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溪哪里比较好玩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南,晋江西溪上游,北纬24°51′-25°26′,东经117°34′-118°18′。总面积2983.1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1063720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137838人。除官桥、湖上、剑斗、白濑等少数畲族居民外,其余均为汉族,通闽南方言。
安溪是福建省泉州市辖县,中国茶叶基地之一。县府驻凤城镇。五代南唐置清溪县,宋改为安溪县。县境位于戴云山脉东南坡。地形以湖头—石坪为界,可分为:西部(内安溪)为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地势高峻;东部(外安溪)以低山、丘陵为主,并镶嵌有若干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西溪自西北流向东南,在盆地内的沿溪两岸,发育了一片冲积平原,为主要农耕地区。西部气候属中亚热带,东部属南亚热带。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安溪茶园面积约0.67万公顷,居全省各县市首位。盛产乌龙茶,其珍品“铁观音”远销30多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较丰富,有煤、铁、锰、铅、锌、石灰岩和石墨等。潘田铁矿是全国重要的富矿。轻工业以制茶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新建的漳(平)—泉(州)铁路已通车到县境剑斗。
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全县辖13个镇、11个乡:凤城镇、蓬莱镇、湖头镇、官桥镇、剑斗镇、城厢镇、金谷镇、龙门镇、虎邱镇、芦田镇、感德镇、魁斗镇、西坪镇、尚卿乡、参内乡、白濑乡、湖上乡、大坪乡、龙涓乡、长坑乡、蓝田乡、祥华乡、桃舟乡、福田乡。共有19个社区、3个居委会、435个行政村。
安溪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多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40座,大多分布在西北部,最高山峰太华尖海拔1600米。以五阆山、跌死虎山为界,西部称内安溪,东部称外安溪。外安溪地势较低,平均海拔300—400米,以低山、丘陵串珠状河谷盆地为主;内安溪地势较为高峻,以山地为主。河流以晋江上游西溪(又名蓝溪)为主,发源于桃舟、棠棣和永春一都,由此流向东南,经南安汇入晋江,境内流程105千米,西部的福前、白荇溪和举溪等,流程较短,自西北向西南注入九龙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外安溪夏季长且炎热,冬季短而无严寒,年均气温19-20℃,年降雨量1600mm左右;内安溪年均气温16-18℃,年降雨量1800mm以上,无霜期约260天,秋冷较早,春来较迟。
旅游在安溪
* 清水岩
* 骑虎岩
* 小西天之称的洪恩岩
* 名茶铁观音探源地——西坪
* 惊险刺激,妙趣横生的志闽生态旅游园
* 茶叶大观园
* 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
* 廖公祠
* 灵惠庙
* 城隍庙
* 东岳寺
* 李光地故居
* 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清风洞
* 清溪八景之一的阆苑岩
* 闽南山区的朝圣地——太王陵、威镇庙
* 名冠八闽的安溪文庙
B. 安溪县龙涓乡有哪几个村
安溪县龙涓乡设36个行政村。
龙涓乡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西南部,北纬24度57分,东经117度4分(乡政府所在地),与漳州市的长泰县、华安县接壤,地处安、华、泰的金三角。西临长坑乡,是安溪县幅员最辽阔的乡镇(约占安溪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龙涓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柑桔、杨梅等,全乡现有茶园4万亩,年产茶叶5000吨,是安溪新生的茶叶主产区,魏氏茗茶,华祥苑茗茶都在该乡建立生产基地,后田南崎、湖陵、长塔等地的铁观音已打出品牌,备受客商青睐。
龙涓乡距安溪县城78公里,交通便捷,县道344线、341线纵贯境内,还有6条公路分别通往长泰、华安,2005年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安溪县城至龙涓2007年底可全线贯通水泥路,境内举溪至下洋系14米宽水泥路,届时大型集装箱车辆可顺利通行,从龙涓到安溪只需70分钟,到厦门也只需1.5小时。
C. 泉州安溪县龙涓乡具体有哪几个村,急
龙涓乡乡政府驻下洋,辖36个行政村:
下洋村(主要为李姓)
碧岭村(主要为李姓)
赤片村(主要为李姓)
山后村(主要为刘、李、陈、吕姓)
西兴村(主要为林、李、严姓)
福昌村(主要为王、李姓)
福黎村(主要为萧、李姓)
安美村(有陈、李、刘等姓)
长新村(主要为陈、萧、李姓)
龙房村(主要为李、郑姓)
美岭村(主要为李、阮姓)
玳堤村(主要为李、陈、张姓)
——————————————以上为有李姓的村
福都村(主要为陈、萧、潘姓)
培福村(主要为杨姓)
黎山村(主要为萧、王、刘姓)
钱塘村(主要为王姓)
宝都村(主要为杨、韩姓)
吉山村(主要为谢姓)
后田村(主要为吴、詹姓)
长塔村(主要为刘、王姓)
举源村(主要为陈、刘、锜姓)
举溪村(主要为陈、罗、锜、蒋姓)
内灶村(主要为陈姓)
灶坪村(主要为陈、张姓)
山坛村(主要为萧姓)
芹山村(主要为萧姓)
鹤林村(主要为张姓)
半林村(主要为黄姓)
珠塔村(主要为冯、杨姓)
石塔村(主要为吴、王姓)
湖陵村(主要为吴姓)
新岭村(主要为陈、吴、池、蒋姓)
新民村(主要为陈姓)
庄灶村(主要为陈姓)
连祠村(主要为陈、罗姓)
崎畲村(主要为陈姓)
D. 安溪那边女孩怎么样
安溪哪里的女孩最好?
魁斗妹子嘴巴好,说得多来做得少,
桃舟妹子心肠好,家里再穷不会跑,
感德妹子气质好,水多皮嫩不出老.
高坪妹子素质好,不会围哒老公吵.
湖头妹子思想好,宁愿自己三班倒.
剑斗妹子身材好,一年四季喂不饱.
龙涓妹子水色好,晚上羞得象小鸟,
逢莱妹子眼神好,毛得钱来你莫找,
长坑妹子手艺好,缝衣补裤手最巧,
祥华妹子教养好,贤良淑德起得早,
龙门妹子能力好,精打细算天天跑,
官桥妹子力气好,追得老公满街跑 。
北京大,上海富,不如安溪一颗大容树。
香港街,美国路,不如安溪小卖部。
玖瑰香,桂花香,不如剑斗卤面香。
奥迪车,宝马车,不如安溪的脚踏车。
芽台酒,路易酒,不如安溪的厦华酒。
葡萄干、鲍鱼干,比不上官桥的豆腐干。
天有情,地有情,不如安溪人民好心情。
天无情,地无情,安溪人到哪哪都行!
E. 安溪龙涓哪些地方产铁观音
整个
龙涓
都有
铁观音
哦,但是品质、价格不一,一般认为
后田村
的蓝旗一带茶叶最好最贵,然后是后田村的其他地方,再就是湖陵村。
F. 谁知道泉州安溪县下面的乡镇哪些经济实力最强~给个排名!
1.感德镇2.剑斗镇3.西坪镇4.芦田镇5.长坑乡6.龙涓乡7.蓝田乡8.尚卿乡9.祥华乡10.桃舟乡11.大坪乡12.福田乡
安溪县隶属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西北部。
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位居中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号称中国茶都,是被国家批准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台胞的主要祖籍地,曾入选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
2021年4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公布,安溪县在列。
安溪县属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山峦起伏,山峰林立,山势峻峭,坡度大,河谷狭窄,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最高山峰太华尖1600米。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东南部地势相对较平缓,千米高山475座,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城厢经兜村最低海拔32米。以丘陵山地为主,河谷盆地串珠状分布在西溪、蓝溪沿岸。主要河流贯串盆地,并切穿盆地之间的山岭。
名茶铁观音探源地——西坪
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貌之差异,形成内外安溪明显不同气候特点。东部外安溪属南亚热带,年平均温度19~21℃,年降雨量1600毫米,夏季长而炎热,几乎占近半年时间,冬季短暂而无严寒,农作物一年可三熟;西部内安溪山峦起伏,地形错综复杂,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加上山脉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复杂气候状况,夏秋局部多雷阵雨,故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说。年平均温度在16~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热,秋季冷得较早,春季来得稍迟,农作物常受“三寒”(春寒、梅寒、秋寒)危害,一般一年只有两熟,生长比外安溪普遍迟一个节气。
李光地故居
安溪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来水量为29.90亿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随海拔的增高、山峦起伏、热力对流和地形抬升影响,村内、珠洋、珊屏降水量大于1900mm,为安溪县高值区,长坑次之,为1800~1900mm;祥华、感德、剑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岭为1700~1800mm;龙涓、福前、仙荣、湖头、蓬莱、城关、官桥、桃舟为1600~1700mm。
安溪县境内东部河流属晋江水系,流域面积1909.6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63.38%。干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门溪。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流域面积1103.2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面积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华溪、龙涓溪、举溪,河系发育受地层结构影响,呈格子状分布。
安溪县耕地面积41.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8.4万亩,旱地面积2.7万亩。县境内的水稻
G. 有没有人知道福建安溪龙涓肖小娟的电话,我只知道她现在在广东
很高兴为您解答:
我说、 网络那么大、 谁会关注你的小问题呢?
还有、这种电话号码也是个人隐私、
查不出来的!
你可以去他安溪老家问他们的亲戚不就知道了哈!
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见!
H. 安溪人嫁女儿是什么风俗。请说清楚点。谢谢!
婚前礼仪
“卜采”俗叫“看采”。以前婚姻,但凭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男家凭媒送来女家姑娘的年庚(写生时日月的红帖),放在厅堂,预卜“采头”。三、五天间没发生打破碗碟或不伏贴意外事故,生活顺利就算“好采”,便可托媒人向女家议婚。(其时,女家也必须“好采”)。
西坪、芦田等地有的男女青年,传统在茶园对歌,如:
(男)仙桃出世在月内,仙女出世在天台。对面有娘恰利害,眼睛转轮伊就知。
(女)杨梅开花人不知,八月冬笋就出来。对面郎君阮无爱,眼睛免看这处来。
而拒绝了“求爱”。还有:
(男)杨梅开花无人知,“鸡髻”(鸡冠)开花结成排。娘子生好惹人爱,好花也要
努(贤)安排。
(女)日头起来红又红,借问郎君何处人?真实姓名共阮说,花蝶相爱心相同。
在旧社会,通过对歌成婚,是县内的特殊风俗之一。
定聘俗叫“定着”,即订婚。青年男女既由媒说合。双方议定聘礼,即择日送采到女家
订亲。
聘金原是礼节上的应酬。30年代前后,一般以三百元、二百元议聘。40年代,时币贬值,曾突升至五、六百元。1949年以后,提倡婚事新办,买卖婚姻匿迹。60年代后,聘金之风又渐盛。地区不同,议聘亦不同。小平坡乡村为一千至二千元;较山区六至八千元,个别边远山区突破万元。70年代前悟.除聘余外,还讲服饰、盘食和“见面礼”。
请期俗叫“送¨头”。男家把择订的迎娶¨期,由媒通知史家。如有异议,须于十天或半个月内提出,另予协议,否则,就按时筹备,如期办喜事。
办盘俗叫“挑盘”。婚期既定,男家于婚期前三天或五天,备齐聘金并婚书、礼帖、礼盘到女家(清代婚节有大启、小启;民国后,简用“结婚证书”)。礼品一般以鸡酒、猪腿、线面、蓼花、糖品;有的加红蛋、米糍或面包。较富裕之家,常添山珍海味、’四色盘;有的加添该地的特产名茶。女家把盘担陈列厅堂上,点红烛,告祖先,宴亲邻,分送蓼花、糖品,即告人其女将出阁。女家收礼:猪腿要留蹄,物品成双留底。并另备“缘钱”(铅钱)、乌糖、姜母、芋种、油麻、菜籽、大麦、火炭善.备用红纸包装或箍好,放来盘给挑回去,寄意“人未到缘先到”和“热焰”旺盛之意。
盘食之风,本两小担,四小担,变四大担。80年代后,长坑、感德等地,还要百斤猪肉、百斤冬米糍、百斤蓼花、百粒红蛋;龙涓地域要几百块大肉饼。各地习俗,盘担要成双,有时几十挑。挑盘的工力,女家要付红包,这天付多少,明天陪新娘来的“客仔”礼,男家要加倍送给。
二、娶 亲
嫁女 女家嫁女,要备六大项和七事。六大项就是:
人门缘份缘钱、乌糖、桔仔、冬瓜(置盘内随嫁)。’
衍传“威实”白短衣裤、四幅裙、乌巾、手巾、扇、纱灯、围身腰巾(随嫁)、肚裙:内
藏袋子,系在新娘怀腰问,袋子中放菜籽、芋头、姜母、油麻、泥孩儿、火炭、乌红白线各
二粒;肚裙内又藏鸡翅连褪,猪骨连陶,鸡心、蛋一对。
闺房用具 火烘(火笼)、桩盒、脚桶(随嫁)、尿盆(新娘带入轿)。
纺织成家“绩筐”、梭仔、簿博、籀中、“祭管”1“栉1‘”1铣禾苛苛葫锅用是0
添花剪做 剪刀、竹尺、针、线、乌布。 .
种鸡归宁 种鸡,雌雄一对.馒食百_二粒(归宁随带回)。
有的还备特等茶叶,有的传植特别品种茶苗随嫁,如乌龙茶中的9黄旦”,便是当年嫁女黄旦随嫁王耽培植的特种茶叶。
过去湖头的官宦家嫁女,除衣物首饰外,还有田契和房内床桌等用具及棺木随嫁叫“满
堂红”。
50年代,新婚姻法颁行,婚娶特简,嫁女不拘妆奁,有的还曾用锄头、棕蓑、大笠陪嫁,
表示勤劳农作之意。
女家嫁女的七事:嫁前五事,嫁后两事(嫁女前的三、五天内)。
“哭缘”也叫“哭嫁”。女儿久在父母身边,现将生离,难免哭念惜别。也有因婚龄较低,一旦作人媳妇,要负其家“挨垄”(脱谷壳)、舂米、炊食、饲牲畜、织布等等繁重家务,一肚子埋怨而连哭带诉地“哭嫁”。母亲也在惜哭着女儿、寄望女儿嫁到男(夫)家好缘分。。
“出门惜、入门笑”女嫁前的三、五天内,伯叔兄弟,各要煮一大碗丰厚佳点(点心)请嫁女,表示惜别,叫“出门惜”;嫁女婚后初归宁,要备送一礼品和红包回馈,叫“入门笑”。
“开面”嫁女出阁前几天,要请一个“福寿大姆”用纱线绞净面上的细毛,叫“开面”,也叫“挽面”,使面肤更白洁细嫩。
“上头”喜期的大清早,新娘先在娘家“上头”。作妈妈的和“送嫁嫂”帮同请来的“福寿大姆”,在“天公”灯下,八仙桌前,面向祖先,引“新娘”就座正位,送嫁嫂念:“坐得正,得人疼,坐得‘在’(牢),好夫婿。”大姆把少女额前两绺长发,连原有脑后的三把发,共五把,合梳成髻(俗语有句“三把头发五把梳”,即“结发”之意),系扎红髻索的髻心,别上笄针,带上金钗银插,穿上耳环,佩上手镯、足环,穿上嫁衣、四幅裙,再披红袄,福寿大姆净手脸,便妆重用梳子在新娘发上稍梳三下,口中念“上头带笄是大人(‘及笄’)。大还大,小还小,是人媳妇免人教,奉侍翁姑要有孝”等训语。
上轿“上头”礼毕,送嫁带新娘“辞桶”(辞去在娘家的便桶,入房解小便),再出厅,例要其父亲手为女罩“乌巾”(遮羞布)后入轿。有的父为爱钱,滥许婚事,女有不如意者,往往在这时,状似依依难舍,实也抱怨,而一把揪住其父胸襟。放声大哭,不愿上轿,弄得父母哭,女儿哭,旁人伤心,满厅都是哭声;经婶姆劝解,母才代罩乌巾,扶女入轿,父亲贴上封条(写官衔。无官的,写“清白世家”)。这才纱灯一对在前(沿袭初民抢婚痕迹),嫁妆担担成双,花轿在后,从大门而出。刚出大门,常有同宅的婶姆,用扫帚从轿后的大门处扫入,顺手关上大门(意扫回“福气”,不让都被新娘带走)。
湖头以前官宦家嫁女,有的轿前红联采、红凉伞和“八音吹”迎送,有的陪嫁娴婢,护
花轿前,还有送嫁嫂和娴婢两挺无盖顶的轿。
花轿离家不远,到水沟地方,送嫁叫“放扇”,家内弟弟跟着拾扇。送嫁念:“好的心事(事与扇同音)随轿到,坏的心‘事’顺水流。”这样。便扬长而去。
嫁后两事:添花,古例婚后三日,新娘的弟弟身着盛装,由一个“客仔”挑“花担”,内放花粉、剪刀、竹尺、针线和布,到新郎家添花(换花),男家专席欢宴,下午回去,新郎新娘及翁姑,都要给这新舅子“衫带礼”,花担内,回送“春花”、“吉花”和馒食,还送肩夫“客仔礼”。40年代后,渐渐改于喜期当日,新娘出门后的另一时辰,就去“换花”。
归宁,婚后七日(有的十四日)新娘归宁,俗叫“娶倒返”,男家一个“小叔”挑一篮
“馒食”伴新娘回娘家作第一次客(大多女婿同往),娘家备筵款待,新娘要分送出嫁时煮“惜别”点心的各家以糖品和红包,作“入门笑”。晚上要“入门鸟”(天黑)才会生“乾埔”
(男)。
迎娶上头:男家必先择吉时安床,要有男孩有在上滚翻,叫“翻铺”,象征生“乾埔”
(男)。夜晚,要有男傧相与新郎同床,避免单人睡觉。
、 喜期的大清早,“上头”大礼:在厅口“天公灯”下的八仙桌,挂上红桌裙,点亮大红烛。
桌上放新“斗灯”一只。斗灯是贴有红纸的大米斗,中装快满的大米,米上插一根新木尺、新剪刀托住新镜子,镜前新灯火盏灌满生油,浸着七条草灯芯,以长条“冬瓜”作火挑;火盏两旁放一糯米甜“馒食”和纸制的“春花”、“吉花”各一对,镜子与火盏正中处,置有“财
宝”(镇家金银,后多用钱币)。“上头”时,点亮火盏,家主扶新郎出,坐在八仙桌前椅子面向堂上祖先。由族中一福寿长者,异常严肃地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念“上头戴髻是大人,大还大,小还小,从此大丈夫,成家立业”。新郎抱斗灯入房,排于床左和床右与“发糕”相对,忌外人进房(尤忌生肖属虎的和冲克的人)。斗灯的灯芯燥油时,新郎要亲身添灌,别人不能代替。斗灯火长夜不能熄
新娘到家花轿到男家,在连串鞭炮声中,先歇在大门前的一方,叫做“镇地”,意即新娘从此是这里“镇地”的人了。
人厝吉时一到,轿夫兜轿入大门。从下厅越过庭中炭火熊熊的烘炉。花轿上大厅,向内
放下。新郎起掉轿门的封条,下马威地用左脚往轿门一踢(俗叫“踢轿门”),掀起轿帘,已
有小叔(新郎之弟)提红灯请新娘出轿。福寿大姆捧着“米筛笠”(内装新郎的裤和馒食斗笠
各一),遮上轿门顶,大姆和新郎、送嫁牵新娘出轿,“米筛笠”随遮盖头顶,导入新房。
人房一进房就要踏破房槛内已先铺好的一块新瓦,入房后米筛笠放在床顶。
“米筛笠”和门槛内的瓦,寓有明亡后.一些孤臣遗老企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夫妇
“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沿袭成为流俗。
新夫妇入房,送嫁关上房门,举行“合卺”成亲礼,新郎新娘相对坐定,送嫁叫挑鸟巾。
世俗新郎早知道要把新娘罩头的乌巾揪踩在脚下,好让新娘一辈子乖乖听话;而新娘也准备
不让乌巾落地,争着“夫妻并头做”。一听“挑鸟巾”,早已悄悄执紧乌巾一角。所以“挑乌
巾”时,常出现新郎扯,新娘拒的对扭局面。为不失和气,送嫁便从中缓解地按住他俩的手,
念“ 郎 君会,娘子‘1势:(贤),乌巾一人揪一头,生子传孙人人都出头”。但如果还对扭不放,送嫁再念:“双人合着揪,明年生一个‘乾埔’(男)肥‘纠纠’’’。送嫁即把鸟巾藏入新郎袋里去,从而便引导新夫妇重再对坐换丸。送嫁捡新郎碗中的丸,往新郎嘴唇一擦,继对新娘嘴唇也一擦,把丸放回原碗;再捡新娘碗中的丸,往新娘嘴唇一擦,再向新郎嘴唇也擦过,当为都吃过丸子。换丸时送嫁一边念着吉语。
换丸后,送嫁便拉新夫妇相碰肩,亲嘴。以前,一般婚龄偏低,新夫妇年轻幼稚,送嫁
娘就担负着对新婚夫妇的夫妻生活作暗示和诱导的责任。 ’
拜天地 房内程序告一段落,便开房门,导新郎新娘上大厅,先拜天地,又拜“土地公”,
再拜祖先,然后对面互拜。每一过程,都念吉语,体现谋求蕃衍、富贵的祝愿。
宴客:新婚喜宴,厅堂正东大多是新郎的母舅为首席。40年代后,“换花”的古例改在当天新娘入房后就来“添花”。故正东大位便让新“舅子”为首席了。俗例,新婚宴第。道菜必是“甜丸”,作为新“舅子”今天姐嫁出,已不“团圆”,就不吃“丸”,例要另具一碗鸡腿面线排在舅子面前以代。
俗例,喜宴每席人数都要双,席不能排在露天。
宴开始,喜炮大鸣,上几道菜后,送嫁嫂乘隙向席上念好句敬茶,宾客茶后给“压盅
钱”。送嫁和宾客有时念“四句”逗趣助兴。过去湖曼盲衙婚宴-席间常伴就乐此风已竞。
40年代后,嫁娶渐渐不用送嫁嫂。席间,改由新郎、新娘按席敬茶,但压茶盅习俗,没再见。谒翁姑次日(有的第三日,3今多于是日),:送嫁嫂带新娘谒见翁姑请茶,新郎逐一启示称呼,新娘跟着叫“阿爹”、“阿娘”。翁姑受茶,各送饰物压盅。其余家人和亲戚也如是. “一请茶。
‘
闹洞房县内原很少闹洞房。40年代后,开始有人闹起洞房。80年代后,更升级,闹的花样繁多:“双龙抢球”:“观音滴露”、“夫唱妇随”、“负娘过渡”等等;有时搬出恶作剧的戏谑节目。’弄得难解难分。 拜灶君婚后第三日,送嫁嫂带新娘下厨房,俗叫“拜灶君”。送嫁对新娘每一动作,都念
好句。送嫁嫂教新娘叫猪,新娘跟着叫“营呀……营呀……”再撒谷饲鸡,又教叫鸡:“昧、
昧、昧”,新娘一一照做照叫。然后出灶间,到大门边见“土砻”(脱谷壳具),往厅边见织布机,出大门口汲井水,又往屋边看踏碓,再到屋角熟悉厕所。每个过程都念有好句。见习毕,才随送嫁嫂入房休息。
会亲报生日 婚后次年,逢新娘的“生日”,父家要备衣服、蛋、线面到女家为女做“生
日”,男家盛意招待。
三、其他婚俗
续婚男女双方失偶或离婚的,男再婚叫“续娶”,又叫“续弦”。“一切礼俗从简。女丧夫或离婚再嫁,叫“改嫁”。封建社会,女丧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妇无子可依的,那要经夫家翁姑和亲戚同意,与媒议好身价,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从正门出去,只能后门或边门走出,步行一段路,事先备办一担较丰盛的“酒菜”饭,排于路边烧楮纸,向葬亡夫方向诉说“哀情”(俗叫烧路头纸),用笕梳(织布机上的用具)卡在路中(意已为其尽纺织之责),
不敢回头,溜转弯路,续步行一小段,再乘轿或乘车到续娶家去。这家原来已有子女,对续
娶母称“继母”。如果改嫁妇带来其前夫子女,叫“入继子”。
纳妾封建时代,男人常多妻妾。民国初,县内豪强常靠权势、金钱,占民妇,迫民女为
妾(俗叫小姨)。小妾社会地位低。古纳妾叫“纳庶”,不能与正配平等。解放后实行一夫一
妻制,已不见有人纳妾了。进赘 男到女家承接其宗祧,叫“进赘”。进赘家叫“招赘”。也有与其家死了儿子的媳妇结婚的,叫“接赘”。进赘、接赘婚后生子女,若议定承两家宗祧的,叫“两承双头顾”。解放后,改变旧观念,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已形成社会新风尚。
童养媳也叫“苗媳”。将女儿给人家作“苗媳”,长大了,多与其家儿子结婚。先回母家,
按嫁女仪式嫁到男家的;也有不回母家,。于喜期清早与其家儿子一同“上头”成婚的,但也有其子和童养媳平时不相爱,而把童养媳另嫁他人。
娴婢过去,有钱人买穷人的女儿作为娴婢,有的随富家女出嫁,叫作随嫁娴,有的另再
择配。但社会地位低。1950年后,已没此俗。
嫂就叔就是大哥死了,嫂尚年青,而与“小叔”结婚的。传统观念,大伯丧妻不能与死
了弟弟的小婶结婚。 ‘
四、新式婚嫁
文明婚礼 30年代,县城、蓬莱、湖头、官桥等地就有少数学人,借用学校或布置自家厅堂,举行“文明结婚”礼。新郎、新娘盛装,司仪唱礼:(1)婚礼开始,(2)奏喜乐,(3)证婚人入席,(4)介绍人入席,(5)来宾入席,(6)主婚人及亲属入席,(7)男女傧相引新
郎、新娘入席,(8)全体肃立,(9)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10)新郎、新娘用印,(11)证
婚人用印,(12)介绍人用印,(13)主婚人用印,(14)新郎、新娘交换饰物,(15)新郎、新
娘互行鞠躬礼,(16)证婚人致训词,(17)介绍人及主婚人致词,(18)新郎、新娘致谢(向
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行一鞠躬礼),(19)奏喜乐,(20)礼成。
婚礼毕,举行宴客,新郎、新娘坐首席。席问向各席来宾敬酒。有的婚后为蜜月旅行,游览各地名胜。40年代后,也有好几对新婚男女,同时在一起联合举行文明结婚礼,仪式较庄重,各有主婚人、介绍人傧相,请地方名人证婚。但举行此种集体婚礼的不多。
喜事新办40年代以后,有的已不用送嫁,而“上头”、“拜公”、“见公婆”、宴客等还照旧俗,但“盘食”之风较简。有的山区,家境清贫的,则于农历除夕,行简单的合卺礼,俗称“送做堆”,不计较什么仪式。
解放后,男女结婚,只要符合《新婚姻法》的规定,就可办理登记。1950年到1957年间,不计聘金,喜事提倡新办,婚礼简朴,社会风尚焕然一新。60年代后,“聘金”议亲,故态复萌。
50年代以后,有的新娘已不乘花轿,只遮一把雨伞(忌露天)和挑衣担的,由新郎带着
步行到男家。后期,进用脚踏车代步。60年代后,又渐起用三轮、四轮摩托车代轿。70年代后,更进用小汽车婚嫁。未通汽车的乡村,仍用脚踏车(婚嫁一行人数宜双忌单)。
60年代后,较多青年男女,自谈恋爱,婚嫁不拘形式,有的只新郎带新娘到男家的;有新郎新娘连同男女傧相和女伴到男家的。而男到女家落户成家的,则由男伴陪到女家,也渐成新风。80年代以后,新郎新娘采用到外地“旅行结婚”的渐成风尚。
I. 安溪哪里的女孩最好
这种事情要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