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圖片 > 古代女人的東西圖片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古代女人的東西圖片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3-02-23 19:31:05

⑴ 古代中國女子的飾物有哪些

根據製造首飾的材料,首飾可分為貴金屬首飾和珠寶首飾兩大類。前者主要指由金(純金、K金)、鉑金、銀、銅等製成的首飾。後者是由鑽石、紅藍寶石、祖母綠等天然寶石和各種人造寶石琢磨而成。

�6�1 根據首飾的用途,可分為實用性首飾、藝術性首飾、紀念性首飾、傳統性首飾和寓意性首飾。

1. 實用性首飾:指具有實用價值的首飾,如用來系結衣物的別針、紐扣、領帶夾、帶環,用於束發的發卡、發帶、發結、發簪等。

2. 藝術性首飾:指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佔主導地位的首飾,其主要作用是供人欣賞和收藏。一般出自名家之手或專為大型評獎、展覽、流行款式發布會所設計。

3. 紀念性首飾:對某些事件或某個人表示紀念的首飾,如訂婚戒指、結婚戒指、金婚戒指等。

4. 傳統性首飾:著重體現文化內涵及與他人相互關系的首飾,如表示某一歷史時期的造型特色,標志本民族、本教派、本家族的特徵等。

5. 寓意性首飾:具有某種精神寄託性的首飾。它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表現,如「心」型或「愛」字型首飾象徵自己對愛情的真誠;另一種方式是賦予首飾材料某種含義,如生辰石就用來表示人們的生辰月份,表達各種美好象徵。

�6�1 根據佩戴者的性別,可分為女性首飾和男性首飾。女性首飾的特點是設計美觀,做工精巧,色彩鮮艷並富有變化。其作用是使佩戴者的女性魅力更充分地表現出來。因此女性首飾的設計所受的局限極小,正如女性服裝一樣,可以不斷地推陳出新。當今首飾世界仍是女性首飾佔主導地位。男性首飾的特點是線條明快、粗獷,設計大方,突出首飾材料的特點及價值。這是因為男性佩戴首飾的動機與女性不同。女性佩戴首飾主要是為了漂亮,而男性則更想突出自己的個性。據調查,目前男性佩戴首飾的動機主要有:①象徵成就感,包括顯示富有;②表示獨立個性,顯示陽剛之氣;③取某種寓意;④仿效自己所崇拜的人。

�6�1 根據首飾佩戴的位置,可分為頭飾、頸飾、胸腰飾、手足飾。

⑴頭飾

�6�1 指戴在頭上的飾物。與其它部位的首飾相比,裝飾性最強,因而主要是女性首飾,包括發飾和耳飾。

①發飾:包括發簪、發釵、發夾、發套、發帶等。發簪和發釵是我國古代婦女的重要發飾。現代婦女通常使用發針、發夾、發帶、網扣等。各種各樣的發飾,只要佩戴得體,都會增添光彩。

②耳飾: 是戴在耳垂上的飾物,是最能體現女性美的重要女性飾物之一。通過耳環的款式、長度和形狀的正確運用,來調節人們的視覺,達到美化形象的目的。

目前市場上的耳環有插圈和軋圈兩種。前者只適合於耳垂上已有穿孔者佩戴,插圈從耳孔中直插過去,可將飾物牢固地固定在耳垂上。後者主要採用耳鉗夾緊固定在耳垂上,其優點是便於脫卸。

耳環樣式變化多端,有帶墜兒、方形、三角形、菱形、圓形、橢圓形、雙股扭條圈、大圈套小圈等多種樣式。加上金、銀、珠寶各種材料搭配相宜,使耳飾品更加爭奇斗艷。

目前在發達國家,大多數婦女都有多副耳環。在外出或出席正式場合,沒戴耳環,人們就會有尚未裝扮好的感覺。許多婦女在接受男人禮物時,也樂於接受新款式耳環。

我國耳飾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最早的耳飾稱為玉玦,形狀為有缺口的圓環形,多為玉制。據說古人飾玉有兩個含義:一是表示有決斷性;二是用玉玦表示斷絕之意。耳環則是隨著冶金技術產生而出現的。據考證,最早的耳環用青銅製成,商代後出現了嵌有綠松石的金耳環,到了明代,耳環式樣已相當多了。

⑵頸飾

�6�1 如果問女人什麼地方最美,大多數人會說,女人的脖子和胸部最美!此處的首飾,被榮耀地稱為「一切飾物的女王」。當今所佩戴的頸飾、胸飾,如項圈、項鏈、胸花、胸針等,製作材料極為豐富,匯成五光十色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

�6�1 項鏈是佩戴最廣泛的一種頸飾,男女老少,均可佩戴。典型的項鏈由三部分組成: ①鏈索,是項鏈的基礎;②搭扣,位於鏈索的上部,用來連結或分開鏈索;③墜飾,位於鏈索下部,形狀多樣,如雞心型、觀音、各種人物像、動物像應有盡有。

�6�1 廣義的項鏈還包括佩於頸上的各種串飾。每件串飾由數量不等飾物穿組起來。飾物的形狀可以是球形、方形、菱形、橢圓形、圓柱形、多邊形,甚至不規則形。用做飾物的材料也很多,珍珠、瑪瑙、水晶、翡翠、珊瑚、琥珀、軟玉、綠松石、孔雀石等,都是常用的材料。

�6�1 關於項鏈的起源,有關研究資料可以歸納為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源於「搶婚」習俗的演化,認為項鏈源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時期。當時,人類生存逐漸以靠狩獵和種植為主,男子在經濟上已處於支配地位,私有觀念開始產生。這導致女子從氏族核心地位跌落下來,成為男子的附屬品。在氏族或部落戰爭中,勝者把對方部落的女子作為戰利品擄來。為防止她們逃走,常用一根鏈子或繩索捆住她們的脖子和手。後來便逐漸演變成了一些地方的習俗,即在男女正式成婚時,以「搶」的方式把女方接到男方處,同時以金屬飾物套在女方脖子上或手上,以示束縛。如今搶婚早已淘汰,但為了防止女人逃跑的鏈子卻演變成了用金、銀、珠寶製成的裝飾品,成為今天的項鏈(項圈)和手鐲(手鏈)。今天,小夥子向他的未婚妻贈送項鏈和手鏈時,是為了栓住她的心,使之對己永保忠誠,十分文明高雅。

�6�1 另一種看法認為戴項鏈最初是為了顯示力量和勇敢。因為考古發現。幾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已使用串飾。那時的串飾是用獸骨、獸牙、貝殼等串成,並用染料染成紅色。在與猛獸搏鬥中,人們發現,失去鮮紅的血就失去了生命,同時也深深感受到猛獸的牙齒、四肢和利爪的力量。人們在捕獵獲勝後,把吃剩下的獸骨、獸牙、獸爪串在一起,並染成紅色,一來顯示自己的勇敢和力量;二來也企望由此而全部地吸收猛獸的力量和生命力。因此,人類有了精神生活,也就有了項鏈。

⑶胸腰飾

①胸飾:主體是胸針。女士用的胸針多佩戴於西裝或大衣的駁領上,或插於羊毛衫、襯衣、裙裝的前胸某一部位。佩戴一枚胸針,常可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尤其當衣服的設計比較簡單或顏色比較樸素時,別上一枚色彩鮮艷的胸針,就會立即使整套裝飾活潑起來,並具有動感。

目前流行的胸針,可分為大型胸針和小型胸針兩大類。前者長度一般在5cm以上,圖案較為復雜,大多鑲有寶石。後者一般長2cm左右,花樣也較為簡單。多為獨枝花朵或多邊形的立體造型,還有的採用十二生肖造型。

②腰飾:主要包括玉佩、帶鉤、帶環、帶板及其它腰間攜掛物。材料一般以貴金屬鑲寶石或玉石居多。

我國早期的腰飾主要是玉佩,即掛系腰間的玉石裝飾物。玉佩在古代是貴族或做官之人的必佩之物。因為中國人以玉喻德,認為玉體現清正高雅。

現代人佩戴腰飾主要是女性。一般用於裙裝腰帶的裝飾,例如用玉石做帶環,或在金屬帶鉤、帶環上鑲一塊或數塊寶石。現在也常見一些時尚男性在腰帶上戴一塊獸頭等形狀的玉佩。如果與衣服的質料、款式及顏色搭配得體,可進一步加強佩戴者期望的效果。

⑷手足飾

�6�1 即戴在手和腳上的飾品,主要有手鐲、手鏈、戒指、腳鏈等。手是最容易被人注意的一個部位,所以手飾的樣式千姿百態,戴在女性圓潤的胳膊上,纖細的手指上,以吸引人們的視線,增輝不少。

① 手鐲:是一種套在手腕上的環形飾品。按結構,一般可分為兩種:一是封閉形圓環,以玉石材料為多;二是有埠或數個鏈片,以金屬材料居多。按製作材料,可分為金手鐲、銀手鐲、玉手鐲、鑲寶石手鐲等。

手鐲的作用大體有兩個方面:一是顯示身份,突出個性;二是美化手臂,手鐲一般佩戴在左手上,鑲寶石手鐲應貼在手腕上;不鑲寶石的,可鬆鬆戴在腕部。只有成對的手鐲才能左右腕同時佩戴。

② 戒指:是套在手指上的環形裝飾物,原稱指環。是首飾中最受歡迎的飾物。製作戒指的材料十分廣泛,黃金、白銀、鉑金、玉石、各種珠寶等都可以用來製作戒指,且款式不斷更新。戒指除對手指起裝飾作用外,主要用作定情之物。歐美人結婚時一個必不可少的程序,就是新郎將結婚戒指戴在新娘手指上,以表示自己對新娘的愛情。

�6�1 有資料表明,我國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佩戴戒指。到秦漢時期,婦女佩戴戒指已很普遍。東漢時期,民間已將戒指作為定情之物,青年男女往往以贈送指環表達愛慕之情。到了唐代,戒指作為定情信物就更加盛行,並一直延續至今。

�6�1 據悉,戒指起源於古時的中國宮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記事。戒指是一種「禁戒」、「戒止」的標志。當時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在後宮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記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並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銀戒指作為記號。當後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給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6�1 後來戒指變成結婚的信物。14世紀,歐洲女性戴戒指普遍起來。戴在哪個指頭上,也有一種約定的習俗:食指表示想結婚即表示求婚;中指表示戀愛中;無名指表示已訂婚或已結婚;小指表示獨身。大拇指一般是不戴戒指的。戒指一般應戴在左手上,這也是世界各國所接受的習俗。

⑵ 求古代女人的裝飾品的名字,比如插在頭發上的那種是什麼東西

很榮幸能為你解答!
1.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 」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熱衷於為網友服務的我為你解答!

⑶ 古代女人的發髻名稱及圖片

古代發髻的名稱

古代女子發髻的名稱繁多,如:九鬟仙髻,垂雲髻,凌雲髻,近香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代發式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眾多,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魏晉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對襟大袖衫,下穿長裙等,頭飾大都梳髻後垂髻、 梳長鬢、十字髻、雙丫髻、高髻插步搖、纈子髻等。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春秋以前的梳子,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耳環是在冶金技術產生之後出現的飾物。最原始的金屬耳環,大多以青銅製成,造型比較簡單,只要用一根粗銅絲彎制一下便成。

宋代耳環,繁簡不一。簡單者只以一根粗細各半的銅絲,彎製成一個圓環,尖端挑出向外。

明代耳環崇尚輕巧,通常以一根金絲彎製成鉤狀,在金絲的一端,穿上兩顆大小不等的玉珠,兩珠之上再覆一片金制的圓蓋,使整個造型像一個葫蘆,俗謂「葫蘆耳環」。

耳墜,是在耳環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飾物,它的上部是一個圓環,環上綴一組墜飾,因形得名,故曰耳墜。

鐲釧。鐲即手鐲,一般多戴在手腕;釧即臂釧,通常戴在手臂。

鏤空忍冬花結掛鏈銀香球,古代人用香末。後來香囊盛行,成為女孩子送給心上人的定情之物

關於各種發髻的圖片,樓主可以去這里看看,很全的 http://www.hanyinguan.com/bbs/viewthread.php?tid=155

如果樓主還不滿意的話,到這里看看不錯 http://wenku..com/view/4f5656fafab069dc5022013d.html,網路文庫,這里總結得很好的,希望對你有用

⑷ 古代女子的發髻、服飾、首飾,越全越好!越多越好!最好有圖片,O(∩_∩)O謝謝!

發型與冠戴能增加女子儀容的俊美,又能體現出女子的年齡與身份特點。段成式《髻鬟品》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飾以鳳,曰鳳髻等。古代女子發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發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

一、結鬟式
結鬟式梳編法,先把發攏結於頂,然後分股用絲繩系結,彎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聳在頭頂或兩側,有巍峨瞻望之狀,再飾各種金釵珠寶,高貴華麗,多用於神女、後妃、貴婦與處女。如李公麟《維摩詰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屬此類發型。八十七神仙圖卷,永樂宮壁畫中,這種發式很多,一般有高鬟、雙鬟、平鬟、垂鬟等幾型式,變化甚多:

★飛仙髻、凌雲髻★
飛仙髻多是兩側結高鬟。據《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多用於仙女與未出室少女。
凌雲髻屬於高式的單鬟。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始皇詔後梳凌雲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嬪梳參鸞髻。」這些皆屬高鬟式。

★飛天髻,垂鬟分肖髻★
「飛天髻」則是結三鬟於頂,聳立直上。據《宋五行志》記載:「文帝元嘉六年,民間婦人結發者三分發,抽其鬟直上,謂之飛天。」古之「百花」發式亦屬這種類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發式,將發分股,結鬟於頂,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並束結肖尾、垂於肩上,亦稱燕尾。據《國憲家猷》記載:「漢明帝令宮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為處女發式標志。

二、擰旋式
擰旋式梳編法,是將發分幾股,似擰麻花地把發蟠曲扭轉,盤結於頭頂或兩側。這種發式靈活旋動,很助美姿。據《采蘭雜志》記載:「甄後既入魏宮,宮庭中有一綠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圖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紈扇仕女圖亦屬於這類發型。擰旋式變化一般有側擰、交擰、疊擰等幾種形式。

★隨雲髻、凌虛髻★
「隨雲髻」類似側擰之形式,其髻如隨雲卷動。據《國憲家猷》記載:「陳宮梳隨雲髻。」這種發式生動靈轉,頗為仕女所好。
「凌虛髻」屬於交擰的形式,其髻交集擰旋,懸空托在頂上。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有凌虛髻、祥雲髻。」這種發式如雲盤回,凌托頂上,搖而不脫落。
《紅樓夢》第八十九回:
但見黛玉身上穿著月白綉花小毛皮襖,加上銀鼠坎肩;頭上挽著隨常雲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別無花朵;腰下系著楊妃色綉花綿裙。真比如:
亭亭玉樹臨風立,冉冉香蓮帶露開。

★朝雲近香髻、回心髻★
「朝雲近香髻」類似疊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擰盤,交疊於頂,生動而穩定。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大業中令宮人梳朝雲近香髻。」這種發式別具一格,饒有風趣。在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亦有此種發式。
回心髻類似盤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交擰,盤結回心於頭頂或頭前。據《中華古今注》記載:「梁武帝詔宮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禎妃行樂圖屏》中亦有這種發式。

三、盤疊式 盤疊式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系結攏起,再盤疊在頭頂或兩側,稱為「螺髻」。在《凝宮詞》里有「螺髻凝香曉黛濃」之句,這種發式在唐代興起流行,從存世的唐代繪畫、墓壁畫中皆可見到。永泰公主及墓壁畫及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之仙女,皆類似這種發式。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為後妃公主、貴婦所好,其變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單螺、雙螺、百合髻、盤恆髻等形式。

★單螺、雙螺★
單螺其梳編法是將發股集結,盤疊如螺。置於頭頂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槨內西面北次間之雕飾,亦有些類發式。
雙螺其梳編法是將發分為兩大股,盤結雙疊於兩頂角,亦名「雙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畫》亦有這類發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盤桓髻★
「百合髻」其梳編法是凈發分股盤結,並合疊於頭頂。如圖所示。
「盤桓髻」其梳編法是將發蟠曲交卷,盤疊於頭頂上,穩而不走落,稱為盤桓髻。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長安婦女好為盤桓髻,到今其法不絕。」

四、結椎式
結椎式的梳編法是發攏結在頭頂、頭前、頭後或兩側,然後用絲繩束縛,盤捲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貫住,聳豎於頭上。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趙合德入宮卷發,號新興髻,孟光為椎髻。」皆類似於結椎式,結椎式蘊藉持重,溫文爾雅。從商周一直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皆有延用,其變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拋家髻、墮馬髻等幾大類。

★高椎髻、拋家髻★
「高椎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挽成單椎,聳立於頭頂,據《妝台記》記載:「宋理宗朝宮妃梳高髻於頂,巍峨高聳,號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晉祠女塑中亦有這種發式。
「拋家髻」其梳編法是在頭頂挽椎成髻,兩鬢緩長,以澤膠貼而抱面。據《唐五行志》記載「貴妃假鬢為首飾,曰義髻,僖宗內人束發甚急為囚髻,唐末婦人梳發以兩髻抱面為拋家髻」。今京劇旦角仍延用之。

★傾髻、墮馬髻★
傾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結椎、傾斜結束置於頭前或頭側,在仕女畫中頗為多見。據《晉書》記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
墮馬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挽結成大椎,在椎中處結絲繩,狀如馬肚,墮於頭側或腦後。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古今中華注》也記有「墮馬髻惟倭墮髻,一雲:墮馬之餘形也」。

五、反綰式
反綰式的梳編法是將發攏住,往後攏結於頂,再反綰成各種形式,如綰成雙刀,稱「翻刀髻」。綰成驚鳥欲飛,稱「驚鵠髻」。綰成元寶,稱「元寶髻」。反綰成高牆,稱「高髻」《簪花仕女圖》之發式。據《妝台記》記載:「開元中梳反綰髻、回鶴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歸真髻,貼五色花子。」這種反綰梳編較難,多流行於盛唐,為後妃貴婦之盛裝,如〈韓熙載夜宴圖〉中之一梳反綰式。其變化一般有「雙刀髻」、「驚鵠髻」、「朝天髻」、「元寶髻」等。

★雙刀髻、驚鵠髻★
雙刀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往上攏結於頂,再反綰成雙刀欲展之勢。據《妝台記》記載:「唐武德中,宮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綰髻,貞元中梳歸真髻,貼五色花子。」皆類似反綰式的發型。
「驚鵠髻」也是反綰式之一。其梳編法是將發攏上反綰,成驚鳥雙翼欲展之勢,生動而有趣。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魏宮人好畫長眉,令作蛾眉驚鵠髻。

★朝天髻、元寶髻★
朝天髻也屬反綰式之一,其編法將發攏上,束結於頂。再反綰成高髻朝天。據記載:「宋理宗朝宮妃梳高髻於頂,曰:不走落,號朝天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晉祠女像,亦類似這種發型。
元寶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於頂,再置木或將假發籠蔽,呈元寶狀。據〈晉書〉記載:「用發既多,不可恆載,乃先木及籠上裝之,曰假髻或假頭。」唐張雄夫婦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類似這種發型。

六、雙掛式
雙掛式之梳編法,是將發頂平分兩大股,梳結成對稱的髻或環,相對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多用於宮廷侍女、丫環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據記載從秦開始,延續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雙丫髻及雙掛髻,這種發式在存世的古畫中特別多見。敦煌千佛洞供養人之侍女與閻立本〈列帝圖〉之宮侍,皆類似這種發式。其變化一般有「雙丫髻」、「垂掛髻」、「雙平髻」等。

★雙丫髻、垂掛髻★
雙丫髻是雙掛式中最常見之發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側,再梳結成髻,置於頭頂兩側。前額外負擔多飾有垂發,俗稱劉海,一般多用於侍婢丫環。
雙掛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從頭頂平分兩股。結成髻或鬟,垂掛於兩側,額前飾有垂發。據〈丹鉛錄〉記載:「北齊後宮之服,女官八品、偏垂發。(注雲:垂發,覆目也,蓋夷中少女之飾,其四垂短發僅覆眉目,而頂心長發,繞為卧髻,宋人詞所謂鬢垂偏荷葉也。今世猶有之」)亦類似這種發式。

★雙平髻 丱發★ 雙平鬟屬於雙掛式之梳編法,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於兩側。再束結成環,使其對稱而自平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在仕女圖中頗為多見,多用於未婚少女或兒童。
丱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發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系結成兩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發。使其自然垂下。

蓮花冠:此圖錄於《太原晉祠女塑》之蓮花冠。其冠似蓮花,以金翠妝飾,束戴於頂髻上。唐宋婦女多好用。

花冠:冠小僅束髻,冠上多有花飾,在明代仕女多好用。此圖錄自唐寅〈孟蜀宮妓圖〉之花冠。

鳳冠:此圖錄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鳳冠,為古代後妃及誥命夫人之禮冠,冠上飾以鳳鸞,真珠玉翠,多於大禮時戴用。

巾幗:巾幗是一種絲織品的頭巾,多束結在頂髻上,再用簪釵貫定,宋梁紅玉喜戴巾幗,故常把女中豪傑稱巾幗英雄。

⑸ 褻褲是什麼樣的有沒有人知道古代女人穿的.我要圖片.

褻褲就是內褲或稱底褲,指古人裡面穿的小褲。

褻褲不厚,因為是貼身穿的,所以不宜太厚,不然夏天會很熱,冬天冷的話也方便加衣服。古代的褻褲與內褲不是同一個概念,褻褲比內褲略長,不是做內穿用的,其功能就相當於現在人們常穿的打底褲。

(5)古代女人的東西圖片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古代人穿的內褲,其褲腿比較長,因此不便於運動,而之所以稱之為褻褲,是因為內褲是一種在古人看來比較猥瑣和輕慢的衣服,不可輕視與他人。古代這種褻褲不限於只有女人可以穿,由於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內褲,所以男女都有褻褲之分。

⑹ 中國古代妃子服飾的圖片

中國古代妃子的服飾圖片保存至今的十分稀少,如果要的話基本也是從《某某某》電視劇中P下來的,所以十分准確的妃子服飾現在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也無從考證。只有明清那時候的服飾還相對了解的多一些。
不過我個人認為一般古裝電視劇中的服飾應該和實際情況相差不遠,大致的樣子就是那樣,只不過是花紋點綴不大相同而已。推薦提問者看一套TVB古裝劇《宮心計》和《公主嫁到》,這部劇的服飾頭飾還是十分豪華的,而且基本符合唐代宮廷服飾的要求。

⑺ 古代男子與女子的發飾(束發)和衣物有哪些如可以請配圖,謝謝

1、漢服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隨後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徵不變,均是以交領右衽為基本特徵。
2、唐裝
唐裝(亦屬於漢服)唐代的漢服,多特指對襟上衣、齊胸襦裙加上披帛的女子裝束。男子裝束則多為圓領袍衫。 我們現在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宋代的褙子。 P.S. 現代因APEC興起的「唐裝」是以清朝馬褂為原型的時裝,與漢服及唐朝沒有任何關系。
3、清裝
戲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飾。康熙年間已有清裝在戲曲舞台上出現。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後一出《余韻》,劇本註明:「副凈時服扮皂隸暗上」。「時服」就是清朝服裝。這出戲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金斗班首先演出。但戲曲運用清裝是受到過許多限制的。乾隆年間曾禁止「演學本朝服色」的戲演出(見江西巡撫郝碩奏摺,《史料旬刊》第22期)。嘉慶年間也發生過副憲下令奪優人冠珊瑚頂的事件,認為優人褻瀆朝廷「名器」(焦循《劇說》)。所以,反映在乾隆末年《揚州畫舫錄》所記的「江湖行頭」以及道光年間平署《穿戴提綱》中,清裝都很少。清末出現了一批清代故事戲,清裝的增加仍然不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由於戲曲的裝扮歷來不注重表現某朝某代的歷史細節的具體性。近百年來保留在傳統衣箱中的比較明顯的清裝,也就是馬褂、箭衣、緯帽等有數的幾種,並且作了不同程度的藝術加工。
4、元朝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元朝 留辮束發 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發和髡發,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發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發或隨意散落披肩。
5、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

1、步搖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由於古時女子行走,裙裾也要保持不動,否則即是不穩重,但步搖上的垂飾卻搖曳生姿,極大地豐富了女性的美態。佩步搖者多為身份高貴之女性,因步搖這種發飾所用材質高貴,製作精美,造型漂亮,故而非一般婦女所能使用。
2、華勝

華勝是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的發飾。從《紅樓夢》劇照中王熙鳳的裝扮,我們可以觀賞到典型的金釵(朝陽五鳳掛珠釵)與華勝。

3、梳篦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篦是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初時用以去除發垢。
4、笄

女子滿十五歲便算成人,謂之「及笄」之年,笄就是固定發髻的一種發飾,「笄禮」是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5、簪

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6、釵

很多人都分不清古代女子發飾釵與簪基本相同,民間通常用「一腳為簪兩腳為釵」來做簡單區別。

發型:

發式是婦女頭部的重要裝飾,能增加其儀容的俊美。古代婦女發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復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餘種。這些發名皆是由發型與首飾寓意而命名,綽號雖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類型,簡述於下:

1.結鬟式
這類發型,皆是結鬟而成,有的聳立頭頂,有的傾向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婦女自身頭發有限,往往加上『假發」,首飾,巍峨華麗。據記載:相傳漢武帝時,瑤池王母來會,諸仙女之發髻皆異人間,高環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號為「高鬟望仙髻」①,再飾有各種珠寶,金簪風釵或步搖,就更華麗高貴。這種高環發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貴的發式,多用來表示神話中之仙女,皇後貴妃與貴女流的發型(從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永樂宮壁畫的玉女等發式亦可見證)。未出室的少女也可採用,但裝飾不宜過分華麗,這種發式秦漢兩代及秦以前各代頗為盛行,漢以後各代多崇為仙女發型,名流仕女也有採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頭頂,有在兩側,鬟數也可隨意結扎而定,變化很多,可靈活運用。
2.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據記載為甄後所刨,後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發式的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後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後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後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①。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用。
3.盤疊式

這種發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唐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畫中,有很多盤疊的螺髻。據記載;唐長安的婦女好梳盤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在長安風靡一時,這種「螺髻」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發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然後採用編、盤、疊等手法,把發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後,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

這種發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在王漁洋之詩贊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盤疊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樣的螺謦。在造型中可靈活運用。
4.反綰式

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①,在《妝台記》中記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綰髻,分髫臀」。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也屬於高髻的發式,其製法是將頭發往後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乾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警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後,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5.結椎式

這類發式在古代婦女的發型中,最為普遍,採用最廣,歷代都有採用,延續最長,從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皆沿用。只是發型的高、平,低,及結椎在前、中、左右、後等變化不同而已。這種發式的梳編法,是將頭發攏結在頭頂或頭側,或前額與腦後,在扎束後挽結成椎,用簪或釵貫住,可盤捲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聳豎於頭頂或兩側。據記載:梁翼之妻孫壽將結椎置於頭側,並使其下墮,稱為「墮馬髻」,亦稱『梁氏新妝』,曾風行一時,趙合德入宮時將發卷高為椎,稱為「新興髻」。梁鴻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這些發式皆是結椎式的變化,掌握其梳編法,就可變化或創制各式各樣的椎髻,在造型時可靈活運 用。各式椎髻多為已婚少婦所用。
6.對稱式

這類發式從秦漢一直沿用下來,歷代皆有採用,其典型的發式是「雙丫髻」與「卯發」,「雙丫髻」主要是宮廷侍女、侍婢丫環的發式,據傳秦始皇令宮廷侍女梳雙丫髻,穿背子與衫,歷代沿繼襲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變。這種發式是將頭發從頂中分兩大股,往兩側乎梳,並系結於兩側,再挽結成兩大髻,使其對稱放置在兩側。也可對稱結鬟,使之垂下,為民間少女所好用。

「丱發」
這是一種童發,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稱丱發」,其形制是將發分成兩大股,對稱系結成二椎,放置在左右兩側的頭頂上,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尾發使其自然垂下,最長可至肩,為歷代童發的主要發型。
蟬鬢、博鬢,這兩種不是發型,但是各種發型必需配備的兩種鬢式。

蟬鬢,據記載是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莫瓊樹所制①,它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蟬鬢』,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雲鬟霧鬢」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發式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發型富於變化而別致。

博鬢,歷代僻L儀典0,《輿服志》皆規定宮中的後妃要博鬢,品貴夫人也須博鬢,博鬢即以鬢掩耳,或往後攏掩半耳,是一種禮儀的鬢式。

婦女最常見的發型,按其梳編規律分為以上六大類,在造型時,可依據各類的梳編法,採用髻、鬟,盤,綰、疊,擰,結等等手法,梳編出更多的發式,並根據朝代、身分、年齡,個性崇好等結合而運用,就能創制較好的婦女發式。

唐代婦女發式多姿多態。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寫道:「高祖宮中有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明皇帝宮中,雙環望仙髻、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有歸順髻,又有鬧掃妝髻。長安城中有盤桓髻、驚鵠髻,又拋家髻及倭墮髻」。另外在《妝台記》,以及《新唐書》、《中華古今注》等書中,也有對唐代婦女發髻式樣的記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別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槨線雕、壁畫中見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發髻式樣,但都沒有我發現的西安東郊唐長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窯出土陶俑發式實物這么集中和多樣。現將我發現和收藏的唐長安三彩窯陶仕女俑及其發式分別予以介紹,以便從唐代婦女多姿的發式這一側面窺探唐代社會的興旺和開放程度。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立國號明。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講求實效的措施,以利恢復生產。由於生產力獲得了提高,市場進一步擴大,新型工業不斷涌現,一些工業城於是隨之形成,統一後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從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奪取政權後,注重對不符合漢族習俗的禮儀進行了整治,多採用和恢復了唐宋時期的制度和習俗。從所收集的資料看,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及唐宋時期豐富多樣,但也具有其本時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襲了宋元的發式,待嘉靖以後婦女的發式起了明顯的變化,「桃心髻」是當時較時興的發式,婦女的發髻梳理成扁圓形,再在髻頂飾以花朵。以後又演變為金銀絲挽結,且將發髻梳高。髻頂亦裝飾珠玉寶翠等。「桃花髻」的變形發式,花樣繁多,諸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及仿漢代的「墮馬髻」等。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發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於民間女子。

假髻:又稱鬏髻,為明代宮中侍女、婦人所仲愛。當時有「宮女多高髻,民間喜低髻」之說。此類假髻形式大多仿古,製法為先用鐵絲編圈,再盤織上頭發即成為一種待用的妝飾物。明末清初特別時興,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現成的假髻出售。

頭箍:又名「額帕」。明代無論老婦、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說頭箍是從原「包頭」演變而來,最初以粽絲編結而成為網住頭發而已,初時尚寬而後行窄,其實用性為束發用,並兼之裝飾性,取窄小一條扎在額眉之上。此裝飾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頭:高髻的一種,蘇州流行此式,後逐漸傳到北方。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發式高大,實際約七寸,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此種發式,一般均充假發加以襯墊。
明代宮女髻發式、戴蓮花冠、簪花

清朝發型解析
清代的祖先,為原先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滿族。明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滿族貴族乘虛而入,於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滅,這 237年間,清王朝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並獲得了鞏固,中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會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統治者在關內建立政權以後,強令漢族遵循滿族習俗,剃發留辮是其中之一。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 「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披發式:這是最原始和自然的發式,古今皆有 結發式:結發在發型變化中佔主導地 位。古代男女都把頭發盤在頭上,這是由於夏季天熱,或戴冠需要而結發。因此結發在歷代都是發式造型的基本表現手法。
中國古代男子的發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滿清當然除外),比如戰國、秦、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發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發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系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發型)。

大多數正常男子,都應該是束起來的,無論貴族、官吏,還是良民。究竟什麼人披散著後面呢?事實是除了當今的古裝影視劇,很少有人這樣,什麼人這樣呢,大概有:1、道士,也不是何時何地的道士都這樣的發型,南方天師道的道士們做法的時候,有時披頭散發,魯迅曾在其藤野先生中說留日清國留學生解開發辮,後面像道士劉海蟾。還有金庸的射鵰中郭靖初見尹志平居然不知是男是女,就因為他沒見過道士,男人怎麼能披散頭發呢?說明道士有時是披散頭發的。再就是江湖上的流浪漢,或者部分被稱為游俠的傢伙,好有乞丐,懶得或沒人給他們收拾,於是披頭散發,落得瀟灑。還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頭發束起來了,後面的還沒長太長,不容易束到一起,於是暫時披散。比如紅樓中的寶玉,沒人覺得不爽。

其實真正的古代男子的發型也不可能像我所想像的那麼標准規范,就是四周的頭發都一絲不苟的盤在中央,包括後面的,要知道有兩個原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長出的頭發不能經常剃掉,而且廣大勞動人民是沒有閑工夫使勁規矩頭發的,差不多盤起來就是了,後面的頭發也像歷史書插圖那樣(多是貴族、官吏造型)沒有雜毛露出不太現實,但是絕不可能所有人裝酷(現代眼光)披散著頭發,而且現在的影視劇中是從頭頂一直披到底,後面看從頭頂一直到肩膀好似飄柔廣告,越發雷人,真要披發,我看也應該從後發際開始,後面的頭發大多數盤在頭頂,最下面部分不太講究的就披散下來也成,而且後面頭發長的相對還快些,來不及束起來就散在後面,但絕對不可能太長,最長也就把脖子蓋住就行了。80年代香港古裝片或武俠片大多數是這種發套造型。

頭飾古代男子頭飾為束發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籠冠、小冠、襆頭、幘、帢、帽等。其細別的各種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遠游冠、進賢冠、大帽、圓帽、鵝帽、唐巾、席帽等,可達數十種。也戴各式頭巾如四方頭巾、萬字巾、雲巾、軟巾、幅巾、葛巾、華陽巾等。還有的地區農民戴笠帽。


女子

⑻ 古代女子服裝中圍在身上的絲帶叫什麼啊如下圖,有沒有個專有名詞或者雅名,哪位達人知道

披帛

圖片中的女子身著唐朝的袒領服。
袒領服為唐朝時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當時人們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唐代女子服飾,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袒領服的總體結構也是這樣。

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
圖中女子中間的那條絲帶便是「披帛」。

⑼ 古代人穿的內衣圖片欣賞

在古代,對於女性來說,無時無刻都需要穿戴內衣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人穿的內衣圖片。

古代人穿的內衣圖片


古代人穿的內衣圖片1


古代人穿的內衣圖片2


古代人穿的內衣圖片3


古代人穿的內衣圖片4


古代人穿的內衣圖片5


古代人穿的內衣圖片6



猜你喜歡:

1. 漂亮古代美女圖片大全

2. 古代美女圖片人物大全

3. 古代美人圖片大全

4. 古代美女人物圖片大全

5. 中國古代十大美女排行榜 中國古代十大美女圖 中國古代十大美女排名

閱讀全文

與古代女人的東西圖片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341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168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04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45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637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671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672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1931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22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18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04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481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440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988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25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2835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767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780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965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