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有人的陰皋很大
大的功能好
⑵ 女子思春,男子悲秋
「女子傷春,男子悲秋」古人這話說的真有道理。
女人的最大夢想是有一個相守到老的愛人和一個溫馨美滿的家,每當春日融融,燕舞鶯歌之時,女人心中的春情便也被撩起。獨身的女子思慕戀人,分居的妻子思念遠方的丈夫,寡居的孀婦思念亡夫。難怪古詩詞中那麼多的閨怨春情都發生在春天了?「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的這首《閨怨》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了,那滿面愁容、天涯遙望、追悔莫及的少婦著實讓人憐惜;金昌緒的《春怨》可以看作是另一個代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這個少婦可真是調皮啊,自己做夢想丈夫,關人家黃鶯兒什麼事情,它叫的多好聽啊,你打它做什麼?女子傷春起來是沒有道理的。可以這么認為,傷春是女子的一種心病,「心病還須心葯醫」,能治好它的只有那個令她們朝思暮想,魂牽夢系,神魂顛倒的「心上人」。
男子的夢想可謂多矣,不過大致概括起來,無非這么四項:功成,名就,朋友遍天下,抱得美人歸。這其中無所謂輕重,只是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它們才有輕重緩急之分。比如在風華正茂,尚未成婚之時,「抱得美人歸」便成為重中之重;待到家庭穩定和睦之後,若想使得生活更加和諧美滿,日子過得更加充實快活,男人的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體現,不可無事業,此時「功成」即躍居第一位;待到中年之後,回首向來蕭瑟處,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盡皆體味,而死亡之神的腳步漸行漸近時,便總想在人間留下最後一點記憶,「名就」即攀居第一位。那麼,奇怪的是,為什麼這幾個人生階段中,「朋友遍天下」始終沒有排居第一位?因為所謂朋友不過是個人的一種幫扶和陪襯,在急難之時施以援手,同時在對方急難之時你也同樣回報,朋友不過是一種冠冕堂皇的利益之交罷了,他終究是走不進一個人的內在生命的。視朋友為生命,朋友重於一切的義勇之士大概只能在《水滸傳》之類的小說當中才能找到。也正因此,送別這個主題似乎和秋天的關聯不大,當然倘若關聯則更添悲愁。
當然,這只是一般看法,沒有必要拈出一個個活生生的男人一一驗證,較那個真幹嘛?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大多數男子到秋天總不免發出一聲悲嘆。
悲友人遠別,李白有「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老杜有「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傷戀人兩隔,晏殊有「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柳七有「多情自古生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思亡夫,李易安有「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悼亡婦,納蘭容若有「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愁家國不再,李煜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嘆老大無成,朱熹有「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抒孤獨無依,王績有「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感漂泊淪落,馬致遠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男人到了秋天,簡直沒有什麼好日子過。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經歷了大半年的耕耘和培育,倘若到了秋天居然仍兩手空空,一種無法名狀的悲涼感便油然而生。從整個人生經歷來看,倘若到了中年以後也就是人生的秋季仍心願未遂,無所成就,那麼這種悲涼感便顯得尤其深刻而沉重。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可為明證。
令人欣慰的是,總還是有希望的。李白笑道「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劉禹錫高唱「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王維給了我們「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靜,王勃給了我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絢爛。男人壓抑苦悶的心不妨看看這些美景,發發幾聲豪言壯語,既以慰己,也以勉人。
「長空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長空萬里,秋雁兩行,何必悲愁,喝酒豈不更好?
⑶ 十二生肖哪些是奸,忠,丑,美,天,地,男,女,等等
生肖動物秉性各異,古今學者一直對其選取和排列提出眾多觀點,但每種觀點又難以自圓其說。 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托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從此貓見老鼠就尋仇。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佔先機。虎和龍不服氣,被封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後面。兔子不服,要和龍賽跑,兔子跑到龍前面。狗不樂意,一氣之下咬傷兔子,被罰倒數第一。蛇、馬、羊、猴、雞之間還經過一番較量,最後豬跑來占據末席。
該傳說還解釋生肖為何無貓。其實遠古中國無貓,家貓傳入中國時生肖早已形成。 這個近似於兒童故事的傳說,遠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 清代劉獻延《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
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辟於丑,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丑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啃未時之草而苗,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申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酉者,月出之時,月本坎體,而中含太陽金雞之精,故酉屬雞。戌時方夜,而犬則司夜之物也,故戌屬犬。亥者,天地混沌之時,如百果含生意於核中,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此說從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解說地支和肖獸的配屬。持論即有先天不足,十二地支及生肖最初用來紀日、紀年,標記時辰是使用范圍擴大的結果,有些解釋顯得過於牽強。 明代葉子奇在《草木子》指出,十二種動物被安排是因為形體缺憾。
「術家以十二肖配十二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牙、牛無齒、虎無脾、免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神、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腸、豬無筋,人則無不足也。」
但明代學者朗瑛在《七類修稿》反駁:「庶物豈止十二不全者?」他提出「地支在下」,別陰陽當看足趾數目。鼠前足四爪,偶數為陰,後足五爪,奇數為陽。子時前半部為昨夜之陰,後半部為今日之陽,正好用鼠來象徵子。牛、羊、豬蹄分,雞四爪,再加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應合著偶數,屬陰,佔六地支。虎五爪,龍五爪,猴、狗也五爪,馬蹄圓而不分,均為奇數,屬陽,連同屬陽的鼠,佔六地支。
陰陽學說解釋生肖排序並非朗瑛創見,宋朝學者洪早在《暘谷漫錄》中已有類似觀點。朗瑛還將動物性情和陰陽學說相結合,把排序原因具體化:
「如子為陰極,幽潛陷晦,以鼠配之;鼠藏跡也。午為陽極,顯明剛健.以馬配之;馬快行也。丑為陰也,俯而慈愛生焉,以牛配之;牛有舐犢。未為陽也,仰而秉禮行焉,以羊配之;羊有跪乳。寅為三陽,陽勝則暴,以虎配之;虎性暴也。申為三陰,陰勝則黠,以猴配之;格性黠也。日生東而有西酉之雞.月生西而有東卯之免,此陰陽交感之義,故曰卯酉為日月之私門。今兔舐雄毛則成孕,雞合踏而無形,皆感而不交者也。故卯酉屬兔雞。辰巳陽起而動作.龍為盛,蛇次之,故龍蛇配焉。龍蛇,變化之物也。戌亥陰斂而潛寂,狗司夜,豬鎮靜,故狗豬配焉。狗豬,持守之物也。」 老鼠偷吃糧食,證明「倉鼠有餘糧」,說明這戶富足,家中鼠多象徵富裕。
清代方叡頤《夢園叢說》記載粵東一種「錢鼠」玩具,叫聲好像數錢。老鼠能發出數錢般的聲音。舊時湖北等地以此聲為吉祥之兆。浙江一帶卻認為「前半夜主得財,後半夜主散財」,而崇明一帶則認為此聲預示禍災禍。
鼠的繁殖能力極強,民間常作為生殖崇拜的象徵。子女居群的母親戲稱為「鼠胎」或「鼠肚」。清末畫家任預《十二生肖圖冊》,其中《子鼠圖》五鼠正搶食罐中瓜籽,而「籽」與「子」音同,表達多子意味。 老鼠與葫蘆、葡萄、石榴等多籽植物組成吉祥圖案,強化了繁衍後代的願望。
東北煤礦工人尊鼠為「鼠仙」,忌諱捕鼠,在井下吃飯分飯菜喂老鼠。雲南一個舊礦區還有座耗子廟。礦工感恩於老鼠對災禍的靈敏,將崇拜和禁忌代代傳承。
因為牛耕,中國人對牛感情漸深,把諸如憨厚勤勞,不求回報等優秀品質附在牛身上, 魯迅就以「俯首甘為孺子牛」言志。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諸侯之祭,牛,曰太牢。」《清史稿·禮志一》:「太牢,牛一,羊一,豕一」,牛都是最尊貴的祭祀品,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天地之用。春秋戰國的諸侯會盟,國君執牛耳割血,塗在嘴裡。
哈尼族的創世神話《奧色密色》,記載牛的各部分化作自然萬物的故事。漢族地區崇拜牛王,北魏鄖道元的《水經注·渭水注》稱牛王本為南山大樟,被人盜伐,「樹漸,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祠」。後逐漸人格化,演變為牛首人身,又訛為冉伯牛。成都就有始建康熙七年的牛王廟。
佛教信仰閻王,《五苦章句經》中記載:「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後為道教吸收,成為牛頭馬面。
水牛角、黃牛角、氂牛角等是最常見門上裝飾之一。藏族人至今在殺牛後還掛牛角於門上,牛角的多少象徵捕獵水平,甚至打扮穿衣都以牛角作為飾物。 虎是百獸之王,寅虎相配,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狀,《說文》中「寅」意為「陽氣上升,雖上有凍土,必破土而出」,與虎的兇猛剛陽之氣契合。如果說商代銅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對虎的畏懼,那在戰爭的虎烙印,則代表對征服的渴望,行軍打白虎幡旗,曉勇者為「虎將」,調兵用虎符,兵器有虎紋……
長沙南陀大塘遺址中出土的7000年前的土陶器,出現人面虎頭的「長獠牙人面紋」;6500年前的濮陽西水坡原始墓葬也有蚌殼堆塑的虎形象,與龍相對,虎居左為尊。 中國文化向來龍虎並稱,《周易.乾卦》以龍虎比喻乾坤、天地,龍飛在天、虎行於地。龍虎星象視為守護星神,《史記》載劉邦」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虎在中國民間傳說以白虎神和西王母最出名。二十八星宿中,東西南北四方星群組成四象,後又與五行配五色學說結合,形成「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道教將四象納為守護神,白虎成為「白虎神」。《山海經》中西王母的形象:居於玉山,「人面虎身……豹尾虎齒而善嘯,篷發戴勝」,職務是刑神,掌管疾病和生死。其他虎神還有水神天吳、刑神蓐收,財神趙公明的坐騎也是黑虎。 嫦娥奔月傳說源於《淮南子.覽冥訓》,嫦娥在月中有玉兔相伴。兔是月的象徵。《春秋運斗樞》說:「行失瑤光,則月出兔」。《樂府詩集》有「白兔常跪搗葯蝦蟆九」的詩句,晉朝傅玄在《擬天問》中吟:「月中何有?白免搗葯。」
古人認為月中有兔的原因,有說月面陰影像兔,又說月亮和兔屬陰,還有說兔鼻有豁與月的圓缺相感。 聞一多考證,以兔為月之精始於漢,先秦為蟾蜍,其後轉為蟾、兔。 山東嘉祥漢畫像石,有玉兔和蟾蜍一起搗葯,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也有蟾兔與月亮描繪。到晉代兔已單獨代表月亮。
北方有「蛇盤兔,必定富」的婚配俗信。民間剪紙《蛇盤兔》,圖中蛇首兔頭相對,蛇軀環繞兔身。「蛇盤兔」有時也應用於喪俗。明代葉盛《水東日記》載,當時在居庸關以北,人們都在爭搶蛇盤兔的墓地。 龍的來歷說法頗多,以聞一多推斷,蛇為圖騰的氏族先後兼並許多別的圖騰氏族,形成「以大蛇為主體,兼有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混合而成的龍圖騰」。
上古神話的龍並非神聖不可侵犯,女媧煉石補天,「殺黑龍以濟冀州」。龍在漢朝後成為皇權象徵。皇帝穿龍袍、坐龍椅、乘龍船、坐龍輦,皇帝死去叫龍馭賓天。清朝龍袍以九條金龍合「九五之尊」,北京故宮的龍圖案數不勝數。百姓使用龍紋就會慘遭不測。
龍是行雲布雨之神。《淮南子.說林訓》稱,「旱則修土龍」,《論衡·亂龍篇》說,「夫土虎不能致風,土龍安能致雨」。宋代以來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龍王廟,每逢水旱災害,人們都要向龍王獻牲,讓它控制雨水,祈禱風調雨順。 也有說龍不能自行決定降雨,《西遊記》中涇河龍王因違反玉帝降雨旨意而被斬首。
龍象徵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孔子稱贊老子」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諸葛亮稱為「卧龍先生」,蔡邕常醉卧街頭而人稱「醉龍」,家長望子成龍……
龍鳳呈祥圖案在唐代後廣為流傳,不但象徵帝後權威,也象徵夫妻的美滿結合,還可象徵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 蛇多以負面形象出現。「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蛇的貪婪;《農夫和蛇》寫出蛇的狡猾和冷血;狠毒之人被形容為「蛇蠍心腸」。
蛇多為巫術鬼怪的形象。《山海經》 的巴蛇「食象,三歲而出骨」,柴桑飛蛇。《續博物志》的鉤蛇「中木則折,中人則害」;《格致鏡原》中人蛇「人立而行,遇人輒嘻笑,笑已即轉噬「;《酉陽雜俎》載孫叔敖斬雙頭蛇;清人陳鼎在《蛇譜》載喚人蛇,應者「雖去隔數十里蛇必至「;梁紹壬的量人蛇;《神異經》中的率然蛇……
中國古代神話的女媧和伏羲均為人首蛇身,《魯靈光殿賦》描「伏羨鱗身,女媧蛇身」,《帝皇世紀》《路史》《拾遺記》《史記.補三皇五帝》也有記載。河南南陽軍帳營東漢早期墓畫像石,伏蔑執矩,女媧執規,上身著衣,下露蛇尾,相對而立。新疆的唐代古墓中的伏羲女媧交合像,他們腰身以下是交合的蛇軀。
作為六畜之首,馬除用作交通運輸,還是強大的軍事裝備。戰國以「萬乘之國」,「千乘之國」等馬拉戰車的數量來形容國力強弱。
歷代君王將帥以擁有駿馬為榮。周穆王擁八駿。漢武帝為取得大宛汗血寶馬兩次遠征大宛。唐太宗鍾愛「六駿」, 颯露紫、拳毛騧、青騅、什伐赤、特勒驃、白蹄烏,刻在昭陵以表彰戰功。還有秦始皇的「追風」、「白兔」,項羽的「烏騅馬」,劉備的「的盧」,關羽的赤兔,等等。
千里馬難得,相馬成為重要職業,相傳著名的相馬專家有秦穆公的臣子伯樂(孫陽)和方九堙,趙簡子的臣子郵無恤等。世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們常用千里馬比喻人才。
北方游牧民族特別祟馬。保安族流傳神話「雪白馬神」;達斡爾族稱神馬為「溫古」,該神馬不準女人騎;滿族也有供奉神馬的習俗。 《山海經》記述天馬,「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 古人視羊為「德畜」,善群、好仁、死義、知禮。善群,羊喜歡聚群。好仁指羊善良,有角但不好鬥。死義指羊被宰殺時安靜,視死如歸,故有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知禮指羊知恩,羊羔跪乳象徵孝道。
《說文解字》曰:「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大為美」。文字學家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釋》對「美」解釋為「疑象人飾羊首之形」。無論哪種解釋,羊作為美的象徵毋庸置疑。
《周易▪泰卦》以十—月為復卦,一陽生於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於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冬之春來,陰消陽長。在歲首用「三陽開泰」寓示吉祥平安,民間改作「三羊開泰」,以年畫剪紙等描繪三隻大羊祈禱國泰民安。
上古神話中名叫「獬豸」的獨角神羊,是司法審判之神皋陶的助手。王充《論衡·是應》:「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又《雜五行書》:「縣(懸)羊頭門上,除盜賊」。 獬豸還是明孝陵神道六種墓前瑞獸之一。 「猴為人祖」的傳說頗多。《山海經》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可見誇父(即舉父)形象實乃猴子。成都地區神話認為盤古開天地,猴群中的伏羲女媧繁衍出人類。古吐蕃在《西藏王統記》中載其先祖系猻猴所變。羌族神話《木姐珠和冉必娃》,冉必娃用火燒掉全身猴毛成了美男子。
《西遊記》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是猴形象的光輝代表。孫悟空的原型,有說取自印度神猴哈奴曼;也認為是神話形象無支祁。宋代《太平廣記》描繪無支祁,」善應對語言……形若猿猴……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蹲疾奔「,與孫悟空的武藝本領相似。 孫悟空被封為弼馬溫,源於古人認為猴子能」避馬瘟「,在馬廄里養猴能及時發現病馬擴散,陝西渭南很多拴馬石樁上也雕石猴。
猴與」侯「同音,猴子騎馬寓意馬上封侯;猴向楓樹上掛印寓意封侯掛印;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子背上寓意輩輩封侯。 猴愛吃桃,桃子象徵長壽,民間剪紙也常見「猴桃瑞壽」圖案,取長壽之意。 《韓詩外傳》概括雞的「五德」,「頭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見敵敢幹,勇也;見食相呼,義也;守夜不失時,信也」。故雞有德禽的雅號。
玉兔與月亮,金烏與太陽常相提並論。《淮南子· 精神》說「日中有蹬烏」,即三足烏:日烏、金烏、金鴉。明代楊慎的《藝林伐山》說「日中有金雞」,日與月,太陽屬東方酉雞卻位於西;月亮屬西方卯兔卻居於東,原因是「日月陰陽互藏其宅也」。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吟「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古代計時簡陋,雄雞司晨成日出而作的號令。《詩經》中,「女曰雞鳴,士曰昧旦「,還有以」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催促國君上朝。孟嘗君被困函谷關,門客學雞鳴騙開關門。東晉祖逖「中夜聞荒雞鳴,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庭中」,發憤報國。
鳳凰是雉雞美化神化而來。《山海經》記述「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桂海禽志》載「烏鳳」,「頸毛類雄雞」。俗語常把雞和鳳凰聯系一起,如「鳳凰落架不如雞」。
《漢書》載,帝高辛氏有狗名盤瓠,取犬戎吳將軍首級被賜以少女,「隨盤瓠升南山產子,男女十二,後繁盛也「。《搜神記》擴充說盤瓠是皇後耳朵跳出的金蟲變成。西南的苗、畲、瑤、黎、侗、壯、佤等民族,也傳說盤瓠是族群始祖。少數民族還有狗取谷種的傳說,哈尼族認為,天神女兒把五穀帶到人間,被貶成狗。
古人認為日月食是天狗所吞。寧波有諺「天狗吃月亮,地下放炮仗」,懷化人說「天狗吃月,臉盆子敲缺」,試圖以聲響嚇退天狗。天狗還導致婦女不育。婦女供奉「送子張仙」,他手執彈弓仰天瞄準,據說是射殺天狗。
狗是司風之神。甲骨文載「於帝史風二犬」;《山海經》有黑白犬祭祀風神。古人認為狗能止風,《風俗通義》載,「戌之神為風伯,故以丙戌日祭於西北」。狗還能揚風,《墨子》載 「燒黑狗皮揚灰風即起」。
狗的忠誠,傳說和現實比比皆是。《述異記》載,魏晉陸機的「黃耳」,為主人送信,勞累而亡。《搜神記》中的黑龍犬,在火中用水沾濕醉酒的主人使其倖存。 豬有「烏金」之名,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豬是財富標志,臨夏大何庄的墓葬有三十六塊豬骨陪葬。豕是士庶以下平民的祭品,以豕為之,陳豕於室,合家而祀,即「家」字。
畜牧戶供奉豕神、欄神。豕神本職廁神,南方農村廁所和豬圈多合二為一,故廁神多兼職圈神。廁神即紫姑神,或死於廁的西漢戚夫人。豬欄神是姜太公,封神時姜太公把為自己預留的東岳神讓給黃飛虎,自己當豬欄神。浙西一帶常在豬欄張貼黃紙,「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豬的肥頭大耳是福氣象徵。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說文》雲「聃,耳曼也」,段王裁注「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樂府《長歌》:「仙人騎自窟,發短耳何長。」《三國演義》中劉備「兩耳垂肩,雙手過膝」。
俗信豬能預兆雨水。《詩·小雅》載「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投荒雜錄》中說雷公「豕首鱗身「。《西遊記》的豬八戒「原是天蓬水神」,「敕封元帥管天河,總督水兵稱憲節」,天蓬本是道教紫微北極大帝的四將之一,充分體現豬崇拜和雲雨之神的關系。
⑷ 什麼是陰皋
陰阜位於恥骨聯合前面,皮下有豐富的脂肪組織,青春期開始生長陰毛。即穿泳褲的時候兩腿間的三角部位…
⑸ 古代十大美女的資料和圖片。還有故事
十大美女,包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沉魚的西施、閉月的貂蟬、落雁的王昭君、羞花的楊貴妃。另外六位分別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馮小憐、一代妖姬蘇妲己、命運凄慘的趙飛燕、與西施比美的鄭旦、千金一笑的褒姒、因《洛神賦》被傳為「洛神」的甄氏(甄宓)。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被滅後,越王勾踐班師回歸,攜西施以歸。越王勾踐的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於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用?」後人不知其事,訛傳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遂有「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之句。又有言范蠡恐越王復迷其色,乃以計沉於江中,此是錯誤的說法。
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流傳開來。中國歷史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因此她排第一毫無疑問。
貂蟬
貂蟬,在關漢卿的劇本里記載此女名為任紅昌,山西並州(今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而貂蟬也跟隨了呂布。呂布死後貂蟬不知所蹤,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只有兩個人物沒有記載去向,其中就有貂蟬。而根據我對三國的研究,我認為貂蟬最終是跟隨了曹操,而關羽之所以後來又反叛曹操投奔劉備,就和貂蟬有關。
相傳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歷史上有很多關於貂蟬的傳說,而我看過的就不下十餘種版本,其中更是有傳說曹操、諸葛亮和關羽等人都被其吸引,可見其美。位居第二,實至名歸。
王昭君
王嬙,號昭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紅顏薄命,昭君年僅33歲就香消玉損,離開人世。
昭君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以其美貌與貢獻,探花一位非她莫屬。
楊貴妃
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省華陰市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當年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因此也就有了羞花的典故。歷史記載楊貴妃體態豐腴,很多人理解成胖。可是一個胖女人怎能成為帝王崇愛?我猜想因為當初沒有一個詞,所以文人不知如何描寫,那個詞就是「性感」。能與前三位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人,說明她有足夠的資本,排名第四沒有問題。
馮小憐
馮小憐可說是北齊王妃中最著名的女性了,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人兒,名字緊緊跟在古代四大美女之後。馮小憐是時代北齊後主高緯的淑妃,原是皇後穆黃花身邊的侍女,是後來才躍上枝頭作鳳凰,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她的嬌媚與荒唐,使北齊帝國遭到覆亡的命運。
據《北史》記載:馮小憐「慧黠,能彈琴,工歌舞」。是一位聰明、漂亮,又有才情的女子。
據有的野史筆記記載,馮小憐是一個天生的尤物,肌膚吹彈可破,吐氣如蘭。玉體達到了最佳的黃金分割比例,曲線玲瓏,凹凸有致,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在冬天軟如一團棉花,暖似一團烈火,懷抱就是叫人慾死欲仙的溫柔鄉;而夏天則潤滑如玉,涼若冰塊。內挾淫技,宛若處子。與之交接承歡,無不曲盡其妙。使高緯這個久歷風月的人,也感到了一種新鮮無比的奇趣與快樂。
蘇妲己
妲己,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人稱:一代妖姬。傳說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
根據《史記》的記載,妲己是有蘇氏諸侯之女,乃一個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國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紂王徵伐蘇部落時被好酒貪色的紂王擄入宮中,尊為貴妃,極盡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紂王為博她歡顏而創,並為了討好她發明炮烙之刑。後被周武王所殺。
趙飛燕
趙飛燕,原名宜主,江都人(今揚州),趙臨的女兒,漢成帝劉驁的皇後,能歌善舞,體態纖美,輕盈如燕,相傳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稱「飛燕」。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後立為皇後。平帝即位後,被廢為庶人,自殺而亡。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應玄完全之詔創制「清平調三章」歌頌楊貴妃的艷美時,其中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之絕句。可見她的美,在李白心中,佔有絕對的席位。在中國,她與晉代綠珠、唐代楊貴妃並稱為「古代中國三大傑出女舞蹈家」。
鄭旦
鄭旦是歷史上一位與西施齊名且同樣具有愛國情懷的剛烈女子。鄭旦好劍,性格剛烈。但多年來,西施是廣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鄭旦呢,倒是默默無聞,不為人知。
據說鄭旦和西施隔江相住,平時很少見面。鄭旦平時聽老人們講西施長得如何如何美,心裡就暗自琢磨:自己已經長得很美了,這西施如此受人誇獎,說不定長得比自己還美,何不抽空去看看她,比比看到底誰美。之後鄭旦和西施比美的結果人們無從知道,只是傳說中,那天,姐妹兩個手拉手來到村外的四眼井前,坐在井台上一邊說話,一邊照影。只見水中兩對明眸,4隻鳳眼,含笑顧盼,相映生輝,把黑洞洞的井底都照亮。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鄭旦的美貌與西施不相上下。
褒姒
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收養,在褒國(今陝西省漢中西北)長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後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後,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嘆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原來褒姒因為過不慣宮中生活,加之養父被太子宜臼所殺,心中憂恨,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艷麗迷人,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同褒後並駕游驪山,燃起烽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現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見一隊隊兵馬,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而笑,幽王大喜,終回此失信於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知,」(《史記·周本紀》)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西周遂亡。
《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甄氏
甄宓,中山無極人,漢太保甄邯的後人,父親官至上蔡令。三歲時失去父親,九歲能文識禮,看懂過去的成敗得失。建安年,袁紹為次子袁熙取她為妻。後來曹操與袁紹宣戰,袁熙被外調出去守幽州,甄氏獨自留在冀州。袁紹兵敗,曹軍將冀州踏平,曹丕趁亂取她為妻,很是寵愛,之後她為丕生下魏明帝及東鄉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稱帝,封她為文昭皇後。漢亡之後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寵郭後、陰貴人,甄宓從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內使賜死她,葬於鄴。曹植為了紀念她,寫了千古留芳的《洛神賦》。甄皇後不僅賢德,而且文才出眾,留有《甄皇後詩選》,其中的《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她創造發明的「擰旋式」發型很美麗。據載:她初入魏宮,宮中有一綠蛇,她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她仿效而梳成發型,每天皆同蛇形變化而梳發不同,取名為「靈蛇髻」。
曹植《洛神賦》中認為甄宓就是水中洛神,以曹子建的智慧能如此贊賞,可見其美艷程度必然要進前十。
⑹ 大家有沒有比較好的日韓電影值得推薦
《陰曹使者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TV版畫質增強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pXYOHCw1qPnqeoayOuMiWQ
此資源在網路網盤TV版獨享AI增強畫質,電視應用市場下載網路網盤TV版即可
導演:金周煥
編劇:金周煥
主演:朴敘俊/安聖基/禹棹煥/朴智炫/鄭志薰/更多...
類型:動作/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韓國
語言:韓語
上映日期:2019-07-31(韓國)
片長:129分鍾
又名:驅魔使者(港/台) / 使者 / The Divine Fury
陰曹使者的劇情簡介· · · · · ·
《陰曹使者》講述死神來到陽間發生的故事,同時是一部帶有超自然元素的驚悚動作片。失去父親的格鬥選手勇厚(朴敘俊 飾)在遇到祭司安神父(安勝基 飾)後,與擾亂世界的邪惡死神展開了決斗。
⑺ 中國古代十大美人是哪十位以及她們的簡介
1、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流傳開來。中國歷史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因此她排第一毫無疑問。
2、貂禪
貂蟬,在關漢卿的劇本里記載此女名為任紅昌,山西並州(今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而貂禪也跟隨了呂布。呂布死後貂禪不知所蹤,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只有兩個人物沒有記載去向,其中就有貂禪。而根據我對三國的研究,我認為貂禪最終是跟隨了曹操,而關羽之所以後來又反叛曹操投奔劉備,就和貂禪有關。
相傳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歷史上有很多關於貂禪的傳說,而我看過的就不下十餘種版本,其中更是有傳說曹操、諸葛亮和關羽等人都被其吸引,可見其美。位居第二,實至名歸。
3、王昭君
王嬙,號昭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紅顏薄命,昭君年僅33歲就香消玉損,離開人世。
昭君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以其美貌與貢獻,探花一位非她莫屬。
4、楊貴妃
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當年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因此也就有了羞花的典故。歷史記載楊貴妃體態豐腴,很多人理解成胖。可是一個胖女人怎能成為帝王崇愛?我猜想因為當初沒有一個詞,所以文人不知如何描寫,那個詞就是「性感」。能與前三位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人,說明她有足夠的資本,排名第四沒有問題。
5、陳圓圓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家境貧寒,流落蘇州為妓。後被明將吳三桂收為妾。李自成軍攻克北京,曾被俘。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又歸三桂,隨至雲南。「三藩」亂平,自縊死。一說曾出家為尼,名寂靜,字玉庵,死在雲南。
前四名是的人選是沒有爭議的,只不過是順序是按我自己的想法排的,可第五名就困難了。想來想去,仔細衡量一翻,能做到讓國家重臣沖冠一怒為紅顏,導致改朝換代的,恐怕只有她一人了。
6、虞姬
虞姬,名虞。秦末虞地(江蘇吳縣)人,有美色,善劍舞。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於吳中起義。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項羽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縣東南有虞姬墳。宋詞詞牌《虞美人》就得名於虞姬。
盡管楚漢相爭項羽慘敗,但兩千年來他一直被奉為英雄,而有情有義的虞姬也成為了無數少年的夢中美人。誰為少年等在窗前,誰為英雄走到江邊,枉費了因緣,如何思念?就讓英雄唱空悲切,就讓君子嘆斷橋前,試問有此重情重義的佳人相伴,縱情江山誰又在乎輸贏?!
7、趙飛燕
趙飛燕,原名宜主,長安人,趙臨的女兒,漢成帝劉鰲的皇後,能歌善舞,體態纖美,輕盈如燕,相傳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稱「飛燕」。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後立為皇後。平帝即位後,被廢為庶人,自殺而亡。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應玄完全之詔創制「清平調三章」歌頌楊貴妃的艷美時,其中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之絕句。可見她的美,在李白心中,佔有絕對的席位。在中國,她與晉代綠珠、唐代楊貴妃並稱為「古代中國三大傑出女舞蹈家」。
我認為,即使以今天世人對美貌和身材的理解,趙飛燕也絕對是個難得的美女。可惜前六位的名氣太大了,也就只能委屈我們的小飛燕了。
8、武則天
武則天,名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唐高宗李治皇後,後改國號武周,定都洛陽。690—705年在位。武則天,性巧慧,多權術,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人物。她是唐朝開國功勛武士彟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游抒情詩篇。其美貌讓世人絢目,但其才華也同時是各美女中無人能比的,可以說是才貌雙全的佳人。
9、蕭皇後
蕭皇後,後梁國都江陵人,後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隋煬帝楊廣的皇後,性婉順,好學能文,此女天生麗質,嬌媚迷人。蕭皇後天生就是一個人間尤物,她出生時,當時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綱曾為她的相貌而驚奇不已,仔細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後得出了八個字的結論——「母儀天下,命帶桃花。」 蕭皇後以後的人生經歷似乎恰好印證了這八個字。她自十三歲作了晉王妃後,便開始不斷地被迫更換身份,歷經了隋場帝的皇後、宇文化及的淑妃、竇建德的寵妾、兩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後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昭容。千般滄桑、萬種風流,全溶進了她幾十歲的生命歷程,使她成為一個命運奇特的女人,這也就是她命中註定的「桃花劫」吧。
10、甄宓
甄宓,中山無極人,漢太保甄邯的後人,父親官至上蔡令。三歲時失去父親,九歲能文識禮,看懂過去的成敗得失。建安年,袁紹為次子袁熙取她為妻。後來曹操與袁紹宣戰,袁熙被外調出去守幽州,甄氏獨自留在冀州。袁紹兵敗,曹軍將冀州踏平,曹丕趁亂取她為妻,很是寵愛,之後她為丕生下魏明帝及東鄉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稱帝,封她為文昭皇後。漢亡之後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寵郭後、陰貴人,甄宓從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內使賜死她,葬於鄴。曹植為了紀念她,寫了千古留芳的《洛神賦》。甄皇後不僅賢德,而且文才出眾,留有《甄皇後詩選》,其中的《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她創造發明的「擰旋式」發型很美麗。據載:她初入魏宮,宮中有一綠蛇,她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她仿效而梳成發型,每天皆同蛇形變化而梳發不同,取名為「靈蛇髻」。
曹值《洛神賦》中認為甄宓就是水中洛神,以曹子健的智慧能如此贊賞,可見其美艷程度必然要進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