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的印第安人都穿著什麼樣的服飾
古代的北美印第安人,大致還處在氏族公社的狀態,紡織業還沒有產生,沒有布匹,大多是以獵獲的獸皮遮身。在歐洲人沒有進入美洲以前,易洛魁人基本上沒有縫制過衣服,大都是以加工過的淺色鹿皮遮身。夏季里,他們的上身,都把一整塊地鞣皮披在肩上,披成一種斗篷狀。也有的時候,他們把斗篷的一端,落在一個肩頭的下邊,再用結把它和另一端,扣在另一隻肩膀上。男人身上披著一塊長到股骨的鞣皮帶,在腰間再用一條窄帶子束起,鞣皮帶的前後兩邊,就成了兩塊正方形的圍裙垂搭到下面。這種鞣皮,寬約40厘米到50厘米。女人則是用一塊長方形的鞣皮圍在下身,成為一件皮裙。冬季里,易洛魁人的服飾便豐富起來,他們用熊皮、狐皮、水獺皮、海狸皮和灰鼠皮做成斗篷,把茸茸的毛面暖著身體。腳上都穿著鞣皮靴和綁腿套,男人的綁腿套很長,一直長到腰帶處,在膝蓋下用帶子束緊,下端扣在鞣皮靴上。長綁腿套主要是為了打獵,防在森林裡頭,被灌木叢或樹枝等物劃傷。女人因為不進行打獵,身上的綁腿套便短一些,只垂到膝蓋,將下端扣到鞣皮靴子上,在膝蓋下用結系緊。
⑵ 北美那發和族的印第安人穿著什麼樣的服飾
北美那發和族的印第安人服飾比較簡陋,女人穿草裙,男人只在腰間系著一條草編的圍腰,腳上穿著鹿皮鞋,腿上綁著腿套。到了冬天,便要把皮毛或家庭自織的毯子披在身上,用來禦寒。後來,那發和族人的服裝,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發展,男子的腰間束上了一條前窄後寬的皮帶,上面飾有一個很大的銀扣,還穿上了用毯子或長方形粗布做成的上衣,下身套上了短褲;女人用兩塊家織的布料(一般帶有紅色、黑色或淺藍的條紋)做成衣裳,做法是把兩塊布料在肩和腰的地方進行縫合,留出袖口和領口,然後在腰上再束上一條大紅羊毛的腰帶(綴有精緻的銀飾品),鮮艷奪目。那發和族的男人和女人,都喜歡在衣服上點綴白銀或貝殼做成的裝飾品。
⑶ 印加人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印加部落由於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活、服飾等差異很大。在16世紀西班牙人入侵南美洲以後,印加人在服飾上,也出現了一些變化。生活在庫斯科的印加人,無論男子還是女子,都戴身著印加式披肩的秘魯男子著相同的帽子。男人都穿家織毛料的短毛衣,過膝的長褲子,頭戴寬邊的淺頂帽(用紅氈塊和黑棉線製作而成);女人愛穿裙子,但裙子穿得極特別,她們一次要穿好幾條裙子,最里邊的一條最長,越往外越短,一條比一條短,每一條長裙子都恰好只露出一條彩邊。
奇楚亞人生活在谷地里,很多的人都光著腳,或者是穿著一雙草鞋,只有酋長在盛大的節日里,才能穿上一雙皮鞋。男人們都披著斗篷,這種斗篷,是用兩塊方形的毛料縫制而成。縫制這種斗篷時,中間不縫,只縫沿邊。穿的時候,要套頭而穿,斗篷的邊翼便自然地披落下來。天熱的時候,人們常常把斗篷撩起一邊,搭掛在肩上。蓋丘亞族(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婦女和孩子。女人用毛料做成披肩,穿披在身上的時候,要用一個銀胸針別在胸前。身後的披肩,則折疊成一個口袋狀,可以用來背小孩或東西。為了漂亮、美麗,女人們穿的白色短上衣,喜歡用一些金屬的飾物裝飾。
艾馬拉人居住在高原,他們和居住在谷地、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都有不同的穿戴。男子一般都是穿緊身的短內衣,褲子長到腳踝骨,扎腰帶,外面再披上一件斗篷。女子們則穿著束腰的緊身衣服,上面是扣在肩上的,腰間再束一條寬而長的帶子,一幅披巾披肩似的罩在肩上,其一頭束在頭上系成個蝴蝶結。這些衣服的料子,都是羊駝和駱馬的毛紡織而成。
總之,印第安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服飾間有很多差異,形成了印第安人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傳統服飾,這些有鮮明民族特點的服裝,對現代服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毛披肩和斗篷,是印第安人最典型的服飾,現在已經成為太平洋沿岸各族人的服裝,在後來,幾乎是影印加男子的耳飾響到了整個美洲。婦女們身穿裙子,把披巾披在肩上或戴在頭上,別有一種韻味;而斗篷,披罩在短的外衣上,即美觀,又避寒,還利於騎馬馳騁。另外印第安人肥大的燈籠褲,寬寬的腰帶,寬檐帽或窄邊的黑軟帽,黑、紅、黃等色的皮靴,都已成為拉美各國的民族節日盛裝。
身著印加式披肩的秘魯男子
⑷ 印第安純女性部落有多開放
印第安純女性部落是非常開放的,這里的女人們只會把男人當成繁衍後代的工具,當她們需要繁衍後代的時候,就會去其他的有男性的部落去抓來一些身材健碩的男子,同她們做一夜的夫妻,等她們成功懷孕之後,就會把這些男人給放回去。
這些女人們不僅僅是彪悍而且非常無情,如果說她們十月懷胎生下來的是男孩子,就會直接將孩子丟棄在荒郊野外,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只有生下來的是女兒她們才會留下來成為她們部落的一員,男性在她們的眼裡沒有任何價值,只是作為繁衍後代的工具罷了。
⑸ 印第安人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印第安人的服飾特點是羽毛和頭飾鷹羽冠。
居住在大草原地區的印第安人制衣材料主要是野牛皮。婦女們把做衣服的野牛皮加工成熟皮,用圓石子將皮揉軟,再用骨頭錐子和野牛腱製成的線把鞣皮縫合起來。
男子的服裝最初是一個鞣皮小圍裙、一件直系腰間的長綁腿套和一件野牛皮斗篷或披肩,婦女們的服裝主要是披肩,裝飾和男子不同,飾有各種刺綉、小玻璃珠穿成的彩花。
不論男女都留長發,男子在頭頂留一束長發,其他均剃掉,那一束長發或披散著,或編上盤在頭頂結成一束,婦女們則將長發編成辮子。
頭飾鷹羽冠,是印第安人服飾的一大特色,印第安人把羽毛作為勇敢的象徵、榮譽的標志,還經常插在帽子上,以向人炫耀。
在一些莊重場面,一些顯要的人物都要戴上用鷹羽和貂皮製成的禮帽,婦女則用貝殼和骨頭做成的各種耳環和項圈。
(5)純種印第安美女衣服擴展閱讀:
印第安人原本是兩萬多年前從亞洲遷徙到美洲的一個古老民族,經過漫長的歲月,印第安人遍布於北美大陸,並在那裡繁衍生息。
各民族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及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北美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也不例外。
印第安人的住屋長30米,通稱長屋。許多其他印第安人的住屋是圓形木頭結構,屋頂用樹皮覆蓋。一些印第安人,像曼丹人,則居住在用泥被覆的棚屋裡。
錐形帳篷是印第安人的另一種住屋,黑足印第安人就居住在這種帳篷中。在西班牙人把馬群帶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靠步行四處游動。
在馬匹出現前,一些印第安人用狗拖曳支搭帳篷的桿子來攜帶東西。沿河湖而居的印第安人則用獨木舟作為交通工具。
⑹ 古代的印第安人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古代的北美印第安人,大致還處在氏族公社的狀態,紡織業還沒有產生,沒有布匹,大多是以獵獲的獸皮遮身。在歐洲人沒有進入美洲以前,易洛魁人基本上沒有縫制過衣服,大都是以加工過的淺色鹿皮遮身。夏季里,他們的上身,都把一整塊地鞣皮披在肩上,披成一種斗篷狀。也有的時候,他們把斗篷的一端,落在一個肩頭的下邊,再用結把它和另一端,扣在另一隻肩膀上。男人身上披著一塊長到股骨的鞣皮帶,在腰間再用一條窄帶子束起,鞣皮帶的前後兩邊,就成了兩塊正方形的圍裙垂搭到下面。這種鞣皮,寬約40厘米到50厘米。女人則是用一塊長方形的鞣皮圍在下身,成為一件皮裙。冬季里,易洛魁人的服飾便豐富起來,他們用熊皮、狐皮、水獺皮、海狸皮和灰鼠皮做成斗篷,把茸茸的毛面暖著身體。腳上都穿著鞣皮靴和綁腿套,男人的綁腿套很長,一直長到腰帶處,在膝蓋下用帶子束緊,下端扣在鞣皮靴上。長綁腿套主要是為了打獵,防在森林裡頭,被灌木叢或樹枝等物劃傷。女人因為不進行打獵,身上的綁腿套便短一些,只垂到膝蓋,將下端扣到鞣皮靴子上,在膝蓋下用結系緊。
在比較隆重的場合,易洛魁人都帶有頭飾。男人要剃去頭發,只留下中間的一溜長發(或披散著,或盤在頭頂結成一束),頭上戴上一頂圓皮小帽(多用貂皮製成),帽子上面飾有很多的小羽毛,其中有一、二根直立的老鷹羽毛(其式樣和位置代表著他的軍功)。頭上還要帶上頭箍,頭箍上插有一圈的豎羽毛;女人的頭發要編成兩條辮子,只戴一個頭箍,還有用貝殼或骨頭做成的耳環和項圈。
大草原上的印第安人,已經開始縫制衣服。男人們去森林裡獵回來的野牛,肉食用後,牛皮便剝下來做衣料。女人先把野牛皮進行加工,製成熟牛皮,再拾些圓滑的石子,將皮子揉軟,用野牛腱製成線,拿骨頭做的錐子穿針引線,把鞣皮縫合起來。最初給男人縫制的衣裳,是野牛皮斗篷、披肩、鞣皮小圍裙和直系腰間的長綁腿套。最主要的服裝是斗篷,上面有用豪豬鬃綉的花紋,還有用小塊皮和繪畫的裝飾。縫制的料子,必須是一整塊帶著尾巴的野牛皮(尾巴一定要能碰著右手);為婦女縫制的衣服主要是披肩(其裝飾和男子的披肩不同),還有拿兩張麋皮縫製成的短外衣(沒有袖子),外衣的下緣綴有瓔絡。女人的綁腿,要比男人的短,到膝部系緊。她們的衣服上,都裝飾有各種刺綉、瓔絡,或小玻璃珠穿成的彩花。到後來,做衣服的材料越來越多,牡鹿皮、貂皮、野牛皮等,裝飾和點綴更加新穎別致,式樣也愈舒適得體。
⑺ 印第安人衣著的特點。
特點:
有融於大自然的氣息特點。
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第安人的服飾藝術主要來源於自然。
2、服飾的花紋表現部族的崇尚和標識,極為美觀。
3、阿拉斯加印第安部族的服飾圖案有形態逼真的魚類、走獸和飛鳥等,特別是表現藍鯨的生動形態。
4、最引入注目的是印第安人的披肩和披毯,雖然手工顯得粗糙,但其圖案別具匠心,不僅色彩搭配奇特,圖...
特點:
有融於大自然的氣息特點。
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第安人的服飾藝術主要來源於自然。
2、服飾的花紋表現部族的崇尚和標識,極為美觀。
3、阿拉斯加印第安部族的服飾圖案有形態逼真的魚類、走獸和飛鳥等,特別是表現藍鯨的生動形態。
4、最引入注目的是印第安人的披肩和披毯,雖然手工顯得粗糙,但其圖案別具匠心,不僅色彩搭配奇特,圖案也表現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如羚羊、梅花鹿形象,呼之欲出。
其他表現印第安人妝飾的特徵。
面具和紋面是印第安人的一種強烈的文化藝術表現。早期製做的面具大都是表現神靈或惡獸的,而且每個面具都有一段故事背景,一般在舞蹈或戰斗中才出現。生存在聖塔侖河谷的印第安西瑞族婦女的紋面被認為是一種稀有的文化。她們紋面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幸福和愛情。十字形花紋是為了避邪;人形圖案代表如鑽石般明亮的美麗;紋面只用黑、藍、紅和白4種顏色。已婚女子只能用藍白兩色,男人用黑與紅色,未婚姑娘也可以紋上花朵圖案,如果年輕女子的臉頰紋上魚尾花紋,那麼就表示她成熟了。
全部
⑻ 這種有印第安的頭像的衣服的牌子叫什麼
這是圖案,不是某品牌專屬logo。
圖案中是鷹羽冠,印第安人的一種獨特的頭飾。鷹羽冠上的每根羽毛都是用鳥類中最兇猛的鷹、雕尾部長羽做成的。
這種羽毛具有很高價值,原始時期,工具落後,得到這種羽毛很不容易,後來工具發展了,但這些鳥類也越來越少,羽毛也隨之珍貴,要做成一頂完美的鷹羽冠往往要很多年的時間。
羽毛意義:
因崇拜飛鳥藏空能力而衍生的象徵意義,也使人們賦予羽毛以特殊含義。在薩滿教里,羽毛象徵升天的儀式,也就是同預測和占卜等儀式聯系在一起的。
此外,在許多文化傳統中,羽毛跟月亮的象徵意義相結合,表現植物的生長。比如,對中美洲地區的印第安人(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來說,羽毛和頭發、青草、雨水是對等的。
⑼ 歐洲人入侵後印第安人的服飾有哪些特色
歐洲人進入北美洲後,易洛魁人開始出現縫制的鞣皮衣服,服飾也越來越講究起來。鞣皮衣上,常用麋毛或豪豬的鬃毛,綉上好看的花紋,在肩頭、胸前,衣襟邊和褲子上,裝飾著鞣皮長纓。男子穿著不到膝蓋的襯衫和褲子,女人穿著裙子和短衣,有的在外邊再罩上一件束腰過膝的外衫。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來商品的增多,易洛魁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狩獵活動也越來越少,他們開始到集市上購買外來的棉布、呢絨、法蘭絨等,做成一些新式的色彩多樣(流行的是深藍色和紅色)的服裝,以此取代了以往的鞣皮衣裝;衣服上用豪豬鬃、麇毛做成的刺綉,漸漸被色彩鮮艷的絲綢貼花、穿珠盤花和絲帶所代替;用來裝飾衣裳的貝殼,也被蚌殼和銅紐扣所代替。衣服上刺綉的小巧的幾何圖案,也變成了五顏六色的鮮花。
帕布羅人的服裝要簡單些,男人就在腰間圍著一條皮圍裙,等到了冬天,便披上一件斗篷(兔皮或家織材料做成),穿上鹿皮鞋,綁上腿套。女人也披著斗篷(披在右肩上),長可及膝。腿上也穿著腿套,腳上穿著鹿皮鞋,還從膝部到踝骨,綁著一條兔皮的綳帶。
北美那發和族的印第安人服飾比較簡陋,女人穿草裙,男人只在腰間系著一條草編的圍腰,腳上穿著鹿皮鞋,腿上綁著腿套。到了冬天,便要把皮毛或家庭自織的毯子披在身上,用來禦寒。後來,那發和族人的服裝,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發展,男子的腰間束上了一條前窄後寬的皮帶,上面飾有一個很大的銀扣,還穿上了用毯子或長方形粗布做成的上衣,下身套上了短褲;女人用兩塊家織的布料(一般帶有紅色、黑色或淺藍的條紋)做成衣裳,做法是把兩塊布料在肩和腰的地方進行縫合,留出袖口和領口,然後在腰上再束上一條大紅羊毛的腰帶(綴有精緻的銀飾品),鮮艷奪目。那發和族的男人和女人,都喜歡在衣服上點綴白銀或貝殼做成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