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國文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使用的文字是簡體漢字。部分地區有使用其他文字,例如台灣、香港、澳門地區使用的是繁體漢字。內蒙古地區有使用蒙文。
2. 琦君散文
琦君曾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擅長寫散文等,本文為大家整理了琦君散文精選,僅供參考!
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我睡覺時挨著母親的肩膀,手指頭繞著她的長發梢玩兒,雙妹牌生發油的香氣混著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點兒難聞,卻有一份母親陪伴著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著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母親才痛痛快快地洗一次頭。鄉下人的規矩,平常日子可不能洗頭。如洗了頭,臟水流到陰間,閻王要把它儲存起來,等你死以後去喝,只有七月初七洗的頭,臟水才流向東海去。所以一到七月七,家家戶戶的女人都要有一大半天披頭散發。有的女人披著頭發美得跟葡萄仙子一樣,有的卻像醜八怪。比如我的五叔婆吧,她既矮小又干癟,頭發掉了一大半,卻用墨炭劃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額角,又把樹皮似的頭頂全抹黑了。洗過頭以後,墨炭全沒有了,亮著半個光禿禿的頭頂,只剩後腦勺一小撮頭發,飄在背上,在廚房裡搖來晃去幫我母親做飯,我連看都不敢沖她看一眼。可是母親烏油油的柔發卻像一匹緞子似的垂在肩頭,微風吹來,一綹綹的短發不時拂著她白嫩的面頰。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攏一下,一會兒又飄過來了。她是近視眼,眯縫眼兒的時候格外的俏麗。我心裡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見媽媽這一頭烏亮的好發,一定會上街買一對亮晶晶的水鑽發夾給她,要她戴上。媽媽一定是戴上了一會兒就不好意思地摘下來。那麼這一對水鑽夾子,不久就會變成我扮新娘的「頭面」了。
父親不久回來了,沒有買水鑽發夾,卻帶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膚好細好白,一頭如雲的柔鬢比母親的還要烏,還要亮。
兩鬢像蟬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後面,挽一個大大的橫愛司髻,像一隻大蝙蝠撲蓋著她後半個頭。她送母親一對翡翠耳環。母親只把它收在抽屜里從來不戴,也不讓我玩,我想大概是她捨不得戴吧。
我們全家搬到杭州以後,母親不必忙廚房,而且許多時候,父親要她出來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絲髻兒實在不像樣,所以父親一定要她改梳一個式樣。母親就請她的朋友張伯母給她梳了個鮑魚頭。在當時,鮑魚頭是老太太梳的,母親才過三十歲,卻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兒笑,父親就直皺眉頭。我悄悄地問她:「媽,你為什麼不也梳個橫愛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環呢?」母親沉著臉說:「你媽是鄉下人,那兒配梳那種摩登的頭,戴那講究的耳環呢?」
姨娘洗頭從不揀七月初七。一個月里都洗好多次頭。洗完後,一個丫頭在旁邊用一把粉紅色大羽毛扇輕輕地扇著,輕柔的發絲飄散開來,飄得人起一股軟綿綿的感覺。父親坐在紫檀木棍床上,端著水煙筒噗噗地抽著,不時偏過頭來看她,眼神里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發油,香風四溢,然後坐正身子,對著鏡子盤上一個油光閃亮的愛司髻,我站在邊上都看呆了。姨娘遞給我一瓶三花牌發油,叫我拿給母親,母親卻把它高高擱在櫥背上,說:「這種新式的頭油,我聞了就泛胃。」
母親不能常常麻煩張伯母,自己梳出來的鮑魚頭緊綳綳的,跟原先的螺絲髻相差有限,別說父親,連我看了都不順眼。那時姨娘已請了個包梳頭劉嫂。劉嫂頭上插一根大紅簽子,一雙大腳鴨子,托著個又矮又胖的身體,走起路來氣喘呼呼的。她每天早上十點鍾來,給姨娘梳各式各樣的頭,什麼鳳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常常換樣子,襯托著姨娘細潔的肌膚,裊裊婷婷的水蛇腰兒,越發引得父親笑眯了眼。劉嫂勸母親說:「大太太,你也梳個時髦點的式樣嘛。」
母親搖搖頭,響也不響,她噘起厚嘴唇走了。母親不久也由張伯母介紹了一個包梳頭陳嫂。她年紀比劉嫂大,一張黃黃的大扁臉,嘴裡兩顆閃亮的金牙老露在外面,一看就是個愛說話的女人。她一邊梳一邊嘰哩呱啦地從趙老太爺的大少奶奶,說到李參謀長的三姨太,母親像個悶葫蘆似的一句也不搭腔,我卻聽得津津有味。有時劉嫂與陳嫂一起來了,母親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對著背同時梳頭。只聽姨娘和劉嫂有說有笑,這邊母親只是閉目養神。陳嫂越梳越沒勁兒,不久就辭工不來了,我還清清楚楚地聽見她對劉嫂說:「這么老古董的鄉下太太,梳什麼包梳頭呢?」我都氣哭了,可是不敢告訴母親。
從那以後,我就墊著矮凳替母親梳頭,梳那最簡單的鮑魚頭。我點起腳尖,從鏡子里望著母親。她的臉容已不像在鄉下廚房裡忙來忙去時那麼豐潤亮麗了,她的眼睛停在鏡子里,望著自己出神,不再是眯縫眼兒的笑了。我手中捏著母親的頭發,一綹綹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黃楊木梳,再也理不清母親心中的愁緒。因為在走廊的那一邊,不時飄來父親和姨娘琅琅的'笑語聲。
我長大出外讀書以後,寒暑假回家,偶然給母親梳頭,頭發捏在手心,總覺得愈來愈少。想起幼年時,每年七月初七看母親烏亮的柔發飄在兩肩,她臉上快樂的神情,心裡不禁一陣陣酸楚。母親見我回來,愁苦的臉上卻不時展開笑容。無論如何,母女相依的時光總是最最幸福的。
在上海求學時,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濕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縲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發剪去了。我捧著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著眼淚。深秋的夜風吹來,我有點冷,披上母親為我織的軟軟的毛衣,渾身又暖和起來。可是母親老了,我卻不能隨侍在她身邊,她剪去了稀疏的短發,又何嘗剪去滿懷的愁緒呢!
不久,姨娘因事來上海,帶來母親的照片。三年不見,母親已白發如銀。我獃獃地凝視著照片,滿腔心事,卻無法向眼前的姨娘傾訴。她似乎很體諒我思母之情,絮絮叨叨地和我談著母親的近況。說母親心臟不太好,又有風濕病。所以體力已不大如前。我低頭默默地聽著,想想她就是使我母親一生鬱郁不樂的人,可是我已經一點都不恨她了。因為自從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和姨娘反而成了患難相依的伴侶,母親早已不恨她了。我再仔細看看她,她穿著灰布棉袍,鬢邊戴著一朵白花,頸後垂著的再不是當年多彩多姿的鳳凰髻或同心髻,而是一條簡簡單單的香蕉卷,她臉上脂粉不施,顯得十分哀戚,我對她不禁起了無限憐憫。因為她不像我母親是個自甘淡泊的女性,她隨著父親享受了近二十多年的富貴榮華,一朝失去了依傍,她的空虛落寞之感,將更甚於我母親吧。
來台灣以後,姨娘已成了我唯一的親人,我們住在一起有好幾年。在日式房屋的長廊里,我看她坐在玻璃窗邊梳頭,她不時用拳頭捶著肩膀說:「手酸得很,真是老了。」老了,她也老了。當年如雲的青絲,如今也漸漸落去,只剩了一小把,且已夾有絲絲白發。想起在杭州時,她和母親背對著背梳頭,彼此不交一語的仇視日子,轉眼都成過去。人世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呢?母親已去世多年,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她現在的光陰,比誰都寂寞啊。
我怔怔地望著她,想起她美麗的橫愛司髻,我說:「讓我來替你梳個新的式樣吧。」她愀然一笑說:「我還要那樣時髦干什麼,那是你們年輕人的事了。」
我能長久年輕嗎?她說這話,一轉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輕了。對於人世的愛、憎、貪、痴,已木然無動於衷。母親去我日遠,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
這個世界,究竟有什麼是永久的,又有什麼是值得認真的呢?
異鄉客地,越是沒有年節的氣氛,越是懷念舊時代的年節情景。
端陽是個大節,也是母親大忙特忙、大顯身手的好時光。想起她靈活的雙手,裹著四角玲瓏的粽子,就好像馬上聞到那股子粽香了。
母親的粽子,種類很多,蓮子紅棗粽只包少許幾個,是專為供佛的素粽。葷的豆沙粽、豬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過以後稱之謂「子孫粽」。吃了將會保佑後代兒孫綿延。包得最多的是紅豆粽、白米粽和灰湯粽。一家人享受以外,還要布施乞丐。母親總是為乞丐大量的准備一些,美其名曰「富貴粽」。
我最最喜歡吃的是灰湯粽。那是用旱稻草燒成灰,鋪在白布上,拿開水一沖。滴下的熱湯呈深褐色,內含大量的鹼。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湯中一段時間(大約一夜晚吧),提出來煮熟,就是淺咖啡色帶鹼味的灰湯粽。那股子特別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氣可以吃兩個,因為灰湯粽不但不礙胃,反而有幫助消化之功。過節時若吃得過飽,母親就用灰湯粽焙成灰,叫我用開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療法。母親常說我是從灰湯粽里長大的。幾十年來,一想起灰湯粽的香味,就神往同年與故鄉的快樂時光。但在今天到哪裡去找旱稻草燒出灰來沖灰湯呢?
端午節那天,乞丐一早就來討粽子。真個是門庭若市。我幫著長工阿榮提著富貴粽,一個個地分。忙得不亦樂乎。乞丐常常高聲地喊:「太太,高升點(意謂多給點)。明裡去了暗裡來,積福積德,保佑你大富大貴啊!」母親總是從廚房裡出來,連聲說:「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後,我問母親:「他們討飯吃,有什麼福呢?」母親正色道:「不要這樣講。誰能保證一生一世享福?誰又能保證下一世有福還是沒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時時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緊。他們做乞丐的,並不是一個個都是好吃懶做的,有的是一時做錯了事,敗了家業。有的是上一代沒積福,害了他們。你看那些孩子,跟著爹娘日曬夜露地討飯,他們做錯了什麼,有什麼罪過呢?」
母親的話,在我心頭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們背上背的嬰兒,小腦袋晃來晃去,在太陽里曬著,雨里淋著,心裡就有說不出的難過。當我把粽子遞給小乞丐時,他們伸出黑漆漆的雙手接過去,嘴裡說著:「謝謝你啊!」眼睛睜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們有許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紀,差不多高矮。我就會想,他們為什麼當乞丐,我為什麼住這樣大房子,有好東西吃,有書讀?想想媽媽說的,誰能保證一生一世享福,心裡就害怕起來。
有一回,一個小女孩悄聲對我說:「再給我一個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動,我帶回去給她吃。」我連忙給她一個大大的灰湯粽。她又說:「灰湯粽是咬食的(幫助消化),我們沒什麼肉吃呀。」我聽了很難過,就去廚房裡拿一個肉粽給她,她沒有等我,已經走得很遠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給她。我說:「你有阿婆,我沒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說:「我也沒有阿婆,是我後娘叫我這么說的。」我吃驚地問:「你後娘?」她說:「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腳上都有紫印。」
聽了她的話,我眼淚馬上流出來了,我再也不嫌她臟,拉著她的手說:「你不要討飯了,我求媽媽收留你,你幫我們做事,我們一同玩,我教你認字。」她靜靜地看著我,搖搖頭說:「我沒這個福份。」
她甩開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來獃獃地想了好久,告訴母親,母親也獃獃地想了好久,嘆口氣說:「我也不知道要怎樣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飛逝,那個討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臉悲苦的神情,她一雙吃驚的眼睛,和她堅決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時常浮現我心頭,她小小年紀,是真的認命,還是更喜歡過乞討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間的話,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嫗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樣,活在哪裡呢?
每年的端午節來臨時,我很少吃粽子,更無從吃到清香的灰湯粽。母親細嫩的手藝,和瑣瑣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盡的懷念中追尋了。
我自幼因先父與塾師管教至嚴,從啟蒙開始,讀書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觀鼻,鼻觀心,苦讀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讀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邊。讀完十遍就捧著書到老師面前背。有的只讀三五遍就琅琅地會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顛八倒。老師生氣,我越發心不在焉。肚子又餓,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寧可跪在蒲團上受罰。眼看著留戀南閶蹋鬧蟹⑹模松蛔齠潦槿耍慰齔すぐ⑷儼倒「女子無才便是德。」他一個大男人,只認得幾個白眼字(家鄉話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過著快快樂樂的生活嗎?
但後來眼看五叔婆不會記賬,連存摺上的數目字也不認得,一點辛辛苦苦的錢都被她侄子冒領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兒。又看母親顫抖的手給父親寫信,總埋怨辭不達意,十分辛苦。父親的來信,潦潦草草,都請老師或我念給她聽,母親勸我一定要用功。我才發憤讀書,要做個「才女」,替母親爭一口氣。
古書讀來有的鏗鏘有味,有的拗口又嚴肅,字既認多了,就想看小說。小說是老師不許看的「閑書」,當然只能偷著看。偷看小說的滋味,不用說比讀正經書好千萬倍。我就把書櫥中所有的小說,一部部偷出來,躲在遠離正屋的谷倉後面去看。此處人跡罕到,又有陽光又有風。天氣冷了,我發現廂房樓上走馬廊的一角更隱蔽。阿榮伯為我用舊木板就牆角隔出一間小屋,屋內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臨欄桿,坐在裡面,可以放眼看藍天白雲,綠野平疇。晚上點上菜油燈,看《西遊記》入迷時忘了睡覺。母親怕我眼睛受損,我說欄桿外碧綠稻田,比坐在書房裡面對牆壁熏爐煙好多了。我沒有變成四眼田雞,就幸得有此綠色調劑。
小書房被父親發現,勒令阿榮伯拆除後,我卻發現一個更隱蔽安全處所。那是花廳背面廊下長年擺著的一頂轎子。三面是綠呢遮蓋,前面是可卷放的綠竹簾。我捧著書靜靜地坐在裡面看,絕不會有人發現。萬一聽到腳步聲,就把竹簾放下,格外有一份與世隔絕的安全感。
我也常帶左鄰右舍的小遊伴,輪流地兩三人擠在轎子里,聽我說書講古。轎子原是父親進城時坐的,後來有了小火輪,轎子就沒用了,一直放在花廳走廊角落裡,成了我們的世外桃源。遊伴們想聽我說大書,只要說一聲:「我們進城去。」就是鑽進轎子的暗號。
在那頂轎子書房裡,我還真看了不少小說呢。直到現在,我對於自己讀書的地方,並不要求如何寬敞講究,任是多麼簡陋狹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許是童年時代的心理影響吧。
進了中學以後,高中的國文老師王善業先生,對我閱讀的指導,心智的發現至多。他知道我已經看了好幾遍《紅樓夢》,就教我讀王國維①〔王國維(1877—1927)〕浙江海寧人,近代著名學者。《紅樓夢評論》。由小說探討人生問題、心性問題。知道我在家曾讀過《左傳》《孟子》《史記》等書,就介紹我看朱自清先生古書的精讀與略讀,指導我如何吸取消化。那時中學生的課外書刊有限,而汗牛充棟〔汗牛充棟〕形容書籍極多。汗牛,用牛運輸,牛累得出汗;充棟,堆滿了屋子。的舊文學書籍,又不知如何取捨。他勸我讀書不必貪多,貪多嚼不爛,徒費光陰。讀一本必要有一本的心得,讀書感想可寫在紙上,他都仔細批閱。他說:「如是圖書館借來的書,自己喜愛的章句當抄錄下來。如果是自己的書,盡管在書上加圈點批評。所以會讀書的人,不但人受書的益處,書也受人的益處。這就叫做『我自注書書注我』了。」他知道女生都愛背詩詞,他說詩詞是文學的,哲學的,也是藝術音樂的,多讀對人生當另有體認。他看我們有時受哀傷的詩詞感染,弄得痴痴獃獃的,就叫我們放下書本,帶大家去湖濱散步,在照眼的湖光山色中講歷史掌故、名人軼事,笑語琅琅,頓使人心胸開朗。他說讀書與交友像遊山玩水一般,應該是最輕松愉快的。
高中三年,得王老師指導至多,也培養起我閱讀的興趣,與精讀的習慣。後來抗戰期間,避寇山中,頗能專心讀書,勤作筆記。也曾手抄喜愛的詩詞數冊,可惜於渡海來台時,行囊簡單,匆遽①〔匆遽(jù)〕急忙,匆促。中都未能帶出,使我一生遺憾不盡。現在年事日長,許多讀過的書,都不能記憶,頓覺腹笥〔腹笥(sì)〕原指學識豐富,這里指肚子里的學問。笥,藏書的器具。枯竭,悔恨無已。
大學中文系夏瞿禪老師對學生讀書的指點,與中學時王老師不謀而合。他也主張讀書不必貪多,而要能選擇,能吸收。以飲茶為喻,要每一口水裡有茶香,而不是爛嚼茶葉。人生年壽有限,總要有幾部最心愛的書,可以一生受用不盡。有如一個人總要有一二知己,可以托生死共患難。經他啟發以後,常感讀一本心愛之書,書中人會伸手與你相握,彼此莫逆於心,真有上接古人,遠交海外的快樂。
最記得他引古人之言雲:「案頭書要少,心頭書要多。」此話對我警惕最多。年來總覺案頭書愈來愈多,心頭書愈來愈少。這也許是忙碌的現代人同樣有的感慨。愛書人總是貪多地買書,加上每日涌來的報刊,總覺時間精力不足,許多好文章錯過,心中悵惘不已。
回想當年初離學校,投入社會,越發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而碌碌大半生,直忙到退休,雖已還我自由閑身,但十餘年來,也未曾真正「補讀生來未讀書」。如今已感歲月無多,面對爆發的出版物,浩瀚的書海,只有就著自己的興趣,與有限的精力時間,嚴加選擇了。
我倒是想起袁子才①〔袁子才〕指清代詩人、詩論家袁枚(1716—1797),子才是他的字。的兩句詩:「雙目時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我想將第二句的「古」字改為「世」字。因他那時只有古書,今日出版物如此豐富,真得有一雙秋水洗過的慧眼來選擇了。
所謂慧眼,也非天賦,而是由於閱讀經驗的累積。分辨何者是不可不讀之書,何者是可供瀏覽之書,何者是糟粕,棄之可也。如此則可以集中心力,吸取真正名著的真知灼見,拓展胸襟,培養氣質,使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清代名士張心齋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賞月。老年讀書,如台上望月。」把三種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窺月,充滿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領略月下世界的整體景象。庭中賞月,則胸中自有尺度,與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於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則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觀的心懷,明澈的慧眼,透視人生景象。無論是贊嘆,是欣賞,都是一份安詳的享受了。
3. 淺談中學語文學科中的文學教育短文
中學語文學科中的文學教育,近50年來按照辯證法走了一條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實行漢語和文學分科教學;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學大綱規定要培養文學鑒賞能力。當前,要給中學的文學教育定位,促進文學教育,提高語文教育效率。
一、英、美、德、原蘇聯等國的文學教育
英、美、德、原蘇聯都十分重視母語教育中的文學教育,法、日等國雖然不單列文學教育的課程和內容,但是也重視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感。
英國,在1985年頒布的《普通中等教育證書國家標准·英語》中指出:「英語可視為一門學科,也可以看作英語和英國文學兩門課程。」在英語學科中,有語言教育,包括聽說、閱讀、寫作、拼寫、書寫等,有文學教育,指導學生閱讀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和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學生能夠從作品主題、人物、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鑒賞文學作品,並且交流閱讀文學作品的感受和個人反應。
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教學計劃和課程。一般地說,英語課程包括語法、閱讀、寫作和作文;語言藝術課程包括美國文學、英國文學、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指導學生逐步熟悉古今文學代表作,能夠欣賞語言藝術,評論文學作品,並且養成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
德國,一個州的德語教學大綱規定:「德語的任務是對年輕人進行語言上的和文學上的教育,這是它的獨特的使命。」還規定,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要學生了解文學體裁和結構,了解德國的經典文學作品。
原蘇聯,從40年代到90年代初解體實行語言和文學分科教學,從4年級到11年級分三段進行文學教育:祖國語言——祖國文學——俄羅斯文學和當代蘇聯文學。講授文學理論、文學史知識,培養鑒賞、評論作家作品的能力。在中學進行文學教育,在世界上原蘇聯是最認真、最堅決的國家。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重視在中學對學生進行文學教育,為什麼呢?
美國學者認為:閱讀和研究文學作品使學生開闊眼界,使他們能身臨其境地閱歷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增加他們對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識,從而給學生的生活增加一個特別的天地;從文學作品中了解人類自身的動機、沖突和價值。
德國學者認為:應當了解文學作為自我表現的產物,作為滿足美感的手段,作為反映現實生活的鏡子的奇妙作用;通過學習和分析古典和現代的文學作品,擴充自己的語言能力,「在社會基儲美學表現形式和哲學理論設計方面開拓我們文化的語言空間」。
原蘇聯學者認為:「文藝能給學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賞,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和創作的能力。」(凱洛夫語)教學大綱中也指出:「文藝作品是認識生活的源泉,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學生世界觀和性格的強大手段。」大綱設定文學課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有關俄羅斯古典文學、蘇聯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知識;培養對語言藝術和文學形象以及社會關系的認識能力;發展學生運用語言和自覺閱讀的技巧;培養愛國主義的思想和審美能力。
這些學者都認識到文學教育的價值,即認識、審美、教育的價值。文學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社會生活,佔有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價值觀念,學習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對自然、生活、藝術進行審美,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陶冶情操,發展個性。這種獨特的學科價值,其他學科如史、地、政是替代不了的。隨著世界教育潮流「學術性——人文性——學術·人文性」的發展,文學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人文價值和無窮魅力。
二、我國文學教育的現狀
清末,有現代意義的第一個學制《欽定學堂章程》(1902年),設「詞章」科;《奏定學堂章程》(1903年),改「詞章」科為「中國文學」科,有讀文、作文、習字和古代文章以及中國文學作品。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改「中國文學」科為「國文」科,有作文、講讀、習字,文學源流,中國文學史等。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改小學「國文」科為「國語」科;中學仍為「國文」科,教學文言文,主要是古代文章和古代文學作品。自此直到1954年左右,我國中學語文學科有一部分為文學作品的教學,但沒有嚴格意義的文學教育的科學概念,更沒有現代課程意義的文學教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1956年~1958年,全國進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制訂了漢語、文學的分科教學大綱,編著了漢語課本和文學課本。可是,只試驗了三個學期,就夭折了,可謂曇花一現。由此卻引出了一個「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的教條,文學教育被視為禁區。
80年代初,有識之士開始重視和實驗文學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實驗語文課本,其中高二年級課本編為《文學讀本》。1986年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要培養學生的「初步的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文學教育開始有章可循。同時修訂的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把文學教學單元獨立出來,例如分設記敘文單元和散文單元,提倡「把文學課教成文學鑒賞課」。1992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能力項目中有「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和描寫」;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能力項目中有「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和技巧」。文學知識教學,初中有「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常識、基本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高中有「文學鑒賞常識」「文學發展常識」「傳統戲曲和影視文學常識」。同時,初、高中語文課本中加強了文學作品的教學,高中課本中對記敘文教學和散文教學、小說教學進行了區別。1997年至1999年供山西、江西和天津實驗用的高中語文課本,高二用一年的時間進行文學教育。至此,語文學科中的文學教育課題擺在了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當前,中學文學教育並不理想,不過,十幾年來不少教師進行文學教育的實驗,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為21世紀的中學文學教育改革打下了基礎。
三、文學教育的課程價值
文學教育對中學語文學科有什麼課程價值?
中學生思想和感情的發展需要文學教育。文學是人學,表現人性、人道、人權和人生,表現人對大自然的認識和感情。文學給中學生打開了認識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鑒賞真、善、美的審美領域,創設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藝術環境。
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的發展需要文學教育。文學展開形象思維,激發創造意識。文學語言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中學生只有吸收文學作品中形象思維和藝術語言的滋養,才能更好地發展思維和語言。
語文學科自身的發展必然包容文學教育。世界各國母語教育都選用優秀的文學作品,幾乎無一例外。文學作品的語言一般是規范、優美的語言,是理想的母語教育範文。我國百年語文課本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課文是文學作品,然而教育目的不明。排除政治或者教育行政的干擾,語文學科按自身發展規律發展,就必然包容文學教育。不認識這條世界范圍內的母語教育規律,就會受到懲罰。
文學教育,對中學語文學科的課程價值在於,文學教育對學生認識生活、養成審美情感、發展個性、健全人性起重要作用,是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內容;文學教育是中學語文學科的固有的一部分,排除文學教育的語文教育是不健全的語文教育。
對中學語文學科中的文學教育,有不同的認識。
葉聖陶早在1942年就說:「要養成讀寫的知能,非經由語文學和文學的途徑不可……站定語文學和文學的立場,這是對於國文教學的正確的認識。從這種認識出發,國文教學就將完全改觀。」1948年草擬的《中學語文科課程標准》中特意列出:「高中的閱讀包括文藝欣賞。」後來,1963年和1978年的重要論文談語文教學改革,就不再專門談指導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了。
4. 中國普通話的由來
廣義的普通話至少也有3000年的歷史了,狹義的普通話也至少有300年(1728年雍正王朝以北京話作為官話)的歷史了。
普通話的歷史
根據研究和史料來看普通話的由來最早要追溯到漢民族共同語的產生,但這只是普通話形成的一個基礎,新中國成立後的漢民族共同語才叫普通話,同時也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通用語。
中華民族共同語是中華民族內部共同用來交際的語言,是識別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志之一。
(一)中華民族共同語
1. 雅言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漢民族共同語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時期就產生了。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叫「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現在的地理方位說就是山東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這種叫做「雅言」的共同語言便是普通話的由來源頭。
5. 191 語文教材的選文類型(一)
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一書中,王榮生教授對中外語文教材的比較研究中,對具有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三個概念,即「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材內容「和」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了劃分和辨正,並對近百年來我國語文教材問題的思考路向做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尤其是對一向籠統的範文系統做出了新的鑒別,區分出「定篇」、「樣本」、「例文」和「用件」四種選文類型,打破了長期以來以文體劃分選文類型的習慣思維,幫助人們加深了對文選型語文教材的認識,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我們的教材向來以「文選型「為主流,語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實為」選文「問題的討論。而討論」選文「問題,必須確認「選文」的類型及不同類型的功能。
陳啟天在《中國的國文教學》中將選文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學生需要精讀深究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叫「模範文」;第二類是反映社會、政治、人生重大問題的文章,叫「問題文」;第三類是學生自修的教材,教「自修文」。這是從教學的角度進行分類的,不同類型的選文,需要有相應的教學程序。
王榮生教授從語文教材編撰的角度來探討「選文」類型,把選文大致分為了四種類型,即定篇」、「樣本」、「例文」和「用件」。
1.定篇
「定篇」指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必學的篇目。從我國的語文發展史來看,自現代以來,對「定篇「」問題做過較深入思考的是朱自清,他是從文言作品學習的角度來思考「定篇」問題的,他強調文言作品的學習:「我可還主張中學生應該誦讀相當分量的文言文,特別是所謂古文,乃至古書。這是古典的訓練,文化的教育。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至少必得經過古典的訓練,才成其為受教育的中國人。」在《經典常談》的序言中,朱自清特別強調:「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他同時強調指出:「文言文的誦讀,該只是了解和欣賞而止。」
朱自清老先生的這番見解可以從古文擴大為經典,甚至「定篇」。王榮生教授認為,對我國的中學生而言,魯迅的作品應該享有「定篇」的待遇,也就是無論何種中學語文教材,都必須包含魯迅的若干作品。
掌握以「定篇」身份進入語文教材的世界和民族的優秀文化、文學作品,其本身就是語文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大項目。
關於定篇內容的發生學,泰勒曾這樣說過:「在有些情況下,例如在編制文學領域的課程時,第一步,可以是選擇看來能為學生提供各種新經驗的文學作品,然後再考慮從閱讀這些重要的教材中,對學生來說能學到什麼」。這樣看來在「定篇」的情況下,第一步的工作也不是確定目標,而是先選擇課程內容,即選文,課程目標則源於這一特定詩文的本身。也就是說,從進入教材的方式看,作為「定篇」的「選文」,是直接原汁原味地搬進,並且成為該部分教材其他內容的環繞中心;「熟知經典」、「了解和欣賞」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環繞著該「選文」的所有教材內容,都服務於「了解與欣賞」的目的。
其次,課程內容還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詩文本身,而最終落實為「理想的讀著」對該詩文「權威的闡釋」——在我國的語文教材,表現為注釋、助讀(導讀或提示、旁批或點評)文字,尤其是課後練習題的指令。也就是說課程的內容,既不是學生對這一「定篇」的感知,也不是教師對這一定篇的理解,而是文化、文學等專門研究者對該作品的權威解說。
2.定篇的功能
定篇的功能就是「徹底、清晰、明確的領會」作品。王榮生教授列舉了俄羅斯教材的一個小節,進行了例證和說明。該教材的這一章節是以「定篇」的方式來處理克雷洛夫寓言的。該章節一共分為六部分:提供作者及主要作品創作史的背景,克雷洛夫寓言是本節學習的主體課文,課後的練習則分別從寓言的理解要點、寓言與戲劇的相似點等方面指導學生閱讀並表演,使學生徹底地領會作品切實地感受到克雷洛夫寓言的魅力。然後嘗試寫寓言的一套練習,從童話與寓言,托爾斯泰與克雷洛夫的寓言以及他們與伊索寓言的比較中,引導學生「徹底、清晰、明確的領會」克雷洛夫的寓言,最後的音樂會課和競賽課設計,則能使學生對克雷洛夫寓言的「了解和欣賞」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節較為集中、完整的定篇類型的教材設計,體現了定篇的功能和功能發揮方式。
在嘗試練習這個環節,學生是在徹底把握寓言語體特徵的前提下進行的,並從「在你所寫的寓言中有沒有事件的發展?有沒有比喻?在對話中有沒有表現出主人公的企圖和性格?有沒有寓意?這一寓意與所寫的寓言是否吻合?」等五個方面具體地指導學生改善自己的作品。這樣一節課的設計目標明確、層層遞進,且充分發揮了定篇的功能和功能發揮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6. 7年前,17歲高中生愛上57歲爺爺,不顧一切結婚後現狀如何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大家的健康水平都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而壽命也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長,也就因此會出現更多的年齡相差比較大的婚姻與戀情,但是即使這樣的戀情現如今是越來越多了,依然在正常的社會體系中不被人們所認可,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現實的問題,有的人覺得年齡相差太大的愛情,很可能是因為一方的實力很強,另一方想要依附於實力強的那一方,這就像是一種交易關系,而不是愛情,但是在這樣年齡跨度非常大的愛情中,依然還是有著真愛的,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十幾歲女高中生喜歡上一個57歲老爺爺的故事,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且聽小編為您一一道來。
這一對情侶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或者評論,如果可以的話請點個關注,謝謝。
7. 宇輝的中國國文
1)兒臣領命——」宇輝靖叩身領命,眼神陰冷的看向一直默默無語的宇輝文 ,天宇二十五年,天宇國文軒王宇輝文出戰金鱗,後方糧草供給不足,兵疲馬乏。歷史有出現宇輝人名。
2)大地蒼生,宇宙輝煌,簡稱宇輝
3)歷史有宇輝書城,古人寫有宇輝詩集。宇輝名號自古以來,就一直流傳著。
8. 《國文趣味》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國文趣味》(姜建邦)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4ND7sgYfHFs7YtFa79QBMA
書名:國文趣味
作者:姜建邦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1
頁數:256
內容簡介:
《小書館》系列叢書,收入20世紀初以來絕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價值的文史作品。名為「小」,意味著篇幅小,使讀者在短時間內可獲得一方面的知識精粹;即便是大論題,也會找小的切入口,具體而微,從小處著眼談大問題,使閱讀饒有趣味。
本系列擬出版100多種,首輯收入十本。
《國文趣味》是令人三嘆的一本書。將國文的趣味講得如此耳目一新,引人入勝,竟是出自半個世紀前一位中學教師之手,一嘆也。本書初版後近七十年來在大陸沒有再版,寂寂無聞,二嘆也。一位不該被遺忘的先生,其生平事跡如流星劃過夜空,了無痕跡,三嘆也。
作者簡介:
姜建邦,生平細節已頗難考。曾在上海緝規中學(現上海市市東中學的前身)任國文教員。這所學校由曾國藩的外孫聶雲台興建,是當時中學的佼佼者。最初幾任校長皆延請外國人,後來又有學者黃仲蘇、教育家顧惠人等擔任此職。姜建邦後來皈依了基督教。除此書外,還著有《識字心理》、《聖詩史話》等著作。
9. 233 《語文科課程論基礎》讀書筆記
去年在讀王崧舟老師的書時,發現王崧舟老師在書中多次提到王榮生教授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這本書,於是認定這是一本好書,便毫不猶豫地買來讀。
原本沒想到這本書如此難買,第一次下單後兩周多都沒有發貨,於是,便退掉了。之後還是不甘心,又換了家重新下單,這次又是同樣的情況。因為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便也不著急,耐心等待。書到時已經是一個多月以後了。也許正是因為如此難買,便更加珍惜,讀得愈發認真。三個月時間,先後讀了兩遍。
王榮生教授在前言中解釋了書難買的原因,也慶幸自己堅持買到了。在工作室共讀李海林老師的《語文教師如何做研究》一書時,發現李海林老師在書中的好多論證也都是來自《語文課課程論基礎》這本書,所以又兩本書結合,同步閱讀,對語文課程有了更系統、深入地了解。
書中,王榮生教授指出: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的根源在於不知道教什麼,也就是「教學內容不明確」。一個語文教師只有清晰明了了語文教學內容,才能去研究「語文教學內容怎麼教」的問題。
所以,關於語文課程的研究,本書真正是從「頭」開始的。王榮生教授從試建語文教育研究的歸屬體系開始,梳理除了相關研究的五種性質、七個層面,明確了語文課程的基本概念。這樣一步一步下來,步步為營,穩扎穩打,層層深入,且一目瞭然。
王榮生教授在書中明確提出「用教材教」和「教教材」又是有本質區別的兩碼事。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不禁會困惑: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教材去教什麼?這也是我第一次深入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於是,我先翻閱語文課標,找到對應的內容「語文課還是要用語文來教,用語文的語言教,用語文的形式教,用語文的味道教,用語文的涵養教。」這就點明了,我們應該「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材只是書面的東西,承載的信息是有限的。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就要求我們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進行拓展與延伸。
那麼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我們該如何扣准課文的側重點,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除了教師自身的客觀條件,必須從語文的「頭」,語文的「根」研究起,也就是進一步明晰教材。
我們的教材向來以「文選型「為主流,語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實為」選文「問題的討論。而討論」選文「問題,必須確認「選文」的類型及不同類型的功能。
陳啟天在《中國的國文教學》中將選文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學生需要精讀深究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叫「模範文」;第二類是反映社會、政治、人生重大問題的文章,叫「問題文」;第三類是學生自修的教材,教「自修文」。這是從教學的角度進行分類的,不同類型的選文,需要有相應的教學程序。
王榮生教授通過中外教材的比較和研究,對具有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三個概念,即「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材內容「和」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了劃分和辨正,並對近百年來我國語文教材問題的思考路向做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尤其是對一向籠統的範文系統做出了新的鑒別,區分出「定篇」、「樣本」、「例文」和「用件」四種選文類型,打破了長期以來以文體劃分選文類型的習慣思維,幫助人們加深了對文選型語文教材的認識,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定篇」就是教學大綱和語文課程標准中選定的篇目,重在整篇作品的學習;「例文」是為了達到某個訓練點而選用的文章,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很短的片段,既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使用同一篇例文,也可以用幾篇或十幾篇例文來支撐和拓展一項或幾項訓練點。「樣本」的側重點是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學習語文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語文學習的技能。「用件」具有易替換性,不是「非誰不可」,只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途徑、一種方式。
一、定篇
1.「定篇」的特徵
「定篇」指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必學的篇目。從我國的語文發展史來看,自現代以來,對「定篇「」問題做過較深入思考的是朱自清,他是從文言作品學習的角度來思考「定篇」問題的,他強調文言作品的學習:「我可還主張中學生應該誦讀相當分量的文言文,特別是所謂古文,乃至古書。這是古典的訓練,文化的教育。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至少必得經過古典的訓練,才成其為受教育的中國人。」在《經典常談》的序言中,朱自清特別強調:「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他同時強調指出:「文言文的誦讀,該只是了解和欣賞而止。」
朱自清老先生的這番見解可以從古文擴大為經典,甚至「定篇」。王榮生教授認為,對我國的中學生而言,魯迅的作品應該享有「定篇」的待遇,也就是無論何種中學語文教材,都必須包含魯迅的若干作品。掌握以「定篇」身份進入語文教材的世界和民族的優秀文化、文學作品,其本身就是語文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大項目。
關於定篇內容的發生學,泰勒曾這樣說過:「在有些情況下,例如在編制文學領域的課程時,第一步,可以是選擇看來能為學生提供各種新經驗的文學作品,然後再考慮從閱讀這些重要的教材中,對學生來說能學到什麼。這樣看來在「定篇」的情況下,第一步的工作也不是確定目標,而是先選擇課程內容,即選文,課程目標則源於這一特定詩文的本身。也就是說,從進入教材的方式看,作為「定篇」的「選文」,是直接原汁原味地搬進,並且成為該部分教材其他內容的環繞中心;「熟知經典」、「了解和欣賞」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環繞著該「選文」的所有教材內容,都服務於「了解與欣賞」的目的。
其次,課程內容還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詩文本身,而最終落實為「理想的讀著」對該詩文「權威的闡釋」——在我國的語文教材,表現為注釋、助讀(導讀或提示、旁批或點評)文字,尤其是課後練習題的指令。也就是說課程的內容,既不是學生對這一「定篇」的感知,也不是教師對這一定篇的理解,而是文化、文學等專門研究者對該作品的權威解說。
2.「定篇」的功能
定篇的功能就是「徹底、清晰、明確的領會」作品。王榮生教授列舉了俄羅斯教材的一個小節,進行了例證和說明。該教材的這一章節是以「定篇」的方式來處理克雷洛夫寓言的。該章節一共分為六部分:提供作者及主要作品創作史的背景,克雷洛夫寓言是本節學習的主體課文,課後的練習則分別從寓言的理解要點、寓言與戲劇的相似點等方面指導學生閱讀並表演,使學生徹底地領會作品切實地感受到克雷洛夫寓言的魅力。然後嘗試寫寓言的一套練習,從童話與寓言,托爾斯泰與克雷洛夫的寓言以及他們與伊索寓言的比較中,引導學生「徹底、清晰、明確的領會」克雷洛夫的寓言,最後的音樂會課和競賽課設計,則能使學生對克雷洛夫寓言的「了解和欣賞」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節較為集中、完整的定篇類型的教材設計,體現了定篇的功能和功能發揮方式。
在嘗試練習這個環節,學生是在徹底把握寓言語體特徵的前提下進行的,並從「在你所寫的寓言中有沒有事件的發展?有沒有比喻?在對話中有沒有表現出主人公的企圖和性格?有沒有寓意?這一寓意與所寫的寓言是否吻合?」等五個方面具體地指導學生改善自己的作品。這樣一節課的設計目標明確、層層遞進,且充分發揮了定篇的功能和功能發揮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二、例文
1.「例文」的特徵
將選文看成「例文」,是中國自現代以來對語文教材中「選文」的基本定位,它是在對傳統語文教材的批判中形成的。
夏丏尊提出,語文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一個個的詞句及整篇的文字所體現的詞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則」和「共同的樣式」,而「選文」則主要是說明「共同的法則」和「共同的樣式」的「例子」。
「例文」本身不是語文課程內容的構成,它屬於「用什麼去教」含義的語文「教材內容」,具有可替換性。成篇的「例文」大致相當於理科教學中的直觀教具,它給語文知識的學習添補進經驗性的感知。我們知道感知教具並不是教與學的目的,而是要通過教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樣,通常我們選的某一篇「例文」,用的其實也並不是整篇的文,在多數情況下派上用場的只是詩文或詩文讀寫的某一側面和某一點或幾點。一般情況下,無需對「例文」的字詞句、篇語修邏常面面俱到。「例文」的實質就是將本來含有無限可能性的詩文,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側面、特定的點來作為例子。
其實,語文知識往往是「不能明確界定的概念」,單用一篇「例文」往往還不足以達到知識學習的目的,往往還需要用不同變式呈現多篇「例文」,以充分展示語文知識的內涵。魏書生老師曾在講「怎樣劃分文章層次」、「怎樣歸納文章中心」時,一節課上了十幾篇「例文」。用十幾篇課文來支撐和拓展一項或幾項知識在語文教學上也是非常可取的。
2.「例文」的功能
王榮生教授列舉了英國「閱讀故事」教材的一個內容。從內容的九項編排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 知識統率選文,選文主要起知識的例證作用。
(2) 例文只用「文」的某個部分或某些點的某個方面。
(3) 為了有效掌握知識,集中使用相當數量的例文。
(4) 講知識與讀選文穿插進行。
(5) 教材設計的所有活動都必須圍繞知識學習。
例如,在本單元中,寫日記、寫讀書筆記,只是語文活動,而不是語文學習,它是本單元的教材內容而不是課程內容。也就是說寫日記並不是為了達到寫的目的,而是通過寫掌握「課程內容」的知識。
三、樣本
1.「樣本」的特徵
「樣本」說,在我國是由葉聖陶先生提出的:「教材的性質同於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在葉聖陶老先生的語文教學論里,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怎樣讀、怎樣寫的「方法」。怎樣讀、怎樣寫,當然首先是知識,得「心知其故」。然而,知識是隨著技能走的,而技能又是隨著「選文」練的,怎樣讀、怎樣寫的「知識」,取決於被選用的這一篇「選文」。即知識是溶解在「選文」里的,它需要學習者在閱讀的經驗和揣摩中去發現,它有待於生成和提煉。
2.「樣本」的功能
與「定篇」一樣,作為「樣本」,一篇「選文」也要同時教學與「樣本」相關的許多方面。但是,那許多的方面主要不是來自選文本身,更不是來源於權威—無論是專家、教材編撰者還是教師的闡釋,主要取決於學習者讀與寫、文學鑒賞的現實狀況。換句話說,在本質上,「樣本」說的課程內容,是不能事先約定的,隨著技能的增多隨著對「知識」的經驗增加,按照葉聖陶教學論系統的邏輯,所教學的「知識」便會逐漸減少,最後,減少到幾乎用不著再出現新的「知識」了,這也就是「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學論設計上的體現。
「樣本」有其獨特的功能,所以,也要採用與「定篇」、「例文」不同的方式。它不能在教學大綱里事先指定,所以課程的內容產生於教學中的讀寫「現場」。
四、用件
1.「用件」的特徵
前三種類型的選文,都是學生在語文學科里的學件——在「定篇」,學習經典的豐厚蘊涵;在「例文」,學習其生動顯現的關於詩文和詩文讀寫的知識;在「樣本」,學習其閱讀過程中形成的讀寫「方法」。這三種類型都是在學「文」,而「用件」則是「用」這一篇文里的東西,從事一些與選文相關的學習活動。「用件」關心的主要是其「內容」的方面,也就是課文「說了什麼」;對「怎麼說」,則只關心其邏輯的合理性與否,即說得對不對、說不說得通。
2.「用件」的功能
語文教材里的「用件」,主要分為「語文知識文」、「引起問題文」、「提供資料文」三種類型。「用件」類型的選文具有易替換性,它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紹資料、使學生獲知所講的事物。使用「用件」關鍵的問題是規劃聽、說、讀、寫活動中讓學生去感受一定的新知識、新技能,在活動的同時,進行相關的有意識的語文學習。而「用件」使用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在適合於具體學生的前提下,選用能發揮自己所長的教材,並自覺地規劃適合於自己的語文教師專業發展道路。
關於四種選文的分類及其使用,王榮生教授也列舉了很多具體的案例,材料翔實,思路清晰,分析深入。這是我第一次對自己使用了十幾年的語文教材進行如此明晰的分類學習,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當然,這四類選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還要根據教學需要來確定。比如以《太陽》一文為例,如果講說明方法,那就是作「例文」用,如果藉助文本訓練說明方法,那就是作「樣本」用……,由此可見,文本的類型不是單一不變的,它可依教學需要來轉換身份或擁有多重身份。
依王榮生教授所言:「定篇」教學的成功取決於教師對作品的體悟和理解的深度;「例文」成功與否,主要看教師的知識狀況,以及能否幫助學生去體驗知識的教學能力;「樣本」的教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機智和診斷能力;「用件」成功的要素,可能主要是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明晰了教材類型和作用也並不是解決了所有問題,它的正確運用和價值體現也對老師的文化底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解決語文的根本問題,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專業的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必須走在前面。
10. 《易經》中的 「 六二,屯如.趣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的意思是請深入解釋
【屯】六二 屯⑴如邅⑵如⑶,乘⑷馬班⑸如。匪⑹寇⑺婚媾⑻,女子貞⑼不字⑽,十年⑾乃字。
【譯】六二聚集駐扎在村屯中境遇不順,車輛與馬匹呈分開狀態,車馬裝飾得很美麗並且數量眾多這是來迎娶新娘的,女子意志堅定地表示現在不出嫁,多年以後才會出嫁。
注釋:⑴「屯」聚集,駐扎。《史記·陳涉世家》:「屯大澤鄉。」又:屯子,村莊。如:屯落。(村莊;村落。)
⑵「邅」難於行走的樣子。多用以形容境遇之不順。《集韻》屯邅,難行不進貌。《楚辭·哀時命》蹇邅回而不能行。
⑶「如」詞的後綴,表示狀態。《漢書·石奮傳》:「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必冠,申申如也。」
⑷「乘」車,兵車。《左傳》:「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
⑸「班」分布,分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男女以班,賂晉侯以宗器、樂器。」
⑹「匪」通「騑」 指車馬美盛。《禮記·少儀》:「車馬之美,匪匪翼翼。」
⑺「寇」眾多。《揚子·方言》:「凡物盛,多謂之寇。」《郭璞注》:「今江東有小鳧,其多無數,俗謂之寇鳧。」
⑻「婚媾」嫁娶,結為親戚關系。《國語·晉語四》:「今將婚媾以從秦。」
⑼「貞」假借為「正」、為「定」(堅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諸葛亮《出師表》:「貞良死節之臣。」)
⑽「字」女子許嫁(許配,出嫁。)。《康熙字典》又女許嫁曰字。宋葉適《林伯和墓誌銘》:「鄰女將字而孤,養視如己子,擇對嫁之。」
⑾「十年」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楊伯峻註:「十年,言其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