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朝李世民的徐惠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千三百年前,大唐初建,在浙江湖州徐孝德家中诞生了一个女婴,取名徐惠.
徐惠自小便聪慧过人,据《新唐书》记载:她出生五个月便会说话;四岁能读《诗经》、《论语》;八岁时,父亲要她仿屈原的《离骚》作骚体诗,徐惠挥笔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岭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小小的徐惠,在诗中流露出对屈原的崇敬与仰慕——想遇上了你(屈原)这位真正的人啊,你纯洁似香草,又因何独自殉国呢?
转眼十四个春秋,徐惠已出落成一个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也就在这一年徐惠被选入宫中,封为才人,此时在位的正是大唐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只是,后宫佳丽三千,小小才人难得君王眷顾,不免深宫清冷.徐惠于是铺纸挥毫,写了一首《长门怨》:”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以表达深宫中少女的寂寞与无奈.
是金子总会发光,徐惠才气横溢,很快享誉宫中,从而更太宗瓜目相看.太宗对徐惠日益礼顾,颇怀眷恋,于是将她由才人一下晋迁为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徐惠才思敏捷,时常令太宗惊叹,爱慕不已,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太宗等了很久,才见徐惠珊珊来迟,便大为恼火。容光焕发的徐惠见太宗一脸怒气,只是嫣然一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递给太宗。只见诗文写到: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太宗忍俊不禁,怒气全消。徐惠矜持、多才、温情、幽默,给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可谓相知相敬、相亲相爱。
宫禁深深,春去秋来.秋天长空万里,落叶飘零。徐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秋风函谷应诏》: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以女性之柔美写得如此苍劲有力,实属难得!
日复一日,徐充容深得太宗眷顾,但从未恃宠而骄.从某种程度上讲,徐惠同逝去的长孙皇后颇有几分相似.两个外表柔弱却拥有大智慧的女人,成为太宗皇帝坚强而不可或缺的后盾.贞观末年,太宗数调强兵讨伐四夷,又调集夫役治理宫室,百姓劳怨。徐惠草就《奏疏》以谏太宗,言辞恳切,直指时弊,太宗阅毕大为感叹,“善其言,优赐之”。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徐惠哀思成疾,不肯进药。她表白:“吾荷顾实深,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圆寝,吾之志也。”这般地赤胆忠心,看在即位的唐高宗眼底,也不禁动容!徐惠对太宗之情的偏执,让她在次年送了命,年仅二十四。后来徐惠被追赠为贤妃,陪葬于昭陵石室,终实现心愿,与心爱的人永远相守一起。
至此,她卓然不群的诗意生命,以最凄美绝伦的画面香销玉陨.让我不由的想起了《红楼梦》中潇湘妃子的诗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附谏太宗《奏疏》:
自贞观已来,二十有二载,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昔汉武守文之常主,犹登刻玉之符;齐桓小国之庸君,尚图泥金之事。望陛下推功损己,让德不居。亿兆倾心,犹阙告成之礼;云亭伫谒,未展升中之仪。此之功德,足以咀嚼百王,网罗千代者矣。古人有云:“虽休勿休”,良有以也。守初保末,圣哲罕兼。是知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
窃见顷年已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且召募役戍,去留怀死生之痛;因风阻浪,人米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卒无数十之获;一船致损,则倾数百之粮。是犹运有尽之农功,填无穷之巨浪,图未获之他众,丧已成之我军。虽除凶伐暴,有国常规;然黩武玩兵,先哲所戒。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而轻邦;图利忘害,肆情而纵欲?遂使悠悠六合,虽广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祸。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愿陛下布泽流人,矜弊恤乏,减行役之烦,增湛露之惠。妾又闻为政之本,贵在无为。窃见土木之功,不可兼遂。此阙初建,南营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创制。虽复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终以茅茨示约,犹兴木石之疲;假使和雇取人,不无烦扰之弊。是以卑宫菲食,圣主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之为丽。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愿陛下使之以时,则力无竭矣;用而息之,则人斯悦矣。
斧斤夫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鸩毒。窃见服玩纤靡,如变化于自然;织贡珍奇,若神仙之所制。虽驰华于季俗,实败素于淳风。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岂招亡之术,纣用之而国亡。方验侈丽之源,不可不遏。作法于俭,犹恐其奢;作法于奢,何以制后?伏惟陛下明鉴未形,智周无际,穷奥秘于麟阁,尽探赜于儒林。千王治乱之踪,百代安危之迹,兴衰祸福之数,得失成败之机,故亦苞吞心府之中,循环目围之内,乃宸衷之久察,无假一二言焉。惟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伏愿抑志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则令名与日月无穷,盛业与干坤永大。
附《北方有佳人》: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Ⅱ 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时代特点
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时代特点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作为绘画的表现对象,女性艺术形象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战国、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帛画上,就已有体态动人的妇女形象,至今,女性仍作为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被生动地表现着。
女性形象的创作在中国画中被称作“仕女画”。
早期的绘画,题材分科没有细目化,女性形象揉杂于人物画的创作中。
随着画作中女性形象日益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以女性为题材的画家队伍日益壮大,逐渐在人物画科内建立起一个专门表现女性生活的分目。
尽管,画面中出现的并不一定都是佳丽美女,但人们还是习惯于将仕女画称为“美人画”。
仕女画的画家们则更是在其作品中寄托了对于“美”的向往。
他们按照自己心目中“美”的理想来塑造各类女性形象,而“美”的标准又因时而异,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
因此,了解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时代特点,有助于仕女画的研究与鉴定。
关键词:古代艺术;女性绘画;时代特点
中国古代悠久的绘画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作品。
其中,不乏有各个时期的女性形象出现。
魏晋以前的卷轴仕女画今已无存,我们所能见到的迄今最早的“仕女画”是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
在这幅帛画中,出现了以为战国时期的女贵族。
她虽然身材窈窕、衣着华丽,面部表情却显得十分肃穆。
再参看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所绘女墓主的形象,她年纪稍大,体态肥硕,虽然在外形上与《人物龙凤帛画》中的女人大不相同,但也是一幅尊贵冷峻的样子。
为何这两幅帛画中的女人都显得如此庄重严肃?因为魏晋以前,中国绘画尚未进入自觉状态,这类帛画的创作多是带有明显巫术礼仪性质的。
它们被应用在丧葬仪式过程中,起着某种神秘的作用,比如是引魂升天,或是作为死者的符号代码等。
这样庄重严肃的用途决定了这类帛画中女性形象程式化的肃穆。
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世间传说。
画家在表现这些远离现实生活、带有理念化色彩的女性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女性外在形体的表现,张扬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从目前存世最早的卷轴仕女画,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宋人摹本)中对洛水女神的描绘,可见典型的魏晋美女瘦骨清象,气度高古的风姿。
洛神面型椭圆,眉目清秀,体态纤丽淑婉,轻盈修长。
她没有因在洛水边与曹植巧遇而显现出欣喜欲狂的神态,也没有因与曹植离别而流露出伤感悲愤的情绪,她绐终以淡泊平和的表情面对事态的发展,从而成功地昭示出洛神超凡脱俗的高逸美,这种美与魏亚时期人们崇尚玄学、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追求超脱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
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着名的仕女画家。
周昉笔下的《挥扇仕女图》代表了唐代宫苑仕女画在形神兼备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仕女画的创作上,即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所变革。
如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笔下的女伎与唐代的仕女相比,最显着的变化是,歌伎丰腴的肌肤因缺少唐代宫女臃懒的体态,而更具健康之美。
阮郜《阆苑女仙图》中仙女们修长的身材更是越出了唐代仕女丰满肥胖的造型程式,一改唐代即使画仙女,也始注重表现女性身段线条的曲线美及娇媚之姿。
宋代作为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时代。
在仕女画的创作上承袭了唐、五代兴盛之势而又有所创新,尤其是在题材方面,其表现范围已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宽泛地步。
除宫廷贵族妇女、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仍被描绘外,生活中最低层的贫寒女子也开始为画家们所关注,如王居正《纺车图》中的女性,她们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有娇美的相貌、诱人的身材、华丽的服饰及尊贵的地位,她们仅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
衣裤迭经补缀的老妇面容憔悴动作迟缓,艰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满沧桑感。
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现她们,意在赞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
图中反映了宋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人物造型严谨,形体比例准确,体态生动自然。
元代作为蒙古贵族统治时期,特殊的社会目前状况和民族冲突,令画家们避居山野,倾心于抒发隐居情怀的山水画创作,由此而导致元代仕女画呈衰退之势。
画家们在题材的选取上,没有继承宋代积极地表现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样处境下诸多女子的传统,而是,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寻找表现题材,人物造型上则继承了盛唐人物“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遗风,如周朗所绘《杜秋图》中的杜秋,她与周昉《挥扇仕女图》中的人物形象相仿,既圆形脸丹凤眼,高鼻梁,嘴唇小而丰满,面部没有过多的表情。
躯体丰腴肥胖并着以直筒形长裙,遮掩住了女性腰身的曲线美。
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政权稳定时期,仕女画在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下获得极大的发展。
在题材上,除肖像外,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则成为画家们最乐于创作的仕女形象。
人物的造型由宋代的具象写实逐渐趋于带有一定唯美主义色彩的写意。
仕女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尤其,他们怡情于亭台之间,身着贴体紧身的明服,更增强她们体姿的修长与典雅的`风致。
明代作为仕女画的艺术成熟阶段,这时期,不仅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仕女画家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而且在表现技法上亦丰富多彩,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如吴伟的《武陵春图》代表了明前期白描仕女画的最高水平。
武陵春以细匀的淡墨线绘成,画面清雅、秀润,更贴切地表现出女主人的纤弱文静之气。
文征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代表了淡彩仕女画的最高境界。
人物以朱砂粉白为主调的浅彩设色,表现出女神温柔娟秀的美感。
仇英的仕女画有“周昉复起,亦未能过”之评。
其《贵妃晓妆图》,充分地展示了他工笔重彩仕女画的深厚功底。
图中所塑造的杨贵妃及宫女虽然是唐代宫苑仕女,但实际上她们已完全是明代文人心目中理想美女的形象。
她们修颈、削肩、柳腰与周昉笔下曲眉丰颊、短颈宽胸的宫女有着全然不同的审美意趣。
清代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仕女画发展至此,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诸表现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正如,清代高崇瑞《松下清斋集》所言“天下名山胜水,奇花异鸟,惟美人一身可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士女之集大成也。”这时期的仕女画在创作上日益脱离生活,成为一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现题材,画作中的女子无论是贤妇、贵妇、仙女或从军习武的花木兰、梁红玉等皆拥有着修颈、削肩、柳腰的体貌,长脸、细目、樱唇的容颜,“风露清愁”、暗然神伤的小家碧玉般韵致等。
因为,不论是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还是文人画家改琦、费丹旭等,均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
这种程式化“病态美人”状,直至海派画家任颐等人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画家们热衷于女性形象的创作并不表明对她们人格的尊重,女性只不过是被用来展示的艺术观赏品而已。
因此,女性题材画在清代画坛中的地位的提高,折射出来的却是女性社会形象的日益低落。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好比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色。
观照她们能使我们窥见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其演变轨迹。
这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不断出新的话题。
我相信通过从各个角度不断的深入、不断扩展的研究,我们对这一领域还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古代的仕女,终将撩开她神秘的面纱,向我们讲述有关她的更多故事。
参考文献:
[1]廖雯.绿肥红瘦—古代艺术中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M].重庆出版社.2005.
[2]史琦.浅析中国绘画中的“女性艺术形象”[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7. 174-174.
[3]王巾.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J].跨世纪.2008.16.11.
Ⅲ 在大唐盛世之下,古代女人在夏季的服装有什么讲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民众生活富足,人们穿衣讲究格调和艺术范。唐朝爱美的宅女们,在服饰上也有了更有时代特征的追求。她们的衣服以“丰美华丽,妆饰奇异”为特色,尽显高大上的艺术范,在我国古代服装史上留下了最绚丽多彩的一笔。就这点而言,唐朝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们的夏装,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达到了封建服饰文化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体来说,经过改造后这种衣服,领口宽大,款式图案新颖。盛唐时思想开放,女子们穿着袒领短襦,衣着大胆。说起来这种衣服的产生也是具有皇权性的,它是因皇帝的喜好而出现,这也是这种服装流传下来的一个原因。因李唐皇室祖先起自西垂,唐朝统治者们有着胡族血统,他们对胡服也有一定的亲切感。而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现,使以前针对女人的封建约束减少。武则天最喜欢的是“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唐高宗李治感觉伤风败俗,一开始就严令禁止,因宠爱武媚娘,禁令也就不了了之。后来的皇帝也允许女子穿这种衣服。武则天的孙媳妇杨贵妃也是受胡人穿衣文化影响,大胆前卫,她带动全国上下推行汉服和胡服的融合。另外,胡服能被选中作为改造的参考自然有它的好处,这种服装没有森严的等级差别和政治约束,装饰自由方便。
Ⅳ 古代四大美女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谁最美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排名为: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蝉再次,杨玉环为末,不过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Ⅳ 为什么中国古代唐朝的时候女人各个都是很自信的而我们中国的现代人发明了那么
唐朝女子华丽、秾艳乃至大胆、肆意的妆容,则正是那个自信时代最好的写照。
1、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
《楚辞 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指的便是古代妇女常用的一种妆饰手段——脂粉。脂粉,实际上指的是妆粉和胭脂。
妆粉,或用米粒研碎后加香料制成,或者用铅粉等化学物质制成,俗称“铅粉”,是最早的一种人造颜料。
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洁白,易于久藏,因而深受妇女的喜爱。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洗尽铅华”,其实指的就是铅粉。
粉盒
胭脂,则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是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草本植物制成。古人多认为胭脂产于匈奴境内阏氏山,且有一首歌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阏氏(yan )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到了唐代,涂脂之风更加盛行。据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每到夏日,流下的香汗都是红色的。而在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也有类似记载。
诗中说:“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讲的便是一位年青宫女,舞罢归来,盥洗完毕,洗脸盆中积起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诗句中虽不无夸张,却也能够看出唐代女子对红妆的狂热。
涂抹方法不同,妆容效果也各异。比如酒晕妆,便是红妆中最为浓艳者;桃花妆,则色浅而艳如桃花;飞霞妆,比桃花状更为淡雅,有白里透红之感。
唐代女子追求标新立异,因而便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妆容,诸如啼妆、泪妆、血晕妆等。唐代有史料记载,很多女子化妆时会把眉毛去掉,在眼窝涂上丹紫色,然后在眼睛下面画上三四道红色线条,就像被抓伤一样,给人一种伤痕感,便是“血晕妆”。
2、芙蓉如面柳如眉
人们常说“眉目传情”,可见眉虽小,却可以传达人们的的情感。眉妆的历史颇为悠久,《诗经》中有一首歌颂齐庄姜之美的诗,其中两句写道:“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蛾眉”,就是对双眉的形容,意思是说,庄姜的眉毛如同蛾的触须一样细长而弯曲。日后,这个词也便成为美女的一种代称。而人们对妇女眉目之美的崇尚,也促就了画眉的风习。
盛唐以后,妇女画眉已成习尚,甚至一些未成年的女孩,也会模仿大人的样子,画起娥眉来。李商隐《无题》诗中有“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便是这种情况的印证。
贵族妇女们,更是会将画眉看作装扮中的首位。哪怕其它妆容略去,眉却是一定要画的。如唐代诗人张祜《集灵台》诗之二,“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讲的便是虢国夫人不喜浓妆艳抹,入宫面圣时素面朝天,仅淡淡画几笔眉毛。
初唐时期,眉妆崇尚长、阔、浓,从贞观年间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可以看到妇女多画此眉妆。
盛唐时代,流行的眉型则是长、细、淡,如蛾眉、远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阳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
到了中唐,天宝至元和年间,八字眉再次流行,并和乌唇、椎髻一道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时世妆”。李商隐对此有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额捧黄”
总的来看,唐代妇女的画眉样式,比起从前略显宽粗,而一扫前代长眉一统天下的局面。宽眉给予了女子一种特有的英健明朗之气,也恰恰契合了唐代开放包容、刚健自信的时代氛围。
3、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
额黄,也称“鹅黄”、“鸦黄”,因为是用黄色的颜料涂抹在额头之间,故名。唐代皮日休《白莲》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指的便是这种妆饰。
据说,这种妆饰的产生,和佛教的流行有关。南北朝时,佛教鼎盛,大江南北掀起了崇佛的热潮。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就将自己的额头也涂抹成黄色,久而久之,便成风习。
古代妇女额部饰黄,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染画,一种是黏贴。染画就是用画笔蘸取黄色的染料,涂抹在额头上;相比之下,黏贴更为简便。
这种额黄,是一种用黄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后来,有了更多的颜色和花样,便渐渐脱离了额黄的范围,更多接近花钿。
关于花钿,有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那天,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植有梅树,微风袭来,吹下一朵梅花。这朵梅花却不偏不倚,恰好落在公主额头间。额上被染成花瓣之状,怎么也洗不掉。宫廷中的其他女子见到了,感到颇为新异,争相效仿,渐渐地竟成为一种风尚。
唐代妇女的花钿式样繁多且各有新意。最为简单的花钿,只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则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状。
除最为常见的梅花外,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和桃子相仿;颜色也颇为多样,一般由材料本身色彩所决定。
Ⅵ 大唐帝国历代公主美女如云,为何有一半是剩女
一提起大唐盛世,都会让一些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大大们略感自豪,毕竟当时的唐朝威震天下,无论是经贸,还是军事,都是数一数二的。
生活在那个年代,注定是气质非凡了。尤为宫廷女子“粉胸半掩疑暗雪,慢束罗裙半露胸”“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从这些诗词当中的赘述,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虽一些电视剧不可信,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一些唐朝遗留下来的壁画中看到,公主贵人小姐们风流韵态,私生活定然是丰富多彩了。
据统计,唐朝建朝290年,共有公主210位,但真正嫁出去的公主却只有130位,婚嫁比例好低。唐高宗年间,许配太平公主于薛绍,令薛绍紧张万分。唐宣宗年间,有新科进士哭着求着不要让自己娶了公主。唐宪宗年间,明令公卿大臣家中子弟娶公主,而众人纷纷躲避推辞。而在唐宪宗之前,没有世家大族的子弟做过驸马。针对这一现象,唐太宗也曾疑惑过:“我贵为天子,可是一般社会人士都宁愿跟门阀世族联姻,却不愿意跟我们皇室结为亲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到后来,小编总结了一下,那些名门望族不愿娶公主的原因
其一,民族文化差异,中原汉族人门第观念重。李唐皇室是突厥胡夷汉化之族,婚姻风俗颇有胡夷之风,比如弟娶兄嫂、子承父妃、父占子妃以及女子多次改嫁等。
其二,封建社会五服之礼严苛,众士族之人唯恐避之不及。五服礼制发端于奴隶社会,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在这里小编也就不再多做阐述。
五服之礼
五服之礼,源于《仪礼、丧服》,是古代葬礼依亲疏关系规定所着丧服的礼仪制度。“服”,指参加葬礼的亲属按制穿戴不同丧服,哀悼亡灵。丧服有五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称为五服。衰(cui)通缞,指麻布做的丧服。所以,俗称着丧服为披麻戴孝。
斩衰,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丧服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不缉 边,使断纱外露,以示无饰。因斩布为衰,故名斩衰。子和未嫁之女为父、承重孙为祖父母、妻为夫着斩衰,称为重孝,服期三年。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唐朝公主虽有颜值,但品性大多不佳,骄纵奢侈,不修妇礼。唐朝最为出名的公主可谓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了,小编我在这里也不多说,了解历史的,都应该明白这个公主的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