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棉衣、衣服很值錢嗎
工業化之前,所有日用品都是很值錢的。
比如鹽 糖 衣服 鞋子 菜刀 鐵鍋等等。
不說古代了,七八十年代的日用品多珍貴,我還記得。
那時,家裡條件較好的,可以在過年時給子女做一身新外套,套在棉衣外面,棉衣不是每年都有新的,就算穿不得了,也要把棉花摳出來,加點新棉做身大的。
那時沒有當鋪,但是棉衣有人偷,或者搶,所以,棉衣上都做了暗記或者縫了名字。對了,棉衣被偷是可以報案的,大致上根現在好點手機被盜差不多。
那時結婚,雙方家庭給新人的配置大致是:墊絮、被子兩三套,開水瓶2個 ,鍋碗瓢盆,有錢人還會配個縫紉機,手錶和電扇太貴了,看情況。有了這些,就可以讓新家庭走上正軌。
現在生活用品不值錢,這是工業化的結果-------06年我去蘇州看市場,聽說當年蘇州產布匹約50億米,這個數字,超過中國前4000年總和(聽到的,沒考證數據來源),這種產能下,布匹當然不值錢了。
2. 古代女人穿的斗篷是做什麼的是因為保守遮住身體嗎
斗篷,據傳是從蓑衣演變而來,最初用棕麻編成,以御雨雪,名謂「斗襏」。到明清時,才多用絲織物製作,並不限於雨雪天使用,當時叫做大衣,是一種禦寒的服飾,有長式和短式,有高領和低領。凡冬天外出,不論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但有個規矩,不能穿著這種服飾行禮,不然被視為不敬。清代中葉以後,婦女穿著斗篷很普遍,製作日益精巧,一般都用鮮艷的綢緞製作,上綉花紋,講究的在裡面襯以皮毛。
距今約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 ,中國已有貫頭衣、披單服等披風類服裝。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浮雕像中有著披風的人物形象。披風長期流行於地中海地區,在11世紀前後盛行於歐洲。披風在中國清代主要用作上層社會婦女的禮服外衣,含高貴之意,並有一口鍾、羅漢衣、篷篷衣等名稱。
披風在中國清代 主要用作上層社會婦女的禮服外衣,含高貴之意,並有一口鍾、羅漢衣、篷篷衣等名稱。
3. 「鳳袍霞帔鴛鴦襖」,從古至今嫁衣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純衣纁袡到紅男綠女,再到元朝蒙古特色的婚服,然後是我們熟悉的鳳袍霞帔,旗袍直到西式婚服。
說起結婚,當然會想到婚服,結婚穿婚服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而且婚服在不同的時代都在不斷地改變,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演變歷程。
周朝:純衣纁袡。這是一種黑色的衣服,黃黑色兩種顏色,因為在周朝結婚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像現在很喜慶,所以周朝的婚服採用的顏色是嚴肅的黑色。
秦漢時期:黑色婚服。秦漢時期和周朝一樣,婚服也是黑色的,皇太後、太後等等,當官的夫人穿的婚服都是深衣制,就是像連衣裙一樣,衣服和下面是連起來的,漢朝時期用了十二種顏色的絲綢來做婚服的,不同身份的人穿的顏色不同。
清朝:旗袍。清朝也是繼承了鳳冠霞帔的樣式,紅色為主要的顏色,旗袍形的婚服。
民國時期:偏西式。閉關鎖國之後,西方的婚禮進入我們的視線,所以出現了現在的樣式婚紗和頭紗和西裝。
4. 描寫古代女子衣服的句子
1、黛玉初進賈府鳳姐服飾:
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
2、黛玉服飾:
這件是斜襟褙子,左斂右稔,用蘭花做主要裝飾圖案,特別是衣角下幅的那一枝,借著棉綾衣料的柔軟熨帖,幾乎有香生滿室,以假亂真之勢。
3、寶釵服飾:
寶玉掀簾一邁步進去,先就看見薛寶釵坐在炕上作針線,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兒,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
4、尤二姐服飾:
尤二姐一看,只見頭上皆是素白銀器,身上月白緞襖,青緞披風,白綾素裙。眉彎柳葉,高吊兩梢,目橫丹鳳,神凝三角。俏麗若三春之桃,清潔若九秋之菊。
5、賈寶玉服飾:
頭上戴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滌,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
5. 中國古代人夏天穿什麼衣服
古人夏天穿紗質衣服。
1、入夏:紗的種類很多,清代講究在過了小滿後,需要開始按照節令以實地紗、芝地紗、亮地紗這三類依次更換。紗組織中有地組織和花組織,調整地和花組織的結構,便可以得到不同緻密程度的紗品種,清透涼爽程度依次遞增,這樣就能適應不同細微的氣溫變化。
2、盛夏:進入農歷六月,最酷暑時,則換上「葛紗」,到了「葛衣期」。葛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纖維可用以織紗,是最清透涼爽的材料。自先秦時代開始中國人就開始依靠葛布度夏。
3、出伏:過了三伏大熱,處暑以後,則脫下葛紗,又依次換上直徑紗、芝麻紗、實地紗。秋分前後則再換上絹綢類的單、夾衣,與春夏間的情況一樣,形成以大小暑為頂點,前後春秋對稱的更換序列。
(5)古代女人棉襖圖片擴展閱讀:
對於普通日常生活,以及需要長期露天行走、勞作的階層,在炎夏時的穿著比較隨意簡單。
可以不穿外衣袍衫,只穿短衣、短袖半臂,甚至只穿輕薄的貼身汗衫、汗絡、背心,類似現代休閑襯衫、短袖衫的概念。
下身僅穿單褲,勞動時可以直接把上衣脫去一袖,或全脫扎在腰間,不穿靴襪而僅著麻線鞋、涼鞋,兩腿套上接袎方便行走等等。在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實與今日並沒有多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