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花鼓戲一級演員馬建純
更正一下:1976年14歲的馬建純考入當時的益陽市花鼓戲劇團。(後改為資陽區花鼓戲劇團)至今沒有解散。
B. 重溫老劇《名揚花鼓》:初戀的愛情很甜,童年的友情很美
聽聞《名揚花鼓》要被翻拍,嚇得我趕緊把這部04年的好劇翻出來重溫了一遍。
「我敲鼓,你打鑼,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唱的是鳳陽的花鼓歌,姐姐跟妹妹好唱和,隆叮咚,隆叮咚…」 一首《花鼓情》打開了記憶的閘門,整個人的思緒都飄回那個花香四溢的年代。沒有一個親親愛愛的鏡頭,卻讓初戀的香甜溢滿屏幕。
明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宮中流言四起:皇太孫朱允炆並非皇家血脈。燕王朱棣在朱元璋面前力表:呂妃當年誕下公主,被國舅「偷龍轉鳳」,真公主遺落民間。燕王以性命立誓,以半年為期追查公主下落。
國舅早有謀反之心,秘密組織赤色火焰死士,手上更有一張王牌:手持飲血刀的烈火。此刻,國舅想要殺死公主,以絕後患。燕王護送此案的證人玉娘回京,路上遇到烈火襲擊,名揚及時趕到救下燕王,玉娘卻被烈火滅口。
活潑可愛的花鼓偶遇向晴,花鼓熱情的偷祭品招待晴兒,兩個女孩一見如故。
向晴是名揚的師妹,而名揚則是金鵬王府的榮耀,皇上御賜「金甲戰神」美名。名揚的大哥「祖兒」,是隨母親改嫁到金鵬王府,王爺自然偏心親生兒子名揚,但名揚對同母異父的大哥祖兒十分敬重。
祖兒一直在清平鎮打理生意,很少回王府。王爺早年就為他訂下婚約,女方是清平鎮首富千金祝筠筠,祖兒需要入贅。名揚為大哥抱不平,而一直寄人籬下的祖兒卻只能順從養父。
燕王向名揚講述「偷龍轉鳳」的事情,得到名揚的支持。名揚與向晴來到清平鎮,想看看祝筠筠是否配得上祖兒,卻剛巧碰上香姿樓老闆娘屈池拍賣血人參。
名揚想拍下血人參為自幼體弱的晴兒滋補,而花鼓此時出現,對血人參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勢,兩人幾番競價,結下樑子。花鼓出手闊綽,眾人誤認為她是剛搬來此地的祝家大小姐。
真正的祝筠筠早已病逝,祝老爺又不想錯過與金鵬王府的聯姻,便高價買走血人參,並以此為餌,讓花鼓假扮祝小姐嫁給祖兒,花鼓為了血人參只得同意。
花鼓想要得到血人參,是為了自己童年的小姐妹。兒時,花鼓在戲班跑江湖,她叫「金花鼓」,和她搭檔的小姐妹「銀花鼓」體弱多病,被班主遺棄。花鼓拚命攢錢,就是為了找到失散的銀花鼓,替她治病,這根血人參就是要買給銀花鼓的。
花鼓和屈池不期而遇,兩人發生爭執,祖兒經過解圍。花鼓和祖兒第一次見到「未來另一半」,雖然拘謹,但印象甚佳。
花鼓和祖兒約會,祖兒彬彬有禮,對花鼓照顧有佳,只是冤家路宰,每次碰到名揚,花鼓依舊是氣不打一處來。
花鼓為尋找銀花鼓,以吉祥戲班的名義擺下戲台,隱約聽到有人和她同唱花鼓戲,感覺銀花鼓就在附近。烈火得到消息,到此追殺公主。名揚和烈火在此相遇,烈火劫持花鼓,名揚出手相救,卻將人誤傷,兩人舊恨又添新仇。
清平鎮連續發生命案,名揚發現屈池與此事有關,屈池如實相告:自己是鑄劍至尊屈海的女兒,飲血刀需要鮮血養刀,她認為烈火就是她的大師兄仰山,為了阻止師兄濫殺無辜,她對連日命案格外關心。
祖兒和花鼓大婚在即,花鼓加緊尋找銀花鼓。向晴唱著花鼓戲,花鼓認定她就是銀花鼓,可晴兒失憶,對童年一無所知。
為了大哥的幸福,名揚劫走花鼓,並說服她退婚。花鼓氣惱不已,便假意順從,待返回家,便當眾表示,名揚因為喜歡她,才將其擄走。愛子心切的金鵬王爺不顧祖兒感受,和祝老爺商議,以一個月為期,讓花鼓從兄弟二人中挑選一個。
燕王告知名揚,公主有一塊可以證明身份的紫寶石。名揚發現紫寶石竟是晴兒的貼身之物,認為晴兒便是公主。
花鼓從晴兒處得知寶石的秘密,寶石是小時候她送給晴兒的,也就是說,她才是公主。為了晴兒的幸福,為了晴兒得到最好的醫葯救命,花鼓決定隱瞞真相。
烈火練刀之時走火入魔,刀已不受控制,屈池替烈火療傷。
花鼓和祖兒開玩笑說名揚的壞話,金鵬王爺聽到直接掌摑,祖兒委屈憤恨,對花鼓說出自己的身世,花鼓沒有看不起他,反而鼓勵安慰,祖兒倍感溫暖。
屈池為救大師兄烈火,耗盡心力,烈火不忍,便如實相告,原來仰山早就過世,他只是延續烈火的身份,並非本人。
名揚和晴兒想找到金花鼓,來進一步確認晴兒身份,深知真相的花鼓百般阻撓。
郊外花鼓與祖兒散步,突然祖兒大喊危險,催促花鼓離開。花鼓逃出不遠便遇見了名揚,名揚聽聞大哥有難,急忙趕去,卻見烈火拿著飲血刀殺出。
廝殺中花鼓落下山崖,名揚毫不猶豫跳崖相救。為保護花鼓,名揚被烈火刺傷,花鼓傷心落淚,名揚心疼不已,掏出手帕輕輕擦拭,原來第一次見花鼓哭時,名揚不知所措,所以他從此便隨身帶了一塊帕子,這次可算用上了。經此一劫,花鼓和名揚這對歡喜冤家暗生情愫。
牽掛名揚的花鼓,到金鵬王府送葯,偷溜進名揚房間折了一隻小兔子。許願樹下,花鼓希望向晴能早日康復,名揚也來到許願樹下,兩人隱隱的曖昧在夜色中彌漫,相約等名揚公差返回後再次相聚。
小別之後,花鼓對名揚思念萬分,她知道自己愛上了名揚,並決定等名揚回來,將自己的一切告訴名揚。
一月之期已到,祝老爺帶花鼓到金鵬王府選婿,不料名揚帶著戲班班主趕到,花鼓祝家大小姐的身份不攻自破。
花鼓被祝老爺趕出祝府,但花鼓還是堅持討回了血人參。花鼓認為名揚為了調查她而欺騙她的感情,心碎神傷。
茫茫雨夜,在祖兒的幫助下,花鼓將血人參帶給了重病的晴兒。祖兒陪著花鼓一夜未眠。名揚面對花鼓的誤解和離去,更是幾近崩潰,獨自傷心。
祖兒一廂情願要娶花鼓為妻,花鼓甚為吃驚,面對深情的祖兒和令人傷心的名揚,花鼓含糊接受,名揚心痛難當。
幾人一同護送公主晴兒返京。花鼓難掩對名揚的真情,名揚為了大哥,極力否認自己的真心,花鼓傷心欲絕。
烈火告訴屈池,他要為了愛的人放棄飲血刀。明知烈火不是仰山,屈池卻沉醉其中。怕烈火再次踏上濫殺之路,屈池中了奸人毒計,研究心法來控制飲血刀。
花鼓無意中發現名揚隨身攜帶著自己折疊的兔子與烏龜,開心不已。向晴身體不適記憶隨著夢境漸漸恢復。
花鼓為情所困,倍受煎熬,她決定不再自欺欺人,給祖兒留書後,黯然離去。
向晴恢復了記憶,她告訴名揚,花鼓才是紫色寶石的主人,是真正的公主,名揚得知花鼓離去,急忙率人尋找。
流落在外的花鼓遇到赤色火焰的劫殺,名揚和祖兒及時趕到。花鼓面對向晴的真情訴說,終於承認了自己的身份。
不甘做國舅傀儡的朱允炆一直想逃離皇宮,這日允炆穿上便裝,來到民間閑逛。在溪澗,允炆救下了突然昏厥的向晴。
允炆知道花鼓的身份,便以醫生的身份加入,通過他的治療,晴兒確有好轉。允炆覺得祖兒配不上花鼓,便跟蹤二人,不料祖兒打傷允炆,擄走花鼓,意圖不軌。
得知花鼓遇險,名揚心急如焚,馬不停蹄,終於及時趕到,阻止了悲劇發生。
經此事,花鼓終於勇敢告訴祖兒,自己喜歡的是名揚。眾人遭逢埋伏,名揚陷入沼澤,花鼓奮不顧身營救,也泥足深陷。命在旦夕之間,名揚終於放下顧慮,和花鼓互表心意。允炆趕到,將二人救出。
眾人平安抵京,才知道允炆就是皇太孫。燕王帶花鼓面聖,花鼓為了母親和允炆的安危,矢口否認公主身份,被判死罪。
進宮治病的晴兒對皇帝慷慨陳詞,皇帝也發現了花鼓的純真善良,並要花鼓為自己跳一曲花鼓舞。名揚去獄中探望花鼓,並向花鼓求婚,皇帝允許花鼓自由出入皇宮,並賜婚名揚,但死刑不改。
烈火重拾飲血刀,這一次的烈火徹底入魔。晴兒夜以繼日地為花鼓趕綉嫁妝,病情沉重。這一日,晴兒不告而別,允炆說晴兒去找雲南神醫,花鼓傷心不已。
名揚與花鼓拜堂成親,去皇宮的途中,烈火現身,這次他摘下了鐵面具,滿手血腥的烈火正是祖兒,名揚和花鼓驚詫錯愕。原來祖兒一直嫉妒名揚,不惜修煉魔刀。
屈池幫助祖兒練成了飲血魔功,愧疚不已,危難關頭,屈池發暗器打傷祖兒。
國舅帶人逼宮。名揚趕到,和燕王鏟除了國舅一黨,皇帝赦免了花鼓,並不追究呂妃和允炆。燕王不滿,籌劃判亂。
皇帝偶然發現「偷龍轉鳳」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局中局」。呂妃當年生下的本就是兒子,孩子落地,呂妃未知性別便昏了過去,接生宮女惠娘為報復國舅,就從冷宮抱來一個女嬰,謊稱呂妃所生。國舅為鞏固地址,決定來個偷龍轉鳳,惠娘又藉此將呂妃的兒子送到呂妃身邊,也就是說朱允炆本就是太子血脈,而花鼓也確實是公主,只不過是冷宮妃子所生。
皇帝賜至善劍給名揚,要名揚以這把劍鋤奸殺敵,保護花鼓一生一世。花鼓為皇帝跳了最後一支花鼓舞,皇帝安然離世。
允炆登基,燕王起兵進攻皇城,花鼓將太祖臨終密函呈給允炆。允炆按密函所示,火燒皇宮,假扮僧人脫險。
祖兒受傷落崖未死,被燕王所救,並投靠燕王,共同對付名揚。祖兒趁亂抓走花鼓,名揚與祖兒開啟了生死大戰,
幾番較量,名揚的至善劍占據上風。屈池趕到現場,以血肉之軀對抗飲血刀,飲血刀斷裂,邪氣也侵吞著祖兒,祖兒戰敗,抱著屈池的屍體黯然離去。
夜色下的小屋破敗卻也溫馨,燭光紅帳中,祖兒提著最後的力氣迎娶了屈池,許下一生一世的諾言後,祖兒撒手人寰。
名揚和花鼓躲過了燕王的追兵,塵埃落定,兩人終於可以拋棄一切紛紛擾擾,遠走天涯,開始自己的幸福人生。
這部劇的造型連陳坤本人都吐槽過,粉色的裙子、大涼鞋,但這絲毫沒有遮蓋住陳坤的帥氣,武功高強、三觀端正的「金甲戰神」名揚也成了萬千少女的白月光。曾寶儀並不是一眼驚艷的美女,但長相甜美可愛,越看越順眼,特別有親和力。
兩個人之間尺度最大的一幕,也就是花鼓意外親了名揚的臉一下,也沒有過多的情話,但他們把那種情竇初開的感覺演得靈動無比,至今看來也是全程姨母笑。
晴兒和花鼓這對小姐妹也特別令人感動,從小到大都在為彼此著想。沒有因為公主的身份迷失,也沒有因為同時愛著名揚而黑化,兩個水晶般心靈的女孩,讓我們看到青春歲月里,友情之花最美的綻放。
這部《名揚花鼓》要翻拍,你期待新版本嗎?你覺得誰適合演名揚和花鼓呢?歡迎留言喲。
我是墨淺緣深,感謝您的閱讀。
關注我的賬號,品影視舊時光。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抄襲必究!
C. 有一部戲裡面是有什麼花鼓戲的電視劇那部電視劇叫什麼名字
名揚花鼓啊。成坤主演的那個
D. 形容湖南花鼓戲唱得好的句子
摘要 您好,下面由我為您解決您的疑慮,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E. 贊美花鼓戲的句子
贊美花鼓戲的句子
解答
可以寫句子:
天門花鼓戲的唱腔,按行當的不同和年齡、性別、性格特徵及音色、習慣使用音區、音域的不同,同一聲腔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風格。
F. 形容湖南花鼓戲唱得好的句子
形容湖南花鼓戲唱得好的句子?慶春澤·與善歌者·般涉調
(北宋)張先
艷色不須妝樣。風韻好天真,畫毫難上。花影灧金尊,酒泉生浪。鎮欲留春,傍花為春唱。
銀塘玉字空曠。冰齒映輕唇,蕊紅新放。聲宛轉,疑隨煙香悠揚。對暮林靜,寥寥振清響。
G. 如何評價廖佳琳湖南花鼓戲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
最近在微博和朋友圈裡都被《十三億分貝》里的一首歌刷屏了:一位湖南籍美聲歌手廖佳琳用寧鄉方言和長沙花鼓(湖南花鼓的一個流派)改編了 Adele 的《Rolling In The Deep》。簡單說來,這歌之所以火了是因為:1、混搭得好(高大上的阿獃與土掉渣的花鼓戲完美融合),2、洗腦搞笑(廖小哥的演唱夾雜了很多戲曲中的詼諧要素,而且強力假音也唱得十分魔性)。
有必要先給大家簡單講講花鼓戲:
花鼓戲是一種漢族戲曲劇種,在湖南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在湖北、安徽、江西等地也有分布。早先源於漢族民歌,隨後陸續加入了戲劇表演元素,演出規模也不斷擴大,在清朝中後期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花鼓戲。早先花鼓戲都是由半職業劇團在農閑時期季節性演出,建國後陸續成立了各級專業花鼓劇團,還在當地學校中設立了相關專業。
花鼓戲大體使用了中華五聲調式,羽調式居多,且大多以角音和羽音(3 和 6,也就是調式的主音和屬音)作為骨幹音展開旋律。旋律方面級進多、跳進少,倚音使用頻繁。歌曲律動相對規整,旋律與基礎律動重合度高。整體聽感熱情、活潑、詼諧(戲曲本身也與方言音韻互相影響)。舉個大家都聽過的例子,《豬八戒背媳婦》就很有湖南花鼓戲的特徵(雖然這是由許鏡清老師創作的)。
那麼具體到這首花鼓版《Rolling In The Deep》,廖佳琳的改編從《比古調》(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的選段)中借鑒了很多元素,比如圍繞著骨幹音 3 和 6 展開旋律、比如類似的裝飾音用法,以及歌中的花舌顫音,等等。與此同時,Adele 這首歌的主歌段碰巧和聲是 VIm IIIm V,且演奏的是不完整和弦(其實只彈了和弦根音),省略的 7 對於湖南花鼓戲而言的本身就是調式外音,而保留下來的根音 6 3 5 又是湖南花鼓戲的調式音(而且是旋律骨幹音),這就使得《RITD》的主歌段的原版伴奏配上花鼓戲畫風的改編旋律,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匹配了。再加上俏皮的寧鄉話,湖南英語的咬字,以及廖佳琳本人充滿喜感但技術含量其實頗高的演唱的加持,整個歌曲就被強行扭了畫風。
所以總結起來,這首歌改編的成功之處在於:1、在流行音樂中尋找到有混搭介面(簡單說來就是 4 和 7 少)的歌;2、根據傳統音樂特點對既有旋律進行改造;3、加入方言歌詞,以及相關帶有民族特點的演唱技巧。三位一體,構成了完整而有機的民族化改編,而不是像有些歌手只是把歌詞替代成了方言,在調式、和聲和旋律上缺乏相關的支撐。
當然,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廖佳琳版《RITD》的 Pre-Chorus 和副歌段聽起來的「融合度」沒有主歌段那麼高:因為和聲中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 IV,而 IV 不光帶來了 4 這個對於花鼓戲而言是完全違和的調式外音,而且 IV 參與的有明顯根音下行痕跡的和聲連接與花鼓戲的慣常和聲形態完全不符。最關鍵的是,廖佳琳對副歌旋律線的改動程度遠遠小於主歌段(當然,他總得保留 Hook 句,如果再大改這歌就不成為《RITD》了),所以,盡管特徵要素和演唱細節仍然保持了主歌段強烈的畫風,但 Pre-Chorus 及副歌出現了旋律、和聲以及配器上的不協和元素,使得「畫風」構建得沒有主歌段那麼純正。
總體看來,副歌段中的不協和比起主歌的魔性程度而言可以忽略,整個歌的改編還是非常成功的。那麼再次總結一下,這版《Rolling In The Deep》混搭花鼓之所以成功是在於:
1、調式和聲匹配
2、旋律及演唱具備足夠多的民族特徵
3、增加文化元素的支撐
當然,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再思考一下,花鼓戲中增加了《RITD》里的什麼元素才變得好聽了呢?
1、強化節奏(說中國人節奏感差不是沒道理的)
2、優化曲式(主副歌結構確實是最有效率的情緒推進曲式)
3、……
我還沒總結出三。但廖佳琳版的《RITD》作為一個爆款案例,也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發:到底該怎麼混搭改歌?或者說,要怎樣進行中國傳統音樂元素進行流行化改造?
整個《十三億分貝》里全是相關案例。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寫過,像這種以方言演唱為核心線索的音樂節目,必然需要包含對傳統音樂元素進行流行化提煉,而這個提煉過程,不僅需要有方言文本,更深入到音樂和文化維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具體如何實現,廖佳琳這版《RITD》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案例:除了示範了一種更有效的音樂元素重組方式並用亮眼技巧把它演繹出來之外,它還很好玩——主持人們在節目中的綜藝感可以無縫延伸到這首兼具混搭美感與惡搞精神的歌里。
其實除了這首《RITD》外,在《十三億分貝》中我們還能發現一些其他的優秀案例,把土的方言,用傳統音樂的元素串聯到酷的音樂當中,比如玖壹壹的《再會中港路》、馬幫樂隊的《一切會過去》、王建房的《長安夜》、C-Block 的《長沙策長沙》等,他們對於各種風格元素的重組都有不同的思路,也都試驗出了效果很好的配方。把這些散落在各地的醉心於此的音樂人集中在《十三億分貝》彼此碰撞一季節目,一定可以彼此激發出更多的靈感和思路。如果能從這些優秀案例中提煉出一些原則和方法,是一定能夠批量發掘、包裝甚至是引領出更多的兼具傳統音樂元素和流行音樂優勢的方言歌曲的。
而這也正是在構建一個全新體系。
H. 寫一段描寫看花鼓戲的情景
據說鄰村的一老漢滿八十,擺了幾十桌酒席,還請來了戲班子的唱花鼓。
村民們早早的就收拾了田地里的活計,吃過晚飯,洗過澡,各人拿著手電筒在村口聚集人
馬,浩浩盪盪的出發了。夜裡的路走起來總比平常要快些,老人說那是「鬼扯腳」,讀過點書的人卻能說出個所以然來,道是什麼熱脹冷縮,夜晚氣溫偏低點,路程就縮了。我分不出個是非,只知道間在大人中間一路有說有笑,一下工夫毫不費勁的便趕到了戲場。屁大的觀眾坪里早坐滿了人,熙熙攘攘的,緊密得很。我們沒得坐,自然只能往後面站著。
到了晚上能趕四五里夜路去看戲的人,大多是單身漢,因為窮,娶不到老婆,看見個娘們便渾身癢癢,幾十年來未碰過女人,便是不小心挨到了一下胸部和屁股什麼的也驚喜之極,回味無窮,還免不了要向同夥眩耀一番,加油添醬的說來,仿若是那麼些婆姨抵擋不了他的魅力,自願一般。
這也算是他們熱衷看戲的又一個原因,一到戲場眼睛便四處瞟游,看有什麼可人兒沒有,乘機向她們擠去,揀點便宜。此事也是鬧過笑話的,說是某人緊貼於一個女人背後站著,人山人海,大約是感覺了什麼,心猿意馬起來,身體的血液就向一個部位涌去,害得那婆娘回手一拍罵道;「你這騷傢伙,拿著個電筒吵什麼?」至今流傳甚廣,常作笑柄。
所謂花鼓戲,明初於陝北一帶頗為盛行,歷經久遠,分了派系。一支入湘,雅稱「湘劇」,所用樂器很簡便,無非鼓、鎖吶、二胡、鑼,等等三五件。所唱內容也就是古典評書、章回
小說、神仙故事。腔法與粵劇想反,不走低沉悲凄之道,抑揚頓挫,高亢昂揚,依鑼鼓之花
而唱,也別來味道。
唱的內容是要有考究的,須三思而定,不可亂點劇名。
前些年吧,一李姓村旗鼓聲張的唱了一曲《狸貓換太子》,講的是宋仁宗年間一劉、李二妃之間的事。劉氏奸詐,產下一女,便設計將李妃之子換了過來,再以狸貓代之。褒貶自明,惹惱了劉姓村,結果大打出手,重傷了數十人。
幼時,我於評書興趣斐然,諸如《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羅通掃北》、《五虎將》、《粉妝樓》等等百看不厭,於花鼓內容也總能說出個典故來。這便是大學問,村民們看到不懂處,自要尋來問我,有了滿足感,這也是我樂此不疲的原因。
對於唱功,我是不懂的。朦朧之間也側重於女戲子,隱約記得有一個飾樊梨花的戲子長
得好看,便上了心,並大言說過等我長大了要娶她做老婆。後來遇遇,我玩笑著說了出來、
其時她為人母已久,相對莞爾。
至今回憶,也頗有感想。
近年來,村民們富裕了,我也常回家看看,家家戶戶有了彩電,影碟機,想看就看,戲
班子也早就沒了生計。我每到一戶串門兒,往日的單身漢也大都娶了老婆,放上一段花鼓調
子,勸幾杯燒酒,回憶舊時看戲的情景,往往滿堂豪笑。
花鼓戲是我最初接觸古典通俗文學的窗口,便是今日見識比那時要廣些,新鮮物事也看
到過,仍然只有這種最為鄉土,最為親切的民間藝術縈懷不忘。
I. 湖南花鼓戲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是歌唱家李谷一。 李谷一,我國著名歌唱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44年11月10日出生於雲南,15歲考入湖南藝術專科學校。1961年至1974年,作為湖南省花鼓戲劇院主要演員,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個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年輕姑娘形象,李谷一老師精彩的唱腔更是讓所有的花鼓戲迷連連稱贊,她本人也由唱花鼓戲進入了聲樂殿堂,成為當今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沒有李谷一,花鼓戲只是湖南的一個小劇種,不會揚名天下。中國人都知道的民歌《瀏陽河》,其實並不是民歌,而是花鼓戲的一個唱段,將這個唱段唱成經典歌曲的正是李谷一。1984年春晚的《劉海砍樵》,李谷一更是讓花鼓戲名聲大噪。同時,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李谷一最早的成名,不是因為唱歌,而是因為她在花鼓戲《補鍋》中的優異表現。為此,她還受到過毛主席的接見。而這,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事。由一名花鼓戲演員成長為優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用她飽滿的藝術熱情和對音樂的孜孜追求,塑造了輝煌的藝術人生。湖南花鼓戲人才輩出,涌現出了一批歌唱家如、張也、雷佳、王麗達、等。湖南省花鼓戲劇院現有主要藝術家:劉趙黔(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桃花訊》)、李小嘉(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打銅鑼》)、凌國康(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打銅鑼》)、歐陽覺文(一級作曲,代表作品《喜脈案》、《桃花訊》)、卜再庭(一級作曲,代表作品《天之嬌女》、《求訣》)等。葉紅、李左(一級演員,代表作有《劉海砍樵》)宋谷(一級演員,《送表妹》)。
張廷玉(1910-1966)藝名雪伢子。衡州花鼓戲演員。衡陽縣人。六歲時,父死母嫁,孤苦無依,九里渡巫師湯成足憐而收為義子。九歲從鄧金生學唱衡州花鼓戲。以演《安安送米》之安安而名噪鄉里,甚得其師喜愛,常背負他輾轉演出於各地。稍長,習旦行,因倒嗓,又改學場面(樂師)。民國十九年(1930),廷玉嗓音漸復,得勝班班主王春和勸他從屈榮卿習小生。首次在《金釧會》中飾張金生,以扮相俊美、眼大有神、表演細膩,獲得了滿堂彩聲。從此「雪伢子」聲名風靡衡州花鼓藝壇三十餘年。張廷玉擅演窮秀才戲,《楊春龍》、《朱買臣》為其代表作。他演楊春龍,在「東閣相會」一場中,一段(四川哭皮),唱得纏綿悱惻,催人淚下。他的唱腔很有特色,噴口有力、字字入耳,腔隨字行,婉轉動聽。楊春龍打漁鼓更精彩,揭露嫌貧愛富的劉洪吉的卑劣行為於嬉笑怒罵中,痛快淋漓,百看不厭。他飾朱買臣,在「吵嫁」一場中,以憨厚反襯崔氏之刁蠻,把朱買臣窮而不俗、憨而非蠢的性格表演得恰到好處。演崔氏的周恩蘭說:「和張老師演戲,他能把他拉到戲中去,不會演戲也能演好戲」。他剪步走圓場,腰微弓,左手提衣下擺,右手成斜線擺動水袖,身段非常優美,至今猶為小生行所效法。1955年,張廷玉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在摺子戲《水漫藍橋》中飾魏奎元。這是小生獨角戲,唱做並重。他演技精湛,特別是演到水漫橋上時,人物心情、水勢層次分明,得到中國戲曲研究院羅合如、郭漢城、胡沙等專家的贊許,獲演員一等獎。他戲路廣,飾《追魚》中披發仗劍之張天師、《劉海砍樵》中幽默詼諧之大姐、《生死牌》中老成持重之黃伯希、《柯山紅日》中正氣凜然之軍政委,皆能傳神、各臻其妙。所創新腔(西湖二流)、(西湖滾皮)、(三川調數板)已成為衡州花鼓戲的保留腔調。
張廷玉(1910-1966)衡州花鼓戲著名小生演員。衡陽縣九里渡張新屋人。六歲父亡母嫁,師公湯成足憐而收為義子。湯有徒鄧金生、鄧明善兼習花鼓,遂教張。九歲即隨師參加得勝班,與同班藝徒演出《磨豆腐》、《過江》等小戲。在《安安送米》中飾安安,演至「庵堂見母」時情真意真,母子難舍難分,催人淚下。稍長,工旦,逢倒嗓失音,受人輕視欺凌,又改習場面(樂師),從師王朝喜。民國十九年(1930),得勝班主王春和(名小生)同情廷玉身世和遭遇,以十爪全薪聘之,並勸改習小生,教以《訪友-會文》、《楊春龍寫退婚》等小生戲數出。後嗓音恢復,柔和有韻。同年,在衡陽「怡園」演出《金釧會》,飾張金生,因有旦行功底,劇中男扮女裝一折,演來駕輕就熟、細膩傳神,一時名聲大震。他不以為足,再拜榮華班屈榮卿為師,學習《反情》、《藍橋會》、《大盤洞》、《搶親失妹》等傳統戲中之文武小生,常年演出於衡陽、耒陽、常寧、郴州、衡山等地,功藝日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政府組建衡陽市衡劇工作隊,張廷玉擔任副隊長。1955年,他參加湖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在摺子戲《藍橋會》中飾演魏奎元,受到中國戲曲研究院羅漢如、郭漢城等專家的一至贊許,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參加中央文化部舉辦的戲曲演員講習會學習,受到梅蘭芳、程硯秋等藝術大師的教益。1950年被選為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團長,雖行政工作繁重,但仍不斷參加演出,無論扮演主角或配角,都很認真、一絲不苟。他先後飾演過《孟麗君》中的元成宗、《劉海戲金蟾》中的狐大姐、《生死牌》中的黃伯希、《金鱗記》中的張天師,生、旦、凈、丑,演來性格迥異。戲路之寬,無論內行、外行均表嘆服。扮演現代戲中的角色,也很有成就。他在《年青一代》中飾退休幹部,《紅星高照》中飾老農,《血肉相連》中飾董醫生,《柯山紅日》中飾軍政委,無論工、農、商、學、兵都能創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張廷玉文化不高,但善於吸收,勇於創新。五十年代初期,從長沙學來(西湖調),經與樂師研究改進,發展板式,取代了南、北路,結束了花鼓戲夾用湘戲聲腔的歷史。排演《生死牌—別女》一折時,有一段長唱詞,一時無適用曲牌。他自創(三川調)數板,如泣如訴,很有特色,現已成為衡州花鼓戲保留腔調之一。
張廷玉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衡陽市委員會委員。(1950—1966年)衡陽市花鼓戲劇團團長。1966年因病逝世,留下《藍橋會》一張唱片。(來源:湖南地方劇種志叢書(三)衡州花鼓戲志)
J. 湖南花鼓戲的歌詞
湖南花鼓戲著名劇目有《劉海砍樵》、《打鳥》、《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