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昌族為什麼男女都會在自己的包頭上插飾一朵朵鮮花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有55個少數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每一個民族不同的社會習俗和服裝特色。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阿昌族,這是位於雲南境內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他們不管何時何地,都喜歡在自己的包頭上插上鮮花。他們如此熱愛鮮花,是因為和當地的氣候有著密切的聯系,並且鮮花作為一種純潔的象徵,代表了阿昌族人民品行正直純潔無瑕的特點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就來一起探索一下阿昌族人民為何喜歡在頭上插上鮮花吧!總的來說,喜歡用花作為服裝的裝飾,是阿昌族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無論男女老少都會選擇將花插在頭上、胸前或者織成其他物品戴在頭上。他們佩戴紅花象徵著歡樂,而白花則象徵判改沒著內心的純潔,黃花則象徵著甜美的愛情。不管怎麼說,每朵鮮花都有不同的寓意,阿昌族也在鮮花的王國中繼續繁衍生息!
⑵ 苗族分紅苗、白苗、青苗、花苗、藍苗都有什麼區別,服飾等方面
在貴州各民族中,苗族的頭飾、服飾最為豐富,多達數十甚至上百種,這是因為苗族人口眾多,支系紛繁,散布極廣,各部分人之間的頭飾、服飾有較大差別。清代乾隆年間曾經編印了一部《皇清職貢圖》,第八卷專講貴州各民族的頭飾、服飾,其中幾乎有一半是苗族,《百苗圖》也是如此。鑒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人們不可能有科
學的民族識別方法,只能按最直觀的頭飾、服飾來作區分,於是有「紅苗」、「黑苗」、「青苗」、「花苗」之稱。為了更好地了解歷史上苗族的頭飾、服飾,這里不妨將原書所記抄錄於後,以便研究其發展變化。是書載,貴陽、大定等處「花苗」,「有大頭、小花之稱。衣以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染則花紋似錦。衣無襟衽,挈領自首以貫於身。男子以青布裹頭,女子以馬尾雜發編髻,大如斗,攏以木梳」;銅仁府屬「紅苗」,「男椎髻,約以紅帛;女戴紫笠,短衣絳裙,緣以錦垂帶如佩」;黎平等處「黑苗」,「其人衣短尚黑,女綰長簪,垂大環,衣裙緣以色錦,皆跣足」;貴定、龍里、黔西等處「白苗」,「男科頭赤足,婦女盤髻長簪,衣尚白,短僅及膝」;修文、鎮寧等處「青苗」,「其人衣尚青,出入必佩刀攜弩。婦人以青布蒙首,綴以珠石,短衣短裙」;貴築、龍里等處「東苗」,「以花巾束發,衣衫短不及膝,婦女多服花布披肩,系細褶短裙」;平越、清平等處「西苗」,「衣尚青」,「男婦悉青衣綵帶」;平越、黃平等處「夭苗」,「衣尚青,左,女工紡織善染……其居陳蒙爛土夭壩者,緝木葉為衣,系以短裙」;清平縣「九股苗」,「男女習俗服飾與黑苗同,而性尤剽悍,以鎧甲為常服,自膝以下用鐵片纏裹」;貴定縣「平伐苗」,「男子披草衣,女系長裙」;定番州「谷藺苗」,「男女皆短衣……婦女以青布蒙髻,勤紡織,其布最為細密,有谷藺布之名」;黎平「羅漢苗」,「衣尚黑,男未室則插羽於首……短衣。……婦人散發,綰插木梳,數日必以水洗之。以金銀作連環飾耳,以雙帶結背、長、短裙,或止系長裙,垂綉帶一幅,曰衣尾」;都勻、平越等處「紫藍苗」,「其人衣尚黑色,男女俱椎髻、纏以黑布。男子披鐵鎧、佩刀負槍」;廣順州「克孟牯羊苗」,「男青衣、椎髻,女盤髻、短裙」。其實,無論是《皇清職貢圖》或者《百苗圖》,所記的都很粗略,而且遺漏不少,只不過是其中的十之一二。如果進一步查閱其他史書和方誌,掌握的資料就會更多,並可從這些資料中大致可以看出苗族頭飾、服飾的主要特點。
先就發型而言,《淮南子·齊俗篇》說:「三苗鎝首」,據《苗族簡史》考證,所謂「鎝首」,就是用棕毛、麻絲、馬尾之類摻雜在頭發里,然後把它盤結在頭頂,宛如戴在頭上的一個大帽,上文所引的「婦人馬鬃尾雜人發為?,大如斗」便屬此類。但它並不是惟一的模式,比方說,《溪蠻叢笑》中就提到另一種發型:「蠻類既不巾,發皆拳,而苗尤異,照日金色,各黃貓頭。」這大概是將頭發剃光的一類,即所謂「科頭」,不但「男子科頭赤足」,而且某些地方婦女也有「科頭」的。但在明、清的方誌中,最常見的還是「錐髻」,即將頭發盤於頭頂如錐狀,謂之「盤髻」、「挽髻」或「綰髻」。如果除去綰發的木梳、長簪、羊角或者頭上所插的雞毛、雉尾以及銀角、銀冠及蒙在頭上的青布、系在頭上的綵帶,那麼,其發型基本同屬一個類型。當然,式樣是很多的,譬如,有的「挽高髻」,有的「挽髻為瓣」,有的「挽成雙髻」,有的卻「酷似東洋頭」。由此看來,苗族的頭飾雖然多種多樣,撇開頭衣和首飾,主要有「鎝首」、「科頭」和「錐髻」三類,而以「錐髻」最為普遍。
苗族的服裝,男子的差異並不太大,無非是右衽、大襟、對襟之類差別,褲腳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頭上包套頭,腳上纏綁腿之類。差異最大的是婦女的服裝,尤以青年婦女的盛裝最能表現各自的特點。大體說來,主要有三種類型,最基本而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著短衣、穿百褶裙,其次是穿長褲和大襟衣,再次是著漢裝,後二者是在演變過程中出現的。與「百越」民族著「筒裙」的習俗不同,苗族的裙子基本上屬於「百褶裙」一類,但款式之多,非其他民族所能比擬,色調、花紋、長短、質地各有不同。色調看來是最引人注目的,史書上所謂的「紅苗」、「白苗」、「青苗」、「黑苗」、「花苗」,無非是以色調來作區分的。紋飾也很醒目,有的是蠟繪,有的是刺綉,有的是挑花,有的是編織,「大花苗」、「小花苗」之分,大概就是從紋飾著眼。裙的長短也有明顯差別,有的長達腳背,有的僅及小腿,有的則是在膝蓋以上的超短裙,所謂「長裙苗」、「短裙苗」大概就是按此區分的。至於與裙子相配的上裝,多以短衣為主,但式樣各異,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一種是從頭上往下套入的所謂「貫首衣」,有領孔而無袖;一種是無領無扣的短衣,左右交叉於胸前,內穿大袖衫;另一種是齊腰緊身的右衽衣或對襟衣;此外,還有「背牌」、「披肩」之類。黔東北一帶的苗族婦女,原先也是穿百褶裙的,但自清代「改土歸流」以來,逐漸改穿長褲和大襟衣了,在衣緣和褲腳上鑲花邊或加「欄桿」,貴陽、羅甸、都勻等地苗民,大抵也屬這一類型。至於改著漢裝的,這里就不贅言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地區,甚至相鄰的村寨,彼此在服飾上並不相混,譬如說,長裙、短裙、超短裙在黔東南地區同時並存,大花、小花在黔西北地區相互並見。反之,原先以某種服飾為特徵的苗族,遷往他鄉以後,往往還保存原來的傳統,例如從黔東南遷到黔西南的一部分苗族,服飾與黔東南基本相同。
除了發型、服裝而外,首飾也有許多區別,包括佩戴在頭部、頸部、胸部、腰部及四肢(主要是手)上的裝飾品。最初,苗族先民多半是取自然物作裝飾品,表現出一種粗獷、古樸的美感。例如:有的「髻上插白雞毛」,有的「男髻則插白雞尾或錦雞、野雞尾以為美」,有的「頭用豪豬箭綰發」,有的「首飾用海、青白小珠」或「以五色葯珠為飾」,甚至以薏苡代之」,有的則以「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後來雖有人工
劍河苗族頭飾製成的木簪、木梳作裝飾,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格。大約在明、清兩代,苗族普遍採用銀飾,並獲得巨大發展,種類之多,製作之精,在國內實屬罕見。各地苗族佩戴的銀飾不同,顯得多姿多彩,例如:雷山大塘婦女頭上插三枝銀花,龍里苗族婦女在青帕後面插一串大小不等的銀泡,紫雲苗族姑娘的頭上排列著五個錐形銀飾,雷山橋港苗族婦女戴的是一種用銀花、銀鏈、銀鈴組成的帽子,台江施洞口苗族婦女則戴著富麗堂皇的銀冠,丹寨苗族姑娘盛裝時戴銀角,如此等等。這些都只是大概說說而已,事實上,無論是項圈、項鏈、耳環、手鐲、銀花、銀泡、銀角、銀冠、銀帽、銀衣片都有若干樣式,有多種搭配,這將在工藝美術一章中細講,這里就從略了。不同的頭飾、服飾、首飾結合在一起,苗族服飾自然顯得絢麗多姿,令人炫目。
然而,文獻的記載無論如何是有很大局限的,如果深入調查,實際存在的差別遠遠不止於此。安正康、蔣志伊、於信之先生作了大量調查之後,在《貴州少數民族民間美術》一書中,有一節專寫苗族服飾藝術,說得相當仔細。他們根據苗族服飾的款式和苗語方言來劃分類型,分為湘西、黔東、黔中南、川黔滇和海南5類,除海南一型外,其餘4類在貴州均有分布,每種類型之下又細分為若干模式。書中不僅指出各種類型的特徵和各種模式的差異,而且點出了幾種典型,例如:以刺綉著名的台江婦女服飾,以挑花突出的貴陽地區婦女服飾;以毛織為主的威寧服飾,以蠟染為特點的丹寨、安順、黔西、織金、黃平婦女服飾,以編織著稱的貞豐、安龍婦女服飾,以銀飾最多的雷山、台江、黃平、凱里婦女服飾等等。
台江苗族牛角形銀飾「黔東型」苗族服飾,主要分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這是苗族服飾中特色最鮮明、式樣最復雜的一大類型。概括地說,這一類型的特點是:以自織土布為衣料,服裝的基本形式為交領上衣和百褶裙,上衣多綉花,銀飾特別豐富。屬於這一類型的,有台江施洞式、台江反排式、台江台拱式、台江岩板式、台江巫腳式、台江五河式、劍河溫泉式、雷山西江式、雷山橋港式、凱里舟溪式、凱里凱棠式、黃平谷隴式、丹寨排莫式、丹寨龍泉式、從江岜沙式、榕江平永式、黎平高求式等等。因為貞豐的苗族是從黃平遷去的,所以他們的服飾也屬這一類型。不難看出,「苗家腹地」保留的傳統最多,樣式也特別豐富,台江共有六式,其次是雷山、丹寨和凱里。台江施洞的服飾具有典型性,它以刺綉和銀飾著名,頗能體現「黔東型」的特點。婦女挽髻於頂,用自織的紅、藍、白花格帕包頭,帕外圍一圈銀花帶,髻上插高約30厘米的銀冠,冠下兩側插有各式銀花和銀簪,髻後插有銀梳,項戴銀項圈四五隻,銀項鏈二三條,胸前有半圓形的銀壓領,上衣的後背、前擺、兩肩及袖口飾以銀衣片、銀泡和銀鈴,兩耳戴筒狀銀耳環,又戴銀手鐲三四隻,全身銀飾足有10公斤重,顯得精美華貴。刺綉也很出色,兩袖中部外側的刺綉花片為全身最耀眼處,衣領及兩肩配有寬大的綉花邊,刺綉紋樣多為龍、鳳、牛、人物及魚類,色調為紅色、深紅色或紫色,下穿青白色百褶裙,腳穿翹尖綉花鞋。銀飾與刺綉的完善結合,便構成施洞服飾的特點。
苗家銀裝迎賓客但台江施洞式畢竟只是「黔東型」的一種,其他各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從不同方面顯示出獨特之處。台江反排苗族婦女也戴銀冠,但裙子不像施洞那樣長及膝下七十餘厘米,而是一種僅及膝下六七厘米的短裙,腰間系著一塊青布的方圍腰,上穿青布大襟右衽、無領、大袖衣。台江台拱式又有不同,衣服系用自織
自染的「花椒布」做成,用獨特的縐綉、瓣綉方法綉成袖花片,有浮雕感,並用青緞或白布綉成長方形圍腰。台江岩板式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在發髻上插有一橫式銀花,一排銀錦雞高高立於花上;二是裙子超短而且多褶,褶達三四十層、外面罩著一方有黑白織花圖案的圍腰。台江巫腳式較為簡朴,挽大髻於頂,然後用一方紫青布從後向前圍髻,交於前額,而巾則披於兩肩及後背,可以擋風。台江五河與劍河溫泉基本同一式樣,頭上戴一圈銀花,髻上插一隻銀錦雞,袖花由六塊正方形織花圖案組成,兩肩飾有花紋,背後有一塊呈倒「品」字形的圖案,圍腰三分之二為大幅圖案。雷山西江式以銀角最為突出,另一特色是在裙外又穿一條花帶裙,系由22根綉花的花帶組成。雷山橋港式最突出的是超短裙,長僅20厘米,褶細而厚硬,使臀圍顯得特大,裙外前面系一及膝的方形圍腰,後面系一寬大有褶的方彩緞,穿青色緊腿布褲。凱里舟溪式發型與眾不同,在挽髻的前沿,做成波狀帽檐式發型,右高左低,油光可鑒。凱里凱棠式以銀項圈既多且大而引人注目,戴各式項圈4隻,最小的為圓形,第二層為卷花圓形,第三層為卷花方形,第四層最大,寬40厘米,下端懸吊著排列整齊的銀花片和銀鈴,還掛有一根粗大的項鏈。黃平谷隴式的大銀帽最有特色,帽由四層銀花堆砌而成,精雕細鏤,玲瓏剔透,顯得璀璨奪目。貞豐式服裝款式與黃平同,但衣服顏色,不分男女老幼均以黑色為基調,刺綉素雅。丹寨排莫式戴一種「山」字形銀冠,頂端各系一束白雞毛,所用蠟染袖片均為傳統的「渦妥」紋飾。丹寨龍泉式為枇杷襟上衣,青色、小領、布扣,長僅35厘米,不遮腹,款式不同尋常。從江岜沙式,衣短至肚,緊身,衣袖細長,系一倒三角形的綉花肚包於腹下,穿青色長褲。榕江平永式最別致的是「雞毛帶裙」,裙長中等,細褶,以豎條蠟染與青布相間,每條花紋呈橫向三段,段與段之間用紅、黃色或紅、藍色相間隔,並在每條花片的下端系兩束白雞毛,故名「雞毛帶裙」。
貴陽花溪苗族盛裝「黔中南型」是指貴陽、龍里、貴定、清鎮、平壩、安順、長順及安龍等地的苗族服飾,它兼有東、西部服飾的特點,婦女上裝多綴有後披領及「背牌」,下穿青色百褶裙或蠟染花裙。初步調查,屬這一類型的有貴陽花溪式、貴陽—龍里式、龍里式、貴定貴東式、貴定雲霧山式、清(鎮)平(壩)式、安(順)清(鎮)式、安順關口式及安龍魯溝式等。貴陽花溪式可以作為一種典型,這里的婦女用一條彩色挑花帶束發於腦後,自髻後向前斜插一排銀簪,多達十餘根,形如筷子。上裝是前短後長的貫首衣,因其領口鑲有一條白布邊,向外翻露,猶如一面旗幟,故名「旗幟服」。衣片的前後不合縫,兩袖僅與衣肩上部連綴,胸前系一條呈交叉狀的挑花帶,下著多褶青色中裙,飾以長及腳背的挑花圍腰,腰帶也是挑花的,下端垂有一排白色圓珠,上端系三組銀鏈和銀鈴,腳纏挑花綁腿,整個服裝皆以挑花為特徵。在貴陽與龍里、貴定、惠水毗連地區的苗族,婦女束發挽髻於頂而將發際下端剃光,用數幅青布纏頭,形成一個碩大的包頭,正面看去為圓盤形,側面看去有如橄欖形狀,頂部是一個圓圈,圈內有玫瑰色和淺藍色的綢帕。龍里式的「白裙苗」又是另一種風格,內穿白色襯衣,外面套著一件淺藍色的大襟右衽衫,衣裳寬大,袖口長及腕下,披一領綉花坎肩,著細褶短花裙,裙的上段為藍色織花圖案,下段為白色。貴定雲霧山式的特點,是姑娘們喜歡將頭發四周剃光,而將頭頂的長發挽成小髻,然後用紅、藍、白、黑長條布纏成圓盤形大包頭,最外層為黑色,帕的兩端有白貴州望謨苗族銀飾邊,帕端外露而呈蝶狀。平壩、清鎮、長順一帶的苗族,男子也包頭帕,里層為青布,外層為黑白豎條布,形成一個大圓圈,上衣為大襟右衽有領長衫,腰部纏寬腰帶,帶兩端有花邊及玫瑰紅排須,穿青布長褲,並戴有項圈一隻,還系一把銀鎖和一排銀鈴。安清式苗族服飾,婦女用綉花帕包頭,少則兩塊,多則十餘塊,呈圓筒狀,並用三條紅色綉花帶依次從前向後包住頭帕,挽髻於後,而將頭帕兩角向上翹起,穿大領對襟衣,後背正中綴一塊黑底玫瑰紅挑花圖案,上衣前後擺依次接有多層挑花衣擺,俗稱「背扇裙」或「衣裳裙」,腰系挑花圍腰,腳纏挑花綁腿。安順關口式苗族姑娘的頭飾特別,束發於前頂,編成獨辮,彎曲成弓狀,然後用一條韌性樹皮做成一個橋形的發架板,覆在發辮上,並用長銀簪將發架板與發辮加以固定,同時將包在發架板上的挑花頭巾與包在額上的綉花巾連成一體。安龍魯溝式婦女的盛裝,外衣為「旗幟服」,領口一開在左,一開在右,將內衣的領向外翻起,兩條白邊相交於胸前和背後,有如旗幟環肩,下著青布中裙,然其套頭卻如同男子。
「川黔滇型」在貴州主要分布在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部分散見於安順地區和貴陽市,因為這種類型與四川、雲南多有相似之處,故以「川黔滇」相稱。這種類型的服飾,色調較淺,女裙多以蠟染布綉花,但銀飾較少,有六枝梭戛式、六枝式、畢節地區式、畢節燕子口式、安(順)普(定)式、普定長田式、鎮寧江龍式、安龍普坪式、貴陽烏當式、望謨樂旺式等。六枝特區梭戛鄉的苗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著傳統式樣,顯得原始古樸。女子的發型很特別,用約兩公斤重的假發挽成「∞」字形發髻,橫卧在頭頂上,其寬度遠遠超過兩肩,奇特極了。梳成這樣的發型,必須先在後腦部位裝上一把長約65厘米的木梳,將沉甸甸的假發支撐在木梳上,然後用一根白毛氈帶將發髻系於木梳,再系在婦女頭上,稱為「戴角」,有了這種標志才能參加社交,表示已經成年。盛裝的上衣為三層,在兩件襯衣之外再穿一件蠟染的對襟無領緊身衣,衣袖細小,前擺至腰部,後擺達於腳跟,前胸、後背及兩袖皆飾以蠟染圖案。下穿百褶長裙,終年圍著一方用羊毛織成的圍腰,造型獨特,腿上纏著羊毛氈剪成的綁腿,腳穿形如草履的綉花鞋。男子包青帕數圈,上衣為和尚領、緊身衣,下穿百褶裙褲,寬大而呈燈籠狀,腰間纏挑花帶,據說花帶愈多愈為女子所愛。六枝式的特徵,頭戴百十支雉尾的羽冠,衣著大襟右衽白布長衫,系黑白方格腰帶,外披寬大厚實的坎肩,以黃色和朱紅色為主,間以少量黑色和白色,綉紋為幾何圖形。畢節式有兩種,一種是赫章、納雍、水城等地的「小花苗」服飾,另一種是畢節、大方一帶「木梳苗」的服飾,姑娘發式為摻假發和紅、黃色毛線纏成的辮狀大包頭,上衣為對襟無扣胴體衫,並綴有紅、黃色織花披肩,下著多節細褶裙,上段及下段為蠟染,中間一段為白色。畢節燕子口式,婦女以紅毛線盤頭,並將摻有黑毛線的長發繞頭一圈,在大襟衣外穿胴體白色披肩,其上有幾何紋織花,下穿數條花褶裙,裙上段為青色,下段為白、青、灰三色橫條,圍腰下部打褶,上部有「凵」字形挑花裝飾。安普式婦女的發式頗有特色,僅摻少量假發,綰紅色月牙狀木梳,盤髻於頂,外用細銀鏈繞髻數圈,而將銀鏈一端的方銀片及銀鈴垂於腦後。普定長田式的頭飾又別具一格,將長發盤成辮子,以青色長頭帕折疊起來,繞成大圓盤形,外圍一條綴穗須的花帶。鎮寧江龍式婦女的發型特別,將一根兩端各扎半截木梳的紅色竹片,一端固定在發髻內,另一端則懸挑於頭的左側70厘米,然後將長發分為三股,分別繞在竹片上,形成一種呈長角形的蓬鬆發型。安龍普坪式婦女上衣,兩襟從左向右交叉於胸前,前襟長至腳背,後擺長過臀部,兩側自肋下開衩,衣領及兩襟為深紅、白色織花邊,前襟為橫向的五段細幾何蠟染花,段與段間以織花邊相隔,兩袖亦分三段,系黑圍腰,下穿蠟染細褶中裙。貴陽烏當式,婦女盛裝時,頭頂橫插一隻木質月牙形的角,將長發和假發繞在角上以為頭飾,上衣為胴體長衫,衣領疊為兩三層,披黑底挑花坎肩,衣袖似兩層衣狀,穿蠟染細褶中裙,有的穿裙數條,形成向外擴散裙式。望謨樂旺式婦女的盛裝,在平盤於頂的頭發上,裹以青帕,帕上綴五隻圓錐形銀花泡,泡上垂一根細鏈和銀鈴,穿白色對襟衣,領後綴紅、黃色幾何紋樣的背牌,下穿蠟染細褶花裙,系青布長圍腰。威寧「大花苗」的男裝頗有特色,頭用布包成套頭,身穿麻布長衫,披一件用羊毛織成的披肩,其上布滿幾何圖形,而背後的一塊尤異,為回紋背牌,下綴四根帶子。
屬於「湘西型」的服飾在貴州不多,主要分布在松桃及黔東北地區,另一部分在晴隆、普定一帶。這一部分苗族,因為長期與漢族交往,服飾受漢文化影響較大,婦女已不穿裙,改穿無領大襟上衣和寬腿長褲,頭帕盤於頭頂呈圓筒形,僅見松桃式和晴(隆)普(定)式。松桃式最能反映這些特點,頭包藍、白相間的小方格帕數圈,上大下小,高達33厘米。戴細耳環,環下垂梯形銀片及四五隻細銀鏈。上衣為大襟右衽,無領,衣袖寬大,衣袖四周鑲深藍布邊,中間鑲一條細藍花帶,袖口飾以花邊。戴胸圍,上呈圓角三角形,正中鑲有一塊呈三角形的藍光緞,上角飾雲紋,再於藍光緞上綉有幾朵鮮艷的荷花,上緣邊上嵌有兩排白花,襯在青底上,格外醒目。下穿陰丹藍布長褲,褲腿寬大,膝以下鑲有花邊,花邊下為青布,綉有稀疏的小花。晴普式與松桃式大同小異,但少女的發式為單辮,纏白色長頭帕,發辮由後往前纏於帕外,而婚後則挽髻於頂,呈圓錐形,罩以青帕,帕兩端垂於腦後。
以上所述,大體可以看出苗族服飾的若干特點、若干樣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性,應當說上面所舉的只是較為突出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形式沒有提及。盡管如此,共同性還是存在的,譬如頭飾以「錐髻」為主,服飾以「百褶裙」為主,首飾以銀飾為主等等。
⑶ 國內最「娘」的少數民族,為何他們頭上帶花,比女生精緻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除了漢族之外,有55個少數民族。人們對少數民族的影響是怎麼樣的?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刻板印象”。打個比方,你認為某某是壞人,不管對方做了多少好事,你都會認為他不懷好意,在放長線釣大魚。基於種種原因,有人認為少數民族的習俗很奇葩。比方說,少數民族的人頭上帶花,就是“娘”。但其實,每一個民族的歷史淵源不同,帶花並不能稱為“娘”。在國內,阿昌族的男性會往頭上帶花,為什麼呢?
其三、往頭上帶花,不代表比女生精緻。在大部分人眼中,只有女生才會將花插在頭上,或者用花編織成一個花環,放在頭上。如果有一個男人,頭上插著花,周圍的人都會用有色眼睛去看待。就比如說,在國內,很多人會認為化妝的男性,比較娘,沒有男人味。但其實,頭上帶花,並不能代表什麼,只能說明這個人有往頭上帶花的愛好。帶花是事實,帶花很娘是評價,評價具有強烈的個人偏好。不要將事實和評價混為一談。
⑷ 這是什麼花
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別名:九重葛、三葉梅、毛寶巾、簕杜鵑、三角花、葉子花、葉子梅、紙花、南美紫茉莉等。為常綠攀援狀灌木。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喜充足光照。紫茉莉科,葉子花屬。
三角梅分布於中國、巴西、秘魯、阿根廷。[1]
中文學名三角梅
拉丁學名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
別 稱九重葛、賀春紅、紅包藤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中央種子目
科紫茉莉科
屬葉子花屬
分布區域分布於中國、巴西、秘魯、阿根廷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生長習性
▪ 溫度
▪ 光照
▪ 土壤
▪ 水分
3分布范圍
4繁殖方法
5栽培技術
▪ 選培養土
▪ 合理施肥
▪ 栽培管理
▪ 注意事項
▪ 盆栽要點
▪ 病蟲防治
6主要價值
▪ 葯用價值
▪ 觀賞價值
7植物文化
1形態特徵
編輯
藤狀灌木。莖粗壯,枝下垂,無毛或疏生柔毛;刺腋生,
三角梅圖片欣賞(21張)
長5-15毫米。葉片紙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3厘米,寬3-6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被微柔毛;葉柄長1厘米。花頂生枝端的3個苞片內,花梗與苞片中脈貼生,每個苞片上生一朵花;苞片葉喚肆狀,紫色或洋紅色,長圓形或橢圓形,長2.5-3.5厘米,寬約2厘米,紙質;花被管長約2厘米,淡綠色,疏生柔毛,有棱,頂端5淺裂;雄蕊6-8;花柱側生,線形,邊緣擴展成薄片狀,柱頭尖;花盤基部合生呈環狀,上部撕裂狀。花期冬春間(廣州、海南、昆明),北方溫室栽培3-7月開花。[2]
植物形態
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三角梅全株(19張)
三角梅花果(4張)
2生長習性
編輯
溫度
生長適溫為15-30攝氏度,其中5-9月份為19-30攝氏度,
三角梅圖片集(10張)
10月-翌年4月為13-16攝氏度,在夏季能耐35攝氏度的高溫,冬季應維持不低於5攝氏度的環境溫度,否則長期5攝氏度以下的溫度時,易受凍落葉。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在3℃以上才可安全越冬,15℃以上方可開花。
光照
三角花喜光照,屬陽性花卉,生長季節光線不足會導致植株長勢衰弱,影響孕蕾及開花,因此,燃叢一年四季除新上盆的小苗應先放於半陰處。冬季應擺放於南向窗前,且光照時間不能少於8個小時,否則易出現大量落葉。短日照花卉,每天光照時間控制在9小時左右,可在一個半月後現蕾開花。
土壤
喜疏鬆肥沃的微酸性土壤,忌水澇,盆栽時可用腐葉土、泥炭土、沙土、園土各一份,並加入少量腐熟的餅渣作基肥,混合配製成培養土。開花植株每年進行一次翻盆換土,時間以早春萌動前為好,換盆時用剪刀剪去過密和衰老的枝條。
水分
春秋兩季應每天澆水一次,夏季可每天早晚各澆一次水,冬季溫度較低,植株處於休眠狀態,應控制澆水,以保持盆土呈濕潤狀態為宜。
3分布范圍
編輯
原產巴西。中國南方栽植於庭院、公園,北方栽培於溫室,是美麗的觀賞植物。[1]
三角梅
4繁殖方法
編輯
三角梅常用的繁殖方法有扦插和高壓繁殖,而大培育多採用扦插,而且三角梅極易扦插,扦插季節一般在3-6月份進行,如果運用全光照噴霧扦插法,大約一星期枝條癒合,十天紮根,15-20天可培育出健壯的三角梅小苗。有些品種只要掌握季節,隨意插在土裡就能成活;但也有些品種稍難插活,要花點心思。
1、扦插枝的選取:三角梅的扦插枝條粗如胳膊細如香都可用於扦插;而較粗枝發根慢,但成型快;最好選用 一年生木質化綠枝易發新根,成活率高。大規模一般選結構緊密粗壯的1-2年生外層向陽枝都可以,但切記不用過過細枝,不成熟枝,徒長枝和蔭蔽枝。三角梅扦插枝取下後要用用鋒利小刀削成保留3-4節(長約8-10公分),下部斜削,在節下5-10毫米處,摘除下部葉片,保留上部二片半(全)葉作插穗。
2、扦插基質:宜用蛭石,珍珠岩+蛭石,凈沙,沙壤土(素土)。使用前放在盆中用沸水沖泡幾次滅菌,涼後使用。也可用水插。
3、三角梅扦插季節的掌握:一般扦插季節宜為3-6月份進行,杭州在5月下旬--6月上旬,入梅前扦插最好。此時溫度適宜(20-30度),濕度高,管理方便。先在基質上用略比扦插枝粗的小木棍,在基質上斜向打孔。插入扦插枝深約4-6cm,澆水後移略蔭處養護。
4、扦插後的養護管理:光照要適宜:15天內見稀疏光,(不宜太蔭,睛天遮光約百分之五十)以後逐步加強光照,20-30天長新根,25天左右全日照;只有充分接受陽光,才能使新和段轎根健壯。採用三角梅的全光照噴霧扦插法,一般生根時間可提前3-7天左右。保濕:在 20天內 如天氣乾燥要蒙 保鮮膜保濕,留好通風孔。傍晚揭開通風,噴水後再蒙上。 根外施肥:十天左右噴一次千分之一磷酸二氫鉀加尿素。澆水:前期保持基質濕潤(空氣濕度百分之七十左右)40天後逐步「間干間濕」。
5、三角梅扦插枝成活後的分植上盆:扦插40天成活的小苗在強陽光下煉苗一周,澆薄肥。50-60天分植上盆,扦插苗連盆放水盆中,將基質與根漂離:或直接倒出根分離後帶部分基質種入培養土中。
6、提高三角梅扦插成活率的方法:
1、扦插前十天左右,扦插技基部節下1cm處環割處理;
2、些楊柳綠枝去葉後,剪成10cm小段,用涼開水浸泡5天,用這浸出液處理扦插技,誘導發新根;
3、選用黑色盆,這樣盆內基質溫度高於外部氣溫,發根更快。
7、三角梅的粗枝扦插:插穗長50-100cm,上切口需封臘,防水份蒸發,注意保濕。插後40-60天抽芽長20cm葉片生長穩定後上盆,此時根系尚不健全,應適度修枝,遮蔭,以有利二次成活。成活植株應接受全光照養護。
三角梅扦插是先吐芽長枝,後生根。所以,在吐枝條芽長葉時,切不可移栽、鬆土,以免影響生根枝條。三角梅喜高溫和充足的陽光照射,泥土只要保持濕潤,不怕暴曬。當年入秋時要有意蹲盆一個月,即在其枝葉茂盛後,要少澆水,保持半干半濕,讓其綠葉掉落,花芽茁壯生長。「摘葉可發芽,控水可長花」這就是三角梅的特異性格。
5栽培技術
編輯
選培養土
合並圖冊(2張)
三角梅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怕積水,不耐澇,因此,必須選擇疏鬆、排水良好的培養土 一般可選用腐殖土4份、園土4份、沙2份配製的培養土,也可使用曬干塘泥摻些煤餅渣作盆土。[3]
三角梅由於長期澆水、施肥和雨水沖刷,盆土容易板結,因此,必須定期鬆土,同時清除盆土雜草,以利於三角梅生長。否則盆土板結、積水,容易造成三角梅根系腐爛或生長不良。另外,三角梅生長速度較快,根系發達,須根甚多,每年需換盆一次。[3]
三角梅喜溫暖和光照充足,不耐寒,忌水澇。適宜在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中生長,在粘重、鹼性、低濕易澇的土壤中不僅生長不良,且易爛根枯死。培養土應選腐葉土4份、園土2份、腐熟廄肥1份、鋸木屑1份、河沙2份進行配製,上盆時還需摻入腐熟餃肥30g作基肥。[3]
合理施肥
三角梅需要一定的養分,在生長期內要進行適當的施肥,才能滿足其生長的需要。肥料應腐熟,施肥應少量多次,濃度要淡,否則,易傷害根系,影響生長。5月開始,每半月施1次10%~15%的餅肥液,以促進春梢生長;7~8月高溫季節,為滿足其生長的需要,應每隔15~20天施1次10%的餅肥液和少量過磷酸鈣或少量復混肥液;9月後應少施氮肥,可用焦泥灰和少量過磷酸鈣,以促進三角梅苞葉開得鮮紅美觀。[3]
要使三角梅多開花,必須保證充足的養分,同時施肥要適時適量,合理使用。一般4月~7月份生長旺期,每隔7~10天施液肥一次,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肥料可用10%~20%腐熟豆餅、菜籽餅水或人糞水等。8月份開始,為了促使花蕾的孕育,施以磷肥為主的肥料,每10天施肥一次,可用20%的腐熟雞鴨鴿糞和魚雜等液肥。自10月份開始進入開花期,從此時起到11月中旬,每隔半個月需要施一次以磷肥為主的肥料,肥水濃度為30%~40%。以後每次開花後都要加施追肥一次,這樣使三角梅在開花期不斷得到養分補充。[3]
栽培管理
三角梅生長迅速,生長期要注意整形修剪,以促進側枝生長,多生花枝。修剪次數一般為1~3次,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開花次數。每次開花後,要及時清除殘花,以減少養分消耗。花期過後要對過密枝條、內膛枝、徒長枝、弱勢枝條進行疏剪,對其他枝條一般不修剪或只對枝頭稍作修剪,不宜重剪,以縮短下一輪的生長期,促其早開花、多次開花。[3]
注意事項
炎夏和冬季因植株生長緩慢或休眠,應停止施肥,以免造成肥害。
勿施濃肥或生肥(未經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以防止造成傷根,導致葉焦脫落,甚至整株死亡。
寒冬需將其移到室內,否則會使其凍傷。
盆栽要點
南方暖地常用作棚架、籬垣等綠化材料,也可作盆栽觀賞。根據江蘇花農和技術人員的實踐經驗,現將促其盆栽花期長、花色艷的三條關鍵措施簡述如下:
一是科學管水。即澆水、控水、重澆水三點結合。初夏生長季節,每天澆一次水,保證枝葉生長。6至7月,根據不同品種適當控水3至4次,控水程度為使枝梢和葉片稍萎蔫。這時每天向葉片噴水1至2次,待2至3天後澆透水。反復控水幾次或隔天澆水,可促進花芽分化。當新梢出現花蕾時,每天早晚各澆一次重水,並向葉面噴水1至2次。10月後視土壤的干濕程度適當澆水。冬季入室後,保持不幹不澆,澆則澆透。
二是施肥得當。三角梅開花多,花期長,養分消耗多,加上盆土有限,一定要定期補充肥料。春季換盆時,施足基肥,根據花盆大小,每盆施10至15克腐熟雞糞干或餅肥,出室後追施速效氮肥。生長旺盛期,每隔7天施腐熟餅肥水,加速花芽分化。當葉腋出現花蕾時,可多施肥、施大肥,以磷鉀肥為主。夏季盛花期,每3至5天施一次礬肥水,每7天噴0.3%磷酸二氫鉀。8至10月更要大肥大水,以肥代水,用礬肥水或餅肥水澆施。
三是日照要長、光照要強。盆栽三角梅,只要光、溫、水、肥滿足,一年四季都可開花。每天日照10至12小時,光照強、通風條件好,花期可達到180至200天。其中紫色三角梅可開到春節,清明出室後,五一節又可鮮花怒放。[4]
病蟲防治
三角梅常見的害蟲主要有葉甲和蚜蟲,常見病害主
三角梅葉斑病
要有枯梢病。平時要加強鬆土除草,及時清除枯枝、病葉,注意通氣,以減少病源的傳播。加強病情檢查,發現病情及時處理,可用樂果、托布津等溶液防治。
葉斑病
病斑初為黃褐色,周圍有黃綠色暈圈,後擴展成近圓形或不規則的病斑,邊緣暗褐色,到了後期,病斑上出現黑色小點粒。
防治方法:發現少量病斑可在其上面塗抹達克寧霜軟膏,將發病較多的枝條剪去,發病初期一般可用50﹪的多菌靈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每7~10天噴1次,嚴重時按照實際的經驗,在第四天再噴一次,之後隔7天噴一次。連續
三角梅
3~4次,防治效果好。
褐斑病
被害葉片,在葉面上產生直徑為0.1~0.5cm的黃褐色至淺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
1、要讓植株通風透光;
2、要注意增加或保持葉片的濕度;
3、出現感染時要及時剪除病枝、病葉,並予以銷毀;
4、在染病初期,噴50%退菌特1000倍溶液或其他殺菌劑,可抑止病程的發展。
介殼蟲
在光照不良,通風欠佳,高溫高濕的環境中,易發生多種介殼蟲危害。
防治方法:可用45﹪的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殺。
6主要價值
編輯
葯用價值
中國發現三角梅還是一味中葯,葉可作葯用,搗爛敷患處,有散淤消腫的效果,
活血調經,化濕止帶。治血瘀經閉、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三角梅的莖有毒,吃12-20片可導致腹瀉、血便等。
觀賞價值
三角花苞片大,色彩鮮艷如花,且持續時間長,宜庭園種植或盆栽觀賞。還可作盆景、
三角梅
綠籬及修剪造型。三角梅觀賞價值很高,在中國南方用作圍牆的攀援花卉栽培。每逢新春佳節,綠葉襯托著鮮紅色片,彷彿孔雀開屏,格外璀璨奪目。北方盆栽,置於門廊、庭院和廳堂入口處,十分醒目。三角梅在故鄉巴西,婦女常用來插在頭上作裝飾,別具一格。歐美用三角花作切花。一年能開兩次,在華南地區可以採用花架,供門或高牆覆蓋,形成立體花卉,北方作為盆花主要用於冬季觀花。
7植物文化
編輯
花語
三角梅的花語:熱情,堅韌不拔,頑強奮進。另一種花語:「沒有真愛是一種悲傷。」
象徵:熱情,堅韌不拔,頑強奮進的[2] 精神。
國花:尚比亞共和國國花
省花:海南省省花
市花:四川省西昌市市花;廣東省深圳市、珠海市、惠州市、江門市、羅定市市花;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花;雲南省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州花、開遠市市花;
重慶市開縣縣花、重慶市雲陽縣縣花;福建省廈門市、三明市市花,惠安縣縣花;
海南省海口市、三亞市市花;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北海市、梧州市市花;
台灣省屏東市市花;日本的那霸市等內國外城市的市花。
⑸ 苗族女子頭上的那朵花
走進苗寨,第一眼讓我心動的不是她們妝滿銀飾的服飾,而是發髻上朵朵怒臘梁缺放的鮮花,真真切切感受渣拆到女人就是花兒。
我仔細打量著路過我身邊的每一個別著花兒的女子,個個嫵媚,朵朵動人。那些花兒,有的是輪辯鮮花,有點是裝飾花,有粉色的荷花、有紅色的海棠,這讓我想起新娘別的梔子花。
後來了解到,發髻正面花朵象徵太陽,發髻後端梳子象徵月亮。在遠古不同時期,佩花一朵不僅僅起到裝飾作用,還起著歷法功能,具體的意思是「花朵有幾瓣就代表一年中有幾個月」。怪不得無論什麼年紀的女子都會在頭上帶著漂亮的花。
當夜幕降臨,萬家燈火點亮夜空下的苗寨,屋子裡帶著花兒的女子是怎樣的狀態。
⑹ 苗族婚後服飾與婚前服飾有什麼不同,帶上圖片
已婚者梳平髻於頭或叢頂,將頭發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兩縣苗族未婚女子從七、八歲起頭戴平頂縮褶帽,外纏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婦人將頭發盤纏於頭頂,戴上無底或半邊底的覆額縮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裝無更多頭飾。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衫旅櫻,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鎮散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料花等飾物。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
⑺ 苗家姑娘頭上戴的是什麼花
「苗家婦女發髻上佩戴花朵,是苗家人用花朵來替代對太陽崇拜的一種表達方式。」58歲的李國章是雷山縣苗學會副會長,長期研究苗族天文歷法。
李國章說,苗家人自古認為頭發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很重視頭發,後或亮來逐漸衍變成衫畢寬把頭發捆成發髻,便有了頭上插花的習慣。苗家女子發髻正面花朵即是太陽,發髻後端梳子即是月亮。
在遠古不同時期,佩花一朵不僅僅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還有它應有的作用數御----歷法功能,具體體現就是「花朵有幾瓣就代表一年中有幾個月」。古代苗人的歷法是因地域而定,他們崇尚大自然,以當地適宜生長的植物開花的花瓣數來歷法,以期與大自然生長的這些開花植物達到長壽與生生繁衍的目的。這在學術上稱為物候歷或花鳥歷。
李國章說,苗族女性將花朵佩戴在頭上,不僅有崇尚自然、進行歷法和美化裝飾的意義,還有崇拜太陽的圖騰意義,「說深一點,這是苗族『太陽歷』的文化遺存。」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