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80年代的香港女明星都有谁
九十年代时,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发力阶段,祖国大地一切都是蓬勃,一切都是火热的,一切都是向前的。
而珠江岸边的香港,这群港片女神,有的是含苞待放,有的已是风华绝代。
他们群芳斗艳,星光璀璨。
而80年代,香港的演艺圈正处于最为辉煌的年代。
虽然岁月流逝,佳人易老。
但是那个年代的确是让人无法忘怀的青春时代。
现在让乐枫带大家再次回味那些风华绝代,美有不同的香港美女们吧。
最东方的美人 关之琳
被公认的香港第一美女关之琳,也是最美的“十三姨”。
她的代表作品可不能不是很多。
但是她的美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不多不少,浑然天成。
她迷人的眼神就像柔软的电波一样,看一眼就让刚硬汉子立马变得百转柔肠。
1991年的关之琳已经29岁了,但是在张学友的演唱会上,她的出场还是那么的艳丽出彩。
超级“花瓶”李嘉欣
据说她很不上相,但任何人看到她真人都会被窒息。
她就是李嘉欣,
中葡混血的李嘉欣有着中国和葡萄牙两种血液,这两种血液交织描绘出了她这不可描述的美感。
她总有点高贵的傲气,也有一种空空无物的冷艳。
独特而不羁 张曼玉
要论大家闺秀,张曼玉算不上。
要论清纯可人。
张曼玉也不算不上,要论旷世神颜,那她也不是。
她从不是谁,她是张曼玉。
一个在任何女星面前气质一点不输的女人。
他的气质有点浪漫,也有点不羁,还有点忧郁。
独特的气质,百变的风情。
英气与妩媚并存 林青霞
她在台湾时是琼瑶的御用女主角,那时候的她看起来温柔委婉,十分可人。
到了香港后,她的角色变的中性了不少但却有另一种美。
东方不败的英气飒爽,肆意情仇,还有种王者的霸道。
B. 张国荣的详细资料
中文名:张国荣
英文名:Leslie
花名:十仔
生肖:猴
出生地:香港
籍贯:广东
生日:1956.9.12
身高:5尺8寸
体重:138磅
排行:十位兄姐、老么
嗜好:听音乐、看书、扬帆出海
最喜欢的食物:海鲜
最喜欢的饮品:芒果
最喜欢的甜食:布甸
最喜欢的颜色:白、黑、兰
最喜欢的服装:便装(CASUAL)
最喜欢的饰物:手表
最喜欢的动物:狗
最怕的动物:蟑螂
最喜欢的歌曲:不羁的风
最喜欢的乐队:Pet Shop Boys
最喜欢的电影:英雄本色
最喜爱的节日:圣诞节
喜欢的运动:跑步、游泳、壁球
最想去的地方:希腊
中文全名 : : 张国荣
英文全名 : : Leslie Cheung
出生日期 : : 9月12日
出生地 : : 香港
血型 : : O型
别名 : : 哥哥 (兄长的意思)
别名的由来: : 合演 《CHINESE GHOST STORY》的 JOY WONG 如此称呼他,自始四周的人也改称他这个名字
喜爱的花朵: : 兰花 (因为此花寿命较长)
喜爱的食物: : 海鲜,特别喜爱龙虾
讨厌的食物: : 墨西哥菜 (可怕,同时皱起眉头)
喜爱的颜色: : 白、黑、灰
喜爱的汽车: : 保时捷
驾驶特征: : 安全驾驶 (自己虽是这样说,实际却经常高度驾驶)
嗜好 : : 绘画、看电影,也很喜爱古董害怕的事情: 坐飞机 (特别是遇到气流的时候),有少少畏高症,接着是密室恐惧症
讨厌的事情: : 谣言 (发出谣言的人,包括喜欢讲谣言的人)
喜爱的书本: : 红楼梦及有关室内设计的书本
喜爱的作家: : 巴金
喜爱的电影: : 《GONE WITH THE WIND》
喜爱的男明星: : Daniel De Louis、积尼高逊、罗拔迪尼路
喜爱的女明星: : 柯德莉夏萍、Vivian Li (慧云李) {边说边笑 (脱节啦!)}
喜爱的导演: : 黑泽明、 李翰祥 (50-70年代的活跃香港导演)
喜爱的歌手: : 芭芭拉史翠珊、史顿庄、Boyz II Men
购买衣服时: : 自己买,内衣则多数用邮购
喜爱的动物: : 狗
宠物 : : 德国牧羊狗,名叫"边个″,边个已是他饲养的第三只狗,是在加拿大居住时开始饲养的 生活信条 :
睡觉时的姿势: : 多数是侧睡
入睡时: : 能即时入睡,即使有心事也能即时入睡
起床时: : 也能即时起床,属早睡早起型
有迷信的事情吗: : 少少,例如入屋叫人,入庙拜神诸类啦!
2003年的4月1日.死因众说纷纭,多数认为哥哥为情自杀。
C. 张国荣一生的六个女人都有谁
张国荣的一生一共有六个女人,这六个女人分别是:梅艳芳、毛舜筠、倪诗蓓、陈淑芬、李丽珍和钟楚红。
梅艳芳
梅艳芳和张国荣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约定,那就是:四十岁我未嫁,他未娶,我们就在一起。然而这一天终究是没有到来。张国荣因为抑郁症于2003年跳楼自杀,梅艳芳也在张国荣去世的八个月后离世。
D. 香港张国荣那个年代出名的女明星有谁
张曼玉。。梅艳芳。刘嘉玲。王祖贤。林青霞。。。
那些经典的港片女星 大部分都是那个时代的吧。
那真是一个港片无比辉煌的时代。
梅艳芳和哥哥的感情特别特别好。
哥哥葬礼上梅姑哭到虚脱了。
让我们永远记得哥哥。
E. 刘德华的理想妻子,张国荣的性感女神是谁
钟楚红,红姑。其实何止是刘德华心目中的理想妻子呢,应该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的理想妻子和性感女神吧,哥哥张国荣一生合作过的美女无数,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梅艳芳,一次在采访中有人问到,合作过女演员谁最好看,哥哥说了上面的这几位,还有钟楚红,提到钟楚红的时候好像还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是那个年代的大众女神啊。
说起钟楚红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但是《纵横四海》应该没人没看过吧,是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偷画的过程真的看了很多遍,钟楚红就在里面饰演女主角,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才真正让她成为人人皆知的优秀的香港女演员。
F. 张国荣的详细个人资料!
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生于香港,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音乐人;影视歌多栖发展的代表之一。
1977年正式出道。
1983年以《风继续吹》成名。
1984年演唱的《Monica》是香港歌坛第一支同获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劲歌金曲的舞曲。
1986年、1987年获劲歌金曲金奖;之后凭借专辑《爱慕》、《TheGreatestHitsofLeslieCheung》成为首位打入韩国音乐市场的粤语歌手,并打破华语唱片在韩国的销量纪录。
1988年、1989年获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
1999年获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
2000年获CCTV-MTV音乐盛典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2010年入选美国CNN评出的“过去50年里全球最知名的20位歌手/乐团”。
他擅长词曲创作,担任过MV导演、唱片监制、演唱会艺术总监等。
1978年开始参演电视剧。
80年代中期将事业重心移至影坛,成功塑造了宁采臣、旭仔、程蝶衣、欧阳锋、何宝荣等角色。
1991年凭借《阿飞正传》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3年主演的《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电影,并打破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他凭此片受到国际影坛的关注,获得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男主角、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同年担任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
1998年成为首位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的亚洲男演员。
2000年入选《日本电影旬报》20世纪百大外国男演员。
2005年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2010年入选美国CNN“史上最伟大的25位亚洲演员”。
(6)张国荣哪个年代的美女扩展阅读
1989年,张国荣发行了致敬大碟《Salute》,他将唱片所得收益全数捐出,用于资助演艺界后辈。
1991年参加华东赈灾卡拉OK筹款活动。
1991年,张国荣专程从温哥华回到香港,参加为华东赈灾拍摄的电影《豪门夜宴》的义演。
1993年1月,出席《花田喜事》慈善首映。
1996年5月2日,出席电影《风月》的“亚视仁济慈善首映夜”,为香港仁济医院筹款。
1996年7月10日,出席电影《新上海滩》在香港铜锣湾皇室戏院举行慈善首映。
1997年演唱会期间,张国荣捐款100万港币给癌症基金。
其后在红馆门外设置募捐摊位号召歌迷捐款,一共募捐到80余万善款,张国荣与朋友再添上10余万,又凑足了100万捐予癌症基金,成为第一位在个人演唱会上进行慈善募捐筹款的艺人。
1998年5月,张国荣捐出10万给儿童癌病基金;1998年9月12日生日时,张国荣将收到的一张15万支票转赠给儿童癌病基金。
1999年,张国荣到新加坡为当地老人院筹款,现场演唱了三首电影主题曲以及插曲,筹得善款共计60万坡币。
1999年无线为台湾地震而举行《送暖到台湾》筹款晚会,张国荣即席捐出25万港币给台湾灾民,再加上歌迷捐款,筹得善款共计50万港元。
1999年3月28日,张国荣在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筵开25席,与280位日本自费前来观看电影《星月童话》放映会的Fans聚会;活动中张国荣捐出三套歌衫拍卖,所得费用全部捐给癌症病患者。
1999年12月11日,参加《欢乐满东华'99》慈善筹款晚会,他捐出油画进行慈善拍卖。
G. 张国荣口中的“第一美女”,为何婚后隐退,有多少人还记得红姑
在当下娱乐圈,有谁既演得了靓仔,又扮得了美女?有谁既有出尘不染的纯洁,又有风情万种的妩媚?恐怕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艺人来。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港岛娱乐圈里,却有一个女艺人可以将以上种种拿捏的恰到好处。她就是张国荣口中的第一美女―钟楚红。
港岛娱乐圈的“天之娇女”钟楚红在港岛有个“红姑”的外号,在那个年代的女明星里,钟楚红是个耀眼的存在。蔡健雅有一首《红色高跟鞋》里有这样的一句歌词“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拿什么做比较才算特别”,这句话仿佛是为钟楚红量身打造的一般,确实,没有一个字能将钟楚红形容地恰到好处,她既慵懒又迸发;既热烈又圣洁;既充满野性又天真质朴,她大概是集世间所有女性的优点于一身吧。
一个女人,一生有一个深爱自己的丈夫,有一些高品味的生活方式,就算没有爱情结晶,也不会那么遗憾了吧。
H. 张国荣是什么年代的歌手
当然比刘德华早了,《阿飞正传》看过吗,张国荣是NO.1,而刘德华当时在里面呢?给你个比较全面的吧,有好多前辈歌星在里面。
香港歌坛世纪回顾
第一部分:世纪阶段回顾——从无到有的流行音乐(1)
一切事物的形成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香港的流行音乐也不例外。上个世纪的最初十年,香港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到处是海浪与礁石,几个被远放到远东的不得志的英国官员和一些冒险家们住在仅有的几栋别墅里面,少得可怜的平地上住着一些漂洋过海谋生的平民。在这个阶段,上流社会的人听的是英国本土绅士阶层喜欢的古典音乐;而普通的民众则为了生存本身而挣扎,根本没有什么流行音乐可言。
30年代开始,因为时局的变化,有不少知识分子陆续来到了香港,同时,也开始有一些人因为香港的异域风情、英语教育、政治格局简单等等原因从内地经济繁华的地区来到香港定居,他们不仅仅带来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促进了香港的发展,更带来了内地的流行文化。比如说,这个时候的香港流行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上海的影响,卖座的是周旋、胡蝶的电影,最流行的歌曲是《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
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政治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开始渐渐具有本地的特色。但是,因为人员的流动和推行英语教育,文化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候香港的流行文化几乎被欧美的强势流行文化所左右。
有民族良知的知识分子只好把眼光放在了文化的本土上面。电台里面播放的歌曲几乎是摇滚乐的天下枣因为那个时代也正是摇滚乐生机勃勃崛起、发展的时期,整整一代香港青年都是听着鲍勃-迪伦、猫王和大卫-鲍维长大的。他们觉得适合他们听的只有那些热情洋溢的英文歌曲,而本地的音乐只有一些老掉牙的粤剧,用怪异、老土而拖沓的腔调,唱着陈旧的故事,那是属于过去的。
进入60年代末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在香港的第一代本土的年轻人长大了。他们也开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声音。于是,许多乐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象莲花、玉石、温拿等等等等。他们唱的其实大多也是欧美最流行的英文歌曲,并没有太多的本土性、原创性可言,但是人们用极大的热情欢迎这些乐队,因为,这是香港自己的声音。
然而好景不长,这些乐队没有过多久就解散了一大半,因为毕竟没有自己的歌曲支持。不过,乐队潮流对香港乐坛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除了对建立本土文化的信心之外,最大的贡献他们为香港歌坛留下了象林子祥、许冠杰这样一批在下层社会经历过很多磨练、又真正懂音乐的歌手。
而他们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当然还是温拿乐队,五个长发青年组成的青春组合红极一时,除了出唱片还拍电视专题片、电影,真的是老少皆知。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谭咏麟、钟镇涛、彭建新等5人组成的“温拿”乐队。而当他们解散之后,谭咏麟、钟镇涛、彭建新后来的个人成就也都相当不错。
60年代末70年代初,台湾的流行音乐大举涌入香港,前有姚苏蓉、青山、尤雅、鲍立、刘家昌,后有刘文正等等。当时的香港,国语歌曲有着很大的市场,比如说邓丽君在香港就拥有大批的崇拜者。
70年代初的香港乐坛,以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欧美流行音乐最为风光,尤其是来自于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就连后来粤语流行歌曲的开门祖师顾嘉辉、黄沾也都是从创作国语歌曲开始他们的音乐生涯的。在台湾国语歌曲以及迪斯科舞曲开始风行的双重打击下,香港本地乐队潮很快的低落。
对于70年代来说,香港的电视连续剧也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期,70年代的香港产业规模正在逐渐走上正轨,而香港娱乐业的风光时期和香港经济的起飞也正是同步的。那时候,一大批武侠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在香港、东南亚、新加坡等华人粤语地区取得了空前的热烈反响,无数刀光剑影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流行歌曲。而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铁血丹心》了。
作为影响国人最深远的武侠题材歌曲之一,《铁血丹心》的悲壮、侠烈之气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枣对于每一个看过《射雕英雄传》的人来说,10多年后的今天,靖哥哥在那一轮血红落日中弯弓射雕的身影依然英姿勃发。
对于歌曲来说,也充分地利用了男女声对唱的优势,把“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怕雪爽扑面“的豪迈侠义和”应知爱意似水流,斩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柔情结合得相当完美。也许,每一个男人都追求这样的生命:豪情万丈地行走天涯,身边有伶俐娇俏的如花美眷相伴。也许,每一个女子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情缘: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边。
在电视剧全盛时期,最当红的歌手就数罗文,因为他唱红了包括《小李飞刀》、《射雕英雄传》在内的无数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用柔软、略带一点点戏曲唱腔的声音演绎那些或是苍凉、或是悲哀的英雄侠义故事,别有风味。
而甄妮的《春雨弯刀》、汪明荃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和《京华春梦》、关正杰的《大地恩情》、叶丽仪的《上海滩》等等,也正是这个时代不应该被忘记的名字与旋律。
电视剧的盛行使一大批有才华的人出名,其中我们最应该记住的,当然是卢国沾、顾嘉辉、黎小田这些名字枣他们写的《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山行》曾经是冲击我们心灵的浪潮,使一代人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歌声,这样的情怀。
和电视剧一样红火的、但是影响比它们还要深远的是光头麦嘉、冷面笑匠许冠文的喜剧电影,借着这种风潮,演唱粤语歌的歌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其实在在当时唱粤语歌而出名的却不是香港本土人,而是来自东南亚地区的郑锦昌和丽莎。他们的听众对象是一些二三十岁的打工仔和工厂女工。而当时的青少年根本是对粤语流行曲采取鄙视态度,直到他们眼前出现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许冠杰。
其实,严格意义上粤语流行歌曲的兴起,是以1974年的电视剧主题歌《啼笑因缘》和电影《鬼马双星》为标志的。这两首歌曲奠定了粤语歌的地位,并使粤语歌曲处于与国语、英文歌曲三足鼎立的状态。而许冠杰就是当时演唱粤语歌曲的代表人物。他的粤语歌和白雪仙的粤剧、罗文的电视剧主题歌完全不一样,不再唱古典、优雅的文言词汇,而是把普通老百姓的口语写进歌词。
群星争辉的时代
从1974年到1984年,这是香港现代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历史上第1个10年。在这10年里,粤语流行曲经历了从初创到蓬勃发展这样一个重要过程。在这10年的香港歌坛,拥有许冠杰、罗文、温拿、关正杰、林子祥、郑少秋、汪明荃、徐小凤、甄妮、叶丽仪、张德兰、区瑞强、叶振棠、奚秀兰、陈百强、钟镇涛、谭咏麟等许多着名的歌手与组合,整个歌坛呈现出生机勃勃、群星争辉的繁荣景象。
如果说在上一部分,我们为大家讲述的香港歌坛的一些事情可以用“从无到有的流行音乐”来概括的话,那么我们所要讲述的就是群星争辉的时代。
1974年到1984年是香港粤语流行音乐发展的最初10年,在这个时期的香港歌坛上,许冠杰可谓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香港乐坛的元老,我们熟悉许冠杰可能就是从这一首《沉默是金》开始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有了张国荣的加盟。
事实上,许冠杰在香港歌坛上成名要比张国荣早10多年,对香港歌坛的影响与贡献也不可同日而语。许冠杰开辟了粤语歌曲的新天地,让流行歌曲可以表达小市民的心声,可以唱日常生活的细微感受。“沉默是金”其实就体现了这种风格——用平实的语言,说出很多人的心声。
对于许冠杰来说,早年受“THE BEATLES”感召玩音乐唱英文歌曲。1974年粤语片回潮时,他与哥哥许冠文投拍了粤语片《鬼马双星》,他创作并演唱的影片主题歌“鬼马双星”以及插曲“双星情歌”不仅开创了粤语流行音乐的新纪元,也完成了他个人音乐作品从西化的摇滚风格到民族化大众音乐路线的转变。此后,他的歌曲可以说是民族小调色彩浓厚,旋律创作上也会经常的采用民歌的五声音阶,但在节奏上他会适当地融入一些轻快的舞曲节拍,象“纸船”、“梨涡浅笑”以及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夜半轻私语”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歌曲的内容上,许冠杰的作品善于刻划市民的心态;可以说是市井色彩浓郁,而歌词浅白生动,这些歌曲也成为香港粤语流行歌曲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组成部分。
作者: jess7ca 2006-7-10 09:04 回复此发言
--------------------------------------------------------------------------------
3 香港歌坛世纪回顾
在香港流行乐坛早年的人物当中,有一位和许冠杰并称为“歌坛双杰”,他就是关正杰。从1979年香港第2届十大中文金曲奖到1984年的第7届十大中文金曲奖,关正杰每年都有歌曲入选,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当年他在香港歌坛上的地位以及受欢迎程度。关正杰人称“正气杰”,这是他从形象到演唱风格给人的印象枣这就是稳健、大气、正义凛然。他演唱的很多狭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的插曲以及主题歌,更使他的“正义杰”形象深入人心。
许冠杰之后,香港粤语歌坛上最当红的歌手就数罗文了,因为他同关正杰一样,唱红了无数的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并且形成了略带一点点戏曲腔的独特个人风格。用柔软、略带一点点戏曲唱腔的声音演绎那些或是苍凉、或是悲哀的英雄侠义故事,别有风味。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射雕英雄传》就是他和甄妮的佳作。
许冠杰让人们知道了歌手的个人魅力,而罗文让大众开始为一个人和他的歌曲而关注。与关正杰与许冠杰较为定型的歌路不同,罗文无论是在台风还是歌路上都以“多变”着称,或雄壮激昂,或古灵精怪,但是无论是国语歌曲还是粤语歌曲,他都能博得一片喝彩。从“小李飞刀”、“家变”、“好歌献给你”、“亲情”、“红棉”到“”几许风雨“,多变的罗文拥有不变的激情。1982年和1984年,罗文还大胆的创演了粤语歌剧《白蛇传》和《柳毅传书》,一时堪称壮举。
在香港粤语流行歌曲发展的最初10年,女歌手方面也是巨星辈出。比如人称“小凤姐“的徐小凤。徐小凤1966年步如歌坛,在70年代中期开始走红。对于徐小凤来说,她的歌路端庄大方、雅俗共赏,她的嗓音婉转有致,极其富有磁性。再加上她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世无争的低调姿态,使得她成为名重一方的歌坛大姐。从“神风”、“风雨同路”“黄沙万里”、“人似浪花”到“情比雨丝”、“顺流逆流”、“一脸红霞”、“流下眼泪前”,可以说徐小凤的魅力言无尽,意无穷。
除了徐小凤之外,叶丽仪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关注的人物。1947年10月22日出生在香港的叶丽仪,学习过粤剧、芭蕾,后来改行唱歌。1969年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声宝”之夜歌唱比赛中获得冠军。1974年与丈夫移居英国伦敦,也曾经在当地作过职业歌手。后来回到香港与百代唱片公司签约,灌录唱片。叶丽仪以圆润开阔的嗓音唱出韵味浓郁的歌,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恐怕就是她在1980年主唱的并且被评为第3届十大中文金曲之一的《上海滩》——又是一首经典之作。
来自于叶丽仪的《上海滩》。也是多年前的一部同名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龙蛇混杂的上海滩,正义与邪恶并存,明争暗斗之中,是英雄就总会出头。对于《上海滩》来说,在当年可谓是风靡一时,在前2年上海电视台重播的时候,也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不过记不记得它的剧情已经不太重要了,它最大的价值是捧红了3位巨星——周润发、赵雅芝以及吕良伟,其中尤其是以小马哥周润发最为出众。其次就是它奉献出这首好听的歌曲,令人至今传唱。黄沾与顾嘉辉一出手就是大手笔,这一首当然也不例外。而叶丽仪显然也正精于此道,因此一开口也是气度不凡。其实数遍香港女歌手,唱得这么气势磅礴的还真的没有几个。坦率地讲,其实叶丽仪的音色也并不理想,但是正是这种略显粗糙气质的女声最适合演唱这首歌曲。不信,你听:“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事间,混做滔滔一片潮流!……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可惜,这样雄赳赳气昂昂、吞山河唱家国的女歌手现在在香港已经不时兴了。
还是回到我们的回顾上来。在香港粤语流行歌曲最初发展的10年里,女歌手中除了叶丽仪、徐小凤之外,甄妮、汪明荃、叶丽仪、张德兰都是名振一时的大明星。在后边,我们也都要一一地介绍。下面的时间我们要把目光投向创作人。
在奠定香港粤语流行乐坛的过程中,创作人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正是有了顾嘉辉、黄沾、黎小田、卢国沾这样一些前辈创作人的默默耕耘,才有了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群星争辉的大好局面。黎小田在1980年、顾嘉辉在1981年分别开了各自的作品演唱会,一时之间传为佳话。1981年,香港作曲及作词家协会成立;从1982年开始,10大中文金曲奖增设了最佳中文歌曲以及歌词奖,创作人的功绩也开始受到重视。
在香港粤语流行音乐的最初10年里,还有这样一些大事值得我们关注:1979年祖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又巨大的市场;1981年,香港的城市民谣运动给过于商业化的香港流行音乐助入一股清新的空气;1983年,歌手们纷纷跳槽引发了香港歌坛的一连串地震。徐小凤率先从CBS跳槽到新成立的“康艺成音”;许冠杰、关正杰先后离开“宝丽金”加盟“康艺成音”;林子祥从“百代”跳槽到“华纳唱片”;罗文则由“百代”转到“华星”旗下,汪明荃也从“娱乐”过档到“华星”。前辈巨星们纷纷改换门庭给后辈新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出头机会,如果宝丽金的两大台柱许冠杰以及关正杰不是在1983年双双出走的话,那么谭咏麟在1984年就未必能够迅速走红。
许冠杰独特的这种用方言演唱流行歌曲的潮流使人们发现,原来粤语并不是只能用来唱那种老故事和老戏曲,还能唱出世界流行的感觉,唱出小市民的心声。同时,许冠杰小市民歌曲开辟了流行音乐的一个新题材:下里巴人的生活也是可以进入音乐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冠杰应该是上世纪最有价值的香港歌手。
天皇巨星时代
从1974年到1984年,这是香港现代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历史上第1个10年。在80年代中期的香港歌坛上,虽然大家仍然热衷于翻唱和改编,但整个工业的运转机制已经确立,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娱乐业的发展,在歌坛,则是包装时代的开始。直接的反映就是巨星云集,偶像带领新的潮流。属于电视剧时代的关正杰、叶丽仪、林珊珊、汪明荃等歌手还拥有影响力,出名较早的罗文、甄妮、许冠杰、徐小凤的地位已经稳固,新浮出头的谭咏麟、梅艳芳、林子祥、钟镇涛、张国荣正在开创一片更加灿烂的局面。从此,香港流行音乐进入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
因为唱片事业的繁荣,有实力的新人一样出头:林忆莲的好感觉、陈慧娴的清新纯真、杜德伟的黑人味道、黄凯芹的低调沉稳都有各自的市场。而陈百强、刘美君、王靖雯、梁汉文、邝美云、李克勤、吕方等等名字在歌坛上各领风骚。相比较于“前辈”偶像许冠杰、罗文、徐小凤、甄妮他们,这个时期的明星们影响了一代香港青少年的听觉,可以说,整个80年代的香港流行音乐的华彩乐章也正是由他们演绎出来的。来自于《香港歌坛世纪回顾》第一部分《香港歌坛世纪阶段回顾》的第三乐章《天皇巨星时代》。
许冠杰让人们知道了歌手的个人魅力,罗文让大众开始为一个人和他的歌曲而关注,他们是最初意义上的大明星,但是谭咏麟的成功才是香港流行神话的真正开始:所有的人为一个歌手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喝彩,关心他的女朋友、他的生日、他的血型、体重,在他的演唱会上献花,大声尖叫等等等等。
如果说许冠杰开创了香港流行音乐的新潮流,那么谭咏麟就是一个集大成的继承和发展者,从温拿乐队里面不是特别首重视的成员开始,谭咏麟终于奋斗到了“王中王”的位置上,成为香港一个没有人可以超越的歌坛神话人物。
从70年代的长发叛逆青年,到80年代的主流温柔好男人,和现在历尽沧桑的稳重前辈,可以说谭咏麟从来都是笑傲群雄,光芒四射。
年少的时候,就喜欢谭咏麟的浪漫。他说他的爱在深秋,他说所有的少女们可能喜欢听的话,他唱所有少男们可能经历的有关于感情方面的事。当《幻影》、《情似无情》、《水中花》这样一些伤感的旋律再一次响起的时候,有一代人的眼前会浮现出自己的青春,里面有着和谭咏麟相关的记忆。
长大了以后,知道了真实的世界永远没有歌中的好:不会有彻底的完美,连《水中花》那种凄凉的美丽其实也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还是喜欢谭咏麟,还有他的歌曲,因为那个时候的他也开始表达了成熟的姿态,偶尔唱一下自己老了的青春梦。有时候不禁也想,谭咏麟既没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没有惊人的高低音域,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会喜欢他。直到再一次的听到他的歌曲,听到歌中他那略显暗哑的温柔,才明白枣原来他的歌中记载了一个梦,一个有关于你、或者是我、抑或是他的关于“青春”的梦。
好象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拥有一个时代:他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梦。当然也会有人不喜欢,但肯定说不出讨厌的理由——不喜欢这么完美的对象,岂不是自己不对?所以,谭咏麟做了10年的歌王,拥有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尽管有张国荣、陈百强等人分享市场,但他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属于谭咏麟的时代是积极向上、温情脉脉而又充满离愁别绪的。
对于谭咏麟时代以后的岁月,有了闹闹嚷嚷的天王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奖项和越来越少的权威,有了另类的颓废的怪异的偶像。其实看看都市的歌舞场面,偶尔怀念一下属于谭咏麟的岁月,那个干干净净的、风花雪月的年代,感觉真的是非常的好。尽管说,和谭咏麟一起走过的那一些日子永远不会再重返,但是有谁能够阻挡我们的回忆呢?
如果说在80年代早期的香港歌坛是“歌坛双杰”(关正杰、许冠杰)叱诧风云的话,那个时代香港歌坛就是谭咏麟与张国荣“绝代双娇”的天下。当谭咏麟热潮形成的同时,在1984年的香港歌坛上又出现了张国荣亦歌亦舞的动感形象,他的一首《MONICA》迄今都是劲歌的样板。
与谭咏麟平民情歌路线相比较,张国荣的定位应该是“雅皮士”。这位家境优越、受过英国高等教育的男子走上歌坛纯属偶然,他是因为参加歌唱比赛而走进娱乐圈的,那一年是1977年。
尽管1977年张国荣就走进了娱乐圈,但是最初的演艺事业一直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直到80年代。可以说,张国荣后来的成功,是商业化手段的必然结果。从他本身的条件来看,他那张粉雕玉琢的孩子脸是博得追星族热情的原因。他的“雅皮士”的风尚也适合80年代中后期世界流行文化和社会消费的品位。
张国荣可以说是娱乐圈里的一个神话——开始他是漂亮的歌星,疯狂少女的梦中情人。后来,他是香港最敢放肆忠于自己生活方式的演员,人们嘴里“不老的哥哥”。其实,回首张国荣,张国荣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对于哥哥张国荣来说,一生是断裂的2部分:一半是摇荡在寂寞的奋斗和名声的苦涩中,无辜却一再受到伤害;一半是看透了世事无常的自己的需要,不在乎一切外来的评判。
而如今的哥哥已经看惯了人间的起起落落、看透了人间的真真假假,活得冷漠而又洒脱演能演的戏,唱爱唱的歌,做想做的人。
最灿烂时也是最寂寞,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事业如日中天后的他并不快乐。但,他已经懂得:演戏就如同做人,是自己就好。所以他成为了巨星。
在香港娱乐圈,从地位和影响力上的排位一贯是“男尊女卑”。但是梅艳芳的光彩夺目则是一个例外。以“坏女孩”、“妖女”和中性形象出现的百变女皇梅艳芳一贯霸气十足,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大家风范。作为香港歌坛第一个“大姐大”,梅艳芳的风华、气质、歌声以及成就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这个从小就开始赶场子卖艺的歌手懂得怎样把歌唱得好听,懂得怎样把自己的形象打扮的光彩夺目,也懂得女人的烦恼。梅艳芳不是甘心平庸而按部就班地发展的天生艺人,她的出现,改变了香港乐坛以前只有男性风光的格局。所以,她的最大意义就是在于打破了演艺圈一贯的女性形象。虽然林忆莲的声音比她精彩、格调比她高雅,但梅艳芳是独一无二的。
可以说,梅艳芳的全盛期也是香港消费潮流的高峰时期,文化的商品化包装正投合了喜新厌旧的大众心态。而也正是有了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三位香港乐坛巨星的出现,把香港乐坛的繁荣推向了一个高潮。同时,他们也完成了香港乐坛青黄不接的过程。和他们同时代的也有一大批杰出的歌手,像前卫、西化的林子祥,雍容华贵的徐小凤,忧郁感伤的陈百强,还有象黄凯芹、张学友、邝美云、李克勤、吕方等等等等,他们的魅力交相辉映,一同拖起了香港流行音乐的最有市场、也是最热闹的天皇巨星时代。
在整个80年代,一些光芒四射的巨星支撑着香港整个流行世界的天空,虽然大家仍然热衷于翻唱和改变,但整个工业的运转机制已经确立,香港流行音乐进入到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期。
因为唱片事业的繁荣,有实力的新人一样出头:林忆莲的好感觉、陈慧娴的清新纯真、杜德伟的黑人味道、黄凯芹的低调沉稳都有各自的市场。而陈百强、刘美君、王靖雯、梁汉文、邝美云、李克勤、吕方等等名字在歌坛上各领风骚。那段时间,最有前途的是张学友,他在1985年以大热门新人的姿态走上歌坛,1986年已经拥有了《遥远的她》、《月半弯》、《情已逝》等一流作品。
从1986年初开始,香港乐坛开始了另外一种热闹:早已经成名的谭咏麟和气势越来越盛的张国荣在各种场合势成水火。两派歌迷势不两立,不是吵就是闹,互相辱骂,高举着自己偶像的大幅彩照,撕碎对方偶像的照片,甚至动手打成一片。更严重的是,张国荣生日那一天,公司里贴出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张国荣死于爱滋病。”这样的冲突一直延续到1988年,10大中文流行金曲的颁奖典礼上,谭咏麟突然宣布从此告别领奖台。当场就有歌迷跳起来大骂:“都怪该死的张国荣!”在这场歌迷对垒的大战中,Leslie始终处于劣势,深受伤害。——做一个无名小卒是苦,成名之后更苦。这是一个怪圈。
谭咏麟刚刚离去的88、89年,香港歌坛实际上成了张国荣与梅艳芳携手纵横的天下,而张国荣也终于迎来了自己演唱生涯中最灿烂的时光:歌曲一再获奖,专辑一张卖得比一张好。
事业有成,名利双收,享尽风光。但是张国荣并不快乐。试想:一直在追逐的路上,就在快要与人并肩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句“不玩了”,晾他一个人在快到峰顶的山路上,是什么滋味?尽管也是“一览众山小”,但想到这个“凌绝顶”的位置是别人弃之敝履的,对于任何人而言,感觉总不会太好。
而且,那时的张国荣还身不由己。新艺宝唱片公司在同香港无线电视台谈判的时候,将张国荣的唱片合约当成讨价还价的筹码。他觉得,自己像一个东西,而不是一个活人。
就这样,到了又一年的生日晚会上,张国荣突然走到一块牌匾前揭开帷幕,上面写着7个大字“张国荣退出歌坛”。人们震惊、诧异、惋惜、理解……百感交集——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执意离去,多少分析多少内幕都代替一个答案。也许,这将是永远的秘密。
张国荣告别歌坛,而且比谭咏麟还彻底——他说从此连歌都不唱了。(尽管5年之后,他又重返歌坛)但是在当时确实也引起很大的震动。事后很多人都在探讨:为什么歌迷会如此的冲动?其实答案很简单——歌迷把自己对人生的追求映射在自己的偶像身上,他们在闹事的时候,为的不仅仅是偶像的声誉,更是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对这样的局势,身在其中的歌手也是有苦难言。
因为同一辈的歌手纷纷告别歌坛或者退出领奖台,“大姐大”梅艳芳也宣布离开领奖台。
和男歌手位置空缺的情况不同,当时有3位女歌手都站在天后的替补席上:漂亮的叶倩文、有内涵的林忆莲和清纯的陈慧娴。但是林忆莲的风格太前卫,无法占据当时的主流市场,而陈慧娴又到英国读书去了,于是叶倩文凭借着一首好听的《祝福》,占据了第一女歌手的位置。
在谭咏麟、张国荣先后告别歌坛之后,香港男歌手阵容虽然还有林子祥、陈百强、钟镇涛撑着门面,但是他们却占据不了市场的主流,而新一代的男歌手又不能真正支持场面,于是,大批有创作能力的台湾歌手开始在香港拥有了一席之地。像童安格、庾澄庆、齐秦等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进入香港主流市场,而且大受欢迎。
1988年,罗大佑从美国搬到了香港,网罗了像填词高手林夕这样一批有才华、有想法的人,开办了一个“音乐工厂”。罗大佑的理想是要身临其境地体会中国人世界格局的变化,用音乐来见证大时代的变迁。
在整个80年代,一些光芒四射的巨星支撑着整个香港流行世界的天空,除了我们以往介绍的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叶倩文等等之外,还有这样一些人的歌声值得我们记住。他们是忧郁伤感的陈百强、前卫西化的林子祥、清新纯真的陈慧娴等等。
作为偶像天皇巨星的代表,陈百强一向给人以忧郁、优雅的感觉,他唯美的歌声也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
对于陈百强来说,他是很情绪化的人,有着强烈的自恋倾向,也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酷爱紫色、喜欢秋天,清高、忧郁、认真,一生追求浪漫的情调,并且很容易感伤。正因为这种天性,不管唱哪一种歌曲,陈百强的歌声总是包含着感情,像透明的紫水晶,散发着迷人的光辉,把无数人带进略微凄凉的美丽境界,哀怨和凄美都来的自然。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酒后吃了太多的安眠药,成为一个植物人躺进了医院?
I. 张国荣属于哪个年代的
56年生 70年代末出道 80年代大火 尤其是音乐 90年代初专注电影 达到巅峰 95年 音乐复出 同年专辑销量冠军 可以说哥哥是永恒的
J. 张国荣的背景是什么
张国荣在香港出生,原名张发宗,祖籍广东梅县,家中十个孩子中最小,故有“十仔”之乳名。张国荣的父亲是香港洋服店的裁缝兼老板张活海,马龙·白兰度、希区柯克、加里·格兰特等好莱坞明星都是这家裁缝店的顾客。
1969年,张国荣独自赴英国留学;中学毕业后,爱好时装设计的他考入利兹大学就读纺织专业。
(10)张国荣哪个年代的美女扩展阅读
1977年正式出道。1983年以《风继续吹》成名。1984年演唱的《Monica》是香港歌坛第一支同获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劲歌金曲的舞曲。 1986年、1987年获劲歌金曲金奖;之后凭借专辑《爱慕》、《The Greatest Hits of Leslie Cheung》成为首位打入韩国音乐市场的粤语歌手,并打破华语唱片在韩国的销量纪录。
1988年、1989年获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1999年获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2000年获CCTV-MTV音乐盛典亚洲最杰出艺人奖。2010年入选美国CNN评出的“过去50年里全球最知名的20位歌手/乐团”。他擅长词曲创作,担任过MV导演、唱片监制、演唱会艺术总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