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朝有青花瓷嗎
摘要 宋朝有宋青花,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人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
❷ 瓷器製造的巔峰時代是宋朝,為何元代的「青花瓷」更受人青睞
相當於宋代來說,元朝景德鎮的青花瓷更加的完善。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
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
(2)宋代美女青花瓷圖片擴展閱讀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
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
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
❸ 北宋青花瓷的特點
1、宋青花的胎質一般較粗,多數為灰白色胎,也有少數胎色潔白,胎質細膩。底釉有影青、白色泛黃、淡青色釉等,真正純正的白釉很少。器物燒成質量普遍不高,除杭州宋墓出土的宋青花罐較精美外,其餘均較粗糙。
2、青花發色多數都為藍黑色或藍灰色,有的甚至帶一些黑色,青花呈色不夠鮮艷。浙江宋代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經化學元素分析,使用的青花色料為含氧化錳很高的國產鈷料。其他地方發現的宋青花,從它們的呈色特點來看,應該也是包含較多雜質的國產鈷料。宋青花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釉上青花大多有暈散現象。
3、宋青花的紋飾主要有菊花、牡丹、花草紋、樹木、圓圈紋、波浪紋和文字等,紋飾簡單,僅在少數器物上有比較復雜的紋飾。紋飾題材內容單一,遠不及元明清時期的青花豐富,尚未發現有人物、動物、山水等題材的宋青花。
4、宋青花基本都是實用器物,目前發現的造型有瓶、罐、碗、盤、枕等,其中既有碗、罐類小型器物,也有高達30多厘米的瓶等大件器物。
❹ 宋代青花瓷的外觀特點,註:只要宋朝的
青花瓷創始於宋代,是從唐宋時期的釉下黑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我國優秀的文化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產物。青花瓷是中國景德鎮瓷工們的偉大發明,青花瓷是繪畫藝術與日常用具完美結合的產物,白釉青花的配合,使人感到清新明麗,莊重大方。青花瓷的文飾題材廣泛,人物花鳥、山水走獸、龍鳳圖案,……無不相宜,繪畫手法工筆寫意各有妙處,呈現出誘人的藝術魅力
❺ 中國瓷器主流品種之一的青花瓷,在哪個朝代發展到頂峰
要說到中國古代的瓷器,人們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國古代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是屬於釉下彩瓷。青花瓷的主要原料是鈷礦為原料燒製成的,然後在他的表面來繪制一彩色圖案,最後再罩上透明釉,經過高溫氧化之後,燒煉而成。
而在清朝的康熙年間,青花瓷是以優美而負盛名的,當時的青花瓷,可以說是當時清政府對外宣傳的標志,能夠看出當時的技術,是達到了怎樣一個高深的境界。
❻ 青花瓷怎麼鑒別真偽
可以從器型、紋飾和釉面方面來鑒別青花瓷器。
1、青花瓷器型:
青花瓷的器型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需求而變化的,是斷代的重要依據。有些器型通過傳承演變具有前朝遺風,例如:梅瓶、玉壺春、蒜頭瓶等宋代就流行,蒜頭壺青銅酒器從戰國時就已經出現。元代青花瓷的器型種類很多,絕大多數是生活實用器,有部分是祭供專用器,少量為裝飾器。
宋無大器,相比之下元代瓷器瓷胎厚重、型大、雄渾。但也有超出想像精製到薄如蛋殼,光照見影的小碗等。由於古代制瓷是師徒授受,代代相傳,注重器型的審美,因而比例諧調、圓潤流暢,有精、氣、神。
贗品青花瓷器型表現:整體感覺不諧調、不規矩、僵硬、缺少匠氣、甚至有些不倫不類。溜肩不圓潤、鼓腹不流線,帶蓋的器物吻合不好,間隙過大。罐上裝飾的獸頭死氣不兇猛,瓶的象耳、壺上的鳳首流都做的沒有活氣。
2、青花瓷器紋飾:
元代青花瓷的紋飾較為繁密,最多可達十層左右,龍紋的特點與歷代有明顯區別,表現霸氣、張揚、瞪眼張嘴、肌腱發達、龍爪似刀、蔑視一切。
贗品青花瓷器的紋飾表現:大多數都可以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繪,但由於是仿畫,必然拘謹,顯得生硬、呆板。動物不生動,人物不傳神,有些留白過大,花葉鬆散不緊湊,葉也不是自然的葫蘆狀,海濤紋也多數走形。
器型、紋飾同是斷代的重要依據,不同時期有當時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徵,如果現代畫匠在紋飾上有發揮創作,就與真品不相符合,暴露是贗品。古人是子孫數代傳承家藝,底蘊深厚,妙筆生花、可謂出神入化。而贗品的紋飾單純從情節、畫片意義上講只能說相象,但缺少真器的內涵,沒有底蘊。
3、青花瓷器釉面:
如果說把一件青花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膚,白細光滑的皮膚世人都喜歡。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為卵白色,積釉處呈水綠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點,有些器物表面有輕微橘皮釉和縮釉現象。
民國以前的傳世古瓷器釉面,宏觀看去都有沉穩、老舊、釉厚的有玉質感,上手柔和。微觀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稜角、凸起部分會有歷史的烙印。再珍貴的器物,只要常欣賞把玩,定會留下時間的記憶。
贗品青花瓷器的釉面表現: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品由於是新作,釉面火光還沒散去,觀感浮躁、上手不柔,更沒有真品那種穩重、老舊感。釉色有的偏白,積釉處太綠,整體釉面沒有自然使用痕跡。現代窯爐條件好,沒有過去因窯漏風,導致釉面出現縮釉的暇疵。
而仿品器表所看到的縮釉 (也稱鬃眼)是人為扎的眼,很不自然。有些贗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塊偽浸,有的釉面粘上很多類似出海的浮物仿海撈瓷。現在仿品多用電、氣燒窯,氣泡相對均勻,沒有層次感。有些仿品在口沿上人為製造老舊暴釉現象,但漏釉處,可見釉層稀薄的現代工藝。
青花瓷:
(6)宋代美女青花瓷圖片擴展閱讀: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網路-青花瓷
❼ 制瓷的巔峰在宋朝,大家都愛的「青花瓷」為何出現在元代呢
准確地說元朝是青花瓷的興起時期青花瓷器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重要品種,初興於元代的景德鎮。元代之前,青花瓷器所呈現給人們的面貌並不清晰。在中國古陶瓷界,有“唐青花”和“宋青花”之說,即根據出土的瓷片和器物,斷定中國在唐代和宋代時已經出現了青花瓷器。從不斷出土的器物來看,唐代青花瓷器是否存在尚未定論;宋代青花瓷器問題卻也玄而未決,即使目前中國古陶瓷界還在爭論不休,但有一點是十分明確的:青花瓷器的初步興起是在元代時,而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盛行並取得了較高的工藝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工藝基礎的,這就是說,在元代之前,必定存在著青花瓷器形成的工藝因素,這種因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積淀著青花瓷器達到成熟的工藝養料。然而從潛移默化到成熟之間,需要某種動力,這個動力即有工藝上的,也有人文文化上的。
較高的白瓷工藝水平,加上波斯、敘利亞地區引進的青花鈷料(此結論有待進一步探討),還有宗教的文化背景,元青花想不火都難。
❽ 宋朝瓷器市面上見多了,銅瓶你見過沒
宋朝的瓷器在當今市面上應該能隨處可見,但是論銅瓶,相信我們基本上就都沒見過,主要原因有三點——宋代的銅制器皿已經基本被代替,宋代的瓷器非常的盛行,貼器已經在宋代他廣泛傳播!
鐵器開始大量傳播
其實在中國器皿的發展過程之中是很不太一樣的,因為中國古代尤其在夏商周時期主要使用的是青銅器,而青銅器七名發展過後便是瓷器,昌盛的瓷器過後才逐漸過渡到鐵器的階段。因此在宋代以前鐵器便被開始使用,直到南宋末年的時候,天氣已經大量繁殖和使用,這也決定了在之後的元明清三代鐵器的使用量也都非常大,當然貼切的使用一直延續到當今社會!
❾ 宋代有沒有金絲青花瓷器
好像木有……
❿ 泱泱大宋朝歷經800年,怎麼會沒有青花瓷器!
其實宋代是由青花瓷出現的,只是非常稀少,僅在浙江的兩座宋代塔基和重慶巫山縣的一座宋墓中出土過,並且都是小件器物。宋青花瓶,不僅器型很大,而且花紋復雜,最為難得的是上面有「宋元佑三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