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潼阳镇的行政区划
居委会:阴平居委会、潼东居委会,村:宝墩村 丶潼北村、潼西村、潼南村、草村、马岭村、朝阳村、周庄村、吴滩村、大宅村、后屯村、扎端口村、窑庄村、山羊村 。
② 潼阳在哪里
潼阳镇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的西北部,与新沂市接壤,东海县毗邻。全镇面积100.69平方公里,4.8万人口,8.3万亩耕地,现辖15个行政村(居)。
③ 潼阳镇的历史沿革
潼阳原名阴平,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追其详细历史,可以上溯至汉朝以前。据史书记载,阴平是汉代阴平县的故址,故称阴平。据《太平寰宇记》载:晋武帝封鲁芝于此。汉成帝时,封楚孝王四子为阴平候。阴平位于阴平河南岸,地势很高,原是阴平故城遗址。
沿潼阳向西北行,不时跃入眼帘的或历史故城遗址,或古墩,无不让你油然而生一种历史的凝重。在这里,仅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就有多处。据省博物馆考古专家提供的资料证明,阴平西南的臧墩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三米厚的龙山文化层,曾在该地发现双孔石刀,小石镞陶鼎足等。潼阳的东北隅是汉代文化遗址,总面积约七万平方米。
潼阳境内多遗址,而古城遗址更是一笔丰厚的文化宝藏。在潼阳境内,曾建起沭阳历史上第一座古城——中城。春秋时代,鲁成公九年,始筑土城,曰中城,就位于现在沭城之西北(《江南通志》)。据此推断,中城所在的位置为今潼阳镇境内。这不能不说是沭阳人的骄傲。
千百年来,阴平故城建而毁,毁而建,残垣断壁掩于蓑草荒野,但其精髓仍在历史的长卷中熠熠生辉。在潼阳,还有一个古城——阴平城,是鲜为人知的。据考,晋武帝司马炎封鲁芝于此城,去治西北六十里,后为南燕并(《太平寰宇》)。在沭阳县西北六十里,汉置阴平县(《江南通志》)。沭阳西北四十里,汉成帝刘兹封楚孝王四子于阴平为邑候。清干隆年间知县袁枚在《沭阳离咏》中写道:“古有吾家宰沭阳(汉,袁安除阴平长),瓣香相隔几千霜;簿书我自烦诸葛,公礼人休格范滂;麦后篮筐忙野地,官归儿女助灯光;他乡校参差文论,沈括还应礼此乡。”言其本家袁安长阴平,颇有建树,堪兴历代先贤相论,诗人亦感自豪。胡裕世(生平无考)在《阴平旧址》里反映战争之残酷,古代战后之阴平,断壁残垣,荒凉凄惨景象,令人胆寒。他唱道:“曾闻名邑遍桑麻,今日村墟胜几家;远宅蓬蒿高拂月,牵墙藤蔓倒开花;野豚觅食穿残壁,怪鸟移枝噪晚霞;兵后田荒谁作主,但听樵斧伐云涯。”
潼阳多墩。墩者为何?土丘也。 据《沭阳县志记载》:阴平环集皆墩也,小者不可胜计。有臧墩、路墩、阳墩、夜合墩、宝墩。诸墩均高数丈。积数十亩,皆人工筑成。世人往往掘出五铢钱及古砖,石,器皿。在宝墩周围,小墩尤多。光绪年间,村氓范氏,于长墩里,掘出石门两扇。石门高五尺,宽尺余,门内四方为砖,中方为屋,原来是一座古墓也。棺木已经不见影踪,估计已经遭盗。在墓室内,发现一柄古剑,拔动便成煨烬,可见年代之久远。阴平是汉代封郡。晋朝又封鲁芝于此,由此推测,此处可能为汉晋之墓群。
在潼阳臧墩村,一位王姓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据说臧墩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坟墓。查阅《沭阳县志》,据记载:曹操父曹嵩避难于琅琊,别将陶谦守阴平,士卒图财,杀死曹嵩。曹嵩死后,曹操将其父尸体葬于阴平,也就是现在的臧墩。墩四周皆封土,高十余丈,千百年来,风雨侵蚀,因水土流失,渐失其高势,但驻足路边,远远地仍可见其凸出地表,显得与众不同,在林荫覆盖下,愈发神秘之感。至于墩内是否葬着曹操的父亲,此传说也无人考证,但在潼阳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镇,其中又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呢?
面对这些遗址,思绪透过时光隧道,驰骋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遐想林深如海,草木葱郁的潼阳,先人们逐水而居,择木而栖,或奔或立,那该是怎样一幅生命的图腾啊!奔腾不息的精神是潼阳的骄傲,这种精神支撑着一代又一代潼阳人艰苦创业,创造了潼阳美好的今天,也必将创造出灿烂的明天潼阳镇历史悠久,镇域内的臧墩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宝墩、瓜墩、富墩等为汉代文化遗址。镇政府驻地为东汉时期阴平县。
潼阳镇还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一九四零年九月,中共潼阳县委、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成立。刘少奇、陈毅、李一氓、金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工作、战斗过。一九四九年八月,潼阳县撤销,复归沭阳县。二千年,经省民政厅批准,原阴平乡改设潼阳镇,给潼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古老而又年轻的潼阳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前进。
④ 潼阳镇的介绍
潼阳镇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的西北部。与徐州新沂市接壤,连云港市东海县毗邻。全镇面积100.69平方公里,是沭阳县面积最大的乡镇,4.8万人口,8.3万亩耕地,现辖15个行政村(居)。205国道、新长铁路、京沪高速公路贯穿全境。205国道越经集镇而过,新长铁路在集镇南侧500米处留有站点,高速公路在集镇东首500米处留有出入口。区位独特,交通便捷,给潼阳镇对外交往和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特产西瓜、花生。
⑤ 沭阳到潼阳镇多长时间
正常四十多分钟,五十多分钟这样 没有什么堵车情况,乡下么
⑥ 沭阳县有哪些镇
截止到2019年9月2日,沭阳县有6个街道、25个镇、8个乡、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农场。
1、街道:沭城街道、南湖街道、梦溪街道、十字街道、七雄街道、章集街道。
2、镇:陇集镇、胡集镇、钱集镇、塘沟镇、马厂镇、沂涛镇、庙头镇、韩山镇、华冲镇、桑墟镇、悦来镇、刘集镇、李恒镇、扎下镇、颜集镇、潼阳镇、龙庙镇、高墟镇、耿圩镇、汤涧镇、新河镇、贤官镇、吴集镇、湖东镇、青伊湖镇。
3、乡:北丁集乡、周集乡、东小店乡、张圩乡、茆圩乡、西圩乡、万匹乡、官墩乡。
4、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5、农场:青伊湖农场。
(6)潼阳镇什么地方美女多扩展阅读
沭阳县历史沿革:
沭阳西周时,境域属青州。春秋时属鲁国,鲁成公九年,在今县西北建中城邑。战国时属楚国。秦统一中国后,初属薛郡,后改属郯郡。
西汉景帝封卫绾于建陵,在境内首立侯国,建陵今属新沂市。西汉武帝时,始设厚丘县,隶属东海郡。县治厚镇,前有丘陵盆地,后有厚镇河,故名厚丘县。汉成帝封楚孝王四子为阴平侯,阴平始为侯国。东汉除侯国,置阴平、建陵二县。
三国时魏黄初年间,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西晋武帝裁阴平县,封鲁芝于阴平。阴平由县变为采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省厚丘,并入襄贲,另置僮县,隶属南下邳郡。刘宋势力在南方,故僮县为侨县。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南下邳郡并入南彭城郡,僮县遂属南彭城郡。境内古有潼水故以僮名县。南齐复置厚丘县,寻废,置僮县。
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废僮县,置僮阳郡。普通五年(524年),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阳郡为沭阳郡,兼置下城、临渣、服武、怀文等4县,隶属沭阳郡,复置建陵县。东魏还置临沭郡并县,寻废。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命吴明征、裴忌领兵10万进攻江北,击溃北齐,占领沭阳郡,下城、临渣、服武三县并入怀文县。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县名沿用至今。北周废建陵县。隋文帝开皇年间废沭阳郡,县治迁入郡治,隶属海州。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阳为沭州。
唐高祖武德年初,复置厚丘县,八年(625年)省,入沭阳县。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沭阳改属泗州。咸亨五年(674年),还属海州。五代、宋、元依唐制。
明洪武年间,沭阳从海州析出,隶属淮安府。清代顺治、康熙两朝沿袭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海州。
民国2年(1913年),属徐海道。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
民国29年(1940年)秋,淮沭路以西、沭河以南,与泗阳部分地区合并,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西北置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北与东海铁路南地区合并,建立东海县(铁路南)抗日民主政府;县东和柴米河以北,划归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所置县皆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行署。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沭阳属苏皖第六行政区。
1949年5月,撤销东海(铁路南)、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属淮阴市。1996年8月,沭阳隶属新成立的地级宿迁市。2011年,列为江苏省直管县三个试点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 沭阳县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 沭阳县人民政府—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