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张旭·李三隐·张泌·李频·顾况·柳中庸·刘长卿·金昌绪分别是哪个朝代人
1.唐代书法家,字伯高,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2.李商隐,晚唐着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3.唐末作家 4. 唐代诗人 5. 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6.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7. 唐代着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 8. 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
‘贰’ 《渡汉江》作者李频是何时人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
来自于网络
满意请采纳~
‘叁’ 谁知道温庭筠能不能讲两个他比较经典的事
温庭筠 (约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有个温庭筠与鱼玄机的故事: 温庭筠长得丑,但人却风流,而且颇有男人魅力,以至于让鱼玄机这个着名的美女难以忘怀。 温庭筠和鱼玄机的认识应当是机缘巧合。鱼玄机是晚唐着名的才女,女诗人。原名幼薇,字蕙兰。鱼玄机的父亲是个落魄秀才,因病过世后,鱼玄机母女生活无着落,只好帮着一些妓院洗衣谋生。温庭筠长得虽丑,却很风流,是个着名的浪子,喜欢在妓院里混。他就这么认识了鱼玄机。那一年,鱼玄机也不过11 岁左右。温庭筠看鱼玄机聪明伶俐,就收她为弟子,教她写诗,也顺便照顾一下她们母女的生活。快60 岁的时候,温庭筠得到一个做巡官的机会,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他得离开长安,离开鱼玄机,到外地去了。在一起不觉得什么,离开了才觉得缺少什么,心里空落落的。鱼玄机觉得她爱上老师温庭筠了。于是连续修书,表白心迹。温庭筠虽然风流,但师生的界限他还是坚守了。该怎么拒绝鱼玄机呢?他想了好久,决定将少年才子李亿介绍给她做老公。 李亿对她还不错,但是李亿老家的老婆见丈夫带着鱼玄机进门就不客气了,先是打,然后赶出家门。万般无奈,李亿将鱼玄机送进一座道观内,说三年后再来接她。她成了道姑,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叫道号“玄机”的。 “过尽千帆皆不是”,三年的等待,是一场空。她开始改变自己,不再等什么男人。她成了艳丽女道士,什么男人都陪过夜,不少男人成了她的入幕之宾,把个修行所变成了妓院。后来因为争风吃醋,一时失去理智,把情人的贴身丫环鞭打致死。这起命案很快被搞到官府,声名狼藉的鱼玄机被判处死刑,斩首。那一年,鱼玄机还是个妙龄少妇,26 岁。 温庭筠在千里之外,听说自己的学生落得如此下场,痛心疾首。而他自己呢,日子混得也很狼狈。在襄阳当小小的巡官时,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一起交游,喝酒,酬唱。后来,离开襄阳,去了江东,又到了淮南。 还有个唐宣宗与温庭筠的故事: 有一次唐宣宗在外面遇上了温庭筠,温庭筠字飞卿,人送外号“温钟魁”,看来是一幅凶神恶煞的模样。温庭筠盯着普通人打扮的唐宣宗左看右看之后评价说:你大概是州里司马一级的官员吧?宣宗说不至于吧!温庭筠往高的说了一些:那就是节度府的主薄,唐宣宗再一次否认。温庭筠没有继续往下猜,在他看来对方的官职也大不到那里去,没有必要再待见。被人家说成是国家的下级官员,唐宣宗一定很郁闷。 温庭筠很有才气,学子们在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时要做律诗,一首诗是八句,温庭筠左右手一交叉就想出一句,手叉八下一首诗就写成了,人们叫他“温八叉”。温庭筠可以说是才思敏捷,有些人做诗却难得多,一个叫李频的人说自己“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有人就评论说,可惜了这颗心,干什么不好偏偏在五言诗句上用破了。 大凡有才气的人都有脾气,才气给人与暖意,脾气给人与冷意,冷暖双气接入。唐宣宗微服私访,温庭筠讲出话来很不客气,你可以说那是温庭筠等闲不识君王面,性格自然流露。宰相令狐绹温庭筠是认识的,温庭筠照样是冷嘲热讽,有一次令狐绹询问起一个典故的出处,温庭筠解释说这个典故出自《南华经》。
希望采纳
‘肆’ 写出淳安的名人(三个)
方储(?—93年),字圣明,歙东(今淳安)人。聪颖博学,曾注释《孟氏易》,知天文五行,精占卜之学。东汉建初四年(79年)举孝廉,授郎中。汉章帝一次召集文武大臣议事,令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方储则居正中说:“臣文武兼备,任所使用。”章帝夸其才,将乱丝一堆,交方储整理。方储拔佩刀将乱丝斩为三截说:“乱必剪之,而后理!”帝嘉其胆识。出为句章(今余姚东南)令。又历任阜陵(今安徽全椒县)、阳翟(今河南禹县)令。后归奔母丧,克尽孝道;负土筑坟,种树干株。元和元年(84年)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授议郎,转为洛阳令,升迁太常。永元五年(93年),和帝去城郊祭天,方储劝阻说:“天气当有变,御驾不宜出郊!”和帝不从。出城郊时,天气无变化迹象,和帝责储妄言欺君,方储忿然饮毒酒自尽。不久,天气突变,洛阳一片昏暗,天下冰雹大如斗,死者千计。和帝方悟储有先见之明,深为内疚,即召方储,而储已死。和帝悲痛欲绝:“储死,谁与我共治天下呢!”追赠方储为尚书令、黟县侯。命官护尸归葬歙东。
吴少微,新安(今淳安)人。唐武周长安年间擢进士第,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尉。与雍州武功人富嘉谟同官友好,并与太原主薄谷倚共享文名,时称“北京三杰”。当时,天下文士多以徐陵、庾信为宗,文章华而不实,气调渐劣。唯独吴少微和富嘉谟与众不同,为文皆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故时人争慕仿效,遂自成一家,称为“吴富体”。玄宗时,吴少微调吏部,与富嘉谟参与《三教珠英》的编修,后拜右台监察御史。已而,卧病,闻嘉谟死,哭而赋诗,不久亦卒。着有《吴少微文集》等。
方干(809—888年),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从小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方干门人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杨桂枝(1162—1232年),女,南宋宁宗皇后,淳安县辽源十五里坑(今里商乡杉树坞龙门墈杨家基)人。少时,以姿容选入宫中。庆元元年(1195年),始封平乐郡夫人,尔后进封婕妤、婉仪。五年,又封为贵妃,至嘉泰二年(1202年),被宁宗立为皇后。杨桂枝性机警,能辨奸佞、别贤良。诛奸臣韩侂胄、拥立理宗,皆出其谋。开禧元年(1205年)十二月,备奏浙江百姓苦于重赋,由于缴不出“生子钱”,凡有育男者,均湮没不举,宁宗应杨后的请求,御批“尽免两浙生子钱”。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宁宗去世,理宗即位,尊其为皇太后,并且垂帘听政。次年四月,撤销垂帘听政。死后谥“恭圣仁烈”。
钱时(1175—1244年),字子是,号融堂,淳安蜀阜人。幼年即奇伟不群,不肖世俗儒生之见,绝意科举,深究理学。因游慈溪,成为杨简门下高弟。杨简深爱之,大书“融堂”二字相赠。时江东提刑袁甫器重钱时才学,特设象山书院,请钱时为主讲席,一时风闻远近。当地及新安、绍兴郡守闻讯后,厚礼延请他去郡学授课。钱时论议精辟,指摘痛快,听其讲者,皆有所得。右丞相乔行简闻知,向理宗推荐:“钱时夙负才识,尤通世务,田里之休戚利病,当世之是非得失,莫不详究而熟知之,不但通诗书守陈言而已!”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二月,理宗召见“布衣”钱时,特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助修国史。并令严州守臣抄录钱时着作奉上御览。不久,出佐浙东仓幕,李心传奏请召为史馆检阅,旋以国史编修未毕求去。后授江东帅属归里。于蜀阜创办融堂书院,日与群徒讲学,是为淳安书院之始。钱时着述宏富,有《周易释传》、《尚书演义》、《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等。
黄蜕,字新之,号警斋,淳安合洋人。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进士,廷试第二名。时方逢辰未第,以“状元留后举,榜眼探先锋”联对向他道贺。黄蜕即以“欲与状元留地位,先将榜眼破天荒”答之。次科(1250年),方逢辰果中状元,因而一时传为美谈。黄蜕学识渊博,着作不留稿,人得其片纸必珍藏之。举进士后,初授建昌军佥判,后升迁为大理寺卿,所至皆以文学知名。未几归老,学者称为“警斋先生”。
何梦桂(1229—1303年),字岩叟,号潜斋,淳安文昌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举进士,廷试第三名。其侄何景文,亦登同榜进士。宋度宗得知何梦桂与黄蜕、方逢辰同堂就读于石峡书院,故御书“一门登两第,百里足三元”的联句相赠。何梦桂初为台州军判官,历官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元初,御史程文海推荐,授江西儒学提举,不赴。筑室富昌(后改名文昌)小酉源,着书自娱,终老家中。学者称之为“潜斋先生”。着有《易衍》、《中庸致用》诸书。其《潜斋文集》11卷,收入《四库全书》。
洪震老,字复翁,淳安光昌乡银塘(今塘边村)人。元延佑三年(1316年)举人,后荐举入上都(即内蒙古之多伦),因上丞相书,鲠直不讳,不久即弃官归家。隐居故里石壁峰下,收徒讲学,人称“石峰先生”。洪震老尤长于诗,其诗气格昂藏,词锋艳发,览物品游,往往超脱。着有《观光集》传世。
吴暾,字朝阳,淳安人。八岁能诗文。元泰定二年(1325年)进士,授官鄱阳 (今江西鄱阳)县丞,历官峡州路(今湖北宜昌)经历,所到之地皆有政绩。不久,解印归里,授徒讲学以终。时与宋梦鼎、鲁渊、张复并称“春秋四家”。吴暾去世后,朝廷追封为翰林修撰。有《吴修撰集》传世。
鲁渊(1319—1377年),字道源,号本斋,淳安县岐山(今临岐)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进士,授官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市)县丞。归家省亲,时值农民起义烽火自徽州蔓延至淳安永平(即威坪)一带,行省发文,征召鲁渊与监郡脱脱领兵拒敌;接连烧毁义军营垒60余处,与元军主力会师于新安江中游地区。而后,鲁渊与富山巡检邵仲华共守豪岭。不久,豪岭失守,鲁渊为义军所擒,求死不得。次年,义军被元军主力击败,鲁渊得脱,起用为浙江儒学副提举,授奉训大夫,继升浙江儒学提举。后因病辞官回家,居岐山下。明初,朱元璋多次召用,坚辞不出。以教书为生,并亲事农桑,晚景凄凉。门人称之为“岐山先生”。着有《春秋节传》、《策府枢要》。
徐(田臣),字仲由,号巢松病叟,淳安徐村人。自幼颖敏,善属文。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秀才,以文章着名于时。诗文有《巢松集》行世。又工于戏曲,所着南戏《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系取材于萧德祥的《杀狗劝夫》而加以扩充、丰满。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文辞朴质,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并称为元明间四大传奇。另据抄本《传奇汇考标目》,他所作的戏曲剧本尚有《鲠直张志诚》、《王文举月夜追倩魂》、《杵蓝田裴航遇仙》、《柳文直元旦贺升平》等,今皆不传。
汪一初,字阳复,淳安人。从小好学,诗文皆有名。明洪武初,由守将推举入朝。召见时,朱元璋正在观书,便命他作诗,以考其文才。汪一初即以“上方观书”为题,赋诗一首,其中有:“花影上阶春满地,读书余暇问苍生。”朱元璋大喜,即命以白衣侍讲。一月后,授为儒学提举。不久,以父母年迈为由辞归。洪武十三年 (1380年),朱元璋再次召见他,以对策第一授官太常寺卿,一初恳辞不就,便命他以白衣巡抚山西,病死于颖州(今安徽阜阳县)。
徐尊生,字大年,号赘叟,淳安厚屏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山林逸士身份被召,与宋濂等18人共修《元史》。《元史》编成,又应召在宫中同修《日历》。其后,经宋濂推举,任翰林应奉,负责文字草制。未几,即以年老多病辞归。居家十余年后,由于朝中大臣竞相推荐,复召入京,徐尊生再三推辞,出为陕西教授,尚未起程即病逝。着有《制诰》2卷、《怀归稿》10卷、《还乡稿》10卷。
洪堪(1383~?),字子舆,淳安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洪堪以年少而力辞,故上命挂职暂归,以待成人后再行任用。永乐间,复召入京,授监察御史。洪堪在任职期间,“弹劾不避权要,风节凛然”,在朝中很有影响。一次,一位同事送他一对白鹇,洪堪当即写诗一首,将白鹇退回。诗中有句云:“白鹇本是山中物,何事飞来到柏台?”
徐贯,字原一,淳安蜀阜人。明景泰四年(1453年)举人,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初授兵部主事,后升兵部郎中,又调为福建右参议,分守延平、邵武等4府。时值当地饥荒,徐贯开官仓,减价出售,救济灾民。继而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有镇守总兵,多占军丁佃户,徐贯坚决取缔。后任工部左侍郎,会苏、松大水连年,前往治理。徐贯选拔能吏、传授方略,水患悉平。晋升工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以疾乞归,加太子太傅。去世后朝廷遣官礼葬,并追赠太保,谥号康懿。着有《余力稿》12卷。
方汉,字孔殷,号寿山,淳安进贤人。明景泰元年(1450年),考取浙江乡试第二名。天顺二年(1458年),又考取“五经”单科第一,授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次年,巡按陕西、甘肃等地,全心抚治,边境诸番王帖然畏服。成化三年(1467年),巡按四川,时川、贵少数民族起事,朝廷派兵征剿,而命方汉督军记功,随机行事。后任南通政司右参议,转调北通政司左参议,官至南京太仆寺卿,卒于任上,荫封二代。方汉平生博学多才,慷慨有节,从政之前曾讲学严陵,尚书徐贯、参政邵新和副使方中,出仕前皆为其得意门生。着有《寿山文集》。
何埅,字文达,淳安文昌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正统末年,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经常骚扰边境,并准备大举南侵,明王朝危在旦夕。何堕受命和御史杨春趱一起护运边饷,昼夜兼行,历尽艰难险阻。“土木堡之役”,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战后遗骸遍野,何埅在回京途中,沿途掩埋骸骨。景泰年间,户部尚书金濂为军兴财用之急,主张更变明朝长期实行的税亩之法,将夏秋两季的税粮一并征收,以备急用。何埅认为,这将扰乱民心,于国不利,代宗采纳他的建议。天顺六年(1462年)晋升河南管河右参议,当时黄河经常发生水患,两岸的人民深受其害。何堕到任后,组织民工修疏河道,加固堤防,使漕运畅通,人民生活得以安宁,深得河南人民称颂。
商辂(1414—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淳安芝山(今里商乡里商村)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第一。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殿试皆第一,授官翰林修撰。后历官翰林院学士、太常卿、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少保、谨身殿大学士等职。十四年,“土木堡之役”败绩,英宗被俘,瓦剌也先驱部大举入侵,人心惶惶。商辂偕群臣具本,恳请郕王即帝位,是为代宗。时有侍讲徐珵倡言南迁,商辂与于谦上疏抗言。至敌临城下,商辂与二三大臣,统筹经略战守事。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被送还北京,代宗表面上欢迎“太上皇”,暗地里串通心腹,废除英宗儿子的皇储地位,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代宗惟恐大臣们不从,各赐金银元宝,一时升迁者甚众,致有“满朝皆太保,一部两尚书”之谣。而商辂拒不接受皇上所封“保傅”之职,表明自己在“易储”问题上的持正立场。“夺门之变”后,英宗重新执政,第一个召见商辂,与商国是。时有石亨、张鞔、张辄、杨善等,窃弄权威,势焰可畏,商辂从容不迫,与他们辩论不已。因此,石亨等忌恨商辂,屡加弹劾,后终因于谦事被牵连下狱,最后贬斥为民,时年仅44岁。在罢官南归居家的10年中,多在深洞岭下“仙居书屋”赋诗自娱,并募工凿山开道,去险就夷,为乡梓做好事。成化三年(1467年),宪宗召商辂复出,以故宫入内阁参与机务。不久,言官林诚、胡琛等交章诋毁商辂。宪宗不信谗言,升商辂为兵部尚书,兼职如故;同时,要加罪林、胡等人。商辂却向宪宗进言:“臣尝请优容言者,奈何因论臣复责言者乎?”宪宗道:“真大臣也!”商辂为人宽厚有容,致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商辂直言持正,刚正不阿。以“疾作休致”而辞归故里。死后追赠太傅,谥文毅。着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以及所纂《宋元通鉴纲目》、《寰宇通志》等书。
胡拱辰(1416—1508年),字共之,淳安胡溪(今外桐乡)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授黟县知县,有政绩,升为监察御史,疏陈时弊八事。后因父去世而辞归守孝。景泰元年(1450年)重新起用,所陈之事,多被采纳。历任贵州左参政,广西、四川布政使,南京左副都御史、操江提督、南京兵部侍郎,最后,以南京工部尚书辞归。弘治中,巡按御史陈铨,曾向朝廷进言,说胡拱辰“退休十余年,生平清操如一日,乞加礼异,以励臣节”。朝廷月给米2石,每年给夫4人。卒后赠太子少傅,谥庄懿。
何绍正,字继宗,号裕斋,淳安文昌人。明弘治十年(1502年)进士。正德间,升任吏部给事中。时有中官廖堂镇守河南,倚仗司礼太监刘瑾权势,何绍正弹劾过他,因而得罪刘瑾,谪贬为海州判官。其后,又升迁池州知府,因州城年久失修,何绍正举事修筑。时宁藩之变起,兵抵安庆,池州百姓震恐不已。何绍正登城昼夜固守,化险为夷。又修筑铜陵防水护田堤坝五十余处,使当地百姓免受旱涝之苦。后官至江西参政。池州百姓立祠祀之。着有《遗爱集》5卷。
徐廷绶(1515—1578年),字受之,号锦泉,淳安妙石河村人。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徐廷绶考中进士荣归故里,适逢海瑞调任离淳,徐廷绶受乡亲父老之嘱,为海瑞写了《海刚峰先生去思碑记》。徐廷绶官授刑部主事,后升郎中。四十五年春,海瑞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触怒了嘉靖皇帝,被廷杖下狱,病危濒死。徐廷绶不避牵累,调药端汤,左右伺候,悉心扶救,海瑞才免于难。徐廷绶性严毅而仁恕,在刑部,总裁律例,平反冤案。时冯挡主东厂,气焰嚣张,人人畏惧。其以盗贼名诬诋无罪者十余人,下刑部复审,徐廷绶不畏权势,豁释无辜者8人。同僚皆悚然缩颈。徐廷绶道:“祖宗法在,不可挠也。杀人以媚人,如天理何厂其后,徐廷绶出任辰州知府。所至皆以建学校、治水患、赈饥民为己任。最后以陕西按察使致仕。
徐士讷,字恂若,淳安黄金里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河南嵩县知县。任职期间,革除一切无名杂派,并且勉勤治懒,“耕者竞劝”;兴建伊川书院,更设义学。亲自讲学,听者甚众,三年便化行讼息,百姓爱戴。以政绩卓着升为山东济宁知州。时值黄河大水,饥荒严重。徐士讷亲捐俸禄以倡赈,使全州富户也解囊赈济饥民,受益者十余万人。其他如定市价、惩凶尤、逐流娼,善政毕举。济宁之南有牛头河,纳南旺诸水,下经鱼台,注于八闸。黄河每一决口,由于诸闸淤塞失修,济宁南乡地势低洼,时遭水患。徐士纳详情申请浚河,并亲自督理,工程完成十之七,终因劳累过度,死于任上。徐士讷为官清廉,工部尚书汤斌称之为海内第一廉吏。人称其诗“有笔力,不事摹拟”,着有《亦种堂诗集》5卷。
方楘如,字若文,一字文辀,号朴山,淳安赋溪人。曾受业于毛奇龄,笃信好学,博览群书,以文章名天下。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选授顺天丰润知县,历官3年,以“烧锅失察”去官。自此以后,家居力学,清严律己,教书自给。曾在敷文、蕺山、紫阳书院讲学,其教必以正心术、端品行为本,门下多出高足。干隆二年 (1737年),以经学被推举,钦召纂修三礼,固辞不就。自是闭户着书,深究经学,潜心理学。又工古文,为文朴茂古奥,有济世之教。时人称其为“朴山先生”。着有《周易通义》、《尚书通义》、《毛诗通义》、《集虚斋学古文》、《离骚经解》及《朴山存稿、续稿》等。
吴祥达(1851—1914年),又名星亭,淳安县桥西镇人。出身贫寒,10岁时随太平军辗转潮州,由一位好心人收留修文习武。28岁后,因抗击外来侵略者骁勇善战,任潮州府和梅州府镇守使。光绪年间,升任广东省陆路提督,统兵驻守广州。吴祥达担任提督后,关心桑梓,为家乡做了几件好事:一是出资修桥铺路。计划铺设上至桥西,下达渡市,长达10里的青石板路,因经手人从中贪污,只铺设一半;建造两座拱型石桥。二是接济穷苦乡亲。向村里各户分送银两,为5户困难农民出资修房,添置衣被、农具。三是调解乡亲宿怨。吴祥达胞兄曾因私事被邻居刺伤,怀恨在心,欲仗弟官势加害邻居。吴祥达劝阻兄长,请来邻居协商调解,使其重归于好。吴祥达病故后安葬于杭州西湖玉泉山麓。
邵瑞彭(1887~1937年),一名寿篯,字次公,淳安县富文乡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读于慈溪浙江省立优级师范,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任同盟会浙江支部秘书。宣统元年(1909年)加入南社。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参与光复浙江的军事行动。民国元年(1912年)12月,国会成立,当选为众议院议员。4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拒不同流,忧郁返里,寓居遂安岳父家,任台鼎小学教员。次年6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又召开国会,应请再度北上,寄希望于黎氏,但府院争权,导致张勋复辟。10年4月,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到广州商议国事,邵瑞彭与一批国会议员一起南下。5月5日出席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旋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又应清史馆赵尔巽之请,协修《清史稿》儒林文苑传,间或为北京、天津诸报纸写稿。12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谋任总统,密遣内务总长高凌霨出面收买国会议员,或聘作顾问,或奉为咨议,月给“津贴”200元。10月1日,设在北京甘石桥的总统选举筹备处,向在京议员分赠支票一张,面额5000元,规定总统选出3日后即行兑现。邵瑞彭对曹锟贿赂议员之恶行十分愤慨,表面上与已出卖灵魂的议长吴景濂相周旋,取得行贿证据的支票一张,暗中作脱身准备。当日深夜,化装乘火车逃至天津。10月3日,致函京师地方检察厅,控告高凌霨、吴景濂等人为曹锟谋任总统向议员行贿的丑行;同日,通电全国说明得到一张5000元支票之由来,并将支票制版向各报发布。于是曹锟贿选总统丑闻大白于天下。10月5日,曹锟粉墨登场,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声讨。10月8日,邵瑞彭在天津再次致函京师地方检察厅,重申依法起诉之严正立场,决不申请撤销。次年11月,曹锟下台,段琪瑞就任临时执政,组织参政院,计划召开善后会议,被聘为善后会议议员和参政院参政,再度北上,出席善后会议。当局拟任命为教育总长,谦辞不就。后应聘任北京大学、民国大学教授,和洪汝闿、吴承仕、高步瀛等10余人建思辨社,商榷朴学。20年应河南大学聘请,担任国文系主任,寓居开封,授课之余,潜心治学。工词章,尤精通古历算学。着有《泰誓决疑》、《扬荷集》、《山禽余响》等。
方赞修(1879—1940年),字述斋,号纫兰,淳安威坪黄江潭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以拔贡授休宁知县,未赴任,不久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员。6~9年,任省立严州中学校长。10年,为浙江省制宪议会议员。11年,浙东、浙西发生特大水灾,方赞修奉命勘察,如实详报灾情,奔走呼吁,赈救灾民。12年,创办峡石师范讲习所,任所长。13年,任省府警务秘书。16年,任上虞县长。18年,应淳安县长冯世范之请,主持创办淳安中学,并任专职校长。学校注重新学,开设文、史、地、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诸课,开办图书馆、理化实验室。方赞修学识渊博,长于经史,旁通诗词易理,还精通医术,为人治病不收诊金。着有《饮渌山房文集》、《勘灾杂咏》、《医验录存》、《先德见闻录》等。
润桐(1898—1970年),字斡周,淳安威坪镇人。曾在吴淞工业专科学校攻读电机工程。民国10年(1921年),独资创办威坪电灯厂。12年,又帮助其兄胡润梅,在淳城镇开办明乐电灯厂。同年,又与刘滋甫合股在港口镇开办博利安电灯厂。13年,帮助刘滋甫在淳城镇建成恒春碾米厂。15年,应茶园镇巨商戴礼和、程锦修的聘请,在茶园镇开设茶园电力碾米厂。在此期间,曾先后任安徽屯溪镇永明电灯公司工程主任、江苏省吴江县平望镇电灯厂工程主任。17年秋冬间,胡润桐遭匪徒绑架、勒索巨款,倾家荡产才赎回人质。迫不得已,去上海为一家公司翻译科技书籍,后又应南京工部局聘请,任南京市自来水厂工程主任。抗战时期,任广西柳州防毒面具厂翻译,后任机械所主任。抗战胜利后,回沪任龙华机械厂工程师,直至全国解放。1950年,为振兴家乡电力工业,主动和刘润稚一起筹建淳城镇清光电灯厂。着有《超外差无线电之研究》、《于电池秘诀》等。
‘伍’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谁说的,什么意思
1、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唐代曹松《己亥岁》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2、《己亥岁》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3、译文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
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
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4、赏析
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中揭露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5、作者简介
曹松(830——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陆’ 李频的人物生平
李频(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在任武功令时,当地强暴横行,他针对时弊,查明地方恶霸实情,陈报上司,予以严惩。适遇荒年,遂开仓赈济,并进而教育百姓开发水利,引水灌田,使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善政传闻唐室,懿宗给予嘉许,后升侍御史,调都官员外郎。乾符年间上表自荐,请任建州刺史。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州开山700里过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盗贼四起,县政不治,建州局势相当混乱。李频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条例,严肃官规,惩办盗贼,礼与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会得以安定,民生安宁。
李频初到建州时,曾有《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诗:“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逢溪难饮马,度岭更劳人。想取烝黎泰,无过赋敛均。不知成政后,谁是得为邻”。足见李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李频死后,建州父老将他卜葬在“县之永乐洲”。又念及李频生前甚爱梨山风景,便在梨山建庙,用庙前大梨木刻成李频象,立在庙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诗“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庙今已荒废。
李频整顿吏治,安定社会,发官仓赈济灾民,雇乡民疏通六门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奖以绯衣、银鱼,调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员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频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后李频病死任内。建州百姓举城致哀,建梨岳庙以祀之。寿昌父老相与扶柩,归葬于永乐(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纪念。
天复年间(901~904),李频的儿子将父母棺柩运回家乡埋葬,途中遇战乱,无法运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泽的大乌洲。于是李频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泽,今人称之为:“梨山李氏”。
‘柒’ 湖口送友人 作者是怎样抒情的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
《湘口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以写景见长,诗人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镇)人,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着有《梨岳集》一卷,附录一卷。寿昌县令穆君曾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李频是晚唐诗人,他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诗人的送别对象与诗歌的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捌’ 求名人的姓名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
马戴(775-?),字虞臣,今陕西华县人
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
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济人,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
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
张祜(生卒年不详),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河南沁阳人。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李频(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
西鄙人,西部边地的人民,故称为西鄙人。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济县人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郑畋(约824-882),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
韩亻屋(844-约914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今陕西西安人。
陈陶(约812-885前),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张泌(930-?),字子澄,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时官中书舍人。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云: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奇妾,后奇叛来,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漳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薛涛 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苏味道 赵州栾城人。
刘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
虞世南 字伯施,余姚人。
张谓 字正言,河南人。
徐氏 系前蜀太后也。
于良史 徐州张建封从事。
崔护 字殷功,博陵人
于鹄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
赵徵明 天水人。
杨师道 字景猷,华阴人
袁郊 字之仪,朗山人,
崔涯 吴楚间人,与张祜齐名。
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
张若虚,扬州人。
刘叉,元和时人。
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人。
卢汝弼 (《才调集》作卢弼),登进士第,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后依李克用,克用表为节度副使。
王涯 字广津,太原人。
李约 字存博,汧公勉之子,自称萧斋。官兵部员外郎。其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诗十首,皆是不错的作品,其中尤以《观祈雨》为最善。
胡令能 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
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尝寄家荆州
王驾,字大用,河中人。大顺元年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自号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诗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
崔国辅,吴郡人。
于武陵,会昌时人。
捧剑仆,咸阳郭氏之仆也。虽在奴隶,尝以望水眺云为事。
施肩吾,字希圣,洪州人。元和十年登第,隐洪州之西山,为诗奇丽。其最着名的代表作为《幼女词》和《诮山中叟》.
花蕊夫人,徐氏,青城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
李郢,字楚望,长安人。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
皇甫松,(皇甫)湜之子,自称檀栾子。代表作有《采莲子二首》、《怨回纥歌》、《浪淘沙二首》等.
张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好弈棋。其后折节读书,遂入诗境,以试参军。避乱,居扬州。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对策高第。
唐朝名人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符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着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玖’ 渡汉江是宋之问还是李频写的
此诗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
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作品原文: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白话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9)美女富豪李频哪里人扩展阅读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时贬钦州,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李频:
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属浙江)人。少时以诗着称。大中八年(854年)进士,调校书郎,为南陵主簿,迁武功令。后为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卒于官。其诗多为五律。诗集本名《建州刺文集》,又称《梨岳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拾’ 《送太学吴康仁及第南归》,是哪个古诗人的作品
送太学吴康仁及第南归
【作者】李频 【朝代】唐
因为太学选,志业彻春闱。
首领诸生出,先登上第归。
一荣犹未已,具庆且应稀。
纵马行青草,临岐脱白衣。
家遥楚国寄,帆对汉山飞。
知己盈华省,看君再发机。
作者介绍: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林西山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唐大中元年(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