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美女还有什么称呼
①以服饰、化妆品代美女: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前人对于美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化妆品着眼的。因此“红袖”、“红裙”、“金钗”、“红粉”、“粉黛”、“红颜”、“红妆”等,在古代诗词曲赋中都是女子的代称。“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红粉”则是胭脂和铅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红妆”则是从“裙”、“钗”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称女子。
②以玉代美女:
以玉比作美女,一般说来,是取玉石的珍贵、晶莹、雅洁之意。如“玉颜”、“玉人”、“玉奴”、“玉儿”、“玉姝”、“玉容”、“红玉”等。
③以蛾代美女: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蛾”、“娥”通用,本义指蚕蛾,因其触角又长又细又弯,故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后来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又因为古代女子常用“黛”这种青黑色的颜料来画眉,因而“翠娥”、“青蛾”也随之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以“蛾”作比的有“蛾眉”、“娇娥”、“翠娥”、“青蛾、“黛蛾”、“双蛾”等。
④用表示“美好”的形容词代美女,用含有“佳”“丽”“娇”“淑”等的词语代美女:
“佳”即美好;“娇”既有“柔嫩”意,更有“美好可爱”的内涵;“丽”、“侠”、“冶”、“娇”、 “佼”等都是美好之意;若它们连用或交叉使用,则进一步突出、加重了“美好”。
⑤用含“妖”的词语代美女:
妖,古称一切反常怪异的事物或现象,或指装束、神态不正派。此处作媚、艳丽之意。以含“妖”的词语代美女的有妖娆、妖女、妖姬、妖艳、妖冶等。
⑥用含“姝”的词语代美女:
“姝”,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字林》注:“姝,好貌也。”以含“姝”的词语代美女的有姝丽、名姝、明姝、姝好、姝子、妍姝等。
⑦用仙女、人名或植物名代美女:
“有多少天仙玉女。”古时常用仙女或貌美的女子名泛指美女。“争如我解语花?”古时常用植物尤其是用花代称美女。如称美女为“名花”,美女有了婆家或意中人曰“名花有主”。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称社交场合中活跃美丽的女子为“交际花”,称学校中最漂亮的姑娘为“校花”,称以美貌作摆设,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女子为“花瓶”,都是取了“花”的相似点或引申义。
⑧用“夸张”的手法称极品美女:
古时极言美女俏丽的近于“夸张”修辞格的别称有“花魁”、“尤物”、“上色”、“殊色”、“绝色”、 “国色”、“惊鸿”、“绝代佳人”、“倾国”、“倾城”等。
B. 中国古代对美女的称呼有哪些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麻烦采纳,谢谢!
C. 写小说中,求女子的称呼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年岁的别称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妓女。
丽人: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见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 玉人: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尤物:奇异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内人:从前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发妻:古时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结发为髻,男子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示是原配,称妻子为“发妻”
天使:原为犹太教、基督教传达上帝旨意的使者,其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孩子和少女。因此比喻善良贞洁可爱的人。多用于女子。
D. 古代对女性的称呼有哪些
1、“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2、“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3、“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4、“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5、“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6、“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妻子的称呼: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发室:原配妻子;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4)古代小说对于美女的称呼扩展阅读: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E. 女子古代称呼
女人古代称呼包括:女士、女流、女郎、巾帼、女史、裙钗、淑女、红颜、扫眉才女、不栉进士、冶叶倡条、软玉温香、道旁苦李、小家碧玉、罗敷、无盐、萧娘、婵娟、娇娃、花魁、丽人、玉人、佼人、青娥等。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以妇女的头饰羞辱他。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红颜:年青的,美丽的女子。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罗敷: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无盐: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萧娘:女子的泛称。南朝以后,诗中多代指男子所恋女子。
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妓女。
丽人: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指美人。
玉人: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F. 中国古代对美女的称呼有哪些
有
碧玉、婵娟、蛾眉、粉黛、红粉、红袖、红妆、花娇、娥娇、娇姿、娇姝、惊鸿、佳人、丽人、美姬、青娥、倾国、倾城、姝丽、仙子、玉人、玉面、玉女、玉儿、玉娥、玉娇、玉姝、玉真、玉妃、妖女等等。
G. 长的好看的女生都称为“美女”,古人是如何称呼她们的
古代对美女的称呼很多,朝代不同,称呼也不同。
后来又有“淑女”之称,是指善良温柔的美女。《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此,关于“淑女”的叫法,主要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较多。《诗经·大雅·既醉》有一句“釐尔女士,从以孙子”,出现了“女士”称呼。唐朝时人们眼中的女士是有士人行径的美女。后来“女士”就渐渐变成对有知识有涵养美女的尊称,“女士”的称呼也延续至今。唐诗中有“闺女”指称年轻美女,也就是闺阁待嫁的美女。这种称呼在明朝和清朝也有此称呼。现在“闺女”一词成为我国北方农村对女儿一种通称。
宋元时叫法最多。宋朝时对美女的称呼出现了“小姐”一词。在宋代书籍中“小姐”是指富婢,后来就泛指官伎女人,也有资料称,这种叫法是对地位低且贫贱的女人称呼。这一叫法在贵族士大夫家庭的女人中最初叫的很不。但宋朝称呼“小姐”也出现过两层意思,男人娶的姬妾也称为“小姐”。宋朝时官伎很发达,既有女乐活动的教坊,还伎艺演出勾栏。这里成朝宋朝官员和文人雅士消遣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与才艺俱佳女人喝酒唱诗,这些女人也称“小姐”,但不是尊称。洪迈在《夷坚己志·傅九林小姐》写到:“好狎游,常为倡家营办生业,遂与散乐林小姐绸缪。”这里所说林小姐就是宋朝有才艺的官伎。
H. 古代对女孩的雅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对美女的咏颂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就像今天我们称美女为“美眉”、“靓妹”一样,在中国古代诗词曲赋 中,作者笔下的“美女”大多另有所代。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词语的直露和重复,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新奇性、凝练性,从而使女性形象更加鲜活生 动、美丽多姿。
古代女子的雅称,彰显汉语之美
一、以服饰、化妆品代美女
“红粉青蛾映楚 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前人对于美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化妆品着眼的。因此“红袖”、“红裙”、“金钗”、“红粉”、“粉黛”、“红颜”、“红妆” 等,在古代诗词曲赋中都是女子的代称。“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红粉”则是胭脂和铅 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红妆”则是从“裙”、“钗”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称女子。
红袖
“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唐·白居易《对酒吟》)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江楼。”(唐·杜牧《南陵道中》)
“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唐·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清·席佩兰《寿简斋先生》)
红袂
即红袖。
“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白居易《秦中吟·五弦》)
“卧思陈事暗消魂。罗衣湿,红袂有啼痕。”(前蜀·韦庄《小重山》)
“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北宋·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踏青》)
翠袖
“翠袖年年寒食泪。为伊牵惹愁无际。”(北宋·王采《蝶恋花》)
“红楼桂酒新开,曾携翠袖同来。”(北宋·晏几道《清平乐》)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琵琶马上再三弹,翠袖朝啼关塞寒。”(明·何景明《明妃引》)
红翠
“红翠”为“红衣翠袖”或“红巾翠袖”的省称。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北宋·柳永《鹤冲天》)
“红翠斗为长袖舞。香檀拍过惊鸿翥。”(北宋·张先《蝶恋花》)
红裙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万楚《五日观妓》)
“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唐·韩愈《醉赠张秘书》)
“歌唤红裙,酒招青旆。”(南宋·高观国《踏莎行》)
金钗
和一般指代女性的词不同,它偏重于特指歌舞之妓,且常与“珠履”并称。
“竞斗草、金钗笑争赌。”(柳永《夜半乐》)
“珠履金钗常满座,问谁人、得似张公子。”(南宋·刘克庄《贺新郎》)
“珠履三千,金钗十二,朝承恩暮赐死。”(元·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红粉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唐·李商隐《马嵬》)
“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
“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北宋·陈袭善《渔家傲》)
粉黛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绮绣张筵,粉黛争妍。”(北宋·贺铸《绮筵张》)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清·孔尚任《桃花扇》)
红颜
“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吴伟业《圆圆曲》)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重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
“比拟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清·顾贞观《贺新郎》)
红妆
“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唐·李白《江夏行》)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北宋·苏轼《海棠》)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清·吴伟业《圆圆曲》)
二、以玉代美女
“美者颜如玉。”原指佳人美貌如玉,以后逐渐用来指代美人。以玉比作美女,一般说来,是取玉石的珍贵、晶莹、雅洁之意。如“玉颜”、“玉人”、“玉奴”、“玉儿”、“玉姝”、“玉容”、“红玉”等。
颜如玉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南朝梁·萧统《古诗十九首之十二》)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歌》)
玉颜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战国楚·宋玉《神女赋》)
“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白居易《板桥路》)
“咫尺玉颜,和泪锁春闺。”(北宋·秦观《江城子》)
“早是君心难恃,恨不玉颜先悴。”(清·郑文焯《谒金门》)
玉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唐·元稹《明月三五夜》)
“玉兔玉人歌里出,白云谁似莫相和。”(唐·贾岛《登田中丞高亭》)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南宋·谢枋得《蚕妇吟》)
璧人
即玉人。
“公坊名场失意,也该有个钟情的璧人,来弥补他的缺陷。”(清·金天翮/曾朴 《孽海花》第四回)
玉奴
“真态香生谁画得?玉奴纤手嗅梅花。”(北宋·苏轼《四时词》)
“楼中子弟皆年少,玉奴行酒吹鸾笙。”(元·萨都剌《送友人之金陵》)
“呼酒谩拨清愁,玉奴频劝,两脸添春色。”(明·陶宗仪《念奴娇·九日有感次韵》)
玉儿
“唤起玉儿娇睡觉,半山残月南枝晓。”(北宋·毛滂《蝶恋花·戊寅秋寒秀亭观梅》)
“秋气着人衣,斗帐玉儿生晕。”(南宋·石孝友《如梦令》)
玉娥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南唐·冯延巳《采桑子》)
玉娇
“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脸。”(南宋·高观国《齐天乐》)
玉姝
“名推颜柳题金塔,饮自燕秦索玉姝。”(唐·黄滔《成名后呈同年》)
“玉姝眉黛翠连娟,弄翰闲题小碧笺。”(南宋·陆游《十二月二十八日夜鸡初鸣时梦与数女仙遇赋二绝句》之一)
玉容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遍请玉容歌白雪,高烧红蜡照朱衣。”(唐·方干《陪李郎中夜宴》)
玉面
“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
“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李白《浣纱石上女》)
“玉面珠珰坐锦车,蟠云作髻两分梳。”(清·徐柯《过平原有见》)
红玉
即红色的玉石。《西京杂记》:“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赵后”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昭仪”指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色如红玉”是形容其肤色健康而温润。
“被郎嗔罚琉璃盏,酒入四肢红玉软。”。(唐·施肩吾《夜宴曲》)
“凉簟铺斑竹,鸳枕并红玉。”(五代·和凝《麦秀两岐》)
“腻香红玉茜罗轻,深院晚堂人静,理银筝。”(后晋·毛熙震《南歌子》)
“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腮褪红玉。”(辛弃疾《东坡引》)
三、以蛾代美女
“螓 首蛾眉,巧笑倩兮。”“蛾”、“娥”通用,本义指蚕蛾,因其触角又长又细又弯,故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后来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又因为古代女子常用“黛” 这种青黑色的颜料来画眉,因而“翠娥”、“青蛾”也随之成为美貌女子的代称。以“蛾”作比的有“蛾眉”、“娇娥”、“翠娥”、“青蛾、“黛蛾”、“双蛾” 等。
蛾眉
“初上凤皇墀,此镜照蛾眉。言照长相守,不照长相思。”(南朝梁·高爽《咏镜》)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唐·高适《塞下曲》)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白居易《王昭君》)
“赤脚未安芳斛稳,娥眉早把橘枝来。”(辛弃疾《添字浣溪沙》)
娇娥
即“娇蛾”、“蛾眉”。
“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敦煌曲子词·云遥集杂曲集子》)
“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明·唐寅《美人对月》)
“绣户珠帘,时露娇娥半面。”(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我的两个娇儿呀,两枝花,未嫁娇娥,比不上赔钱货。”(清·蒋士铨《桂林霜·烈殉》)
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晖,美人更唱舞罗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红烛台前出翠娥,海沙铺局巧相和。”(唐·张籍《美人宫棋》)
“翠娥南陌簇簇,蹑影红阴,缓移娇步。”(柳永《夜半乐》)
“金带系袍回禁署,翠娥持烛侍吟窗。”(宋·梅尧臣《谢永叔答述旧之作和禹玉》)
“多少游人看翠娥,船归羞和采莲歌。”(清·孙枝蔚《采莲歌》)
青蛾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唐·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杜牧《重登科》)
“炉中百和添香兽,帘外青蛾回舞袖。”(北宋·晏殊《玉楼春》)
黛蛾
“黛蛾陈二八,珠履列三千。”(唐·温庭筠《感旧陈情献淮南李仆射》)
双蛾
即女子的双眉,也借指美女。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李白《春日行》)
“瑶台倾巧笑。玉杯殒双蛾。”(唐·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二)
“双蛾解佩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白居易《酬刘和州戏赠》)
古代女子的雅称,彰显汉语之美
四、用表示“美好”的形容词代美女
1、用含有“佳”“丽”“娇”“淑”等的词语代美女
“佳”即美好;“娇”既有“柔嫩”意,更有“美好可爱”的内涵;“丽”、“侠”、“冶”、“娇”、 “佼”等都是美好之意;若它们连用或交叉使用,则进一步突出、加重了“美好”。
美人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战国楚·宋玉《招魂》)
“厚赂珠玉,娱以美人。”(战国《六韬·文伐》)
“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唐·顾况《悲歌》)
“吴国若教丞相在,越王空送美人来!”(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
佳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古诗十九首》)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佳人》)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右壁箇佳人举止轻盈,脸儿说不得的抢。”(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佳丽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杨柳映春江,江南转佳丽。”(唐·崔国辅《题豫章馆》)
“佳丽新妆罢,含笑折芳丛。”(梁·鲍泉《咏啬薇》)
“宠佳丽,算九衢红粉难比。”(柳永《尉迟杯》)
佳侠
即佳丽,美人。
“佳侠函光,陨朱荣兮。”(班固《汉书·外戚传》)
丽人
“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
“丽人绮阁情飘飖,头上鸳钗双翠翘。”(唐·韦应物《横吹曲辞·长安道》)
娇艾
“艾”是美好的意思,“娇艾”是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受千人笑骂,积了些金帛,娶了些娇艾。”(孔尚任《桃花扇·逃难》)
娇冶
原指艳丽、妖媚,后指美女。
“绿林此日逢娇冶,红粉如今遇险危。”(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
娇姿
“展转自寻思,定要娶娇姿。”(元·无名氏《玉清庵错送鸳鸯被》第二折)
“三般儿寄语娇姿。昏迷着无明无夜,凄凉得半生半死。团圆是何日何时。”(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
娇娃
既指美人又指少女。
“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太夸。”(唐·刘禹锡《馆娃宫》)
“上客长谣追楚些,娇娃短舞看胡旋,崇桃积李自年年。”(南宋·李壁《浣溪沙》)
“可怜我这没照觑的娇娃,早唬的来手儿脚儿软剌答。”(《玉清庵错送鸳鸯被》第二折)
娇娘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生作唐字。”(唐·李贺《唐儿歌》)
“收拾草鞋行远路,安排包裹送娇娘”。(元·高明《琵琶记·寻夫》)
“这娇娘恰便似嫦离月殿,神女出巫峡。”(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
娇姝
“娘子莫是东邻幼女,北舍娇姝,表情荡漾,游戏于兹。”(明·朱有炖《风月牡丹仙》第一折)
“这的是艳晶晶霓裳曲里娇姝,袅亭亭翠盘掌上轻躯。”(清·洪升《长生殿·神诉》)
娇媚
“斗室中,莫畅襟怀;随喜处,易亲娇媚。”(清·李渔《
I. 在古代,有哪些称呼美女的方式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对美女的咏颂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就像今天我们称美女为“女神”、“美眉”、“靓妹”一样,在中国古代诗词曲赋中,作者笔下的“美女”大多另有所代。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词语的直露和重复,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新奇性、凝练性,从而使女性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多姿多彩。
“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吴伟业《圆圆曲》)“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重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比拟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清顾贞观《贺新郎》)原指惊飞的鸿雁,比喻美人体态轻盈,后作美女的代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南宋陆游《沈园》)“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着戎衣。”(唐李商隐《北齐》)“绣帘高卷倾城出,灯前潋滟横波溢。”(苏轼《菩萨蛮》)“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三载羁囚,归把倾城相借,得报吴?。”(明梁辰鱼《浣纱记家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绮绣张筵,粉黛争妍。”(北宋贺铸《绮筵张》)“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清孔尚任《桃花扇》)“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古诗十九首》)“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佳人》)“佳人自?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右壁?佳人举止轻盈,脸儿说不得的抢。”(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初上凤皇墀,此镜照蛾眉。言照长相守,不照长相思。”(南朝梁高爽《咏镜》)“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唐高适《塞下曲》)“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白居易《王昭君》)“赤脚未安芳斛稳,娥眉早把橘枝来。”(辛弃疾《添字浣溪沙》)【沐阳说】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呢?
J. 中国古代对女子的称呼有哪些
1、女士:
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孔颖达的解释是“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女性有男性的品德、胸襟和才华,可能相当于现在说的女汉子、女绅士。
2、女流:
《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巴金《家》三二:“家里只有我一个女流,你表弟年纪又小。”
3、女郎:
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相关记录:不知木兰是女郎。(译文: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南北朝:佚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4、巾帼:
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以妇女的头饰羞辱他。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5、裙衩:
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裙钗,旧称女子为“裙钗”或“金钗”。唐代白居易《酬牛思黯》诗中用“金钗十二行”借指女子排列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