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張江的簡介 我要寫題目為 我愛張江 的作文 張江什麼值得我愛
張江的簡介:地名。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鎮,因在此設立張江高科技園區而聞名。
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於1992年7月,位於浦東新區中部,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分為技術創新區、高科技產業區、科研教育區、生活區等功能小區。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頒布了「聚焦張江」的戰略決策,明確園區以集成電路、軟體、生物醫葯為主導產業,集中體現創新創業的主體功能。自此,張江園區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我 愛 張 江
1995年冬天,我拜訪了這個世界,自此一個響亮而充滿活力的名字便在我內心深處留下了烙印——張江。伴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步伐,張江這個如今被世人所矚目的現代化新鎮以它獨有的魅力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回首過去的10年,我們不得不感嘆張江翻天覆地的變化,彷彿她就是人間巨變的標志。
一座座科技企業在這里落戶,一種種科技產品在這里研發,一頁頁撕下的日歷在這里見證。張江的變化,彷彿是一個神奇的現代童話。
在我家附近有一條河,它圍繞著張江,是張江的血脈,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呂家浜」,奶奶說:「它的歷史很長」。媽媽說:「它養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站在橋上俯視呂家浜那波光鱗鱗的河水,清澈見底,周圍一排排柳樹的枝條隨風擺動,河水輕輕的盪漾,小船兒慢慢向前劃著敏鏈。傍晚時分,來到呂家浜旁看夕陽西下時的雲朵—天藍色,讓人感覺純潔秀美、廣闊;淡紫色,又讓人感到神秘與朦朧,彷彿她也正為呂家浜這個經過「整容手術」的美少女添彩呢!相比傍晚的夢幻,白天就顯得現實了許多,四周那一派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景象都已落入河水之中,給人的感覺已不單單是那股現代文明焦灼的氣息,更多的則是一份寧靜與唯美。
可你又是否會想到今朝那給予人翩翩暇想的「呂家浜」,在過去只是一條毫不起眼的臭水浜,河裡還垃圾成堆,成了個名副其實的「垃圾回收站」,也沒有人來清理,人們也還照樣往裡面扔垃圾。
但是時代交替的時辰,是張江掘住了那把通過高新科技走向繁榮富強之門的金鑰匙,它以敢超一流的執著奮斗精神和獨有的文化底蘊,吸引了眾多創業者,隨之便掀起了科技浪核拿亮潮的撞擊。張江不僅圓了創業者的夢,也譜寫了張江今日的輝煌,科技走廊流光溢彩,受到輻射效應的呂家浜也發生了今非昔比的大變化。漸漸地,河裡的垃圾消失了,河水漸漸變清了,周圍一座改寬座高樓拔地而起,在這一派美麗的景象下,誰又忍心再往河裡扔垃圾呢?這點也不正說明了張江人的素質在不斷提高嗎?
靠著全張江人的努力,張江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全國體育先進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多項榮譽……。
我愛「呂家浜」,因為它已不單單是一條普通的河,更載著張江的巨變與張江人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而張江就如同一顆明珠嵌鑲在浦東腹地,張江就如同一個經過整容的美女,展現於世人。而張江更像一口大鍾,震盪是嶄新百年的黃鍾大呂之聲。
啊!張江,我們崛起的家張,科教領航築造了你今日的輝煌,願你能順風千帆揚!
B. 什麼是張江男
在當今摩登上海,一群被嵌入高科技矩陣的所謂「IT動物」惹人矚目。
他們中相當多人聚集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具備理科背景,常常深居簡出,工作勤奮,拙於表達。他們薪水很高,卻不太會消費;他們有自己特有的浪漫,卻難以招女孩喜歡;他們智商很高,卻普遍想法簡單。
他們被武斷地概念化為「張江男」。
專家說,他們是一群不懂生活的「廢棄生命」;老人們說,他們是可靠的結婚對象;女孩們說,他們更喜歡看電腦而不是看我;而這群被冠以「張江難」的年輕人卻說:我們並不寂寞,也很浪漫。
他們究竟是現代產業的「奴隸」,還是高智商的專才?
「張江男」調查
「張江男」某些行為特徵被藝術地誇大,甚至可能被妖魔化了。他們絕大多數為理工科背景,領一份不錯的薪水;他們「單純」、「可愛」,工作勤奮、生活簡單。而且「不善於和女孩子打交道」。
4月初的一個下午,上海難得出了一回太陽。雖然氣溫超過20攝氏度,但距市中心往南13公里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卻相對涼爽許多。下午5時剛過,在郭守敬路515號的上海寶信軟體公司內的操場上,出現了兩隊人馬:身著白色球衣的寶信隊VS身著黃綠色隊服的上海超級計算中心(SSC)隊。SSC的辦公大樓就在郭守敬路585號,和寶信隔著一條金科路。
落日熔金,這批年齡在26-35歲之間的IT精英們在綠茵場上奔跑騰躍。比賽沒有裁判,沒有候補隊員,不記分,甚至沒有絲毫暫停和休息的時間。「我們一般踢到看不見球為止。」一位27歲的山西小伙說,只要天氣允許,兩個公司的人就在MSN上約時間踢球。最後他還不忘說一句笑話:「你看踢球最猛的那些人,都是未婚沒女朋友的。」
雖然風越來越大,天氣越來越冷,可場上的18個人絲毫沒有結束比賽的意思。若不是32歲的紀楓(化名)小腿突然抽筋,這場純粹以鍛煉身體為主的球賽不會在傍晚6點多停止。當SCC的隊員們扶著紀楓蹣跚走回公司時,寶信的隊員們還在門前練著射門,似乎一個小時的運動量還遠遠不夠。
有家室的人陸續回家。剩下的人在SSC大樓內洗了熱水澡。公司請了浦東本地的阿姨給員工們只提供早餐和午餐。否則,絕大多數的SSC球員會考慮吃完晚餐後回家。他們都乘坐公司門口的張江環線出行,這是在張江高科內的工作人群搭乘最多的公交線路。他們或是到張江鎮上的小餐館小酌一番,或是到張江地鐵站乘2號線北上,到更有「上海氣氛」的地方用餐,但大多都不會離開浦東。
記者對「張江男」的采訪就始於這樣一個普通的下午。
自「張江男」的稱號在去年風靡網路甚至大江南北以來,「高學歷」、「薪水不錯卻開銷低」、「不善和女生打交道」以及「鍵盤動物」等就成了他們的標簽。他們多從事IT業,少量從事生物研究;他們每天同機器打交道的時間要比女人多。他們多半朴實、理性,不花心。有人因此將他們稱為「張江難」,還有人揶揄他們的約會方式為「實戰戀愛」,似乎「張江男」已成為和日本「電車男」、「秋葉男」(指那些沉迷動畫、上網,只會流連日本電器區秋葉原的人)相提並論的一個群體。
事實上,「張江男」某些行為特徵被藝術地誇大,甚至可能被妖魔化了。從本刊記者的實地調查來看,這個群體和如今美國的「矽谷男」,或北京的「中關村男」並沒有本質區別,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特徵或許有些共同特點,卻完全正常。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胡申生對本刊表示,「張江男」現象具有普遍性,如今的高學歷人群或多或少都存在這些問題,這和他們的工作性質有關。
那麼,「張江男」究竟是怎樣一個群體?本刊通過對張江高科技園區4家知名企業的單身男性追蹤采訪,為讀者還原真實的今日「張江男」。
源自「編程男」
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去過張江的人,對那裡的理解只停留在「高科技園區」的名稱上。就連愛「軋鬧猛」的上海人,對張江的第一感覺也是「好遠、好荒涼」。作為地鐵二號線的終點站,從人民廣場過來的地鐵只要經過8站就到了張江,單程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當人們津津樂道於浦東這些年的發展時,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似乎更為搶眼,而以構建人才高地著稱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則因為概念中的「偏遠」而始終處於低調的位置。
記者通過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整個園區以集成電路、軟體、生物醫葯為主導產業,鼓勵「自我設計、自主經營、自由競爭」和「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園區文化和創業氛圍。
在這塊給浦東乃至上海帶來巨大成就的彈丸之地,截至2006年末,工作人口達到9.25萬人,大學本科學歷及以上的超過一半,男女比例約為3:2。雖然沒有園區內高科技產業的權威統計,但記者調查發現,在張江高科的人才結構中,碩士、博士或海歸人士比例非常高,而且男女比例大大失衡。狹義上的「張江男」似乎就產生於這些企業,尤其以IT企業的「編程男」最為典型。
他們絕大多數為理工科背景,領一份不錯的薪水;他們「單純」、「可愛」,工作勤奮、生活簡單。在園區團委書記俞博文眼裡,他們還「不善於和女孩子打交道」。
典型「張江男」
田華(化名)算得上是典型的張江男了。這位1980年出生、身高1.75米的單眼皮男生,1999年從安徽巢湖考到同濟大學材料系,2003年7月畢業後就一直在張江的中芯國際(SMIC)工作。作為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元製造企業,SMIC在上海的總部給員工建造了完備的生活設施,這讓田華覺得自己完全不用離開張江、甚至公司,就可以不錯地生活。
和許多中芯國際的員工一樣,田華一開始住在公司在張江青銅路上投資建造的中芯花園內。那裡相當於員工宿舍,裡面有游泳池、健身中心等設備,外圍則有超市、牛排館、麵包坊等商家進駐。說是宿舍,其實更像單身公寓。這里的員工房間或單人間或雙人間,如果是一室一廳一衛的全裝修房,也不過租金四五百元一個月。這里離公司非常近,員工完全可以步行上下班。
由於員工越來越多,中芯花園的房屋有些供不應求。田華如今在張江鎮上的紫薇路與人合租,每個月房租大概1000元。雖然比原來的租房開銷翻了一倍,但他並不介意,他向記者表示:「我是主動把房子讓給同事的,我在上海的圈子主要是同學和同事,其中很多就在張江。現在每天走路20分鍾就能到辦公室了,還能鍛煉身體,不是一舉兩得嗎?」
像田華這樣的張江男並不在少數,他們和機器打交道的時間多於和人的接觸。公司不存在什麼辦公室政治(至少他沒覺察到),同事大多心地善良,不拘小節,工作占據了他們大學畢業後的大部分時間。田華在大學時曾談過一個女朋友,畢業時分的手。5年來,他一直形單影只,但從未為此擔心或抱怨過什麼。
記者采訪田華的那天正值周六,他說自己正好要去公司,於是就約在張江地鐵站外的「圓環傳奇」。這個2005年建起的美食廣場,被張江人戲稱為「圓環套圓環廣場」(得益於胡戈的饅頭視頻),匯聚了一大批餐飲品牌。張江地鐵站離中芯國際只有幾站路,坐車不會超過一刻鍾,但田華似乎很少光臨此地——他很少離開張江,畢竟張江地鐵站是進入上海市區的最便捷方式。
田華選擇在肯德基與記者交談,他說自己並不在乎別人稱他為「張江男」,他有時也自嘲去上海市區是「進城」。他8點半上班,11點半到下午1點半午休吃飯,下班時間是5點半。但他經常加班,一日三餐也在公司食堂解決:「就好像學校一樣,雖然伙食比不上同濟。」閑暇時刻,田華喜歡和同學、同事或朋友踢球、打羽毛球、打乒乓或游泳,當然接觸的還是以男生居多。休假的時候,田華喜歡一個人背包去遠足,他坦言不喜歡超過2個人以上的旅遊。
中芯國際希望員工把公司當作家,田華不由自主地做到了。他對記者說:「我現在工作很忙,平時開銷也不大。在股票基金方面也幾乎沒什麼投資,因為沒時間關注。至於談戀愛,我還不急。我現在更關注自己的事業,萬一有更好的職業機會,拖家帶口或買了房子,就會影響我的選擇。所以,我考慮35歲再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