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寫真 > 國風美女古琴獨奏視頻

國風美女古琴獨奏視頻

發布時間:2022-06-01 17:15:20

『壹』 古琴獨奏《一江春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

完整題:古琴獨奏《一江春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古琴曲《一江春水》彈奏 魏勝寶。可以發給你。

『貳』 古琴曲《烏夜啼》

《烏夜啼》目前兩個譜本,管平湖和楊新倫的是《自遠堂琴譜》的版本,難度低一些,比較沉穩古拙。還有一種《神奇秘譜》的版本,姚丙炎打譜的,姚公白是其兒子,彈的也是這個版本。吳文光彈的也是神奇秘譜版。兩個版本聽起來差別挺大的。我覺得這個譜本更有烏夜啼的感覺。姚公白的很好聽。看你喜歡哪種風格了。

『叄』 和古琴曲流水一起上太空的還有什麼曲子

地球之聲唱片。
有4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用圖像編碼錄制的115幅照片和圖表,介紹了太陽系的概況及其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面貌,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及社會狀況等,其中包括中國長城的照片和中國人家宴畫面;第二部分是用世界上60種語言說的問候語,其中包括中國的普通話,粵語,廈門話和客家話;第三部分是用聲音介紹地球上的各種自然現象及發展歷史 ,有風聲,雨聲,雷聲,各種昆蟲鳥獸鳴叫吼嘯的聲音,以及嬰兒落地的呱呱啼哭聲和火箭發射的巨大隆隆聲;第四部分是音樂節目,有貝多芬,巴赫的名曲,有各國的民族樂曲,包括中國古樂「流水」等。

第四部份名曲27
1.巴赫的F大調《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一樂章第二節。由慕尼黑巴赫管弦樂團演奏;指揮:卡爾•里克。曲長4分40秒(4:40)。 這是"音樂之父"巴赫三十六歲時寫的一首管弦樂作品.其時,巴赫任柯登的雷奧博親王的樂長,這段時期是巴赫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這首F大調《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風格的代表作--在大的分類范圍內力求變化,在規則約束下力求靈活;整首樂曲就像舞蹈雜技演員充滿詩意的動作一樣流暢自如。
2.爪哇的管弦樂《花的種類》,由羅伯特•布朗錄制。(4:43) 《花的種類》是一首打擊樂,主要以鑼、鼓聲為主,象徵著菲菲細雨輕潤萬物;隨著節奏的加快,雨聲變成了風聲。隨著節奏逐漸減慢,緊伴著一陣短促的加速後,全曲悠悠終了。
3.塞內加爾的打擊樂,自查理斯•杜維利錄制。2:08 這首打擊樂是非洲黑人田間勞動的伴奏樂。主要的樂器有鼓、鍾和三支長笛,並且長笛只是起點綴作用。
4.扎伊爾的矮種黑人少女的青春期慶典歌,由柯林•特思布爾錄制。(0:56) 非洲矮種黑人少女的第一次月經來潮慶典是矮種黑人文化中最隆重的喜慶日子。人們向她的全家表示慶賀。這首樂曲就反映了少女青春期慶典儀式的盛況。
5.澳大利亞的土著民歌《啟明星》和《罪惡馬》,由桑德拉•勒布龍•霍爾姆斯錄制。(1:26) 這兩首歌曲所用的樂器主要為一支巨大的木製低音號;此外,樂曲中還有由堅硬的木板互相敲擊而發出的類似拍手的聲音。
6. 墨西哥的《歡快的鍾鼓聲》,由洛倫佐•巴塞拉塔和墨西哥流浪樂隊演奏。(3:14) 這是在墨西哥特快列車上演奏的臉炙人口的古老民歌,具有典型的地中海特色,但曲中快速的重疊部分又蘊有非洲音樂的真味;此外,該曲還具有美國爵士樂以及布魯斯舞的節奏風格。
7. 查克•貝里作詞曲並演唱的《約翰•本•古德》(2:38) 《約翰•本•古德》是由美國著名布魯斯歌手、爵士樂大師、搖滾樂創始人之一的查克•貝里演唱的,該曲描寫了生活在一個小城鎮上的一個貧苦男孩(約翰)奮鬥成為歌星的過程。
8. 新幾內亞的《男人房子之歌》,由羅伯特•麥克倫南錄制。(1:20) 這是一首古代部落音樂。由兩只大的硬木號角演奏,巴布亞一新幾內亞是男人主宰一切的社會,部落酋長住的房子比其他人的高10多米,每當重大慶典之前,部落的男人聚集在這所"男人的房子"里吹奏這種令人昏睡的低沉樂曲。大號角是男人的象徵。
9.日本竹蕭吹奏的《巢中鶴》,由卡羅•亞馬古赤獨奏。(4:5l) 日本竹蕭由中國傳入,它是古代武士隨身攜帶的樂器,也是自衛防身的武器。樂曲主要是描寫鶴對它們後代的慈愛和關懷。曲中簫聲似鳥的哀鳴,與旅行者號孤獨地穿越太空這一意境十分相稱。
10.巴赫的E大調《加伏特舞回族曲》第三部分;管風琴演奏;演奏者:亞瑟•格魯米奧克斯。(2:55) 這是由法國農民的傳統舞曲改編的。舞曲旋律優美、迷人。
11. 莫扎特的"黑夜女皇"第十四唱段,選自歌劇《魔笛》;女高音演唱:埃達•莫澤;慕尼黑巴伐利亞州歌劇團演奏;指揮:沃爾夫岡•塞瓦利斯。(2 : 55) 《魔笛》是"音樂神童"莫扎特著名的三大歌劇之一,也是莫扎特35歲英年早逝前三個月寫的一部歌劇。"黑夜女皇"是用音樂描寫人物的最精彩唱段之一。旅行者號將在星際黑夜中漂泊十億年,27首樂曲中以黑夜為主題的曲目共有4首,這是其中之一。
12.喬治亞民歌合唱《掙脫鎖鏈》,莫斯科電台選送。(2:18) 《地球之音》唱片中有兩首前蘇聯樂曲均選自高加索地區。樂曲控訴了一位不公正的君主,熱情謳歌正義和真理必將取得勝利。
13.秘魯的排簫和鼓的演奏,由利瑪市卡塞德拉文化館收集。(0:52) 有跡象表明,史前時期航行於太平洋中的南美洲人發現他們的樂器與彼岸中國人和印度人的樂器很相似,而最驚人相似的是排蕭。古代中國人和南美人所用的排蕭都是雙排簫。長度一樣,而且都是6個孔。這首樂曲中所用的排簫和鼓由同一藝人演奏,不僅在秘魯的古陶瓷畫中可以看見,而且也可在今日的街頭看見這種藝人。
14. 《憂郁的布魯斯》,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他的熱土樂隊演奏(3:05) 整首樂曲的基調植根於黑人鄉村音樂--布魯斯,但與傳統的布魯斯相比,該曲的節奏有了大膽的創新--即由班卓琴和低音號給定節奏到,鼓手僅敲打鈸子;此外,大量的長號、單簧管以及阿姆斯特朗的小號的獨奏皆讓人耳目一新。
15.亞塞拜然民歌,用風笛演奏,莫斯科電台錄制。(2:30) 該由是《地球之音》中用風笛演奏的兩首曲目之一。亞塞拜然人是土耳其的移民,信仰伊斯蘭教。這首 民歌,從西班牙到阿富汗的聽眾都似曾相識。
16.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典》,(宗教)祭把舞,由哥倫比亞交響樂團演奏;指揮:依格•斯特拉文 斯基。(4:35) 這是一首富於俄國國民樂派風格的作品。在配樂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以強調節奏為其鮮明特徵。
17. 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曲》第一部分,選自《平均律鋼琴曲》第二冊;演奏:格倫•古爾德。 (4:48) 《平均律鋼琴曲》為巴赫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個作品反映了巴赫在柯登時代的全部生活,作品中充滿了和平與冥想。
18.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即《命運》)第一樂章,由費哈莫里爾交響樂團演奏;指揮:奧特•克萊姆佩爾。(7:20) 該曲被譽為"音樂史上最簡潔的代表作",全曲描述作者與命運苦鬥之後,終於獲勝的情節。
19.保加利亞民歌,風笛伴奏,由瓦爾耶•巴爾坎斯卡演唱。(4:59) 全曲熱情歌頌了一位反壓迫、反殖民者的愛國英雄。曲中風笛聲象徵著牧羊人的呼喚,主調象徵著土耳其人的殖民統治,歌聲表達了對殖民者的反抗。
20.美國印第安人的《夜聖歌》,由威拉德•羅茲錄制。(0:57) 唱夜聖歌是印第安人35種重大慶典活動之一,目的是發動少男少女參加部落的慶典活動。曲中的男聲經特殊處理後,變成一種奇異的假聲;唯一的伴奏樂器為用葫蘆做成的搖鼓,邊跳邊搖。
21. "文藝復興時期名曲精選",由戴維•芒羅和倫敦晨曲樂團演奏。(1:17) 由於受《地球之音》唱片容量限制,不允許花太長時間去表述音樂發展的歷史。這段名曲精選試圖彌補這方面的缺失。
22. 索羅門群島的排簫演奏曲,索羅門群島廣播電台收集。(1:12) 京羅門群島中馬萊塔島的主要音樂是排簫合奏:這種排簫製作精美,分單排蕭和雙排簫兩種、這里錄制的是單排帶合奏的簡單和聲。
23. 秘魯的婚禮歌,由約翰•科思錄制。(0:38) 這首歌由15個秘魯少女演唱,歌聲清新自然。歌詞大意是表達一位年輕不懂事的少女,稀里糊塗地被帶進教堂成親時的悲傷情緒。
24.中國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片斷,由管平湖演奏。(7:37) 該曲為中國的一首除炙人口的名曲,敘述的是"俞伯牙揮琴以謝知音"這一故事。在27首選出來的樂曲中,《流水》表現的是人和自然、宇宙交融的思想,而不是征服世界、駕馭宇宙。這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體現。
25.印度的拉迦曲《英特•喀汗•侯》,由蘇施里•凱撒•貝•柯卡演唱。(3:30) 曲中除了西他琴聲、鼓聲以及迷人的低音管聲外,凱撒•貝獨具特色的嗓音更讓人著迷。歌詞大意是母親要自己的孩子不要去參加盛宴,因為她還太小。
26. 《暗夜》,由布蘭德•威利•約翰遜作詞曲並演奏。(3:15) 《暗夜》這部作品題材源於一首蘇格蘭長體贊美詩。瞎眼布魯斯歌手威利改變了其形式,以無言的悲嘆聲代替了抒情的內容。
27.貝多芬的第130號作品,降B調《弦樂四重奏曲》第十二部分,由布達佩斯弦樂四重奏樂團演奏。(6:37) 這首作品形式完美,復音式處理使題材更加豐富;其中和聲的充實和每種樂器的超卓,皆非常人想像,充分體現了貝多芬在音樂方面的來批才華和天才的靈感

『肆』 李家安的《天籟》古琴演奏專輯

李家安先生自幼受家學影響,熱愛民族文化藝術,並學習古詩文、中國畫及崑曲藝術。其所奏之琴曲重中國傳統人文理念,道技互為體用。2006年出版《天籟》古琴演奏專輯,該專輯共收錄李家安彈奏的古琴曲18首。專輯為兩CD,古琴原聲樂,純器樂獨奏。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電子音像出版社

『伍』 有沒有張子盛老師的古琴教學視頻全集啊

琴學門徑有 光碟 或者在電驢上有

『陸』 誰知道女古琴演奏家

戴曉蓮, 出生於上海,少年時期隨叔外公、著名廣陵派古琴家張子謙先生學習古琴,1985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先後還受教於吳景略、姚丙炎、吳文光、林友仁、龔一、成公亮等多位古琴大師。多次舉辦過講座、音樂會、國際藝術節演出等活動,足跡遍布包括港台在內的祖國各地以及歐洲、澳洲。出版有《廣陵琴韻》、《中國古琴藝術》個人獨奏專輯,曾為《十大古琴名曲》、《名琴名曲》、國外世界音樂專題等CD、VCD出版物錄制獨奏曲目。 2005年錄制出版了教學VCD《學好古琴》和《經典古琴名曲》專輯。多次參與現代音樂MIDI製作古琴音樂錄制和影視配音等。被列入二十一世紀英國大詞典世界音樂名人條目。曾與德國海德堡交響樂隊、法國Aleph室內樂團、國內「大音樂集-室內樂」合作現代作品的首演。在國內國際各類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和打譜琴曲數篇。現為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副教授。開設古琴專業教學、古琴音樂文化專題理論課程,擔任研究生、留學生課程的教學工作。
因陪鄭重老師看畫展,樂府琴館首期學員的畢業典禮我沒參加。晚上我還是趕到了琴館,大家還沒散,女學員們都換上了旗袍或別的中式正裝,一個個都像綻放的花朵一樣美麗。館主老路前兩天就購置了專業級的定向話筒,所有的演奏都錄了音。第一期古琴班三個班共15位學員,每周一次共三個月的課程,均由上海音樂學院古琴專業的戴曉蓮老師教授。畢業典禮上共有11名學員上台演奏,據說有好幾位學員因為練得勤,自己摸會了一些課堂上未教的曲子,讓老師有些意外。
因為我經常去琴館,學員們大部分我都很熟。他們大多是在上海工作或學習的外地人,其中有4位澳門的學生和一個加拿大姑娘。這些學員有IBM公司的,有學中醫的,有華東師范大學音樂專業的進修生,也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老師,還有搞廣告設計和經商的。樂府琴館的學習氣氛非常好,每天晚上都有學員們在練琴,互相切磋。晚飯也經常在一起吃,大家AA制買單,我也和他們一起在東北小飯館里吃過好幾頓飯。第一期學員中除了極少數有古箏基礎或鋼琴基礎外,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和樂器打交道。他們都純真簡單地熱愛古琴音樂,身上很少有別的什麼習氣。
大家告訴我,下午戴老師為學員們送別的一曲《陽關三疊》特別感人,對樂曲的處理水準遠遠超過AUVIDIS在法國給她製作的那個版本,有不少學員聽的時候都流淚了。老路開始播放下午的錄音,他的錢沒白花,錄音效果非常好,比老八張的錄音好多了,我甚至覺得和港台的專業錄音也有一拼。
王維的原詩《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是中國人大概都知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曲唐代就廣為傳唱,宋代也有幾種唱法,蘇軾就曾唱過。現存琴譜中也有多種,有的長十幾段,有的則只有三段。現在演奏較多的是明代《太古遺音》(1609)里的版本,《琴學入門》(1864)里又將琴曲歌詞略有加工,現在的歌詞除王維的原詩外,前面加了「清和節當春」,後面加了「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最後還有一段尾聲:「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一段調弦後,琴聲非常平正地開始。戴曉蓮過去給人的印象是琴聲較硬,這次一上來卻感覺到有幾分她叔外公張子謙的高古。下午,我剛和老鄭談到他女兒海瑤為藝術家徐冰寫的文章。徐冰在西方知識界也很受推崇,特別是他得獎的近作,拿911廢墟的塵埃在博物館地上撒出英文「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Where does the st itself collect?」(「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讓西方人大大領悟了一次東方文化。徐冰的構思很巧妙,先在地上放好字模,待塵埃落定後再撤去,顯出空心的字。而曾為慧能撰寫碑銘的王維禪緣很深,在他的詩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並非什麼「色即是空」的馬後炮,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透脫的底色。「渭城朝雨浥輕塵」一句,正要有一點「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味道,戴曉蓮起句的處理,在我聽來是非常准確地表現了原詩的韻味的。
從「客舍青青」一句開始,每個人都能聽出琴聲中的感情。人生正如行旅,生命只是客住,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實在是再想不出比王維更好的文字來形容這種人生體會了。中國的古琴雖然是單旋律音樂,但是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各種指法能表現出變化豐富的音色,再加上按弦聲和揉弦的摩擦聲,虛實相應,其實也能讓人體會到「復調」的感覺,只是這種感覺更加空靈敏感。現在為了穩定音質、擴大音量和耐用,一般都把絲弦改成了鋼弦,揉弦聲和琴聲的對比已變小了些。《陽關三疊》並不算很難的曲子,但同樣的旋律用不同的指法再三表現,聽者的情感隨著音色的變化跌宕起伏,簡單的線條顯得豐富厚實。琴館里養了一隻叫不出名字的小鳥,紅嘴白羽,鳴聲非常悅耳,錄音里聽到它當時也在叫。老路說以後要辨出「樂府版」的錄音很容易,有鳥叫的就是。
三疊過後,一陣泛音,羽調又轉為商調,尾聲回到一派空明平遠。也許是意識到前面彈得有點太投入了,戴曉蓮這時收得非常沉穩講究,頗有「渭城已遠波聲小」的意境。我不知道其他的學員是怎麼理解這首曲子的,只知道不少人掉了淚。其實,我是彎彎繞繞想多了,流淚的小姑娘們只是簡單地為師生惜別的深情打動。
據說,演奏結束時,戴曉蓮不顧大家被她煽起的情緒,臉上沒什麼表情,只是反復地查看那把她剛用過的琴,冒出一句:「這里怎麼被嗑了一下,蠻可惜的。」老路認為她是在掩飾自己,他告訴我,在音樂學院,15年來古琴專業只招過一名學生,今天不管怎樣她應該還是很高興的。

『柒』 古琴自學視頻全集古琴6古琴顫音怎麼練

古琴里沒有顫音這種東西,音外搖指是很難看的。有的是吟猱以及其延伸出的長吟短吟急吟飛吟長猱短猱急猱等等。吟猱的指法在不同門派有不小的區別,一般來說吟的動作比猱小,為近徽位的上下畫圓,猱的動作幅度大,有的彈作反撞,有的在本位上下往復畫直線。吟彈奏聲音如低吟淺唱竊竊私語,猱如猿猱竄於樹間。

『捌』 有什麼好聽的古琴曲嗎

古琴名曲 古琴曲《鹿鳴》 《鹿鳴》,古代歌曲、琴曲。詞見{詩經。小雅}首篇。原為周朝宴樂群臣嘉賓所用。為漢代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賦}、(琴操)均有此曲目。據說,由漢末杜夔傳至魏左延年,晉苟勖用為行禮詩。唐韓愈:「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送楊少尹序》),宋朱熹:「此譜乃趙彥肅所傳,即是所謂開元遺聲。」(《儀禮經傳通解》)明張廷玉將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琴譜,直至清末仍有刊傳。現存琴曲與歷史上記載的同名曲目有無聯系,尚待研究。古琴曲《廣陵散》《廣陵散》,琴曲。又名廣棱止息。漢、魏時期相和楚調但曲之一,既用於合奏,也用於獨奏。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為寄託。明代宋濂跋《太古遺音》則謂:「其聲忿怒躁急,不可為訓。」這些,從正反兩面說明此曲對統治者表現了一定的反抗性。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據該書編者說,此譜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於後。此外還有《西麓堂琴統》等傳譜。各譜分段小標題均有:「取韓」、「投劍」等目。近人因此認為它是源於《琴操》所載《聶政刺韓王曲》。現存曲譜共四十五段。分為: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後序八段。其中頭尾幾部分似為後人所增益,而正聲前後三部分則很有可能保留著相和大麴的形式。又本曲使用的「慢商調」為本曲所獨有。古琴曲《梅花三弄》《梅花三弄》,琴曲。存譜初見於《神奇秘譜》,解題說:晉代的「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三次(故稱「三弄」),用以表現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另有急促曲調表現梅花不畏嚴寒,迎風搖曳的動態。各段多以共同曲調作結。古琴曲《烏夜啼》《烏夜啼》,琴曲。原為南北朝時期表現愛情題材的西曲民歌。現存琴譜初見於《神奇秘譜》。解題引《唐書。樂志》臨川王劉義慶作曲之說,後世多沿用之。曲譜中有「反哺」、「爭巢」等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寫慈烏與雛鳥的活動情景。唐代的軟舞,宋代的詞牌,元代的曲牌中亦均有此目。古琴曲《碣石調幽蘭》《碣石調幽蘭》,現存最早的琴曲譜。原件在日本,國內有影印件。系唐代手抄的卷子,仍保持早期文字譜的記寫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譜前解題說明此曲傳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4—590年)。曲名之前冠以調名,這樣的標題,為琴曲中所僅見。據推斷,應是以碣石調表現《幽蘭》的內容。南北朝時期流行碣石舞,《南齊書。樂志》說:「《碣石》,魏武帝辭,晉以為《碣石舞》,其歌四章。」現存琴譜也分四拍,碣石調有可能是當時碣石舞的曲調。至於《幽蘭》,當時有詩人鮑照寫過同名琴曲歌詞,見於《樂府詩集》。內容為借幽蘭抒發其懷才不遇的心情,與現存曲調的情緒吻合。《幽蘭》有多種傳本。司馬相如在《美人賦》中就有「撫弦為《幽蘭》、《白雪》之曲。」《琴操》中也有孔子自傷不逢時而作《猗蘭》的記載。現存琴譜中另有《猗蘭》或《幽蘭》等多種。解題一般沿用《琴操》之說,其曲調與《碣石調幽蘭》並無共同之處。古琴曲《大胡茄》《大胡茄》琴曲。唐代的著名琴家如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都擅彈此曲。當時與《小胡笳》並稱「二胡笳」,或「胡笳兩本」。這兩首作品初見於《古今樂錄》,稱《大胡笳鳴》和《小胡笳鳴》。初唐琴壇流行的「沈家聲」和「祝家聲」,就是以這兩曲著稱。以後董庭蘭繼承這兩家的傳統,整理了傳譜。李頎在《聽董大彈胡笳聲》中說:「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應即指《大胡笳》,因現存《神奇秘譜》中的《大胡笳》正是十八段。它與後世流傳的《胡笳十八拍》在題材上相同,但音樂毫無共同之處。古琴曲《石上流泉》《石上流泉》,琴曲。傳為伯牙或劉涓子作。唐代即有此曲目(見《碣石調幽蘭》譜後)。存譜為八段。描寫碧澗潺潺,枕流漱石之趣,見於《琴譜正傳》、《西麓室琴統》等琴譜。古琴曲《離騷》《離騷》琴曲。晚唐琴家陳康士據屈原辭所作。在屯新唐書。藝文志》中記為九拍,流傳中分為十一拍和十八拍兩種。:《神奇秘譜》採用了後者,每拍都以屈原的詩句作題,曲意怨憤深邃。《琴學初津》在本曲的後記中說:「始則抑鬱,繼則豪爽。」古琴曲《陽關三疊》《陽關三疊》,唐代歌曲,今存古琴歌譜。歌詞據王維的《送元二之安西》一詩並有所發展。詩中有「西出陽關無故人」句,又重復三次,故名《陽關三疊》。唐、宋以來,曾有多種唱法,現存琴譜三十多個版本,共六種類型。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最初見於明代的《新刊發明琴譜》(1530),經清代的《琴學入門》加工後一直流傳至今。另有初見於《浙音釋字琴譜》(1491)的一類,在明代也較流行,全曲殘存八段,只在第一段用了王維原詩。這六種類型的詞,曲和曲體結構多不相同,但其主要曲調卻大同小異,表明是同一淵源,一脈相承的。當代作曲家王震亞曾據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譜(原譜載《琴學入門》)改編為合唱曲,並灌有唱片。古琴曲《搗衣》《搗衣》,古琴曲。傳為唐代潘庭堅作。秋涼時節,家家婦女都為親人趕制冬衣,為此需要搗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搗衣》。樂曲表現了婦女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楊掄《太古遺音》分析其樂曲內容是:「始則感秋風而搗衣」,「繼則傷魚雁之杏然」,「終則飛夢魂於塞北」。《平沙落雁》譜本:最早見於明末尹曄的聽月樓《徽言秘旨》(1649刊行)。明清以來刊載此曲的譜本將近四十種。據明張岱《陶庵夢憶》說,尹曄是在幼年時間向紹興琴師王本吾學得的。曲體中型。原無詞。曲情:琴曲出現在明代,明清各譜均無序跋。據上江琴家傳說是《秋鴻》的節本,那末,它的曲情應該從《秋鴻》的「平沙晚聚」,「遠落平沙」,「銜蘆游弋」,至「南懷北」四個小標題。清王善《治心齋琴譜》說是宋末毛敏仲所作,清秦維瀚《蕉庵琴譜》說是明初朱權所作。這和《秋鴻》的作者是同一疑案。朱權在《秋鴻》的序里說《秋鴻》的作者是西江老懶,天胄詩狂,有些人就認為《秋鴻》是朱權本人所作。但據傳說並從《秋鴻》的原詞看,卻是借《秋鴻》「身南心北」的感傷發抒懷念故國的悲恨,又像是毛敏仲的琴師郭沔所作。這一曲的曲情和作者,仍應存疑。琴曲譜本最多、出入最大的是這一曲,現時演奏的人最多、出入最多的也是這一曲。《關山月》譜本:最早見於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譜》(1931),曲體小型。無詞。曲情:《樂府詩集》杷這一曲歸在漢橫吹的樂類,本來不是琴曲,可能是王燕卿把民間樂曲采來作成琴曲的。六朝時起,就把這一樂曲看作是表現封建統治下反兵役的情感的。徐陵《關山月》詩:「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秋風詞》譜本:出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譜》。曲體小型。有詞。曲情:原譜旁註唐李白「秋風清秋月明……」原詞,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按:明嘉靖間黃獻的《梧岡琴譜》的《秋風曲》是以六朝張翰思鱸的故事為曲的意境的一個無詞琴曲;與黃獻同時汪芝的另本《西麓堂琴譜》的《秋風》卻是另一有詞的琴曲,原詞是「秋風秋風秋風生,鴻雁來也,金井梧桐飄一葉,嘆人生能有幾許光陰!?……想人生能幾何」。又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風章》卻又是指的漢武帝的《秋風辭》。至於現時國內琴人所彈的全部是王燕卿《梅庵琴譜》的《秋風詞》,和以上三古譜均無關系。《梧葉舞秋風》譜本:清初庄殝鳳在他出刊的《琴學心聲琴譜》(1644)裡面說明這是他自製新曲。在清代,有十二種刊本琴譜采錄了進一曲。這說明它是一個成功作品。曲體中型。無詞。曲情:庄氏自己和後來琴家多未作序跋,曲情應從標題。只有清乾隆間蘇璟春《草堂琴譜》(1744)跋雲「曲意蕭瑟,取韻宜幽」。《瀟湘水雲》譜本:最早見於明初朱權《神奇秘譜》(1425),續見於明清以來三十種刊本琴譜。原只十段,漸發展至十五段的大型曲。無詞。曲情:朱權曲序雲:「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望九嶷為瀟湘之雲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按:郭沔是南宋末年古琴作曲巨匠,景淳間(1260一1274)毛敏仲、楊瓚、徐天民等「紫霞派」的琴家都尊他為師。「毛敏仲的《樵歌》和《漁歌》因毛不仕元有濃厚的民族意識而得傳。但後世琴家一向認為這些琴曲在技巧方面的成功是和郭沔的造詣分不開的。郭沔的事跡只散見於宋俞德鄰的《佩韋齋輯聞》和元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名家記載不如貴族楊纘和他的清客那樣多。吳縣蔣文勛《二香琴譜》(1833)論琴派時提到嚴天池說嚴氏的琴是」受之陳星源,而後之託名標榜者不曰陳氏而曰嚴氏,豈非宰輔之子、太守之尊足以聳動天下耶?「對楊纘和郭沔的看法似乎也可以這樣。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么?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宋玉的結論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陽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復雜,能唱和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即曲高和寡。《文王操》
《文王操》是古代中國人以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儒家理念對於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的頌歌,其內涵深邃博大,旋律豐富感人,無愧為古琴曲中的經典之作,聆聽此曲後,一種仰慕的、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 在古琴音樂流傳的千百年的歷史中,《文王操》被古人尊為高雅的作品,一首可以陶冶人們高尚的情操,凈化人們的靈魂的琴曲:「鼓此曲令人盪滌邪穢,消融渣滓。」(明代琴譜《杏庄太音補遺》);北宋琴家成玉澗所箸《琴論》稱「其聲古雅,世俗罕聞」;北宋蘇軾在他的古體詩《舟中聽大人彈琴》為聽其父蘇洵彈《文王操》等曲而作,在評說時人「強以新曲求鏗鏘」、「數聲浮脆如笙簧」後,發出了「古意墮渺茫」的感嘆,最後便是「江空月出人絕響,夜闌更請彈《文王》」的千古名句。 第一段:古琴以空弦低音一字一音奏出,庄嚴,肅穆,宏偉。琴聲引導我們進入兩千年前的時空,古代文王、孔子這些偉大的聖賢出現在眼前……不是宗教,猶如宗教,這里有古人的崇拜之情;高山、峻嶺、古代的圖騰……開始的空弦猶如撞擊的磬鍾之聲,碩大無朋的磬鍾、厚重的音響、色彩…… 以上是一段前半部分的音樂,在全曲中有「引子」的作用,一段後半部分出現一些不完整的音調,這是琴曲最初旋律的顯露。 第二段:一段親切的旋律較完整地出現,富有歌唱性,這一段旋律和它的變化在全曲的二、三、四、六段里出現,是全曲最重要的音樂主題。音樂中溫暖、坦然的情感,很好地表達了儒家的「仁愛」的思想,一種發自內心的博大的對人的愛,豐富的人情感的表達自此開始。 第三段:開始是平靜的空弦為主的音調,這是段落最初的導入部分,也是以後段落慣用的結構方式(在傳統的曲式中稱作「合頭」),簡單的音樂營造了一種平和的氣氛,音樂的變化、發展、新的音樂材料的進入都在這種氣氛之中逐步開始。全曲最初呈示的旋律在這里漸漸作變化發展、深化,旋律在勾畫一幅幅美好的圖景,其中有人類生活環境的美,也有美好的圖景後面蘊含的人性人情之美。段落中部有個情緒上的小高潮,像是為某種美好的理想境界所激動,音樂的節奏、音樂的情緒都開始有較大的流動,激情、起伏、跌宕……畫面比以前有更多的的動感。 第四段:帶有過渡性質小段落。旋律在低音區進行,音樂性格醇和、溫厚、柔情。這里是第三段音樂小高潮後短暫的迂迴,象是音樂行程中一次逗留,回首顧盼。 第五段:出現了新的音樂材料,這一段音樂抑鬱凝重,富沉思性,是人類生活中的種種疑惑、不解,是對大千世界的問詰。音樂在低音區進行,音調中不時有變化音出現……音樂由旋律性、歌唱性變為吟誦的語氣,節奏自由跌宕,在思考,在自語……。這一段音樂從形式結構和音樂情緒上體現了儒家理性思考的一面,是人對自己內心、對宇宙深刻的思考,從而對人類生活的社會的關切。段尾又引至豁然清曠之境。 第六段:凝重的音樂氣氛至此復而舒暢、柔美,這一段音樂具有歌唱性和抒情的性格。 第七段:泛音段,與前段音色對比鮮明,予人以超脫、清新的美感。猶如進入一個神奇的境界,人類對美好的追求寄託於神仙生活的地方,我們看到祥雲的飄舞、仙鶴在緩步、麋鹿在遊走……。 第八段:音樂材料又回到第五段材料的變奏,其語氣如苦思,如追問,深奧曲折,又象看到文王在「有所穆然深思」、「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他在深思人類的理想的社會和理想的人格。曲尾的泛音終結句使整個樂曲復歸於靜穆、安祥。第八段象再次給人們呈現一位聖賢文王的形象,他偉岸、目光深遠、心胸博大,予人以無限的崇拜之情。 《孔子讀易》《孔子讀易》為一首古琴曲,又名《讀易》、《秋風讀易》,由孔子韋編三絕的故事演變而來。據說為清末青城山中皇觀道士,琴學大家張合修(字孔山)所作,他曾在武昌開門授琴,培養出很多琴學高手。張孔山對近代琴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孔子讀易》為琴曲之珍品,全曲分為四段,乾坤定位、陰陽錯綜、剛柔相濟、天人合一,琴音飄然灑脫,體現了虛無縹緲,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道家思想。《岳陽三醉》《岳陽三醉》取意於呂洞賓三醉岳陽,飛渡洞庭的神話故事而作。反映了神仙道化,脫離現實的道家思想。曲調情趣逸致,音韻流暢。為琴曲中之大操。 全曲共二十段,曲譜見《春草堂琴譜》、《琴學入門》、《蓼風堂琴譜》等,琴譜互有出入。據《琴學入門》記載,此曲為《羽化登仙》之刪減本,主要段落相近,而次序有出入。《墨子悲絲》 琴曲《墨子悲絲》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絲》等,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墨翟所作。此曲為廣陵琴派大麴之一。 「墨子悲絲」的本事見於《墨子·所染》:墨子見到潔白的絲被染成各種顏色,引發了他關於社會、人生的哲學思考。他認為,不但絲會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種顏色,一國之君也會受到各方面的影響,無論是「功名蔽天地」的「仁義顯人」,還是「為天下謬」的「不義辱人」,無不是外來的影響所致。「士」也不例外,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而發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感嘆。 曲譜最早見於明末楊掄所撰《伯牙心法》(1609年),《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等也收有此曲。樂曲反映了墨子感傷世人隨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猶如潔絲染色,失去本來面目。曲意深刻,音韻悲愴。 此曲音調悠揚,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種潔己自愛的感慨之情。
古琴曲《流水》 《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歷史傳說中,人們往往把它和戰國時期的伯牙聯系在一起。 據傳,伯牙是一位出色的民間音樂家。他彈得一手好琴,「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荀子·勸學篇》)是說伯牙彈琴時會引得正在吃草的馬都仰起頭來聆聽。有一次,伯牙彈琴時有個叫鍾子期的人站在一旁欣賞,伯牙心中想著巍峨聳立的高山時,鍾子期就說「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嚮往著奔騰不息的流水時,鍾子期又說「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能夠准確領會伯牙在琴聲中寄託的感情,使他們一見如故,結成「知音」。子期死後,伯牙為失去知音而萬分悲痛,從此不再彈琴。這個動人的古老傳說也說明:運用對景抒情的手法創作象《高山》、《流水》這樣的音樂作品,可能在公元前三世紀便已存在。 琴曲《流水》最早傳譜見於明代朱權於1425 年編印的《神奇秘譜》。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神奇秘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古琴譜集。但《流水》一曲的產生年代要早得多。據朱權在該書題解中考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扼要地說明了這首樂曲在古代的演變情形。琴曲《流水》目前有著二、三十種傳譜和多種演奏風格流派,但都有著相似的主題或旋律因素,可見它們共同有所依憑。十九世紀的四川道士張孔山在樂曲中加進了描寫湍急水勢的滾拂手法,使樂曲的藝術形象更為鮮明,人們稱它為《七十二滾拂流水》。本書介紹的琴曲《流水》,就是根據川派琴家流傳的版本,它載於1876 年刊印的《天聞閣琴譜》。 琴曲《流水》是我國民族音樂遺產中的一首優秀作品。它對自然景物並不停留於客觀的描繪上,而是藉以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一種胸襟開闊、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在音樂表現上以抒情性的曲調為主體,結合摹擬性的展開,既有華麗新穎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朴實沉鬱的風格。 1977 年8 月20 日,美國發射了兩艘「航行者」太空船,科學家們希望它有一天將能遇到地球以外的「人類」。太空船上帶有一張噴金的銅唱片,它即便過十億年也仍錚亮如新。唱片上錄有二十七段世界著名的音樂作品,其中就有中國的琴曲《流水》。

『玖』 誰知道用古琴彈的曲子

古琴十大名曲
廣陵散
胡笳十八拍
陽關三疊
梅花三弄
醉漁唱晚
漁樵問答
瀟湘水雲
酒狂
流水
古琴曲推薦
欸乃
古琴曲
關山月
琴簫與樂隊
二泉映月
古琴樂曲
陽關三疊
古琴獨奏
憶故人
古琴獨奏
孤館遇神
古琴音樂
漢宮秋月
琴曲欣賞
陽關三疊
古琴獨奏
大胡笳
古琴名曲
廣陵散
經典琴曲
觀音聖號
琴簫合奏
幽居
古琴樂曲
靜夜思
古琴樂曲
瀟湘水雲
古琴獨奏
孤帆遠影碧空盡
古琴曲
耕辛釣渭
古琴樂曲
烏夜啼
古琴獨奏
梅園吟
古琴曲
漁樵問答
琴簫合奏
漢節操
琴歌
平沙落雁
古琴名曲
漁歌
琴曲欣賞
詠梅
琴歌
釵頭鳳
琴歌
憶故人
古琴名曲
流水
古琴獨奏
洞庭秋思
琴、簫與二胡
陽春
古琴音樂
秋塞吟
古琴音樂
胡笳十八拍
古琴名曲
熱門古琴曲
梅花三弄
古琴音樂
廣陵散
古琴名曲
鳳求凰
古琴音樂
平沙落雁
古琴演奏
漁樵問答
古琴音樂
離騷
古琴音樂
陽關三疊
古琴演奏曲
廣陵散
古琴音樂
卧看雲起
琴簫合奏
白雪
古琴音樂
醉漁唱晚
古琴演奏
胡茄十八拍
古琴音樂
長門怨
古琴音樂
《夜琴》
古琴音樂
春江花月夜
古琴曲欣賞
流水
古琴演奏曲
孔子讀易
古琴樂曲
瀟湘水雲
古琴演奏
憶故人
古琴樂曲
梅花三弄
古琴音樂
滄海龍吟
古琴曲
歸去來辭
古琴曲
流水
古琴音樂
普庵咒
古琴音樂
秋水
古琴樂曲
高山
古琴演奏曲
關山月
古琴演奏
幽蘭
古琴演奏
陽春
古琴演奏
墨子悲絲
古琴音樂

『拾』 中國古代有名的古琴曲有哪些

一. 高山流水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

二. 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現。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系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
據趙西堯等著《三國文化概覽》的描述,《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斗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清代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近代琴學家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魏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到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後曾一度流失,後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廣陵散》。

三. 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
漁樵問答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復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曲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嚮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應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及『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構於無形,這才是樂曲的主旨所在。歷史上最有名的『漁』的代表是東漢的嚴子陵,早年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很賞識他。劉秀當了皇帝後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歷史上『樵』的代表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朱買臣早年出身貧寒,常常上山打柴,靠賣薪度日,後妻子因忍受不了貧困而離開了他。《漁樵問答》一曲是幾千年文化的沉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這種境界令人嘆服。
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准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漁樵問答古琴詞——摘自《蘭田館琴譜》
第一段
問乾坤古往今來,任桑田滄海悠悠。陽鳥月兔,飛鳥難留。天高地下,渺渺虛舟。總寄身寥廓。何慮何憂。光陰如水東流,漁人樵子,不識有王侯。信乎漁人樵子,不識有王侯。這江山與我度春秋。
第二段
否泰難期,山林湖海,漁樵活計,爾與我兩相依。惟有此山林湖海,漁樵活計,爾與我兩相依,須富貴何為。漁兮,樵兮,一丘一壑,朝斯暮斯。樵採薪於山之顛,漁垂釣於水之濱。樵所志兮常在樵,漁所志兮常在漁。漁樵相遇兩相問曰,漁之樂,其樂何如。樵之樂,其樂又何如。
第三段
試看那山水,樂趣何多,雲嶺與那煙波。絲綸斤斧作生涯,世事休管蹉跎。漁樵之樂,其樂又如何,指山水相與笑呵呵。嘆人生功名富貴,朝成夕敗,有命自天。總不如,總不如安份忘機,無榮無辱,樂趣在雲巔與那煙波。相逢箕踞,相逢箕踞,拍掌浩歌,浩浩歌。江山風月,這便是我安樂窩。
第四段
曉起帶月行,披星卧月眠。撒網也,扁舟系水濱,風靜波平。伐木也,持斧入深林,霧散煙晴。終日安然,得魚負薪。摧枯拉朽,巨口細鱗,賣與市中人。
第五段
花開葉落,不知世界,不記春秋。桃源流水,何處更那深幽。獨坐那磯頭,遠岫層巒踏遍,力倦且休,此外又何求,此外又何求。又何求兮,又何求,任他野草閑花滿地愁。暑往寒來春復秋,白發亂颼颼。青山綠水,相對話綢繆,樂以忘憂。婆娑歲月,爾我盡悠悠。
第六段
論古今有許多英雄,為卿為相,定伯匡王,成靈氣焰,四海漾榮光,至今都已成空,盡成空。繁華凋謝,竟與草茅微賤同。榮枯勝敗,顯晦興亡,時移勢改,落花隨水去也任流東。追思往哲,何如把釣嚴公,高節清風。王質得遇神仙,至今仰芳蹤。世事竟如何,世事竟如何,竟如何兮竟如何。看那古往今來皆幻夢,百歲光陰過隙駒,莫問是和非。蠟社相攜,杯酒足歡娛。樂我漁樵,笑弄煙霞,俯仰又何求。
第七段
今朝會遇聚談日影移,明日重逢陰晴又未知,且隨天時。惟有漁人樵子最便宜。
第八段
山兮自蒼蒼,水兮自茫茫。漁樵之樂,蓋在乎山水之間。

四. 胡笳十八拍
《胡茄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卻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不得不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古琴曲,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聲之故。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曲流傳最為廣泛。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雙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X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迴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曲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琴適》(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一是清初《澄鑒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曲,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王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運用宮、征、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
此曲全段都離不開一個「凄」字,被改編成管子獨奏,用管子演奏時那種凄切哀婉的聲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則蒼悠凄楚,低則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
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前者即為《胡笳十八拍》的嫡傳。

五. 陽春白雪
它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松明快。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循環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系,後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里介紹的是《小陽春》。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么?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

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宋玉的結論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陽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復雜,能唱和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即曲高和寡。
當然宋玉與楚襄王的這番討論的目的不是談論歌曲本身,而是強調雅與俗的巨大差距,並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認而辯解。宋玉進而說'鳥有鳳而魚有鯤',自然非凡間俗物可比。宋玉說,'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最後,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結論,即'夫聖人
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間偉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獨行,其思想和行為往往不為普通人所理解。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中指出,《宋玉答楚王問》中明明說,'客有歌於郢中者',即有客人在郢中唱歌。而不是郢人在唱歌,更不是郢人善唱歌。沈括認為,郢中為楚國舊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是由於不知道或沒有聽過這首歌曲。宋玉

以此自況,未免有些不講道理。以郢人不熟悉陽春白雪這樣的曲子而指責他們,這不是很荒謬么?沈括還指出,陽春白雪典故中的一些細節後來被錯誤的解讀和傳播,例如,善歌者都被稱為'郢人',而原文的意思是郢人不善歌。
陽春白雪這個典故說明了不同的欣賞者之間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存在著的巨大差異。樂曲的藝術性越高,能欣賞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認,這種差異又和欣賞者的主觀趣味有很大關系,有時很難得到一個客觀公允的評價。正如西晉葛洪在《廣譬》一書中所指出的:'觀聽殊
好,愛憎難同。'
對於聽慣桑間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聲的人,當然無法理解陽春白雪和黃鍾大呂的高貴雅緻。從這點來說,古今並無太大區別。今人欣賞音樂,大都是'入耳為佳,適心為快。'
'雪唱與誰和,俗情多不通。'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離開'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樂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眾。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會是一個道理。當然高雅的藝術自有其價值,時代愈久,愈彌足珍貴。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毛澤東試圖將高雅藝術和通俗文化統

起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曾說,'就算你的是『陽春白雪'吧,這暫時既然是少數人享用的東西,群眾還是在那裡唱『下里巴人',那麼,你不去提高它,只顧罵人,那就怎樣罵也是空的。現在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統
一 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統 一 的問題。不統 一
,任何專門家的最高級的藝術也不免成為最狹隘的功利主義;要說這也是清高,那隻是自封為清高,群眾是不會批準的。'統 一
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在極左的年代裡陽春白雪成了受批判的對象,而下里巴人也成了政治的附庸。
陽春白雪雖然被指高雅藝術,但古曲《陽春白雪》在很多書籍里被解題時,都稱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很顯然這是在'陽春白雪'四個字的字面上解題了。陽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陽春
白雪》年代相隔太遠,已無音樂上的關聯。
《陽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與元代的散曲有關。元代楊朝英的《陽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韻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陽春白雪》中收錄的白仁甫的《駐馬聽》中有這樣的句子,'白雪陽春,一曲西風幾斷腸。'可見元代已有陽春白雪這支曲子。
至於元代令人'幾斷腸'的《陽春白雪》曲,如何演變為今日輕快流暢的樂曲,已非大路所能參透。言猶未盡,此處且做'留白',與眾友共賞析。

六.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立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襯下用模擬手法表現大雁飛鳴,此呼彼應的情景,形象鮮明生動,別具一格。
《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七. 夕陽簫鼓
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春江花月夜》,為中國古代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此曲最遲在十八世紀就流傳在江南一帶。作者佚名。
【歷史演變】
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該曲名最早見於清姚燮(1805~1864)的《今樂考證》。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1875年前後吳畹卿抄本傳譜為共6段加1尾聲,無分段標題。其後各派傳譜分段不一。在平湖派李芳園1895年所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曲名《潯陽琵琶》,曲體有所擴展,共10段,其分段標題為:①夕陽簫鼓、②花蕊散回風、③關山臨卻月、④臨水斜陽、⑤楓荻秋聲、⑥巫峽千尋、⑦簫聲紅樹里、⑧臨江晚眺、⑨漁舟唱晚、⑩夕陽影里一歸舟。在浦東沈浩初1929年所編的《養正軒琵琶譜》中,曲名叫《夕陽簫鼓》,其分段標題為:①回風、②卻月、③臨水、④登山、⑤嘯嚷、⑥晚眺、⑦歸舟。1923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曲,同時根據《琵琶記》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至今猶用此名。

八. 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
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合的」布局性質。第一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曆前後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養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九. 漢宮秋月
漢元帝時,為了和匈奴和親,美麗的王昭君遠嫁大漠,於是有了流傳千古的《漢宮秋月》。
此曲為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及演奏形式,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琵琶曲《漢宮秋月》:又名《陳隋》。以歌舞形象寫後宮寂寥,更顯清怨抑鬱,有不同傳譜。目前一般是據無錫吳畹卿(1847-1926)所傳,但劉德海加上了許多音色變化及意向鋪衍的指法,一吟三嘆,情景兼備,很有感染力。

十. 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梅花三弄風波起,雲煙深處水茫茫。
《梅花三弄》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明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時桓伊所奏的笛曲。後由笛曲改編為古琴曲,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復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閱讀全文

與國風美女古琴獨奏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43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93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67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73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05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41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0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195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46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70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21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16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16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2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50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691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03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68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24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