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古族女孩性格是什麼樣子的
大方,開朗,會騎馬的有點野。
2. 蒙古族體貌特徵
蒙古族的體貌特徵:
1、眼褐色,斜向鼻,頰大顴高,鼻平唇厚,頭面圓,帶橄欖色,頤下少須;
2、圓臉,下巴寬,眼睛細小,額寬而鼻塌;
3、蒙古人種有一些極不同於其他種族的特徵,如上身長,腿短,眼睛有蒙古褶, 黃皮膚,脂肪多,手足小;
4、典型的蒙古人種的特徵是:皮膚色素沉著輕微乃至中等,上眼瞼有內眥褶,頭發黑色,直而硬,面龐較胖,高顴骨;胡須和體毛稀疏;雖在不同人的筆下,蒙古人的基本特徵卻還是相同的:眼睛小,臉面大,顴骨高,鼻樑塌。
(2)蒙古騎馬女人圖片擴展閱讀:
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禁忌:
1、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
2、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
3、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
4、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
5、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
6、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
7、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蒙古族
3. 這張圖片照片,我是一個蒙古族的男孩,這是我騎馬射箭的老照片,你感覺怎麼樣,你喜歡這張騎馬射箭照片嗎
這照片有點死亡騎士的感覺,還有訓話的禿鷲,真是地獄使者!相片有沒有高清的,發來欣賞一下哈!
4. 內蒙古一高校運動會騎馬進場,內蒙古的民族特色有哪些
內蒙古的民族特色,在聚集活動上有:摔跤,賽馬,套馬,射箭,歌舞等。美食上有:烤全羊,奶桶肉,手把肉,奶豆腐,牛肉乾,鍋茶等。另外還有一些建築蒙古包,氈房,蘇力德柱子等,還有一些好看的民族服飾,蒙古袍,蒙古靴這些。
結語:內蒙古除了有濃郁的特色風情,還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每年的春季到夏季都到哪裡旅遊最好的季節,這個國慶不妨到那裡去一趟,體會一下天高地遠的寬廣,放鬆疲憊的身心。
5. 【真實故事】草原女騎手卓拉
1、
七月,是草原最美的季節。
百靈歡鳴,健馬長嘶。驕陽曬綠了烏珠穆沁草原的夏草,河水飲肥了錫林郭勒河邊的牛羊。
藍天白雲是長生天塑造的青花瓷。騰格里似乎格外偏愛這片牧場,願施以了更多恩澤。每年夏天,錫林河邊總是水草豐美,綠野無垠。
牧民們拉起宮殿般高聳的帷帳。彩幄翠幬,旌旗飛揚。
夏季那達慕大會正在草場上隆重召開。這是草原上最盛大的聚會,是英雄的競技場,牧民的狂歡節。
九支白色馬尾垂穗的蘇魯錠長矛直指雲霄,由白馬騎士手持著開道入場。這是蒙古族的聖物,象徵和平和庄嚴。歌舞隊、博克隊、馬隊、駱駝隊……各種蒙古族盛裝的方陣依次走來。
牧民們不畏路途遙遠,穿華服,戴貴飾,匯聚一處。平日里寂寥的草原頓時熱鬧起來。蔥翠的原野上,能歌善舞的蒙古人,盡情歡唱、游戲。
牧民烏力吉一家也從一百多公里外的高日罕鎮趕來。他們來那達慕不止是遊玩,還是參加比賽。烏力吉的兒子那日松要參加博克項目,而他的女兒卓拉將要參加賽馬大賽。
騎馬、射箭、博克,被蒙古人稱為「男兒三藝」。在成吉思汗統領草原時,就已經成為蒙古戰士的必備技能。能騎善射精通摔跤的人,會得到萬眾的宣揚和贊美。今天,這三項競賽已是那達慕的保留節目。
那日松,是草原上冉冉升起的博克明星。他渴望獲得一次大會的優勝,贏得萬人敬仰的獎品——江嘎。烏力吉老爹對兒子很有信心,讓他擔憂的,是女兒卓拉。
卓拉十五歲了。她曾是這片草原上最優秀的騎手,能駕馭最暴烈的駿馬。去年的夏季那達慕,卓拉獲得了冠軍。
可那之後,一次意外落馬,摔斷了她的肋骨。傷雖養好,事故卻給卓拉帶來了深深的恐懼。她再沒有騎馬在草原上賓士過。
那達慕開幕式上的騎手們表演著高難度的馬技。一位女騎手格外搶眼。駿馬飛馳,她更像藝術體操運動員,在馬上翻轉騰挪,施展令人嘖舌的馬背平衡術。
一年前,卓拉可以和她一樣,人馬融為一體,為觀眾獻上彰顯技巧與膽量的演出。
可如今,可怕的回憶占據了卓拉的腦海。馬變得十分陌生。她再也聽不懂它的語言,感受不到它身體的律動。
烏力吉問他的孩子:「你們都准備好比賽了嗎?」
「准備好了」,那日松回答果斷。他等這一天已經很久,那達慕是他證明自己的絕好機會。
卓拉小聲答道:「還沒有。」她低垂頭,臉色紅熱。她不想讓阿爸失望。
烏力吉輕輕摸著卓拉的長發,他永遠相信自己女兒是勇敢的,勇氣只是被短暫的遺忘。
「先去看看哥哥的比賽吧」,烏力吉希望那日松的比賽,能鼓舞卓拉深藏心底的力量。
2、
蒙古式摔跤被叫做博克。博克從八百年前就已經在民風剽悍的草原大地上流行起來。
早年間,無論貴為王爺、還是賤為乞丐,誰想參加,都可以上場。這一習俗保留至今,今天的博克手仍然不分年齡、職業、尊卑。
博克賽場上無級別之分,高大魁梧者也可能敗給矮小消瘦者。力氣不是唯一的獲勝條件,智慧和技法往往更為關鍵。
推抱拉搡、扯挑纏絆,數十種摔技變化多端。一局定輸贏,膝蓋以上著地者當即淘汰。無差別較量、結果常常出人意料,這正是草原人民喜愛博克的原因。
摔跤手歌唱起,博克健兒掄開雙臂,邁著鷹步舞踏入賽場。烏力吉和卓拉站在場外,與圍觀的牧民一起吶喊助威。選手捉對廝殺,那日松也在其中。
那日松已經二十四歲,到了博克手嶄露風頭的年紀。他長著硬朗的臉膛,顴骨突起,眉宇剛毅。他來參賽唯一的目的,就是贏得夢寐以求的江嘎。
參賽的博克手們上身赤膊袒腹,披短坎肩。坎肩用牛、鹿或駝皮製成,鑲銅銀鉚釘。下身穿寬松多褶的白褲,套包裹大腿和膝蓋的套褥。套褥上有蒙古阿媽刺綉的精美而盡顯威嚴的圖案。足蹬馬靴、腰系三色綢。博克手中,最為引入注目的是佩戴江嘎的選手。
江嘎是博克手特有的項圈,它是榮譽與稱頌的代名詞。圈體由三條哈達纏制,圈上挽綴五彩絲帶。藍色象徵藍天、白色象徵白雲、紅色代表朝陽、綠色代表綠葉、黃色代表大地。
孔雀的翎羽絢爛,雄獅的鬃毛威風。江嘎就是博克手的翎羽和鬃毛,是博克手至高的追求。
只有大型賽事的優勝者才能獲得江嘎,一次頒發,終身佩戴。
本次那達慕博克賽參賽五百一十二人,只有冠亞軍才能榮獲江嘎。那日松就要向這一目標發起沖擊。
那日松輕易取得了第一輪的勝利。第二輪的對手,壯碩如牛,那日松不急不躁,耐心和對手打起消耗戰。二十分鍾的僵持,你來我往的試探。那日松瞅准機會,使出渾身力氣將這頭「蠻牛」抱起,狠狠的摔在草地上。卓拉和烏力吉歡呼雀躍。
第三輪,那日松更加謹慎。他的對手戴著陳舊的江嘎。汗水和歲月浸泡的綢帶,說明對手成名很早,經驗十足。
那日松憑著年輕力壯,准備先發制人。他向對手展開凌厲的攻勢,左拉右靠,絲毫不給對手喘息。對手身經百戰,死攥住那日松的坎肩,毫無破綻。那日松急速用腳去勾對手的腳踝,對手順勢抬腳讓過,趁那日松重心不穩,手上使出千鈞力,一把將那日松拉倒在地。
那日松失利了。對手十分喜悅,跳起鷹步舞。勝利者才有資格再次跳起這舞步。牧民發出呼咧呼咧的贊嘆聲祝賀。
3、
那日松異常沮喪,低頭走出賽場。
烏力吉鼓勵他不必難過。對於這項瞬間制勝的運動,常勝要靠絕對的實力。失敗可以告誡那日松繼續訓練技巧。
快到卓拉出場的時間,一家人拉著馬,趕往速度賽馬起點。
出發點已是百馬爭鳴,人聲鼎沸。蒙古族賽馬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一展騎技。
卓拉的馬名叫阿爾泰,意思是高山。它是卓拉八歲時,阿爸送的生日禮物。烏珠穆沁草原素產良駒,古已有名。
阿爾泰正是一匹血統純正的烏珠穆沁馬。毛色墨黑沁油,頭方頸短,胸寬鬃長。眼如鈴,腿如柱,疾奔可勝烏騅,鐵蹄踏碎狼頭。
蒙古人曾以弓馬之利取天下,靠的正是蒙古馬。而烏珠穆沁馬,是其中的翹楚。可謂,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烏珠穆沁馬。
阿爾泰剛剛被阿爸牽回來時,還是個小馬駒。卓拉十分開心,圍著阿爾泰團團轉。阿媽給阿爾泰的頭上抹了黃油,阿爸幫卓拉給馬脖上繫上藍色的哈達,一家人高高興興歡迎阿爾泰的到來。
可隨著去年的那次意外,一切都變了。
「上馬試試吧」,烏力吉老爹和卓拉說。
卓拉憂慮的看著阿爾泰。她緩緩抬腳套入了馬鐙,烏力吉扶她上馬。
阿爾泰在原地踟躕不前,馬蹄反復踩踏著草皮。它已知道會有一場激烈的競賽,顯得興奮而焦躁。
卓拉坐在馬上,輕微的顛簸讓她的思緒回到了去年夏末的那個雨天。
厚重的積雨雲滾滾襲來,壓向草原,顯得天地很近。在疾風的驅趕下,草原上的一切都開始加速運動。草浪一波接一波,河水皺起漣漪,牛羊邁開碎步,在牧民的吆喝聲中往圈裡跑。
卓拉從朋友家急匆匆的出來,她要在下雨前趕回家。
即便卓拉縱馬飛奔,也沒能趕過烏雲的腳步。草原空曠,雨幕清晰可辨。由遠及近,像一張巨大的灰色帷幔,湮滅一切。
草地積水,暴雨遮蓋了人和馬的眼睛。一道閃電,利劍般從天空直穿大地,驚雷轟鳴。阿爾泰顯然沒有任何准備,它突然狂躁,從高速奔跑中一個急剎,前蹄豎立,立馬半空。卓拉被狠狠的甩在地上,她在雨水的悉簌聲中,聽到一聲清脆的骨頭斷裂聲。
等卓拉勉強站起時,阿爾泰早跑的不見蹤影。她感覺右邊肋骨生疼,可距離家還有幾公里。站在雨地里,任憑暴雨澆淋,無處躲藏,她孤助而絕望……
阿爾泰低沉的叫著,不住後退,旁邊一匹馬並不友善得朝阿爾泰靠近。卓拉的回憶被瞬間打斷,她迅速跳下馬背,躲到一邊。
烏力吉老爹輕嘆一聲。她還是害怕。
卓拉的狀態不能參加比賽。開跑在即,烏力吉一躍上馬,他只好替女兒出戰。
「那日松,照顧好你妹妹」,他特地給哥哥交待。
「阿爸,其日麥」,卓拉怯生生的為烏力吉加油。
4、
那達慕大會結束了。烏力吉一家開著卡車拉著阿爾泰,返回高日罕鎮格日勒圖嘎查的牧場。
迎接他們的是留在家裡的爺爺和阿媽。
烏力吉一家五口人在牧場中搭了三個蒙古包。
那達慕成績從期待到失落,一個小小的家庭會議就在中間爺爺居住的包中召開。
蒙古包內陳設簡單。圍廬掛著幾幅皮畫,居中的是成吉思汗像。厚厚的地氈上,烏力吉做了低矮的木台,更加防潮。
右側的櫥櫃上,擺放著一副馬鞍。這是孟和爺爺年輕時找匠人打造的。
馬鞍是用三十多根牛背皮製成,在酸奶里泡了兩個月,用手揉搓,耗費整張牛皮。鞍上配兩斤的白銀墜飾,雕花精緻,鑲嵌著紅瑪瑙、綠松石。蒙古人從不介意像別人展示財富,這是他們的勞動所得。而女人用財富來裝點秀發,男人則用財富裝飾馬鞍。
阿媽從銅鍋中舀起奶茶,給大家分發。
「那日松,你有什麼想法?」烏力吉問道。
那日松回答:「我想去寶日胡舒嘎查。那達慕上我打聽了,額爾登師傅在那裡教授博克。很多博克手都去向他學習。」
烏力吉贊許的點頭:「額爾登巴雅爾,他是有名的博克大師。你能向他拜師很好。我支持你去。」
那日松很欣喜:「太好了,阿爸。那我准備下,這兩天就出發。」
烏力吉說道:「可以可以。卓拉,你呢?你還要不要賽馬?」
「我也不知道」,卓拉很迷茫。她想騎馬,可是她現在卻畏懼著馬。
孟和爺爺看著那日松和卓拉,這都是他抱大的孩子。
他說:「我們蒙古族認為,站在地上的男人,只是半個男人。只有騎上馬背才能叫做完整的男人。而女人是沒有要求的。會騎馬的女人自然好,是蒙古之花。不會騎也沒關系,現在騎摩托車也很方便。」
爺爺的話是在寬慰卓拉,卓拉一邊聽著,一邊不住地捏著衣角。
「爺爺、阿爸,再讓我試試吧」,卓拉給出了最終的答案。
烏力吉說道:「嗯。墜馬的事情已經很久了,你要恢復你的膽量。改天我馴馬你看看,知道我們蒙古人怎麼讓馬匹聽話的。」
第二天,那日松收拾好自己的戰服,烏力吉要開車送那日松去找額爾登師傅。卓拉在氈房前為哥哥送行。
那日松對卓拉講:「卓拉,其日麥。我相信你會再騎上馬背的。冬季那達慕我就回來,我要拿到好名次,做你的榜樣。」
卓拉目送著阿爸和哥哥的車遠遠消失在牧野的遠方。她獨自一人,走到馬廄。
卓拉家以放羊為主,馬養的少,只有六匹。一年前的那達慕奪冠獎勵了一匹馬。還有一匹種公馬,另外一匹母馬主要是采馬奶用,阿爾泰是一匹騸馬。其餘兩匹,是母馬下的小馬,現在也漸漸長大了。
現在牧民都開車、騎摩托,養馬的人越來越少。馬不再承擔交通使命,飼養成了牧人的一種愛好。
哥哥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了,卓拉的夢想就在這里。卓拉蹲下,托著腮,凝視著。現在她甚至不敢去輕撫每一匹愛馬。
5、
馬圈的柵子拉開,烏力吉拿著套圈走進去。馬群突然緊張,溜著馬圈躲避。
烏力吉手持繩索,精準套住一匹幼馬的脖子。馬兒拚命奔逃,烏力吉被拖出去十多米。烏力吉坐在地上奮力後拉,馬兒被拽到在地。烏力吉靠近馬兒,他抓住了轡頭。
摔倒的馬兒迅即再次跳起,短暫的喘息,烏力吉縱身躍上馬背。
馬兒沖出圍欄,烏力吉手中攥緊韁繩。
蒙古族養馬,是在野化和馴化中尋找一種和諧。馬駒斷奶後,要先跟著成年馬在草原上放養兩年。這樣的馬叫做生馬,然後才訓練騎乘。兩歲的幼馬,個頭並不比成年馬小多少。
生馬第一次被騎,野性爆發,連嘶帶咬,暴躁無比。這是人與馬的第一次激烈對抗。
馬兒四蹄蹬地,騰空狂跳,試圖把烏力吉甩下馬背。烏力吉是經驗老道的騎手,他隨著馬兒時伏時起,姿態穩健。
馬兒見一招失敗,開始呼嘯著朝草場狂飆。邊跑還不停搖頭擺尾,誓要與烏力吉一教高下。烏力吉不斷調整重心,扽住馬鬃,嫻熟的隨著馬擺動身體。
此時的訓馬人,不拿馬鞭,這是對馬的愛護。馬兒抓狂亂叫,暴跳如雷。訓馬手憑借高超的騎藝,與馬共舞。馬累的聲嘶力竭,才算制服。
不一會兒,烏力吉遛著馬兒一陣小跑回來。卓拉在旁邊靜靜看著阿爸馴馬的過程。
烏力吉跳下幼馬,把它趕回馬圈。他喊道:「卓拉,牽上你的馬。」
卓拉受到父親英勇的感召,走進馬圈,牽起了阿爾泰的韁繩。烏力吉也拉著一匹馬,領著卓拉走向原野。
烏力吉扶卓拉上馬。他拉過阿爾泰的韁繩,試圖帶一帶卓拉,讓她重新體會馬兒奔跑的節奏。
草木蔥蘢,牛羊蹀躞,草原的空氣清新醉人。馬兒歡快的踱步,輕松愜意。
卓拉的心情也慢慢放鬆下來,她安靜的體會著阿爾泰交替的步伐。
烏力吉老爹很欣慰,這樣的訓練也許真可以讓卓拉找回感覺。「我放開,你自己跑一下。」卓拉點了點頭。
烏力吉的手剛一松開,阿爾泰就不乖地加速。它撒開性子,忘情打歡兒。卓拉的表情變得嚴肅,她覺得阿爾泰不再溫順。卓拉猛拽韁繩,阿爾泰放慢速度。
卓拉迅速跳下馬背,她頭也不回,朝蒙古包走去。
訓練失敗了。阿爾泰委屈的跟在卓拉後邊溜達。
攀登高山,要尋其坡道;橫渡大海,要覓其渡口。曾經縱橫馳騁的女騎手卓拉,卻無法找到自己的坡道和渡口。烏力吉也不知如何是好。
時間,卓拉或許需要更多的時間,烏力吉這樣想。
隨後的日子,隔三岔五,烏力吉就拉著卓拉在草場上放馬遛彎兒。
女兒騎不騎馬對他並不重要,他只想為女兒治療心中的創傷。草原,不該給卓拉帶來一片陰影。草原的孩子,應該沐浴永恆的陽光。
6、
秋雨一場接著一場,青草變黃。又過兩月,朔雪紛紛落,鋪天蓋地的白。
寒流肆虐。白毛風打著響亮的哨子,裹挾著西伯利亞的冰冷,佔領了烏珠穆沁草原,任性地把它打扮成荒野模樣。
氣溫逼近零下四十度。
沒有到過冬天的草原,就不算了解真正的草原。
在萬物蕭索的外表下,蒙古人迸發出了火山般的熱情。冬季那達慕拉開了帷幕,它是蒙古人與冬天的約定,是蒙古人傲立寒風的標識。
牧民們再次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他們覺得冬天的冰雪項目同樣有趣。
卓拉在那達慕召開前見到哥哥回來了。那日松和一家人再次出發,艱苦的訓練要去接受那達慕的檢閱。
博克大賽開始,那日松像一頭下山惡虎,所向披靡。額而登大師的調教果然名不虛傳,那日松的策略更加高明,摔法更加勇猛。他的成長令人側目。出手迅捷如鷹隼撲兔,防守嚴密似磐石巋然。
在冰天雪地里,那日松英姿勃發,一路過關斬將拿到了冠軍。烏珠穆沁草原上五百多位最優秀的博克手中,那日松拔得頭籌。
大賽組委會為他頒發了獎品,一頭白毛駱駝還有江嘎,他朝思暮想的禮物。
當頒獎嘉賓把江嘎戴在那日松脖子上時,那日松百感交集。上萬次摔倒再爬起,為的就是這一刻。五彩絲帶第一次沒有用來擦拭汗水,而是擦拭了他的眼淚。
烏力吉也很感慨。蒙古諺語說,有目者路會到,有志者事會成。那日松達成了自己的心願,他成為了這片草原上最勇猛的摔跤手,是萬人敬仰的勇士。
卓拉為那日松的勝利而歡笑,那達慕冠軍的滋味她曾經嘗過。她也贏得過一匹駿馬,給家人帶來無上的榮譽。她多想也能摘得桂冠,再次登上領獎台。可心中那份忐忑卻難以平復。
那達慕不僅僅是體育賽事,也是朋友的歡聚場,商人的交易會。各種買賣人,帶著自己的商品到這里互通有無。
烏力吉遇到了老朋友哈森。哈森給他熱情的擁抱,「烏力吉老哥,祝賀你的兒子奪得博克大賽冠軍。」
烏力吉感到自豪:「哈哈。他受到了額爾登大師的指點,確實摔的不錯。」
哈森問:「卓拉呢?她參加賽馬比賽嗎?」
說到卓拉,烏力吉不知如何開口。「現在還不知道她會不會參加呢。」
卓拉作為冠軍的名氣,享譽草原。很多人也都知道她受了傷,之後再沒有參加過比賽。
哈森說道:「如果卓拉還是不能賽馬,你就把馬賣給我吧。我會給你朋友的價格。」說著他伸出三根手指。
哈森是烏珠穆沁草原最大的馬販子,他來那達慕就是尋找合適的好馬。阿爾泰是眾人皆知的冠軍馬,他求之不得。這次正好試探下烏力吉的意思。
如果是以前,烏力吉老爹一定斷然拒絕。但卓拉可能會永遠告別賽場了,他的態度有些松動。考慮一下,烏力吉答復道:「如果確實那樣,也只好如你所說了。」
當賽馬比賽開始時,卓拉再次怯場,退出了比賽。
7、
草原冬晨,萬籟俱靜。
熹微的曙光才給雲霞掛上一絲緋紅。晚風剛剛退去,牛羊尚在安睡。烏力吉悄悄穿上衣服,提著套馬竿走到馬圈。
他要把馬牽去哈森家賣掉。那日松要去錫林浩特的體校學習了,卓拉看來也不能再參賽。牧民的收入本來就要靠養賣牲畜。家裡沒有了騎手,再沒必要養馬。卡車和摩托車,足夠家人代步。
他不想吵醒家人,烏力吉老爹不知道對於他的決定,孩子會有怎樣反應。可他要為一家人的生計考慮。
馬兒也剛從睡夢中醒來,沒什麼精神,嘴裡突突的噴著熱氣。
夜草已經下去,烏力吉從草垛子上挑了兩叉子乾草,馬兒們開始進早餐。今天要走很遠的路。
烏力吉把馬栓成一列,這樣好趕一些。他拉著馬隊走出圈門。
「阿爸,你要把馬牽到哪裡?」
烏力吉這才發現,卓拉不知何時站在柵欄旁。
他一時語塞,可早晚卓拉都得知道。
「我要把馬賣給哈森叔叔了……」
「不可以!」卓拉跑到烏力吉身旁,一把搶過韁繩。她使勁拉著馬隊,死命的往圈裡拽。
烏力吉看著卓拉,滿臉無奈。等卓拉關上圈門,他想去拉卓拉的手,帶她回氈房。卓拉卻甩開了胳膊,氣呼呼的獨自回屋了。
早飯時間,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喝茶,吃炒米。
烏力吉開始發話:「馬還是要賣掉的。卓拉現在不能騎馬了,家裡留著馬沒有用處。家裡需要一些錢,支付那日松的學費。馬現在不賣,過兩年歲數大了,就只能當肉馬賣掉。現在山羊絨價格漲了很多,賣了馬我們再買一些山羊回來……」
烏力吉老爹滔滔不絕的講著,卓拉全然沒有聽見。她默默的發著呆。
卓拉又想起阿爾泰剛剛成為這個家庭一員時的場景。
第一次騎馬到親戚家時,大家都為她開心,她有了自己的一匹馬。
那年,阿爾泰的馬蹄受傷,卓拉學著給阿爾泰打針。
有一次,阿爾泰拉肚子,不進食,土法止不住。急得卓拉直跳腳,連夜和阿爸去找獸醫給它看病。
阿爾泰沒有辜負卓拉悉心照料。
隨著阿爾泰長到成馬,卓拉的騎術也愈發精湛。
卓拉騎著阿爾泰像個蒙古戰士一樣,出戰大大小小的馬賽,贏得了無數榮譽。
卓拉的名字,會和阿爾泰一起,被牧民提及。每個人都知道她是有名的騎手,她是多麼驕傲。
尤其是之前那次夏季那達慕,卓拉在旗里最大的賽事上率先沖過終點。人們向阿爾泰身上輕灑馬奶酒,這是冠軍專享的殊榮。她站上最高的領獎台,為阿爾泰贏來了一位新夥伴。
阿爾泰是卓拉最親密的朋友,她所有的心事,都會和阿爾泰講。
卓拉的淚水不由自主,悄然落下。
七年的陪伴,那些美好的時光里,阿爾泰與卓拉如影隨行。
「我要參加賽馬!」
「什麼?」烏力吉老爹的話被突然打斷。他驚詫地看著卓拉。
「我可以騎馬,我要參加比賽。阿爸,請不要賣掉家裡的馬」,卓拉說得堅定有力。
烏力吉陷入沉默。他看到了卓拉眼中的淚花,也聽到了卓拉擲地有聲的回答。
每個蒙古人都不想賣掉曾經朝夕相處的牲畜,可生活總是還要向前。
烏力吉發現,卓拉長大了。那個常常要阿爸扶著上馬的小姑娘消失不見。她神情堅毅,眉眼間散發出英武的光芒。
8、
春歸塞北,萬物復甦。
冰凌消融,浸潤了泥土。草木返青,六旋九曲的錫林河再次湍湍流淌。
經過一冬的沉寂,動物們都出來舒展筋骨。五畜出圈,放歸牧場。鼠兔開始打洞,鶻鷹盤旋青天。
南來的暖風,溫柔地輕拂,繪出了嫩綠,吹開了新芽。草原一派蓬勃盎然的景緻。
卓拉牽著阿爾泰徜徉在草原上。她用心感受著一切,好像這天地可以由她汲取力量。
雄渾的草原,卻有它細微的一面。牛兒喝著清冽的河水,阿媽守著母羊唱勸奶歌,金百合花開。
卓拉站在草原上,閉住雙眼,聽。
敖包上風幡獵獵,回應神祇;
馬頭琴音調悠悠;回應自然;
長調的歌聲遼遠,回應蒼天,
牛羊啼叫聲歡悅,回應生靈;
馬蹄踏足聲隆隆,回應大地;
誰來回應卓拉的心聲?唯有吶喊、在馬背上的長嘯。
她要為心愛的戰馬出征。
草原春季第一場賽馬大會,卓拉的身影出現了。
卓拉身披紅袍,發帶藍綢,容顏駿逸,目光威儀。
草原就是賽場,賽程四十公里,先到為勝。
紅旗落下,百馬齊出,像軍團發射的箭陣。奔騰的馬群浪潮般席捲,翻起一路沙塵。大地震顫,天宇回聲,蔚為壯觀。
人們為選手過人的騎術、人馬和諧地配合而稱贊。騎手們競相追趕,奮勇爭鋒。
卓拉揚鞭策馬,神情專注。她看不到周圍的選手,只看到終點的旗幟招搖;她聽不到歡呼與吶喊,只聽到風拂過發梢的聲音。
卓拉越跑越快,阿爾泰似乎明了卓拉的心境。它狂奔不懈,四蹄飛花。
終點處披紅扎彩,鼓角長鳴。
阿爾泰像一匹天馬,載著卓拉飛過終點。人群的喝彩聲響徹曠野,卓拉奪得了第一名。
卓拉並沒有停下腳步。她縱馬像草原深處跑去。像在宣洩,也像在宣言。
望著放馬賓士的卓拉,烏力吉老爹潸然淚下。
在他心裡,今天他的女兒成為了英雄。
無關乎成績,無所謂表揚。每一個能戰勝困難的孩子,都可稱英雄。
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女兒可能也會離開這片草原,追尋全新的夢想。那又如何呢?蒙古的英雄本該征戰四方。
她會找到新的牧場,草原沒有圍欄,永遠敞開心扉。
悠揚的牧歌,純純的奶香,會提醒她,草原是她永遠的家園。即便跑到天涯,都不會忘記草原。
因為,哪裡有草原,哪裡就是天堂。
6. 請幫忙找這張圖片<一個男人騎馬帶著一個女人,手裡拿著一把長槍>
http://hi..com/yunanxi/album/item/5a3c1d97b666354355fb96dc.html 圖片地址:7. 冷兵器時代:蒙古古代戰爭中的女性 個個以一當十
12世紀末至15世紀初,蒙古民族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率領下,以銳不可擋之勢,沖上世界歷史舞台,踏遍了北自貝加爾湖,南至中南半島,東自鄂霍次克海,西至亞得里亞海的廣大地區,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戰績。對此,古今中外研究者頗多。軍事評論家萬耀煌說:「中國之兵學至孫子集理論之大成;至元太祖成吉思汗,而呈實踐之巨觀。此兩人者,遙遙相距千祀,一則援筆以言,一則仗劍以行,卒以造成歷史上中國軍威轢亞歐之偉業,發揚數千年中國兵學蓄精養銳之奇輝。」 但是,以往的研究忽略了蒙古古代戰爭中女性的作用。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召開之際,筆者懷著濃厚的興趣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為紀念。
一
史料記載,蒙古女性從來沒有纏足束胸的風俗習慣,甚至「她們從來不躺在床上分娩」。故蒙古人行軍打仗,家屬隨行,根本不發生軍需給養上的困難。徐霆疏證彭大雅的《黑韃事略》,說他「在草地,見其頭目民戶,車載輜重及老小畜產盡室而行,數日不絕,亦多有十三、四歲者。問之,則雲此皆韃人調往 *** 國……」又「至元十九年七月,以隆興、西京軍士代上都戍卒,還西川。先是,上都屯戍士卒,其奧魯皆在西川,而戍西川者,多隆興、西京軍士,每歲轉餉,不勝勞費,至是更之」。可見軍士與家屬不在一處者,務必調動到相近的地方。作戰時,家屬與軍隊保持一定距離,戰事結束,「軍人乃與家屬團聚」。
考察過蒙古的南宋人趙珙說:「其俗,出師不以貴賤,多帶其孥而行,自雲用以管理行李、衣服、錢物之類。其婦女專管張立氈帳,收卸鞍馬輜重、車馱等物,事急能走馬。」另載:「成吉思汗的七世祖母莫挐倫之馬群被押刺伊而部盡驅去。莫挐倫諸子聞之,不及被甲,往追之。莫挐倫私憂曰:『吾兒不甲以往,恐不能勝敵,令子婦載甲赴之。』……」。凡此種種,至少說明蒙古女性積極參軍參戰,同前線將士甘苦與共,患難相扶,起到了「後勤兵」的作用。
不僅如此,蒙古女性還馳騁沙場,與男子並駕齊驅。雖千難萬險而「吾往也」。戰時,「少女也好,一般婦女也好,差不多能和男子一樣敏捷地乘馬賓士。我們還見過攜帶弓箭的婦女們。她們都穿長褲,其中有的像男子一樣善於射箭,忍耐長途乘馬的勞苦」。因此,要把結過婚的婦女和年輕姑娘同男人區別開來是困難的,因為在每個方面,她們穿的衣服都是同男人一樣的。當幾位貴婦騎馬同行,從遠處看時,她們彷彿是頭戴鋼盔,手執長矛的兵士;充分顯示了她們在疆場上自在、灑脫的活動能力。即便是遇到生產之事,亦不成為累贅。「韃靼耆婆在野地生子才畢,用羊毛揩抹,便用羊皮包裹,束在小車內,長四直尺,闊一尺,耆婆徑挾之馬上而行」。並常把幼兒「繩束以板絡之馬上,隨母出入,三歲以索維之鞍,俾手有所執,從眾馳騁」。她們從兒童時代起,就喜歡玩弄弓箭的游戲,所以弓矢是她們最諳熟的武器。韃靼人的盔甲,是用火烤乾後的牛皮和其它獸皮製成的,皮質堅硬、牢固,她們勇敢善戰,捨死忘生,臨危不懼。明人有詩曰:
紅妝一隊陰山下,亂點酡酥醉朔野。
塞外爭傳娘子軍,邊頭不牧烏紗馬。贊頌了蒙古女性嫻於戎事、領兵征戰的颯爽英姿。難怪成吉思汗宣示他的「素志」說:「我登阿爾泰山以望己營,我軍之多如林,從軍之女,亦可成隊」。實在可以征服世界。事實上,「他們已經征服了世界的絕大部分了。這是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在困苦中表現得這樣堅毅,不怕任何艱難困苦,其吃苦耐勞的精神極其頑強」。只要其生命的太陽升起來,熱血就會燃燒,就能照亮與之相應的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發出光和熱,為人類的進步提供一份推動力。
二
蒙古民族在激盪的征戰中,造就、培養了一批頭腦「明敏有智略」的巾幗英雄。如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倫夫人、成吉思汗的夫人孛兒帖、成吉思汗的女兒阿刺海別吉公主、忽必烈的皇後察必和俺答汗之妻三娘子等。她們為蒙古民族的統一和社會發展,獻出了智慧與熱血。
史載成吉思汗青少年時代,曾聯合王罕、札木合進攻蔑兒乞惕部,取得勝利後,便和札木合二次結為「安答」,共同連帳游牧一年半之久。後來他們之間產生了虖隙,在初夏的一次遷營途中,二人並轡前行。札木合唱道:
鐵木真安答、安答!
依山宿營,我們的牧馬人,可得帳房住。
靠水卧盤,我們的牧羊人,可得飲食吃。
鐵木真當時並未完全理解札木合唱這首牧歌的意思,返回問母親訶額倫,母親未及言語,夫人孛兒帖說:札木合安答的意思是討厭我們繼續留在這里,我們不要宿營,連夜趕路,好離好散吧。鐵木真依照夫人的話,深夜從斡難河中游的札木合營地遷徙到怯綠連河上游桑古兒河的老營,獨立建營,脫離了札木合。以後七八年間,鐵木真得以迅速發展,勢力日盛,威望日增。如果當初沒有孛兒帖的「醒悟」,鐵木真繼續與奸詐的札木合住在一起,至多隻能是依附於札木合,永無「出頭之日」。
訶額倫夫人和勃兒帖夫人在平息蒙力克家族顛覆成吉思汗政權的嚴重政治事件中,亦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政治責任感。蒙力克家庭因有功被成吉思汗封為千戶那顏,蒙力克七子之一的闊闊出又名帖卜騰格里(巫神),也因推戴過成吉思汗而在蒙古民眾中頗有影響和威望。他仗勢欺人,後來竟發展到把跟隨成吉思汗生死與共勇武過人立有汗馬功勞的皇弟哈撒兒捕起來吊打。帖卜騰格里還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對成吉思汗說:「長生天指示一次令鐵木真執掌國政;一次令哈撒兒執掌國政。如果對哈撒兒不注意,後患不知如何?」成吉思汗連夜出兵,逮捕哈撒兒,拴住袖子審訊。
訶額倫夫人聞之駕上白駱駝轎車,連夜趕去,親手為哈撒兒松綁,怒不可遏地盤膝坐下,露出雙乳,對成吉思汗說:「看見這個了嗎?你是吃的這個奶,掙破胞衣的兒子,扯斷臍帶的兒子。哈撒兒怎麼的了?鐵木真吃完了這個奶,合赤溫、斡惕赤斤(成吉思汗的兩個弟弟)一個奶還未吃完,哈撒兒吃完了我的兩個奶,使我的心胸寬廣安寧。鐵木真也是有心胸的。哈撒兒力氣超人,百步穿楊的箭,使逃逸的百姓屈服投降;百發百中的箭,使潰逃的叛眾繳械投誠。現在敵人打完了,不願見哈撒兒了嗎?」成吉思汗雖然慚愧地認了錯。但是此後,九種語言(全體)的部眾仍聚會於帖卜騰格里處,更助長了蒙力克家族的威風,竟然再次欺侮斡惕赤斤跪在帖卜騰格裡面前。勃兒帖夫人獲悉,披衣而起,淚流滿面地勸諫成吉思汗:「蒙克力家族以前曾經吊打過哈撒兒,現如今又逼迫斡惕赤斤下跪,這是什麼道理?你還活著的時候,就這樣欺侮你的像松樹似的好兄弟們。從此後,你像仙雲似的身體,飄散了的時候,你遺留下的這個大國,還會使你的子弟管轄嗎?到後來,你像神靈似的身體,煙消了的時候,你遺留下的這個大國,不是枉然了嗎?他們要侮辱像高山似的喬松,你的好兄弟們。他們的企圖是使你還未成熟的子弟,不再管理你的廣大國土。」由此使成吉思汗翻然悔悟。
1228年,年事已高的成吉思汗將要西征時,妃子也遂合敦奏曰:「汗越高山,渡大河,長途遠征,……你像高山似的全身如果倒塌了,你的蒙古國家,由誰來統治?你的四個兒子之中,由誰來執政?……請汗給我們留下聖旨!雖然是妃子,但是所說的話很有道理。兄弟們、兒子們、孛斡兒出、木華黎,你們誰也沒有提出這樣的意見。我也好像不會追隨祖先之後似的,……竟把這(大事)忘掉了」。
另有號稱「監國公主」的成吉思汗之女阿剌海別吉公主,戎馬倥傯且具有遠見卓識,「軍國大事,雖木華黎國王亦咨稟而後行」
1251年,蒙哥即汗位,他是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的長子。他遵奉祖父之遺訓,拓展疆域,以汗弟旭烈兀、忽必烈,開藩建汗,進行兩大遠征。一曰西征(即第三次西征——旭烈兀征波斯的戰爭),蒙哥汗諭之曰:「以祖父為榜樣,諸民族自願來歸者善遇之……凡事應與其妃脫古思同議」從而窺見脫古思和以上諸女傑一樣,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並執掌軍事大權。
1259年,忽必烈受命攻南宋,督師至鄂州,其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利令智昏,竟聯合西北諸王,欲自立為汗。忽必烈錯估形勢,意欲滅了南宋之後再班師北上,對付阿里不哥。正在「議未決」的千鈞一發之際,察必皇後洞察到了軍事形勢的嚴重性:如果忽必烈在這個帶有全局性質的軍事行動中「一著不慎」,則「滿盤皆輸」。於是察必不畏風險,當機立斷,「乃密使馳報帝亟還」。忽必烈聽取了察必的正確主張,放棄了先滅宋之打算,與南宋朝廷劃長江為界,以應宋的奉幣請和,然後率軍急遽北歸,迅速扭轉危局,於1260年在開平稱大汗。
1627年,「宋平,幼主入朝,大宴,眾皆歡甚,後色不懌。帝曰:『今江南既平,兵戈浸息,爾何獨不樂?』後曰:『自古無千歲之國,毋使吾子孫及此,幸矣!』帝以宋庫寶物陳列殿庭,召後觀之。後視即去。帝遣宦者問後所欲得?後曰:『宋人貯蓄,將以遺子孫。其子孫不能保,而歸於我,我何取邪?』 」以其銳利的政治眼光,驚人的魄力,在朝廷慶功會上保持冷靜、理智,既懂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又以善諫的慧性,敢於說出其中道理。《元史 ·後妃傳》譽曰:「後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當時與有力焉。」
1368年元朝滅亡,退居北方,史稱「北元」。北元傑出的政治家俺答汗與其妻三娘子,交相輝映,名譽塞內外。無論在蒙文史籍還是漢文著作中,她都像一顆慧星閃閃放光。早在俺答汗生前,三娘子即參與政事。《萬曆武功錄·三娘子列傳》載:「始,封事成,實出三娘子意」。日常陪伴俺答汗參與其他活動,還曾隨軍出征。至俺答汗晚年,疾病纏身,事無巨細,均由三娘子決斷。實際上她已掌握了土默特部的軍政大權。「按俺答用大明律,匕其眾者數十年,三娘子之力也。」
俺答汗死後,兵權與王權都由三娘子獨掌,至她去世為止,在蒙古政壇上馳騁40年之久。這是她干達大義,文武兼備,既能運籌帷幄,又能上馬領兵的雄才大略所致。
三
素有「騎馬民族」之稱的蒙古人,在與大自然的長期搏鬥和激烈征戰中,為保障源源不斷的兵員,成吉思汗斷然實行「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千戶內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一律服兵役,即「上馬則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如果男子出征,各種賦稅、勞役就都落到妻子身上。無論什麼勞役,妻子都能代丈夫履行,令男人們刮目相看。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爭戰給古代蒙古婦女提供了一展才華的機會。
蒙古社會早期原無稅制,自窩闊台即位後,始規定稅賦:不以男女,蒙古民有馬百者輸牝馬一,牛羊亦如此。並賦擠乳役:「可教千戶每每年出騍馬並牧、擠之人……」。在以這種流動性移動性為特點的游牧生產戰線上,蒙古女性顯然沒有退讓,即使只有一個婦女也可以趕20或30輛車子,她們聰明地把車子一輛接一輛地拴在一起,用牛或駱駝拉車。一個婦女坐在前面一輛車子上,趕著牛或駱駝,其餘的所有車子都在後面步調一致地跟著,如果遇到泥濘和沼澤等壞路面時,她們就把車子一個個解開,一輛輛艱難地把車子拉過去。車上還捆綁著她們製作的收藏所有寢具和貴重物品的箱子,以便渡過河流而不致弄濕。
當安置帳幕時,門朝南方,一排排裝有箱子的高車分布兩邊。稱為高車,是因為車軸之大,猶如一條船的桅桿。她們一年四季,隨著水草豐美的牧場遷徙、游動。辛苦勞作,以其偉大的母愛和犧牲精神躋身於生產領域的各個方面。婦女們不僅能駕駛車,戰爭還需要她們懂得修理和製造。所以「結過婚的婦女為她們自己製造了非常美麗的車子,這些車子的形狀,除非用一幅畫來表示」。粗略估計,當時一個富有的蒙古人或韃靼人有一二百輛這樣的放置著箱子的車子。
總之,婦女們不斷地拓展著她們的才華和能力。「不管什麼活兒都幹得非常麻利而精力充沛」。尤其擅長製作革製品,如用皮革製作衣服、鞋、護腿等等,實實在在地勤勤懇懇地充當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主力軍。
在《魯不魯乞東游記》關於婦女們的義務和她們的工作一章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蒙古族婦女趕車、將帳幕裝車和卸車、擠牛奶、釀造奶油和格魯特、鞣製和縫制毛皮(她們用以筋製成的線來縫制)。並把筋劈成很細的線,然後把這些線擰成一根長線。她們也縫製鞋、短襪和其他長袍。還製作毛氈並覆蓋帳幕。甚至「照管綿羊和山羊等牲畜」。由此說明,蒙古女性不僅從事手工業生產,還直接參與畜牧業生產。
畜牧業生計是蒙古人對自然地理、氣候等生態環境的一種適應形式,它的生態學原理就是人與地、人與植物之間通過牲畜建立起一種特殊的關系。即依靠牲畜的繁殖而提供最充裕的乳肉食物。
「駱駝、牛、綿羊、山羊;他們擁有如此之多的公馬和母馬,以致我不相信在世界的其餘地方能有這樣多的馬」。可謂「馬之群,或千萬……亦一代之盛哉」。這就為蒙古軍遠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馬力條件,馬張揚了蒙古人的威風,也推動了世界文明。如果評戰功的話,為畜牧業做出重大貢獻的蒙古女性完全有資格平分秋色。是她們迸發出絢麗奪目的光彩,成為照亮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半邊天」。
四
日本學者曾對蒙古國婦女進行了兩個月的跟蹤調查,得出結論說:世界上最辛苦勞作的婦女,首推蒙古婦女。「尋常度日,但持牛馬乳。每清晨,男婦皆取乳,先熬茶熟,去其滓,傾乳而沸之,人各啜二碗。暮亦如此」。她們挑起全家粗活細活的擔子,雖然會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但並未試圖減輕自己承擔的分量。除了動盪不安的戰爭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她們從心底里默許了自己的生命價值,以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為美德。
古代蒙古人的家庭觀念是很濃的,如果說同一氏族成員都是一個共同祖先的子孫,那麼同一家庭的人便是如「影兒」一般。成吉思汗生動而深刻地說:
當吾艱難奔走聚欽時,
與共患樂而多為效力焉,
我此如瓊珍之金塔國也。
歷經艱難而成天下之中焉,
當稱HudelnuinTede之大蒙古乎!
這里,成吉思汗強調了統一蒙古過程中的征戰、生產、生活的到處「奔走」,如此特殊的歷史的條件下,必須要求一個民族應該子遵父教,弟聆兄言、夫信妻貞、妻順夫意、尊卑有序,只有這樣,人民才能安寧幸福,國家也才能安定發展。在這種思想指導,古代蒙古人對本部落、本氏族的血族復仇義務則順理成章地發展成為為一個大氏族、大國家,即「全體蒙古人」而戰,傳統的觀念自然而然地起著作用,具體體現在女人們任勞任怨的勞動態度中。她們除了從事手工業生產和畜牧業生產外,還更多地獨自擔當全部家務勞動:家庭凡有什麼買進賣出的商業(生意)由婦女經營。也就是說,丈夫和家庭所需的一切物品,都是由婦女准備,婦女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的事業和家務上,如准備家庭所必需的食品,管理僕役,看護小孩,這就是她們的日常事務。靠牧業生活,普遍養乳牛和奶羊,擠奶等事皆由女人干。故「婦女之手,都是皮開如樹皮,食指指肚有的則開裂」。蒙古婦女勞動相當繁重,且素質很好,少有懶人,曾出現過不少眼光遠大,舉止大方而莊重的女子。
婦女們舉止端莊,講究禮貌。非常珍視貞潔,(成吉思汗對證據確鑿的犯有通姦之罪者,「男女一並殺頭」。)對其夫馴良忠順。就是在對待丈夫的愛情和義務上也是如此。如:「拔都汗有二十六個妻子,每一個妻子有一座大帳幕,正妻把她的帳幕安置在最西邊,在她之後,約為一擲石遠,其他妻子依其地位順次安置帳幕,往往是地位最低的妻子的把帳幕安置在最東邊。家庭里總是和睦寧靜,人與人相處,其樂融融。因為女人們把不貞看成是一種最可恥的罪惡,而且認為是最不名譽的。
《馬可波羅游記》記載:韃靼人實行多妻制,男人可以隨意娶多少妻子,但她們卻很少花費丈夫的錢財,相反,丈夫從她們的勞動和經常的職業中得到了數目相當巨大的收入。就蒙古女性的品行而言,「世界上很少有超過她們的」。此外,母親還責無旁貸地承擔著對子女的教育。女性必須知道家中有多少用具?怎樣料理生活,進行生產,無論巨細婦女都無不為之操心。如果有朋友自遠方來,必獻馬奶款待,重禮儀,講友愛。訶額倫夫人折箭訓子的故事,被一代代傳頌;影子以外無朋友,尾巴以外無鞭子,不要像虎豹自食其子,不要像海青自沖其影,單箭容易折,孤樹不擋風……。
在許多社會文化之中,最早的倫理道德論著都肯定了家庭的重要性。在那類論著中,往往都表達出這樣一種觀點:如果人們不履行家庭義務,則社會就會失去力量。在所有已知的人類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捲入了家庭權利和義務的網路之中,蒙古女性在這個網路中,「循規蹈矩」,實現了「自我」而「和睦寧靜」的「脆弱」的「個體」家庭。就構成了強大、穩定、富有活力的堅不可摧的社會。
綜上所述,蒙古古代戰爭中的女性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她們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力量,她們是社會生產中的中流砥柱。正是她們肩負「兩種生產」的特殊使命,在動盪不安的戰爭環境中,她們不僅為了民族的繁榮而默默地承受著生育後代的繁重任務,還以頑強的生命熱情披荊斬棘,兢兢業業地從事生產勞動,保證了軍隊的物質供應和戰馬、兵器的需求。蒙古女性在軍事行動中,揚鞭躍馬,叱吒風雲;在政治決策中機智果斷,有膽有識,從生產生活到參軍參政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她們為實現蒙古統一,建立橫跨歐亞的大元帝國,譜寫了顯赫篇章。我們用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一文中贊揚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婦女「英勇、高尚」四個字,贊頌蒙古古代戰爭中的女性,亦不為過。
8. 求一張壁紙,一個女人裸著騎馬的背影,旁邊還有破碎的瓦罐和狐狸,越高清越好,謝謝
9. 蒙古族的那達慕騎馬
那達慕大會是中國蒙古族的傳統節日盛會."那達慕"意為娛樂、游戲.那達慕大會源於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活動."敖包"以石塊堆積而成, 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 後來成為祭祀場所.祭"敖包"最初帶有宗教色彩, 意在通過祭祀, 祈求吉祥多福, 人畜興旺, 同時也舉行一些體育娛樂活動, 以後逐漸演變為那達慕大會, 成為歡慶豐收和畜牧業興旺的節日盛會.那達慕大會每年多在夏秋季節由一旗或數旗聯合舉行.在那達慕大會上, 最精彩也最引人注目的節目是摔跤、賽馬和射箭, 被稱為蒙古男兒的"三競技".當賽馬比賽就要開始的時候, 只見青年騎手們一字兒排開, 腰扎綵帶, 頭纏彩巾, 威風凜凜, 神采奕奕.在賽馬場的起點和終點, 插滿了各種鮮艷的彩旗.只聽號角一吹, 就見騎手們紛紛飛身上馬, 一時紅巾飛舞, 如萬箭齊發.那萬馬奔騰的場面真是壯觀極了! 改革開放以後的那達慕大會, 白天除了進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等活動外, 晚上還舉行歌舞、電影、雜技、說唱等慶祝活動.會上還要表彰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國營商業部門、供銷社還在現場組織物資交流, 在會上擺攤設架, 經營綢緞、布匹、日用百貨、節日食品等, 並收購牧民們的牲畜、皮毛、葯材等農牧產品, 真是購銷兩旺, 一派繁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