能让人从头笑到尾,建议大家在打开书本之前要先坐稳扶好。
《娜是一阵疯》全书共六节,分别为《娜小妞真帅》、《乌龙人生》、《何嘉娜事儿》、《老友记》、《烨未央》、《娜就听你说》,读者大笑之余,可以感受到谢娜的活泼、可爱和善解人意。
《乌龙人生》中,谢娜自曝糗事;《烨未央》中,大大方方地讲述了自己与刘烨的往事;在《娜就听你说》一节中,好友何炅、陈坤等写下了他们眼中的谢娜。谢娜透露说,这本书首次披露了她的很多秘密,如自己小学和中学的暗恋故事。这本书写了一年多,因为工作忙、时间少,写作几乎都是在飞机上完成的。
2009 《娜写年华》(娜式散文)《娜写年华》封面
第二本书《娜写年华》推出之后,09年上半年销售量已超过二十万册,在所有明星类书籍中,排名第一并遥遥领先,在明星出书的销量史上创造了一个神话。
《娜写年华》讲述了谢娜在娱乐圈打拼的十年心路历程,十年北漂生涯,练就了她如何化悲痛为力量,痛并快乐着的健康心态。
一个从县城出来连普通话都讲不好,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16岁女孩是如何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上舞台成为当红主持人,当红影视明星。
十年中间,她遭遇了家庭变故、事业受挫、流言漫天。她是如何坚持下来并做到笑到最后。
经历了十年磨练,她拥有了耀眼的光环,珍贵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她说,快乐面对生活,你不勇往直前,就永远不知道你能到达哪里。
多幅生活写真图配以真实感人的文字,图文并茂,从谢娜灿烂的笑脸以及轻松搞笑的文字背后,更能让人读到她对生活的快乐解读。
《娜写年华》后记(谢娜):
一晃,就是十年过去了,这十年对于我来说是慢慢的。
就像慢慢爬阶梯一样地往上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我自己的路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艰苦,却让我感到快乐和自豪。
无论以前的日子怎么样,现在的日子怎么样,以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我都不会因为名利而让我失去自由,失去原来属于我的快乐和随意。
想笑的时候就哈哈大笑,难过的时候就哭,穿着大裤衩和拖鞋上街,在街上看到好吃的.就买了边走边吃。
我是一个不喜欢墨守成规的人。无论别人认为我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做最真实的自己。即便是在做公众人物的同时我也想做一个普通的自己。
其实我和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我只是很幸运地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坚持把这份工作做好了。
相信自己,每个人的年华都是由自己来撰写的!
‘肆’ 4个女人打麻将的油画的深层含义
喜欢 麻将 的朋友,你们知道4个女人打麻将的油画的深层含义吗?我将为大家揭秘解读4个女人打麻将的油画的深层含义,希望能多大家有所帮助!
4个女人打麻将的油画的深层含义解读
2005年3月6日,纽约艺术博览会开幕。世界艺术家云集,观众鼎沸,博览会的左前方总是水泄不通之处,那里是加拿大Redinc艺术公司,聚光灯下,挂着一幅题为“2008--北京”巨幅油画。油画作者刘溢(加拿大华裔画家)为北京2008奥运会而作。画中是中国的传统Game--麻将。
1 背景: 阴云密布 2008年的台海局势扑朔迷离, 阴云密布。
2 主画面: 4个美女开赌局---麻将, 1个小女孩在场外。亚洲地区的赌盘上,实际上是4个大国在玩,台湾不是参与者。游戏方式是东方式的麻将。
3 赌局布局: 两个金发女子与两个黑发女子。中美是对家,日俄是配角,4个人身份很明显。
4 衣服: 4个人身上的衣服代表实力,美国上身齐全,下身裸体,在台面上实力最强,而台下一丝不挂;中国在台面上一丝不挂,在台面下实力却最强;日本整个一丝不挂, 没任何实力;而俄罗斯只有一个遮羞布。
5 神态和动作: 中国背对,看不出神态.但最关专注于赌局,而背地里藏着2张牌,其中一张是俄罗斯串通得到的。日本在自我陶醉,整个赌桌上最白痴的一个,关心赌局,并自我感觉自信满满。俄罗斯躺倒,把腿搭在美国身上,而且牌是相公,代表俄罗斯因为无关输赢,表面上是自己不想玩了,但俄罗斯明里和美国有
瓜葛,暗里却给中国递牌。美国的神态在看着台湾,不太关注牌局,而且双手放头后伸懒腰,表明美国已经比较疲惫,美国考虑的是值不值得玩下去的问题,而不是怎么玩的问题。
6 台湾: 台湾严重关注赌局,果盘代表利益,手拿小刀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台湾的衣服是中国式的,暗示台湾才是中华正统。而大陆只是在身上有凤凰的纹身,下面却穿西方衣服,代表大陆外在西化的趋势。
穿衣服的是美国,裸身者是日本,背对画面的是中国,躺着的是俄罗斯,站着拿刀的小孩是台湾。除美国之外三方都光着上身,暗示实力弱于美国(不是废话吗)。美国表面上不看牌桌,其实在看她的另一张牌:台湾;日本自鸣得意,就等着摊牌;中国除了明摆着一副东风(“东风”啊),背后还有牌;
俄罗斯表面装作不想玩,其实一脚踩美国,一手拉中国;台湾一手握刀,已经快脱光了(仅用水果挡着)。
纽约艺术博览会上一幅题为“2008-北京”的油画。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即Olympic Games。这幅画中也是Game,却是中国的传统Game--麻将。这些女子,代表着全球化竞技场上的博弈者。
解读一:画的左上角是一幅标准像,乍看上去,熟悉又不熟悉,那是孙中山的胡子、蒋介石的光头、毛泽东的五官新组合的标准像。它象征着中国上百年的历史,或者说是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全部。
解读二:画的左面,是一个最天真和最聚精会神打麻将的女孩,她为抓了一手好牌而暗中庆幸。中间背影的女子,开了一个东风明杠,这象征着当前不可无视的事实--中国在崛起,然而那女子有些不规矩的小动作。
解读三:中间女子是美国,背后纹着凤凰的女子是中国,侧面正在认真考虑出什么牌的亚洲女为日本,另一个躺着的是俄国。中国女子碰了东风并不意味崛起,只是表达"做东"的意思。而俄国女郎也并不是信心全无的"相公",仔细观察一下她的姿态就会发现,很显然,她是在趁日美不注意,和中国女郎偷换牌,这正是换牌的瞬间,所以她桌上的牌少了一张。
而旁边那个拿刀的小女孩,明显发现了这一切,她的视线停留在正准备把牌偷偷塞给俄国女的中国女脸上。美国女人似乎已从小女孩的表情中发现了什么……
事实上画面里中、美、俄都在参与作弊,只有日本女孩不知情在暗爽,就是说牌桌上博弈的四方,日本才是陪打,牌搭子而已。
盆里的水果意味很明显,当然是代表台湾的地区利益。台湾之所以一身纯正中国式的装扮,是因为最后的中国传统在台湾。台湾手里是一把餐刀,这大概是个双关,一是表示不管谁攫取了台湾的利益,台湾都只能乖乖的为之切水果;第二联系到小姑娘的表情,那把餐刀(代表她的防卫能力),就是对她利益最后的一点防御了。
另外,美国的表情看着台湾,一副又关心又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样子;而台湾站在一旁冷眼观看,对几个家伙弄鬼看得一清二楚,可自己不在局中,却又什么都不能说。配合日本妞傻乎乎的认真样子,和中国小妹妹狡黠的背影,加上背景十分阴暗诡异。
解读四:注意看一下, 中间只露出背影的女孩身上纹的是传统的中国凤凰,但身上所穿的却是西洋蕾丝衣物,是不是在说明现在的中国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外面的场景应该是暗示台湾海峡,阴云密布暗示紧张形势。
台湾女孩不是在盯作弊,她盯的是中国女孩的脸,美国女孩盯着台湾女孩的脸,俄罗斯女孩也在盯着中国;三个人的表情都很有深意。日本女孩只看自己的牌,很投入也很满意。
中、美、日、俄之间利益复杂,日本虽然卷了进去但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西方一般认为国民党民国政府是中国民族主义政府。这个解释了台湾的传统肚兜,似乎也在说08年大势还是在民国立场而不是台湾国立场。
美国也没强多少,君不见,她虽然穿了衣服但没穿裤子!但是她穿得最多!而且她的这种神情似乎也在考虑这局是不是要脱衣服了,因为中国女子在作弊,而俄罗斯已经是陪太子读书,只求不放炮了,打的时间越久,危险越大! 中国却希望通过竞争,争取必胜!
日本看样子,是根本不知道里面的凶险,尽管她好象已经输光了!而且大家应该注意,中国的上下家是日本和俄罗斯,美国只是对家而已!中国只能和日本、俄罗斯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美国却是隔岸观火,但是也有放炮的可能!不过,赢家是美国,因为她们的规矩是,谁输了谁就要脱一件衣服! 日本可是衣服裤子都没穿,输到底了。这样,日本已经没有筹码了,如果输了,就彻底退出比赛!赢了,还可以继续留下来!
俄罗斯只能自保,输了还能打一场,也就是说还有机会!美国和中国有优势,但是如果是一个输了话,而无论剩下的是哪一位都是最强的了,而输的一方和俄罗斯相比,是同样的档次了!这局可以是最后一局,也可以是新的一局的前奏!
关于打麻将相关 文章 :
1. 麻将的简介介绍
2. 经典麻将顺口溜
3. 关于打麻将的脑筋急转弯
4. 关于103岁老人打麻将的故事
5. 关于108张麻将技巧
6. 麻将入门教程
7. 打麻将总汇技巧
‘伍’ 邓丽君 一个获得十亿个掌声的名子,真的好怀念她。 好怀念她的歌声,还有谁在和我一样怀念她呢。 虽然她以
您好!
邓丽君绝对是我的偶像。。。
今年5月8日,是邓丽君逝世15周年纪念日。
在距离这一天还有几个月时,各路人马就已开始准备——有的筹备“邓丽君逝世15周年慈善演唱会”,有的准备发行“邓丽君逝世15周年纪念邮册”,有的组织“寻找邓丽君传人暨纪念邓丽君大型音乐会”海选活动……
去世15年后,邓丽君为何还有这样的魅力?
也许因为:“在那个情感蛮荒的年代,邓丽君担起了为一个时代代言的重任,用其甜美的歌声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
也许因为:“没有人像邓丽君有这么多的优秀作品,有这么多的铁杆歌迷,有这么多的同代人、后来人受到她如此深的影响。”
也许因为:“在42年的人生旅途中,她所演绎的‘爱过的人,错过的魂,曾经拥有,就是永恒’的凄美人生,太让人爱怜和留恋。”
……
这一切,似乎仍难回答一个问题:人们为何如此怀念邓丽君?
传奇一生
一代歌后邓丽君被誉为“东方女神”,其一生堪称传奇。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生于台湾云林县,本名邓丽筠。她的父亲是名老兵,祖籍河北邯郸,母亲祖籍山东东平。邓丽君有3个哥哥和1个弟弟,由于孩子多,她的父母虽然辛苦劳作,但日子过得一直比较拮据。
父母很早就知道,他们的女儿邓丽君有一副好嗓子,是块唱歌的料。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女儿后来凭着这一特长,不仅改变了全家人的经济状况,还成为华人世界的一位巨星。
13岁那年,邓丽君参加了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赛,以一曲《采红菱》夺得冠军。第二年,她从中学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当年即推出第一张唱片《凤阳花鼓》。1968年,邓丽君开始在一些歌厅登台演唱,并参演电影,也曾在电视台主持节目。在公司的安排下,邓丽君走出台湾,足迹遍及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地。
1973年,邓丽君去美国学习英文,第二年又转赴日本发展。不久,她就以一曲《空港》,获得1974年日本“最佳新人歌星奖”等多个奖项。而收入这首歌曲的唱片的总销量,也达到75万张。
1979年,邓丽君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两年后,她的5张大碟,在香港同时获得“白金唱片奖”,彻底征服香港歌坛。1983年,30岁的邓丽君走入演艺事业的巅峰期。1983年2月19日、20日,她走进全球流行歌手的梦想之地——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成为首位在此演唱的华人。很多旅居美国的华人,仍然记得当时的盛况——早在那年1月底,演唱会的门票就已被抢购一空;“凯撒皇宫”原本只有1100个座位,后来加到了1500个,但两旁的走道、中间的阶梯上,仍然挤满了观众。在表演中,邓丽君特别演唱了以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12首唐诗宋词谱曲的作品,让听众充分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文之美。此后不久,她再创纪录,成为首位登上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舞台的华人女歌手。1983年底,已从艺15年的邓丽君,在香港举办“15周年巡回演唱会”,其演出规模、观众数量和唱片销售量等,都创下了华语歌坛的新纪录。1986年,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欢迎女歌星”,成为唯一同时荣获这两项殊荣的亚洲歌手。
1987年,邓丽君推出《我只在乎你》专辑,此后基本不再参加商业性活动,渐渐进入半退隐状态。
但就是在这一年,《邓丽君自选歌曲两百二十五首》,首度在北京发行。当时,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已风靡大陆。加之台湾当局准许相关居民回大陆探亲,邓丽君开始有了到大陆演出的想法。她原本计划以敦煌壁画为背景,结合中国古典四大美女的图像,在北京举办一场华丽的演唱会。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1989年,邓丽君移居法国,在当地购屋置产,过起了近乎隐居的生活。次年5月,她的父亲去世。噩耗传来,她因悲伤过度而病倒,以致未能回台奔丧。
1993年,邓丽君回到台湾。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这些年来,我虽然是半退休状态,不过我热爱音乐,音乐方面的工作我永远不会放弃,娱乐性的演唱就不去做了。我在英国、法国、日本都常进录音间,锻炼自己的声乐底子。英国老师给了我一份‘功课’,我一个星期起码要自己在家吊4次嗓子。平常也注意基本的嗓子保养,烟不能抽,酒会喝一点,有一段时间我吃全素,现在愿意吃一点鱼和鸡胸肉……”
1995年5月8日,一个噩耗传遍了全世界——当天,年仅42岁的邓丽君因哮喘病猝发,在泰国清迈去世。一位华人世界的歌坛巨星,就这样远去了。
魂归宝岛
1995年5月11日晚10时30分,载着邓丽君遗体的泰航633客机,抵达台北桃园机场。
对魂归故土的“宝岛女儿”,台湾方面打破惯例,机场在办理手续时一切从简,并允许邓丽君家属、歌迷和台湾官员到停机坪上迎候遗体。随后,邓丽君的遗体被送往台北第一殡仪馆。那里放着一副可使遗体保存50年、镶着水晶玻璃的铜制棺材;台湾“陆军乐仪队”担任灵堂和葬礼的仪仗队;20万人在殡仪馆外彻夜排队,等着向邓丽君作最后的告别。那一天,台北的交通陷入瘫痪。
5月28日,邓丽君的棺木被运往台北县金山乡的金宝山墓园——筠园,与父亲的遗骨一同下葬。此前,金宝山墓园的老板在第一时间联络邓家,以1元新台币的象征性价格,将园中一块背山面海的风水宝地“卖”给邓家,作为邓丽君最后的归宿。根据她的本名,这块墓地被命名为“筠园”。
日前,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程从台北市区出发,驱车一小时赶往金宝山墓园。循着邓丽君的歌声,很快就找到了筠园。
筠园分为广场和墓园两个部分。广场比墓园大一些,地上“埋”着一架钢琴,只有巨大的键盘露出地面。这是一位日本着名设计师的作品。游人的脚只要踏上键盘,钢琴便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广场中间是邓丽君的全身塑像。她微微含笑,伸开双手,仿佛在欢迎所有为她而来的人。墓园入口处,有一处圆形亭屋,是筠园的音响和灯光控制中心。亭屋内的电脑中,储存着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每天循环播放。
筠园的墓碑上,雕刻着邓丽君的头像。墓碑后面的棺盖,是用黑色大理石打磨成的。棺盖后面是一个石雕,上半部是邓丽君的卧像,下半部的右侧镶嵌着她的彩色照片,左侧写着“邓丽筠,1953—1995”的字样。棺盖右边,立有一块巨石,上面是现任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题写的“筠园”二字。棺盖左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多种文字刻着同一句墓志铭——“这里安卧着一位为歌唱艺术奉献一生的巨星”。
无论何时来到筠园,人们都会看到,墓碑前摆放着歌迷们祭献的鲜花。世界各地的邓丽君歌迷不远万里来此拜谒,因此这里常年人流不断,四季鲜花不谢。在“筠园”的题字石碑前,有一棵挂满小木牌的树,木牌上都是歌迷写的悼念之词。
何日君再来
“何日君再来?”在邓丽君逝去15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用她的歌声,来表达对她的怀念和追思之情。
15年来,流行音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语流行歌曲的“风向标”已转了无数个方向。但邓丽君的歌,依然一遍又一遍地被传唱。成方圆、那英、程琳、齐秦、王菲、黎明、周杰伦、张靓颖……一代代华语歌坛的知名歌手,或因翻唱邓丽君的歌而一炮走红,或因此达到事业的巅峰。在《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愿人长久》、《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等优美的旋律中,年轻一代成长起来。
2008年,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2009年,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评选活动中,邓丽君以850多万票的绝对优势,位列榜首。2010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她被多家知名华文媒体评选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她的祖籍地河北邯郸,将举办“2010·邓丽君故乡行”活动……
为缅怀邓丽君,海峡两岸兴建了数家纪念馆。20世纪90年代末,位于香港赤柱的邓丽君故居,刚一开放,就迎来了数十万人次的游客,连地板都被踩坏了;2003年,大陆首次设置邓丽君纪念场所——她的衣冠冢和纪念雕像,在她生前向往的上海落成;2006年,邓丽君故居所在地——台北县芦洲,开始兴建“邓丽君主题公园”……
睹物更思人
2010年4月22日,位于台湾高雄市的“邓丽君纪念文物馆”正式开馆。高雄市市长、国民党籍“立委”、亲民党秘书长等台湾各界人士,均前往参加。这是全球首座邓丽君纪念文物馆。
4月29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一大早就赶到文物馆,发现游客已经排起长队。
文物馆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栋。前栋陈列着邓丽君生前旅法期间使用的奔驰轿车;旁边的简报室里,存放着大量的报纸、照片和音像资料,介绍她出生、成长、歌唱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后栋陈列着邓丽君的演出服装、首饰和收藏品,还有从她家客厅、餐厅和卧室搬过来的家具和摆设品,以及她送给妈妈的麻将桌等。在纪念馆里,参观者可以跟着伴奏音乐哼唱邓丽君的歌。
“邓丽君纪念文物馆”开馆当天,邓丽君的大哥邓长安,动情地讲起了建馆的起因。“妹妹过世以来,就不断有人建议建一座纪念她的展馆,可一直没有建成。”2009年8月,邓家要处理台北县芦洲的老房子,邓长安就和三弟邓长富把邓丽君的遗物运到高雄,“试办”了一个“邓丽君文物馆”。结果,前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来自大陆的游客,每天竟有近20个团600人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将“邓丽君文物馆”和日月潭、阿里山一道,列为在台湾期间的“三大必到之处”。正是歌迷的热情,坚定了邓长安申请正式开办文物馆的决心。
“看到邓丽君的东西,觉得她人还在,非常思念!她的歌声,余音缭绕,不绝于耳。”这是在文物馆内徜徉的游客的共同感受。
“东方神韵”的化身
上世纪70年代,邓丽君美轮美奂的歌声如旋风一般刮过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地,也吹进了中国大陆。她那轻松活泼、温婉流长的中国民谣小调,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
“练”出来的天籁之音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那是1997年一个平静的早晨,我走在江南小城里,从街边电线杆上的广播喇叭传出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我。歌声温软,极富穿透力,在晨间的炊烟中飘浮。那天的景象与歌曲交融在一起,如同一首情景MV(音乐电视)。
她的声音有一种特别的气质,那是一种传递若干年后你仍然愿意为此驻足街头的声音……
这是一位“80后”歌迷,近日在博客里表达的对邓丽君的记忆。
事实上,邓丽君虽然从小就表现出极佳的音乐天赋,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她原本是一副小嗓门,声音比较柔和单薄。这种先天因素并不容易改变。为此,她的音乐老师姚厚笙从头对她进行细致的指导,由发声方法到歌唱习惯等,均悉心调教。姚老师是当时台湾着名的音乐制作人,是台湾第一个倡导并引进西方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人。
当时,邓丽君总是唱一些节奏轻快的歌曲,所以她那甜甜的歌声总给人一种“可爱小女孩”的味道。而且,邓丽君为了模仿地方小调的发音方式,极力把尾音往上拉高,养成了抬高语尾的习惯。这种歌唱方式听起来比较俏皮,但显得有些稚气。对此,姚厚笙指导她学习慢节奏的唱腔,并告诉她:“你已经不是小女孩了,所以要以更有感情、更像大人的方式来唱。”
就这样,邓丽君的地方小调唱腔在姚厚笙的调教下开始大大改观。但是,声音小的缺陷还是存在。姚厚笙就试着让邓丽君练习对着麦克风中心点(老式麦克风是个大圆盘)唱歌的方式,让她清澈的音色充分发挥出来,让声音深入人们的心灵。
台湾着名老音乐人左宏元非常喜欢邓丽君,也曾亲自教她唱歌。那时邓丽君年纪很小,也没交过男朋友,裙子穿得短短的,像芭蕾舞演员一样,很可爱。左宏元教她唱《彩云飞》,她问:“什么是彩云飞啊?”“什么叫不要离开你啊?”左宏元告诉她:“不要离开你,就是你喜欢一个男生,叫他不要离开你,就这么简单。”左宏元给她讲了很久,也不知她到底明白没明白,但她最终唱出来的歌感动了很多人。在唱电影同名主题曲《海韵》时,邓丽君已经表现得很成熟了。《海韵》改编自徐志摩的对话体抒情诗,是一首难度较大的歌。但邓丽君居然唱得那么深刻动情,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左宏元颇有感触地说:“像她那种音色、技巧、呼吸控制,在亚洲到现在(指上世纪80年代后)恐怕还没有人超过……她的歌声能让听众产生共鸣,渗入人的心底,让人心里有个共通的、深入浅出的感觉。”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金嗓子”的背后,邓丽君曾经历过多少困苦和磨练。为了唱好歌她坚持天天吊嗓子,甚至患了感冒、发高烧时也从不间断。她的好友何俐俐说,邓丽君因为自己音域不够广阔而努力练歌,甚至练得喉咙出血。
1984年,已经蜚声全球的邓丽君,专程到英国向声乐老师学习运气、发声和共鸣音。事后她说:“我需要在每个阶段后停下来,解决一些本身存在的问题,挖掘一下没有发挥出来的潜力。”在英国期间她很用功,每天会练习六七个小时。“我的老师让我每天起床后,都要吊嗓子30分钟。早晨还没有开声,练提气练到最高处,发出的声音是很难听的。”有一回,当她吊完嗓子,酒店服务员给她送茶水时,在杯垫上写了一行字:“我们英国人最讨厌有人在早晨乱叫!”弄得邓丽君一时哭笑不得。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要问问炊烟,你要去哪里?”在邓丽君婉转袅绕的声音周围,永远都不缺少歌迷们对她的思念之情。一位从事声乐研究的“君迷”(指邓丽君的歌迷)说:“邓丽君的声音中具有中国女人的特色,充满了东方女性的神韵,温柔不失坚强,美丽而且善良……她嗓音很有特色,几乎听不出有任何换气的地方,可以在没有鼻音的状况下唱出连续的高音,而且她的中文咬字也非常清晰,音色又细又柔,令人着迷。”
前段时间,在日本一个“君迷论坛”上,人们将目前在日本发展的数名中国女歌手与邓丽君进行比较。有资深日本“君迷”一针见血地指出:“邓丽君小姐的声音有湿度,濡湿感沁人心脾,不同于众歌手相对简单的干燥尖锐或者明亮直白的嗓音。”
民族风演绎中国情
天津音乐学院的杨雁行教授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之所以在那个时期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些歌曲本身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这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邓丽君的演唱方式,既不同于旧上海那些歌手的风尘与生涩,也不像当时台湾其他歌手的洋气与生硬,而是恰到好处地把这些歌曲演绎成最具“中国风”的作品。
那恰如其分的拿捏,跟邓丽君从小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在孩提时代,邓丽君就常常听父亲哼唱京剧。父亲常常有板有眼地唱上几句,邓丽君也时不时兴高采烈地跟着模仿。母亲同样喜欢戏剧,经常听黄梅调的地方戏,偶尔也哼唱一些小调,而且母亲还非常喜欢看戏曲电影。邓丽君在耳濡目染中,受益匪浅。
1967年,邓丽君出道后推出的第一个专辑《凤阳花鼓》,走的就是民谣小调的风格。从那时开始,邓丽君便以演唱民谣小调而备受瞩目。这个14岁小女孩甜甜的歌声和纯真朴实的情感,吸引了大批的听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中国风、民族风”的歌曲一直是邓丽君演唱事业的重心。她的许多首此类歌曲都成为传唱的经典,比如《小城故事》等。而随着领悟力的不断提升,邓丽君开始在音乐中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1983年面世的《淡淡幽情》,被许多人认为是邓丽君歌唱生涯中最优秀的唱片,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音乐巧妙结合之作。据当时提出《淡淡幽情》专辑设想的香港企业家谢宏中回忆:“我在宴会上遇见了邓丽君。我将长期酝酿成熟的构想告诉她,其反应相当激烈……当时我们的观点很接近,这就是如何将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用现代音乐表现,如何引起听众的共鸣,如何保存逐渐被遗忘的中国文化……”为了做好这张专辑,邓丽君找了当时中国大陆和香港最前卫、最权威的人士为专辑谱曲,而专辑中12首歌曲的歌词,也都是根据中国古诗词谱写而成的,之后,人们就听到了像《但愿人长久》这样的“历史经典”,直到今天仍然经久不衰。
杨雁行教授告诉记者,邓丽君能够创作出《淡淡幽情》这张传统与流行两者融合无间的作品,是由于她在通俗乐坛努力多年、深谙中国词曲和古典文化的缘故。邓丽君的歌声,让世界各地的华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温柔情怀,让世人明白,再现传统艺术的精华,不一定非要限制在艺术歌曲的条条框框之中。
在这张专辑之后,邓丽君的主要精力被公司放在了举办演唱会上,而结合中国传统元素的创作越来越少。后来,邓丽君也曾想完成《淡淡幽情》的续辑。她花了5年的时间来创作古诗词曲,但由于歌坛环境和个人心境的变化,以及身体等原因,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个没完成的续辑,也成了歌迷心中永远的遗憾。
“令人悲哀的是,在此之后,华语乐坛再没有人有足够的能力和高度,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可能也是人们今天怀念邓丽君的原因吧。”杨雁行教授说。
“邻家女孩”在歌唱
20世纪90年代,邓丽君《10亿个掌声》演唱会的VCD(影音光盘)风靡中国大陆。在当时大陆人的眼中,台上的邓丽君是气质、风范、洋气的代表。其实,邓丽君的长相并不是很“洋气”,反而具有一种“怀旧”的中国特色。她笑容甜美,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中国古典女子的婉约、温和。她的舞台形象和她的歌声一起,留在人们的心中。
早在1976年,拥有众多歌迷的邓丽君一改过去的表演形式,把个人演唱会作为演艺形式的重心。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不停地在香港、日本等地举办演唱会。
1978年,邓丽君在东京养乐多会馆举行个人演唱会。门票在演唱会开始前的许多天就已销售一空。演唱会举办的当天,无数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歌迷,早早地聚在了会馆的大厅里。在舞台上灯光明灭间,邓丽君穿着粉红色的演出礼服出场了。她步履轻盈、双眸明媚,还未开口台下就已经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疯狂的欢呼声……
邓丽君的演唱会如此受欢迎,主要在于她完美的舞台表现。着名乐评人李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邓丽君的演唱,会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透着邻家女孩的温热气息。在舞台上,她始终与观众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演唱会仿佛是一场家庭聚会。她在歌迷面前唱歌,感觉就像与亲人朋友相聚。来听音乐会的人也都是邓丽君的老歌迷,对她的音乐和个人十分了解。与现在的一些歌手在演唱会上为了征服观众而竭尽全力地表现不同,邓丽君的演唱会风格,是一种与观众的交流,现场就好像是与听众“两情相悦”的沟通。虽然她打扮甜美,“气场”却十分强大,自信、自然又从容不迫。
不过,邓丽君在舞台上也有活泼的时候。她有时也会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唱到激动时,会将麦克风拉到很远,再猛地抽回来,或者直接将麦克风从右手抛到左手,做些帅气的动作。有趣的是,邓丽君也有失手的时候。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一场演唱会上,邓丽君用了“拉甩麦克风”这一招,但是由于唱得太激动,麦克风居然掉到了地上。当时的舞台设计特别流行喷洒干冰,邓丽君只得弯下腰慌慌忙忙地在干冰雾里寻找麦克风。台下的观众还以为这是邓丽君故意安排的小插曲,激动得不停鼓掌。
邓丽君的舞台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相貌、她的歌喉,更在于她的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乐评人李皖说:“即使不是刻意去听邓丽君的歌曲,但提起邓丽君,留在脑海中的仍然是她的歌,因为她的咬字相当清晰。”
邓丽君奔忙在世界各地,只能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中挤时间学习语言。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邓丽君仍然掌握了多种外语和中国的方言。她演唱的歌曲和出版的专辑,涉及日语、英语、印尼语以及中国的粤语、闽南语、山东话、上海话等。不仅如此,她还大量演唱各地民歌、地方戏曲、音乐剧等。
曾经有一位日本的乐评家评价说:“邓丽君去世后,一直很难找到像她这样的亚洲巨星。因为邓丽君为了打入市场,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粤语、日语、英语,以获得当地观众的认同,但现在已经不再有这样努力的歌手了。”
也许是自身经历的曲折和坎坷,邓丽君的演唱,最触动人们的还是歌声中流露出的些许伤感,它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着名音乐人黄霑曾经评价说:“邓丽君的歌可以慰藉人的心灵,有时在海外,工作疲倦的时候,非常渴望听到邓丽君的歌声,她的歌声有一种能够抚平我们情绪的东西,一种难以形容的中国味……”
摇滚也向她致敬
风靡全球的不仅仅是邓丽君的歌声,随之而来的还有与她相关的一切话题与想象。
李皖曾回忆自己一开始听邓丽君歌曲时的感受:“初‘遇’邓丽君,完全是一种恐怖的感觉。当时台湾是敌区,台湾的广播电台是敌台,偷听敌台是犯罪行为。即便调台时偶然碰上,也有一种强烈的犯罪感,那声音在感觉中一下子变得巨大无比,如同炸雷……”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获取邓丽君歌曲的渠道还极其匮乏。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在街角巷尾,凑巧听到几句邓丽君的歌声。这乐声来自那些“不务正业”的年轻人——他们穿着喇叭裤,踩着锃亮的皮鞋,摩托车上载着“三洋”双卡录音机。邓丽君的歌声从录音机里飘出,偶尔能听清几句唱词的路人,无不脸红心跳,觉得“不好意思”。
然而,就是这样让人感到“羞于启齿”的歌曲,却启蒙了大陆的流行音乐,更在公众中激发出复杂的反响。“那是一种震撼与反感的交杂,当时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邓丽君,觉得有些‘流氓’,而接受、传唱这种音乐的人,则被认为是流氓阿飞。”李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虽然极受争议,但恰恰是邓丽君的歌曲,让刚走出“文革”的公众,慢慢找回了多年来被忽视的情感。人们开始意识到,除去“国家公民”的属性之外,人们还可以是丈夫、妻子、儿女、情人等各种各样的角色。人们原本的情感、个性、多样性等一系列被淡忘的元素,也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开始苏醒。
纯朴、亲切、活力、向上而又不失时尚与高贵的风格,令邓丽君在公众眼中的形象趋于完美。甜美的歌声与完美的公众形象,使邓丽君成为很多大陆青年的偶像。在很多年轻人的笔记本里、床头上、钱夹里,开始出现邓丽君的照片,她的磁带甚至因一次次被翻录,而音色模糊。时隔多年,仍有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坦陈,留在他们心中的邓丽君,已经不再是一个歌手,那段时光也不仅是一段有歌声伴随的岁月那么简单;对他们而言,“邓丽君”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有的人甚至以邓丽君为择偶的标准,或以她的名字为女儿命名。
20世纪80年代后期,邓丽君的磁带被正式引入大陆。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才真正从音乐角度出发,重新打量邓丽君。大陆音乐界一直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中国的流行音乐是彻头彻尾的舶来品,然而邓丽君的音乐却是一个反证。在流行的形式之下,邓丽君传承了太多中国传统、古典的元素。她无法复原古典,却将这其中的种种精髓巧妙演绎出来。几十年过去了,中国流行音乐从无到有,又从有到优。在此过程中,邓丽君始终自成一派,难以逾越。不过,她那种特有的“柔美力量”开始得到传承。可以说,李谷一的《乡恋》、苏小明的《军港之夜》,都来自这种风格。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人,都能从邓丽君的歌曲中找到共鸣,甚至连唐朝、黑豹、郑钧等一批内地摇滚乐队和艺人,都曾坦承邓丽君对他们的影响。邓丽君去世时,内地音乐人曾以一张专辑《告别的摇滚》向她致敬。在这张专辑中,当时大陆几乎所有最当红的摇滚明星,都重新翻唱了她的歌曲,以此向这位启蒙者致敬。
舞台下的完美
在家人与邻居、朋友看来,台上和台下的邓丽君并没有太多不同。谦恭孝顺、积极上进、悲悯感恩、不慕权贵……这就是人们眼中的邓丽君。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她的这些品格,与当今娱乐圈的是非繁多,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因此在故去15年后仍然受到怀念。
孝顺的女儿
在邓丽君的孩童时代,他们一家七口的生活非常拮据。6岁那年,已经“很有表演才能和号召力”的邓丽君,开始在妈妈的陪伴下上街卖唱,为家里挣些买菜钱。9岁那年,她开始跟随父亲原来的战友,到台湾各地演出。虽然每次演出只能得到5元、10元新台币的微薄收入,但对贫寒的邓家来说,这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一次偶然的机会,台北一家歌厅的老板听到了邓丽君的歌声,觉得很不错,希望她能在课余时间到歌厅里客串一下。当时,邓丽君的父母非常反对,担心她受欺负。不过,邓丽君说服了父母。不久,她就因表现出色,成为歌厅里的“娃娃歌后”,名气越传越大,就连台湾南部的一些歌厅也邀请她去演出。
由于频繁演出,邓丽君正常上学的时间越来越少,成绩一落千丈。1967年,她就读的金陵女中的校领导下了“最后通牒”,要她二选一:要么放弃歌唱,专注于学业,要么休学。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和对歌唱事业的热爱,邓丽君决定休学。据她当年的老师回忆,当时有夜总会愿意与邓丽君签约,邀她做专职歌手,但校园生活同样令邓丽君难以割舍。最终,家庭因素被她放在了首位。这位老师回忆说:“我问她父母亲的意见如何?她自己又如何打算?她说因为家庭经济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休学的话就能安心地唱歌。很明显,她是为了改善困苦的家境而牺牲自己,而这个小孩子也真的一直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