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朝姜白石《咏元宵》每一句诗的表达的意思!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你说的是这些诗吗?
说真的,姜夔的诗果然远远不如他的词啊。
第一首诗,其实很多诗都是这样的手法,先写景,然后抒情,抒情的最高境界,无外乎是,通篇诗词,无一字表露感情,但读者阅之,必能感其情感——有人或许会说这不是婉转吗?好听点叫婉转,难听点就是故意绕圈子,实际上,中国传统向来如此——举一个例子,中国绘画是什么?写意!西方绘画是什么?写实!
前两句“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中规中矩罢了,后两句就是抒情的了,风雨夜深人散尽,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白石道人自命清高,老子就是这样!你们他妈都滚吧!我一个人清净——嘴巴硬?没用!世人都一样,表面上比头牛还倔强,内心谁人不希望快乐团圆使自己理想实现呢?
人生不得意十之八九,宋朝那群词人,得意的少失意的多,得意的我想晏殊算一个,所以他的词虽有悲,却更有壮——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婉约为主、以豪放为辅,普通人只能看到其中的悲,西风凋碧树,你说可怜不可怜?独上高楼,这个独字又能显现,然而笔锋一转,望尽天涯路!老子虽悲、可更壮阔!简称“悲壮”!
姜夔自然不是晏殊,他是一个失意人,失意人很多,苏大胡子、辛小屁孩都是失意人,东坡嘛,喜欢讲人生,稼轩嘛,喜欢“壮悲”,意思是,老子和你晏殊不同,晏殊是婉约派的,以婉约为主,老子是豪放派的,虽然也有婉约之意,但还是豪放为主,所以叫“壮悲”而不是“悲壮”
姜夔,是词中狷者,苏轼稼轩则是词中狂者,狂狷二者,是对立的,但也是等同的,意思是,你别以为你狂我狷就比我高人一等!
风雨夜深人尽散,有不甘的味道,谁人懂我的这种意思,好听点就抒发,难听点就叫装!不过想想,古代这群人装的是少数,不像现代人,古代人有时候连 饭都吃不饱,抒情不应该?现代人能吃饱饭没有战争,还不知道满足,只知道装 笔 无病呻吟,可笑可笑!
孤灯犹唤卖汤元——如果是装的人写的,也是一种极高明的装,孤灯犹唤卖汤元,意思是,老子肚子饿了,但老子是谁?岂能单纯的肚子饿?这孤灯是谁?孤灯当然不是人,只是一盏灯,他本来没有感情的,但姜夔硬要赋予他感情(注:中国诗词当中,很容易给各种物件、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是皇帝他娘偷情的对象还是绿帽子的千年王八万年龟,一件死物都能抒发情感,这在诗经中叫 兴),孤灯啊孤灯,看你也是个处男灯那么可怜,和老子一样可怜,但老子好歹破处了,你小子跟我同病相怜,那把这个卖汤圆的叫来,我请你吃汤圆我们两个人就搞基吧!
看看,其中的凄凉不言而知。
这卖汤圆的,为了赚钱养家也不容易,大半夜还摆摊,唯有孤灯相伴,孤灯说:我是老板的,你他妈滚!然后姜夔更加孤独。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第一首嘛,是第一人称,虽然不怎么看见,但都赋予着诗人的情感,第二首嘛,上帝视角,坐看人间风云变态。
一般来说,按《人间词话》的说法,一个是有我之境,一个是无我之境,不要以为无我胜有我,两个都是一样的。
也可以说,一个是造境,一个是写境。
举一个例子,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果断造
写嘛,就是遵守客观的
明天再说,老子困了!
2. 描写女子美丽笑容的诗句
这一句的解释是: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 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3. 请问“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何处作者及诗的意思。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3)掀起帘子看到美女的笑容是什么诗扩展阅读: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
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
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
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
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有暗香盈袖”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
“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全篇最精彩之笔。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
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4. 解释:唐诗《陌上赠美人》 请教高人
诗的表面意思其实是很简单的,但里面却包含着很深层的意思.既然你不求深的只求浅的,我就当翻译古文帮你翻译下:
我骑着俊马神气的踏着落下来的花瓣前行,
我手上垂下来的马鞭简直可以拂到"五云车"(传说神仙驾驶的车辆).
美女见到我的时候掀起用珠子的门帘笑起来.
她们指着红楼告诉我,那就是她们的家.
第一句,把自己比喻成俊马,把美人比喻成落花,为下面的人物出场做准备.作者有点轻佻的意思,把自己比喻成俊马,也可以理解为英雄之类的,把美人比喻成落花,任人采摘.
也有可能作者是纯粹的为了营造一种和谐的浪漫气氛.
第二句就开始写自己是如何的潇洒具有英雄气概.可跟神仙比.也是李白惯用的浪漫手法.
第三句,开始写美人,在路上遇到美人,美人冲自己的一笑.互生情谊.
为最后的一句作铺垫,以免让人觉得突兀.
第四句,转换角度,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告诉看官们!美人邀请他去她家...
因为这句话,如果用作者的第一人称写出来可能人们就会觉得是作者在想入非非,用第三人称让人感觉,哇,他真幸福.增加了事情的可信度,这是一妙处.
其实这首诗在李白的诗里面算不上什么佳作,只能算是小诗,简单的叙事.只是情节简单但生动.这就是这首诗最值钱的一处.
个人鉴赏心得.
5.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漫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黄昏时分,春游抵暮而归之人络绎不绝,香车辗转,轻雷滚动,马蹄轻快,铜铃声声。入京的官道上,一匹白马追随一辆香车,由远而近奔驰而来。
“晚逐香车入凤城”,凤城这时是指都城。一个骑马游春的少年郎在黄昏时分的回城途中,看到一个美丽女子坐在一辆香车上。于是他就追着这辆载着美人的香车进了城。
“东风斜揭绣帘轻”,东风是指春天的风,女子坐着的香车有帘子。多情的东风温柔地吹来,轻轻斜斜地掀起了那张紫色绣帘,少年骑马一直在旁边追着香车,所以女孩子“慢回娇眼笑盈盈”,带着笑意看这个游冶少年。这笑是觉得有趣好玩,还是鼓励和爱慕?总之令骑马少年怦然心动。他盯着车中少女的如花娇颜,如同被摄去了魂魄的木偶,竟是痴痴忘情,不知身何所之。饶是如此,他却不敢跟女孩子打招呼,由于古代法度森严,“男女授受不亲”,所以男孩子就有了“消息未通何计是”的叹息。他没有好办法,又不忍离去,“便须佯醉且随行”就只能装着喝醉了,厚着脸皮一直追,“依稀闻道太狂生”,隐约听到女孩子在车里骂了一句“他简直是发疯了。”
唐朝街头那一刻萍水相逢的追逐,在韵脚铿锵的美丽词句中瞬间凝固下来,令唐朝的风情永不落幕。
词中的“凤城”指京城,帝王所居之城。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仇兆鳖注引赵次公曰:“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依稀闻道太狂生”,好像听到车中女子责怪说:“简直太疯狂了!”太狂生:大狂妄了。生,语尾助词,诗词中常用,乃唐宋口语。李白《戏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这首词写一少年骑马追随一辆女子乘坐的香车,一直回到都城的颠狂举动。李冰若在《栩庄漫记》评道:“子澄笔下无难达之情,无不尽之境,信手描写,情状如生,所谓冰雪聪明者也。如此词活画出一个狂少年举动来。”其实,此词妙处在于生动地写出了晚唐时代城市青年谈恋爱的一种奇特方式,使人对古代社会生活细节有了某种近乎直接的观察。
在张泌这首词里,那年暮春,东风揭开了女子香车的绣帘,娇眼中对那骑马少年郎满是盈盈笑意。胆大的少年郎假装喝醉了酒,随车追逐,争取答讪,以通“消息”;而车上姑娘对此种近乎狂诞的追求却欲拒还迎,心情复杂,忽而是“慢回娇眼”,忽而低声娇嗔。这样有声有色有趣的唐代民情风俗画并不多见。这种春日里的风花雪月,这唐朝女子对于少年郎笑骂娇俏,也说明唐朝民间风气和女子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
唐宋多有游春踏青的盛会,从元宵夜到寒食、清明,中间至少还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和三月三日的上巳等。年轻男子锦衣轻裘,白马雕鞍,扬鞭出行,赏花踏青。久未出闺阁的女子便乘坐香车出行。她们虽坐车内,偶尔也会拉开帷幕欣赏美景,露出红颜香腮,妙目流盼。古时青年男女并没有社交自由,少年们看到自己中意的人,就只能骑着马追随,这就是“随车”或“逐车”。逐车、随车过程中,双方眉来眼去,情生意动。如李白:“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摇指红楼是妾家。”白马少年气宇不凡,以鞭拂车,颇为大胆。韩愈也有诗云:“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骑马闲行,终至随车,一见钟情。
这位少年色胆不小,对姑娘尾追不舍,鲁迅称其举动为“唐朝的钉梢”:“‘钉’者,坚附而不可拔也,‘梢’者,末也,后也。”(《二心集·唐朝的钉梢》)
6. 河图的倾尽天下,有什么背景故事么
历史上没有这个人物。河图《倾尽天下》的背景故事:
周帝白炎死在称帝十载后的一个雪夜。这个草莽出身的皇帝不喜奢华,逼宫夺位后便废弃了前朝敬帝所建的华美宫室,而每夜宿在帝宫内的九龙塔,死时亦盘膝在塔顶石室几案前的蒲团上,正对着壁上一幅画像。倘有历过前朝的宫女在,定会认出,那画上颜色无双的女子,正是前朝敬帝所封的最后一位贵妃。
原来在倾国的十年之后,白炎终究追随那人而去。他身后并未留下只言片语。于是所有关于周朝开国皇帝的谜团,都与那悬于九重宝塔之上、隐在七重纱幕背后的画像,一并被掩埋进厚重的史书里。
(6)掀起帘子看到美女的笑容是什么诗扩展阅读:
《倾尽天下》是由finale作词,河图作曲、编曲并演唱,收录在专辑《小楼古风精选》当中。主要讲述了周朝开国皇帝白炎、前朝敬帝与前朝最后一位贵妃朱砂的故事。衍生了多个版本的MV,但只有河图、七雪、紫堂宿三人所COS的MV获得官方授权。
7. 描写女子“美丽笑容”的诗句有哪些
1、《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宋代:秦观
香靥凝羞一笑开,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长春困下楼台。
翻译:香脸含羞因莞尔一笑羞容随着消失,腰肢如柳条般摆动着相偎相挨地走着,春天白日太长倦意浓厚而走下楼台。
2、《长恨歌》唐代:白居易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翻译: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3、《十五夜观灯》唐代:卢照邻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翻译: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4、《浣溪沙·闺情》宋代: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翻译:一个面容姣好的少女,她的笑容像荷花盛开,斜坠的云鬓,双手衬着雪白的香腮。她的眼波灵活可动就像能说话一样。
5、《硕人》先秦:佚名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翻译: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8. 形容美女笑容诗句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亭亭玉立
雍容华贵
仪态大方
面若桃花
呵气如兰
一笑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