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寫真 > 布依美女嗩吶表演視頻

布依美女嗩吶表演視頻

發布時間:2022-05-28 21:58:01

㈠ 布依族的風俗習慣

1、二月二

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殺雞敬祖,吃兩色(白、黑)糯米飯。雲南省的布依族,這個節日要過三天,進行以祭「老人房」為中心的祭祀活動。

2、六月六

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畢用雞血沾上各色紙旗,或做成大鳥形分別插在各塊田中。與此同時,召開「議榔」會議,宣布各種榔規榔約,且由榔頭監督執行,藉以保護社會財產安全。

3、吃新節

又叫嘗新節。因各地的穀米成熟有先有後,過節日期不盡相同。一般在稻穀將成熟時,由家中男子到田中摘來少量谷穗,放在甑中與糯米一同蒸熟後敬祖。望謨、冊亨等地,把新糯谷取來後,先煮熟晾乾,舂去谷殼,再用開水泡脹蒸成糯飯,布依語稱「根金毫模」。



(1)布依美女嗩吶表演視頻擴展閱讀:

布依族的藝術

1、音樂

布依族常用的樂器有嗩吶、月琴、葫蘆琴、竹琴、巴勒、洞簫、短簫、姊妹簫、銅鼓、牛骨胡等。銅鼓是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特點的樂器。它全部用青銅鑄成,鼓身鑄有各種花紋圖案。

1950年以前,幾乎每寨都有銅鼓,隆重節慶必敲擊為樂。舉行喪葬、祭祀,則只有摩公才能按照儀式的程序敲擊銅鼓。

2、舞蹈

布依族的舞蹈主要有《織布舞》、《糠包舞》、《獅子舞》、《龍舞》、《轉場舞》、《鐃鈸舞》、《花裙舞》、《銅鼓舞》、《銅鼓刷把舞》等,舞蹈動作優美動人。

3、戲曲

貴陽、長順及黔西南冊亨縣等地區流行布依地戲,多在春節期間組織演出。有專門的戲班子,演員面具多為三國人物及布依摩師等。


㈡ 布依族的來歷

布依族自稱「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饒」、「布曼」,這可能是古代「僚」、「蠻」、「仲家」、「蠻僚」、「俚僚」、「夷僚」稱謂的來源。在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壯族都稱為「俚僚」、「蠻僚」或「夷僚」,五代以後,布依族稱「仲家」、宋代壯族稱為「僮」。「仲」與「僮」仍然是同音異寫。

【民族簡介】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2545059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布依族地區山清水秀,自然風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黃果樹瀑布、貴陽花溪、安順「龍宮」溶洞、盤江鐵索橋等十幾處旅遊景點,每年迎接成千上萬的遊客。除旅遊資源外,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也很豐富。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廣,現在通用漢文的較多。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紅水河流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一。

【民族歷史】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布依族。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斗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

【民族飲食】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冷盤、「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干、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餚。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一些鹽,然後與豬血一起攪動,凝固後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與豬血一起煮,稱為「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餚。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做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民族建築】

依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為干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而且還有可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這種薄片石來源於水成頁岩。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總之,除檀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朴實淳厚。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府所在地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由於石料是淺灰白色,加工後更顯晶潔,所以白天看鎮寧,銀光閃爍;月夜看鎮寧,凝霜蓋雪。為此,古有「銀鎮寧」、俗有「銀色鎮寧」之美譽。該鎮的石建築,歷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風雨歷程,所以既堪稱為凝固的音樂,又可當作不朽的史詩。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首先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獅拱衛」、「青龍環護」、「貴人座騎」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好在布依族地區多為石灰岩山地,這種蒼山翠嶺並不難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一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岳父家送來大梁,大樑上拴有紅綢扎的大花朵,並有樂隊和舞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樑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後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過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

【文化藝術】

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由農家自己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

蠟染工藝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花布」,就是蠟染布。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跟母親學習蠟染技術。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後用三角形的銅制蠟刀蘸蠟汁,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描繪各種漂亮生動的圖案,再放入藍靛缸中漬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後將布入鍋煮掉蜜蠟,撈出後到河水中反復盪滌,晾乾,就成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

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朴實,繪畫活潑豪放,並呈現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替的藝術效果。

不同地區的蠟染藝術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茨藜花,色調粗獷明快……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中外婦女的衣著。

近20多年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創作繪制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及被面、門簾、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綉,更加風采迷人。

除蠟染之外,布依族民間傳統工藝還有扎染、織錦、刺綉、木雕、石雕、竹編等。

【民族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嚴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禮儀習俗】

布依族人好客、熱情、大方、真誠,凡來到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臟話、舉止粗魯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盡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托和養育之恩。

【民族服飾】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包頭巾,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民族節慶】
布依族傳統節日除大年(春節)、端陽節、中秋節基本與漢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節」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節日。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個別地方有"撒秧粑節","小年","臘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過漢族節日。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過大年(即春節)。從除夕過到十五。除夕前要殺年豬、舂糯米粑粑、備各種蔬菜。雲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習慣;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須吃雞肉稀飯,民間稱血米粥。每個姓氏都有不同的飯前儀式,相認的雙方飯前儀式必須完全一致。年節期間還要舉行許多娛樂活動。

跳花會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二十一舉行。「跳花會」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規模盛大,參加人數過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訂終身。每逢節日,小女娃們都穿著艷麗的花邊衣服,鎖著極好看的盤花紐扣,小夥子們穿著對襟衫,系著留須的腰帶,吹著木葉、一個個滿面春風。熱心的阿妹們為小夥子們牽著馬,從五村八寨,從那看不見的半山腰,趕到跳花會地點,那是一個平坦的大草地,旁邊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北面是滿含花苞的桐樹林。那裡到處是人喊馬嘶,笑語喧嘩,少說也有幾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響震空谷,時快時慢,時抑時揚,加上鏘鏘的饒鈸聲,令人陶醉!場上,男女青年這時一群,那裡一堆,翩翩起舞,唱著古老的歌,歌聲美妙,舞步輕盈,坐在河岸邊吹「嘞友」、彈月琴,吹木葉,談情說愛的青年們,一雙雙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對方表示著熱烈的愛情,倒影搖搖,又是一番風味。緊靠著桐林邊,搭著一個檯子。那裡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戲,內豐富多彩,整個草坪上充滿著歡快、愉悅的氣氛。他們唱呀跳呀,不知不覺太陽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們依依不捨地騎上馬,陸陸續續地離開了草坪。

跳花會又是年輕小夥子和姑娘們的搭橋會,他們在草壩上播種了愛情,到了節日的最後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結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會結束了。二十二日是「牽羊」日,意思是訂婚約,青年人把「羊」牽回家去(把姑娘帶回去相親),看看男方的家境,以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這一天,許多小夥子都去草壩把未來的妻子帶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們哪裡肯跨進對象家的門坎?只不過在寨子後面山頭上,叢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對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過後,就要做活了,春耕開始了,人們投入繁忙的春耕生產,為奪取來年糧、棉、糖的豐收,為建設山區,進行新的戰斗!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歷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白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盆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群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群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里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夥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夥子將長期保存。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栽培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辦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從此遭到繼母虐待,幾乎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控告繼母,並發誓要毀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繼母知道後,萬分後悔,終於與新橫和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活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收,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節日。

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相傳有一家三個親姊妹同嫁在一個寨子里,日子過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孫,三家的外孫們聽說後都爭著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說,在三月初三那天,你們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帶到寨子路口,看誰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誰家去。這天,大女兒家炸了油團,二女兒家打了糍粑,三女兒家做了五色糯米飯,外公來到寨口,把三家的東西打開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澤鮮艷,味道清香,他最喜歡,於是就先去了三女兒家。從這以後,每到農歷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戶戶都要做花糯米飯來招待親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節。

查白歌節是貴州興義地區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屆時有周圍1 0多 個縣乃至雲南、廣西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參加,規模可謂盛大。

【民族禁忌】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觸動神龕和供桌,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布依族習慣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應喝一點。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禮必須送雙數。孩子體弱多病,父母就要給他尋找保護人乾爹、干媽。尋找乾爹、干媽有兩種方法:一是擇日在家等候,3天內第一個登門的人,即為孩子的保護人;二是擇吉日由父母領著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個過往的行人,即為保護人。

【民族宗教】

布依族過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節日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為隆重,於農歷2月選兔日或虎日開祭,各戶要奉獻雞蛋和豬肉祭神,祭畢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豐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許多祭日,要祭山神,樹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過節都節祭祀。

相傳為「牛王菩薩」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麵粉或白糯米麵粉染黑後摻水拌和,將牛角塗黑,然後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將結束,再加上一把勁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麵粉而用石灰漿把牛角塗白。

相傳為「龍王」曬龍袍日,當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曬。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飯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飲酒講故事,年輕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

「撒秧粑節」為西涼鄉布依族特有的節日,,時間訂在每年撒秧(穀雨)後的申(猴)日。當天各家帶粽子,酒肉,香燭紙錢到田邊祭供"菩薩",祈求風調雨順,滅絕害蟲,五穀豐收。

㈢ 布依族民俗民風

1.年節食俗,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2.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禮好客,貴賓到來,必有"進門酒"、"交杯酒"、"格當酒"、"轉轉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禮。若是敬獻豬肉,是祝客人來年養大豬,收成好;若是敬獻雞肉,雞頭奉給首客,象徵吉祥如意,雞翅奉給次客,表示騰飛,雞腿奉給三客,意為腳踏實地。宴席中還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勸酒,後者要將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現出他們的心智和才華。
3.婚俗,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㈣ 騰訊視頻發的忻州長腿美女嗩吶是什麼樂隊

嗩吶什麼樂隊?山西肖喜鳳演出樂隊

㈤ 貴州布依嗩吶屬於什麼調

貴州布依嗩吶屬於小調。
布依族的民間樂器主要有勒尤、勒浪、直吹雙簧樂器。勒尤意為選擇情人的小嗩吶,勒浪意為飄游浪盪的小嗩吶。勒尤吹奏的曲調有「飄游調」和「思情調」兩類。勒浪則吹奏一般小調。這些曲調有一個大體固定的旋律,演奏者可以即興發揮。
小調又稱「小曲」、「俚曲」、「時調」等,是人們在勞動之餘,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因有職業藝人與半職業藝人的傳唱,並和曲藝、戲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加工提煉的成分較多,詞、曲即興性少,較定型化,藝術上較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調相對來說流傳面較廣,遍及城市和鄉鎮,其內容廣泛涉及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農村小調以反映農村日常生活,特別是反映農村婦女的愛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調則涉及城鎮小手工業者、商人、市民和處於社會底層的生活以及娛樂嬉戲、自然風光、生活知識、漢族民間故事等。小調表現感情細膩曲折,形式較規整,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按照內容的不同,可以將小調分為抒情歌、詼諧歌、兒歌和風俗歌四類。
小調多數屬分節歌形式,一曲多段詞,常採用四季、五更、十二時等時序體,多側面、較細致的陳述內容。為適應多段詞的需要,其曲調則概括、凝煉地表達某種情緒(或柔美、或哀怨、或歡快),曲調性強、旋律流暢、婉轉曲折,旋律線豐富多變,表現力強。
小調的節奏規整,節奏型豐富多變,歌唱形式以獨唱為多,其次為對唱和一領眾和等。城市小調多有絲弦樂器伴奏、引子和過門的運用以及伴奏中樂器的加花裝飾、托腔墊腔等使小調音樂更為優美動人。
小調的歌詞格式多樣,除七字句外也有長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見外也常有非對偶的三句、五句等結構;加上襯詞的豐富多變和格律化,使小調的曲式結構較之號子、 山歌更為成熟且富於變化。

㈥ 布依族的女子有什麼特色

千百年來,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民歌、故事、神話、寓言、諺語、歇後語和謎語等。

以民歌最具特色,種類有古歌、敘事歌、情歌、酒歌和勞動歌等;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和重唱;曲調分「大調」、「小調」兩種。「大調」用於婚喪等隆重的場合,音調高昂大方,引人入勝。「小調」則在月夜或「趕表」談情說愛的時候唱,音調柔和、婉轉、活潑動聽。

戲曲以地戲和花燈著稱,情節生動、優美。常見的舞蹈有織布舞、獅子舞等,動作協調,矯健輕捷。樂器有嗩吶、月琴、姊妹簫、鑼、銅鼓等。銅鼓是歷來受珍視的傳統樂器,遇隆重節慶方能敲擊,在喪葬和祭祀中須由鬼師敲擊。

工藝美術以蠟染素負盛名,色調純朴,圖案美觀。

編織品如荔波竹席和平塘斗笠,馳譽四方。

風俗習慣

布依族的服飾特色是潔凈淡雅和莊重大方。男子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花圍腰,也有著大襟大領短襖,並配蠟染百褶長裙的。節日里還佩戴各種銀質首飾。

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或建於河谷平壩上。富有地區特點的「干欄」樓房,上層住人,下層圈牲畜和存放柴草。

布依族的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近親不婚,但流行「姑舅表婚」。

建國前,布依族地區還盛行「趕表」習俗。未婚男女可以利用節日、趕場或外出勞動的機會,聚集在一起對歌,女的看中男的?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綉好的綉球,拋給對方,如男的同意,即相約到會場不遠的地方,對唱山歌,傾吐愛情。但在封建制度下,情人們很難結成終身伴侶,建國前締結婚姻須門當戶對,重彩禮。父母包辦的早婚稱「背帶親」。

布依族有些地區還盛行「轉房」的婚姻制度。流行「不落夫家」。或稱「座家」的習俗。

布依族的葬禮在近代實行棺葬,須請巫師開路,有砍牛辦齋超度死者的,謂之「打嘎」。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建國前,普遍信仰鬼神,崇拜祖先。也有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節日除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外,還有「四月八」、「六月六」。

「四月八」又稱「牛王節」,須蒸糯米祭祖和給牛吃,並讓牛休耕一天。

「六月六」是布依族的隆重節日,僅次於春節,布依語稱「更將」。人們賦予它各種神話傳說,有的地區相傳為紀念布依族起義領袖的節日

閱讀全文

與布依美女嗩吶表演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44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93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68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74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06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41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01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197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49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70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23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18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16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2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50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697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03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73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24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