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拜的正確姿勢及圖片,圖中的標准嗎
拜佛講的是五心向上,即手心、腳心、頭頂心朝天;拜祖宗講的是五體投地,即頭腳手著地。你發的圖片如果是拜祖宗或者長輩就是對的。古代拜上司應行頓首禮。
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⑵ 古代如何行叩拜禮呢
古人盤膝而坐,臀部坐在腳後跟上時稱為坐,如果不靠在腳後跟上,則稱為跪。所謂的拜,一定是先跪下而後拜的。如果不跪則稱為揖。介紹了這個基本常識之後,我們可以開始了解古代人有哪些“拜”的禮。《周禮·春官·大祝》中記載地最為詳細,其文雲: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這九拜中,只有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和肅拜是拜的特定名稱。而吉拜和凶拜指的是吉禮和凶禮時的拜,奇拜和褒拜則指依據禮的輕重不同的拜。所以我們就來著重介紹稽首、頓首、空首、振動、肅拜這五種拜的具體行禮方式。
1, 稽首。所謂稽首,就是先拜手至於地,雙手攤在膝蓋前的地上,然後額頭拜至手前地上。稽首是拜禮中最為敬重的叩拜方式。
5, 肅拜。肅拜是婦人專用的一種叩拜禮。關於肅拜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鄭玄認為肅拜不必下跪,只需低下頭,並兩手下垂即可。而清人黃以周則認為凡是拜禮,必須要下跪。當以黃以周的說法為是。婦人在行肅拜禮時,只需略微地俯低頭即可。
⑶ 喪事中二十四拜,誰知道呀,最好能有圖解!!!
二十四拜禮也叫「大禮」。為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見父母長輩、舉行婚喪禮儀活動時所行。
二十四拜由前七後九中八拜和兩次祭酒敬香組成,前七拜中間第四拜時到貢案桌敬香,中九拜時第五拜時到貢桌敬酒,後八拜時第四或第五拜時到貢桌送紙錢。
在蘆席中間站定,彎腰一揖,挺直身子,邁步右跨至祭桌右角,先作揖,再下跪,挺直身子,再叩頭觸地,然後站起作揖,算是完成一拜之禮。
接著邁步,作揖,叩頭,作揖。三拜之後,才行到香案前,作揖下跪,上香,祭酒,叩頭,起身,作揖,右側身後退至祭桌左後角一禮,再退一步一禮,至祭桌左前角一禮,退回原位一禮。這樣循環三個回合,共磕二十四個頭,故稱「二十四拜」
(3)美女叩拜禮圖片擴展閱讀:
具體要求:
行禮者就位。拜、拜、拜。前進入香案前。叩、叩、叩、叩。平身。移至盥洗處。盥洗後。回到香案前。站。破供。
三上香(由傳遞者甲將香案上的香分三次遞給行禮者。行禮者接香供後。雙手把香豎直由下而上舉至胸口略停。在上舉到與雙眉平。稍停後。往下放至胸口略停。之後往左遞給傳遞人乙(如此共三次);跪。獻三爵。
把酒杯端平。上舉與口平(動作與三上香同);獻麵食。留箸;獻羹湯。去箸;獻銘寶。上舉與心口平(動作與前同);起立。往右後方退一步拜、拜、拜。前進一步。拜、拜、拜。再前進一步拜、拜、拜。往左跨一步至靈前。跪。叩。
復興。再往左跨一步拜、拜、拜。往後退一步拜、拜、拜。再往後退一步拜、拜、拜;往右跨一步。到就位處。拜、拜。進一步至香案前。跪、叩、叩、叩、叩。拜。至靈前。痛哀。(叩是磕頭。拜是作揖。叩拜禮主要是兩個動作。)
⑷ 古代青樓女子接客前,都要叩拜一人,她們跪拜的是誰
祖師爺-管仲
因管仲是將官妓合法化的第一人,自然稱得上是青樓的祖師爺,因此青樓女子在接客前都會去叩拜管仲,一來是為了感謝他讓自己可以養活自己,二來是為了求得管仲的保佑。
中國最早的官營妓院是春秋時齊國宰相管仲於公元前七世紀中期開設的。即《戰國策·東周策》中的「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女閭,即妓女居住的館所,也就是後世的妓院。管仲治齊國,就設有「女閭」,女閭就是公娼-不是公家准許的窯子,而是官辦的窯子。開辦目的,是增加國庫收入。《堅瓠集》續集里說:「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即花粉錢之始也。」
⑸ 跪拜的正確姿勢及圖片
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
手按地能支力時,腳跟才離地,瞬間松然跪下。
⑹ 女士正確拜佛姿勢圖解拜佛許願是先叩拜還是先許願
女士正確拜佛姿勢圖解⑺ 什麼是叩拜禮
叩拜禮了,是我國民族傳統禮儀,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三拜、九拜之儀。
道教叩拜禮有兩種形式,其中以一禮三叩最為常見,以三禮九叩最為隆重。道門中人常說的「朝上三禮」,就是指行三禮三叩禮,此禮多用於平日朝神。
關於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復「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重復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禮畢,同樣作揖而退。
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方行此禮。
關於三禮三叩的具體拜法:
(1)站在跪墊(拜墊)前,男子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女子雙腿並合一字。
(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
(3)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
(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臂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
(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准備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復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放於上腹處(道教稱「懷抱太極」)。接著,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上而下至上腹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
⑻ 叩拜的形式
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禮,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於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禮或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過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又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顯得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道教叩拜禮有兩種形式,其中以一禮三叩最為常見,以三禮九叩最為隆重。
關於三禮三叩的具體拜法:
(1)站在跪墊(拜墊)前,男子雙腳站成「八」字形,兩腳跟相距二至三寸;女子雙腿並合一字。
(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與口相齊)。
(3)左手離開右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
(4)俯伏叩首,頭磕在雙手背上(頭與脊要同時下伏,切忌臂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
(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准備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復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放於上腹處(道教稱「懷抱太極」)。接著,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上而下至上腹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
道門中人常說的「朝上三禮」,就是指行三禮三叩禮,此禮多用於平日朝神。
關於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復「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重復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禮畢,同樣作揖而退。
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方行此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