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采莲曲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女形象
王昌龄的《采莲曲》刻画出采莲女纯朴、自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场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全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翻译: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1)采莲曲怎么画里面的美女扩展阅读:
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
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贰’ 王昌龄的巜釆莲曲》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的釆莲少女形象
《采莲曲》这首诗描写了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叁’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如《采莲曲》,这首诗歌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肆’ 王昌龄的诗《采莲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幅流动的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没让她们在这流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诱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采莲曲》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
原诗如下: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白话译文: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4)采莲曲怎么画里面的美女扩展阅读:
文学赏析: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
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一段写出女子思念心上人而不得,无奈去采莲的情景。首先运用双关隐语,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说明女子心上人的爱恋和思念。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伍’ 采莲曲 王昌龄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少女形象
王昌龄的《采莲曲》刻画出采莲女纯朴、自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场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一首描写少女们采莲的诗,看似浅易,却韵味悠长。诗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芙蓉向脸两边开”,“芙蓉”即荷花,将少女红润艳丽的脸庞比作荷花并不算新鲜。
但它又不仅仅是比喻,而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放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是艳丽的荷花真朝着少女娇美的脸庞开放,二者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大自然最秀丽的一部分。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混入杂人。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难以分辨,稍一分神,采莲少女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了。这一句描写了伫立凝望者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变化莫测的惊奇与惆怅。 就在惆怅之际,莲塘中飘起了清脆的歌声,方才让人意识到,采莲少女仍然在这片荷塘间。这一细腻的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和诗境的蕴藉。
诗人用平白洗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采莲图:初夏时节,荷叶田田,采莲女们提着小竹篮采莲其间,嬉笑放歌。有声有色,整个画面洋溢着青春的欢乐,读之叫人如临其境。
全诗围绕着采莲少女们展开,可诗人却没对少女们进行任何正面描摹,而是始终将她们置于田田荷叶、艳艳荷花间,若隐若现,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读者自己去想象采莲者们的风姿以及她们天真烂漫、朝气蓬勃,其艺术构思十分巧妙,让人读之余味无穷。
(5)采莲曲怎么画里面的美女扩展阅读:
《采莲曲》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陆’ 王昌龄的采莲女二首(其二)刻画了一群怎样的采莲女形象
采莲女形象:美丽动人,勤劳,活泼。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动人,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其二全诗原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白话文释义: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采莲曲怎么画里面的美女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组诗其二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柒’ 王昌龄和白居易的采莲曲是怎样刻画采莲女形象的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白居易的《采莲曲》则专在借荷写情上下了功夫:“菱叶萦波荷芰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诗中的重点已经不是艳丽的荷花,而是采莲女遇到心上人,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只能用碧玉簪搔头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纷乱的心情.仔细吟诵,真仿佛在密密匝匝的荷花丛中,听到了碧玉发簪的落水声.短短四句,竟然写出了微风荡荷,采莲船行,莲女情思,玉簪落水,真可谓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了.
同:都用景物衬托出采莲女的心灵外貌美.
异:王昌龄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采莲女比作娇嫩的莲花,表达对采莲女的喜爱之情.
白居易则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将采莲女的形象神态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流露出喜爱之情
‘捌’ 采莲曲的图怎么画
望采纳
‘玖’ 采莲曲这首诗描写了什么、罗裙、什么、采莲女等
《采莲曲》这首诗描写了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原诗:
《采莲曲》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释义: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9)采莲曲怎么画里面的美女扩展阅读:
文学赏析:
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全诗分三章,反复吟咏。但在内容上,并不按诗章分派,而是融汇赞美内容于三章之中。
这是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短小,不能长篇铺叙,无法按称颂对象的各个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点到为止。同时,三章内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复歌颂的作用,使听者印象更加深刻。
与这种抑扬起伏的感情抒发相适应,此诗在句式上整散相间,以散为主,用韵上平仄交替,富于变化。如开始两句散,接着两句整,后面又回到散。开始四句用低韵仄声,中间四句用文韵平声,“君不见”两句句句用韵,为药韵仄声,末尾两句再回到尤韵平声。
这样,随着整散的变化和韵脚的转换,不仅与感情的抑扬起伏相适应,而且形式上也有整齐对称之美,纵横飞动之妙,节奏鲜明,音调优美。文情声情,丝丝入扣。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后来长篇七古的发展。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在温词中,此词属于较为浅直的作品,辞藻不算艳丽,含义也还显豁。但是仍具有某些深曲之作的特点:只客观地提供精美的物象情态,而隐去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留下大片想象余地。像“画楼离恨锦屏空”与“杏花红”之间也未点明其关系。而这些物象情态的关系,很容易领悟出来,所以反而显得浅而不露,短而味永。
‘拾’ 采莲曲这首诗描写了什么罗裙什么采莲女的
《采莲曲》这首诗描写了荷叶罗裙一色裁,衬托采莲女子的美貌。
原诗:
《采莲曲》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释义: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10)采莲曲怎么画里面的美女扩展阅读:
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莲曲。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