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朝婦女蛾眉是什麼樣子
蛾翅眉:眉形極其短闊,末端上揚。蛾眉就是看著像飛蛾的翅膀一樣。
這是開元年間及天寶初最流行的一種闊眉。安史之亂打破了一片太平盛世,擊垮了唐人的自信與豪邁,人們的審美心態亦發生極大的扭曲。細長的眉形取代了闊眉,成為流行的時尚眉形。
唐代還有其他的眉形
柳眉:顧名思義,有兩個尖眉,是柳葉型的。被全社會所接受,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孕育出了唐代新時代的特點,女性喜歡描繪自己的眉毛。
寬眉:是眉妝的總稱,比自然眉毛濃重。唐代國力漸盛,國富民強。唐代婦女不再以病為美,追求健康富足。像唐代的眉妝也開始變寬,這是時代的反映。
社會風氣越來越流行,眉妝其實是他們活動和心靈從封閉到開放的寫照。胡風受胡人粗獷豪邁的人格影響,其審美標准也為美而寬泛。
(1)唐代美女畫眉圖片擴展閱讀:
畫眉起源於漢,盛行於唐
在古代,畫眉又稱之為描眉,因是以黛為之,故又稱黛眉。畫眉,是古代女子妝面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杜甫的《虢國夫人》中雲:「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涴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描述了中虢國夫人天生麗質,入宮面上時竟不施脂粉,卻仍要飾娥媚,可見畫眉在古代女子妝容中的重要地位。
在漢時,畫眉之風已在宮廷流行,經魏、晉、南北朝幾代的發展後,盛行於唐朝。自唐以後,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畫眉都廣泛應用於女子的妝容中。
唐代女子化妝步驟:
唐代女子化妝有以下七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塗額黃、畫眉、點口脂、畫面靨、貼花鈿。
B. 唐朝女人的妝容
唐代女子妝容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速發達,文化藝術繁榮昌盛,封建文化燦爛輝煌的偉大時代。唐代女子的妝容更是別出心裁。唐代女子的上妝順序是: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描斜紅—塗唇脂。
唐代女子化妝順序圖表
敷鉛粉
鉛粉古稱粉錫或鉛華,夏商時已經出現,為我國古老的化妝品,用途跟現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於面部,塗勻,可以使整個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沒有雜質,即使你臉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幫你達到掩飾的效果。
抹胭脂
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說是最常見的美容內容,一方面是因為胭脂已經有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歷史,自從漢代被張騫引入之後,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睞,另一方面,製作胭脂的工藝越來越好,到隋唐兩代的時候,胭脂已經成了女子化妝必不可少的化妝品了。
唐代女子塗抹胭脂都非常厚,史書記載,楊貴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紅色的,可見她所抹胭脂的厚度之多。但這還不算是最誇張的,王建在他的《宮詞》中曾描寫過這樣一個宮女:她在洗漱完畢之後,臉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層紅色的泥漿,「金盆水裡潑紅泥」,就是對這種現象的描述。
畫黛眉
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狀有柳葉眉、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色。描上去更加嫵媚、誘人。唐代婦女還很注重眉形的設計。當時流行的眉形有鴛鴦、小山、三峰、涵煙、倒暈等十幾種。各種眉形都是將原有眉毛拔去,而後再繪製成的。眼眉處用青色的顏料繪出各種樣式,統稱黛眉。盛唐婦女盛行闊眉,也稱桂葉眉,用黛色淡散暈染,將眉毛畫得短而闊,略成八字形。
黛 眉
貼花鈿
貼花鈿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媚子,施於眉心,形狀多樣。它並非用顏料畫出,而是將其剪成花樣貼在額間、鬢角、兩頰、嘴角。用來剪花鈿的材料,記載中有金箔、紙、魚鰓骨、茶油花餅等多種,剪成後可收藏在狀奩內。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化妝時用呵膠將它貼在眉心處。有的還在花鈿上裝飾各種縷金圖案。
「春陰撲翠鈿」、「眉間翠鈿深」、「鵝黃剪出小花鈿」等詩句都是對唐代婦女貼花鈿的描寫。唐代花鈿的顏色主要有紅、黃、綠三種,紅色是最常見的。花鈿的形狀種類繁多,有桃形、梅花形、寶相花形、月形、圓形、三角形、錐形、石榴花形、三葉形以及各式花鳥蟲魚等30多種。
花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據說唐代流行貼花鈿還是從上官婉兒開始的,武則天當政以後,上官婉兒是執掌文書的女官,每次武則天召見群臣時,上官婉兒都躲在帳後記錄。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兒偷偷地多看了幾眼,被武則天發現,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兒的額頭上。從此,上官就用花鈿貼在額頭上來遮掩疤痕。宮女們見了好看,也跟著貼,以至於花鈿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並流行開來。
花鈿
錐形花鈿、點唇
圓形花鈿、點唇
面靨
面靨可以是畫的也可以是貼的,點在雙頰酒窩處,形狀像豆、桃杏、星、彎月等,多用朱紅,也有黃色、墨色。
斜紅
斜紅是描在太陽穴部位的紅色裝飾。
點唇
在隋唐女子的妝面中,還有另外一項非常重要的步驟,那就是點唇,將唇脂一類的裝飾品塗在嘴唇之上,突出唇形。這里所提到的唇脂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口紅」,主要是由硃砂融合動物的油脂製成,色澤感很強。當時點唇的手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當時是以嬌小濃艷為主要特點,且變化多端。他們認為最好看的唇形就是像櫻桃一樣別致和鮮艷,因而女子在點唇時,往往先以鉛粉塗抹整個嘴唇,然後再以唇脂點出嘴唇,來美化自己的唇形。點唇的手法非常之多,光是晚唐三十幾年的時間,點唇的樣式就出現過十多種。還有一種頗具特色的面飾,指的是在婦女面頰上用丹青、朱紅等顏料繪出各種圖形,如月形、錢形等。有的裝是畫帖結合,多作兩顆黃豆般的園點,有的婦女喜歡用淺絳色點唇,這就是「故著胭脂輕輕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據說,我國古代甘肅祁連山盛產紅藍花,匈奴人稱祁連山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的花製成膏汁、粉類,用於化妝。
染指甲
「纖纖細手」是對女子雙手的最好評價,古代女子愛美,對手指也是非常重視的,為了顯示自己手指的修長往往將指甲留長,並進行修飾。唐代婦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記載,張枯在詩中形容:「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斜過翠雲中。」據說,古人養壁虎,喂硃砂使它變紅,將它搗碎,用紅汁點染指甲。如果將這種紅汁點在婦女的手臂上,就可以測試貞節,若是貞節之人,紅汁將會永不褪色,由於紅汁是由壁虎吞食硃砂而成,所以又被稱為「守宮砂」。在唐代,真正的染甲材料是鳳仙花。鳳仙花腐蝕性很強,花開之後,人們將其花片摘下,搗碎以後加入明礬,就可以用來染指甲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女子染甲不是像今天一樣用刷染的方法,而是用浸染。就是將指甲浸泡在染料中上色。具體來說,就是將絲綿做成指甲的形狀,放到製作好的鳳仙花汁中,讓它充分的吸收顏料,然後再用布條將染好的絲綿綁在洗凈的指甲上,過上一夜,指甲就染上了顏色。這種方法染指甲保持的時間長達幾個月。
——來自於網路
C. 唐朝的美女是怎麼化妝的
在唐代若女人只不施胭脂只是敷粉畫眉,那麼她基本上就相當於素顏,也就是所謂到底白妝。與白妝相對的就是紅妝了。紅妝非常的復雜,有酒暈妝、飛霞妝、桃花妝等。在唐代女人化妝的步驟也是非常的復雜的,首先就是敷鉛粉,就是抹胭脂;其次就是畫黛眉;最後就是描斜紅,所謂描斜紅就是在臉頰上畫兩道新月形或其他形妝飾。
唐朝的美女在化妝的時候,講究高調,越高調越好!
D. 唐代婦女妝容,真正的唐朝是怎樣的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
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
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唐代服飾圖案的設計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
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唐代服飾圖案,也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而改以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
唐代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E. 古代美女畫眉時有哪些眉形可選
雲紋眉、蝶翅眉、柳葉眉、蝠形眉、螳螂眉、鴛鴦眉、花眉、直眉、環眉、刁眉、方眉、尖眉、點眉、鴨蛋眉、棒槌眉、葫蘆眉、火焰眉、壽字眉等。唐明皇令畫工畫的十眉圖名稱為:鴛鴦眉、遠山眉、五嶽眉、三峰眉、垂珠眉、卻月眉、分捎眉、涵煙眉、拂雲眉、倒暈眉等。
F. 唐代婦女畫眉樣式的演變
至唐,長蛾眉仍流行,但比之前朝,已寬闊起來,多畫作柳葉狀,「芙蓉如面柳如眉」「柳眉梅額倩妝新」。在貞觀年間閻立本的《步輦圖》、天寶年間張萱所畫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以及五代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都有比較清晰的描繪。比柳眉略寬且彎曲的是卻月眉,兩頭尖銳,形狀如新月,敦煌壁畫中,常可見到。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柳葉長眉
闊眉是唐代婦女採用的較多的一種形式。初唐時,眉闊且長,濃重醒目,眉心分開或眉頭緊連,眉梢上翹或下垂,變幻無窮。盛唐後,女人的闊眉開始變短,到中晚唐時期更加明顯。《簪花仕女圖》中的桂葉眉,就是當時短闊之眉。盛行一時,並深深影響周圍國家,日本藝妓的眉妝,就是唐時短闊眉的一種。唐憲宗時,西漢的八字眉又開始流行,只是比漢代更寬而且彎曲,收到普遍歡迎,它和椎髻、烏唇合稱「元和時世妝」。白居易在《時世妝》中寫道: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磕作八字低。愁容悲戚的妝容,令很多愛過詩人都認為是亡國的預兆。這樣詭異的妝容,也是受胡風影響,現代人以為前衛,卻不知我們的先輩美人們早流行過了。
G. 唐代女子的化妝形式和化妝方法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隋唐歷史的教師侯振兵告訴記者,唐代女子盛行畫眉。初唐時期,流行寬而闊的蛾眉;到了唐玄宗時期,則流行細長的眉毛,稱為「細眉」或「柳眉」,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而倒八字形的短眉是在中晚唐時期才出現。
據史料記載,在唐玄宗時期,女子的眉毛可謂「多姿多彩」,如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等。
由此可見,范冰冰版武則天的眉毛並沒有凸顯初唐時期寬而闊的特點,而劉嘉玲版武則天的倒八字短眉則有些「穿越」了。
唐代女子化妝「七步走」
侯振兵介紹,唐代女子化妝有以下七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塗額黃、畫眉、點口脂、畫面靨、貼花鈿。「范冰冰飾演的武媚娘額頭上的花飾和兩頰上的紅點,就是花鈿和面靨。」
面靨,也稱「妝靨」,是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通常用胭脂點染。侯振兵告訴記者,最初的面靨,形狀像黃豆般的兩顆圓點,如同臉上長的痣。盛唐以後,面靨的式樣更加豐富:有的形如錢幣,有的狀如杏桃。
花鈿的顏色包括紅、綠、黃,其中紅色最多。侯振兵說,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魚鱗片、魚鰓骨、雲母片等。形狀包括梅花狀、菱形、月牙形等,剪成後的花鈿用魚鰾膠等粘貼。
重慶國際注冊彩妝師左書僑表示,范冰冰版武則天的面妝借鑒了部分歷史資料,但與現代人的審美更貼近。「比如唇色,唐代女子的唇脂以紅色為主,不會出現劇中的橘色。而且那時流行櫻桃小口,口脂只點唇中間。」
發髻越高身份越尊貴
除了面飾,頭飾也是唐代女子妝容的重要部分。侯振兵告訴記者,唐代女子的發式分為髻、鬟、鬢三種。
其中,髻一般用於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時,發髻一般都纏得比較緊,立在頭頂上。唐玄宗以後,發髻的高度成了婦女身份的象徵。發髻盤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貴。詩人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發型。左書僑說:「《武媚娘傳奇》中,媚娘初進宮時梳的就是鬟。」侯振兵介紹,鬟分為雙鬟、三鬟、掃鬧鬟等。
「鬢,有點像男子的鬢角。唐代女子的鬢,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後就有彎、圓等形狀。」侯振兵說。
此外,在唐代,梳子、釵、簪等都作為頭飾,插在發間裝飾發型。「而在重大節慶,宮廷女子還會在發間插上石竹花、梔子花等鮮花,這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也能看到。」
H. 唐朝古畫里的美女眉毛都只畫一半,這反映了當時什麼樣的審美
唐代以胖為美。所以安祿山著大胖子會得楊貴妃的青睞,胖胖相見恨晚啊。唐代仕女畫以宮廷貴婦為模特。
這才多少年,我們的審美又回到西施趙飛燕的時代,以瘦為美。甚至錐子臉橫行。楚王好細腰宮女皆餓死。不知道幾百年後會不會有人去提問:二十一世紀的前五十年為什麼女人的臉都跟刀劈了一下似得?
I. 唐代女子的眉筆都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在戰國的時候,就出現畫眉的風氣,但是當時卻沒有眉筆,所以婦女們都是用柳枝燒焦後當做眉筆來畫眉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婦女們的不同的需要,眉筆也逐漸的開始改變了
到了現代,隨著西洋文化的傳入,我們的化妝品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所以眉筆的材料也是有所改變,不過最受歡迎的就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因為這兩種化起妝來不但是很方便,而且帶起來也是非常的輕便的,非常容易攜帶,在現代的很多社交上都是需要化妝的,那麼化妝就不可缺少眉筆,桿狀的眉筆你可以很輕易的帶在身上,在需要的時候,只要掏出來就可以了,這樣也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了許多很不必要的麻煩,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