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的衣服大多用哪些布料
麻:亚麻,黄麻,苎麻
丝制:绡、纺、绉、绸、缎、锦、绢、绫、纱、罗、绨、葛、绒、呢
棉:分平纹,斜纹,锻纹
汉族的传统服装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回族的传统服装
圆顶白帽,用白布缝制而成。帽口比帽顶略大,边缘浅,以能戴到上耳根部为宜。一般为里、面双层,有的在帽顶添上阿文。威宁回族中圆顶白帽,是男子服饰的标志。阿訇和阿文学生常戴,节日时则绝大部分人都戴。盖头和鸠尾式包头,是威宁回族妇女穿戴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标志。盖头以青色、白色或浅绿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状头巾。节日期间,部分妇女戴之。鸠尾式包头,以青色绿帕或青布包成,发不外露,中间形状似鸠尾,为回族妇女常扮头饰,稻田坝一带中老年妇女中尤为流行。
威宁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饰,与云南昭通、鲁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头顶,或戴白帽而不折边。阿诡的白帽顶绣阿文,上装多为短便衣,少数穿长衫,裤脚7-9寸宽。姑娘喜戴耳坠,通常一只坠一个银铃,少数一只坠配两个银铃,以轻便、秀气为宜。不包包头,戴绣花勒子或顶红、绿色方巾,头发多系独辫。上身穿着大襟短服,腰系绣花围腰,讲颜色,求鲜艳。脚履精制绣花鞋,手戴银镯头,银戒指。婚后包鸠尾式包头,发不外露,衣服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色彩由鲜变素。老年妇女,头上多包白包头,鸠尾包头外勒白头巾。
西南部与会泽、宣威为毗邻的乡村,青壮年男子大多头包青、蓝、白布,成大套头。身穿紧身短对襟衣,袖口细而短,几件叠加而穿。衣扣多用胶线或布条结成,又有用古铜毫银毫钱币焊作纽扣者,成对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蓝布裁前,白线缝制,下沿八个衣袋相连,黑白相间,色泽分明,异常醒目。裤子为大裤脚,裤口最宽者须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缝成,腰部折成皱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带,带头有须,下拖至膝头,行走时随风飘动。已婚男子的腰带,体现着女方手工针线的好孬,是评价女方的依据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丝帕或白布包于头上,黑、白交叉均匀,有棱角,俗称“喜鹊花包头”,双耳佩戴银耳坠。婚后多挽髻,套髻罩,上别银插簪,有的头上再系一串小银铃,行走时,铃声叮当,清脆悦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蓝色布料,系花围腰。下装依上装而配,一般以衣裤不同色彩为宜。脚穿大花鞋,多为大红大绿的满帮花,有的鞋头上缀一朵红缨。
⑵ 中国清朝古代女子服饰,裙子前面有一条长长的布,还绣得很好看
这种叫做马面裙,汉族妇女有穿裙子的传统,起初清朝贵妇除了朝服的朝裙,一般穿旗袍是不穿裙子的(可以参看慈禧的老照片),晚清满汉衣服互相交流多了,满族妇女也开始流行穿汉族的裙子,马面裙就是其中一种,特点是裙子前后有平幅的裙门和裙背,两侧有褶,裙门和裙背可以刺绣各种纹饰(不是一片布,如果是单片,就是明朝命妇礼服中的蔽膝,会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镶嵌坠角。清朝礼服里是没有的,绣花部分其实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门)。
论理宫里的礼服是不含这种裙子的,晚清的格格们在家大概可以赶赶时髦,进宫是不可以穿的,你看婉容皇后的老照片是不是这样。还珠等清宫戏把裙子穿越了,是因为这样上面掐腰小马褂下面裙子的款式实在是很好看很显身材符合现代观众口味,而旗袍直到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腰身。清朝公主格格们穿照片上这样可爱的小短马褂,也要罩在没有腰身的长旗袍外面,当时汉族妇女才能穿短衫长裙,本来是歧视汉族,但是可惜冤枉了满族mm的身材啊,民国以后,旗袍大褂有了腰身,并渐渐缩短,露出裙子,后来成了裙褂的习惯款式,就像图上这样,其实是经过民国时期改良过的褂裙。楼主也不要失望,很好看就穿吧,别管古代人是不是穿过,现在就是个穿越的时代嘛。
⑶ 中国古代女子用来围胸的宽布叫什么
袜胸等
古代服饰:亦称“袜胸”、“襕裙”、“合欢襕裙”、“诃子”等。古代妇女的胸衣,自后向前围束,下面有线,可以同时围系裙腰。清代又称肚兜。《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侧手从抹胸里取出一个帖子来。”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今之袜胸,一名襕裙……即唐‘诃子’之类……自后而
围向前,故又名合欢襕裙。”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历史
(1)汉朝: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2)魏晋:(十六国):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文化。
(3)唐代:诃子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4)宋代: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5)元代: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6)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7)清代:肚兜
“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⑷ 清代服饰的夏装一般是用什么面料制作的
古代服饰制度上,穿衣是要一层套一层的,即便是在夏天,这种配套穿着的制度也不可减免(如清代袍褂相连制度)。因此夏天最热的时节,清人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或相结合的方法,来防止自己被捂死——
穿单衣(指的是没有衣里的那种服饰)
使用纱、羽缎、葛麻等轻薄面料
清代皇帝夏季服装的面料有纱、纳纱、缎、绸、缂丝等,而以纱为最多。纱是丝织品中最为稀疏而轻薄的丝织物,其上均匀分布孔眼,有“轻纱薄如空”之喻……这些纱根据其组织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实地纱、直径纱、芝麻纱和妆花纱等多种品类。
清人《王文韶日记》中对官衣袍褂材质更换有详细记载,兹摘选夏季纱袍褂部分:
四月十八日……换实地纱袍褂。
二十七日……换芝麻地纱袍褂。
五月初五日……换直径纱袍褂,即亮纱。
廿八日……换葛纱袍、葛丝冠。
七月十八日……换亮纱袍褂。
三十日……换芝麻地纱袍褂。
八月初八日……换实地纱袍褂。内廷称亮纱曰直径,实地曰单纱。
⑸ 清朝女人的衣服
清代区分旗女与汉女的装扮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发髻。旗女梳旗髻,初期是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的两个抓髻,带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俗称“小两把头”。这种发式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分量重的金银首饰。“小两把头”的出现,是从实用出发的,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叉子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它运用一种新型的梳头工具——发架,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睛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年轻的戴艳丽的珠宝首饰,显的朝气活泼,年老的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其端庄与稳重。到清代末期,风行头套式的“大拉翅”发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个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裱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在一边。大拉翅取代了用发架梳的两把头,据说还是慈禧太后的独创发明。清代旗人女性的法式经历了“小两把头”、“叉子头”、“大拉翅”都有明显的满族传统特色,点缀这几种法式的头饰也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的主要首饰,它长约32-35厘米之间,宽4厘米,厚0.2-0.3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一端似卷轴,梳“叉子头”或“大拉翅”起到横向连接的作用,其质地有金、银、玉、翠、玳瑁、珍珠、宝石、檀香木等。在扁方一寸宽的狭面上,能制做出花鸟鱼虫,瓜果文字等惟妙惟肖的图案,旗人妇女戴扁方故意露出两端的花饰,有的还在扁方一端的轴孔中垂一束绿穗,走起路来,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美丽的的仪态。簪:也是装饰“叉子头”、“大拉翅”的主要首饰,大多以珠宝镶嵌而成,头花也是旗人妇女常用的装饰品,因其花朵大,覆盖面广,戴在“两把头”正中,显得富丽堂皇,立春戴绒春幡,清明日戴绒柳芽花,端阳日戴绒艾草,中秋日戴绒菊花,重阳日戴绒茱萸,冬至戴葫芦绒花。流苏:流苏与古代八大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象,其形式多种多样,顶端有龙凤、雀头、蝴蝶、鸳鸯、蝙蝠等。
汉族妇女的发型与满足妇女绝然不同,是在脑后梳髻,俗称“盘头”或“挽”。这种平髻多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而贴体,更显得低眉顺眼的含蓄气质。
⑹ 古代女子一般穿什么材料缝制的衣服
错错错,丝绸和棉的是后期才有的,就是社会有点进步才有的。最开始在夏商周时是穿麻的,织得也很好。后来就有了
⑺ 古代女子穿的衣裙有什么布料
麻布,丝绸,棉布
好听点的:软烟罗,青蝉翼,凤凰火 ,云雾绡,素罗纱,云绫锦
⑻ 清朝嫔妃脖子上的白布条,除了装饰还有什么用
清朝嫔妃脖子上的白布条叫做龙华,有人分析说,龙华的作用可以遮住女性的脖子,因为当时宫中的衣服都是圆领的,露出半截脖子会有失体统,还有一个用处就是龙华上的图案,根据妃位的不同图案是不同的,这样后宫佳丽三千,皇帝才可以分得出来谁是谁。
并且满足人已在马背上打天下,在骑马方面对服饰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女人的龙华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太紧的话,骑马的时候会有约束,这时,女子系一条白布条不仅可以遮挡,还会显得更加端庄。
⑼ 清朝百姓穿什么,尤其是女子,不要说礼服什么的,我想知道日常的民间服饰,像农民等!
百姓没有绸缎可以穿的,大多穿的自己家纺的粗布衣,稍微有钱就可以去布桩买稍好的布做衣服
===========================================>>>来自长春的小白为您解答,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