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時期人們的妝容是怎麼樣的和宋朝時期有何不同
完備背離了「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教條,雖然後人考察梅花妝一事,多要提及其記述,但若診脈真實二字,還是力不能及。觀察了好長時間。三天之後,梅花被清洗了下來,但公主額上卻留下了五個花瓣的印記。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都想效仿,於是就剪梅花貼於額頭,梅花妝的起源,到如今很難考證,在很多場合,她們還往往選擇將經過加工的小而薄的花片直接貼在臉上,成為胭脂的另外一種形式。
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綉、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2. 現在的女孩子化妝很麻煩,唐代婦女化妝順序是什麼樣的
第一步是敷鉛粉。敷鉛粉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打粉底,都是讓女子的膚色看起來比自己的膚色會白一個度,並且將臉上明顯的瑕疵進行一個遮蓋。這個和我們現在化妝一樣,都是我們的第一個步驟,我們成語中洗盡鉛華,就是把臉上的鉛粉洗掉。
接下來是貼花鈿,貼面靨,塗斜紅。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沒有的步驟,主要就是在額頭中間剪一個花樣貼上,貼兩個小紅點在酒窩上,斜紅是面頰上的裝飾。我們現在看的一些唐代的電視劇,裡面很多人物的裝扮都是這樣的。我們看著可能覺得稀奇古怪,但是在唐代,這可是走在時尚的前沿呢。
最後一步就是塗唇脂啦。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塗口紅。那個時候的口紅沒有現在這么多姿多彩,五顏六色,主要還是以朱紅色為主,口紅也是純天然製造而成的。口紅在古代就深受女孩子的喜愛,她們認為口紅可以給人增加氣色,讓人看著更加迷人。所以現在的女孩這么喜歡口紅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這也算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一個習慣嘛。
3. 從《大唐榮耀》看唐朝女性的化妝手法
最近,唐朝宮廷大戲《大唐榮耀》蓄勢而來。唐宮戲中,比劇情更搶眼的是唐朝女性絢爛大膽的妝容服飾。除了袒胸裝,唐朝女性的開放還體現在面部妝容方面。大唐的榮耀在於貞觀開元、大明宮苑,在於李白杜甫、顛張狂素,更在於人面桃花的唐朝女子。
可以說,唐朝美人的妝容簡直就是在臉上作畫,想像奇特,腦洞全開。先來預熱一下,看一幅「弈棋仕女圖」(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
大唐的榮耀在裙擺,在胭脂,更在眉間。(作者:行遠志)
作者投稿,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4. 古代女子化妝的步驟
1、敷鉛粉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唇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唇色,然後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畫出唇形。
5. 唐朝時期的女子流行的妝容是什麼樣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的驅使,所以才有了彩妝行業的發展,才有了服飾行業的潮流趨勢。顯然的,如今的大部分女子,都是擁有一定的化妝技能的,並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妙手,讓自己變得精神,變得有氣質,也遮掩臉上的一些缺點。而這,便是化妝品的妙處。
結語顯然的,唐朝美女的這番妝容,倘若放在今日的話,大概是不好看的,至少是有些許的嚇人的。
6. 古裝劇中各朝代的妝容,你喜歡哪些妝容
隨著漢服的普及,很多人在穿漢服的時候越來越隨意,也更加偏向於日常風格,也有很多人比較喜歡混搭,這樣日常穿著也毫無壓力。不過既然穿了漢服,我們對於古時候各個朝代的妝造也應該有一點最基本的了解,這樣我們在拍照的時候也能夠根據衣服的形制來選擇合適的妝容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各個朝代的妝容有多美。
明朝 ▲
十、明朝
明朝時期流行的這種間隔比較寬的眉形其實是從宋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這種眉形屬於比較奇特的一種。除此之外,吊梢眉也是也是明朝比較流行的眉形。明朝的唇妝大家一定都比較熟悉,就是我們常說的櫻桃小嘴,用口脂在嘴唇中部稍微塗一下,其他位置用粉塗白。
看了以上幾個朝代的妝造,很多人都喜歡晉代的,覺得晉代的更好看,而晚唐時期的則最丑,你最喜歡哪一種呢?
7. 唐代婦女妝容,真正的唐朝是怎樣的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
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
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唐代服飾圖案的設計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
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唐代服飾圖案,也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而改以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
唐代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8. 古代歷史上唐代女子如何化妝
唐代詩人元稹在《恨妝成》里,大致將女子化妝概括為7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化面靨、貼花鈿、描斜紅、點口脂。
9. 唐朝女人的妝容
唐代女子妝容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速發達,文化藝術繁榮昌盛,封建文化燦爛輝煌的偉大時代。唐代女子的妝容更是別出心裁。唐代女子的上妝順序是: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描斜紅—塗唇脂。
唐代女子化妝順序圖表
敷鉛粉
鉛粉古稱粉錫或鉛華,夏商時已經出現,為我國古老的化妝品,用途跟現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於面部,塗勻,可以使整個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沒有雜質,即使你臉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幫你達到掩飾的效果。
抹胭脂
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說是最常見的美容內容,一方面是因為胭脂已經有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歷史,自從漢代被張騫引入之後,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睞,另一方面,製作胭脂的工藝越來越好,到隋唐兩代的時候,胭脂已經成了女子化妝必不可少的化妝品了。
唐代女子塗抹胭脂都非常厚,史書記載,楊貴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紅色的,可見她所抹胭脂的厚度之多。但這還不算是最誇張的,王建在他的《宮詞》中曾描寫過這樣一個宮女:她在洗漱完畢之後,臉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層紅色的泥漿,「金盆水裡潑紅泥」,就是對這種現象的描述。
畫黛眉
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狀有柳葉眉、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色。描上去更加嫵媚、誘人。唐代婦女還很注重眉形的設計。當時流行的眉形有鴛鴦、小山、三峰、涵煙、倒暈等十幾種。各種眉形都是將原有眉毛拔去,而後再繪製成的。眼眉處用青色的顏料繪出各種樣式,統稱黛眉。盛唐婦女盛行闊眉,也稱桂葉眉,用黛色淡散暈染,將眉毛畫得短而闊,略成八字形。
黛 眉
貼花鈿
貼花鈿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媚子,施於眉心,形狀多樣。它並非用顏料畫出,而是將其剪成花樣貼在額間、鬢角、兩頰、嘴角。用來剪花鈿的材料,記載中有金箔、紙、魚鰓骨、茶油花餅等多種,剪成後可收藏在狀奩內。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化妝時用呵膠將它貼在眉心處。有的還在花鈿上裝飾各種縷金圖案。
「春陰撲翠鈿」、「眉間翠鈿深」、「鵝黃剪出小花鈿」等詩句都是對唐代婦女貼花鈿的描寫。唐代花鈿的顏色主要有紅、黃、綠三種,紅色是最常見的。花鈿的形狀種類繁多,有桃形、梅花形、寶相花形、月形、圓形、三角形、錐形、石榴花形、三葉形以及各式花鳥蟲魚等30多種。
花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據說唐代流行貼花鈿還是從上官婉兒開始的,武則天當政以後,上官婉兒是執掌文書的女官,每次武則天召見群臣時,上官婉兒都躲在帳後記錄。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兒偷偷地多看了幾眼,被武則天發現,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兒的額頭上。從此,上官就用花鈿貼在額頭上來遮掩疤痕。宮女們見了好看,也跟著貼,以至於花鈿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並流行開來。
花鈿
錐形花鈿、點唇
圓形花鈿、點唇
面靨
面靨可以是畫的也可以是貼的,點在雙頰酒窩處,形狀像豆、桃杏、星、彎月等,多用朱紅,也有黃色、墨色。
斜紅
斜紅是描在太陽穴部位的紅色裝飾。
點唇
在隋唐女子的妝面中,還有另外一項非常重要的步驟,那就是點唇,將唇脂一類的裝飾品塗在嘴唇之上,突出唇形。這里所提到的唇脂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口紅」,主要是由硃砂融合動物的油脂製成,色澤感很強。當時點唇的手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當時是以嬌小濃艷為主要特點,且變化多端。他們認為最好看的唇形就是像櫻桃一樣別致和鮮艷,因而女子在點唇時,往往先以鉛粉塗抹整個嘴唇,然後再以唇脂點出嘴唇,來美化自己的唇形。點唇的手法非常之多,光是晚唐三十幾年的時間,點唇的樣式就出現過十多種。還有一種頗具特色的面飾,指的是在婦女面頰上用丹青、朱紅等顏料繪出各種圖形,如月形、錢形等。有的裝是畫帖結合,多作兩顆黃豆般的園點,有的婦女喜歡用淺絳色點唇,這就是「故著胭脂輕輕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據說,我國古代甘肅祁連山盛產紅藍花,匈奴人稱祁連山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的花製成膏汁、粉類,用於化妝。
染指甲
「纖纖細手」是對女子雙手的最好評價,古代女子愛美,對手指也是非常重視的,為了顯示自己手指的修長往往將指甲留長,並進行修飾。唐代婦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記載,張枯在詩中形容:「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斜過翠雲中。」據說,古人養壁虎,喂硃砂使它變紅,將它搗碎,用紅汁點染指甲。如果將這種紅汁點在婦女的手臂上,就可以測試貞節,若是貞節之人,紅汁將會永不褪色,由於紅汁是由壁虎吞食硃砂而成,所以又被稱為「守宮砂」。在唐代,真正的染甲材料是鳳仙花。鳳仙花腐蝕性很強,花開之後,人們將其花片摘下,搗碎以後加入明礬,就可以用來染指甲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女子染甲不是像今天一樣用刷染的方法,而是用浸染。就是將指甲浸泡在染料中上色。具體來說,就是將絲綿做成指甲的形狀,放到製作好的鳳仙花汁中,讓它充分的吸收顏料,然後再用布條將染好的絲綿綁在洗凈的指甲上,過上一夜,指甲就染上了顏色。這種方法染指甲保持的時間長達幾個月。
——來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