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刘庸发布和印度最美女孩的合照,他遭到了网友怎样的调侃
因为刘庸平时发布的照片和生活情况都没有这么正式,比较随意。这次发布于印度最美女孩的合照之后,网友都调侃他说不要这么上流,而且很好奇他在印度做什么工作的。
⑵ 网红刘墉与印度最美女孩合影,为何会引发网友热议
网红刘墉与印度最美女孩合影,很多网友在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都明白了为什么刘墉不肯回国?当然这只是大家的一个调侃,通过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刘墉在印度的生活已经逐渐恢复正轨。现在身体已经逐渐恢复,终于看到了笑容灿烂的他。
对于大部分粉丝来说,在看到刘墉更新视频的时候觉得非常开心。因为刘墉的人气很高,而且掌握了流量密码,在这段日子里,无数人为他的身体健康着想,希望早点看到刘墉的新视频。这位印度最美女孩,在很久之前已经受到了大量的关注,现在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的她。希望刘墉在印度的生活越来越好,如果想要回国的话,尽量早点回来。
⑶ 网红刘墉晒与印度最美女孩合影,这个女孩有多美
一句“干净卫生啊兄弟们”让刘墉进入大众的视野、作为一个在印度工作的人、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迅速在网上走红、人们非常关心印度的日常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看他平时吃的东西把它评价为自身带抗体的人、而最近网红刘墉晒出与印度最美女孩合影、这个女孩有多美?可以算是在印度十多亿人口中最美的存在、而且人家还是所谓的贵族、在这个还存在种姓制度的国家里、他算是第一梯队的婆罗门、所以不管是他的样貌还是身份都是极其强悍的。
⑷ 刘墉有几个老婆
清朝刘墉有多少妻妾无具体记录。
刘墉(1720~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
刘墉以为官清廉着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 “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嘉庆九年(1804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当时着名的帖学大家,有“浓墨宰相”之称。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拜内阁大学士,位极人臣,深得干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
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享有清名,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干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⑸ 台湾作家刘墉的儿女
现有一儿一女。
儿子:刘轩,一九七二年出生于台北。天秤座。美籍作家刘墉之子,哈佛大学心理学的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作品有《Why not? 给自己一点自由》、《寻找自己》、《颤抖的大地》、《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等。曾任波士顿慈善教育机构Citystep音乐指导及剑桥WHRB电台Rhythm 95节目制作主持人。
女儿:刘倚帆,1989年1月29日生在纽约市,就读美国长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现主修音乐和经济。
⑹ 网红刘墉与印度最美女孩合影,这个女孩是如何在我国走红的
刘墉干净又卫生他发布了一张照片,也是这一张照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那就是他跟印度最美的女孩的合影,让人们看上去岁月静好,刘墉给人的感觉就是胡子拉碴比较邋遢。但是,在这一张照片,里面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帅气,而且他的脸上也涂了一些染料,其实这是印度的一种习俗。
在印度传统节日洒红节的时候,就会有的这样子的造型,而且很多网友说,刘墉看上去比之前正经了很多。在之前他就是一个二流子,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刘墉跟着一个美女合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好大哥。
所以我们应该要理智的看待这两个人的合影,而且对于这个印度女孩子,很多人也希望她在我国变得越来越火,因为她真的是很美。
⑺ 宰相刘罗锅的女演员
夫人
演员 邓婕
刘墉进京赴试,路经棋馆,与之一较短长,无意中成了皇上的“情敌”最终丞相女儿夫人选择的刘墉,从此在剧中为刘墉的贤内助,从而为刘墉出谋划策,好多事情就是刘墉夫人决定的而且也是其执行的,为刘墉在背后付出很多。
李爱群 饰 银 红
孟丹枫 饰 胖 丫
邱悦 饰 嫣 翠
王璐瑶 饰 赛貂蝉
袁玫 饰 太 后
⑻ 网红刘墉晒与印度最美女孩合影,你对他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网红刘墉晒与印度最美女孩合影,小编对他最初的印象就是喝芦荟汁。刘墉经常会给大家拍摄一些印度当地的美食,可以看出这些美食在制作的时候环境很差。而且刘墉喝的这杯芦荟汁加入了十几种的调味料,很多人也在担心喝完之后拉肚子。
因为印度的疫情非常严重,在1月份的时候,刘墉也感染了新冠肺炎,一直在家里隔离。很多网友都很担心,也希望刘墉可以尽快回国,但是通过他现在的视频,相信过得也很幸福,并且认识了很多印度的朋友。虽然在第1次来到印度的时候,没有归属感,但是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发现印度人身上的真诚以及美好的品质。
⑼ 清朝刘墉有多少儿女
刘墉的家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刘墉他们家与干隆皇帝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就不一般了呢?刘墉他们家绝对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般的汉族官宦之家,刘墉家世与清朝几代皇帝的关系非常特殊。
刘墉他们家可以说是清朝皇帝的忠实臣民,这要从顺治皇帝算起。顺治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福临,他继承清朝皇帝之位不久,1644年清军入关,随即迅速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在清军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因为政策不是很对头,激起了汉族人民的纷纷反抗。在因为清朝政府的错误政策而导致人民群众的反抗方面,最为典型的事例便是“剃发令”了。
清军入关后,规定所有汉族男子一律要按照满洲男子的发式,“平定四夷,定鼎中原”。我们经常说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头挑子一头热”等等话语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出现的。严酷的“剃发令”激起了广大汉族人的反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案就是因此而起的。
当然,刘墉的祖辈不属于那样的人,他们很早就归顺了清朝,早就剃发易服了。我这里交代一下刘墉先祖的情况。
刘墉的先祖原来是世代居住在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今砀山县属安徽,所以安徽人也认为刘墉是他们的乡亲),与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是同乡、同族。元末明初社会动乱,他们迁居到今天的山东日照。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又迁居到今天的山东诸城。所以,我们常常称刘墉是山东人。这一点,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面没有说假话。
用“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来形容刘墉的家族一点都不为过。在山东诸城,没有一家敢与刘家叫板。
刘墉的高祖父刘通明末时曾考中了秀才。清军入关时,刘家率先归顺了大清朝,逐渐受到重用。此后刘家在历次的科举考试中接连得中,官运也逐渐亨通起来了。
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于顺治九年(1652年)参加顺治朝的进士考试,一举考中。从这一年算起,到嘉庆十九年(1814年)为止,前后一百六十二年间,山东诸城刘家共计考中进士十一位、举人三十五位。
刘必显考中进士后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家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刘墉的祖父刘后来官至四川布政使,刘的二哥刘果则官至江南学政。员外郎就是朝廷的备选官员,江南学政是主管江南地区学生学习及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员。
刘墉的祖父刘是清代康熙年间着名的清官,曾和张伯行、陈鹏年等并称,入选《国朝循吏传》。
《国朝循吏传》是八卷本的《历代循吏传》中的最后一卷,《历代循吏传》是康熙、雍正朝时的着名大臣朱轼和蔡世远两个人合写的一本书。这里的“国朝”实际上指的就是清朝。本书写作的时间是在康熙年间,正式出版于雍正七年(1729年)。朱轼和蔡世远曾被雍正皇帝指定为接班人弘历——日后的干隆皇帝——的老师。也就是说,干隆皇帝在当皇帝前由其老师介绍,已经很了解刘墉祖父的为人了。
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开始,刘氏一门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之祖孙三公二宰相,成为实实在在的名门望族。其中,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最受清朝廷重视,官居内阁大学士、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刑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等要职,干隆十九年又加太子太傅。刘统勋死后,清朝皇帝赐其谥号“文正”——关于这个词的含义,我们后面再讲。
刘统勋与《天下粮仓》
提起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相信很多人都是从电视剧《天下粮仓》里知道的。历史上,干隆年间的粮食问题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干隆年间的粮食问题其实是人为的,直接责任者应该就是干隆皇帝本人。
干隆初年,干隆皇帝出于备荒考虑,决定拿出银两采购粮食以充实国家粮库。他当时甚至采取了禁止以粮造酒、落榜生员可用银子买秀才等措施。但囤粮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十年时间国家粮库不过增加了六百多万石粮食。
由于忽视粮食流通这一最基本的规律,使得地方粮价高涨,引发多起民变,饥民抢粮抗租的事时有发生。
后来干隆皇帝放宽了粮食政策,这场危机才渐渐平息下来。刘统勋与干隆初年的粮食案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而《天下粮仓》把这笔账算到了一些贪官头上,也是冤枉了他们。其实那个时候的贪官还不是很多,为什么呢?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此前的雍正皇帝下手极狠,已经杀掉了很多贪官,使得很多官员只能夹着尾巴做官,哪里敢贪污呀!
第二,干隆皇帝刚刚即位,很多官员还在察言观色、等待时机。清朝皇帝有上任就杀掉一批前朝重臣以确立自己权威的传统,所以当时就连清官都怕被砍头,更别提贪官了。此前有康熙皇帝擒拿鳌拜,此后有嘉庆皇帝杀掉和,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刘统勋在官运上可以说是亨通了,他曾任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职。由于他清廉有为,深为雍正、干隆倚重。
也许有人看得出来,刘统勋所担任的这些职务很有意思。
我们先说这个容易的: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工部尚书相当于建设部部长。刑部相当于公检法机构,刑部尚书相当于公检法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吏部主管官员的考核和选拔,相当于人事部及组织部,下面分为四个具体机构,俗称为“喜、怒、哀、乐”:喜,指文选清吏司,主管选缺、补缺,故曰“喜”;怒,指考功清吏司,主管处分,故曰“怒”;哀,指稽勋清吏司,主管丁忧,故曰“哀”;乐,指验封清吏司,主管抚恤、恩荫,故曰“乐”。
再说这个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这都是什么官职呢?
大学士是唐朝的时候开始设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领。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四个馆,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是陪着皇帝练习书法、欣赏绘画、欣赏音乐、协助编练舞蹈等。明朝的时候以儒臣为殿阁大学士,大学士成为内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批答奏章,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清代的大学士是荣誉官职。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为名称,汉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少数例外)。刘统勋担任的就是三阁大学士中的东阁大学士。
翰林院也是个官署名称,开始设置于唐朝,供职者称“翰林学士”。清朝时的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其长官为掌院学士,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刘统勋所担任的就是翰林院的最高长官——掌院学士。
由此看来,到刘墉的爸爸刘统勋这一代,刘墉家族与干隆皇帝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一个新
的高峰。
那么,刘统勋干过什么重大的事件,能够让干隆皇帝看重?这些与刘墉日后的遭遇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呢?
说到刘统勋让干隆皇帝如此看重的原因,我们还要从干隆皇帝的内心世界谈起。
干隆皇帝最想成就的是“三立”。
什么叫“三立”?“立德、立言、立功”。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着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的名字“三立”指的就是“立德、立言、
立功”这“三立”。看来,马先生是做到了。
所谓“立德”,指的就是在政治思想上:皇帝的德行要好,要能够听从不同意见,也就是要虚心纳谏。
所谓“立言”,指的就是文化上:不但皇帝本人的文章要好,而且还要让天下所有的好文章发扬光大,也就是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所谓“立功”,指的就是在军事上:皇帝在其统治时期的疆域要广大而且要不断扩大。
刘统勋作为一个汉族官员,他也必须要认真研究干隆皇帝的内心世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便投其所好,只有这样他才能赢得干隆皇帝的赏识和重视。
那么,刘统勋是如何做到为干隆皇帝的“三立”添光增彩的呢?
刘统勋如何为干隆皇帝“立德”
在为干隆皇帝“立德”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清代新任命的地方大员惯例总是自带一批亲信,以备日后任用,而这些亲信往往形成私党。刘统勋为改革这个弊端,上书朝廷,建议今后一律停止地方大员自带亲信的这种做法。这个建议得到干隆的批准,并交吏部实行。
第二件事:有一次户部上奏说,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的官吏多不尽职,弊端甚多。干隆皇帝当时考虑,还不如将不尽职尽心者罢免而以笔帖式(秘书)代为管理仓库钱粮好呢。于是,干隆皇帝找来刘统勋与他商议此事。
刘统勋沉默再三,回复干隆皇帝说:“我老了,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主意,您容我回去思考之后再给您一个准确的答复吧。”第二天,干隆皇帝又召见刘统勋。刘统勋向干隆皇帝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州县官员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只要他们能够为百姓效力,那么仓库之事自然可以解决,不必将各省州县管理钱粮库的官吏尽行罢免。其核心意思就是不要因噎废食。
干隆皇帝点头,表示很同意刘统勋的看法。
第三件事:刘统勋监督河南黄河工程期间,一天晚上他走出驻地,微行河岸,看见几十个用大车送秫杆的老百姓都露宿在河旁,人和牲畜都是疲惫不堪,有的大人和孩子相对而泣。
刘统勋询问是怎么回事,那些人回答:“我们是某县的老百姓,离这里有三天的路程,奉县官的命令运送秫杆到这里。可是负责收料的某官员每车索钱数贯,拿不出钱,料便不能入。我们都是穷人,哪里来的钱?在这里滞留已近十天,所带的盘缠已花完,打算逃跑又走不了,所以在这里哭泣。”
刘统勋听后半信半疑,后来灵机一动,告诉他们:“我也是来送料的,与某官手下人是老相识,一会儿便能将料缴完,现在我去替你们去缴。”说完便赶起一辆车前去。到了收料场,拜见了某官员。某官员见刘统勋面色细润、衣着整洁,便断定他是乡间富绅,于是加倍索取,共十余贯钱。刘统勋略与之争辩,某官员便大发雷霆,命令随从挥动皮鞭将其驱走,并将其牛车扣留。
刘统勋一见该官员的所作所为,比老百姓反映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便急急赶回驻地,一面命随官手持令箭绑某官员前来,一面召集管治河工程的官员开会。
不一会儿,某官员被押至,刘统勋略加审问,即令推出候斩。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员纷纷长跪为其请罪求恕。
坚持了好久,刘统勋才命令将某官员押回,罚以大杖杖数十,再戴上重刑具沿河示众。各料场官员闻讯惊恐万状,从此对来料随到随收,再也不敢欺负老百姓了。
刘统勋如何为干隆皇帝“立功”
在“立功”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事情就是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
要弄明白这大、小金川战役,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名词——土司制度。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一种名为“土司”的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称为土司官。土司官与普通官员最大的不同点是,土司官是可以世袭的,而普通官员则是有任期限制的。土司官对于本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要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也必须要取得中央朝廷的批准,这就是土司制度。
由于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往往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采纳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在西南广大地区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称为“改土归流”。但是,直到干隆时期,四川省西部的金川地区尚未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也就是说,这一地区仍然由土司负责管理。
干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的土司莎罗奔未经过清朝廷的同意,趁机兼并了小金川。随即干隆皇帝派大军打败了莎罗奔,恢复了大、小金川地区的原状。
干隆二十三年(1758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侄子郎卡继位后又不断滋事、恃强欺弱、对抗朝廷。向来好大喜功的干隆皇帝有了前一次用兵大、小金川的经验,决意再度用兵大、小金川,用武力解决问题。刘统勋考虑到金川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曾建议改用政治手段(
也就是恩威并施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干隆皇帝没有听从刘统勋的正确意见,仍坚持在干隆三十八年(1773年)对金川地区用兵。结果不出刘统勋所料,前线接连传来战败的消息。此时干隆皇帝“烦懑无计”,不知道是该“用兵乎”,还是该“撤兵乎”,于是,他急急忙忙召来刘统勋,问刘统勋今后应该怎么办?这时刘统勋考虑到连年用兵,双方损失都很巨大,不如一鼓作气彻底平息金川动乱,以解决土司制度,因而答曰:“日前兵可撤,今则断不可撤。”并推荐大学士阿桂接任原来的将领,最终取得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的胜利。这也成就了干隆皇帝“十大武功”其中的一个。
刘统勋如何为干隆皇帝“立言”
在“立言”方面,刘统勋做得最为出色的是编纂《四库全书》。
干隆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圣明君主”,“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尤其懂得思想统治的重要。他继位之初,就开博学鸿词科,扩充科举取录名额,搜罗天下人才为他效劳。同时下令开馆修书,先后完成“清三通”(即《皇朝通志》、《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等一大批史籍的编纂。
干隆三十五年(1770年),干隆皇帝为了宣扬他的文治武功,进一步笼络天下的文人学子,决心要编纂一部囊括中国古今图书典籍的大丛书。在规模上,不但要超过康熙、雍正时编辑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而且要超过明代的《永乐大典》(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创中国亘古未有之伟业。
可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书籍浩如瀚海,若想成此大业,非有学识渊通、博闻强记而且年富力强的奇才不足以担此重任。
干隆思来想去,将朝野的文人学士一个个地排队,确信东阁大学士刘统勋能够担总裁之任,并由其他大学士以及各部尚书协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总裁、副总裁一班人马的考虑,只是总纂一职却无人能够胜任。
这天,干隆皇帝又把刘统勋召进宫来,商议由谁来担任总纂一职。干隆皇帝叹道:“古来兵家常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编纂《四库全书》一事乃千秋伟业,比疆场征战更难啊!朕沉思已久,难道以中国之大竟无一人堪当此任吗?”
刘统勋早就有心想在皇帝面前举荐自己的门生纪晓岚。纪晓岚在干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漏言”案被充军发配新疆,这时正是为纪晓岚奏请开释的好时机。于是刘统勋慢吞吞地说道:“圣上乃真龙天子,当朝以后,天下太平,四夷臣服,可谓国泰民安,万民乐业,为旷古未有之盛世,文治武功皆胜于往昔,今圣上创千秋之伟业,成万世之宏章,地辅天助,定早已降下堪当此任的辅臣。只是老臣愚钝不慧,不敢贸然荐举。”
干隆从刘统勋的话中听出他已物色好了人选,便催促说道:“看来你心中已有人选,何不从快快奏来?”
刘统勋看干隆催促如此急切,欲擒故纵,更不肯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笑道:“哪个朝代都有杰出的人才,但往昔各代皆不可与国朝相比。依老臣看来,堪当此任者已侍奉圣上多年,也深得圣上垂爱,只是这位才子远离圣上几年,圣上一时想不起来罢了……”说到这里,刘统勋又故意十分惋惜地叹了一口气。
干隆看刘统勋胸有成竹而又有意绕弯子,便又催促道:“老爱卿,此人是谁?你快快为朕奏来!”
刘统勋这个时候才说:“圣上操劳国事,日理万机,此人又久居边塞,所以圣上一时想不起来啊!这人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当过侍读学士的纪晓岚啊!”
干隆听刘统勋这么一说,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然后问:“老爱卿,难道你是有意为他说情来啦?”
刘统勋连忙下跪,说:“圣上明鉴,臣蒙圣上恩宠,处以高位,自当鞠躬尽瘁,报效万岁隆恩。几十年来,臣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今万岁爷求贤若渴,臣若知而不言,埋没了人才,岂非罪在不赦?臣尝思古人尚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今吾皇万岁乃贤明圣主,广开言路,故而老臣敢直言以陈。纪昀虽是臣的门生,但他更是圣上的宠臣。中进士之后,他恭敬侍上,深得圣上嘉许。此后坐‘漏言’案发戍乌鲁木齐,乃圣上英明,爱惜英才,免其死罪,宽大至极。他在西域军中也勤奋不已,并深为往事愧悔,一旦赦免回京,定能不负圣上隆恩!”刘统勋侃侃奏来,入情入理,干隆听着不由得频频点头。
这三年的时间,内廷中没有纪晓岚往来走动,干隆总感觉缺点什么,遇有许多事情时常着想要是纪晓岚在朝中就好了,尤其在诗、联属和之时更感到如此。
但干隆也有他难言的苦衷,不好将纪晓岚马上召回京城。自从动了纂修《四库全书》的想法之后,干隆也在想,由纪晓岚主持总纂恐怕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了。现在刘统勋奏请,正中下怀。干隆于是顺水推舟,说道:“看在老爱卿的面上,朕赦纪昀回京。”
于是,干隆颁下诏书,要纪晓岚火速回京。干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月,纪晓岚回到了北京,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四库全书》的编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干隆年间的一桩盛举。对刘统勋来说,他于《四库全书》最大的贡献倒不在于他担任正总裁,而在于他推荐了一个很好的总纂官。因为刘统勋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刘统勋之死和刘墉的继任
干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二月,刘统勋黎明入朝,至东华门外,猝死在轿内,时年七十五岁。
干隆皇帝亲自前去吊唁,因为刘府大门矮小,他的轿子去掉顶盖后才得以进入。干隆皇帝十分感动,回到皇宫,流涕对诸臣说:“朕失一股肱!刘统勋乃不愧真宰相。”因而在其死后特赠谥“文正”。
中国古代,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死后都要由在世的大臣根据他一生的品行做出评判,并根据这个评判给出相应几个字的谥号。一般的大臣都是两个字,武将的第一个字是“武”,如岳飞死后的谥号就是“武穆”;而翰林出身的文臣的第一个字一般是“文”,第二个字则有些区别。
“文正”一词是清朝皇帝对于官员评价最高的谥号。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清朝时有个规定,谥号曰“文”的人必须是翰林出身,也就是必须在翰林院做过官),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整个大清王朝一共有八位“文正”。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说,刘统勋居第二位。
除了“文正”,其次好的是“文忠”,凡是谥为“文忠”的大臣都是真正实心为朝廷办事、受人尊敬,比如李鸿章、林则徐等。有武绩的大臣可以谥为“文襄”,典型的是福康安、左宗棠等。
刘统勋去世后,干隆皇帝想起了刘统勋一家三代(刘必显、刘、刘统勋)一百二十多年来对大清朝的贡献,又想起了刘家的第四代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正式决定一旦等刘墉三年守孝期满,就将长期外放为官的刘墉调至自己的身边做事。这之后方有君臣俩之间嘻笑怒骂的逗弄及弹劾皇帝等极度荒诞的种种传闻,真真假假,都被编入相声、电视剧中。这是一个历史契机,隐藏了谜团。
⑽ 清朝刘墉有几个老婆
清朝刘墉有多少妻妾无具体记录。
马宗霍的《书林纪事》中有写道,“石庵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以从中看出刘墉最少有三个妻妾。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干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着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10)刘墉有多少美女扩展阅读
刘墉家族成员:
1、曾祖父刘必显:清顺治朝进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2、祖父刘棨:清康熙朝进士,历任陕西羌州知州、四川布政使等职。
3、父亲刘统勋:清雍正朝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干隆年间宰相。
4、弟弟刘堪:刘统勋次子,刘墉之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