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圖片 > 餓出病的圖片女人有一個出殯

餓出病的圖片女人有一個出殯

發布時間:2022-10-15 00:35:48

A. 求一僵屍片的名字。有個情節是...有個出嫁的跟出殯的碰到一起了

僵屍先生——靈嬰
英叔特設祭壇供奉靈嬰。徒兒不明底細,險將惡嬰流生放走。幸被英察覺收回。師徒等人剛擦一把汗,英舊情人其蓮之妹——念英來報,其姐夫大帥身染怪病,求英相救。英難忘舊愛,棄下單戀成狂的師妹——蔗姑前往大帥府。大帥身染屍毒,師徒欲拔先人之屍牙解毒,結果失敗。命徒兒前往廣西尋找屍牙,並將英軟禁。蓮身懷六甲,英見胎兒有異,發覺其保姆並非常人,當下叫念姑找蔗姑相助。英蔗欲引魔胎離開蓮,可是魔胎乘勢借蓮之身與英對抗,同時,廣西僵屍群跟蹤二徒到來,一場僵屍、魔胎與眾人大戰因此展開

B. 請問出門遇見出殯是什麼預兆

出殯是抬出棺材,意為遇官遇財,是好兆頭。
現在誰還信這?

C. 一對姐妹去參加外婆的葬禮,在葬禮上看到了一個白馬王子,然後回來之後姐姐就殺死了妹妹,為什麼啊

因為姐姐想再見到那個白馬王子,認為自己親屬的葬禮那個白馬王子可能會來的,所以就殺了。。。

「犯罪幾率測試」的題目?答得對的越多,說明你的犯罪幾率越大.
准不準不知道,倒是很好玩

一.企鵝肉 一個人在朋友家吃飯,問朋友這餐吃的是什麼肉?朋友說是企鵝肉,他就號啕大哭自殺了。為什麼?
二.跳火車 一個人坐火車去鄰鎮看病,看完之後病全好了。回來的路上火車經過一個隧道,這個人就跳車自殺了。為什麼?
三.水草 有個男的跟他女友去河邊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進河裡了,那個男的就急忙跳到水裡去找,可沒找到他的女友,他傷心的離開了這里,過了幾年後,他故地重遊,這時看到有個老頭的在釣魚,可那老頭釣上來的魚身上沒有水草,他就問那老頭為什麼魚身上沒有沾到一點水,那老頭說:這河從沒有長過水草。說到這時那男的突然跳到水裡,自殺了。為什麼?
四.葬禮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親死了,姐妹倆去參加葬禮,妹妹在葬禮上遇見了一個很pp的男子,並對他一見傾心。但是葬禮後那個男子就不見了,妹妹怎麼找也找不到他。後來過了一個月,妹妹把姐姐殺了,問為什麼?
五.半根火柴 有一個人在沙漠中,頭朝下死了,身邊散落著幾個行李箱子,而這個人手裡緊緊地抓著半根火柴,推理這個人是怎麼死的?
六.滿地木屑 馬戲團里有兩個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個侏儒矮,馬戲團只需要一個侏儒,馬戲團里的侏儒當然是越矮越好了.兩個侏儒決定比誰的個子矮,個子高的就去自殺可是,在約定比個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個矮的侏儒已經在家裡自殺死了.在他的家裡只發現木頭做的傢具和滿地的木屑.問他為什麼自殺?
七.夜半敲門 一個人住在山頂的小屋裡,半夜聽見有敲門的,他打開門卻沒有人,於是去睡了,等了一會又有敲門聲,去開門,還是沒人,如是者幾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腳下發現死屍一具,警察來把山頂的那人帶走了。為什麼?

答案:
1.男孩以前曾和女友一起去北極考察,因為沒東西吃,女孩把自己的肉一片片割給男孩吃,騙他說是企鵝肉,結果男孩活下來了,女孩卻餓死了。多年後男孩吃到了真正的企鵝肉,終於明白當時女孩的苦心,傷心之下,自殺徇情。
2.此人原是瞎子,看好後終於得見光明,經過隧道時一片黑暗,他以為自己又瞎了,絕望之下,自殺而亡。
3.男孩當時曾抓到女孩的頭發,以為是水草,錯失了救女孩的機會,後悔莫及。
4.妹妹一直找不到那個PP男子,想了很久,猜想或許只有在葬禮上才能看見他,於是殺死自己的姐姐,以期在姐姐的葬禮上能重遇該男子。
5.他和夥伴一起乘熱氣球,途中出了故障,必須減輕分量,於是大家抽簽決定由誰做出犧牲,跳下熱氣球。此人不幸抽中不祥的半跟火柴,連同行李一起被人扔下熱氣球。
6.另一個侏儒半夜溜到矮侏儒家,把所有傢具的腳都削短了,瞎子矮侏儒早上起床,摸到所有的東西都變矮了,以為是自己長高了,絕望之下自殺身亡。
7.有人身負重傷,好不容易爬到小屋門口,主人開門,又把他撞下去了,再爬,再開,又被撞下,如此反復,終於氣絕身亡。

D. 以婚女子病死後穿婚紗出殯有忌諱嗎

這位知友,「已婚女子病死後穿婚紗出殯」,沒有傳統的忌諱,可以隨意安排,請放心!

E. 客家風俗有哪些

客家風俗-生產風俗來賓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走訪親友後,都要舉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團聚,由年紀較老、生產經驗豐富的家庭成員,根據歷年和來年的情況進行分析、估計,作出一年的生產安排,較年輕的家庭成員則在旁補充。然後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種玉米,完成這些工作後,迎來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農歷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們(主要是婦女)爭先恐後擔著蠟燭、香、葷菜、糯飯去祭拜「灶王」,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生產豐收。嗣後,種下甘蔗,撒播水稻種子。待秧苗長均,抓緊時間進行春耕工作。由於春耕工作較繁重、緊張,人們多是互相幫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則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一般由老人決定什麼時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時,各種家畜、家禽業已長大,塘里也可以捕撈,客家人歡歡喜喜擺上一桌最豐盛的飯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過後,人們又忙乎秋種秋收,其後,集中力量把種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飼養的豬、鴨、鵝、魚上市。 [編輯本段]客家風俗-生活風俗廣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風俗上保持了勤儉節約、聚族而居的特點。來賓的客家人仍兩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飯。主食大米飯、大米粥,由婦女在早上煮好,涼冷,放進櫥櫃,粥白天吃,飯晚上吃。飯是倒出米湯後干燜而成。他們不喜歡吃爛飯,故用此法煮飯。吃粥時,喜歡熟鹽拌粥。其副食是豬肉及各類蔬菜,不定時吃牛肉及其他肉類。一般豬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熱後,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蔥、醬、五香粉、味精。他們的傳統名菜是扣肉、白斬雞、醋排骨、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風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曬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壇,鮮黃即可打開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節,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綠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餡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醬、鹽制好。裹粽用粽葉。農歷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飯,放入糖,再用樹葉染成不同顏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餡製成的水煮饃。他們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湯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釀的米酒。
來賓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傳統的房屋為平房,廳堂分為上廳、下廳,中間為天井,上廳後面是儲藏室,上廳正宗擺八仙桌、掛鏡屏,鏡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飯在下廳,冬天烤火也在下廳。上廳兩側是大寢室,為老人和已婚夫婦使用,下廳一側為小寢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側為廚房,豬牛圈則在房屋的左右兩側。照傳統俗規,舊房多留給長子住用。 [編輯本段]客家風俗-家庭風俗由於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動,往往一個姓有若干宗房。整個姓氏,傳統有不成文的族規。凡是出現有損姓氏聲譽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決。如果出現與外姓斗毆的事情,則每戶出人前往解決,目的是防止吃虧。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動手,有理則據理相爭,無理則和氣解決,如果誰敢冒犯族規,勢必被族人孤立。每逢宰豬,客家人都要設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戶請一人,大村的則是請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一旦家裡有人考上中專、大學,或參軍、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設宴款待前來祝賀的宗房兄弟。為了維持宗房的團結,女方過房後,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南方以下還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須隨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時間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須承擔贍養老人、撫養弟妹的義務。否則被視為逆子。分灶以後,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挾一份菜給老人。
由於重家族,所以老人極受尊重。來賓客家人俗規,吃飯時,老人座位面向大門,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兩旁,小孩只能坐在對著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裡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飯時,小孩要主動幫老人挾菜,小孩幫老人添飯時,接碗、遞碗必須是雙手伺候。老人講話,小孩不能隨便插嘴,或在旁喧囂。吃完飯,小孩得講一聲「慢吃」。
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生極受重視。來賓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嬸(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後,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背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薑酒」,這次酒席最熱鬧。小孩滿月後,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滿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歲。
伏波廟、大人廟、女廟,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參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三令五申嚴禁搞迷信活動,客家人還是暗中參拜。伏波廟,即為紀念漢朝將軍馬援南征而建的廟,廟會時間是正月初六。大人廟是紀念清朝丞相(大學士)陳洪謀為廣西民眾請命免交錢糧而建的,廟會時間是正月十九。女廟是紀念劉三姐建的廟,廟址是在一個山洞裡,正月二十九日舉行廟會。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時,整個姓氏都熱鬧起來,聯合到祖墳去搞祭祖活動,良江鄉內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賓陽進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場參加。每逢節氣或歲終,客家人都是先用葷菜祭祖後,方才進餐。正月的時候,供品必須擺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豬頭肉(整塊)、米花糖之類。
客家人過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後以及秋收後集中於祠堂,一來聽文化程度較高的人解釋家譜,續寫家譜;二來商量姓氏內需要解決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糾紛、建築、生產等。
補充回答: 客家風俗-客家婚嫁風俗惠州民間傳統的婚嫁禮俗,以封建禮教諸俗為基礎,大多顯得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可說是頗多陋俗。儒家經典《禮記?昏儀》說:「夫權,始於冠,本於昏(婚),重於喪祭,專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可見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禮俗。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五彩繽紛、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傳統婚俗,大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個地方的具體表現。
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如「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聘請婚姻」、「指腹婚姻」、「童養媳婚姻」、「荒婚」、「望門婚」、「冪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禮、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見其遺風。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歷史。光緒《惠州府志》記曰:「婚姻,俗用檳榔為聘,以多為貴……其聘儀妝奩則稱家之豐約為之」。「俗用檳榔為聘」中的檳榔,舊時中葯鋪有售,在聘禮中,它多具象徵意義,而真正的聘禮傳統都是以銀錢、食用之物為主的。「府志」說聘禮「稱家之豐約為之」,實際上,即始「約」者,聘禮的數量也是相可觀的。
惠州傳統的聘娶婚姻的禮儀十分繁鎖復雜,從開始的媒人提親,到最後的三朝回門之俗,其間經歷卜吉、過禮落定、報日、過大禮等婚前諸禮及鋪房、親迎、拜堂、滯新娘等盛大的聯姻儀式。
惠州民間的繁雜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禮儀的「六禮」演變而來的。「六禮」起源於周朝。《禮記》記述當時應循的婚姻程序為「納采」(媒人提親)、「問名」、「納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認婚)、「納證」(下禮落訂)、「請期」(婚期的商定)、「親迎」(迎親接新娘)。這6個環節就是所謂的「六禮」,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其後兩千餘年,六禮雖有變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今日各地的婚儀中都依然可見其影子。
惠州傳統的婚嫁禮俗,大抵按如下幾種程式進行。
(一)提親
惠州傳統聘娶婚姻之始,首為提親。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合。提親為六禮中「納采」的一種變化形式。《儀禮?士昏禮》中記曰:「昏(婚)禮下達,納採用雁。」就是說,秦漢以前的提親一般是以提活雁作為禮物的。這是取其順乎陰陽往來之義。到了秦漢以後,送禮又採用糕羊、合歡、嘉禾、膠漆等物,到了後來竟發展到了30餘種,這些禮品一般都象徵著夫婦牢固和睦。惠州傳統婚儀中的提親攜禮多是活雞或花布妝奩類用物。這種雞,民間稱「帶路雞」,寓意吉祥。
在提親中,媒人受男家之託,憑三寸不爛之舌通女家。因惠州以前作媒人的多為女性,故惠州習慣稱之為媒人婆。
媒人在中國古已有之,《詩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的詩句。惠州傳統婚儀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職業的和非職業的兩種,職業媒人婆以做媒為生,唯利是圖,所以不惜搖唇鼓舌,講假話,講瞎話,誇大對方家庭對個人的優越條件,隱瞞對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為如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給人一 種「哄神騙鬼、謀人錢財」的丑惡形象。
(二)過大禮
婚前諸禮最為隆重和至為重要的莫過於親迎前夕的「過大禮」了。在傳統聘娶婚姻中,兩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禮、嫁妝在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將預先備好的各種聘禮裝滿食格、盒籮,貼紅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盪盪地送往女家。男方在「過大禮」中送全豬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謠里有「行豬過大禮」的唱詞。餅食也是必備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備「大餅」,大餅的種類達十幾種,依各家的條件和講究鋪張的程度備一種至數種大餅不等,不過,十數種餅全部備齊的並不鮮見。除此外,必備的還有燒豬肉、雞、鵝、鴨、魚、發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禮品時,立即將原先預定的嫁妝送往男家。惠州傳統婚俗中常備的嫁妝,主要為生活用品,比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帳之類,還有諸如衣櫃、梳妝台、皮箱、八仙台等傢具。現在嫁妝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還見有縫紉機、電冰箱、電視機、電飯煲等。
「過大禮」一般在迎親的前一日,喜慶的氣氛十分濃厚,那些送禮品的姑嫂姐妹們,一般都著盛裝,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搖過市。惠州風俗,送禮的隊伍專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過大禮」之俗,近於傳統「六禮」中的「納征」。《儀禮》說:「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也就是說,下了彩禮,送了嫁妝,才可以把女子娶過來。古代的納征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環,所用的彩禮各代不盡相同,秦以前多採用名貴的玄熏、束帛、儷皮;漢代多用金銀。其後,風俗日盛,禮物日重,歷代有識之士多視為時弊而欲杜絕,但此風卻歷代盛而不衰。「六禮」中,「納征」是在「請期」「報日」之前,而惠俗卻是在報日之後,兩者在時間上有些差異。「大禮」過後,即時婚娶,尤顯得熱鬧,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間依然盛行的一個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六禮」中的「親迎」。親迎為「六禮」之尾,是「六禮」的歸結。現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志。
古時候所說的婚禮大典,一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親迎、回門三個環節,時間持續三天。第一天鋪房或暖房,第二天親迎,第三天回門。惠州的習慣不盡相同,所說的婚禮基本上是指親迎和滯新娘兩個環節,至於迎親(也就是接新娘),則主要包括了鋪房、花轎迎親、撒鹽米、跨火、踏凹欄等主要的幾項風俗。
1.鋪房:鋪房是一種舊風俗,一直延續至今。鋪房是女家送嫁妝到男家後,女家的姑嫂姐妹幫忙擺設新房的一種風俗。按惠州習慣,鋪房講究兩點,一是擺設的床、櫃、梳妝台等要注意方位、風水,至為講究的是衣櫃鏡不能向床。惠州習俗中,鏡與照妖同義,而照妖鏡向床,顯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鋪房之人要「命好」,民間認為命好的標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無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婦女是不能參加鋪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鋪房的主要參與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選所謂命好之人)要專門為新娘梳妝打扮穿衣,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一夜,民間風俗又稱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項很為莊重的儀式。行此禮時,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時新娘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關頭,一般都十分動情,而舊俗中規定新娘插花後要在閣中靜坐哭唱至天明,謂「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徹夜不眠,更顯出一種傳統婚嫁「喜亦悲」的氛圍。
3.花轎迎新:惠州傳統用花轎迎親,五十年代尚有專門出租花轎的花轎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轎,綉「鳳鸞牡丹」 ,「福祿鴛鴦」,飾「四彩花燈」,披「大紅花綢」,故謂「花轎」。接新娘之時,由媒人領路,新娘領花轎,一路鼓樂。至女家後,女家姐妹拒之於門外,新郎趕忙派「利是」,過眾姐妹一關後,便可將新娘接出。新娘哭賴不走,男家眾人軟硬兼施,哄出閨房,又哄其(硬推)上轎,新郎還要給轎夫封「利是」,方才起轎。幾翻「拼搏」後,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盡。
4、撒鹽米:接新娘時,舊時惠州有些地方有撒鹽米的習慣,預先用器皿盛好一些鹽、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謂祭橋神;而沿路撒的,是為祭祀路神,這就是惠州傳統婚姻禮俗的撒鹽米之俗。撒鹽米之俗其實為我國傳統婚姻禮俗中「撒谷豆」之習的一個變種。「撒谷豆」出現在西漢,兩宋時北方盛行,其傳統的說法是為了「禳三煞」,亦即驅鬼避邪,這和惠州民間「撒鹽米」差別不大。只是「撒谷豆」多為北方遺俗,南方並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見惠州習俗的淵源是甚為久遠的。
5、遮頭、踩凹欄與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樂聲中眾親扶新娘下轎,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剋,她們必須用蓋(竹編的盛器)、篩等物遮擋不與新娘直接見面。民間認為,新娘紅運當頭,殺氣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謂「弱其殺氣」,人避開不見,謂「避其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欄(主編的一種盛器)擋住新娘後腦地方。這一風俗,惠州流傳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腳踏轎門郎晾遮,郎晾遮頭遮女死,我比(給)什麼功勞來謝爺。」看來,新娘是頗怕這一「遮」的。按民間的說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轎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頭,而新郎的那個凹欄,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很名顯,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專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著娘家.除遮頭這個風俗外,同時還有踩欄之習,新娘一下轎,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腳前鋪就一個凹欄,讓新娘腳踩而過,民間謂「腳踏凹欄隨窩(凹)轉」,很名顯,這是要讓新娘過門之後,能專心致志地在男家這個「窩」里做牛做馬。踩過凹欄准備入屋時,惠俗中習慣要讓新娘跨火而過。即便是不置專門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燒在門口,讓新娘跨過。此俗北方稱「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種比較悠久的民間習俗。他有兩個用意。一個是取「旺」字,新娘跨過旺火把之後,來日就給夫家帶來「旺火」。另一個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間人為有兩個「邪」源,一個是婚嫁之時,觀者如雲,其中難免夾雜一些家中有喪、病之事的人,民間認為他們身上帶有邪崇,惠州則稱這些人身上帶有「煨(諱)」;另一個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帶有「臟」,這是一種中國傳統的舊觀念。因此,惠州的跨火之俗,雖取「旺火」之義,但主要是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絲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國傳統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惠州民間稱其為「抹葯」,是惠州穿統「去煨(諱)的專用葯,在出生婚嫁禮儀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們用以避邪的護身葯。
6、捧蠟燭:「捧蠟燭」為惠州傳統婚嫁迎親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歸後,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蠟燭至洞房安放。此俗惠州最為講究,民謠亦唱雲:「捧蠟燭,捧到新娘房間篤(盡頭的意思,或最裡面之意)。」按習慣的做法,要首選童男一人(一般為族中親戚中兄弟多者),隨迎親隊伍接新娘(此時已捧好蠟燭),接歸或直接將蠟燭捧至洞房內安放。此為奉子,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為引子,為新娘佳人點燃香火,便引來子孫滿堂。
7、迎親鼓樂:惠州舊俗中「接新娘」的整個過程一般都鼓樂不停,光緒《惠州府志》所記的「鼓樂迎親」即是。蘇東坡寓惠時曾稱:惠州「鍾鼓不分哀樂事」,看來惠州傳統的迎親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惠州婚事的鼓樂稱「鑼鼓櫃」,以鑼鼓、鑔、鈸為主,配以嗩吶。鼓樂隊隨迎親隊伍來回吹奏,渲染了喜慶氣氛。光緒《惠州府志》說惠州的民間婚禮「鼓樂竟日」,亦即民間所稱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錢人家婚事鼓樂,實際上是「二日鼓」、「三日鼓」。舊時,惠州有專門的鼓樂店,有職業鼓樂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銀錢便可雇專門的鼓樂班子,因而舊時婚禮請鼓樂班子捧場是普遍的。
(四)滯新娘
新娘到家後,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並依次向男家長輩敬茶,此謂「飲新娘茶」;而諸長輩要回封「利是」包,以祝願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禮畢,就是大開宴席「和新娘酒」了。惠州舊俗婚宴時新娘並不露面,一般要餓著肚子獨坐閨房,不能抬頭,不能言笑,不能輕易走動,獨聽正廳中傳出的嘻鬧狂歡之聲。此時新娘內心一般都憂慮不安,因為她知道,那些狂漢醉鬼們,一會兒宴畢之後,便要沖入新房中「鬧」她了。這就是惠州婚禮中一個最為狂歡的場面——滯新娘。
滯新娘即習慣說的鬧新房,「滯」是惠州方言,即戲弄之意,滯新娘即戲弄新娘。其實還在拜堂之時,滯新娘便已開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動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後腳彎上猛蹬一腳,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陣起鬨,人疊人地把新娘壓在下面。此前,女家同來的姑嫂姐妹等人總是事先作些准備,如在堂前鋪一塊草席,使新娘倒下時不致於弄得滿身灰塵。但是,男家客人總是想辦法把新娘弄得狼狽一些。
婚後宴畢,人們迫不及待地湧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煙」。按規矩新娘要逐一給每位倒茶點煙,這時,人們往往讓滾燙的茶水倒得滿滿的,故意讓新娘燙著;又故意將新娘點煙的火種吹熄,讓新娘無所適從;爾後,又讓新娘在幾寸寬的長條木凳上走過,謂「過天橋」。板凳兩頭易翹,中間僅一個巴掌寬,人走在上面搖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還故意把凳腳事先弄壞,好讓新娘從凳子上摔下來。至於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對新娘講猥褻的話之類,則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亂。有的偷偷拿松毛針之類帶刺的東西刺新娘的頸背,或向新娘的臉上噴撒胡椒粉,並左推右搡。女家同來的姑嫂姐妹盡力勸護扶持,也無濟於事。新娘也強顏作笑,但臉上流趟著汗和淚。這種捉弄新娘的行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對一個剛出嫁的新娘來說,是近乎殘忍的。
鬧新房古以有之,漢代已十分流行。因鬧新房是以戲謔新娘為主,因而此習也稱作「謔親」、「戲婦」。時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酒禮以趣之情慾。宣淫佚於廣眾之中,顯陰私於族親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說明當時鬧新房十分放縱,而且人們行為有違「禮教」,污穢視聽,故此作者以「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漢書》亦雲:「新婚之夕,於窗前竊聽新婦言語及其動止,以為笑樂。」此為傳統的「聽房」之習,也屬鬧新房。惠州以上兩者皆有,而且頗具「污風詭俗,生淫長奸」的特徵。但人們並不認為這是傷風敗俗,世代相襲,以至今日的惠州,都依稀可見這種婚俗的遺風。
(五)三朝回門
娶親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間迎接串門探訪的親朋鄰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點禮物同新郎一齊回娘家看望父母,這就是惠州習慣所稱的「三朝回門」。它是惠州傳統婚嫁禮俗之中甚為講究的一項禮儀。如果說提親、卜吉、落定、報日、過大禮為婚前禮,迎親、滯新娘為婚時禮的話,那麼,三朝回門便是婚後禮了。
三朝回門和古時候的「打婿」風俗有著密切關系。《西陽雜俎》一書在記述南北朝「打婿」風俗時說:「婿拜閣(女子住的屋)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樂,至大委頓者。」
廣東近現代文獻中亦有「戲郎婿」的記述。按廣東的舊俗:郎婿回門之時,岳家以盛饌,謂之「待新女婿」,但席坐使時,岳家的姐妹群起而戲之,或出難題使新郎難堪,或迫新郎跪拜家中諸物。
惠州的三朝回門,又稱「滯新郎」,從形式到內容都和「打婿」、「戲婿」之習有相似之處。按惠州的習慣,新人到岳家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見岳父母大人,而後逐一拜見族中諸親。在拜見族中的姐妹時,往往就已開始「滯新郎」了。按照傳統的風俗習慣,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這時姐妹便於一旁起鬨,或讓新郎多拜幾次,不讓其起身;或讓新朗頻頻下跪,不讓其間歇;有些好事之人,還會拉新郎到雞窩或豬圈旁,明說是要新郎拜雞籠神或豬舍神,實際上是戲弄新郎。如新郎不從,眾姐妹就回強行「執法」,使新郎不得不從。
拜畢,岳家宴請郎婿。席間,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對子和難題讓新郎解答,說是測試新郎的才能,實際上是為難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這時便照搬「滯新娘」的做法去戲弄新郎,使新郎狼狽不堪。
「滯新郎」盡管在程度上不如「滯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頭始終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對新娘在男家受到戲弄的一種「回敬」。新婚三朝回門是惠州傳統婚嫁的一個定俗,故禮儀頗為講究。回門時備的禮物,首要為雞,民間謂「帶路雞」,這是必備的吉祥之物。其餘的禮物,如魚、肉、鵝、海味、山珍、餅食等各聽其便。這些禮物,男家一般都多備一份,如肉、備兩塊,女家接禮後,按俗要回男家一塊。其餘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無大桔,即須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禮後。還要回給男家大桔(吉)。
除遠道聯姻者外,市內及近郊聯姻,三朝回門一般是岳家請郎婿、新娘及婿家姐妹姑嫂吃一餐,然後打點回禮,當日返歸。
回禮賓司使中,有岳母所蒸的大紅發糕和紅斂糕,「帶路雞」不可或缺。惠州還有新婚一月回門的習俗,回禮時岳母蒸大籠糕(一中糯米甜糕),娘家娘嬸蒸斂糕。 [編輯本段]客家風俗-客家喪葬禮俗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庄嚴肅穆。客家人對於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葬務從厚,禮務從奢,豐其筵席,醉飽靈側,鼓樂奠別等等。一些地方至今舊俗猶存。
病人臨終之際,便將事先做好的"壽衣"給病人穿上,稱"著壽衣"。過去有「上六下四」之說,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褲子。
客家風俗重視送終。出門在外的千方百計趕回家,以求在臨終前見最後一面,顯得孝順。人斷氣後,馬上燒轎,焚紙,眷屬、兒女悲哭成叫。是為「送終」。
報喪:病人斷氣後即刻報喪。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親伯叔家報喪,在門前或附近路口還出訃告。
擺孝堂:在遺體前掛白布,擺香桌,放靈位牌或遺像。早晚哭靈,登記親友送來的禮物或「代燭」,帳布按序掛在孝堂兩旁。
落枕:移動遺體,在廳堂地上鋪一白布,將遺體放在上面,頭新瓦,瓦上墊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擇日定時將遺體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親友來弔唁時,喪家女眷在帳內棺旁舉哀。晚上親友參加孝堂守靈,俗稱「陪夜」。
發喪要擇時,常在早晨。舊時在頭一天要「鬧喪」,通宵達旦,鼓樂喧天。發喪先舉行祭奠,再起柩出殯。講究排場,以顯示兒女孝順。
安葬:將靈柩放入墓地。墓地選擇講究「風水」。墳墓外觀很似客家人的圍龍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種表現。埋葬後第三天,親屬穿孝衣到墳上哭拜祭奠,燒紙錢,謂「醮三朝」。
做七:人死後,每逢「七」日,要舉行祭奠,俗稱「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後舉行祭奠,焚化靈屋(紙屋),叫「完七」,以示喪事的結束。以後,周年舉行祭禮,叫開小孝;三年舉行祭禮,叫開大孝。開大孝時,門前、廳堂換上紅聯,一切恢復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後(常為十年),挖開墓穴,將遺骸用炭火烘烤,按人體結構屈肢裝入特製的陶瓮內,謂「檢金」,然後重新安葬,這才是永久、真正的墳墓。
對於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別的喪葬禮俗,如比較注重請僧道打醮念經,超度亡魂等。

F. 農村出殯時在把棺材抬出家門眾人路祭前有人從棺材前經過稱為闖棺,誰知道闖棺有什麼說法

闖棺的含義,就是農村迷信有病纏身的人命運不好,需要把他身上的厄運轉移走,闖棺由此應運而生。在死人出棺的時候,病者從棺材的正前方闖過,便可百病不侵,厄運從此遠離自身,轉移到了死者的後人身上,這就是所謂的闖棺。
闖棺也算是極具風險和刺激色彩的,沒有人願意將他人的厄運轉嫁到自己身上,所以每逢出棺的時候,死者的後人都會在棺前兩側嚴防死守。如果不注意被闖棺成功,主家就要拿剪刀把闖棺者的衣服剪了,就算破解了。所以,守靈人隨時帶著剪刀,防止被人闖棺。

G.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在農村,對於喪葬習俗人們是比較重視的。我們膠東農村在人去世之後,基本上是「排三殯」,也就是說停放三天以後才出殯。

過去的時候,交通不發達,有時候逝者的近親遠在外地,人去世後,為了讓親人再見上最後一面,就將屍體停放在正屋的正中央的門板上,停屍三天。再加上過去醫學不發達,也怕有假死現象,所以三天以後,出殯下葬。一直以來,農村都沿襲這種習俗。

的確,那時候,農村人遇到村裡誰家出殯,都是站在道路兩旁觀看。其實,看出殯的人沒有害怕的。與死者關系、血緣近的都是隨著送殯的隊伍一直將死者送到墓地,等下葬後,才返回家裡。而這些看出殯的,則是村裡關系比較遠一些的街坊鄰居,他們並不是喜歡圍觀,而是站在路旁,目送死者一程。

在我國,歷來對於喪葬文化比較講究,所以在人去世後,還要燒七,從頭七到七七、百日、周年、一直到三周年祭日,形成了一系列的喪葬、祭祀習俗。有時候,農村人看出殯或者燒七,也是看看這家人在喪葬方面的講究程度。當然,看的時候也相互聊一下。這個說看人家,扎的紙品這樣數勁兒,老人在那邊啥也不缺了等等之類的話題。

農村家裡有人去世後,也有很多講究的,就像三年之內春節不能貼對聯,沒有燒頭七不能到別人家串門,小輩兒三年內不能結婚(如今有的地方改為未滿百日不能結婚),三年之內子女不能穿紅衣服等等,這些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實這也是對逝者的一種尊敬和悼念。
對於農村一些喪葬習俗,如今比起過去精簡了很多。我認為,這些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應該是老人在世的時候,做子女的要盡到孝心,尊老、愛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只有將這一美德傳承下去,那才是最重要的。

問: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以前,我們當地還是實行土葬,用壽材棺木抬著逝者去吉穴永眠之地。以前農村人為什麼喜歡看出殯呢?
出殯儀式感很強
村裡逝者出殯是大事,村裡的鄰居都要來送逝者一段。送行的人越多,說明逝者生前越受大家敬重。

出殯也很繁瑣,從起棺開始,由逝者子輩中的一人引路,用鋁壺撒燒酒從祠堂跑出去,我們當地叫「出殺」。聽家裡的長輩說,這時候路人都需要避讓;然後就是孫子輩的人捧著遺像走前面,走幾步回頭一鞠躬,如此往復;後面跟著哀樂隊,敲敲打打;接著就是抬棺人抬著棺材,棺材兩側是孝女孝媳扶著棺木嚎哭;往後就是送行的人了,有些親戚幫忙抬著輓聯,紙樓等。

有時候遇著子孫滿堂,高壽的老人出殯,頭尾不想見,連綿幾里地,也是相當壯觀的。
農村 娛樂 活動少
以前,可沒有電腦,也沒有手機,就是電視,也是比較有錢的人家才買得起。所以,農村平時真的沒有什麼可玩可看的。遇上出殯,看著吹吹打打,雖然氣氛有些悲傷,但是還是很多人喜歡看。可以看看請了幾個抬棺人,有多少孝子孝女,看看有多少人送行等。

看出殯不害怕么?
記得小時候,爸媽不讓我和我姐看出殯,擔心我們看了晚上會做噩夢。可是,每次我們姐弟倆都會偷看:我們家在村中間,出祠堂的大路就在我家門口。每次村裡老人去世出殯,我和我姐都會趴著窗戶上看。但是看不真切,因為棺木上都會蓋上一張大毯子,只能看到棺材的前後兩側。

說實話,我對於棺木有天生的恐懼感,每次經過放置著老人准備的未用的棺木旁,都會心驚肉跳。可是,看出殯真的一點都不害怕。至於是什麼原因呢?

1、隔得相對較遠。 看出殯,往往都是遠遠地看著,模模糊糊的,有時候連棺木都看不見。

2、周圍到處都是人。 出殯,都是人圍著棺材,前後左右都是人,再加上敲敲打打,根本就沒有恐懼的氣氛。再說,看出殯也不會一個人單獨看,自己左右也是有人的。

3、出殯都是大白天。 天明壯人膽,大白天的周遭都白亮亮的,就不會聯想到害怕。都說被嚇著多半是自己嚇自己,大白天自己心裡不害怕,自然也就不怕了。

在農村,家裡老人去世出殯的這幾天,其實是最能展現出農村人情味的一個縮影,這方面我個人覺得比城裡好多了。

我老家就是農村的,一般情況下在老人去世之後的第一時間里,鄰居們會先去家裡弔唁,然後口口相傳,很快基本村裡人都會知道,不長的時間里三五作伴去事主家裡弔唁,而主家會專門安排人登記誰來過,以便第二天專門去人家家裡請弔唁之人第三天來吃席。

緊接著去通知白事殯葬一條龍,之後一切都會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在出殯當天,會有主事人安排所有環節的先後順序,孝子賢孫們穿著白色的衣服等著哭就可以了。

起靈那一刻,棺材板會被村裡的青壯年一起抬起來,這時候的那種齊心協力的氣場會讓所有人感動,緩步出了大門,放在專門的靈車上,身後跟著不管真假但早已哭成淚人的孝子孝女賢孫們。

有的主家會為老人開追悼會,老人出嫁的女兒們會利用這個節骨眼為自己哥哥或者弟弟的配偶多年來照顧老人的行為給予感謝,並為她們披紅花。一種象徵性的感謝行為。

一路而來也算是人山人海,從來沒聽說因為看出殯而感到害怕的路人,就沒有這個意識,也許這種民俗行為早已深入人心,它跟害怕扯不上關系,有的只是凝重的心情,因為每個人都清楚,終究有一天自己也會用這樣的方式被人懷念。

沒在農村看過出殯的隊伍,一定不知道其中有什麼奧秘。

我們小時候在農村,覺得最好玩的就是有人結婚和有人下葬,歡喜的事兒當然期待,期待有好吃的東西。但是埋人的事兒也是又怕又驚。怕是因為畢竟有人死了,小時候各種鬼怪的故事也圍繞著我們很久了,驚的是埋人的過程中也有吃的。

在我們村裡,出殯的時候,這個主家會做很多花式的饅頭、花捲、棗糕等,這就是在地里祭拜一會,然後就分給各個小朋友吃了。所以一旦有人出殯了,必定跟著很多小朋友,大家一路跟著出殯的隊伍,到了墓地之後, 所有的儀式結束了,這些花式的饅頭、花捲供了之後,我們就可以隨便拿著吃了,當時什麼也不管了,就是搶著吃,其實也沒有那麼好吃,只是大家湊在一起,覺得好玩。這就圖一個安心,讓去的人一路走好。

以前在農村有人出殯其實和有人結婚是一樣的排場,都要請演出隊來唱戲。搭檯子表演節目必不可少的,這都形成了一條龍的產業。接下來當然是吃了。出殯的也是要請一群人來做飯,同時請各家的代表來吃飯,吃完飯之後再一起送殯,當然有的也是反的,先送殯在吃飯。這根據風俗來定。這其實也是想讓已經不在的人安息走好。

有的地方現在還保存這種風俗,有的在人過世之後要連續擺宴3天、7天,這些都有。有的地方還要放電影等等,這都是不一樣的。

但是總的來說,人在世的時候好好對待其就夠了,走了之後,這些排場只能是個場面,也不能讓死去的人活過來,大家說呢?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在農村,家裡老人去世出殯的這幾天,其實是最能展現出農村人情味的一個縮影,這方面我個人覺得比城裡好多了!畢竟人們沒這么膽小怕事的,就像過去村民家裡有老人時,就會有在家中准備棺木的傳統,記得小時過年去村民家拜年時很容易發現人家裡有為老人提前准備的棺材,這其實是過去孝道的體現,往往這樣的家庭會比較孝敬父母老人吧!如果大家會感覺害怕的話,那麼家中的棺木要比看出殯會不會更恐懼呢?!事實上並沒有,畢竟這是農村過去的一種傳統觀念,已經被大部分人接受!

說到看出殯,也是送逝者的最後一程吧,在農村,一般白事活動會有三天,但如果趕上大節或其他因素影響,也會有五天的情況。因而對於農村人而言,並不是喜歡看出殯等白事活動,畢竟以後再也見不到,雖然不是親屬,但很多人還是會有一些悲傷之情的!

農村家裡有人去世後,也有很多講究的,就像三年之內春節不能貼對聯,沒有燒頭七不能到別人家串門,小輩兒三年內不能結婚(如今有的地方改為未滿百日不能結婚),三年之內子女不能穿紅衣服等等,這些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在人情世故方面特別濃厚的農村,其實關於婚喪嫁娶之事會比較頻繁,人們對於出殯等這類喪事活動接觸多了,自然也就沒啥好害怕的!

我覺得這些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應該是老人在世的時候,做子女的要盡到孝心那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由於農村是小圈子的熟人 社會 ,人們對於村裡村外的婚喪嫁娶之事也是經常遇到,即便會有害怕的情況,一旦這類喪事活動經歷多了也就心無膽怯了,而且出殯活動多是白天進行,再加上人多熱鬧,基本上也就體會不到恐懼害怕!畢竟人們沒這么膽小怕事的,就像過去村民家裡有老人時,就會有在家中准備棺木的傳統,記得小時過年去村民家拜年時很容易發現在遮雨棚等地方會有為老人准備的棺材,這其實是過去孝道的體現,往往這樣的家庭會比較孝敬父母老人吧!如果大家會感覺害怕的話,那麼家中的棺木要比看出殯會不會更恐懼呢?!事實上並沒有,畢竟這是農村過去的一種傳統觀念,已經被大部分人接受!

看出殯也算是送逝者最後一程 !在農村,去世之人由於是村裡的熟人,村民會通過捧場、抬棺、操辦喪事等方式積極參與喪事活動,尤其是對於同姓大家族的成員,一般這時就會放下手頭要緊的事情,然後全程參與喪事流程,一般白事活動會有三天,但如果趕上大節或其他因素影響,也會有五天的情況。因而對於農村人而言,並不是喜歡看出殯等白事活動,而是以這種形式送逝者最後一段路程,畢竟以後再也見不到,雖然不是親屬,但很多人還是會有一些悲傷之情的!

膽小是因為沒壓力,膽量卻可以練出來的 !在農村還會遇到很多看似害怕的事情,卻實則又沒啥具體影響。例如過去農村路少,往往在出村走夜路時可能就需要經過村頭的墳地,那時候即便是一個人路過,基本上也沒有多少害怕的,畢竟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場景,也沒有造成啥影響,自然就沒什麼可擔心的!記得以前去鎮上上學,那會兒因為有早自習,往往早上天沒亮就得出門上學,由於路上會遇到三四處墳地,剛開始時也會害怕,就會約同村夥伴一起去上學,後來隨著分班級後,基本上就是獨自去上學了,記得那會兒還真遇到過鬼火的情況,就是墳前像是有一團藍火,還好離得有一段距離,不然也可能會嚇怕!但後來才知道,那隻是一座新墳,人家大早上正燒紙填墳,並不是什麼鬼火!所以說,害怕其實是對於未知事情的不解,一旦認清了事實真相也就沒什麼可恐懼的!

生老病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受制於農村的生活和傳統習俗影響,但反是村裡有人老去,都會有遊街送葬出殯的禮數,一個村子就那麼大一個地方,每年都會有人來有人走,耳濡目染之下也就見怪不怪了。

不止是以前,放到現在依然如此,在農村喪事的分量是最重的,一旦誰家出現喪事,幾乎整個村子家家戶戶都有代表前來,家族內部的人互相幫襯協同處理各種事情,同村村民隨禮悼念,那場面人數絕對都是非常宏大的,自然而然都會引來很多人的圍觀。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都是鄉里鄉親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村民,相互彼此之間已經非常熟悉,對於一些人的離開老去,心裏面都是存在著哀傷和不舍,這種感情比例是佔有非常大的,在 情感 的支配下害怕是不會存在的,悲傷會讓你無懼迷信色彩下所帶來的不安。

農村出殯不但成年人圍觀的居多,很多小孩子也會摻雜其中看看熱鬧,這里所說的熱鬧,並不是看人笑話的意思,是一種對於死者的尊重,和傳統習俗的嚮往學習,在送葬出殯上面你完全能看出一個家庭的內涵,和農村禮數的全面和重要,你會深深的感覺到一種庄嚴和肅穆,從樂器的哀傷、孝子賢孫的哭泣、悼念痛哭的賓朋、四周鴉雀無聲的人群,你會對於人生對於死亡對於活著的意義,有一種新的認識提高。

農村的主要街道一般都只有兩三個的居多,而出殯的時候會完全占據一個路口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的情況下,朗朗乾坤你有怎麼會有害怕的感覺那。在我們魯西南農村,喪事一般都有三天的時間,這三天都會陸陸續續有人前來悼信,出殯的前一天下午會有死者的一家男丁,在整個村子的主要街道走上一圈,以此來告知村裡人,而到了晚上會設有專門的靈堂,迎接村裡面人的下跪悼念。

對於太過於熟悉人的死亡,你並不會有多少的恐懼感覺在裡面,想一想昨天還跟你打招呼,歡聲笑語的人,而今天就已經生死兩隔再沒有相見的時候,送他做好一程不是最好的懷念嗎?此情此景只會讓你加倍珍愛生命,珍惜身邊的人。

當然在農村也是有一些忌諱在裡面的,村裡有人去世了,非同宗同族的一家人,村裡面有小孩的一般都會拿一些草木灰在大門口覆蓋一條線,傳說草木灰有神奇的作用,能夠阻斷來自於外界的干擾,讓兒童嬰兒不至於受到驚嚇而出現夜哭。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
喪葬在農村地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記得曾經有接觸過一句俗語「寧可借人停喪,不可借人同房」,以前如果哪一家有人去世,家裡的房屋不夠用,也都會有人願意把房屋借給他們使用。我國的喪葬有著非常嚴密的喪葬習俗,尤其是古代的時候,不同身份等級的人能夠得到的喪葬待遇是不一樣的,而且不能隨便的僭越這種制度,不然很有可能因此喪失生命,這就得不償失了。

瓦罐盆一摔,也就意味著人在塵世間的一切都結束了,去世了的人就會帶著親人們在瓦罐中的祝福和思念去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埋人的時候有些地方會刻意讓小孩子規避,因為人們覺得這是不吉利的事情,不能讓孩子看到,但是大人們對於看出殯卻是樂此不疲的,他們喜歡看出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和老人的關系大多比較好,有些人想要送這個老人最後一程,讓他們能夠安心的離開,同時也把自己對老人沒說完的話說完,以寄哀思;第二一些人想要看一下這家人喪事的排場如何,這其實也是體現孩子孝心的一種方面,可以看出這家人的經濟實力情況,有很多人就喜歡干這些事。看出殯其實也沒什麼害怕的,畢竟都是自己身邊的人去世,很多老人活了一輩子已經看透生死了,也沒什麼害怕的,更多的是想送最後一程。

農村的喪葬習俗十分的復雜,人們通過這些繁瑣的禮儀習俗表現著對老人的美好祝願,也繼承著老的喪葬傳統。人們就講究的是入土為安,即使是再外地去世的,也有人想辦法送他們回來,這就是死者為大的理念。對於看出殯的人來說,沒什麼害怕的,目送死者離開,這是對去世的人的最大的尊重。

為什麼以前的農村人喜歡看出殯的,不害怕嗎?在農村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場景,就是誰家結婚、誰家有人去世,鄰居都會去幫忙,同村的人也會看個熱鬧。那麼問題來了,若是參加婚禮是為了沾沾喜氣,那麼看葬禮看出殯的是圖個啥?

關注儀式感
在農村婚禮有拜堂儀式,而出殯有送葬的儀式,像摔火盆,擺路集都非常有儀式感,尤其是有錢人家就更重視各種儀式,會搞的非常隆重。所以,農民也都喜歡看出殯活動。
為了「見棺發財」
在農村有句話叫「見棺發財」,通俗講就是看到棺材寓意著發財,是件好事。有些農民也就是為了圖這個好兆頭去看別人出殯。

看出殯不害怕嗎?
雖然去世的人是同鄉的,但是沒有親緣關系或者平時關系一般的也體會不到傷心。而且去世的人都是在棺材裡面,甚至棺材外面都會蒙上布,看到也並不會覺得害怕。
參加宴席
有些地方農村不僅結婚的時候會有宴席,葬禮的時候也會有宴席,甚至有的地方還會請樂隊、歌舞團進行表演,雖說這些都屬於浪費,並不被提倡,但是總有人喜歡攀比,比排場,就越辦越大。

筆者曾經聽說過一個老頭養了4個兒子,可悲的時老人活著的時候沒人願意接回家伺候,最後老人因為生病不能自理餓死在家中。更可悲的是老人去世後四個兒子一個兒子請了一個人了鼓樂隊,那個出殯場景叫一個熱鬧。

現在也愛看出殯。不害怕的理由,可能是基於:人們對於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的認知,還有對於自身生命的淡化。幾十年前,死了一個人,內心確實感到很恐懼。而現在,身邊熟悉的人,說"走"就"走"了。事實告訴我們:怕死沒用。死是人生的,最終結果。若要想多活幾年,就要一直保持個好心態。僅此而己。

閱讀全文

與餓出病的圖片女人有一個出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423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15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84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94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743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728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72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01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65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72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90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554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501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031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73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127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882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019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