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光砸缸故事图片
司马光砸缸故事图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儿童故事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有关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着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着《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剥胡桃
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拿了一只青胡桃,请他姐姐帮忙剥掉胡桃的皮,姐姐忙了半天也没有剥下皮,就生气地走开了。
一会儿后,家里的女佣过来,知道司马光想吃胡桃,就舀来一碗开水,把青胡桃放进水里。胡桃经开水一泡,很容易皮就剥下来了。司马光的姐姐从里屋出来,看见他在吃胡桃,就问胡桃皮是谁剥的。司马光说:“当然是我剥的,我想了个办法,用开水一泡,这皮就剥下来了。”
正在这时,司马光的父亲走进屋来,狠狠地训斥说:“你这孩子,怎么能说谎话!”原来,女佣替司马光剥胡桃皮的情景,恰好被父亲在窗外看得一清二楚。
司马光知道自己错了,马上低下了头。从此,他牢记父亲的教诲,老老实实做人,再也不撒谎了。
这为他以后成为国家的重臣奠定了基础。
恭敬兄长
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八十岁左右时,司马光也年事不小了,但照料兄长从不委由仆人代劳,都亲自操持。侍奉兄长就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尤其老人家体质羸弱,消化不良,需要少吃多餐。所以每当吃完饭不久,司马光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啥?”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就如同照顾婴儿般地无微不至。
天气稍稍转凉,司马光就常常轻抚着兄长的背,并关切地问道:“衣服嫌薄吗?会不会冷?”日日与兄长相伴嘘寒问暖,这是何等的温馨感人!
谚语说:“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司马光将兄弟间真挚的.友爱做到了极致,传为古今的美谈。
透过司马光的四则小故事,我们从中可以窥知到他的品德、学识、涵养的无懈可击,缘自他的孝顺、友爱、忠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司马光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形成了“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的本性。
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继承父亲之志,自幼勤奋好学,不仅学识渊博,通晓经史,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参与了父亲《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侍奉父母也极其孝顺,在母亲去世之时,悲痛至极,三天三夜滴水不进,其孝至诚可知。司马光人伦的表率,后人宗仰的丰碑。
;2. 都知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你知道是谁吗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上官尚光。司马光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他对于我国的贡献也是很大的,而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学过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的事情,都要沉着冷静思考解决方法,哭闹是并没有什么用的,不仅解决不了任何事情,而且还会造成遗憾。而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中,我们都知道司马光是那个沉着冷静的孩子,而那个被救出的小孩正是上官尚光,他也是我国有名的历史学家,并且还是北宋时期有名的丞相。
而我们从小都知道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也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不可慌乱,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的是司马光救的这个孩子就是上官尚光,并且这孩子在后来也成为了北宋时期有名的丞相,为北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司马光是北宋的什么什么和什么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1-2],世称涑水先生[3]。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2]生平着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4. 为什么说司马光砸缸的图片很恐怖
看不出来恐怖,唯一让我看不懂的就是,图中司马光的表情,同伴差点淹死,就算是他聪明,也不至于这种笑容吧,怎么就不急呢,没有眼泪,还很绅士的请的手势。
5. 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司马光救的那个人是谁呢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基本上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这个故事讲的是,只有七岁的司马光能在这么慌乱的时刻,如此迅速地寻找到解决办法实属不易,的确值的大家钦佩。但在人们都把目光集中在司马光身上的时候,似乎漏掉了什么东西——那就是从水缸里出来的孩子是谁?
现代很多人都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可能属于伟人自己编纂的神话系列。但根据司马光的性格和生平事迹来看,他已经官拜宰相,实在没有必要给自己的童年加上点英雄事迹。再加上,司马光性格过分耿直,又过分节俭,同时代很多人的笔记中都有证实,因此他也不会这么去做。
上官尚光长大后,离开了他和司马光一起长大的地方,但移居以后,他依然不忘司马光的救命之恩,特地建了一座亭子,名曰“感恩亭”。
6. 这是历史上的司马光吗
说起司马光,所有人都会想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常人所没有的聪慧和机智。中年时期,编写了《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书,对后世研究历史影响巨大。
(神宗图片)
然而,司马光却对一些新法反对,他们认为祖宗之法是对的,大宋朝廷的党争开始了。因为这个时候神宗是支持变法的,所以司马光等反对新法的人均遭到了贬谪。司马光去了西京洛阳,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编书过程。耗费十五年时间,完成了《资治通鉴》。与司马迁被称为“二马”。但是,我认为司马光和司马迁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司马迁受到了宫刑,自己找遍了史料,耗时多年才完成《史记》。而司马光在洛阳随时遭到贬谪,但他却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需要找史料的钱财都是朝廷出钱的,住的好,而且,他的目光一直盯着东京开封,准备再次回京。
7. 你只知道“司马光砸缸”,却不知道司马光救的小孩后来怎么样了
他自幼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博学多才,刚正不阿,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更是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是谁呢?
虽然,我们现在时不时的感叹,小时候的童年快被杜撰的伟人神话系列毁了,但我还是不得不说,无风不起浪,这些未免一定就是假的,就比如《司马光砸缸》,无论真假,但它总还是告诉了我们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不也是在人品上给我们上了一课?并且还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