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女子進宮坐什麼後宮按位份乘坐的代步叫什麼
清朝參加選秀的一律乘坐騾車。
皇後有鳳輿、儀輿、鳳車和儀車四種正式代步工具,皇貴妃有翟輿、儀輿、翟車和儀車,貴妃有翟輿、儀輿和儀車,妃嬪只有翟輿和儀輿,在宮里的非正式代步工具都是肩輿,但顏色和裝飾都不一樣。
⑵ 古代女子出嫁的時候,梳頭時念的那個一梳什麼而梳什麼的還有其他出嫁是打扮的禮儀嗎啊
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
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俗稱「好命佬」及「好命婆」),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此外,娘家還會設宴請客,「上頭」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見一斑。
打扮必備:
鳳冠霞帔:嫁女兒的人家無論貧富對嫁衣都是十分的講究。內穿紅襖,足登綉履,腰系流蘇飄帶,下著一條綉花彩裙,頭戴用絨球、明珠、玉石絲墜等裝飾物連綴編織成的「鳳冠」,再往肩上披一條綉有各種吉祥圖紋的錦緞—「霞帔」。
蓋頭:古時新娘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
(2)古代美女上轎視頻擴展閱讀:
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
婚前禮,即「訂婚」。
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
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⑶ 古代女子戴在頭上的斗笠還有一塊紗巾叫什麼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
⑷ 為什麼古代的女子出門只能坐轎子,她們腿腳不好嗎
當然不是,古代女子出門就坐轎子的原因有三,一是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自己的容貌不能輕易讓別人欣賞,二是富家女子都長得貌美如花如果拋頭露面恐讓賊人惦記,三是出門一般都是路途遙遠如果不坐轎子恐怕很難走遠。
三、出門一般都是路途遙遠如果不坐轎子恐怕很難走遠。
其實古代女子坐轎子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出門辦事路途太遠,在古代女子出門一般都是上山禮佛或者去郊外踏青,這些地方一般都是偏僻難行的地方如果靠著嬌小姐的腿前去的話估計天黑都到不了,所以為了能夠快速到達想要去的地方她們就會選擇坐轎子,這樣一來不僅安全還便捷。
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只有古代有錢人家的女子才能享受出門坐轎子的待遇,那些貧窮人家的女子出門都是靠自己的一雙腳。
⑸ 中國古代女子婚禮服飾
1、周朝婚服—純衣纁袡
周朝的婚禮端正莊重,不像後世那樣吹嗩吶打鼓一片喜慶,整個過程都是在嚴肅的氛圍中進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採用了代表莊重的黑色,讓人覺得肅穆起敬,不可兒戲。
【新娘服飾】 正婚禮的時候,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則宵衣。
2、秦漢朝婚服—遵循周禮
在唐代以前,人們結婚時都是按周制婚禮男女都穿黑色,尤其是秦漢時期,以黑色為尊,因此在成親這樣嚴肅的日子裡也必然是身穿玄黑婚服。
在秦漢時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婚禮服形式採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禪衣內有中衣、深衣,其形無大區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於單層布帛衣裳。漢代曾採用12種色彩的絲綢設計出不同身分的人穿用的婚禮袍服。
3、唐朝婚服—釵鈿禮衣,紅男綠女
從唐朝開始,不再以黑色為尊,這時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禮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鬧喜慶,顏色為紅男綠女,樣式是釵鈿禮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長裙,披帛,層數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宋朝的婚服基本上是承接唐朝,但也有稍許不同,三捨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餘庶民新郎身穿皂色圓領衫、兩個角往上折而後交叉固定的襆頭(自然是黑色),新娘自然是冠子、霞帔、大袖衫,顏色是青色。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一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6、明制婚服—鳳冠霞帔、九品官服
明朝的婚服就是我們常見的鳳冠霞披和狀元服。
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褙子、紅羅裙,假鬢花鈿;按與婿相同的品級佩戴相應鳳冠霞帔或花釵,真紅大袖衣或圓領女蟒服、大紅褶裙,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綉花鞋象徵吉祥。
女子以用絲、緞製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綉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
7、清朝婚服—旗袍樣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
(5)古代美女上轎視頻擴展閱讀:
婚嫁禮儀
中國傳統婚禮講究六禮,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六禮,婚禮的步驟也是由這六禮拓展的,中國古代講究禮節,在婚禮中也有著許多的繁文縟節,但是每一部都是充滿了對新人的祝福。
中國古代的婚禮文化也是中華歷史上精彩的一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婚禮當天的每一項禮儀都是為親朋好友,家人父母滿滿囑咐的一天。
⑹ 上邪 古裝美女嫁衣 視頻裡面都是什麼電視劇
我只看出來:蘭陵王、仙劍奇俠傳、劍俠奇緣、河東獅吼、梁祝、天涯明月刀、仙劍3、花漾、怪俠一枝梅、女相、昭君出塞、美人心計、美人天下、無敵縣令、武則天秘史、畫皮2、小魚兒與花無缺、神鵰俠侶、玫瑰江湖、傾世皇妃、大人物、宮鎖心玉、香粉傳奇、梁祝(胡歌版)···········
⑺ 古代女子結婚前絞臉是怎麼絞的
「古代,女子美容靠『絞臉』,這一民間習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如今,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才知道「絞臉」這門手藝了。「絞臉」通常都是在女子出嫁前由女性長輩施行,而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也被稱做「絞臉婆」。
「以前,姑娘出嫁前,絞臉婆就會到來。絞臉婆手上夾一個布包,裡面是一根長長的麻線。絞臉的工序是這樣的,先把麵粉塗在姑娘臉上,而用口後咬住繩子一頭,兩只手扯緊繩子忙活開來。先是下巴,而後是臉,額頭,一點點地絞。絞完,姑娘的臉上變得紅潤,皮膚也變得格外細膩。」已經85歲高齡的肖婆婆回憶。
絞臉,是一種古老的使用線除去婦女臉上汗毛的美容方式,亦稱絞面、開面、開臉等。早期婚前絞臉是為了讓新娘臉部光潔美麗,使新郎一見鍾情,是舊時代中國女子嫁人之前的一個傳統儀式。在中國,從北方到南方,都有婦女絞臉的習俗,算是一種成人禮。女人一生開臉一次,之後如有離婚改嫁等不再開臉。絞臉的施行者使用一根細麻線,中間用一隻手拉著,兩端分別系在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上,或者中間用嘴咬著,兩手套住兩頭,形成交叉的三角。麻線在被開臉的女子臉上絞動以除去汗毛,此外,眉、鬢角也要修整。
據書中記載,關於開臉的起源有一個傳說:因隋煬帝濫搶民女,於是有一家人就把出嫁女兒臉上的汗毛全部除去,塗脂抹粉假扮城隍娘娘抬到新郎家,以躲避官兵的檢查。後來大家跟著學,成了風俗。
「因為我們的汗毛有顏色,把這個汗毛扯去,面部就光潔白凈了。絞臉還有一個好處,沒有了汗毛這個隔層,以後姑娘們要打水粉、塗胭脂,都更能依附在皮膚上,起到美容的作用。」老人說。
據老人介紹,絞臉時,絞臉婆也會趁機說些吉利話,教新娘一些做媳婦應懂的道理,久而久之,整理形成固定押韻的歌謠: 「福筷舉一雙,貴氣從天降,去污求吉利,百年得平安。一凈額頭,嫁人不會餓,勞動不怕累,孝順有人愛;二凈眼睛,消災又解難,夫妻手牽手,一直到白頭;三凈祥鼻,佑家保平安,早生貴子喜,夫妻兩和諧;四凈嘴邊,出口便是吉,上轎去婆家,今夜喜團圓;五凈麵皮,晶瑩剔透玉如肌肉,純凈白嫩好姑娘,賜你富貴萬年長;耳後,頸脖,處處干凈,處處清白,全家幸福過一生。」
如今,隨著五花八門的美容品登場,絞臉美容法已逐漸消失。然而,在許多老輩人眼裡,絞臉,不僅是一門活計,更是一段與她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場喜事有關的美好記憶。
⑻ 古代女子1般是誰扶上轎
姑娘出嫁,不但姑娘哭,姑娘的母親亦哭,告誡女兒如何做媳婦,稱「千誡訓」。有的新娘隔夜開哭,稱「謝嫁妝」,感謝爹娘辦嫁妝的辛苦。由父、兄弟扶上轎,稱「搶上轎」。哥哥挽住花轎吩咐mm,稱「挽轎」。啟轎後,哥哥喊停轎,再次對mm囑咐,稱「問轎」,1般要達3次之多。父母送出門口,嫂嫂和親戚送出場角,哥哥送出「青龍頭」。男家派人在半路候轎,見轎鳴炮,以示迎接;女家鳴炮還禮,以示歡送。轎在途中,轎頭故意顛簸,稱「顫轎」。顫得新娘頭暈眼花,嘔吐不止,新娘便將事前准備的盛灰腳爐踢出轎門,轎夫即不能再肆意顛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