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布衣族苗族風俗習慣
一、布依族風俗習慣
1、服飾
布依族服飾多為青、藍、白等色。男子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及長褲。老人多著長衫。20世紀70年代後男子服飾與漢裝無異。
婦女服飾式樣頗多,鎮寧、關嶺、普定、六盤水一帶目前仍保存布依族較古老的服飾:大襟短衣,領口、盤肩、衣袖和衣腳邊沿,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下穿百褶長裙,用白底藍色蠟染花布縫成,佩戴各種銀質首飾。
2、飲食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玉米、小麥、紅稗、蕎麥等。尤喜糯食,並有多種製作方法,如製成糍粑、圓糖粑、耳塊粑、枕頭粽和三角粽等。逢年過節,必食糯米飯,並以糯米粑贈送親友。
3、建築
布依族民居有樓房、半樓房和平房數種。半樓房採取後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樓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樓房的建築格局。樓房和半樓房建築是布依族傳統建築形式。
4、婚姻
歷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習俗不盡相同。有父母包辦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從史書記載看,布依族在明代以前婚姻是自主的。明代以後,由於各民族的頻繁交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特別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的影響,布依族的婚姻禮俗才逐漸改變,婚姻締結從自主擇配變成了父母絕對包辦。
5、喪葬
布依族喪葬在清代以前,行火葬,不壘墳。清代中葉後才逐漸壘墳、立碑。當老人逝世後,喪家即向舅家和至親好友報喪,並請本民族的「布摩」(祭師)擇定吉日,舉辦喪事。
二、苗族風俗習慣
1、服飾
苗族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大多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
婦女的服飾款式復雜多樣,據不完全統計,多達130種以上,頭上的發髻和裹巾,衣衫的顏色,綉花的圖案,以及裙子的有無和長短等等,不僅省與省之間,而且縣與縣之間,有時甚至寨與寨之間,常有不同的特點。
2、飲食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
3、建築
苗族聚族而居,村寨周圍茂林修竹,風景幽美。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內種植有常青的保寨樹。苗族地區盛產木材,因而房屋大多為木結構建築,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蓋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也有用薄石板蓋屋頂的。
4、婚姻
苗族的婚姻嚴禁同宗族者婚配,多是異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婚姻締結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過去也有父母包辦的, 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較自由的戀愛活動,多在節日或農閑時舉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點,由本寨姑娘與外寨男青年在此對歌,雙方有意後則互贈禮品作為定情的信物。
5、喪葬
過去,苗族的喪葬形式比較復雜,有樹葬、懸棺葬、岩洞葬、火葬和土葬。樹葬即是人死後用樹皮包裹起來掛在樹上,貴州劍河縣擺久鄉苗族就曾採用這種葬俗,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逐漸消失。惠水、羅甸、望謨等地少數苗族的懸棺葬俗沿襲至20世紀30年代。土葬已成為苗族現今採用的主要葬式。
㈡ 貴州布依族自治州的布依族習俗
梵蒂岡喝酒。謝謝希望我的答案能被採納
㈢ 布依族婚嫁習俗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解放後,像大多數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節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准備迎娶女方了)。
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貴州都勻的布依族在鬧新房中,有個「唱荷包」的習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對,一個唱,一個幫腔。必須唱滿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個荷包。荷包里一般裝著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由女方家的「送親婆」帶來。
㈣ 布依族的風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地區貴州省一帶。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 布依人閑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多以木罐、鼎罐炊飯,有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苞谷粑、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他們的肉食主要來自家畜和家禽,還愛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蟲。烹調方法多為燒、煮、爆、炸、腌、凍,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說。貴賓來家做客,殺狗款待是一種很高的禮遇。他們挑狗的標準是"頭黃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燉狗肉、狗灌腸、花江狗肉都馳譽一方。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 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還善於調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鮮酸辣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區有一種茶不僅味道別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聽,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前夕,姑娘上山採回茶尖嫩味,熱炒後保持一定的濕度,然後把茶葉一片一片疊成圓錐體,曬干,然後再經過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圓錐體的姑娘茶了。姑娘茶不僅形狀優美,而且質量精良,是茶葉中的精品。這種茶葉只贈親朋好友。在談戀愛或訂親時,由姑娘贈送給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來歷。
年節食俗
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禮好客,貴賓到來,必有"進門酒"、"交杯酒"、"格當酒"、"轉轉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禮。若是敬獻豬肉,是祝客人來年養大豬,收成好;若是敬獻雞肉,雞頭奉給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雞翅奉給次客,表示騰飛,雞腿奉給三客,意為腳踏實地。宴席中還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勸酒,後者要將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現出他們的心智和才華。
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湯和辣椒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
腌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餚。(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經救過其祖先)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較多的食鹽,然後與豬血一起攪動,防止豬血凝固,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待湯冷卻至室溫,與豬血一起攪拌稀釋,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稱為「生血」或「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餚。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做菜。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 便當酒) 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傳統小吃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布依族特色飲食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過節,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黃飯花、染簞花等各種植物枝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布依族舞蹈》 陳玉先 繪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解放後,像大多數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節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准備迎娶女方了)。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一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一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發辮盤扎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發辮,下穿褲子,著綉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綉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綉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擺為一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綉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一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竹筍殼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發簪和手鐲等銀飾。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布依族過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節日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為隆重,於農 布依族宗教信仰
歷2月選兔日或虎日開祭,各戶要奉獻雞蛋和豬肉祭神,祭畢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豐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許多祭日,要祭山神,樹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過節都節祭祀。 相傳為「牛王菩薩」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麵粉或白糯米麵粉染黑後摻水拌和,將牛角塗黑,然後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將結束,再加上一把勁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麵粉而用石灰漿把牛角塗白。 相傳為「龍王」曬龍袍日,當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曬。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飯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飲酒講故事,年輕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撒秧粑節」為西涼鄉布依族特有的節日,,時間訂在每年撒秧(穀雨)後的申(猴)日。當天各家帶粽子,酒肉,香燭紙錢到田邊祭供"菩薩",祈求風調雨順,滅絕害蟲,五穀豐收。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許多神祗和菩薩亦受到敬奉。在老董上寨發現的一本《打保符開壇書》中,所列舉的神、佛就有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極高真神、敕封解斗母娘娘、下壇五猖兵馬神、太白星君、文昌帝君、關勝帝君、釋迦如來、觀音勢至、十八羅漢、唐僧、孫悟空、山神、土地、灶君、姜子牙等。但村寨中找不到1座寺廟,也沒有專業的神職人員。
石板房
依山傍水石板房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為干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而且還有可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這種薄片石來源於水成頁岩。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總之,除檀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朴實淳厚。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石樓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府所在地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由於石料是淺灰白色,加工後更顯晶潔,所以白天看鎮寧,銀光閃爍;月夜看鎮寧,凝霜蓋雪。為此,古有「銀鎮寧」、俗有「銀色鎮寧」之美譽。該鎮的石建築,歷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風雨歷程,所以既堪稱為凝固的音樂,又可當作不朽的史詩。
建築講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首先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獅拱衛」、「青龍環護」、「貴人座騎」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好在布依族地區多為石灰岩山地,這種蒼山翠嶺並不難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一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岳父家送來大梁,大樑上拴有紅綢扎的大花朵,並有樂隊和舞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樑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後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過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
㈤ 布依族婚嫁習俗有哪些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嚴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述或表達彼此的感情。
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作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督終身了。但在舊社會的封建制度下,許多對彼此相愛的情侶並非都能成配偶。那時,婚姻的締結,絕大多數是由父母包辦或媒納之言定親的。許多父母對兒女的親事僅從財札多寡或門戶相當出發,並常以"八字"是否相屬或相剋作為親事的重要決擇,往往因此造成許多不幸的悲劇。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宇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㈥ 美女騎馬
美女走向一匹白色的駿馬,這馬兒真漂亮,潔白的全身健碩的肌肉,眼睛炯炯有神的看著美女,美女穿好靴子綁上馬刺,跨上了馬背,用手輕輕撫摸馬兒的脖頸,馬兒享受地閉上了眼,像是得到了姐姐的寵愛。過了一會兒美女用她的玉腿輕夾馬肚,馬兒慢慢地走起來,這真是力與美的結合!美女和馬兒彼此適應著對方,她們的配合也越來越默契,美女很高興,駕馭感變得強烈,於是她給馬兒加了一鞭,馬兒知道姐姐要讓它加速了,於是敞開四蹄奔跑起來。美女緊握韁繩,玉腿不時地踢踹馬肚,柔美的臀部有規律地觸碰馬背,手裡的小鞭子任性地揮舞著,抽打在馬兒的屁股上發出清脆的啪啪聲,用甜美的聲音呵斥著馬兒,馬兒也不令美女失望,猶如閃電一般快,她們跑著,是那樣的自由而美好。
日落了,美女下了馬,親了一下馬兒的頭,馬兒也撒嬌地用頭蹭了蹭美女,她們依依不捨地分別了。
㈦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關於婚禮方面的,多些!
布依族的婚禮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解放後,像大多數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
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
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節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准備迎娶女方了)。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
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
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貴州都勻的布依族在鬧新房中,有個「唱荷包」的習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對,一個唱,一個幫腔。必須唱滿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個荷包。荷包里一般裝著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由女方家的「送親婆」帶來。
(7)貴州布依族美女騎馬視頻擴展閱讀:
布依族的歷史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才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壯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貴州。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斗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
參考資料:網路_布依族
㈧ 布依族有些什麼習俗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2545059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荔波、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廣,現在通用漢文的較多。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紅水河流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一。
《布依族舞蹈》 陳玉先 繪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解放後,像大多數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節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准備迎娶女方了)。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貴州都勻的布依族在鬧新房中,有個「唱荷包」的習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對,一個唱,一個幫腔。必須唱滿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個荷包。荷包里一般裝著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由女方家的「送親婆」帶來。[3]禮儀習俗
布依族少女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臟話、舉止粗魯的客人。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盡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托和養育之恩。民族服飾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一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一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發辮盤扎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發辮,下穿褲子,著綉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綉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綉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擺為一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綉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一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筍殼和布匹製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發簪和手鐲等銀飾。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民族節慶布依族傳統節日除大年(春節)、端陽節、中秋節基本與漢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節」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節日。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個別地方有"撒秧粑節","小年","臘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過漢族節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過大年(即春節)。從除夕過到十五。除夕前要殺年豬、舂糯米粑粑、備各種蔬菜。雲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習慣;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須吃雞稀飯,民間稱血米粥。每個姓氏都有不同的飯前儀式,相認的雙方飯前儀式必須完全一致。年節期間還要舉行許多娛樂活動。
㈨ 有關美女騎馬的視頻有哪些
優酷網上打 騎馬 兩個字 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