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圖片中的女孩穿的什麼民族的服裝
我可以准確的回答你,我是西南民族大學研究少數民族藝術的。這個是藏族服飾,並且是典型康巴藏族服飾,此服飾出現於甘孜州的理塘縣,所以是理塘風格藏裝。
Ⅱ 女子佩戴耳環的習慣是怎麼來的古代的耳環是什麼樣的
女人佩戴的耳環,有幾千多年的歷史了,原始人類已經有了把耳朵穿孔戴耳飾的習慣。最早耳上有穿孔的人是甘肅天水柴家坪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有耳孔的陶塑人,距今已有5000年。這種飾品,最初叫“璫”,東漢劉熙《釋名》中就說道:“穿耳施珠曰‘璫’。興於蠻夷,盛於華夏。”
但是,耳環、耳墜,這些個詞出現的時間並不早,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們都以“璫”來指耳垂上的飾物。不過,這種飾物卻是很早就得了人們的喜愛,《詩經·國風·鄘風》有首《君子偕老》,就寫道“玉之瑱也”,就是說:宣姜戴著一副玉耳墜。可見,那時的人們就以這種耳飾為美。
一副小耳墜在動靜間,就給女孩子們平添了很多嫵媚,不過,由於耳垂還是屬於比較敏感的部位,就決定了並非所有女孩子都適合戴耳環。而且,現在耳環的材質很多,很多使用不當,就會引起過敏或者其它的不良反應,在美和健康之間,我們還是得認真斟酌下。
當然,關於耳環還有很多其它的說法,不管起源如何,最後,它都成了今人們接受度很高的飾品之一,而且,在式樣上也是變化多樣,可見,人們對事物的接受,更願意從美好的一面去解讀,也許它的起源很有些“說法”。但是,在時間的變遷中,這些都被慢慢洗去,留下的就剩下這晃於耳邊的墜子了。
在現代人的裝扮飾品中,從古流傳至今的並不多了,耳環就是其中之一。這也許就如某些大家所說:飾品無需大,只要裝點的恰到好處就是真正的美,而外形可千變萬化的耳環,還就能因人而異,從而,襯托出一個人的嬌柔艷麗之色。
Ⅲ 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
高山族:高山族服飾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但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的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衣袖、領、腰及下擺都鑲上彩色花邊,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
土族:土族男子現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綉花布鞋。男服習慣綉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
(3)康巴藏族女孩佩帶的耳環圖片擴展閱讀:
朝鮮族: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褲襠肥大,易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並喜歡在上衣加穿帶紐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式樣與上衣相同,只是長及蓋)。朝鮮族長袍能體現男性持重的風度和雄健的體魄。長袍,禮貌是朝鮮族男性外出的服飾。現在,傳統的長袍已無人問津,但男性襖褲仍是老年人"花甲"慶典必穿的禮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鑲著白布邊。這種白布邊可以經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凈。傳統的朝鮮族女裝,其特點是襖短裙長。襖的衣領同襟連成一條斜線,衣襟右掩,沒有紐扣。朝鮮族傳統女性服裝,以黃襖粉裙為典型。襖長及至現在上衣三個紐扣之上,裙長及膝蓋或腳面不一。
年輕婦女襖的面料色彩繽紛,亦有專一諧調、淡雅為基本格調的筒裙和纏裙。纏裙把裙子的右側下擺稍稍提起,掖在左側後背腰帶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優美的線條。朝鮮族老年婦女喜著素白衣裙,並習慣用白絨布包頭。到冬天,加穿以毛皮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
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不穿筒裙。穿纏裙時,必須在裡面加穿素白色的襯裙。筒裙是縫合的筒式裙子,但與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樣,它的腰間有許多細褶,達到合腰身為止,上端還連上一個白布小背心,前胸開口扣紐扣,穿時從頭部往下套。這種裙長過膝蓋,利於勞動、步行。
朝鮮族老年婦女舊時衣著以白、灰最常見,襖裙外多配以帶兔毛等毛邊的坎肩,坎肩兩襟由一瑪瑙橢圓形墜子連接。現在,老年人也和年輕人一樣喜著五彩繽紛、質地精良的短襖長裙,卻很少有人系白頭巾。
朝鮮族的童裝,不論男女,以顏色絢麗為特色。童裝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裝的衣料多選用粉、綠、黃、藍等色彩的錦緞。幼兒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緞"(七種顏色相配的綢緞)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這種衣服被稱作是"彩虹襖"。朝鮮族一向認為彩虹是光明和美麗象徵,用"七色緞"給幼兒做衣服,意在讓幼兒們更加美麗和幸福。
Ⅳ 清朝時期流行的「一耳三鉗」是所有的女孩子都可以佩戴嗎
當然不是,「一耳三鉗」是地位的象徵,普通貧民百姓的家庭又怎麼佩戴的起這樣的耳飾呢,據說這也是滿族皇帝為了彰顯滿漢的不同所頒發的政策。
這也是一種歷史文化吧,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當時統治者們的心態,當時的滿漢地位,也可以成為我們在看清朝古裝劇拍的好不好的一種判斷,好的古裝劇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歷史,當然也不可全信哦。
Ⅳ 丁真為何只戴單邊耳環有啥講究民族風也能融入日常,穿出時髦感
最近,各大視頻軟體和熱門文章都在關注一個藏族小夥子的動態,他又純又野的樣子被大家形容為「原始之美」。看膩了油頭粉面歪頭咧嘴的帥哥們,這種撲面而來的不加修飾的天然感非常難得。很多人擔心他參加選秀變味兒,結果好消息傳來,丁真簽約國企並且待遇不錯。還拍了宣傳片,大家都在看他的臉,我不僅看臉,還看到了藏族小夥子的穿搭特色。
藏族人民離不開的就是藏袍,藏族人民生活地區晝夜溫差大,袖口寬大夏季炎熱就方便把胳膊露出來透氣散熱。而袍子的面料也有錦緞,皮袍等供不同場合氣溫穿著。
藏袍的花紋低調又講究,而裡面相當於我們常穿打底的衫,丁真穿的這穿的是黑底白紋的翻領。
在觀看直播的時候我還注意到一個神秘有趣的點,康巴漢子丁真戴著藍色有特色的耳環。其實很多人都知道藏族人民都有打耳洞的習俗,但不知道的事情是不同地區佩戴的顏色並不一樣。
這種耳環在藏族地區特別流行,而且不同地區的藏民傳統偏好的顏色不一樣,像小夥子丁真的生活的康巴地區,佩戴藍色耳環是傳統和流行。而且康巴地區只會單邊戴耳環。(耳環在藏族地區統稱ར ་ར ན། )
耳環的材質一般為銀質,然後以綠松石和珊瑚為點綴,重在一個色彩豐富而且粗獷中帶著天然美感,以後要去 旅遊 就可以看耳環顏色分辨是哪裡人了,完美。
那如果真的把這身穿搭和裝飾物一鍵復制到你身上,你很有可能會拒絕。畢竟這不光靠顏值撐起來,還太不日常了。但真的我們就要放棄民族風格的穿搭嗎?今天教大家怎麼把民族風穿得日常,高級感滿滿,分為服飾和配飾兩大板塊。
1.服飾篇
我們在服飾方面款式是很難借鑒其他民族的特色的,因為氣候和地域風習慣都有所不同。這時候最能運用出彩就是有特色的圖案花紋了。
①毛衣
這幾年很流行的北歐風的復古提花毛衣,其實在我們國家早就有了民族風毛衣圖案。並且圖案的種類特色更為鮮明。
在穿搭民族風同色毛衣的時候,在穿法上就適合更年輕的穿搭方法。才會兼具復古有特色和 時尚 感。比如下衣失蹤的穿搭方法就會非常適合。配上同樣有特色但是深色低調的包就非常合適。圖案可以選擇幾何和花朵紋路都可以。
或者害怕過於花里胡哨可以選擇圖案是「上繁下簡」以黑色打底的毛衣。流蘇的加入在走路的時候會增加靈動感覺,這時候有隻需要簡單牛仔褲的搭配和裝飾物都會帶有異域特色的同時休閑還時髦。
②裙裝
在裙裝方面比較推薦清爽的白色作為底色,其他的顏色特別是偏暗的顏色做底色後容易顯得老氣橫秋。這時純白襯衣裙的款式融合有民族特色清新花朵圖案的裝飾,打破純白的單調而且給人增加氣色感。
③上衣
在基礎款上衣融入黑色和金色的圖案,給人的滿滿的貴氣感,在領口和袖口上的設吸睛有好看。穿衣依舊遵循上松下緊的規則把衣角塞進下裝里顯得比例特別好。
小結一下:秋冬民族風毛衣可以絢麗多彩一點,春夏裙裝上衣盡量簡潔。
2.裝飾篇
想到擁有很多既好看又時髦還有很有民族風元素的,第一個冒出來的就是楊麗萍老師。楊麗萍的穿搭很多人可能駕馭不了,可同款類似的比如這種絢麗多彩的耳飾和項鏈倒是完全滿足日常穿著。
①耳飾
不止花花綠綠,這種看似粗獷的大的圓圈銀質耳環,真的適合成熟一點的優雅女性戴。大氣又時髦還有撲面而來的文藝氣息。圓圈的耳環比較適合長臉型的人佩戴。
覺得耳朵受不了,太沉重這種纖細一點的耳環同樣能帶來異域風情的感覺,而且更為日常輕巧,脖子上可以增加彩色的項鏈,照片是黑白的依舊能感受到色彩的力量。
圓臉的仙女同樣也樂意佩戴有民族風情的耳環,流蘇的款式就非常合適,拉長臉部比例和線條,這時候耳飾比較跨裝一點就盡量選擇低調的衣服。穿得太花俏與這些配飾搭配就沒有重點了。
2.其他配飾
除了耳環還有其他配飾比如手鐲,這種手鐲適合手纖細的人,才能突出那種反差感的美。
或者是選擇有民族風情的小布包和木質的項鏈,體現穿搭心意。
最後想說,很多人不希望丁真走 娛樂 圈的路真的很能理解,因為很難得看到這么純真的眼睛了,如今丁真成名進入國企,也是比較好的結局了。而顏值變現的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實現,我們更多的是在變美的路上更加自信,吸取力量。民族風看似格格不入,但是運用得巧妙會大放異彩,希望大家越來越美越來越自信。
#今天穿什麼##丁真#
Ⅵ 為什麼藏族女孩那麼有吸引力特別是康巴的女子
因為你長期在大城市看膩了那些矯揉造作的女子,而藏族女孩熱情、活波、開朗,最重要的是淳樸,尤其是後者,是你很不容易看到的;除此之外,他們長期生活在高原,過著教原始的生活,所以音質優美,身體曲線完美,氣質好。另外大部分藏族女子眼睛特別大。非常漂亮。
Ⅶ 地理角度分析丁真帥的原因
地理角度分析丁真帥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帥在膚色
丁真的家鄉位於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之上,海拔高,雲層薄,降水少,雲量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強烈紫外線再加上風沙對皮膚角質層產生了損傷。
4、帥在騎馬
理塘人民擅長騎馬,理塘縣享有馬術之鄉,理塘賽馬文化是根植於毛埡大草原的生活文化。
5、帥在個性淳樸
理塘位於青藏高原,地廣人稀,由於交通閉塞,長期處於較為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文化素質普遍不高。這使得丁真可以存留淳樸的原生態個性。
Ⅷ 藏族女孩沒結婚也戴金戒指金耳環嗎
藏族女孩沒結婚也戴金戒指金耳環這個在從前女孩都戴耳環的現在的藏族女孩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的就變成女孩子自了隨意選擇了。
Ⅸ 藏族耳環的性能
沒有性能。經查詢藏族資料顯示,藏族佩戴耳環是好看,沒有任何性能。藏族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
Ⅹ 藏族人的服飾是怎樣的
藏 族 人和其它民族一樣,有自己獨特的愛美方式和裝飾風格。 藏 族 人的裝飾風格大致以農牧區域來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 雅魯 藏 布江流域文化和草原文化,他們明顯區別於發辮的不同。過去,牧區婦女都習慣將頭發編成無數根小辮。這是由於草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緣故,人們一年半載難得幾次洗滌梳理頭發,所以牧區婦女頭飾特點,一般是將各種飾物,如松耳石、瑪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發辮中。這一特點在康區和 藏 北一些地區多見。由於草原地域空曠,受陽光的照射度更強, 藏 北大多數男女喜歡戴禮帽或圍頭巾,這樣發辮裝飾一般多集中在下部,還有的是將各種寶石組合縫制在黑布和與發辮顏色近似的軟體上,再與發辮一起銜接,這樣既顯得華貴,也不失其自然美。 與此相比,位於 雅魯 藏 布江流域的衛 藏 廣大農區,包括 拉薩 、日喀則、山南、林芝、阿里等地,由於物質與精神文化發展迅速,民間節日、宗教活動頻繁,人們的裝飾也逐漸趨於規范化和程式化。這一變化首先取決於 藏 南氣候的溫和,水資源的豐富,人們習慣經常梳理頭發,發辮的繁多自然會帶來很多不便。所以農區婦女一般只梳兩根辮子,並在發辮中夾雜五彩絲線,平時盤在頭,也可垂於身後,為農區婦女一大特點。農區婦女的頭飾與發辮純屬兩個部分,裝飾物為不同形狀的組合體,戴時只需與發辮連接,所以方便取戴。 歷史上衛 藏 地區的婦女頭飾非常豐富,形狀及名稱多根據當地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 拉薩 、山南曾為 西 藏 文化的中心,在這一帶民間流傳一種婦女的頭飾, 藏 語稱「 衛嫫巴珠」,用珊瑚,珍珠,瑪瑙等製成,形狀三角和三叉形,過去最珍貴的一種上面還加蓋一個珍珠帽,珍珠帽是用無數個小珍珠鑲嵌的一種圓形帽子,是具有很高地位的貴夫人才佩戴 在日喀 則一帶,常見的一種婦女頭飾叫「巴廓」。相似弓狀,用珍珠、瑪瑙、珊瑚,松耳石等製成。戴這種裝飾尤為講究,而且也麻煩的多。首先提前一天將原來的兩根辮子再重新編成很多小辮,戴頭飾時將小辮子從中間分成兩股,用一根約一米左右長的特製的竹弓彎曲,竹弓的兩端與左右發梢固定,將頭發向兩邊伸展拉平。然後在竹弓上掛上各種裝飾。「巴廓」是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用紅布纏繞的竹弓為支架,彎弓的上部裝飾叫「達扎」,是用珍珠做成的串鏈,平時還可作為胸部的裝飾,下部裝飾稱「 藏 嫫巴珠」。這兩種裝飾同時也起著平衡與固定作用。「藏 嫫巴珠」平常為方便其間可直接盤在頭上,這種戴法在前後 藏 區最為普遍。其次,在後 藏 地區還流傳各種三角形或圓形的頭飾,今天都已很難看到。 藏 族 男子多習慣將發辮盤在頭上,並喜歡在辯梢加紅色絲線,尤其康巴漢子頗具典型性。康巴男子講究發式的粗大,為了顯得魁梧,有的在發辮中加襯用牛毛繩編織的一種托物,與其自身的頭發渾然一體,具有康巴人特有的剽悍之氣。草原人喜歡以原始自然為美,所以習慣以較大的未經加工處理的天然珍石裝飾自己,這一習性自然成為康區文化,乃至草原文化的象徵。相比之下,農區男子的發式顯得比較小氣,特別在過去,有地位身份的男子都非常講究發式的裝飾文雅,其中也以發式的不同造形象徵身份和官職的不同。 耳環在 藏 族 男女裝飾中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豐富。「埃果爾」是過去貴族夫人和小姐們常戴的一種耳環,多與「衛嫫巴珠」配用,長方形,體形較大,主要用金銀製作,上等綠松耳石鑲嵌。「索幾」用金絲和上等松耳石製作,是一種圓而細長的男式耳墜,過去一般為貴族和有一定地位的男人所戴,這種耳墜只能戴一個在左耳上,具有一定身份的象徵意義。「阿隆」是一種常見的男耳環,圓形,有金銀、銅製作,局部用松耳石鑲嵌,多流傳民間,牧區的一般偏大。 佩飾是構成 西 藏 服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胸飾,腰飾等。起源於遠古自然崇拜的文化現象,與原始宗教關系密切,隨著物質與精神文化的發展,人們逐漸將佩帶物與財富相提並論。 藏 族 人最早以游牧、狩獵為生,常年過著游盪不定的生活,所以過多的家產不便隨身攜帶,只有將財產變成裝飾帶在身上,日積月累,佩帶的裝飾品越來越多不便行動,這樣飾物中開始有了以一當十,或以一當百的精拙貴賤之分。由此,裝飾便成為一個家庭財富的象徵。 位於 西 藏 西 部的阿里普蘭婦女的服飾,以其獨特的風格與其裝飾物的名貴、繁多聞名遐邇。這種裝飾的特點之一,以其中層層疊疊的佩帶使人驚嘆不已。據說這些金銀寶石佩物都是祖輩所留傳下來的,一代一代不斷添制,與日俱增,才形成現在這種規模。類似現象在 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更為突出,一些富有的家庭將自己佩帶過的珍貴的胸飾捐獻給寺廟或用於佛塔的裝飾,這樣既認為可多得神佛的保佑,也同樣是顯示富有的一種方式。歷史上, 拉薩 舊政府時,還有各種象徵官職地位的佩飾,這些佩飾其中大多為碩大的寶石串接,其價值更是無與倫比。 構成 西 藏 裝飾特點的一方面是金銀器物,另一方面主要是天然寶石,這是 藏 族 人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對美的特有追求和表達方式,也是 西 藏 傳統文化中精神與物質文化完美結合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