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蘭州女人為什麼要把頭發包起來
蘭州拉麵館內的女人包頭男人戴小帽是因為他們回族人民,信奉伊斯蘭教,自然要遵守穆斯林風俗。其特點為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白帽,女子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其服飾特點如下:
1、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
2、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綉花,都有裝飾的因素。
3、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為了參加一些宗教活動或受宗教的影響,頭纏戴斯達爾、穿准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外,還有宗教的因素,構成了回族服飾的多重民俗性格。
(1)女人大包頭圖片擴展閱讀:
一,回族男子服飾
1、號帽: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頂帽」、「孝帽」、「回回帽」或「禮拜帽」,意為回族的號頭和標志。
號帽從顏色上看,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來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
2、戴斯達爾: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教時,頭纏戴斯達爾禮拜。戴斯達爾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
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發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裡面,這樣不利於叩頭禮拜,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後,另一端纏完後壓至後腦勺纏巾層里。過去回民頭纏戴斯達爾的較多,現在多數頭戴白帽,只有清真寺里經常上寺禮拜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纏頭。
3、准白:阿拉伯語音譯,意即「袍子」、「長大衣」。這是回族滿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愛的服裝。准自一般選用黑、白、灰等顏色的棉布、化纖料或毛料製作,有單、夾、棉、皮四種。其款式近似現代的長大衣,但領子一般都是制服領口。
4、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了回族簡朴、大方的民族特點。
回族男女都愛穿坎肩,特別是回族男子喜歡在雪白的襯衫上套一件適體的對襟青坎肩,黑白對比鮮明,清新、干凈、文雅。
二,回族女子的服飾
1、蓋頭,旨在蓋住頭發、耳朵、脖頸。回族人民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必須全部護嚴。
回族人民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二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
2、回族婦女的傳統衣服樣式比較單一,一般都是大襟衣服,但裝飾內容卻比較豐富。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等,有的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處綉花,色彩鮮艷,形象逼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回族女裝都是右邊扣扣子,紐子是自己用料子製作的。
回族女子的鞋喜歡在鞋頭上綉花。襪子主要講究通跟和襪底,遛跟襪大都綉花,襪底多製成各種幾何圖案,也有綉花的。
3、回族婦女衣服的顏色不喜歡妖艷,一般老年人多著黑、藍、灰等幾種顏色;中、青年喜歡穿鮮亮的,如綠、藍、紅;農村青年喜歡穿紅上衣,綠褲子;城市裡的回族女青年則喜歡穿蘋果綠、翠藍、天藍、水紅、粉紅和藕荷色的衣服等。
❷ 哪些國家女的 戴頭巾
1、非洲
在非洲的多哥、貝南、奈及利亞等地的婦女,喜歡穿一種用鮮艷花布做成的長袍服裝,並在頭上用相同顏色、質地的布料做成包頭巾,顯得十分別致。其實這種頭巾是當地人的「頭頂錢包」。
女人們把長條花布在頭部緊緊地圍上好幾圈,出門時再把一張張鈔票疊好塞到頭巾之間,不知底細的人根本看不出來。
原來,傳統花布長袍雖然防曬、透氣,布質卻過於柔軟,不適合縫口袋。即使縫了,東西也很容易掉出來。加上婦女往往背著孩子,錢放在衣袋裡就更不保險了。
「頭頂錢包」則不同:一來緊,晃不掉、扯不開;二來高,小偷下手等於自我曝光,因此可以有效防盜。
2、阿拉伯地區
阿拉伯國家男子穿戴的頭巾, 在一些非洲和東南亞的伊斯蘭教國家男子都有穿戴的習慣。阿拉伯頭巾按照製造方法可以簡單分為提花頭巾(SHEMAGH)和白頭巾(GUTRA)。
3、穆斯林頭巾
伊斯蘭教中婦女的頭巾,它蘊含著獨特的意義:頭巾不僅僅是穆斯林婦女的服飾之一,它更是一種信仰的標志,對造物主的敬畏。
阿富汗總統阿什拉夫·加尼2017年12月2日要求指認一些政府官員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有染的人拿出證據,否則就像女人那樣「戴上頭巾」。這番話招致抗議,一些女議員批評加尼性別歧視。他3日為此致歉。
總統府當天發表聲明,強調加尼的言論被一些試圖擾亂民眾思想的人曲解。
聲明說,加尼「是出了名的女性權利倡導者,自就任以來,他專門採取措施加強和維護女性地位」。他在發言中用了「頭巾」一詞,是「一種常見說法,絕無企圖冒犯女性在這個國家的高貴地位」。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加尼反駁批評人士的話在社交媒體引發爭議,一些女性議員表達憤怒。不少人認為這是對女性的歧視,要求他道歉。
阿富汗支持女性作家組織「自由女性作家」在社交媒體上說:「如果連總統都認為女性身份令人尷尬,那麼誰還能為阿富汗女性帶來希望?」
女議員法齊婭·庫菲說:「我為戴頭巾而驕傲,為自己的(女性)身份驕傲。」
❸ 回族的婦女為什麼包頭
回族婦女包頭是回族的服飾風俗習慣,一般叫做蓋頭(也叫搭蓋頭)。
蓋頭,旨在蓋住頭發、耳朵、脖頸。回族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應該加以遮蓋。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二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中國回族女性雖然已棄用面罩,但也以頭巾護頭面,一般把頭發、耳朵、脖子都遮掩起來,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慣。
回族在戴蓋頭前,有的將頭發盤在頭頂,有的留把把頭,將頭發盤在腦勺後,戴上帽子,爾後再戴蓋頭。
回民的蓋頭,一般通常有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3)女人大包頭圖片擴展閱讀:
回族女性幾乎人人戴頭巾。
伊斯蘭教義規定:男人大腿是羞體,肚臍以下和膝蓋以上也是羞體。女人除了手和面孔以外的部位,都是羞體,必須用頭巾把頭發、耳朵、脖頸遮蓋住。也有教派認為,女人本身就是羞體,全身任何部位都不得外露。
我國穆斯林女性頭巾的款式和戴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類:
一種是古式頭巾,被稱為蓋頭,一般分綠、黑、白三種顏色,主要在回、東鄉、撒拉等民族的穆斯林婦女中盛行,歷史悠久,曾佔主流地位,但現在主要是50歲以上婦女佩戴;
一種是結式頭巾,即把頭巾沿對角線對折,戴在頭上後把兩個角在下頜下打個結,這是新疆維吾爾、回、哈薩克等穆斯林女性的傳統款式和戴法;
一種是扎式頭巾,頭巾靠纏繞和隱形針、卡子固定,這種款式和戴法是自改革開放十餘年後才逐漸流行,屬於新潮的款式和戴法,並很快成為主流,是回族中青年女性穆斯林的最愛。
一種是套式頭巾,直接套在頭上,不用打結,也無需用隱形針、卡子固定,頭巾緊貼頭臉頰,這種頭巾在新疆被稱之為「里且克」。
還有一種混搭式頭巾,即先裹一條套式頭巾(里且克),再包一條扎式頭巾。還有一些人在戴「里且克」的同時,還戴一頂帽子,既有遮陽的作用,也有裝飾的作用。
❹ 有人知道這個圓臉的卡通叫什麼嗎下圖這個,圓臉包包頭的女孩
小Q系列,作者小_Q以自己為模型的Q版形象造型
詳細見這里:
http://..com/question/359967332.html
❺ 美到骨子裡的內蒙古四大美女明星,個個才貌雙全,你喜歡誰
娛樂圈的美女明星可謂來自五湖四海,今天我們來聊一下,來自內蒙古的女明星,你知道有誰嗎?
第一位 王珞丹
趙茜,出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模特出身的趙茜除了擁有九頭身黃金比例的完美身材,更有著對時尚的敏銳嗅覺,嫵媚妖嬈又不失高貴典雅 。在2013年電影《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全球演員海選活動,趙茜憑借火熱身材和出色自然的演技,一舉奪得「性感女神」角色的冠軍並獲得參演該片機會。
❻ 古代女人的發髻名稱及圖片
古代發髻的名稱
古代女子發髻的名稱繁多,如:九鬟仙髻,垂雲髻,凌雲髻,近香髻,節暈髻,半翻髻,愁來髻等等
唐代發式有髻、鬟之分,髻為實心,鬟為空心。髻名稱眾多,有倭墮髻、螺髻、雙螺髻、反綰髻、半翻髻(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驚鵠髻、雙鬟望仙髻、拋家髻、烏蠻髻、盤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叢髻、回鶻髻、歸順髻、愁來髻、百合髻、長樂髻、墮馬髻、鬧掃狀髻、樂游髻、反綰樂游髻、叢梳百葉髻、高髻、低髻、鳳髻、小髻、側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雲髻、雙髻、寶髻(綴以花鈿、簪釵等首飾者)、平番髻、飛髻、義髻(假髻)等。鬟有:雲鬟、高鬟、短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
魏晉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對襟大袖衫,下穿長裙等,頭飾大都梳髻後垂髻、 梳長鬢、十字髻、雙丫髻、高髻插步搖、纈子髻等。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春秋以前的梳子,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耳環是在冶金技術產生之後出現的飾物。最原始的金屬耳環,大多以青銅製成,造型比較簡單,只要用一根粗銅絲彎制一下便成。
宋代耳環,繁簡不一。簡單者只以一根粗細各半的銅絲,彎製成一個圓環,尖端挑出向外。
明代耳環崇尚輕巧,通常以一根金絲彎製成鉤狀,在金絲的一端,穿上兩顆大小不等的玉珠,兩珠之上再覆一片金制的圓蓋,使整個造型像一個葫蘆,俗謂「葫蘆耳環」。
耳墜,是在耳環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飾物,它的上部是一個圓環,環上綴一組墜飾,因形得名,故曰耳墜。
鐲釧。鐲即手鐲,一般多戴在手腕;釧即臂釧,通常戴在手臂。
鏤空忍冬花結掛鏈銀香球,古代人用香末。後來香囊盛行,成為女孩子送給心上人的定情之物
關於各種發髻的圖片,樓主可以去這里看看,很全的http://www.hanyinguan.com/bbs/viewthread.php?tid=155
如果樓主還不滿意的話,到這里看看不錯http://wenku..com/view/4f5656fafab069dc5022013d.html,網路文庫,這里總結得很好的,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