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明裹腳很醜,不方便,為什麼中國女人還要裹腳
「一雙小腳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這句話表現了中國古代男人對小腳女人的偏愛。為了迎合男人的喜好,女子纏足成了中國一項延續千年的陋習,從宋朝到民國,無數女子飽受纏足之苦。
除了裹腳布外,裹腳女子還必須要時刻穿著一種「高跟鞋」,這種鞋子能夠顯得腳非常小,並掩蓋醜陋的裹腳布,女子就算睡覺都要穿著它。纏足後的女子走路的步態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顯得十分輕盈。在古代男人眼中,纏足女子都是楚楚可憐的是淑女,這就是美感的來源了。
Ⅱ 原來人們裹小腳是什麼樣子(圖片)
如下圖所示:
裹腳也稱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
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
足起始時間,卻始終是一個謎。 考古中發現至今年代最早的,纏足鞋文物為南宋福建福州南宋墓,
出土的六雙女鞋,長13.3-14厘米,寬4.5-5厘米。並且,唐代時期已有詩詞。
民國初期,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進一步推行禁纏足政策。1906年梅山地震,長輩開
始同意家中小女孩不用纏足,政策得以順利推行。孫中山總統於1912年3月11日發布《大總統令內
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勸禁纏足文」。1916年內務部又頒《內務部通
咨各省勸禁婦女纏足文》1928年5月,南京中央政府批准由內政部頒發《禁止婦女纏足條例》1929
年國民政府又發布放足布告,並派專員落實。
Ⅲ 南宋末年「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這是怎麼演變的
裹腳即為纏足,這是中國古代乃至近代的一種習俗,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
關於纏足的起源從明清時期起眾說紛紜。有說始於隋朝,也有說始於五代。
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興起於北宋。
始於五代說
纏足始於五代之說,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窅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窅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台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Ⅳ 封建社會那些「纏足」的女性,後來她們的腳都成什麼樣了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有很多規矩的,規定要怎樣怎樣的。陸鬧封建時期里,對女子的要求也是特別多,要遵守的就是連我們現代人都一清二楚的三從四德、夫為妻綱,相夫教子等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所謂李悉嫌的女德。還有一些傷害到女子身哪手體的行為,那麼封建社會那些“纏足”的女性,後來她們的腳都成什麼樣了?那就是畸形。
纏足是我國封建社會里的一大陋習,是一種畸形的審美。民國時期也還存在,不過大多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纏足限制了人的正常活動,缺乏一種自然美。對女子來說就是痛苦和傷害。
Ⅳ 古代人為何要將女性的腳裹成「三寸金蓮」
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相傳隋煬帝東游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
纏足算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民間風俗陋習,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南唐後主李煜寫的詞里有的就是說的女的纏足,纏成三寸金蓮。說白了就是變態的折磨女性,滿足一些時人對於小腳的偏好。這一陋習直到近代的時候女性解放運動中才被革除,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存在了近千年。
Ⅵ 為什麼古代的女人要裹小腳,纏足真的美觀嗎
古代以小腳為美,凡是女性,皆是要在兒時纏住雙腳,束縛腳的生長,等到長大就固定住了。
男女天生便有著生理上的不同。男性膀大腰粗,女性柔弱嬌細。
一直以來,女子的形象就是以溫婉見人。直到現在,社會風氣的放開,女性才有了各種各樣的裝扮以及身材。
古代的審美觀念是要體現女性天生的優勢,也就是陰柔美。
清朝滅亡後,孫中山曾要求廢除纏足,但是社會總是轉變不了觀念,還是有人裹著小腳。
好在,新中國成立後,這個陋習被徹底廢除,中國女性從此徹底解放。
Ⅶ 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蓮究竟是多大的腳啊
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蓮約為現在的10厘米左右。
一、纏足簡介
纏足是中國古代一種陋習,是指女性用布將雙腳緊緊纏裹,使其腳畸形變小,以為美觀。一般女性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後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
二、三寸的說法
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 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宋元1寸為3.12厘米,明代一寸約為3.4厘米,清代一寸為為3.55厘米。
福建福州南宋墓出土的六雙女鞋,長13.3-14厘米,款4.5-5厘米。
因此,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蓮約為10厘米左右。
(7)古代女人小腳的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三寸金蓮」盛行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
古代統治者的極力推崇。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纏足開始於北宋中後期,興起於南宋。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是最早開始纏足的。除清朝外,各朝統治者也是極力推崇。
二、社會因素
古代形成了以此為美的社會風氣。當時人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認為足小為美,尤其對男性來說,小腳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蓮」一詞代表贊美女性腳美的名詞。而四寸之內被稱為「銀蓮」,大於四寸者則稱為「鐵蓮」,可見崇尚小腳的程度。
三、文化因素
1、有利於把婦女禁錮在閨閣之中,對她們的活動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以符合「三從四德」的禮教,從而達到按男子的慾望獨占其貞操的目的。
2、酸腐文人的推波助瀾。以妓女的小腳鞋玩「行酒」游戲,大多數系文人的嗜好。由此可見文人低俗之一斑。不僅如此,更有酸腐文人興趣盎然地把探討小腳當作「學問」來做。他們不嫌耗時不惜筆墨地撰寫文章,細細品評,以卑劣為樂事,以下作為榮幸,惟恐不能將玩小腳的美學成分和調情作用詮釋清楚。
Ⅷ 舊時女性為什麼要裹腳
纏足起於何時
女性纏足到底起於何時,至今眾說紛紜,但其中一種說法,到是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同。
二是,據說源於某種畸形變態的性的審美觀。對此,古代可是出現了許多相關的艷麗辭賦。據說就在明清時期,文人騷客酬唱宴飲時,還發明了一種「妓鞋行酒」的小游戲。至於如何玩法,咱們不再說了。光聽這名字,著實讓人有些欣賞不了,有點惡心不已。
女子如果不纏足會咋樣
當然,在當時來看,如果誰家的女子到了該纏足的年齡卻沒有纏,那以後可是要面臨難以婚嫁的危險。所以,第十四集中,才會有仙草、白趙氏對白嘉軒寵慣女兒的抱怨。例如,白家老太太就總是為此而念叨著:
你慣得你娃都嫁不出去跟你說。
小說原著中,仙草面對丈夫心疼不讓給女兒裹腳時說:
一雙丑大腳,嫁給要飯的也不要!
如此看來,在以往的舊社會中,女子若真是不裹腳那她今後的生活是會受到極大地影響的。
纏足到底是怎麼個纏法
纏足一般需要的材料是,一條窄而長的布帶。
女子纏足的年齡一般早在四至五歲就開始了,一直要纏到成年等腳上的骨骼定型了才罷手。這時也才回把布帶解開,當然,更有極為不幸的,甚至要終生裹纏上那又臭又長的裹腳布直到終老離開這個世界。
由於恪守男女授受不親的古訓,所以,纏足一般都是由女子的母親和極為親近的親屬完成的。
纏足的一般步驟,大致是用漿過的長布帶分別裹緊女子的雙腳,在裹布帶的同時要將大腳趾之外的其他腳趾用力彎壓到腳底,前面只留一個大腳趾,從而形成一個腳尖。而且這種過程你可得每天重復。還有更為讓人恐懼的是,有時為了達到目的,還會給裹腳布中夾雜些尖利的東西,例如瓷器的碎渣,乃至令人發指的還有劃破筋肉的……由此也才有了那句像老太太的裹腳布又長又臭的的名句。
真是太殘忍,太血腥了!
所以電視劇中才會有白家老太太說的那句「裹小腳一雙,流淚水一缸」,其中飽含著難言的無奈與辛酸。
纏足這陋習何時被禁止的
纏足這種陋習,大概是在太平天國時期開始禁止的。辛亥革命前,在政府、開明士紳以及知識分子和傳教士的努力下,不纏足運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1912年3月,民國大總統孫中山發出禁止纏足文告:
通令各省一體勸禁。其有違禁令者,予其家屬以相當之罰。
隨著整個時代風氣的逐步轉變,國民政府嚴禁纏足的號令也漸次取得成效。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小腳女子們在躲避戰亂的顛沛流離中倍受所謂「三寸金蓮」之苦,於是纏足現象慢慢減少。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嚴禁女性纏足,並強令已纏足之婦女放足,這才使得這一陋俗惡習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Ⅸ 古代女人有裹小腳的傳統,那裹小腳究竟美在哪
在一定程度上,纏足確實是封建歷史的一部分渣滓,而這部分渣滓為古代女性帶來了充分的影響。纏足本身對女性有害。有些人一旦雙腳被綁住,可能很難移動。他們甚至可能無法左右行走,體重不穩定,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無法離開地面。但是在絕大多數的普通情況或者正常情況的可控范圍之內,一些女性是不會裹小腳的。
例如,在我們常說的四個美女中,楊玉環是一個典型的纏足美女。這種行為不僅出現在宋代,也出現在宋朝前後。纏足會改變女性的身體狀態,這將使她能夠更好地支持後代的生育工具。捆綁後,腳的形狀會變形,當腳接觸地面時,身體的重量集中在腳跟上。可以說,纏足後,女性用腳跟行走,每走一步都會影響腰部和臀部。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的腰部和臀部會發育,骨盆也會發生變化,這會影響女性的生育能力。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