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问女孩子多少岁怎么说
芳龄二八应该是16岁.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也有的说双十年华。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也称及笄。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2. 古代对女子的年龄称谓
一、古代女子1岁:牙牙
此时的属于刚出生的女子,还没有学会说话,但是有着极大的求知欲,已经可以跟着大人咿咿呀呀的开始学习如何说话,虽然此时的女子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但是在母亲眼中却是全世界最可爱的小宝贝。
二、古代女子2-3岁:孩提
孩提之年就是指两到三岁之间的孩子,也是指还处于能跑与不能跑之间的年龄段,此时的女孩子跟男孩子之间的称谓是一样的。
孩提当中的提其实是指“用双手抓住小孩子的两腋之间,然后用力将其抱起来这个动作。”也可以被称之为“提孩”或“孩提包”等称谓。
三、古代女子7岁:童龀(chen)是四声哦
一般来说女孩子都要比男孩子长得稍微快一点点,所以女孩子在七个月的时候就会长出牙齿,而到了七岁那个正好又处于换牙的阶段,而男孩子论是长牙的时候还是换牙都要比女孩子慢上一个月至一年的时间。
这个年龄段我们会经常看到女孩子一张嘴,口中出现一到两个大窟窿,其实就是自己的乳牙正在更换的缘故。
四、古代女子8-12岁:总角
因为现代人对于小孩子的美定义为可爱与漂亮两个方面,所以我们会看到千奇百怪的各种女童发型,而在古代其实大多数女孩子为了方便,直接就会在头上梳成两个发髻,看起来就跟山羊头上的两个角一样,所以被称之为总角,也可以称之为儿童时代。
五、古代女子12岁:金钗之年
古代的女孩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就要跟自己的儿童时代区分开来,因为此时的女孩子要学会如何来装扮自己了,比如说弄一个复杂的头型,再在上面插上各种各样的头饰金钗。
六、古代女子13岁:豆蔻年华
豆蔻也被称之为“含胎花”,也就是山姜花的别名,可以理解为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古代的时候就是形容已经到了可以被人提亲的年纪,说白了就是我家有女初长成,就等郎君上门提亲。
七、古代女子15岁:及笄之年(jiji)
这个年龄段可以说已经正式到了女孩子嫁人的年龄段,这个“笄”字,就是所谓的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年已及笄,并且古代为了鼓励民间百姓早日成婚,所以到了十五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女孩子,从这一年开始之后,如果还没有嫁出去,就一直要缴纳沉重的罚款。
八、古代女子16岁:碧玉年华
碧玉年华又被称之为二八年华,也就是两个八加起来十六岁的意思,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叫破瓜年华,主要是因为旧时的文人会将瓜字拆分为两个八字,碧玉年华之中充满着无数的幻想。
九、古代女子20岁:桃李年华
桃李年华大多是指女子脸若桃李,属于粉面朱唇,说白了就是形容这个年纪的女子美丽好看的词语而已,并没有太多的含义,就跟青春活力是一个道理。
十、古代女子24岁:花信年华
花信年华就是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段,可以说这个年纪的女子正是一生当中最耀眼的时刻,表示花朵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终于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刻。
十一、古代女子30岁:半老徐娘
此时的女子已经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了世人,却也因为年华的逝去,被岁月所催惨,姿色已经大不如从前,大多数女子开始依靠各种的浓妆艳抹来维持自己的美丽,但是在卸妆之后却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靓丽,但是却还保留着一些风韵,也被称之为风韵犹存。
十二、古代女子40岁:人老珠黄
一般来说古代女子到了这个年龄段,几乎已经走到了下坡路,毕竟古代的女子地位本身就不高,大多数女人能得到自己的相公宠爱,无非是年轻貌美,尤其是在古代三妻四妾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男半女,很可能生活就快要过不下去了。
大多数都会用“美人迟暮,人老珠黄”来形容古代四十岁的女子,毕竟古代跟我们现代相比,没有这么多化妆品,再加上保养方面更是无法跟现代相提并论,所以当古代女子四十来岁的时候,看起来相当的面老。
十三、古代女子50岁:知命之年
到了这个岁数的女子,一般都已经对自己的整个人生了解的相当透彻,毕竟自己的前五十年是怎么过的,自己是一定清楚的,再加上古代人的寿命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数都不高,所以能活到五十岁的年纪,已经属于命好之人。
十四、古代女子60年:花甲之年
其实花甲这个词不光是形容古代女子,可以说是男女通用,在古代一般是以六十年为一个纪年,也可以被称为一甲子,所以但凡能活六十岁的老人,都被称为花甲之年。
十五、古代女子70年:古稀之年
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这么一个说法,意思就是人的年纪能活到七十岁已经属于相当稀少的那一部分,毕竟以古代的那种生活条件,普通人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上辈子烧过多少高香才得到的福气。
十六、古代女子80-90岁:耄耋之年
当古代到了这个年纪一般会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儿女们希望自己的长辈可以更加长寿,耄耋其实还有延长的意思。而另一种就不太好听了,如果运气好的话,这个年纪的人儿女都还在,也许还可以得到儿女们的赡养,可假如自己的儿女已经不太世了,孙子辈可能就会出现隔辈这种情况,毕竟亲情已经差了一辈人,再加上孙子辈的兄弟姐妹又分布众多,所以大家对于养老这种事会相当的抵触。
然后就会有人常常说耄耋之年的人都是一些土已经埋到了脖子的人,每天还这么硬撑什么。
十七、古代女子100岁:期颐之年
到了这个年纪就不一样了,毕竟百岁是一道垓,八九十岁的老人可能子孙辈不太代见,可是到了一百岁以上直接就相当于长寿的标准了,可以被称之为典型,表示自家人当中有着长寿之人,也就是说以后自己也是有可能达到这个长寿的标准。
所以到了这个年龄段,无论是子孙辈还是再往下一辈人都会出人出力来赠养老人,说白了这就已经达到了奇迹的地步,中国从古至今能真正活到百岁以上的老人屈指可数。
看完文章大家会发现,女子的主要称呼都在四十岁以前,这是因为古人由于长期处于战乱和饥饿当中所以,寿命普遍比较短。二十多岁的称呼是最多的,因为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动人的时候,而五十岁之后的称呼是男女公用的。
3.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分别是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主要有: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3、髫年: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出自唐代杨炯的 《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丱岁腾芳,髫年超霭。”
4、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5、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7、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8、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9、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出自《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10、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3)古代怎么说美女年龄扩展阅读: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