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年女人遇到哪些男人最好躲开,不然会偷走你的心
女人在四十岁以后会产生感情上的焦虑情绪,有些人期盼爱情和婚姻,有些人刚刚从不幸的婚姻中解放出来,这时候女人都难免要去认识一个新的男人。许多女人在中年时期恋爱交友都是会调低规定,终究年华容不可等,但是当遇到这三种男人时,女人还是躲得越远越好。
这类的男人十分了解女人的小心思,会到你的眼前竭力讨你芳心。他追求你的办法让人产生了青春偶像剧一般的感觉了。你慢慢地被乱倒,想着和这种男人生活在一起每日都特别的有趣。
然而他但不这么认为,尽管他浪漫有风范,但是并不想把自己拘束在感情上,他喜欢你,却十分未知的恐惧完婚,但对于其它的女人,他不会刻意地一直保持着间距,就是他人一但到中年,却仍然不想被嵌在婚姻中。
‘贰’ 形容女子漂亮的对联或诗词
1、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3、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8、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9、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1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3、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14、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1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叁’ 谁知道原住在湖南省华容县团洲乡团胜村的一位叫肖静的女孩啊
上高中么是?
‘肆’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最后都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病逝),曹操(病逝),关羽(战死),张飞(被杀),司马懿(病逝)。
1、诸葛亮
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建兴三年(225年)进军南中。采用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使孟获等心悦诚服。
五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自统大军10万,进驻汉中,准备攻魏,六出祁山,于建兴十二年春统军进驻五丈原,与司马懿所率20万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八月,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
2、曹操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
3、关羽
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曾为寻兄千里走单骑,不忘恩而华容释曹。219年水淹曹操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败走麦城,被孙权部将所杀。
4、张飞
张飞粗豪勇猛性情暴躁,爱憎分明,敬重贤士,爱惜英雄,为人粗中有细,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为蜀汉立下了不朽功勋,但因对待属下粗暴,于221年被部将范强、张达所杀。
5、司马懿
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马懿与诸葛亮祁山斗智,成功抵制了诸葛亮的进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岁的曹芳即位。
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挟小皇帝外出拜谒高平陵,暂离京城。司马懿当机立断,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一派。
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马懿病死,但由于他攻于心计,老谋深算,司马氏的势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对朝政并无震动。其子孙仍把握曹氏朝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曹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马懿
‘伍’ 关于女子香的诗句
1、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 《西宫秋怨》
释义:盛开的芙蓉花也比不上美人娇艳的妆容,清风袭来,水边的宫殿中飘散着满头珠翠的美人的香味啊!
2、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 《丽人行》
释义: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 《洛神赋》
释义: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4、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屈原 《招魂》
释义:没人很漂亮,颜色靓丽。
5、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苏轼 《虞美人》
释义:从一开始就瘦。
6、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 《西施 / 咏苎萝山》
释义: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7、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李延年 《李延年歌》
释义:北方有位美丽姑娘,独立世俗之外,她对守城的将士瞧一眼,将士弃械,墙垣失守;
8、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释义: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9、久立香车催欲上,还留。——苏轼《南乡子·绣鞅玉环游》
释义:久久的立在上香的车上,想催他上去,还是不动。
10、只藉炉香上彻,与天地、平直交关。——曹勋《满庭芳·老不求名》
释义:炉香的上策与天和地,平行着。
11、香润上朝衣,客少闲谈尘。 ——陆游《生查子》
释义:穿着商超的衣服,客人非常稀少,有限的谈着尘世。
12、龙香拨上语玲珑。明朝车马莫西东。 ——范成大《浣溪沙》
释义:说话乖巧玲珑,明朝的车马不要问他去哪里。
13、繁香随影上轻罗。——张元干《浣溪沙》
14、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 —— 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15、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 —— 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释义:穿着单薄衣服,能看见雪白的身体。
34.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35.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
36.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
37.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38.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39.温柔几许缘何散,爱恨声声怨
40.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41.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42.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43.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44.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45.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46.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47.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48.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49.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50.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51.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52.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
53.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
54.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55.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56.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57.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58.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59.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6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1.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62.柔桡轻曼,妩媚纤弱
63.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
64.顾盼生辉,撩人心怀
65.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66.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67.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68.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69.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70.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71.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72.镜中貌,月下影,隔帘形,睡初醒
73.翩若轻云出岫,携佳人兮步迟迟腰肢袅娜似弱柳
74.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
75.丹唇列素齿,翠彩发蛾眉
76.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77.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78.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渠出鸿波
79.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80.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
81.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
8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83.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
84.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85.【穆】然回首,【婷婷】玉立
86.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87.灿如春华,皎如秋月
88.渐消酒色朱颜浅,欲语离情翠黛低
8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90.盛服浓妆韶颜雅容
9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92.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
93.秀靥艳比花娇,玉颜艳比春“红”
9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95.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96.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97.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
98.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99.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100.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101.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102.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103.微晕红潮一线,拂向桃腮红,两颊笑涡霞光荡漾
104.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105.丽质仙娥生月殿
106.经珠不动凝两眉,铅华销尽见天真
107.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108.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惊鸿一曲绝,照影舞动天下,广袖轻舒,唯留清影落人间
1、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王昌龄 《西宫秋怨》 释义:盛开的芙蓉花也比不上美人娇艳的妆容,清风袭来,水边的宫殿中飘散着满头珠翠的美人的香味啊! 2、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 《丽人行》 释义: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 《洛神赋》 释义: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4、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屈原 《招魂》 释义:没人很漂亮,颜色靓丽。
5、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苏轼 《虞美人》 释义:从一开始就瘦。
6、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 《西施 / 咏苎萝山》 释义: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7、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李延年 《李延年歌》 释义:北方有位美丽姑娘,独立世俗之外,她对守城的将士瞧一眼,将士弃械,墙垣失守; 8、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释义: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9、久立香车催欲上,还留。——苏轼《南乡子·绣鞅玉环游》 释义:久久的立在上香的车上,想催他上去,还是不动。
10、只藉炉香上彻,与天地、平直交关。——曹勋《满庭芳·老不求名》 释义:炉香的上策与天和地,平行着。
11、香润上朝衣,客少闲谈尘。 ——陆游《生查子》 释义:穿着商超的衣服,客人非常稀少,有限的谈着尘世。
12、龙香拨上语玲珑。明朝车马莫西东。
——范成大《浣溪沙》 释义:说话乖巧玲珑,明朝的车马不要问他去哪里。 13、繁香随影上轻罗。
——张元干《浣溪沙》 14、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 —— 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15、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
—— 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释义:穿着单薄衣服,能看见雪白的身体。
1、无奈美人闲把嗅,直疑檀口印中心。——张祜《黄蜀葵花》
2、真态香生谁画得,玉如纤手嗅梅花。——苏轼《四时词》
3、红颜岂得长如旧,醉折嫩房和蕊嗅。——晏殊《渔家傲·楚国细腰元自瘦》
4、携手玩芳丛。拈花嗅蕊,恼烟撩雾,拼醉倚西风。——欧阳修《拼醉倚西风》
5、嫣然一笑新妆就。锦亭前后。燕子来时候。谁恨无香,试把花枝嗅。——王十朋《点绛唇·十八香词》
(5)华容县哪里美女最多扩展阅读:
张祜(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王昌龄(唐代) 《采莲曲二首》
译文: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2、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唐代) 《清平调·其二》
译文: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释义:意思是千呼万唤,终于出来了,但是还用抱着的琵琶遮住了半张脸。
4、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宫词》薛逢
释义: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香料。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白居易
释义: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粉白黛绿的各种女人们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
1、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2、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3、浣溪沙·闺情
宋代: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译文:一个面容姣好的少女,她的笑容像荷花盛开,斜坠的云鬓,双手衬着雪白的香腮。她的眼波灵活可动就像能说话一样。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笔下的纸笺写了一半上面全是寄托自己娇嗔和思念的话语。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4、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5、清平调·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陆’ 西施与范蠡的身份距离
越王勾践灭吴,发生在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这个历史故事流传很广,与历史故事有关的许多人物都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西施和范蠡,更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一向为小说家和戏剧家所青睐。但这两个人物真实的历史面貌如何?本文打算略加考证。
西施是中国美女的代表,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历史上的真正西施,详知的人并不多。考察一下有关记载,应该有两个西施:一个是古老的传说中的美女,一个是曾参与勾践灭吴事件中的越女,而且后者是借用前者的名字。
春秋末期,地处我国南方的吴越两国,相互争霸,战争不已。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十二里),面临灭国的危险。在大夫文种、范蠡等人的策划与帮助下,经过二十余年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转败为胜,于公元前473年,逼夫差自杀,灭掉了吴国。《左传》和《国语》都记载了这个历史事件,特别是《国语》,用了三篇文章(《吴语》、《越语》上、下)专门记述了事件的经过。《国语·越语上》记载,勾践向吴求和的过程中曾使用了“美人计”,说“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吴国)太宰嚭”。可是二书都始终没有提及西施的名字。西汉司马迁集先秦史料之大成着《史记》,曾从不同角度写了这个历史事件,也没有记载越女西施其人。直到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袁康撰《越绝书》,才写出了西施其人其事。《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写道,大夫文种向勾践进献“灭吴九术”,其四曰:“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勾践接受了文种的建议:
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而曳心,往献美女,其必爱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进之。”越王曰:“善。”
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吴王大悦,曰:“越供二女,乃勾践尽忠于吴之证也。”
这是关于越女西施最早而且是最具体的记载。它写了西施和郑旦从被发现到以“间谍身份”进入吴王宫中的全部过程。至于西施在吴王宫中做了那些“惑其心,乱其谋”的工作,该书却只字未提。可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着作中,就曾多次提到西施之美,并简略记载有关事情:
《墨子·亲士》:“西施之沉,其美也?”
《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
《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丑)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赵岐注:“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
《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王先谦注:“莛、楹,以大小言;厉、西施,以美丑言。”
《庄子·天运篇》:“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荀子·正论》:“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
《韩非子·显学篇》:“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战国策·齐策四》:“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粱肉,岂有毛嫱、西施哉!”
《尸子》:“人之欲见毛嫱、西施,美其面也。”
《神女赋》:“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
这些都是先秦的着作。这些着作绝不可能引用东汉着作中的故事。从这些着作中可以看到,在吴越争霸前的传说里,有一个叫西施的美女,长得非常漂亮,常常与另一个叫毛嫱(或作廧)的美女并提。这两个古老美女的事迹已不可考。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用司马彪的话说,西施即“夏姬”,也找不出证据。从以上引文中大致可以看出,这个西施大概有点胃病,常常“捧心”,攒眉蹙额,或以手掩面(见《庄子》和《神女赋》)。因为长得太漂亮了,曾惑乱过人心,或只怕惑乱人心,结果被沉入江河里(见《墨子》)。这些事情都被后人附会到《吴越春秋》中那个“越女西施”身上去了。《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具有“小说家言”的性质,为“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至多属演义类型的历史小说,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讲,“虽本史实,并含异闻”。由此可以推断,所谓“越女西施”,就是赵晔等人根据勾践曾向太宰嚭献美女的历史事实,而借用以前传说中的美女名,虚构的一个人物。即使苎萝山鬻薪者真有一个美女,那名字也是借用的。一般说来,山野间靠买柴为生者的女孩子,起不出这么高雅的名字。可是由于作者把她放在吴越争霸的历史事件中,以报效祖国的身份出现;再加上后来小说戏剧家进一步渲染,于是她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反而占据了主导地位,且留下来种种传闻遗迹,而原来更古老的真正的西施美女,却被人遗忘了。
这类“借尸还魂”的现象,在历史上是不乏其例证的。如传说中的轩辕氏有位名医叫扁鹊,于是战国时代鄚(《史记》作“郑”)地一位技术高超的医生也被称作“扁鹊”(此人本姓“秦”,名“越人”)。羿,原来是神话传说中尧舜时的善射能手,夏时有穷国国君亦善射,于是也叫“羿”。这类历史现象早被古人注意到了。东汉赵岐注《孟子》时说:“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说“古之好女”,而不说“越国好女”,就已经把两个西施分开了。周柄中在《孟子辩证》中更进一步明确说:“似乎古有此美女,而后世相因,借以相美,如善射者皆称羿之类。”
关于越女西施的下场,正史没有记载,就是“野史”之类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也没有交待①。其他异说,则出于文学家的想象,见于戏剧或小说。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说,吴亡后被勾践夫人沉了江底。这是承袭《墨子》对古美女西施的说法。而明代梁辰鱼《浣纱记》则说西施最后和范蠡结为夫妻,过五湖经海上到齐国去了。此说是戏剧性的大团圆结局,符合中国传统心理,得到人们的认同。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人。曾拜师于计然(《越绝书》作“计倪”)。年轻时打算去吴国,因吴子胥在吴国,又转而去越。与文种一起同事越王勾践。勾践困守会稽山时,他殚思竭虑,同文种密切配合,使越国免受灭亡之灾。接着又自报奋勇随勾践夫妇在吴国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又与勾践一起被放回越国,再帮助勾践进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灭掉了吴国,雪了会稽之耻。被封为大将军,做了相国。正当勾践君臣同享欢乐时,他却超前看到胜利后带来的问题:“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更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古训,于是便毅然告别勾践,冒着“妻子为戮”的危险,“遂乘舟以泛于五湖(今太湖)”出走了(《国语·越语下》)。
范蠡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这是他的高明处,也是他名声大扬的根本原因。具有同样大功大劳的文种,没有接受范蠡的忠告,最后终于被迫自杀。这又从反面证明了范蠡的远见卓识。
那么,范蠡究竟漂到何处呢?以后又有些什么活动?历史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是《国语·越语下》的说法,“乘舟泛于五湖,莫知其终极”。赵晔的《吴越春秋》继承此说;二是《史记·货殖列传》所说,“乃乘扁舟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陶朱公”。袁康的《越绝书·叙外传记》承袭此说;三是《列仙传》的说法,“更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君。财累亿万,号陶朱公。后弃之兰陵卖药,后人世世见之。”最后一说是成仙说,不可信。比较起来,以第二种说法更为流行。但是,从情理和史实上考察一下,司马迁的这个记述并不可靠。
司马迁说:“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这里有两个问题不好解释:一、当时越与齐是友邦,关系密切。作为上将军的范蠡,必然和齐国领导阶层多有接触,如到齐国去,便很容易被人发现而告之越王。既然要隐名藏身,何必到齐国去呢?二、齐国原有一个叫“鸱夷子皮”的人,因帮助田成子(田常)篡夺齐国姜氏政权颇有名气,范蠡难以冒充此人。关于这个鸱夷子皮,先秦两汉着作中多次提到他:
《墨子·非儒下》:“孔某(《晏子春秋》作仲尼,即孔丘)乃恚,怒于(齐)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
《韩非子·说林上》:“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 传而从之。”
《淮南子·氾论训》:“昔者,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故使陈成、田常、鸱夷子皮成其难(指弑简公)。”
《说苑·臣术篇》:“陈成子谓鸱夷子皮曰:‘何与常也?’对曰:‘君死吾不死,君亡吾不亡。’陈成子曰:‘然子何以为常?’对曰:‘未死去死,未亡去亡,其有何死亡矣!从命利君为(谓)之顺,从命病君谓之谀,逆命利君谓之忠,逆命病君谓之乱。’”
《说苑·指武篇》:“田成子常与宰我争。宰我夜伏卒,将以攻田成子,令于卒中曰:‘不见旌节毋起。’鸱夷子皮闻之,告田成子。田成子因为旌节以起宰我之卒以攻之,遂残之也。”
这些记载足以说明,齐国原先确实有一个鸱夷子皮,活动在齐景公、简公时代,田常的门人。下距越灭吴不足二十年②,他在齐国人的心目中必然留有相当的影响。那么,范蠡既然隐退藏身,何必打这个人的旗号呢?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误传。误传的原因可能是越国的范蠡和齐国的鸱夷子皮是同时代的人,且具有某些类似的地方。比如,从《说苑》和《韩非子》有关记载来看,鸱夷子皮也属机敏而有远见卓识之人。而《国语》又说范蠡灭吴后乘扁舟、泛五湖,不知去向,于是人们就认为他跑到齐国改名鸱夷子皮了。这个误传又恰好符合司马迁的心理——不愿意有赫然功绩的范蠡在社会上溘然消失,于是根据传闻作了误记。司马迁在《越王勾践世家》中还说,范蠡后来发了大财,“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这就更难使人相信了,原来越国赫赫上将,关系比较密切的齐国上层就没有人认识吗?再查越灭吴后的齐国历史,根本没有一个相国叫鸱夷子皮的。后人不察此情,反而凭借司马迁的记述去否定齐国原有的鸱夷子皮。如清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中就曾说:“田常弑君之年,越未灭吴,范蠡何由入齐?”倒是晚清的苏时学没有盲目崇拜司马迁,对《史记》上的这个误记实事求是地提出批评:“据《史记》,范蠡亡吴后乃变易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然亡吴之岁,乃孔子卒后六年,景公卒后十七年,又安知蠡之适齐而树之田氏之门乎?此与庄周所言‘孔子见盗跖’无异,真齐东野人之语也!”(《墨子间诂》孙诒让注引)
司马迁还说,范蠡最后“止于陶”,“自谓陶朱公”,“卒老死于陶”。这也属据传闻所记。仅从后人对“陶”地认识之纷乱复杂看,就可知道“陶朱公”之名何其多!裴骃撰《史记集解》前后就注了三个地方:南郡的华容县(今湖北监利县)、齐州平阴县的陶山(今属山东肥城县)、济阴郡的定陶县(今山东定陶县)。这三个地方都留有“陶朱公冢”。裴骃不知孰是,只好说:“葬处有三,未详其处。”再查《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朱公寿终正寝的地方更多,单就山东境内,除上边提到的两处外,还有滕州市的陶山,曹县西的范蠡湖岸等。笔者认为,所谓“朱公”,就是朱门大户之主人。各地都可能有。司马迁关于“止于陶”、“卒于陶”的记载,看来所据也是一种传闻,同《列仙传》说范蠡最后成仙一样靠不住。至于司马迁所记范蠡处陶以后其“中男杀人囚于楚”一节,前人早已论定:“必好事者为之,非实也。”(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十二所引陈大令之说)
综上所述,关于范蠡的结局,还是《国语》的说法比较可靠。这不仅因为它记载早,距勾践灭吴的时间近,而且比较符合情理。“莫知其终极”,才真正做到了退隐藏身,从而反映了范蠡的聪敏,符合其性格特征。早于《史记》的着作,如《吕氏春秋》,贾谊《新书》等,凡提到范蠡其事的,均据《国语》所载,而《史记》所载未见其所据。
西施与范蠡的爱情纠葛,是文学家们虚构的,并不是历史实情。上文已谈,从先秦至西汉的有关着作中,都根本没有提及越女西施的名字。西施既然是越王勾践美人计中的主角,为什么不提一提?可见其人的玄虚。直到东汉出现“并合异闻”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才有了此人与郑旦。关于西施与范蠡的交往关系,两书记载也不一致。《吴越春秋》只说“乃使相者国中”,于是物色到了西施,并没有指明是范蠡亲自寻求并发现的。至于送西施去吴,《吴越春秋》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而《越绝书》则说“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两书记载是矛盾的。但二书有一个共同点:都丝毫没有提及西施和范蠡有爱情关系。然而二书提供的材料,却是后人虚构二人爱情关系的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小说戏剧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独立走向社会以后,文学家们发现了这应是一个文学“素材”,特别是受“美人须有才人配”的传统观念所驱使,于是便对二人的关系作了“想象”。为什么不写西施与文种之间的爱情关系,而要写西施与范蠡之间的爱情关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范蠡的人生道路更能引起文人们的同情和欣赏;二是范蠡随勾践在吴国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三是范蠡曾奉命寻找美女,结果物色到了西施,后来又奉命送到吴国。这一“找”一“送”,便给人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想象虚构二人爱情故事,跟中国其他一些传说故事一样,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文学走向自觉的初级阶段——汉末及三国,天下分裂,战乱不息,文人们渴望祖国统一,无暇顾及长篇故事的创作;西晋和南北朝时期,玄学和神仙之说盛行,文人们只对范蠡最后“乘扁舟,出三江泛五湖,人莫知其所适”感兴趣,所以《列仙传》和《神仙传》有范蠡的名字。到了唐代,传奇小说出现,作家们似乎重新发现了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教育意义和文学意味,出现了《伍子胥变文》四卷。同时,有人更在西施、范蠡之间展开了大胆地想象。譬如唐陆广微《吴地记》就记载了当时人们虚构的故事:说范蠡送西施到吴国去,从会稽到姑苏竟走了三年,路上还生了个孩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而在嘉兴县南一百里许留下了一座“语儿亭”。
这个故事虚构的相当荒唐,说二人在赴吴路上“潜通”那么长时间,不仅违背历史事实,也有损于二人的形象。所以被后来的戏剧家所抛弃。到了宋元时代,话本、曲词大量出现。在话本里有《吴越春秋连象评话》篇目,因失传,无法看到具体面貌。在宋代大曲里,有董颖咏西子的《道宫薄眉》,咏唱的就是西施在勾践灭吴中的事,曲中写了她与范蠡的微妙关系。曲词是这样的:“(文)种谋,谓吴兵正炽,越勇难施。破吴策,唯妖姬。有倾城妙丽,名称西子岁方笄。算夫差惑此,须致颠危。范蠡微行,珠贝为香饵。苎罗不钓钓深闺,香饵果殊姿。”可能由于曲调的限制,二人爱情关系说得并不明显。但作为二人 的爱情故事,可能是走上戏剧舞台的早期记录,也从此奠定了故事基调——在肯定勾践灭吴的前提下,赞扬他们牺牲男女私情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如元代赵明道(一作明远)的《范蠡归湖》,明人梁辰鱼的《浣纱记》,直到近代梅兰芳的《西施》,都是走的这个路子。其中昆剧《浣纱记》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写二人的爱情故事也最为完整。该剧首先肯定了相互倾慕的爱情关系,并以西施手浣的一缕纱作为纪念物定下了终身。后来由于越国危难而使二人分离,且先后为国家委身于吴国。等到越国复兴,灭掉吴国,二人才又结为伴侣,协手乘舟浮海而去了。
昆剧《浣纱记》通过西施、范蠡的悲欢离合,演出了吴越两国兴亡,比较鲜明地歌颂了二人的爱国精神。它告诉人们,西施不但外表美,心灵也是美的。虽有个别地方流露出“红颜祸水”的偏见,但毕竟瑕不掩瑜。此剧中范蠡和西施的悲欢,是和祖国的安危、人民的忧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艺术形象,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喜爱。
注:
①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引《越绝书》说:“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查 《四库 全书》和《四部丛刊》本《越绝书》,均没有这几句话。恐怕是弄错了。
②齐景公卒于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田常弑简公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越灭吴为鲁哀公二 十 二年(公元前473年)。
附言:
此文是痴叟二十多年前写的,曾发表在《齐鲁学刊》1993年第5期上。只改动了个别字词,原文照抄。希望网友们把历史上真实的西施、范蠡和戏剧舞台上的西施、范蠡区分开来。
‘柒’ 湖南岳阳话怎么学 我女朋友湖南岳阳的 大哥大姐弟弟妹妹教教我湖南话 谢谢了
popo~, en gei ngo tiang , en shi laozi di! 老婆 你给老子听着 你是老子的 !
popo~, en yi tian shi oli gaodi,tiantian la douzi,ba ziji zhaogu hao! 老婆 你一天都是干什么的 天天拉肚子 把自己照顾好
popo~,buyao yishenyigui di, ngo tiantian zai en di yanpi di xia en hai bu fangxin a, laogong ngai en!
献丑liao~
岳阳话最难点,在于说话的气流出来时,声带同事震动。这点难把握。慢慢去体会~
‘捌’ 七女峰的介绍
七女峰(三封寺)位于湖南省岳阳,华容县三封寺。秦岭主峰太白山景观之一。
‘玖’ 华容县阳光政务电话号码是多少
您好,茫茫人海之中,能为君排忧解难实属朕的荣幸,在下拙见,若有错误,还望见谅!。华容县人大电话:0730-4188002 传真:0730-4188002
地址:华容县马鞍新区
用电可以到附近的供电公司询问,他们会告诉你如何办理用电审批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观看,如有帮助请采纳,祝生活愉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