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寫真 > 永定河橋美女照片

永定河橋美女照片

發布時間:2022-05-24 23:44:42

Ⅰ 盧溝曉月是怎麼回事

「盧溝曉月」的來源 單以「曉月」形容盧溝橋之美,據傳說是另有原因:每當舊歷的月盡頭(晦日)天快曉時,下弦的鉤月在別處還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橋上,他偏先得清光。這俗傳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實,盧溝橋也不過高起一些,難道同一時間在西山山頂,或北平城內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曉的月亮會比盧溝橋上不如?不過,話還是不這么拘板說為妙,用「曉月」陪襯盧溝橋的確是一位善於想像的藝術家的妙語,本來不預備後人去作科學的測驗。你想:「一日之計在於晨」,何況是行人的早發。朝氣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橋。京城的雉堞若隱若現,西山的雲翳似近似遠,大野無邊,黃流激奔,……這樣光,這樣色彩,這樣地點與建築,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曉,景物雖然隨時有變,但若無雨雪的降臨,每月末五更頭的月亮,白石橋,大野,黃流,總可湊成一幅佳畫,渲染飄浮於行旅者的心靈深處,生發出多少反射的美感。 你說,偏以「曉月」陪襯這「碧草盧溝(語出清劉履芬《歐夢詞》中《長亭怨》一詞:「嘆銷春間關輪鐵,碧草盧溝,短長程接。」) 」不是最相稱的「妙境」嗎? 盧溝曉月新解 [1]我們從資料中看到,建成於金明昌三年(1192)的盧溝橋,因它橫跨於盧溝河上而得名。盧溝河的上游叫桑乾河,發源於山西馬邑縣(今朔縣)的雷山。這條河因為流經這里的盧師山,也因為水質混濁,水色發黑,所以也曾叫過黑溝河、盧溝河。直到清代康熙年間,他為了給這條河起個吉利的名字,能夠鎮住盧溝河的經常泛濫,才改名為永定河。建於金代的盧溝橋,是一座長266.5米,寬7.5米、11孔的聯拱石橋。它對北京來說,稱得起是一座最老、最大、也是最壯觀的大石橋。金章宗很推崇這座盧溝橋,就給它封了個「盧溝曉月」的雅號,並把它列為燕京八景之一。有的資料這樣註解說:「每當五更雞唱,斜月西沉,盧溝橋的月色格外嫵媚,因以得名盧溝曉月。」 盧溝橋是京城的西南大門,明崇禎十一年(1638),在橋東建造了大小1里多長的小城。城名為拱北。規模雖小,設計卻完整,崇墉百雉,氣勢宏偉,儼若雄關,護衛著京城。城有兩門,南門為永昌,北門稱順治。清代變城名為拱極城,改永昌門為威嚴門。拱極城內,路東有觀音庵,路西有興隆寺。觀音庵於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存有一石碑。興隆寺於清康熙六年重修,有開建十方院碑,一個玉磬,一座明成化六年鑄的鍾。現在,觀音庵不存在,興隆寺在原址只蓋了山門。 宛平縣衙自1913年從京城內遷至此,並於1928年再次搬遷至此城。這就是今天所稱宛平城。橋與城的布局,很像一隻蠍子。據說,順治門外有兩口井是眼睛,宛平城是身子,盧溝橋就是那長長的尾巴。學生時代,我住過城邊,每天都能看到歷經幾百年滄桑和抗戰風火而參差殘破的城牆,依稀記得上面留有槍炮的彈痕,順治門旁被炮彈炸開的城牆豁口。現在,宛平城已整修一新。城內建起了抗日戰爭紀念館。 《日下舊聞考》載:元代「至正十四年四月,造過街塔於盧溝橋。」塔在西直門外以西四十里,距盧溝橋還有10里。清代尚存。 當年,從盧溝橋由西北行10里,登上王家嶺,向南望去,永定河從北向南奔去,勢如游龍。東望便是京城的宮殿,北望便是十三陵,佳氣蔥蘢,依山傍水,一派都城氣象。 拂曉來到永定河邊,正當月朗晴空,野曠天低,曙色蒼蒼,波光淼淼,令人心曠神怡。遠望蒼山,近看逝水,皓月盈缺,天地悠悠,使人遐思無限。這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橋東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 「盧溝曉月」能為燕京八景,自有道理。景色不說,單就地理交通位置,太重要了,京城西南的門戶。現在,自六里橋西南斜去的公路就知,那是古人抄近路進京,自盧溝橋一步步走出來的。 對於「盧溝曉月」,還有不同的理解,認為曉月即小月,月牙兒。有鄒緝《盧溝橋》詩:「河橋殘月曉蒼蒼,遠見渾河一道黃。樹入平郊分澹靄,天空斷岸隱微光。北趨禁闕神京近,南去征車客路長。多少行人此來往,馬蹄踏盡五更霜。」此詩在指殘月。詩詠的是盧溝橋,並非特指燕京八景了。

Ⅱ 我國有哪些著名的橋

1、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之間,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2015年榮獲石家莊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它是中國第一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2、杭州灣跨海大橋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一座縱跨中國杭州灣的跨海特大橋。橋梁北起浙江省嘉興市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全長共36千米。杭州灣跨海大橋於2003年6月8日奠基開始建設,2007年6月26日,杭州灣跨海大橋全線貫通。杭州灣跨海大橋於2008年5月1日通車運營。

杭州灣跨海大橋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准設計,是G15瀋海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杭州灣跨海大橋曾保持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紀錄。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繼港珠澳大橋、美國龐恰特雷恩湖橋和中國青島膠州灣大橋之後,世界第四長的跨海大橋。

3、安平橋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

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

4、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伊始即成為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築。

武漢長江大橋是蘇聯援華156項工程之一,於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全長約1670米,上層為公路橋(107國道),8個橋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採用「大型管柱鑽孔法」,這是由中國首創的新型施工方法。

5、長江大橋

1968年,第一座由中國獨立自主建造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在中國橋梁史乃至世界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95年以來,隨著建設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原均為國家撥款,建後不收過橋費;大量的高投入、高技術、大跨徑的長江大橋如雨後春筍一樣紛紛修建起來。通常把橫跨長江及其較大支流具有較大工程性的橋梁統稱為長江大橋。

Ⅲ 迷人的橋

橋,水梁也。從木,喬聲。駢木為之者。獨木者曰杠。――《說文》
寧新中更名安陽,初作河橋。――《史記•秦本紀》
洛水橋邊春日斜。――劉禹錫《浪淘沙》
長橋卧波。――唐•杜牧《阿房宮賦》
橋邊紅葯。――宋•姜夔《揚州慢》
橋邊一帶。――《廣東軍務記》
又如:橋閣(傍山架木為路。即棧道,閣道);橋津(橋頭。津,水邊渡口)
器物上的橫桿
奉席如橋衡。――《禮記•曲禮》。註:「井上桔槔。」
又如:鞍橋
木名
橋<動> 架橋,修橋
△jiāo
1.桔槔。井上汲水工具。或指桔槔上的衡木。
2.通"憍"。驕傲。參見"橋泄"。
△jiǎo
1.山行用具。《史記•河渠書》:"[禹]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橋,近遙反。一作'檋'。檋,直轅車也。"一說即轎。
2.通"矯"。矯正。
3.通"矯"。偽,虛假。參見"橋言"。
4.通"撟"。翹起;伸出。
5.勁疾。

橋的概念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台和基礎。它們高懸低卧,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嶴野嶺,古樸雅緻;有的跨越岩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

橋的意義與特點

建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於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說,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說文解欄位玉裁的注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說明橋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於水面上的通道,以後方有引伸為架於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於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
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是個橋梁大國,在古代無論是建橋技術,還是橋梁數量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千百年來,橋梁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各自立足於自己的實際條件和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時間,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橋梁形式,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說來大致有如下特點:
(一) 地域性。我國土地遼闊,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橋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的影響,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風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這里的橋梁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樑橋,以便於船隻從橋下通過;西北和西南地區,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難以砌築橋墩,因此,多採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樑橋;嶺南閩粵沿海地區,盛產質地堅硬的花崗岩石,所以石橋比比皆是;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梁。從橋梁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朴實;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當然,這跟自然地理也有極大關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負變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塊沖擊,故橋梁必須厚實穩重;而南方河流水勢則較平緩,又要便於通航,故橋梁相對較纖細秀麗。
(二) 多種多樣性。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質地貌差異較大,因此對建橋的技術要求也高。大約在漢代時,橋梁的四種基本橋型:梁橋、浮橋、索橋、拱橋便已全部產生了。這四種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磚橋、竹橋、鹽橋、冰橋、藤橋、鐵橋、葦橋、石柱橋、石墩橋、漫水橋、伸臂式橋、廊橋、風雨橋、竹板橋、石板橋、開合式橋、溜索橋、三邊形拱橋、尖拱橋、圓拱橋、連拱橋、實腹拱橋、坦拱橋、徒拱橋、虹橋、渠道橋、曲橋、纖道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等,幾乎應有盡有,什麼形式的古橋,在我國都能找到。
(三) 多功能性。我國古代的匠師建橋,很注意發揮橋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慮到因地制宜、一切從實用出發,又能考慮使橋梁盡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橋多為兩頭平坦,中間高拱隆起,使之既產生造型上的弧線美,又利於行舟。而南方地區廣見的廊式橋,則更充分反映了一橋多用的特點。南方雨多日照強,橋匠便在橋上修建廊屋,這不僅為過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風雨日照、便於歇息的場所,而且還增加了橋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橋沖掉,並起到保護木樑、鐵索不受風雨腐蝕的作用。特別是很多此類廊橋,因是人員過往要沖,故還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進行商業活動。如廣東潮安縣的湘子橋,這座橋全長五百餘米,?quot;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橋中設一段可以開合的浮橋,以利通航;橋上建廊屋、樓後做集市,其間店面櫛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以至不聞不見咆哮的潮水和寬闊的江面,故民間流傳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四) 群眾公益性。橋梁自產生始,便以屬於民眾共有的社會性出現。我國的傳統建築,一般為私有性,唯有橋梁(除私有的園林中橋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為社會所公有。故數千年來,愛橋護路成為一種良好風尚,而「修橋鋪路」則是造福大眾的慈善行為,被民眾所推崇。因此,修橋或建橋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查看史志,我國歷來修橋建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獨立建橋;二是募捐集資,報經官府支持,協力興建。此種最為多見,如著名的趙州橋、泉州洛陽橋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導,士紳附和認捐,並指派官吏或商紳主持完成。此多屬較大的橋梁;四是全由官府撥款施工興建的。所以,我國古橋遍布各地,連窮鄉僻壤也多建橋。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居世界首位。

橋的產生與發展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橋的類型與形式
按主要材料分
木、石、磚、竹、藤、鐵、鹽、冰橋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按結構及外觀分
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浮橋的優點:一是施工快速,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圍攻武昌,只用一夜時間就建成兩座橫跨長江的浮橋。二是造價低廉,明代鄒守益在《修鳳林浮橋記》中,曾對石橋與浮橋做過比較:「若用石樑橋,要費千金,而用浮橋,則費五百金便可,可根據需要而定。」三是開合隨意,拆除和架設都很方便。缺點是載重量小,隨波上下動盪不定,且抵禦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時拆撤,並要人照看,管理繁瑣,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要經常修葺和更換,維護費用昂貴。因此,很多浮橋的最後歸宿,都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其他造型
飛閣和棧道、渠道橋和纖道橋,以及曲橋、魚沼飛梁和風水橋。
「飛閣」,又稱閣道、復道,即天橋。古代宮殿樓閣間的跨通道。《三輔黃圖》:「乃於宮(指漢未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秦漢皇宮樓殿間聯以閣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稱復道。秦始皇築閣道由阿房宮通驪山,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棧道」,又稱棧閣、橋閣,單臂式木樑橋。在山區陡峭的地方,架木鋪成的道路。
「渠道橋」,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橋梁。也即在橋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於金代的山西洪洞縣惠遠橋。故今山西民間尚有「水上橋、橋上水」的俚語。「纖道橋」,一種為便於拉纖而建造的、與河流平行的帶狀長橋。多見於浙江境內的運河地區。有的長達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紹興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橋長380餘米,115個跨,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橋」,園林中特有的橋式,故也稱園林橋。橋與徑、廊均為園林中遊人賞景的通道。「景莫妙於曲」,故園林中橋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橋,以形成一條來回擺動,左顧右盼的折線,達到延長風景線,擴大景觀畫面的效果。曲橋一般由石板、欄板構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欄桿低矮,造成與水面似分非分、空間似隔非隔,尤有含蓄無盡之意。

橋的材料與構造
橋梁的構造,除較原始的獨木橋、汀步橋以及浮橋外,一般均由跨空部分和跨空支承部分構成,即橋墩與橋身組成。
(一) 梁橋,根據其所用材料和構造情況,可分為木樑橋和石樑橋。「木樑橋」包括木樑木柱橋、木樑石柱橋、木樑石墩橋、木撐架橋,其中「木樑石柱橋」是從木樑木柱這種原始的木橋發展而來的。
「石樑橋」包括石樑石柱橋、石樑石墩橋、石伸臂橋(類似木伸臂橋)、三邊石樑橋、漫水石樑橋、石板平橋(多見於園林「曲橋」和「纖道橋」)。其中以「石樑石墩橋」最為常見。這種橋比用石墩木樑又更進一步,避免了木樑橋面易於腐朽、常需維修的缺點。
橋梁中還有一種與浮橋相結合的橋式,即「開合式橋」。其中間浮橋可根據需要開合啟閉。如潮安縣的湘子橋。其東西兩端是石樑橋,中間則用十八隻木船搭成浮橋相連接,以利排渲洪水,及「通巨艦,排放木筏」之用。
(二)拱橋,根據其構造情況以及拱券的圓弧和排列形式可分為:陡徒和坦拱式拱橋、尖拱和圓拱式拱橋、連拱和固端式拱橋,單孔和多孔式拱橋、實腹和空腹式拱橋,以及虹橋等等。其拱券的圓弧則有半圓、馬蹄、全圓、鍋底、蛋圓、橢圓、拋物線圓及折邊等形式,排列形式則有並列和橫聯兩種,其中橫聯式應用最多,並派生出鑲邊橫聯券和框式橫聯券兩種。

(三)索橋,根據其採用不同質地的繩索及過度和構造形式,可分為竹索、鐵索、藤索和溜索橋、城防吊橋,以及單索、雙索、多索網狀橋、並列多索橋等。

橋的藝術與文學

山水自然美,向為我國文學家和藝術家情有獨鍾。正如明代大藝術家董昌其所說「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為詩為境。」橋,是架設於山水之間的建築物,它長期屹立於大自然之中,也就成為點綴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員。有山有水自然也就會有橋,橋梁本身也是實用與藝術的融合體,如橋梁的平直、索橋的凌空、浮橋的韻味、拱橋的涵影等,原來就搖曳著藝術的風采。故英國李約瑟先生說:「沒有中國橋欠美的,並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我國橋梁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造型風格和裝飾工藝。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曲線柔和、韻律協調和雄偉壯觀上。而江南水鄉的一些小梁細橋,則更使人聯想到「小橋 流水 人家」的詩情畫意。
橋梁裝飾,在我國總的來說不算很發達,主要體現在石構橋梁中,其部位大致在人們易於駐足觀瞻的地方。如常見的有螭龍、鳳、獅、象、犀牛,並間有兔、猴、馬、狗、雲朵、蓮花、芳草等圖案。也有少數浮雕的河神像、武士像和人物故事形象。如河北趙縣永通橋山花牆上浮雕的河神頭像,趙州橋欄板上浮雕的螭龍和望柱上的獅首像, 北京盧溝橋望柱上的石獅子等等。這些石雕,工藝精細,並往往還與民間風情、神話傳說有密切的聯系。如治水的蛟龍,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獸等,從而形成我國橋梁藝術的獨特風格。
此外,我國許多橋梁,往往在橋上或橋頭上構建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橋上構築建築物,起自木橋的防腐和壓基作用,後成為橋與建築的結合物。橋頭構築建築物,是作為橋梁出入口的標志, 並兼有襯托、拱衛和裝飾橋梁的作用。

【盧溝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區西南部豐台區宛平城,橫跨永定河。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明昌三年(1192)建成。明正統、清康熙年間重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橋由白石砌成,長212.2米,寬7.5米。兩側有欄板、望柱,望柱上雕鑿大小石獅492隻,神態各異。橋有11孔,橋墩、拱券各部分,均用腰鐵固牢。橋墩作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橋兩頭有華表各一對,石碑各一座,一為清康熙年間修橋碑,一為乾隆御題"盧溝曉月"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橋東為宛平城,1937年7月7日,日軍炮擊盧溝橋,
進攻宛平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就是著名的"盧溝橋事變",至今橋身仍可見當年的彈痕。

【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中國橋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中國十大名橋
(1)盧溝橋(2)廣濟橋(3)五亭橋(4)趙州橋(5)安平橋(6)十字橋(7)風雨橋(8)鐵索橋(9)五音橋(10)玉帶橋
最高的橋
米洛大橋
法國建成世界第一高橋,高達343米聳立雲間
2004年12月11日 0816
12月9日,法國塔恩河河谷的雲霧從米約高架橋下穿過。
米約高架橋的橋柱高達34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梁。
這座大橋位於法國首都巴黎通往地中海地區的公路上,其落成典禮將於12月14日舉行。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法國近日在其南部米堯地區的塔倫(音譯)河流經的一個峽谷修建了一座高達343米的世界第一高橋。
它由7根粗大的橋樁支撐,聳立雲霄,從照片上看極其壯觀。不知道司機和乘車人從橋上通過時是為感到身在天上而開心還是因害怕掉下去而提心吊膽。
報道說,該橋是連接巴黎和地中海沿岸的道路的一部分,法國總統希拉克將於本月14日親自出席通車儀式。

Ⅳ 天津濱海大道永定新河特大橋是跨海的嗎

並和喬大俠是跨海的嗎肯定來說不是跨海大橋濱海大道永定河橋大橋是跨海的嗎?肯定來說不是跨海的大橋。

Ⅳ 此橋叫什麼名字

1、貴州關嶺大橋關嶺大橋位於貴州省關嶺縣境內,是滬瑞國道主幹線貴州境鎮寧至勝境關高速公路上跨越壩陵河大峽谷的一座特大型橋梁。大橋主跨為1088米,東岸引橋940.4米,西岸引橋200米,全橋長2237米,橋面至壩陵河水面370米,大橋主橋面寬度24.5米,全橋使用各類鋼材約6.5萬噸,總概算約14.8億元,是目前居「國內第一,世界第六」的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 「關嶺大橋」又叫「關嶺壩陵河大橋」,因橋下面的河叫壩陵河,跨越的峽谷叫壩陵河峽谷而得名。 2、盧溝橋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為十一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南側有望柱140根,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 3、廣濟橋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廣濟橋也與河北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福建的洛陽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4、五亭橋五亭橋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國家5A級景區--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內,是揚州市的地標建築,五亭橋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又叫蓮花橋。"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 5、趙州橋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還有一座小商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Ⅵ 電視劇奮斗里頭夏琳和楊曉雲晚上去看北京的夜景,請問在哪跪求……

具體就在北京市宣武區中華文化園附近,離南苑公園和永定河大橋也不遠,附近還有一條鐵路通過,也通地下鐵,交通方便.

Ⅶ 固安106檢查站名字叫什麼

固安縣公安局辛立村公安檢查站。
固安縣公安局辛立村公安檢查站位於106國道永定河大橋南岸,是進京安檢的重要站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安保工作中,該站嚴格執行各項安檢措施,充分發揮了護城河,橋頭堡作用,去年10月被公安部榮記集體一等功。

Ⅷ 誰有關於梁橋的資料

梁橋

beam bridge

以受彎為主的主梁作為承重構件的橋梁。主梁可以是實腹梁或桁架梁。實腹梁構造簡單,製造、架設和維修均較方便,廣泛用於中、小跨度橋梁,但在材料利用上不夠經濟。桁架梁的桿件承受軸向力,材料能充分利用,自重較輕,跨越能力大,多用於建造大跨度橋梁。按照主梁的靜力體系,分為簡支梁橋、連續梁橋和懸臂梁橋。①簡支梁橋。主梁以孔為單元,兩端設有支座,是靜定結構。一般適用於中、小跨度,結構簡單,製造、運輸和架設均甚方便,多做成標准設計,以便於構件生產工藝工業化、施工機械化,提高質量,降低造價。如洛陽黃河橋(67孔跨徑50米,全長3429米,1977年建成)。鄭州黃河橋(28孔跨徑20米、62孔跨徑50米、47孔跨徑40米,全長5550米,1986年建成)、開封黃河橋(31孔跨徑20米、77孔跨徑50米,全長4475米,1989年建成)均為公路預應力混凝土T形簡支梁橋。②連續梁橋。主梁若干孔為一聯,連續支承在幾個支座上,是超靜定結構。當跨度較大時,採用連續梁較省材料,更適合用懸臂拼裝或懸臂灌築、縱向拖拉或頂推法施工。如京石公路永定河橋,為預應力混凝土箱形連續梁,1988年建成;武漢長江橋、南京長江橋為鋼桁架連續梁橋。③懸臂梁橋。上部結構由錨固孔、懸臂和懸掛孔組成,懸掛孔支承在懸臂上,用鉸相聯。有單懸臂梁橋(三跨構成,中跨較大以滿足通航要求)和雙懸臂梁橋(可構成多跨的長大梁橋)。如陝西省咸陽渭河橋(主跨174米,全長448米,1954年建成)為鋼筋混凝土懸臂梁橋。梁橋為橋梁的基本體系之一,使用廣泛,在橋梁建築中佔有很大比例,其上部結構可以是木結構、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或鋼筋混凝土橋面板和鋼梁的組合結構。

梁橋是我國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現的橋梁,古時稱作平橋。它的結構簡單,外形平直,比較容易建造。把木頭或石樑架設在溝谷河流的兩岸,就成了梁橋。早在原始社會時,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1972年,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京城山東臨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發現了梁橋的遺址和橋台遺跡,兩處橋梁的跨徑均在八米左右。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錄了在山西省汾水上有一座始建於春秋時期晉平公時的木柱木樑橋。橋下有30根柱子,每根柱子直徑五尺。這是見於古書記載的最早的一座梁橋。

座落在咸陽故城附近的渭水三橋,在古代是很有名的。三橋包括中渭、東渭和西渭橋,都是多跨木樑木柱橋。其中,中渭橋始建於戰國秦昭王的時候,後來秦始皇又作了改建和加固。這座橋全長約525米,寬約13.8米,接近南京長江大橋汽車道寬度;它由750根木柱樁組成了67個橋墩,68個橋孔,平均每孔跨徑為7.72米,中間橋孔跨徑達九米;在木柱樁群上加蓋頂橫梁組成排架墩,再在排架上擱置大木樑,然後鋪上木橋面,橋兩側設雕花欄桿。中間橋孔高而大,兩邊橋孔低而小,呈八字形,既能使高大樓船順利通過,又可以迅速排除橋面雨水,防止腐朽。橋兩端還豎立著華表、鎮水妖石件、石燈柱等,作示標、照明之用。到了漢朝,又重修了中渭橋,增建了東渭橋和西渭橋。漢朝時的梁橋,已經比較普及了。山東省沂南出土的漢墓畫像石上,甚至已刻有石樑橋的圖案。
唐朝時期出現了不少名聞天下的石樑橋。據《唐六典》說,天下著名的石樑橋有四座:河南洛陽的天津橋、永濟橋和中橋,西安的灞橋。灞橋位於西安東北20里的灞水上,是一座石柱墩木樑橋。自漢朝建橋後,兩千年間屢毀屢修,直到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花了九個月才建成了今天的多跨梁橋。橋長近400米,67孔,每孔凈跨度六米左右,橋寬約七米。橋墩由六根石柱組成。六根石柱頂端蓋上一根石樑,把它們合成一體,構成了橋梁史上最早的一種輕形墩,即今天所說的石排架墩。這座千百年來作為交通咽喉的古橋,今天已改造成為現代的公路橋。

到了宋朝,人們戰勝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又在福建泉州建成了我國第一座瀕臨海灣的大石樑橋萬安橋,即洛陽橋。這座橋橋長834米,寬七米,橋中間有島,島南七孔,島北41孔,每孔跨度約11米。建橋之處正當入海口,水流湍急,當地又多地震台風,建橋工程相當艱巨。本書下一節對此將作專題介紹。洛陽橋建成後轟動一時,有「天下第一橋」的美譽,因而在當地掀起了「造橋熱」。這個時期福建新建的石樑石墩橋無論在長度、跨度、重量、建造速度、施工技術、橋型和橋梁基礎等方面都達到了新的水平,在中外建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突出的可以座落在福建晉江市的安平橋和位於漳州市的虎渡橋為代表。安平橋總長811丈,五華里多,362孔,為世界上少見的古長橋,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虎渡橋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達207噸,可謂世界上最重的石樑。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梁橋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例如在我國江南水鄉地區,人們常常把這種橋建造成中間孔高大、邊孔低小的八字式或台階式,兩邊橋頭還砌有外觀非常別致的幾級台階踏步,以便引人上橋。在紹興至杭州的運河邊還有一種與河流平行的纖道橋。有些古石樑橋在橋下設閘或在橋上設渠道,使一橋多用。據史料記載,在甘肅與新疆交界地區古代被稱作段國的地方,曾建有伸臂木樑橋。這種橋採用圓木或方木縱橫相隔疊起,由岸邊或橋墩上層層向河谷中心挑出,猶如古建築中的層層斗拱。當地人稱這種橋為「飛橋」,在南方木材較多的地區容易見到。有的橋上還有橋屋或橋廊,屋廊內有彩畫、佛座仙像,橋景似花,所以稱它為花橋。逢年過節花橋又成了人們娛樂、趕集、趕廟會的場所。如廣西三江程陽橋就是把功能與裝飾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著名花橋。此外,還有木撐架橋以及伸臂木樑與撐架相結合的梁橋等。

閱讀全文

與永定河橋美女照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550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296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2078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1075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912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844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804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2208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552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772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2124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723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618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1103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252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3724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904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2080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1130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