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美女寫真 > 美女陰圖視頻

美女陰圖視頻

發布時間:2023-02-13 00:44:31

Ⅰ 《討武曌檄》的翻譯

翻譯

那個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個溫和善良之輩,而且出身卑下。當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機會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後來,不顧倫常與太子(唐高宗李治)關系曖昧。隱瞞先帝曾對她的寵幸,謀求取得在宮中專寵的地位。

選入宮里的妃嬪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個都不放過;她偏偏善於賣弄風情,像狐狸精那樣迷住了皇上。終於穿著華麗的禮服,登上皇後的寶座,把君王推到亂倫的丑惡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腸,兇殘成性,親近奸佞,殘害忠良,殺戮兄姊,謀殺君王,毒死母親。

這種人為天神凡人所痛恨,為天地所不容。她還包藏禍心,圖謀奪取帝位。皇上的愛子,被幽禁在冷宮里;而她的親屬黨羽,卻委派以重要的職位。嗚呼!霍光這樣忠貞的重臣,再也不見出現;劉章那樣強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

「燕啄皇孫」歌謠的出現,人們知道漢朝的皇統將要窮盡;孽龍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宮庭里,標志著夏後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業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貴族的長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訓示,承受著本朝的優厚恩典。宋微子為故國的覆滅而悲哀,確實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譚為失去爵祿而流淚,難道是毫無道理的嗎!因此我憤然而起來干一番事業,目的是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

依隨著天下的失望情緒,順應著舉國推仰的心願,於是高舉正義之旗,發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遠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鐵騎成群,戰車相連。海陵的粟米多得發酵變紅,倉庫里的儲存真是無窮無盡;大江之濱旌旗飄揚,光復大唐的偉大功業還會是遙遠的嗎!

戰馬在北風中嘶鳴,寶劍之氣直沖向天上的星斗。戰士的怒吼使得山嶽崩塌,雲天變色。拿這來對付敵人,有什麼敵人不能打垮;拿這來攻擊城市,有什麼城市不能佔領!

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國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親,或者是負有重任的將軍,或者是接受先帝遺命的大臣。先帝的話音好像還在耳邊,你們的忠誠怎能忘卻?先帝的墳土尚未乾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被貶到哪裡去了!

如果能轉變當前的禍難成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舊主和服事當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勛,不至於廢棄先皇的遺命,那麼各種封爵賞賜,一定如同泰山黃河那般牢固長久。如果留戀目前的既得利益,在關鍵時刻猶疑不決,看不清事先的徵兆,就一定會招致嚴厲的懲罰。

請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這道檄文頒布到各州郡,讓大家都知曉。

原文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

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傳漢爵,或地協周親,或膺重寄於爪牙,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舊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

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

(1)美女陰圖視頻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掉剛登基的中宗李顯,另立李旦為帝,自己臨朝稱制,為進一步自己登位稱帝作準備。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氏,駱賓王投在徐敬業幕下,任文藝,撰寫軍中書檄,此文即作於此時。

此文亦稱《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但武則天自名「曌」是在永昌元年(689)稱帝以後的事,可見此題目為後人所改。又稱《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徐敬業的祖父徐世勣因為輔佐唐太宗建立唐朝有功,被封為英國公,賜姓李,以後子孫因襲英國公。

2、文學賞析

檄是古代用以聲討、徵召或曉諭的文告,主要用於軍事行動之際。《討武曌檄》先聲奪人,立論嚴正,理直氣壯,且語言犀利明快,節奏緊促。充分地體現了劉勰所說檄文的特點,不愧為傳誦千古的佳作。此文屬駢體,駢四儷六,對仗工整,用典切實,又清新自然。

全文有三個層次。

檄文一開始就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以「偽」字開頭,以示武氏君臨朝政的非法,接著列數其罪。從私生活到政治面貌,對武氏進行了猛烈的攻擊。尤其抓住武後先後侍奉太宗父子,致使李唐皇氏背上亂倫之名,將武後置於不仁不義的境地。並揭露武後在後宮中的種種惡行,將之比作禍國的呂後和褒姒。

次寫李敬業討武是勢在必行,民心所向之舉,因此義師無敵,聲勢奪人。在一番嚴厲的聲討後,作者接著描繪徐敬業一方師出有名。用雄健的詞采,誇張的形容,表現了義師的聲威和必勝信念。

第三層申明大義對王公大臣動之以情,發出號召。先讓百官自慚自勵,再從正反兩面痛陳利害得失。文章最後以震人心弦的警語作結,顯示出巨大的威攝力量。此檄是千百年來檄文中的上乘之作。理直氣壯,氣勢磅礴,手法上先抑後揚,使武後的劣行與徐敬業的正義之舉形成鮮明的對照。而且聲淚俱下,具有極大的煽動力。

3、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26—684),唐代文學家。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後不知所終,或說被殺,或說為僧。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傑」之一。有《駱賓王文集》。

Ⅱ 獨特觀點談呂布

呂布
籍貫:並州五原郡九原[今內蒙古包頭]

官職:左將軍,溫侯

配偶:嚴氏、曹氏

簡明歷史傳記

呂布字奉先,擅長騎射,武力過人,聞名於並州;刺史丁原用布為主簿。董卓入京後,誘使呂布殺死丁原,率其眾來投。董卓大見親侍,令布為騎都尉,隨侍左右。布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殺布,布懼,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殺掉了董卓。卓黨李傕等嘯聚為賊,攻打長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後投靠袁術、袁紹、張楊,最後在張邈、陳宮的策劃下入主兗州,與曹操展開數度激烈的爭奪戰,先勝後敗,投靠徐州的劉備,屯兵小沛。呂布趁劉備攻袁術之機奪取了徐州,後在曹操的調解下與備和解。袁術攻打劉備,呂布以轅門射戟為賭注,使袁軍退卻。袁術起兵伐呂布,呂布大敗。但後曹操和劉備聯軍攻打,困守下邳。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納群下之言。曹操塹圍三月,呂布軍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呂布亦就縛,與陳宮、高順被戮於白門樓。呂布性情輕狡反復,唯利是圖,註定了其能稱雄一時而不能成大業的命運。

簡明演義傳記

呂布是驍勇善戰的漢末諸侯,先後跟隨丁原、董卓作戰,並最終殺死了丁原和董卓。成為獨立勢力後,呂布與曹操為敵,和劉備、袁術等諸侯時敵時友,最終不敵曹操和劉備的聯軍,兵敗人亡。呂布雖然勇猛,但是少有計策,為人反復無常,唯利是圖。在演義中,呂布是天下無雙的超一流武將,曾在虎牢關大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聯手,曾一人獨斗曹操軍六員大將,武藝可謂公認的演義第一。著名的美女貂蟬上演連環計後,成為呂布的妻室。

呂布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後人有詩嘆道:

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

空餘赤兔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縛虎望寬今太懦,養鷹休飽昔無疑。

戀妻不納陳宮諫,枉罵無恩大耳兒。

呂布的歷史評價

陳壽:「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三國志——呂布臧洪傳第七評》)

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曹瞞傳》

范曄:「焉作庸牧,以希後福。曷雲負荷?地墮身逐。術既叨貪,布亦翻覆。」(《後漢書——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評》)

陳宮:「君,驍勇無敵,善戰無前,然勇而少計,暴而少仁。恐眾叛旦夕之間。」

高順:「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

三國風雲人物之呂布(仿《百家講壇》)

呂布是三國時期的一大英雄人物,人稱「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他和他的坐騎赤兔都曾是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人們心中的尤物。但是呂布的命運並不太好,他的一生在三國歷史的上空像流星一樣劃過,並沒有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不過,由於他的出現,對當時的政治和軍事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製造了三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三大變局。

(1)京都之變

董卓進京之後,東漢政治軍事勢力迅速分化,一派為董卓為首的涼州軍團控制的中央政治軍事集團,另一派為袁紹為首的地方反對勢力關東軍團。而在這兩大軍團的對峙中,集團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作為中國軍政治集團,主要表現在遷都長安後,董卓的軍人政治與東漢的文人政治之間的強烈沖突。由於關東軍團的作壁上觀,董卓更加勢無忌憚,為所欲為。由於董卓的濫施淫威、心狠手辣,引起了朝廷文武的強烈不滿。於是司徒王允聯合呂布除掉了董卓,不過隨即又被董卓的余黨驅逐,呂布開始了他的東奔之路。

京都之變的影響是分化了以董卓為首的涼州軍團,這為曹操的進一步瓦解關中勢力作了很好的鋪墊。歷史的重心開始隨著他的東奔而向東移動。

(2)兗州之變

呂布首先想到的便是袁紹、袁術兄弟,他以為憑借他誅董卓之功,並且因此報復了董卓殺害袁家之仇,袁氏兄弟應該對他感恩戴德,哪知袁氏兄弟只是把他當作為其個人利益賣命的獵狗。呂布屢屢逃過了他們對他的暗算,最後投奔了河內張楊。由於他與張邈建交,引起了袁紹對張邈的進一步怨恨。

張邈與袁紹曹操都是好朋友,曾經因為正言責備袁紹而引起了袁紹的怨恨,袁紹示意曹操殺掉張邈,但遭到了曹操的拒絕。由於與呂布建交再一次觸怒了袁紹,張邈擔心曹操終究會殺他,於是趁曹操第二次東征徐州的時候,他聯合陳宮、王楷、許汜等人,引呂布入東群,發動了反抗曹操的兗州事變。弄得曹操只剩下了鄄城、范、東阿三座城池。在荀彧、夏侯敦、程昱、韓浩等人的堅持下,曹操回軍除叛,把呂布趕跑。呂布東奔徐州。

兗州之變的影響是動搖了曹操集團的統治。使得曹操不得不改弦易轍,最終定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

(3)徐州之變

曹操兩次征討徐州,便宜了劉備。劉備奉公孫瓚之命幫助陶謙抵抗曹操,在陶謙死後坐領徐州。引起了袁術的不滿,袁劉軍隊僵持於盱眙和懷陰。這時呂布趁機佔領了下邳。呂布聯合太山諸將多次擊敗了袁術的進攻,袁術被他弄得狼狽不堪。劉備在再一次被呂布擊敗後,跑到曹操那裡求救。這時的曹操已經迎天子於許都,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了東漢中央政權,代表了東漢王朝,代表了國家。而在徐州的地方勢力陳登父子,開始向國家靠攏,被曹操安插在廣陵,掎角呂布。最後曹操親征,終於除掉了呂布、陳宮、高順等人,呂布和他的軍團最終失敗。

徐州之變的重要影響是端掉了劉備的根據地,使得劉備不得不東奔西走,歷史的焦點匯聚到了曹操與袁紹集團的爭斗中。

白門樓下,漢末的弄潮兒呂布終於走完了他的一生,在此,不能不對這位重要人物做一個簡單總結。

漢末三國英雄輩出,其中佼佼者莫過於後來三分天下的三雄曹劉孫。除此之外,群雄割據時袁紹呂布兩人也是群雄中的頂尖人物。袁紹乃是北方霸主,天下大亂便是由他起,之後做關東諸侯的盟主,甚至一度號令半壁江山,後期雄據四州之地,用老話說便是兵多將廣,其實力在群雄中當稱第一,就是曹操在如天賜一般的官渡大捷前也遠非其對手,一度甚至還依附於袁紹。雖然說袁紹起家有其世家背景的關系,但是對比其他的弟弟袁術來,袁紹要好的多了,不論他日後如何,袁紹在群雄割據時期其地位可稱的上舉足輕重四個字。而另一位便是在本章中死去的呂布了。

比其袁紹是以勢力稱為頂尖人物,呂布則是以其經歷而成頂尖人物。起初為丁原之下一主簿,因董卓而叛丁原並殺之,之後又因王允叛董卓並殺之。這兩次叛變並誅殺之前的主公給呂布莫大的好處,叛丁原後董卓任命其為騎都尉,後為中郎將,叛董卓後呂布更是成為溫候,並假節,與王允等人共秉朝政,實際上掌握著長安朝廷的統兵權,可說的上位高權重了。而後又突發其變,逃出京城,連妻子都來不及帶出,在袁術袁紹之下輾轉流離,一時受到重用一時又被追殺,四處尋人收留,幾與流匪無疑,對比其在董卓死後那幾十日的輝煌,可說是從天上落到了地下。在此人生潦倒之時,忽然得到兗州地方勢力的支持,起兵對抗曹操,還一度把曹操逼得險些無家可歸的境地。然而情勢又變,被曹操擊敗,逃至劉備處乞求收留,再趁劉備外出征戰時奪徐州。在徐州和袁術又是時而聯合,時而相互攻伐,最終兵敗,在白門樓被殺。其一生跌盪起伏,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傳奇而有戲劇的一生,別說他殺丁原殺董卓之事,就說他能一下把漢末這么多風雲人物曹操劉備袁紹袁術都得罪光這一點來看,就很不容易了。(這點上不能不說他是人才啊!)而且他無論到哪,總是能成為中心人物,引起一番風波,這點也是無人可及,在關中他殺董卓,朝中權力換手,並要殺涼州人,間接引發後來的西涼軍入主長安一事。到了關東,他在曹操背後捅一刀,使曹操陷入人生最大的危機,兗州勢力大為變動。兗州之亂還間接影響張楊和臧洪之死。到了徐州又奪了劉備的立基之地,讓劉備日後十幾年流離失所,四處投奔,尋找一塊割據地。假如沒有呂布,漢末的群雄爭霸要簡單的多,不過也要遜色的多了,對於這位改變歷史的人物,我們將其列在袁術劉表之上,並不過分。

上面是從歷史的角度,而從演義角度來看,呂布也是擁有大量戲份的主角之一。三國演義在諸葛亮出場之前,並沒有專一的主角,劉備曹操關羽都占據了相當大的篇幅,其中對關羽有所側重一些,而之外就輪到了呂布,這點上就連袁紹也遠遠不及,這不能不說是因為呂布那傳奇的人生和個人武勇名聲的關系了。古代演義要寫的好,有幾位角色必然不可少,這在前言一文已經說到,呂布便是擔當著這武勇天下第一的角色,而且因為三國演義帶有強烈的歷史因素,而即便在三國這個時期,呂布的傳奇色彩也不見減少,所以說將其戲份大大增加,對其的戲劇角色大為渲染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如三英戰呂布等虛構的故事,在給了劉關張等人戲份的同時也給了讀者呂布武勇天下第一的概念。在演義中,呂布這個人物可以說刻畫得相當成功的。

那呂布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縱觀其一生,很難說用幾個簡單的字來概括。

呂布乃是首先以武將的身份出現,其武勇確實了得,對此呂布也很有自信,《三國志》中記載,呂布被擒後,對曹操說:

「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而「太祖有疑色。」

呂布對自己很有自信,認為曹操所擔心的只有自己,而且認為由自己帶領騎兵,曹操帶領步兵便可平定天下,而且曹操(文中稱太祖,因為曹操日後被魏朝尊為太祖武皇帝,三國志中所稱的太祖一般就指的是曹操。)聽了此番話還有所遲疑,這說明曹操對於呂布所統領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很欣賞的。曹操是漢末的用兵名家,而且和呂布交鋒多年,對呂布的實力應該相當了解,所以說呂布作為武將統兵作戰,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呂布不僅勇武過人,而且頗有才略。《英雄記》中記載稱他在離開袁紹時,袁紹派人追殺,「紹假布領司隸校尉。外言當遣,內欲殺布。明日當發,紹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布使止於帳側,偽使人於帳中鼓箏。紹兵卧,布無何出帳去,而兵不覺。夜半兵起,亂斫布黙被,謂為已死。」從中可知呂布不單有武勇之名,而且也善於用計。實際上呂布與王允密謀誅殺董卓;與陳宮張邈密謀取兗州,再夜襲徐州;日後袁術攻打劉備,他能判斷形勢出兵幫助劉備,這些舉動根本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只知道匹夫之勇的將領所為。其實作為能統領一軍之人,也絕不會是一個只會沖鋒陷陣的莽夫。

在《英雄記》中還有一段對於呂布的記載,那是呂布投奔好友張楊時,當時郭汜、李傕通緝呂布,張楊屬下有所心動,呂布知道後做了如下舉動:

「布聞之,謂楊曰:『布,卿州里也。卿殺布,於卿弱。不如賣布,可極得汜、傕爵寵。』楊於是外許汜、傕,內實保護布。」

這段話不像一個武將所說,倒是像一個辯士所說的話。雖然此文不一定是實,但是呂布非無智之人這是肯定的。

而且呂布也頗有人緣。張遼乃是日後曹操麾下名將,在呂布死前一直追隨呂布。而呂布手下的高順也是極有才華的將領。而且他與張楊也是好友,張楊還一度想出兵協助呂布,雖然比不過臧洪對張超之友情,但是也相差無幾了。龐舒也在長安城被破後為呂布私藏家小。這些人對呂布都可以稱得上有忠有義,而呂布能交上這些好友或屬下,也可見其人確實有吸引人的一面。

但是呂布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呂布的缺點比優點更多,而且幾乎是致命的。

呂布帶兵有戰力不錯,但是也導致了他過於依仗武力。如董卓死後他在長安力主殺盡涼州人,所依仗的便是自己率領部下的戰力。但是一味用強,導致涼州人盡反,長安也被攻破。這是其雖有武勇,但是不知道用勢,只以武力為先的結果;再看他在兗州對曹操,一度占據優勢,卻被曹操反敗為勝。其一是用兵上不如曹操,在占據要點上屢有失策,其二也是不會造勢,當時曹操和呂布都缺糧,曹操一度甚至要依附於袁紹,其情勢比呂布還危急。但是不久後便恢復過來,而呂布在此期間毫無作為,不能製造對自己有利的形勢;再看在下邳最終迎戰曹操時,陳宮獻計,呂布自己也認可,卻最終因妻子的一席話放棄。這比較日後三分天下的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就差的遠了。

呂布作為一名統兵將領,其才智確實足夠,但是要作為一國之主,不單統兵,還要統領文臣武將,就不足夠了。陳登曾說曹操將呂布用為鷹犬,呂布居然也默然,可見呂布也認識到自己的弱點。

上面說的是呂布的才能,再說呂布的性格。呂布有高順張遼這樣的屬下,有張楊龐舒這樣的好友,說明他確實有一定的吸引力。(當然在之中也有同鄉的因素,張遼張楊還有王允等人都與呂布都是並州人)但是,他的性格缺陷也是相當嚴重的,是怎麼樣的性格缺陷呢?便是急功近利,而且貪小利而忘大義。如丁原董卓兩人之死,給了呂布相當大的好處,但是也給了他極大的罵名。古人重視氣節忠義,尤其是弒主,最不能為人所容。你不想在原來主公麾下,離去就可以了,所謂臣可以擇君,對此古人還是相當寬容的。但是你不但叛變,還殺了原來的主公邀賞,這就是極大的過錯了。而呂布不單做了,還一連做了兩次,(假如細說起來呂布偷襲收留自己的劉備也可以說是一次背叛,只是他一來未殺劉備,二來劉備並非他的主公,這就不算了。)這使得他日後到了關東各諸侯處便難以生存。比如他殺了董卓,為袁術袁紹報了大仇,但是袁術不齒其為人,惡其反復,拒而不受;袁紹一度收留之後卻擔心呂布為自己的禍害而要殺之。正是因為有如此的劣跡,曹操才會在聽到劉備說丁原、董卓的名字時殺掉呂布,否則即便劉備說再多的壞話,曹操也未必不收留呂布。

呂布再有一個極大的缺點便是一朝得志便目中無人,和同僚關系搞的很糟糕。之前說過,誅殺董卓的一大因素很可能就是呂布是並州人,和董卓的涼州派系搞不好關系。而殺了董卓後,呂布得掌大權,卻和涼州人的關系越來越差,甚至要誅盡涼州人。等到了袁紹處,也是因為呂布認為自己有功於袁家,看不起袁紹手下眾將,終於和袁紹決裂。

事實上任何一個主公都不希望會有呂布這樣的下屬。有了他,其他的下屬都要被排斥;若是只重用他,卻要提防被他取了腦袋。

問題是呂布並沒有認識到這點,到劉備處他哭訴說:「我與卿同邊地人也。布見關東起兵,欲誅董卓。布殺卓東出,關東諸將無安布者,皆欲殺布爾。」

呂布只知眾人要殺己而不知其為何要殺己,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是個極其自我中心的人,根本不認為自己有錯。(也難怪劉備「見布語言無常,外然之而內不說」了)比如他射戟救了劉備一次,便認為對劉備有功。卻全忘記了,若不是他偷襲徐州,劉備怎麼會落得要他救的下場,更別說劉備不久後就被他攻打逃亡。這樣的情況下還希望劉備為自己說好話,可見呂布其人太過自我中心,只知自己對他人的恩,而不記得自己對他們的仇了。

屬下做不成了,那做主公呢?呂布也有相當大的缺陷,最大的問題還是不會用人。高順乃是他手下大將,為人忠誠善戰,呂布也知其為人。郝萌做亂時首先逃至高順處,可說對其信任之,但是卻不重用,在郝萌之亂後反而將高順的部下都交給自己的親戚魏續,但是日後就是魏續背叛了他。同是郝萌之亂,郝萌部將曹性檢舉陳宮同謀,呂布因為陳宮是手下重將,而不追查,這確實做得很好。但是臨到重要關頭,又疑心陳宮,不能用其計。(另據史書上記載呂布可能有喜歡搶部下老婆的缺點,這樣眾人不離心才怪了。)

作為主公,對於下屬的關系要調解之,雖然不能讓之結為派系,但是更不能讓其相互猜忌,甚至自己也猜忌部下。呂布做不到這點,如此,不敗才怪了。

作為下屬不能忠於主公,作為主公又不能統合下屬,呂布或許只能作為一個混世魔王來攪和一下天下局勢吧。

三國雜談——呂布

在演義中,呂布出場就非常威武不凡。董賊當時氣焰張天,「廢立廢立」喊得驚天動地。丁原跳出來罵他,董賊臉上掛不住了,准備開刀時,李儒眼尖,瞅見丁原身後一人「身長九尺,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殺氣極重,李儒趕忙打圓場:「喝醉酒了,哈哈哈」。我估計當時如果李儒不出,董賊已經身首異處了。
然後就是第二天,董賊西涼鐵騎浩浩盪盪去和呂布交手,噼里啪啦地被呂布打得滿地找牙,董賊欺軟怕硬見風使舵,立刻叫李肅出馬。赤兔和金珠寶貝奉上,呂布立刻轉了臉色,喀嚓斬了丁原,然後到了董賊手下,又拜董賊為義父,「此所謂三姓家奴也」——張飛發明這句話委實漂亮得很,也刻薄得過了份——從此便作為董賊的部下將領了。
然後是呂布最出彩的時候了。十八路人馬殺來了,華雄被殺,董賊率兵到虎牢,呂布跳了出來,先斬方悅,又斬穆順,敗武安國——奇怪,這幾個人在華雄耀武揚威時幹嘛不去拼啊——最後把遼東猛虎公孫瓚追得無處藏身。所謂:「溫侯呂布世無比,雄才四海誇英偉。護軀銀鎧砌龍鱗,束發金冠簪雉尾。參差寶帶獸平吞,錯落錦袍飛鳳起。龍駒跳踏起天風,畫戟熒煌射秋水。出關搦戰誰敢當?諸侯膽裂心惶惶。」果然天下無雙。然後就是著名的三英戰呂布。竊以為,呂布先挑了四個人,這三個人撿現成便宜再不勝是說不過去了。不過後來岳飛傳里有個雙槍陸文龍也是被所有猛將車輪戰也未敗,算得厲害。呂布就略微差一點點了,斗到後來好歹是過了百合,虛晃一戟就閃了。這也是呂布僅有的兩次單打失敗之一。
然後,呂布就跌入了溫柔陷阱,做了一次借刀殺人用的刀。整個事件沒什麼好說的,我只請大家注意一句話:「布曰:『誓當殺此老賊,以雪吾恥!』允急掩其口曰:『將軍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郁久居人下!』」
這句話可以說是肺腑之言,也可以從中看出呂布人性化的一面。雖然李肅對他那麼花言巧語,董賊也始終對他籠絡有加,他始終還是不甘心在董賊手下當一個殺人工具。他的天下不是一個將領的天下,他有巨大的野心。所以可以說,即使沒有貂蟬,他也會殺了董賊。一切只是早晚而已。然後李郭破關,呂布沒有獨自逃跑,而是招呼王允一起走,並且「苦勸」。這一點可以看出他還不是所謂「豺狼之性」。多少有點義氣。
然後呂布陷入了流浪生涯。一會兒幫這個一會兒幫那個,但主要在河北作戰。尤其與黑山賊作戰時把號稱無敵的張燕打得落花流水。可是袁紹等始終對他疑心重重,逼得他只好不斷跳槽。某次跳槽還發生這種事:「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由此可見他的驍勇實在已成了一種恐怖的威懾力,他是戰神,是魔鬼。在那個時代而言,已經成了一個神話般的存在。
然後,發生了呂布生平最重要的事,他遇到了陳宮。
由陳宮策劃,呂布攻佔了兗州,控制幾乎山東全境,然後全軍東出濮陽與曹操會戰。有幾個經典戰例,反正曹操正面交戰屢敗,而用計則呂布相形見絀了。須知曹操軍乃青州軍,天下著名的鐵軍,卻在與呂布作戰中屢敗,可見呂布西涼騎的驍勇和呂布本人對軍隊的重大影響。可是在對付計策方面,呂布則一塌糊塗。他的驍勇使他的信心過於膨脹,甚至迷信於自己的勇猛,於是就陷入了麻煩之中。一直到後來被迫撤出兗州投奔徐州。
呂布在徐州過得也不算快樂。雖然後來奔襲徐州奪了州牧,可是劉備為肘腋之禍根,袁術又常來糾纏。逼得呂布還上演了三國里極精彩的一幕——「轅門射戟」。這一箭可以說震住了所有人。說實話,張飛動不動要和呂布斗三百回合,我倒懷疑他骨子裡對呂布卻是根深蒂固的恐懼。就好像中國人越恐韓越嘴裡說不怕韓國一樣。而關羽從來對誰都沒有心理恐懼症。但從這一箭開始,所有在場的人都會對呂布產生恐懼——這一箭也足見呂布的傲慢。我相信,雖然經過這一箭袁術、劉備罷兵,但是雙方都已開始將矛頭不自覺地對准呂布,因為他們發現呂布的潛在威脅實在很驚人。
然後,曹操會集劉、呂、孫三家共打袁術,當時可以說是呂布一統中原的好機會。可是曹操先算了一著,先用左將軍籠絡住了呂布,順便安插了密探陳登。(順便說一下,陳登是個高手)破了袁術,然後順理成章地開始打呂布。從這一系列的策略而言,呂布著實是太幼稚了。
最後是著名的兵圍下邳了。呂布屢次失去戰機,最後被一次莫名其妙的出賣就擒了。如此而已。在被擒之後呂布的表現也不佳,幾乎是搖尾乞憐。僅有的一句豪言是:「布將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但那是描述自己投降後的宏偉藍圖,著實無意思。
單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呂布其人。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五原地處蒙古,可見呂布很可能有少數民族血統,那麼神箭飛騎的本事是天賦來的。「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這一段猛一看跟董賊年輕時還真像。年輕時因為驍勇而在並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騎都尉(類似於典韋之於曹操),可是後來「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主簿者文書也,就是楊修做的活。可見呂布是被老羅醜化成一個文盲的,人家畢竟當過主簿耶。
呂布個人的勇武,可以和項羽、袁達等傳奇猛將媲美,其戰績也堪稱了得。而其陷入的悲劇則多少與項羽有相似處:過於迷信個人武力,無視政治手段,任用將領過於膽小等等。一切的一切只因為他過於勇猛了。勇猛成了他的最優秀的地方,從而使他放棄了其他的優點,大致如是。
考慮一下這個人,一個生在游牧民族的地方的男人,小時候不大可能受系統的政治教育,他所有的政治經驗可能完全來自於在丁原手下的官職升遷等。但在仕官時,他更多地依靠了自己的勇武,而在手腕上是絕對不行的。猛然之間,他踏進了亂世,踏上了亂世的舞台,他只能依靠他的勇武。其實人們對他的詬病是他的背叛,即使他殺董賊是正義之舉。受儒家思想毒害的舊勢力——袁紹、袁術、張邈等都對他避若蛇蠍。可是亂世本來就沒有這么多講究,任何事都必須以最終的政治利益出發。從這一角度而言,呂布只是選擇了最符合他利益的事。從這一點來講,劉備和曹操其實和呂布是一類人:他們摒棄了一切繁文縟節和道義觀念,追求的是自己的天下。可劉曹何等梟雄,他們做的骯臟的事都打著正義的幌子,而呂布則太誠實了,於是人們把矛頭對准了他。其實他唯一做錯的,是他不夠虛偽。
可以這么說,呂布這種人的存在是亂世的必然,可是他的死亡也是亂世的必然。沒有這種人,亂世不稱其為亂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亂世無法結束。他只是為亂世而生,在亂世中扮演一個可能很顯眼的配角,然後匆忙謝幕。他的英姿固然瀟灑,他的能力固然驍勇出眾,可是他不懂得演戲,所以他只能謝幕。
陳壽說:「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其實「輕狡反復,唯利是視」,哪一個亂世人物不是如此?只不過呂布始終是個孩子,以為用在草原的那一套就可以馳騁中原。他太短視,也太淺顯。而「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倒是很客觀地說了一條歷史規律。

歇後語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呂布戲貂蟬——英雄難過美人關

Ⅲ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是駢文嗎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是駢文。

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是唐代文學家駱賓王創作的一篇檄文。此文開篇即歷數武則天之累累罪惡,層層揭露,有如貫珠,事昭理辨,並點明武氏乃亡國之禍根,從而道出討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寫起兵討武之正義性,氣盛而辭斷;最後向敵方曉以賞罪誘脅。全文綜合運用對仗、用典、誇張等表現手法來烘托文章氣勢,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現出強有力的說服力和號召力。

作品名稱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作品別名
《討武曌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駱臨海集》卷十
作者
駱賓王
快速
導航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偽臨朝武氏者1,性非和順,地實寒微2。昔充太宗下陳3,曾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節5,穢亂春宮6。潛隱先帝之私7,陰圖後房之嬖8。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9;掩袖工讒10,狐媚偏能惑主11。踐元後於翚翟12,陷吾君於聚麀13。加以虺蜴為心14,豺狼成性,近狎邪僻15,殘害忠良16,殺姊屠兄17,弒君鴆母18。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19。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20;賊之宗盟21,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22,朱虛侯之已亡23。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24;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25。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26。奉先君之成業27,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28,良有以也29;袁君山之流涕30,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31。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32,爰舉義旗33,以清妖孽。南連百越34,北盡三河35,鐵騎成群,玉軸相接36。海陵紅粟37,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38,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39,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40。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傳漢爵41,或地協周親42,或膺重寄於爪牙43,或受顧命於宣室44。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45?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46,共立勤王之勛47,無廢舊君之命48,凡諸爵賞,同指山河49。若其眷戀窮城50,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51,必貽後至之誅52。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偽:指非法的,表示不為正統所承認的意思。臨朝:蒞臨朝廷掌握政權。
2.地:指家庭、家族的社會地位。
3.下陳:古人賓主相饋贈禮物、陳列在堂下,稱為「下陳」。因而,古代統治者充實於府庫、內宮的財物、妾婢,亦稱「下陳」。這里指武則天曾充當過唐太宗的才人。
4.更衣:換衣。古人在宴會中常以此作為離席休息或入廁的託言。《漢書》記載:歌女衛子夫乘漢武帝更衣時入侍而得寵幸。這里藉以說明武則天以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唐太宗的寵幸。
5.洎(jì):及,到。晚節:後來。
6.春宮:亦稱東宮,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後人常借指太子。
7.私:寵幸。
8.嬖(bì):寵愛。
9.蛾眉:原以蠶蛾的觸須比喻女子修長而美麗的眉毛,這里借指美女。
10.掩袖工讒:說武則天善於進讒害人。《戰國策》記載:楚懷王夫人鄭袖對楚王所愛美女說:「楚王喜歡你的美貌,但討厭你的鼻子,以後見到楚王,要掩住你的鼻子。」美女照辦,楚王因而發怒,割去美女的鼻子。這里藉此暗指武則天曾偷偷窒息親生女兒,而嫁禍於王皇後,使皇後失寵的事(《新唐書·後妃傳》)。
11.狐媚:唐代迷信狐仙,認為狐狸能迷惑害人,所以稱用手段迷人為狐媚。
12.元後:正宮皇後。翚翟(huī dí):用美麗鳥羽織成的衣服,指皇後的禮服。翚,五彩雉雞。翟,長尾山雞。
13.聚麀(yōu):多匹牡鹿共有一匹牝鹿。麀,母鹿。語出《禮記·曲禮上》:「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這句意謂武則天原是唐太宗的姬妾,卻當上了高宗的皇後,使高宗亂倫。
14.虺蜴(huǐ yì):指毒物。虺,毒蛇。蜴,蜥蜴,古人以為有毒。
15.狎(xiá):親近。邪僻:指不正派的人。
16.忠良:指因反對武後而先後被殺的長孫無忌、上官儀,褚遂良等大臣。
17.殺姊屠兄:據《舊唐書·外戚傳》記載:武則天被冊立為皇後之後,陸續殺死侄兒武惟良、武懷運和姊女魏國夫人賀蘭氏及外甥賀蘭敏之。兄武元慶、武元爽也被貶謫而死,傳說姊韓國夫人亦死於其手。
18.弒君鴆(zhèn)母:謀殺君王、毒死國母。史書中並無武後謀殺唐高宗和毒死母親的記載,但卻有殺害王皇後和蕭淑妃之事。弒,臣下殺死君王。鴆,傳說中的一種鳥,用其羽毛浸酒能毒死人。母,此處與君對應,應指國母,即王皇後,並非是誤傳的母親。
19.窺竊神器:陰謀取得帝位。神器,指皇位。
20.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指唐高宗死後,中宗李顯繼位,旋被武後廢為廬陵王,改立睿宗李旦為帝,但實際上是被幽禁起來(事見《新唐書·後妃傳》)。二句為下文「六尺之孤何在「張本。
21.宗盟:家屬和黨羽。
22.霍子孟:名霍光,西漢大臣,受漢武帝遺詔,輔助幼主漢昭帝;昭帝死後因無後,故而由昌邑王劉賀繼位,劉賀荒嬉無道,霍光又廢劉賀,更立宣帝劉病已,是安定西漢王朝的重臣(《漢書·霍光傳》)。作:興起。
23.朱虛侯:漢高祖子齊惠王劉肥的次子,名劉章,封為朱虛侯。高祖死後,呂後專政,重用呂氏,危及劉氏天下,劉章與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合謀,誅滅呂氏,擁立文帝,穩定了西漢王朝(《漢書·高五王傳》)。
24.「燕啄皇孫」二句:《漢書·五行志》記載:漢成帝時有童謠說「燕飛來,啄皇孫」。後趙飛燕入宮為皇後,因無子而妬殺了許多皇子,漢成帝因此無後嗣。不久,王莽篡政,西漢滅亡。這里借漢朝故事,指斥武則天先後廢殺太子李忠.李弘.李賢,致使唐室傾危。祚,指皇位,國統。
25.「龍漦(chí,此字讀音存在爭論,另一種讀音為lí)帝後」二句:據《史記·周本紀》記載:當夏王朝衰落時,有兩條神龍降臨宮庭中,夏後把龍的唾涎用木盒藏起來,到周厲王時,木盒開啟,龍漦溢出,化為玄黿流入後宮,一宮女感而有孕,生褒姒。後幽王為其所惑,廢太子,西周終於滅亡。漦,涎沫。遽(jù),急速。
26.冢子:嫡長子。李敬業是英國公李勣的長房長孫,故有此語。
27.先帝:指剛死去的唐高宗。
28.宋微子:即微子啟,他是殷紂王的庶兄,被封於宋,所以稱「宋微子」。殷亡後,微子去朝見周武王,路過荒廢了的殷舊都,作《麥秀歌》來寄託自己亡國的悲哀(《尚書大傳》)。這里是李敬業的自喻。
29.良:確實、真的。以:緣因。
30.袁君山:東漢時人桓譚,字君山。袁君山之「袁」,通假「桓」。漢光武帝時為給事中,因反對當時盛行的讖緯神學,而被貶為六安縣丞,憂郁而死(事見《後漢書·桓譚傳》)。
31.社稷:原為帝王所祭祀的土神和穀神,後借指國家。
32.宇內:天下。推心:指人心所推重。
33.爰:於是。
34.百越:通「百粵」。古代越族有百種,故稱「百越」。這里指越人所居的偏遠的東南沿海。
35.三河:洛陽附近河東、河內、河南三郡,是當時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
36.玉軸:戰車的美稱。
37.海陵: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省泰州市,地在揚州附近,漢代曾在此置糧倉。紅粟:米因久藏而發酵變成紅色。靡:無,不。
38.江浦:長江沿岸。浦,水邊的平地。黃旗:指王者之旗。
39.班聲:馬嘶鳴聲。
40.叱吒(chì zhà):「吒」通「吒」,發怒時的喝叫聲。
41.公等:諸位。家傳漢爵:擁有世代傳襲的爵位。漢初曾大封功臣以爵位,可世代傳下去,所以稱「漢爵」。
42.或地協周親:指身份地位都是皇家的宗室或姻親。協,相配,相合。周親,至親。
43.膺(yīng):承受。爪牙:喻武將。
44.顧命:君王臨死時的遺命。宣室:漢宮中有宣室殿,是皇帝齋戒的地方,漢文帝曾在此召見並咨問賈誼,後借指皇帝鄭重召問大臣之處。
45.一抔(póu)之土:語出《史記·張釋之傳》:「假令愚民取長陵(漢高祖陵)一抔土,陛下將何法以加之乎?」這里借指皇帝的陵墓。六尺之孤:指繼承皇位的新君。
46.送往事居:送走死去的,侍奉在生的。往,死者,指高宗。居,在生者,指中宗。
47.勤王:指臣下起兵救援王室。
48.舊君:指已死的皇帝,一作「大君」,義近。
49.「同指山河」二句:語出《史記》,漢初大封功臣,誓詞雲:「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這里意為有功者授予爵位,子孫永享,可以指山河為誓。
50.窮城:指孤立無援的城邑。
51.昧(mèi):不分明。幾(jī):跡象。
52.貽(yí):遺下,留下。後至之誅:意思說遲疑不響應,一定要加以懲治。語見《周禮·大司馬》,原句為「比軍眾,誅後至者。」[1]
白話譯文
那個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個溫和善良之輩,而且出身卑下。當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機會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後來,不顧倫常與太子(唐高宗李治)關系曖昧。隱瞞先帝曾對她的寵幸,謀求取得在宮中專寵的地位。選入宮里的妃嬪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個都不放過;她偏偏善於賣弄風情,像狐狸精那樣迷住了皇上。終於穿著華麗的禮服,登上皇後的寶座,把君王推到亂倫的丑惡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腸,兇殘成性,親近奸佞,殘害忠良,殺戮兄姊,謀殺君王,毒死母親。這種人為天神凡人所痛恨,為天地所不容。她還包藏禍心,圖謀奪取帝位。皇上的愛子,被幽禁在冷宮里;而她的親屬黨羽,卻委派以重要的職位。嗚呼!霍光這樣忠貞的重臣,再也不見出現;劉章那樣強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孫」歌謠的出現,人們知道漢朝的皇統將要窮盡;孽龍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宮庭里,標志著夏後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業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貴族的長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訓示,承受著本朝的優厚恩典。宋微子為故國的覆滅而悲哀,確實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譚為失去爵祿而流淚,難道是毫無道理的嗎!因此我憤然而起來干一番事業,目的是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隨著天下的失望情緒,順應著舉國推仰的心願,於是高舉正義之旗,發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遠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鐵騎成群,戰車相連。海陵的粟米多得發酵變紅,倉庫里的儲存真是無窮無盡;大江之濱旌旗飄揚,光復大唐的偉大功業還會是遙遠的嗎!戰馬在北風中嘶鳴,寶劍之氣直沖向天上的星斗。戰士的怒吼使得山嶽崩塌,雲天變色。拿這來對付敵人,有什麼敵人不能打垮;拿這來攻擊城市,有什麼城市不能佔領!
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國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親,或者是負有重任的將軍,或者是接受先帝遺命的大臣。先帝的話音好像還在耳邊,你們的忠誠怎能忘卻?先帝的墳土尚未乾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被貶到哪裡去了!如果能轉變當前的禍難成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舊主和服事當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勛,不至於廢棄先皇的遺命,那麼各種封爵賞賜,一定如同泰山黃河那般牢固長久。如果留戀目前的既得利益,在關鍵時刻猶疑不決,看不清事先的徵兆,就一定會招致嚴厲的懲罰。
請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這道檄文頒布到各州郡,讓大家都知曉。[1]
創作背景
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掉剛登基的中宗李顯,另立李旦為帝,自己臨朝稱制,為進一步自己登位稱帝作準備。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氏,駱賓王投在徐敬業幕下,任文藝,撰寫軍中書檄,此文即作於此時。
此文亦稱《討武曌檄》,但武則天自名「曌」是在永昌元年(689)稱帝以後的事,可見此題目為後人所改。又稱《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徐敬業的祖父徐世勣因為輔佐唐太宗建立唐朝有功,被封為英國公,賜姓李,以後子孫因襲英國公。[2]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檄是古代用以聲討、徵召或曉諭的文告,主要用於軍事行動之際。劉勰《文心雕龍》論析檄時說:「震雷始於曜電,出師先乎聲威。」形象地說明檄文的特點在於先聲奪人。而要先聲奪人,檄文必須「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要有理有據,而且理直氣壯。《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先聲奪人,立論嚴正,理直氣壯,且語言犀利明快,節奏緊促。充分地體現了劉勰所說檄文的特點,不愧為傳誦千古的佳作。此文屬駢體,駢四儷六,對仗工整,用典切實,又清新自然。
全文有三個層次。
檄文一開始就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以「偽」字開頭,以示武氏君臨朝政的非法,接著列數其罪。從私生活到政治面貌,對武氏進行了猛烈的攻擊。尤其抓住武後先後侍奉太宗父子,致使李唐皇氏背上亂倫之名,將武後置於不仁不義的境地。並揭露武後在後宮中的種種惡行,將之比作禍國的呂後和褒姒。
次寫李敬業討武是勢在必行,民心所向之舉,因此義師無敵,聲勢奪人。在一番嚴厲的聲討後,作者接著描繪徐敬業一方師出有名。「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這四句用雄健的詞采,誇張的形容,表現了義師的聲威和必勝信念。
第三層申明大義對王公大臣動之以情,發出號召。「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先讓百官自慚自勵,再從正反兩面痛陳利害得失。「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則封賞進爵,「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文章最後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震人心弦的警語作結,顯示出巨大的威攝力量。
此檄是千百年來檄文中的上乘之作。理直氣壯,氣勢磅礴,手法上先抑後揚,使武後的劣行與徐敬業的正義之舉形成鮮明的對照。而且聲淚俱下,具有極大的煽動力。據《新唐書》記載,武則天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時,驚問是誰寫的,繼而感嘆說:「宰相安得失此人?」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此檄的鋒芒犀利,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鼓動性。
作者一改前人以散文寫檄文的習慣,採用駢文的形式,巧妙地利用了駢文句式節奏分明的特點而使其自始至終壯氣貫通。對武則天罪行的揭露,對李唐王朝的忠誠、說功,對義師起兵的宣告等都用了急促的節奏和變化的句式,使文章的氣勢咄咄逼人,讓讀者無庸爭辯而不得不服從。同時作者還利用駢文的對仗、用典、誇張等表現手烘托文章氣勢,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現出強有力的說服力和號召力,不愧為中國散文史上的不朽名篇。

Ⅳ 為什麼隋書中沒有隋煬帝女楊妃的記載

至於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楊妃,雖然同樣是隋煬帝女,不過史書中對楊妃的記載卻只有一句話:「恪母,隋煬帝女也。」

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且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後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當時看起來與皇位無緣的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隻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卻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守孝期間懷的孕,竟然連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了,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後,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後陳後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被沒入了隋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裡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後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應當是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所以很有可能楊妃生前並無妃位,不過是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於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後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8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誌銘才有記載,其餘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同樣是在《舊唐書》中,對李恪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中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通嘗,意為曾經而不是常常),對太子承乾則是「太宗甚愛之」,而對李泰更是用了「魏王泰寵冠諸王」這樣的說法。如此一番比照,唐太宗對李恪這位所謂的「愛子」的寵愛,也實在平淡無奇了些。更何況唐太宗對三位嫡子的愛護在史書上的記載是數不勝數,而對李恪的照顧相比之下就單薄了許多,甚至無從列舉。

其次,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徵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後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而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1年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的這番話——「父子雖至親,及其有罪,則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漢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陰圖不軌,霍光折簡誅之。為人臣子,不可不戒!」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就是:父子之間雖然是至親,一旦犯罪,則天下的法令不能夠偏私。漢朝已立昭帝,燕王劉旦不服,暗中圖謀造反,霍光以一封便箋就殺了他。為人臣下,不能不深以為誡!

很明顯,這口吻已經相當嚴厲了,根本不是父子之間聯絡感情的話語,而是在訓斥。而聯想一下正是在這一年,李恪因為打獵踩壞百姓莊稼的事被唐太宗罷免了安州都督一職,所以番話實際上是唐太宗在非常嚴肅地斥責李恪:「雖然你是我兒子,但你若不遵紀守法我也救不了你!」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看得出來,唐太宗其實是一副愛子情深的模樣的。

至於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諄諄告誡之意,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最後,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後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又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十五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於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兩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麼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徵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麼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後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後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麼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並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後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直到貞觀十七年年底諸位皇子回京過年時,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於說什麼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願怎樣並不重要,關鍵仍在於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太宗本紀》)
「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於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貞觀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麼一提,被否決後既不見有過失落後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麼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後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後。而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後,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相趙,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後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即軍中斬噲」。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於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樣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麼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誌》,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於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於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誌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並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至於《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最年長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幾個弟弟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並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天朝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為「地尊望重」,更是為了「順物情」。

李恪被冤殺後史書中又言「以絕眾望,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徵做太子太師的時候,也曾說過「用絕天下之望」這樣的話。不僅如此,武三思在殺桓彥范等人時,是為了「絕其歸望」;王世充殺害楊侗時,也是為了「絕眾望」;武則天殺李元嘉更是為了「絕宗室之望」;源休勸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時候,同樣是為了「絕人望」。而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崔寧被縊殺後「中外稱其冤」,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可見所謂的「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罷了,究竟能有幾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況當時的唐人並不覺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誌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逆」,認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後,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為李恪就是謀反,當時能有多少人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於誤導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願意認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相比三位嫡子數不勝數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麼香餑餑,「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後。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想想當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事實上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於「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所以貞觀2年5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後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看上去封地還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的時候,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後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比踩莊稼更嚴重錯誤的皇子們,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麼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麼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後,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甚至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出宮去住。

對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於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徵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至楊妃的次子李愔,雖然貞觀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貞觀13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於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想來楊妃要是得寵的話,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Ⅳ 明朝移宮案是什麼

移宮案
[編輯本段]簡介
晚明三案之一。
泰昌元年明光宗死,當時明熹宗作為太子當立。撫養他的李選侍與心腹宦官魏進忠(本名李進忠,即魏忠賢),想利用熹宗年幼的機會把持政權,據乾清宮朝臣楊漣、左光斗等不讓她與熹宗同居一宮,迫使其遷至噦鸞宮,然後引太子還乾清宮舉行即位儀式。此事後來言論極多,原以為明廷派系斗爭的題目。
[編輯本段]始末
要弄明白移宮案的前前後後,還要從光宗的寵妃李選侍說起。李選侍本來是鄭貴妃宮里的一名侍女,後來在鄭貴妃的訓練之下,成為一名出色的美女。
鄭貴妃為了討好光宗,便將李選侍連同其她七位美女一同送給了光宗朱常洛。希望有朝一日這些美女獲得光宗得寵愛,自己也好利用這些女人從中牟利。李選侍入宮之後,很快討得了朱常洛的歡心。在宮里的地位迅速上升,很快爬到了僅次於皇後的位子,並且替光宗撫養日後的皇太子朱由校,地位由此更加特殊,幾乎掌握了後宮的實權。而且她還同鄭貴妃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李選侍極力的想通過的鄭貴妃的力量將自己扶上皇後寶座,鄭貴妃則想利用李選侍在皇帝面前說話方便的機會,幫她事先作皇太後的夢想。
後來光宗病重,這兩件事就拖了下來。但他打算封李選侍為皇貴妃,並當著大臣的面,告訴皇長子熹宗朱由校要視李選侍如親生母親,視為太皇後。可是,還沒等皇帝的話說完,李選侍便掀開帷幄,叫皇長子朱由校進去。朱由校進去後,對父皇朱常洛說了一句:「要封皇後!」眾大臣聽後全都變得瞠目結舌。朱常洛也面色一變,一言不發。
他知道這一定是自己寵愛的李選侍在幕後指使,這個李選侍心計深沉,決不會甘心久居人下,她在宮中一向以敢作敢為、大膽果斷著稱。所以,盡管李選侍一再要求皇帝立她為皇後,但是光宗始終沒有答應, 他怕李選侍一旦被冊封為皇後,她便可以通過自己撫養的朱由校,間接地控制朝政。所以他只封她為皇貴妃,說什麼也不同意封她為皇後。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朱常洛在宮中暴斃。李選侍卻仍住在皇帝、皇後的寢宮乾清宮,絲毫不想搬出乾清宮。按照明代的制度,外廷有皇極殿,內宮有乾清宮,都是屬於皇帝、皇後專用的。而李選侍是想借年僅十五歲的光宗長子朱由校掌握朝政,坐鎮乾清宮,進而統馭後宮。
朝中大臣們見此狀況,都猜到了她的心思,於是都在心裡暗暗擔憂。給事中楊漣對大臣周嘉謨、李汝華說,「宗社事大,李選侍非可托少主者,急宜請見嗣王,呼萬歲 以定危疑……移住慈慶為是。」兩人聽了,均深有同感,便一起去見輔臣方從哲。群臣商量過後,又一起奔向皇宮,楊漣率先奔進後宮,太監們執棍攔阻。楊漣怒斥 說,「皇帝召我等至此,今晏駕,嗣主幼少,汝等阻門不容入臨,意欲何為?」太監們一時不知所措,只得讓開,諸臣這才進入。眾位大臣見了光宗朱常洛的靈位,都痛哭了一番,然後就請求拜見皇長子朱由校。李選侍將朱由校留在暖閣,不讓他出來。宮里耿直的老太監王安哄騙李選侍,這才把朱由校抱持而出,眾人連忙叩頭,齊呼萬歲。朱由校立在那裡,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嘴裡只是說:「不敢當!不敢當!」群臣奏請進詣文華殿。然後,朱由校登上一頂小轎。大臣劉一璟、周嘉謨、張維賢、楊漣抬轎,倉卒前行。走了幾步,轎夫方到。這時,內侍李進忠三次奔來,傳李選侍的命令,召皇長子回宮,並喝斥諸臣說,「汝輩挾之何往?」楊漣怒叱李進忠,擁著皇長子登輿。
進了文華殿,朱由校西向坐定,群臣行大禮拜見,並請朱由校即日登基。朱由校不同意,只答應初六日登基。大臣進 奏說,「今乾清宮未凈,殿下暫居此。」吏部尚書周嘉謨也說,「今日殿下之身,是社稷神人托重之身,不可輕易。即詣乾清宮哭臨,須臣等到乃發。」朱由校見到形勢如此,也知道事態嚴重,就點頭同意。楊漣這時對隨行的太監們說,外事緩急有諸位大臣,調護聖躬卻在諸內臣,責任重大。朱由校畢竟還只是個十六歲的小皇帝,也沒有什麼主意,他不想封李選侍,但又下不了決心。朱由校身邊寵幸的太監王安,這時躬身跪倒說道:「皇上,可不能再這樣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詔逼迫李 娘搬出乾清宮。」朱由校聽了,陷入沉思。太監王安答應群臣一定盡職盡責規勸皇上,眾人這才退去。可是最後,大臣們合議,還是得即日正位,讓內官進奏,朱由校還是不允。眾人便在殿中坐等。這時吏部尚書周嘉謨又聯合眾臣合疏進奏,請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往別宮。御使左光斗明白指出,殿下今已十六歲,內有忠直老成的內官輔佐,外有朝中重臣輔佐,哪裡乏人,還須李選侍像照顧嬰兒一般貼身相隨?因此,伏請即早決斷,如果李選侍借撫養之名而行專制之實,那武則天之禍就不會太遠了!左光斗用武則天來比喻李選侍,一則不希望出現後宮專權的情形出現,二是擔心朱由校血氣未定,把持不住,墜入當初唐高宗納父親後妃武則天的事情中。這確實一番肺腑忠言!
朱由校聽了,覺得甚是有理,便發布上諭,說移宮已有聖旨,冊封貴妃一事,尊卑難稱,著禮部再議。給事中暴謙貞卻毫不保留地坦白說;皇長子即將登上大寶,上有百靈呵護,下有群工擁戴,何用此婦人女子!而且李選侍並非忠誠愛國,萬一封典得行,專權用事,恐怕難以抑制。好在宮中忙亂,沒人理會,這一番話並未引出宮廷風波。
不料,李選侍那邊卻正聽取心腹李進忠的主意,邀朱由校和她同宮,還忿然宣言,要逮捕楊漣、左光斗。
這時,楊漣在宮門遇見李進忠,詢問李選侍何日離宮?李進忠搖手說,「李娘娘甚怒,今母子一宮,正欲究左御使武氏之說!」楊漣怒叱說,「誤矣,幸遇我。皇長子今非昨比,選侍移宮,異日封號自在。且皇長子年長矣,若屬得無慎乎?」李進忠被逼問得默然無語。
科道官員惠世揚、張潑從東宮門出來,聽了這件事也大驚失色,說今日選侍垂簾,下旨逮捕光斗。楊漣立即駁斥說,沒有這事!宮禁一時人心惶惶。誰也弄不清楚是如何變局,皇帝是親近李選侍對付朝臣還是傾向於朝臣疏遠李選侍,大臣們一個個狐疑滿腹。
過了幾天,李選侍還是住在乾清宮,逍遙自在,根本沒有移宮之意。楊漣便直言上奏,說先帝過世,人心惶危,都說選侍假借保護之名,陰圖專權之實,伏請殿下暫居慈慶宮,拔別宮先遷出選侍,然後再奉駕還宮。祖宗宗社最重,宮幃恩寵為輕。如今登基已在明日,哪有天子偏處東宮之處!這移宮一事,臣等進言在今日,殿 下也當實行在今日。隨後,楊漣又去拜見方從哲。方從哲起初認為這件事不用太著急,晚兩天也沒什麼關系。楊漣卻說,太子明天就要登基了,難道登基為天子後還 要回到東宮的住處嗎?選侍今天不願離開乾清宮,難道以後就會主動離開了嗎?方從哲最終被楊漣說服,兩人統一了意見後,又去請求太子頒下嚴令。
於是,朱由校登基在即時下令,命李選侍移出乾清宮,移住仁壽殿。他還下令收捕李選侍身邊的幾個親信太監,理由是他們涉嫌偷盜大內庫藏。如此情形下,勢單力孤的李選侍還是敵不過皇帝的一紙命令,移宮已成定局。這時群臣們倒反過來勸皇帝,看在昔日光宗的舊寵之上,遵照光宗的囑托,善待李選侍母女。小皇帝雖然對李選侍往日咄咄逼人的態度十分不滿,但還是接受了群臣的意見。
最終,在外廷大臣的嚴詞逼迫和宮中太監王安的恐嚇之下,李選侍終於無奈的決定移宮。九月初五日,她抱著皇八女,徒步從乾清宮走向宮中宮妃養老處——仁壽殿噦鸞宮。於是,這件震動宮闈的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宮案」終於落下了帷幕。李選侍以失敗而告終,熹宗朱由校進駐乾清宮,登上寶座。
李選侍封後的要求沒有實現,做皇太後控制朝政的願望也落了空。她賴在乾清宮不走是否是受到了鄭貴妃得幕後主使,這個後人亦無從得知。但是其意圖很明顯,就是 要通過控制皇太子朱由校來操縱整個朝政,據許熙重《憲章外史續編》記載,朱由校即位後說,李選侍命太監李進忠傳話:「每日章奏,必先奏看過,方與朕覽,即 要垂簾聽政處分。」可見,她是有垂簾聽政的野心的,後人還推測,她之所以賴在乾清宮不走,就是要同鄭貴妃「邀封太後及太皇太後,同處分政事」。如果她的目的實現了,也許明朝就要先出一個「慈禧太後」了。

Ⅵ 駱賓王的詩

駱賓王的詩:

1、於易水送人/於易水送別,唐代:駱賓王

原文: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譯文: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沖冠。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5、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唐代:駱賓王

原文: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譯文:邊塞外族入侵挑起了戰爭,豪傑將士夜渡桑乾遠赴國難。柳葉被雪亮的箭鏃撥開,桃花對映著鑲玉的馬鞍。天空圓月把弓影投射到地上,大片星斗映在劍的項端。不要學那過河行刺的荊軻,空唱一曲《易水寒》。

Ⅶ 古文翻譯

《新唐書》:

1.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祖果,有名周、隋間。如晦少英爽,喜書,以風流自命,內負大節,臨機輒斷。隋大業中,預吏部選,侍郎高孝基異之,曰:「君當為棟梁用,願保令德。」因補滏陽尉,棄官去。

高祖平京師,秦王引為府兵曹參軍,徙陝州總管府長史。時府屬多外遷,王患之。房玄齡曰:「去者雖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終守籓,無所事;必欲經營四方,舍如晦無共功者。」王驚曰:「非公言,我幾失之!」因表留幕府。從征伐,常參帷幄機秘。方多事,裁處無留,僚屬共才之,莫見所涯。進陝東道大行台司勛郎中,封建平縣男,兼文學館學士。天策府建,為中郎。王為皇太子,授左庶子,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食三千戶,別食益州千三百戶。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總監東宮兵,進位尚書右僕射,仍領選。

與玄齡共筦朝政,引士賢者,下不肖,鹹得職,當時浩然歸重。監察御史陳師合上《拔士論》,謂一人不可總數職,陰剴諷如晦等。帝曰:「玄齡、如晦不以勛舊進,特其才可與治天下者,師合欲以此離間吾君臣邪?」斥嶺表。

久之,以疾辭職,詔給常俸就第,醫候之使道相屬。會病力,詔皇太子就問,帝親至其家,撫之梗塞。及未亂,擢其子左千牛構兼尚舍奉御。薨,年四十六,帝哭為慟,贈開府儀同三司。及葬,加司空,謚曰成。手詔虞世南勒文於碑,使言君臣痛悼意。

它日,食瓜美,輟其半奠焉。嘗賜玄齡黃銀帶,曰:「如晦與公同輔朕,今獨見公。」泫然流淚曰:「世傅黃銀鬼神畏之。」更取金帶,遣玄齡送其家。後忽夢如晦若平生,明日為玄齡言之,敕所御饌往祭。明年之祥,遣尚宮勞問妻子,國府官佐亦不之罷,恩禮無少衰。後詔功臣世襲,追贈密州刺史,徙國萊。

方為相時,天下新定,台閣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討裁。每議事帝所,玄齡必曰:「非如晦莫籌之。」及如晦至,卒用玄齡策也。蓋如晦長於斷,而玄齡善謀,兩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濟謀,以佐佑帝,當世語良相,必曰房、杜雲。

構位慈州刺史。次子荷,性暴詭不循法,尚城陽公主,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陽郡公。承乾謀反,荷曰:「琅邪顏利仁善星數,言天有變,宜建大事,陛下當為太上皇。請稱疾,上必臨問,可以得志。」及敗,坐誅。臨刑,意象軒驁。構以累貶死嶺表。

如晦弟楚客,少尚奇節,與叔父淹皆沒於王世充。淹與如晦有隙,譖其兄殺之,並囚楚客瀕死。世充平,淹當誅。楚客請於如晦,不許。楚客曰:「叔殘兄,今兄又棄叔,門內幾盡,豈不痛哉!」如晦感悟,請之高祖,得釋。方建成難作,楚客遁舍嵩山。貞觀四年,召為給事中。太宗曰:「君居山似之矣,謂非宰相不起,渠然邪?夫走遠者自近,人不恤無官,患才不副。而兄與我異支一心者,爾當如兄事吾而輔我。」楚客頓首謝,因擢為中郎將。每入直,盡夕不釋杖,帝知而勞之,進蒲州刺史,政有能名,徙瀛州。後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攝府事,以威肅聞。揣帝意薄承乾,乃為王諧媚用事臣,數言王聰睿可為嗣,人或以聞,帝隱恚。及王貶爵,暴其罪,以如晦功免死,廢於家,終虔化令。

淹,字執禮,材辯多聞,有美名。隋開皇中,與其友韋福嗣謀曰:「上好用隱民,蘇威以隱者召,得美官。」乃共入太白山,為不仕者。文帝惡之,謫戍江表。赦還,高孝基為雍州司馬,薦授承奉郎,擢累御史中丞。王世充僭號,署少吏部,頗親近用事。洛陽平,不得調,欲往事隱太子。時封倫領選,以諗房玄齡,玄齡恐失之,白秦王,引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嘗侍宴,賦詩尤工,賜銀鍾。慶州總管楊文干反,辭連太子,歸罪淹及王珪、韋挺,並流越巂,王知其誣,餉黃金三百兩。及踐阼,召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食四百戶。淹建言諸司文桉稽期,請以御史檢促。太宗以問僕射封倫,倫曰:「設官各以其事治,御史劾不法,而索桉求疵,是太苛,且侵官。」淹嘿然。帝曰:「何不申執?」對曰:「倫所引國大體,臣伏其議,又何言?」帝悅,以資博練,帝敕東宮儀典簿最悉聽淹裁訂。俄檢校吏部尚書,參豫朝政。所薦贏四十人,後皆知名。嘗白郅懷道可用,帝問狀。淹曰:「懷道及隋時位吏部主事,方煬帝幸江都,群臣迎阿,獨懷道執不可。」帝曰:「卿時何雲?」曰:「臣與眾。」帝折曰:「事君有犯無隱,卿直懷道者,何不讜言?」謝曰:「臣位下,又顧諫不從,徒死無益。」帝曰:「內以君不足諫,尚何仕?食隋粟忘隋事,忠乎?」因顧群臣:「公等謂何?」王珪曰:「比干諫而死,孔子稱仁,泄冶諫亦死,則曰:『民之多僻,無自立辟。』祿重責深,從古則然。」帝笑曰:「卿在隋不諫,宜置。世充親任,胡不言?」對曰:「固嘗言,不見用。」帝曰:「世充愎諫飾非,卿若何而免?」淹辭窮不得對。帝勉曰:「今任卿已,可有諫未?」答曰:「顧死無隱。」貞觀二年疾,帝為臨問。卒,贈尚書右僕射,謚曰襄。始,淹典二職,貴重於朝矣,而亡清白名,獲譏當世。子敬同襲爵,官至鴻臚卿。

如晦五世孫元穎,貞元末及進士第,又擢宏詞。數從使府辟署,稍以右補闕為翰林學士,敏文辭,憲宗特所賞歡。吳元濟平,論書詔勤,遷司勛員外郎,知制誥。穆宗以元穎多識朝章,尤被寵,拜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為學士承旨,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建安縣男。自帝即位,不閱歲至宰相,晉紳駭異。甫再期,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帝為御安福門臨餞。

敬宗驕僻不君,元穎每欲中帝意以固幸,乃巧索珍異獻之,踵相躡於道,百工造作無程,斂取苛重,至削軍食以助裒畜。又給與不時,戎人寒飢,乃仰足蠻徼。於是人人咨苦,反為蠻內覘,戎備不修。大和三年,南詔乘虛襲戎、巂等州,諸屯聞賊至,輒潰,戍者為鄉導,遂入成都。已傅城,元穎尚不知,乃率左右嬰牙城以守。賊大掠,焚郛郭,殘之,留數日去,蜀之寶貨、工巧、子女盡矣。初,元穎計迫,將挺身走,會救至乃止。文宗遣使者臨撫南詔,南詔上言:「蜀人祈我誅虐帥,不能克,請陛下誅之,以謝蜀人。」由是貶邵州刺史。議者不厭,斥為循州司馬。官屬崔璜、紇干巘、盧並悉奪秩,分逐之。元穎死於貶所,年六十四。將終,表丐贈官,乞歸葬。詔贈湖州刺史。元穎與李德裕善,會昌初,德裕當國,因赦令復其官。弟元絳,終太子賓客。元絳子審權。

審權,字殷衡,第進士,辟浙西幕府。舉拔萃中,為右拾遺。宣宗時,入翰林為學士,累遷兵部侍郎、學士承旨。懿宗立,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再遷門下侍郎,出為鎮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龐勛亂徐州,審權與令狐綯、崔鉉連師掎角,饋粟相銜,王師賴濟。勛破,進檢校司空,入為尚書左僕射、襄陽郡公。繼領河中、忠武節度使。卒,贈太子太師,謚曰德。審權清重寡言,性長厚,居翰林最久,終不漏禁近語。在方鎮,視事有常處,要非日入未始就內寢。坐必斂衽,常若對大賓客。或晝日少息,則顧直將解簾;即旁無人,自起徹鉤,手擁簾徐下,乃退。與杜悰俱位將相,悰先進,故世謂審權為「小杜公」。

子讓能,字群懿,擢進士第,從宣武王鐸府為推官,以長安尉為集賢校理。喪母,以孝聞。又辟劉鄴、牛蔚二府,稍進兵部員外郎。蕭遘領度支,引判度支按。僖宗狩蜀,奔謁行在,三遷中書舍人,召為翰林學士。方關東兵興,調發綏徠,書詔叢浩,讓能思精敏,凡號令行下,處事值機,無所遺算,帝倚重之。從還京師,再遷兵部尚書,封建平縣子。

李克用兵至,帝夜出鳳翔,蒼黃無知者。讓能方直,徒步從十餘里,得遺馬,褫紳為靮乘之。朱玫兵逼乘輿,帝走寶雞,獨讓能從。翌日,孔緯等乃至。俄而進狩梁。是時棧道為山南石君涉所毀,天子間關嶮澀,讓能未嘗暫去側。帝勞曰:「朕失道,再遺宗廟。方艱難時,卿不少舍朕,蓋古所謂忠於所事邪!」讓能頓首曰:「臣世蒙國厚恩,陛下不以臣不肖,使扞牧圉,臨難苟免,臣之恥也。」帝次褒中,擢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於時,嗣襄王熅即偽位,強籓大鎮附者已十八,貢賦不輸行在,無以備賞勞,衛兵往往乏食,君臣搏手無它策。讓能建遣大使入河中,以諭王重榮,重榮果奉詔。已而京師平,進中書侍郎,徙封襄陽郡公。官吏多污偽署,有司皆欲論死,讓能以脅從不足深治,固爭之,多所全貸。昭宗立,進尚書左僕射、晉國公,賜鐵券,累進太尉。

李茂貞守鳳翔,自大順後兵浸強,恃有功,不奉法,朝廷弱,弗能制。會楊復恭走山南,茂貞欲兼有梁、漢,請以師問罪,未報而兵出,帝忿其專,然不得已從之。山南平,詔茂貞領興元、武定,而以徐彥若為鳳翔節度使,分果、閬州隸武定軍。茂貞怨,不赴鎮,上章語悖慢。又詒書讓能詆責,以為助守亮為亂,抑忠臣,奪己功,其言丑肆。京師匈懼,日數千人守闕下,候中尉西門重遂出,請與茂貞鳳翔地,為百姓計。答曰:「事出宰相,我無預。」茂貞益怨。帝怒,詔讓能計議,且趣調發,經月不就第。

時宰相崔昭緯陰結茂貞及王行瑜,讓能所言悉漏之,茂貞乃以健兒數百雜市人,候昭緯與鄭延昌歸第,擁肩輿噪曰:「鳳翔無罪,幸公不加討以震驚都輦!」昭緯曰:「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市人不識孰為太尉,即投瓦石妄擊,昭緯等走而免,遂喪其印。帝愈怒,捕首惡誅之。京師爭避亂,逃山谷間。讓能諫帝曰:「茂貞固宜誅,然大盜適去,鳳翔國西門,又陛下新即位,願少寬假,以貞元故事姑息之,不可使怨望。」帝曰:「今詔令不出城門,國制橈弱,賈生慟哭時也。朕顧奄奄度日,坐觀此邪!卿為我圖之,朕自以兵屬諸王。」讓能曰:「陛下欲削滌僭嫚,剛主威,隆王室,此中外大臣所宜共成之,不宜專任臣。」帝曰:「卿,元輔,休戚與我均,何所避?」泣曰:「臣位宰相,所以未乞骸骨者,思有以報陛下,敢計身乎!且陛下之心,憲祖心也,但時有所未便。它日臣蒙晁錯之誅,顧不足弭七國患,然敢不奉詔!」

景福二年,以嗣覃王為招討使,神策將李釒歲副之,率師三萬送彥若趙鎮。昭緯內畏有功,密語茂貞曰:「上不喜兵,一出太尉。」茂貞乃悉兵迎戰盩厔,覃王敗,乘勝至三橋。讓能曰:「臣固豫言之,臣請歸死以紓難。」帝涕下不能已,曰:「與卿決矣!」再貶雷州司戶參軍。茂貞尚駐兵請必殺之,乃賜死,年五十三。

弟彥林,官御史中丞;弘徽,戶部侍郎,皆及誅。帝痛之,後贈太師。

子光乂,次子曉,不復仕。曉入梁,貴顯於世。

2.長孫無忌,字輔機。性通悟,博涉書史。始,高祖兵度河,進謁長春宮,授渭北道行軍典簽。從秦王征討有功,累擢比部郎中、上黨縣公。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舉府危駭。房玄齡謂無忌曰:「禍隙已芽,敗不旋踵矣。夫就大計者遺細行,周公所以絀管、蔡也。」遂俱入白王,請先事誅之,王未許。無忌曰:「大王以舜何如人?」王曰:「浚哲文明,為子孝,為君仁,又何議哉?」對曰:「向使浚井弗出,得為孝乎?塗廩弗下,得為仁乎?大杖避,小杖受,良有以也。」王未決。事益急,乃遣無忌陰召房玄齡、杜如晦定計。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恭、李孟嘗討難,平之。王為皇太子,授左庶子。即位,遷吏部尚書,以功第一,進封齊國公。帝以無忌皇後兄,又少相友,眷倚日厚,常出入卧內。進尚書右僕射。突厥頡利可汗已盟而政亂,諸將請遂討之。帝顧新歃血,不取為失機,取之失信,計猶豫,以問大臣。蕭瑀曰:「兼弱攻昧,討之便。」無忌曰:「今我務戢兵,待夷狄至,乃可擊。使遂弱,且不能來,我又何求?臣謂按甲存信便。」帝曰:「善。」然卒取突厥。

或有言無忌權太盛者,帝持表示無忌曰:「我與公君臣間無少疑,使各懷所聞不言,斯則蔽矣。」因普示君臣曰:「朕子幼,無忌於我有大功,視之猶子也。疏間親、新間舊之謂不順,朕無取焉。」無忌亦自懼貴且亢,後又數言之,遂解僕射,授開府儀同三司。與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皆以元勛封一子郡公。進冊司空,知門下、尚書省事,無忌辭,又因高士廉口陳「以外戚位三公,嫌議者謂天子以私後家」。帝曰:「朕任官必以才,不者,雖親若襄邑王神符,不妄授;若才,雖仇如魏徵,不棄也。夫緣後兄愛昵,厚以子女玉帛,豈不得?以其兼文武兩器,朕故相之,公等孰不曰然?」無忌固讓,詔答曰:「黃帝得力牧,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為五伯長;朕得公,遂定天下。公其無讓!」帝又思所與共艱難,賴無忌以免,作《威鳳賦》以賜,且況其功。

帝欲功臣並世襲刺史,貞觀十一年,乃詔有司:「朕憑明靈之佑,賢佐之力,克翦多難,清宇內。蓋時屯共資其力,世安專享其利,朕所不取。刺史,古諸侯,雖名不同,而監統一也。無忌等義貫休戚,效挺夷險,嘉庸懿績,簡在朕心。其改錫土宇,用世及之制。」乃以無忌為趙州刺史,以趙為公國;房玄齡宋州刺史,國於梁;杜如晦贈密州刺史,國於萊;李靖濮州刺史,國於衛;高士廉申州刺史,國於申;侯君集陳州刺史,國於陳;道宗鄂州刺史,王江夏;孝恭觀州刺史,王河間;尉遲敬德宣州刺史,國於鄂;李績蘄州刺史,國於英;段志玄金州刺史,國於褒;程知節普州刺史,國於盧;劉弘基朗州刺史,國於夔;張亮澧州刺史,國於鄖。凡十有四人。余官食邑尚不在。無忌等辭曰:「群臣披荊刺,事陛下。今四海混一,誠不願違遠左右,而使世牧外州,與遷徙等。」帝曰:「割地封功臣,欲公等後嗣長為籓翰,而薄山河之誓,反為怨望,朕亦安可強公土宇邪?」遂止。後帝幸其第,自家人姻婭勞賜皆有差。久之,進位司徒。

太子承乾廢,帝欲立晉王,未決,坐兩儀殿,群臣已罷,獨留無忌、玄齡、績言東宮事,因曰:「我三子一弟,未知所立,吾心亡聊。」即投床,取佩刀自向,無忌等驚,爭抱持,奪刀授晉王,而請帝所欲立。帝曰:「我欲立晉王。」無忌曰:「謹奉詔,異議者斬!」帝顧王曰:「舅許汝矣,宜即謝。」王乃拜。帝復曰:「公等與我意合,天下其謂何?」答曰:「王以仁孝聞天下久矣,固無異辭;有如不同,臣負陛下百死。」於是遂定。以無忌為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三品」自此始。帝又欲立吳王恪,無忌密爭止之。帝征高麗,詔攝侍中。還,辭師傅官,聽罷太子太師,遙領揚州都督。

帝嘗從容問曰:「朕聞君聖臣直,人常苦不自知,公宜面攻朕得失。」無忌曰:「陛下神武聖文,冠卓千古,性與天道,非臣等愚所及,誠不見有所失。」帝曰:「朕冀聞過,公等乃相諛悅。朕當評公等可否以相規。」謂:「高士廉心術警悟,臨難不易節,所乏者骨鯁耳。唐儉有辭,善和解人,酒杯流行,發言可意,事朕二十年,未嘗一言國家事。楊師道性謹審,自能無過,而懦不更事,緩急非可倚。岑文本敦厚,文章、論議其所長也,謀常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堅正,其言有益,不輕然諾於人,能自補闕。馬周敏銳而正,評裁人物,直道而行,所任皆稱朕意。褚遂良鯁亮,有學術,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無忌應對機敏,善避嫌,求於古人,未有其比;總兵攻戰,非所善也。」

二十三年,帝疾甚,召入卧內,帝引手捫無忌頤,無忌哭,帝感塞,不得有所言。翌日,與遂良入受詔,顧遂良曰:「我有天下,無忌力也。爾輔政,勿令讒毀者害之。」有頃,崩。方在離宮,皇太子悲慟,無忌曰:「大行以宗廟、社稷屬殿下,宜速即位。」因秘不發喪,請還宮。

太子即位,是為高宗。進無忌太尉,檢校中書令,猶知門下、尚書二省。固辭尚書省,許之。帝欲立武昭儀為後,無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寶器錦帛十餘車賜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儀母復詣其家申請。許敬宗數勸之,無忌厲色折拒。帝後召無忌、遂良及於志寧言後無息,昭儀有子,必欲立之者。無忌已數諫,即曰:「先帝付託遂良,願陛下訪之。」遂良極道不可,帝不聽。

後既立,以無忌受賜而不助己,銜之。敬宗揣後指,陰使洛陽人李奉節上無忌變事,與侍中辛茂將臨按,傅致反狀。帝驚曰:「將妄人構間,殆不其然。」敬宗具言:「反跡已露,陛下不忍,非社稷之福。」帝泣曰:「我家不幸,高陽公主與我同氣,往謀反,今舅復爾,使我重愧天下,奈何?」對曰:「房遺愛口乳臭,與女子反,安能就事?無忌奸雄,天下所畏伏,一旦竊發,陛下誰使御之?今即急,恐攘袂一呼,以嘯同惡,且為宗廟憂。陛下不見隋室乎?宇文化及父宰相,弟尚主,而身掌禁兵,煬帝處之不疑,然而起為戎首,遂亡隋。願陛下決之。」帝猶疑,更詔審核。明日,敬宗言無忌反明甚,請逮捕。帝泣曰:「舅果爾,我決不忍殺,後世其謂我何?」敬宗曰:「漢文帝舅薄昭,從代來有功,後坐殺人,帝惜撓法,令朝臣喪服就哭之,昭自殺,良史不以為失。今無忌忘先帝之德,舍陛下至親,乃欲移社稷、敗宗廟,豈特昭比邪?在法夷五族。臣聞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乘機亟行,緩必生變。無忌與先帝謀取天下,天下伏其智,王莽、司馬懿之流。今逆徒自承,何疑而不決?」帝終不質問。遂下詔削官爵封戶,以揚州都督一品俸置於黔州,所在發兵護送;流其子秘書監沖等於嶺外;從弟渝州刺史知仁貶翼州司馬。後數月,又詔司空績、中書令敬宗、侍中茂將等覆按反獄。敬宗令大理正袁公瑜、御史宋之順等即黔州暴訊。無忌投繯卒,沖免死,殺族子祥,流族弟思於檀口,大抵期親皆謫徙。

初,無忌與遂良悉心奉國,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貞觀風。帝亦賓禮老臣,拱己以聽。綱紀設張,此兩人維持之也。既二後廢立計不合,奸臣陰圖,帝暗於聽受,卒,以屠覆,自是政歸武氏,幾至亡國。

上元元年,追復官爵,以孫元翼襲封。初,無忌自作墓昭陵塋中,至是許還葬。文宗開成三年,詔曰:「每覽國史至太尉無忌事,未嘗不廢卷而嘆。其以裔孫鈞為猗氏令。」

無忌從父敞,字休明。隋煬帝為晉王,敞以庫直從畋驪山,王凌危逐鹿,諫曰:「大王冒垂堂,淫原獸,可乎?」王遂止。即位,頗見識擢。及幸江都,留守禁御。高祖入關,率子弟謁新豐,授將作少監,出為杞州刺史。貞觀初,坐受賕免。太宗以後屬,歲私給稟,償其費。累封平原郡公。卒贈幽州都督,謚曰良,陪葬昭陵。

從父弟操,字元節。父覽,為周大司徒、薛國公。操有學術。初,高祖辟署相國府金曹參軍。未幾,檢校虞州刺史。從秦王征討,常侍旁,與聞秘謀。徙陝州,城中無井,人勤於汲,操為釃河溜入城,百姓利安。以母喪解,長老守闕頌遺愛。服除,封樂壽縣男。為齊、揚、益三州刺史,課皆最,下詔褒揚。永徽初,以陝州刺史卒,贈吏部尚書,謚曰安,葬給鼓吹,至虞罷。

子詮,尚新城公主。詮女兄為韓瑗妻。無忌得罪,詮流巂州,有司希旨殺之。詮有甥趙持滿者,工書,善騎射,力搏虎,走逐馬,而仁厚下士,京師無貴賤愛慕之。為涼州長史,嘗逐野馬,射之,矢洞於前,邊人畏伏。詮之貶,許敬宗懼持滿才能仇己,追至京,屬吏訊搒,色不變,曰:「身可殺,辭不可枉!」吏代為占,死獄中。

無忌族叔順德。順德仕隋為右勛衛,征遼當行,亡命太原,素為高祖親厚。太宗將起兵,令與劉弘基募士於外,聲備賊,至數萬人,乃結隊按屯。大將軍府建,授統軍,從平霍邑、臨汾、絳郡有功。與劉文靜擊屈突通於潼關,通將奔洛陽,順德跳追桃林,執通以獻,遂定陝縣。以多進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討建成余黨,食千二百戶,賜宮女,詔宿內省。俄以受賕為有司劾發,帝曰:「順德元勛外戚,爵隆位厚至矣。若令觀古今自鑒,有以益國家者,朕當與共府庫,何至以貪冒聞乎?」因賜帛數十愧切之。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以賂破法,不可赦,奈何又賜之?」帝曰:「使有恥者,得賜甚於戮;如不能,乃禽獸也,殺之何益?」

李孝常謀反,坐與交,削籍為民。歲余,帝閱功臣圖,見其像,憐之,遣宇文士及視順德,順德方頹然醉,遂召為澤州刺史,復爵邑。順德素少檢,侈放自如,至是折節為政,以嚴明稱。先時守長多通餉問,順德繩擿無所容,遂為良吏。前刺史張長貴、趙士達占部中腴田數十頃,奪之以給貧單。尋坐累還第。喪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謂房玄齡曰:「順德無剛氣,以兒女牽愛至大病,胡足恤?」未幾,卒,遣使吊之,贈荊州都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封邳國公。永徽中,加贈開府儀同三司。

《舊唐書》:
1.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曾祖皎,周贈開府儀同、大將軍、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內太守。祖果,周溫州刺史,入隋,工部尚書、義興公,《周書》有傳。父吒,隋昌州長史。如晦少聰悟,好談文史。隋大業中以常調預選,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顧謂之曰:「公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願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職,為須少祿俸耳。」遂補滏陽尉,尋棄官而歸。太宗平京城,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俄遷陝州總管府長史。時府中多英俊,被外遷者眾,太宗患之。記室房玄齡曰:「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驚曰:「爾不言,幾失此人矣!」遂奏為府屬。後從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嘗參謀帷幄。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累遷陝東道大行台司勛郎中,封建平縣男,食邑三百戶。尋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天策府建,以為從事中郎,畫象於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為冠首,令文學褚亮為之贊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其見重如此。隱太子深忌之,謂齊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因譖之於高祖,乃與玄齡同被斥逐。後又潛入畫策,及事捷,與房玄齡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號為稱職。三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仍知選事,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至於台閣規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獲當代之譽,談良相者,至今稱房、杜焉。如晦以高孝基有知人之鑒,為其樹神道碑以紀其德。其年冬,遇疾,表請解職,許之,祿賜特依舊。太宗深憂其疾,頻遣使存問,名醫上葯,相望於道。四年,疾篤,令皇太子就第臨問,上親幸其宅,撫之流涕,賜物千段;及其未終,見子拜官,遂超遷其子左千牛構為尚舍奉御。尋薨,年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慟,廢朝三日,贈司空,徙封萊國公,謚曰成。太宗手詔著作郎虞世南曰:「朕與如晦,君臣義重。不幸奄從物化,追念勛舊,痛悼於懷。卿體吾此意,為制碑文也。」太宗後因食瓜而美,愴然悼之,遂輟食之半,遣使奠於靈座。又嘗賜房玄齡黃銀帶,顧謂玄齡曰:「昔如晦與公同心輔朕,今日所賜,唯獨見公。」因泫然流涕。又曰:「朕聞黃銀多為鬼神所畏。」命取黃金帶遣玄齡親送於靈所。其後太宗忽夢見如晦若平生,及曉,以告玄齡,言之歔欷,令送御饌以祭焉。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復遣尚宮至第慰問其妻子,其國官府佐並不之罷。終始恩遇,未之有焉。子構襲爵,官至慈州刺史,坐弟荷謀逆,徙於嶺表而卒。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授尚乘奉御。貞觀中,與太子承乾謀反,坐斬。
如晦弟楚客,少隨叔父淹沒於王世充。淹素與如晦兄弟不睦,譖如晦兄於王行滿,王世充殺之,並囚楚客,幾至餓死,楚客竟無怨色。洛陽平,淹當死,楚客泣涕請如晦救之。如晦初不從,楚客曰:「叔已殺大兄,今兄又結恨棄叔,一門之內,相殺而盡,豈不痛哉!」因欲自刎。如晦感其言,請於太宗,淹遂蒙恩宥。楚客因隱於嵩山。貞觀四年,召拜給事中,上謂曰:「聞卿山居日久,志意甚高,自非宰相之任,則不能出,何有是理耶?夫涉遠者必自邇,升高者必自下,但在官為眾所許,無慮官之不大。爾兄雖與我體異,其心猶一,於我國家非無大功。為憶爾兄,意欲見爾。宜識朕意,繼爾兄之忠義也。」拜楚客蒲州刺史,甚有能名。後歷魏王府長史,拜工部尚書,攝魏王泰府事。楚客知太宗不悅承乾,魏王泰又潛令楚客友朝臣用事者,至有懷金以賂之,因說泰聰明,可為嫡嗣。人或以聞,太宗隱而不言。及釁發,太宗始揚其事,以其兄有佐命功,免死,廢於家。尋授處化令,卒。

Ⅷ 詠鵝(唐)駱賓王

【原詩】

詠鵝        駱賓王 〔唐代〕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譯文】

      「鵝,鵝,鵝!」面向藍天,一群鵝兒伸著彎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體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注釋】

曲項:彎著脖子。

歌:長鳴。

撥:劃動。

【創作背景】

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問了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客人跟著駱賓王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詩歌鑒賞】

《詠鵝》相傳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徵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開頭的「鵝、鵝、鵝」不只是模擬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出來,融為一體。小詩人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再寫鵝在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表現小詩人細微入神的觀察力。

小作者通過白描的手法,簡單的略加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脫穎而出。「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幅可愛的動態的形象。

          詩中,小作者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態,去理解和觀察鵝,用了擬人的手法,如把鵝的叫聲說成是「歌」等。同時也把色彩的對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徵表現傳達的豐富和全面。「白毛」、「綠水」、「紅掌」、「清波」,相映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片語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小詩人用一組對偶句,著重從色彩方面來鋪敘鵝群戲水的情況。鵝兒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卻是綠的,「白」「綠」對照,鮮明耀眼,這是當句對;同樣,鵝掌是紅的,而水波是青的,「紅」「青」映襯,十分艷麗,這也是當句對。而兩句中又「白」「紅」相對,「綠」「青」相對,這是上下對。這樣,回環往復,都是對仗,其妙無窮。

在這組對偶句中,動詞的使用也恰到好處。「浮」字說明鵝兒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動不動。「撥」字則說明鵝兒在水中用力劃水,以致掀起了水波。這樣,動靜相生,寫出了一種變化美。

無論從什麼角度和方面看,在藝術上,這首詩都是堪稱一絕。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敗,亡命不知所之,或雲被殺,或雲為僧。

【附錄】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是駱賓王的代表作。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藉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據《新唐書》所載,武則天初觀此文時,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句時,驚問是誰寫的,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檄文煽動力之強了。本文亦稱《討武曌檄》,但武則天自名「曌」是在光宅五年武後稱帝以後的事,可知乃後人所改,現仍用本題。

                  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偽臨朝武氏者〔1〕,性非和順,地實寒微〔2〕。昔充太宗下陳〔3〕,曾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節〔5〕,穢亂春宮〔6〕。潛隱先帝之私〔7〕,陰圖後房之嬖〔8〕。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9〕;掩袖工讒〔10〕,狐媚偏能惑主〔11〕。踐元後於翚翟〔12〕,陷吾君於聚麀〔13〕。加以虺蜴為心〔14〕,豺狼成性,近狎邪僻〔5〕,殘害忠良〔16〕,殺姊屠兄〔17〕,弒君鴆母〔18〕。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19〕。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20〕;賊之宗盟〔21〕,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22〕,朱虛侯之已亡〔23〕。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24〕;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25〕。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26〕。奉先君之成業〔27〕,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28〕,良有以也〔29〕;袁君山之流涕〔30〕,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31〕。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32〕,爰舉義旗〔33〕,以清妖孽。南連百越〔34〕,北盡三河〔35〕,鐵騎成群,玉軸相接〔36〕。海陵紅粟〔37〕,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38〕,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39〕,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40〕。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位〔41〕,或協(xie)周親〔42〕,或膺重寄於話言〔43〕,或受顧命於宣室〔44〕。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45〕?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46〕,共立勤王之勛〔47〕,無廢舊君之命〔48〕,凡諸爵賞,同指山河〔49〕。若其眷戀窮城〔50〕,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51〕,必貽後至之誅〔52〕。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聞。

註解

〔1〕偽:指非法的,表示不為正統所承認的意思。臨朝:蒞臨朝廷掌握政權。

〔2〕地:指家庭、家族的社會地位。

〔3〕下陳:古人賓主相饋贈禮物、陳列在堂下,稱為「下陳」。因而,古代統治者充實於府庫、內宮的財物、妾婢,亦稱「下陳」。這里指武則天曾充當過唐太宗的才人。

〔4〕更衣:換衣。古人在宴會中常以此作為離席休息或入廁的託言。《漢書》記載:歌女衛子夫乘漢武帝更衣時入侍而得寵幸。這里藉以說明武則天以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唐太宗的寵幸。

〔5〕洎(jì記):及,到。晚節:後來。

〔6〕春宮:亦稱東宮,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後人常借指太子。

〔7〕私:寵幸。

〔8〕嬖(bì閉)寵愛。

〔9〕蛾眉:原以蠶蛾的觸須比喻女子修長而美麗的眉毛,這里借指美女。

〔10〕掩袖工讒:說武則天善於進讒害人。《戰國策》記載:楚懷王夫人鄭袖對楚王所愛美女說:「楚王喜歡你的美貌,但討厭你的鼻子,以後見到楚王,要掩住你的鼻子。」美女照辦,楚王因而發怒,割去美女的鼻子。這里藉此暗指武則天曾偷偷窒息親生女兒,而嫁禍於王皇後,使皇後失寵的事(見《新唐書·後妃傳》)。

〔11〕狐媚:唐代迷信狐仙,認為狐狸能迷惑害人,所以稱用手段迷人為狐媚。

〔12〕元後:正宮皇後。翚翟(huī dí):用美麗鳥羽織成的衣服,指皇後的禮服。翚,五彩雉雞。翟,長尾山雞。

〔13〕聚麀(yōu憂):多匹牡鹿共有一匹牝鹿。麀,母鹿。語出《禮記·曲禮上》:「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這句意謂武則天原是唐太宗的姬妾,現在當上高宗的皇後,使高宗亂倫。

〔14〕,虺蜴(huǐ yì毀易):指毒物。虺,毒蛇。蜴,蜥蜴,古人以為有毒。

〔15〕狎:親近。邪僻:指不正派的人。

〔16〕忠良:指因反對武後而先後被殺的長孫無忌、上官儀,褚遂良等大臣。

〔17〕殺姊屠兄:據《舊唐書·外戚傳》記載:武則天被冊立為皇後之後,陸續殺死侄兒武惟良、武懷遠和姊女賀蘭氏。兄武元慶、武元爽也被貶謫而死。

〔18〕弒君鴆(zhèn振)母:謀殺君王、毒死母親。其實史書中並無武後謀殺唐高宗和毒死母親的記載。弒,臣下殺死君王。鴆,傳說中的一種鳥,用其羽毛浸酒能毒死人。

〔19〕窺竊神器:陰謀取得帝位。神器,指皇位。〔20〕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指唐高宗死後,中宗李顯繼位,旋被武後廢為廬陵王,改立睿宗李旦為帝,但實際上是被幽禁起來(事見《新唐書·後妃傳》)。二句為下文「六尺之孤何在「張本。

〔21〕宗盟:家屬和黨羽。

〔22〕霍子孟:名霍光,西漢大臣,受漢武帝遺詔,輔助幼主漢昭帝;昭帝死後,昌邑王劉賀繼位,荒嬉無道,霍光又廢劉賀,更立宣帝,是安定西漢王朝的重臣(事見《漢書·霍光傳》)。作:興起。

〔23〕朱虛侯:漢高祖子齊惠王肥的次子,名劉章,封朱虛侯。高祖死後,呂後專政,重用呂氏,危及劉氏天下,劉章與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合謀,誅滅呂氏,擁立文帝,穩定了西漢王朝(事見《漢書·高五王傳》)。

〔24〕「燕啄皇孫」二句:《漢書·五行志》記載:漢成帝時有童謠說「燕飛來,啄皇孫」。後趙飛燕入宮為皇後,因無子而妬殺了許多皇子,漢成帝因此無後嗣。不久,王莽篡政,西漢滅亡。這里借漢朝故事,指斥武則天先後廢殺太子李忠、李弘、李賢,致使唐室傾危。祚,指皇位,國統。

〔25〕「龍漦(chí 池,此字讀音存在爭論,另一種讀音為lí離)帝後」二句:據《史記·周本紀》記載:當夏王朝衰落時,有兩條神龍降臨宮庭中,夏帝把龍的唾涎用木盒藏起來,到周厲王時,木盒開啟,龍漦溢出,化為玄黿流入後宮,一宮女感而有孕,生袌姒。後幽王為其所惑,廢太子,西周終於滅亡。漦,涎沫。遽(jù 具),急速。

〔26〕冢子:嫡長子。

〔27〕先帝:指剛死去的唐高宗。

〔28〕宋微子:微子名啟,是殷紂王的庶兄,被封於宋,所以稱「宋微子」。殷亡後,微子去朝見周王,路過荒廢了的殷舊都,作《麥秀歌》來寄託自己亡國的悲哀(見《尚書大傳》)。這里是徐敬業的自喻。

〔29〕良:確實、真的。以:緣因。

〔30〕袁君山:東漢時人桓譚,字君山。袁君山之「袁」,通假「桓」。漢光武帝時為給事中,因反對當時盛行的讖緯神學,而被貶為六安縣丞,憂郁而死(事見《後漢書·桓譚傳》)。

〔31〕社稷:原為帝王所祭祀的土神和穀神,後借指國家。

〔32〕宇內:天下。推心:指人心所推重。

〔33〕爰:於是。

〔34〕百越:通「百粵」。古代越族有百種,故稱「百越」。這里指越人所居的偏遠的東南沿海。

〔35〕三河:洛陽附近河東、河內、河南三郡,是當時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

〔36〕玉軸:戰車的美稱。

〔37〕海陵: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省泰州市,地在揚州附近,漢代曾在此置糧倉。紅粟:米因久藏而發酵變成紅色。靡:無,不。

〔38〕江浦:長江沿岸。浦,水邊的平地。黃旗:指王者之旗。

〔39〕班聲:馬嘶鳴聲。

〔40〕喑:(yīn陰)嗚、叱吒(zhà炸):「吒」通「吒」,發怒時的喝叫聲。

〔41〕公等:諸位。家傳漢爵:擁有世代傳襲的爵位。漢初曾大封功臣以爵位,可世代傳下去,所以稱「漢爵」。

〔42〕或協周親:指身份地位都是皇家的宗室或姻親。協,相配,相合。周親,至親。

〔43〕膺(應yìng):承受。爪牙:喻武將。

〔44〕顧命:君王臨死時的遺命。宣室:漢宮中有宣室殿,是皇帝齋戒的地方,漢文帝曾在此召見並咨問賈誼,後借指皇帝鄭重召問大臣之處。

〔45〕一抔(剖póu)之土:語出《史記·張釋之傳》:「假令愚民取長陵(漢高祖陵)一抔土,陛下將何法以加之乎?」這里借指皇帝的陵墓。六尺之孤:指繼承皇位的新君。 〔46)送往事居:送走死去的,侍奉在生的。往,死者,指高宗。居,在生者,指中宗。

〔47〕勤王:指臣下起兵救援王室。

〔48〕舊君:指已死的皇帝,一作「大君」,義近。

〔49〕「同指山河」二句:語出《史記》,漢初大封功臣,誓詞雲:「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這里意為有功者授予爵位,子孫永享,可以指山河為誓。

〔50〕窮城:指孤立無援的城邑。

〔51〕昧:不分明。幾(jī機):跡象。

〔52〕貽(yí怡):遺下,留下。後至之誅:意思說遲疑不響應,一定要加以懲治。語見《周禮·大司馬》,原句為「比軍眾,誅後至者。」[1] [2]

譯文

          那個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個溫和善良之輩,而且出身卑下。當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機會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後來,不顧倫常與太子(唐高宗李治)關系曖昧。隱瞞先帝曾對她的寵幸,謀求取得在宮中專寵的地位。選入宮里的妃嬪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個都不放過;她偏偏善於賣弄風情,象狐狸精那樣迷住了皇上。終於穿著華麗的禮服,登上皇後的寶座,把君王推到****的丑惡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腸,兇殘成性,親近奸佞,殘害忠良,殺戮兄姊,謀殺君王,毒死母親。這種人為天神凡人所痛恨,為天地所不容。她還包藏禍心,圖謀奪取帝位。皇上的愛子,被幽禁在冷宮里;而她的親屬黨羽,卻委派以重要的職位。嗚呼!霍光這樣忠貞的重臣,再也不見出現;劉章那樣強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孫」歌謠的出現,人們知道漢朝的皇統將要窮盡;孽龍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宮庭里,標志著夏後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業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貴族的長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訓示,承受著本朝的優厚恩典。宋微子為故國的覆滅而悲哀,確實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譚為失去爵祿而流淚,難道是毫無道理的嗎!因此我憤然而起來干一番事業,目的是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隨著天下的失望情緒,順應著舉國推仰的心願,於是高舉正義之旗,發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遠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鐵騎成群,戰車相連。海陵的粟米多得發酵變紅,倉庫里的儲存真是無窮無盡;大江之濱旌旗飄揚,光復大唐的偉大功業還會是遙遠的嗎!戰馬在北風中嘶鳴,寶劍之氣直沖向天上的星斗。戰士的怒吼使得山嶽崩塌,雲天變色。拿這來對付敵人,有什麼敵人不能打垮;拿這來攻擊城市,有什麼城市不能佔領!

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國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親,或者是負有重任的將軍,或者是接受先帝遺命的大臣。先帝的話音好象還在耳邊,你們的忠誠怎能忘卻?先帝的墳土尚未乾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被貶到哪裡去了!如果能轉變當前的禍難成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舊主和服事當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勛,不至於廢棄先皇的遺命,那末各種封爵賞賜,一定如同泰山黃河那般牢固長久。如果留戀目前的既得利益,在關鍵時刻猶疑不決,看不清事先的徵兆,就一定會招致嚴厲的懲罰。

請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這道檄文頒布到各州郡,讓大家都知曉。

創作背景

          光宅元年(684),武則天廢去剛登基的中宗李顯,另立李旦為帝,自己臨朝稱制;正想進一步登位稱帝,建立大周王朝,這就引起一些忠於唐室的大臣勛貴的憤怒。身為開國元勛英國公李績嗣孫的李敬業,以已故太子李賢為號召,在揚州起兵,建立匡復府,自任匡復府上將、揚州大都督。駱賓王被羅致入幕府,為藝文令,軍中的書檄,均出自他的手筆,此文即作於此時。

藝術價值

        作為軍用文書的檄文,本篇確實達到了「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文心雕龍·檄移》)的要求。

        首段歷數武氏罪惡昭彰,警醒李唐社稷面臨生死存亡之秋,為興兵討武鋪墊了充足的理由,可謂「事昭而理辨」;次段接寫敬業舉義之名正言順和兵威強盛之必勝無疑,可謂氣盛京藩,文武響應,示之以大義,動之以刑賞,更是理直氣壯,慷慨果斷。

        首段分兩層:先歷數武氏之罪不容誅,緊扣首句一個」偽」字(篡位不合法、非正統)。第二層先以呼籲領起,前兩段感嘆王佐之臣已被殺盡,譏刺現有朝臣中再無霍光、劉章那樣輔佐;以漢成帝後趙飛燕,周幽王褒擬為喻,直斥武後是亡國滅君的禍根,說明李唐社稷危在旦夕。為下段寫興兵討武、匡扶唐室刻不容緩,做了有力鋪墊。

        次段亦分兩層,先寫起兵之正義,再寫其兵威之壯大。從多方面鋪張揚厲,說明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優勢,必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整段從道義之正和實力之強兩方面來爭取人心,理直氣壯,慷慨磅礴,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凝聚力。駱賓王提出了文章的主人公——李敬業。敬業乃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英國公徐世績之後,所以駱賓王說:「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寥寥數語就表明李敬業為國盡忠的決心,其言語使人信服,富有號召力。之後文章由痛訴武則天的暴行轉而號召宗室功勛、人民大眾團結起來反對武氏之暴行、拯救大唐江山水火之中。「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末段針對各方先示之以大義:前四句呼籲在朝諸君,皆厚蒙國恩重託,不論宗室異姓,討逆義不容辭;接以「一抔之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詰問,激發故君之思和新君之危,是動之以深情。再以「凡諸爵賞,同指山河」正面餌之以賞賜:以不察徵兆,「後至之誅」懷之以刑罰。末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氣勢磅礴,充滿必勝信心,成為後世經常引用的警句。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第一句話就表明了,武則天的偽善。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中少有的毒婦,其任用酷吏、奢靡淫亂、興佛傷民,陷大唐錦綉山河於水深火熱之中,屠殺皇室宗親、功勛權貴,是一個雙手粘滿皇室和人民鮮血的屠夫、一個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暴君。駱賓王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乃反武之至文。文章從開頭就直指武則天的種種惡性,精明簡潔、鞭撻入理,將一個醜陋猥褻的毒婦形象展現在我們眼前。使讀者憤恨、聽者泣涕,皆哀大唐之不幸、怒武賊之淫虐。文章寫武則天淫亂的「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等,將其靡亂不堪的私生活及為達目的兜弄色相、出賣肉體的事實交代的一清二楚,在我們的眼中出現了一個可比妓女的形象。如果僅僅如此,也不過是商紂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等惑主之狐姬耳。但事實並非如此,武則天還有很大的野心,「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自掌權以來殘暴不仁,「近狎邪僻,殘害忠良」。駱賓王如實的記錄了其惡績,「殺姊屠兄,弒君鴆母」,對於其罄竹難書的罪行駱只用了一句話形容:「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雖然僅止一句卻概括了宇宙的一切,充分的說明武則天罪惡之深以為世人所不容。武則天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她的淫亂、她的殘暴都是為了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包藏禍心,窺竊神器」。為了這樣的終極野心武則天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大肆排除異己、任用親信、屠殺宗室、罷黜功勛,致使大唐江山風雨飄搖,「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一時之間先代君王所打下來的大唐帝國幾欲崩潰。

        以振奮人心之語、發人深省之言,刺武氏之痛處、壯義軍之聲望。並近一步形容反武的可能性必然性,「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誇張的形容義軍的強大威猛,既振奮己方的士氣、爭取民眾的支持,又威懾敵軍、打擊武氏的氣焰。提出「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文章達到高潮,使每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激情澎湃,讀到此處尚感心動,可見當時之人。這是這篇檄文最鼓動人心之出,我們可以想像當年一個個熱血男兒讀及此處,投筆從戎、捨身報國的情景,可以說此處是文章的精華,是今古檄文的典範。在體會激情之後,話鋒一轉又循循善誘說服意志不堅定的親貴,動只以情曉之以里,以無法迴避和駁斥的話語再次強調討武的必要,提出「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並指出「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與李室江山共存亡的必要,最後提出蒼涼的提問,「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再次將文章帶入小高潮,以發人深省的方式結局。

        《為李敬業討武曌檄》筆力雄健,行文流暢,其名垂千古的文學價值向為學人所尊奉。或許其歷數武氏罪狀極具文獻價值,在最終將武氏釘於歷史的恥辱柱上功不可沒。如果將此文印證於其創作時代,又會從其文里文外,體味出它隱涵深刻的歷史文化命題。其中尤以社會權力的形成與維系、知識分子與當權者的關系,最為令人警醒。這方面的嚴酷,不僅構成了知識分子幾千年來的困惑,同時也與幾千年來知識階層沉重而扭曲著的命運糾纏在一起,千古以下仍令人深思難解。

        本篇通體駢四儷六,不僅句式整飭而略顯錯綜(四四四四、四四六六、六四六四、四六四六參差成趣;每句中的音步變化如四字句有二二結構,有一三結構;六字句有三三、三一二、二二二、二四、四二等結構),平仄相對而低昂有致(如「入門見嫉」四句,一三兩句,二四兩句平仄完全相反對應),對仗精工而十分自然(如「南連百越」對「北盡三河」,「海陵紅粟」對「江浦黃旗」,不僅詞性、句法結構相對,而且方位、地名、顏色等事類也相對),用典貼切委婉而不生硬晦澀(如用霍子孟、朱虛侯、趙飛燕、褒姒、宋微子,桓君山等典故),詞采華艷贍富而能俊逸清新;尤其難得的是,無論敘事、說理、抒情,都能運筆如神,揮灑自如,有如神工巧鑄,鬼斧默運,雖經鍛煉而成,卻似率然信口。音節美與文情美達到了高度統一,堪稱聲文並茂的佳作;與六朝某些堆砌典故藻飾、晦澀板滯、略無生氣的駢體文,自有霄壤之別;而與王勃的《滕王閣序》,堪稱駢文的雙璧。

          全篇雄文勁采,足以鼓舞鬥志;事彰理辯,足以折服人心。李敬業的舉義,終被武則天的三十萬大軍徹底打垮了,駱賓王從此也「亡命不知所之」(《新唐書》本傳),然而他的這篇檄文卻傳頌千古,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

Ⅸ 呂布戲貂蟬都發生了什麼,有哪些封建道德的變化藏在其中

三國時期第一美女,自然是非貂蟬莫屬了。《三國演義》中,把她寫的是活色生香,他主動配合義父王允,巧妙施展連環計,用自己的美貌與智慧,成功地離間了太師董卓和呂布的關系,並且刺激的呂布刺殺了董卓。李卓吾後來在論三國人物中,對她是不吝贊美之詞,誇她是"漢朝累世簪纓輩,不及貂蟬一婦人"。



《三國演義》處理貂蟬的方式就很好,有意忽略了呂布兵敗後,貂蟬在三國故事中的命運結局,最後以不知所蹤處理了事,自呂布死後,沒有了關於貂蟬的記述,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又皆有不可能,所有的可能就在讀者的一念之間,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Ⅹ 楊漣是誰

楊漣(1571—1625年),字文孺,號大洪,明代湖廣應山(今屬湖北廣水)人,明代晚期著名大臣、諫官,東林黨人;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進士。

初任常熟知縣,因考選清官第一,入朝任給事中。明神宗病危,力主太子進宮服侍皇帝。明光宗即位,極力反對鄭貴妃求封皇太後。光宗病重,召見大臣,他不屬大臣,亦在召見之列,臨危顧命;光宗逝世,李選侍居乾清宮挾太子欲把持朝政,他說服朝臣,挺身而出,闖進乾清宮,擁太子即位,並逼李選侍移出乾清宮,安定了朝局,升兵科都給事中。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彈動魏忠賢24大罪,被誣陷,慘死獄中;後平反昭雪,謚號「忠烈」;有《楊忠烈公文集》傳世。

楊漣終生致力於爭「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以正宮闈,反閹黨以遏止魏忠賢,為挽救混亂的政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崇禎初年,誅滅魏忠賢閹黨之後,楊漣冤案平反,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號「忠烈」

楊漣不求家財萬貫,不求出將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國家以百姓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視死如歸,有慨然雄渾之氣,萬刃加身不改之志。

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

楊漣的青年時代,正是「東林」方興的時期,他對於顧憲成等人以天下為己任、不畏權勢、敢於訾議朝政的氣節非常敬佩,每遇東林講會,他一定千方百計趕到無錫,與東林諸君子探討性理之學,共商治國之道。彼此志同道合,逐漸成為東林黨的後起之秀。

萬曆三十五年(1607),楊漣考中進士,當了常熟縣的知縣。為了真實了解當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間、民舍,微服察訪,「遍知閭里利病。」①深受當地群眾的擁戴。後因「舉廉吏第一」②,升為戶科給事中,不久又改為兵科給事中。

楊漣為人光明磊落,不肯巴結權貴。當時神宗已多年不見朝臣,鄭貴妃與外朝的官吏多有勾結,壟斷後宮,離間神宗與太子朱常洛的骨肉之情,居心叵測。楊漣識破了鄭貴妃的陰謀,深深為太子的前途和命運擔憂。在他看來,太子是一國之本,「國本」動則天下亂。因此他把穩定太子的地位與愛國忠君聯系在一起,堅決支持太子朱常洛。萬曆四十八年(1620),神宗久病不愈,按禮應召太子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葯膳。但由於鄭貴妃從中作梗,太子竟不得與其父相見。楊漣一面暗遣人曉諭東宮伴讀王安,要他叫太子「力請入侍,嘗葯視膳,薄暮始還」。爭取接近神宗的機會,防止鄭貴妃假傳聖旨,惑亂朝政。同時,楊漣又聯合科道敦促大學士方從哲率百官赴乾清宮問安,以示朝臣之力。方從哲懼鄭貴妃遷怒於己,便百般推諉,說:「帝諱病。即問,左右不敢傳。」楊漣立即引宋代文潞公河內臣的故事,要方從哲率百僚一日三問「第令宮中知廷臣在,事自濟」。方從哲不便再推,只好照辦。

神宗死後,在青宮苦熬了四十年之久的太子朱常洛終於登上了帝位,是為光宗。然而,這位多災多難的皇帝登基後四天,便一病不起。當時宮中紛紛傳言,說光宗之病是因為鄭貴妃進美女八人致使光宗身體虧損。又唆使中官崔文升進瀉葯,使其病情加重。楊漣聽到這些傳言深為光宗擔憂,決心清除鄭貴妃對光宗的威脅,於是便聯絡朝臣,共請鄭貴妃移宮,將她從光宗身邊趕開。又上疏劾崔文升「用葯無狀」,同時揭露鄭貴妃欲封皇太後的野心。楊漣此疏,語言犀利,火葯味很濃,大家都擔心光宗看後會很不高興。疏上三日,仍沒有動靜,正要松一口氣,忽然宮中傳出話來,皇上將於明日召見大臣,並特宣楊漣和錦衣衛官校。朝臣們心裡都知道,宣錦衣衛官校入侍,一般都是令其執行「廷杖」。大家推測楊漣此次被召一定是凶多吉少。方從哲勸楊漣趕緊上疏請罪,楊漣執意不從,稱「死即死耳,漣何罪?」(死就死了,我有什麼楊漣手跡罪?)

次日上午,眾臣入朝光宗。光宗有氣無力地說了些要大家各盡其職,效忠朝廷的話,便把目光轉向楊漣,盯了他許久,始終不說一句話。大家正在擔心,忽聽光宗嘆了一口氣,指著楊漣對大家說:「此真忠君。」③下旨驅逐崔文升,收回封鄭貴妃為太後的聖旨,並且還讓楊漣當上了顧命大臣。

楊漣對光宗的信任非常感激,從此更是孜孜不倦,誓死報效朝廷。

九月初一,明光宗駕崩。他的寵妃李選侍欲學當年的鄭貴妃,准備將光宗的長子朱由校藏起來,「挾皇長子自重」④。外臣周嘉謨亦以皇長子既無嫡母,又無生母為理由,主張撫孤於李選侍。李選侍陰狠狡詐,光宗在時,她便恃寵驕橫,獨霸後宮。皇長子朱由校的生母王氏便是被她害死。後來她又趁光宗病重,與鄭貴妃勾結,要求封鄭貴妃為皇太後,封自己為皇後。一次光宗被她糾纏煩了,便召幾位大臣商量,准備封她為皇貴妃。不料躲在門幔後偷聽的李選侍不滿意,竟然從幕幔後伸出手來將站在光宗旁邊的長子朱由校拉進去,耳語了一番,便將其推出。朱由校當即便跪在地上請父皇封李選侍為皇後。如此僭制違禮,不僅使在場的大臣面有怒容,連光宗也為之「色變」。如果讓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挾持了皇長子,必然會干預朝政擾亂國體。楊漣等一批正直朝臣決意鋌而走險,力挽狂瀾。

當天上午,楊漣、左光斗促同大學士方從哲、劉一燝、韓爌等朝臣一齊到乾清宮。剛至乾清門,便有內宦持梃攔路,不許入內。楊漣大罵道:「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駕,若曹不聽入,欲何為?」說完便揮手擋開槍梃,眾朝臣一擁而入。大家哭靈完畢,發現長子朱由校並未在光宗靈柩前守靈,心中暗暗吃驚。問左右的宦官,皆支支吾吾,不敢作答。楊漣見光宗的心腹太監王安以目示意西暖閣,當下會意,轉身對大家耳語了幾句,大家便一齊向西暖閣跪下,齊呼求面見儲君。李選侍擁著朱由校躲在西暖閣,哪裡見過如此陣勢,早已嚇得六神無主。王安隨即入內,假意勸說,稱皇長子面見眾臣後即可送回。說完便拉著朱由校出閣,等在外面的眾臣連忙把朱由校擁入早已准備好的輦車,護駕退出乾清宮。李選侍這才回過神來,慌忙吩咐左右的宦官快去擋駕。宦官們追來拖住轎子,大聲叫嚷:「拉少主何往?主年少畏人。」楊漣大怒,大聲斥罵道:「殿下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復畏何人?」眾宦官被罵得啞口無言,這才悻悻退去。

楊漣等人將朱由校抬至文華殿,當即舉行了「正東宮位」的典禮。並且議定於本月六日在乾清宮即帝位。

李選侍見皇長子被擁走,十分惱怒,無奈大局已定。她決定賴在乾清宮不出,以此要挾朱由校封她為皇太後。消息傳出,舉朝皆憤憤不平,奏請李選侍移宮的章奏接連不斷。李選侍遣宦官召太子入乾清宮議事,被楊漣阻擋。他正色道:「殿下在東宮為太子,今則皇帝,選侍安得召?」怒目將前來傳話的宦官逼退。

九月初五,眼見太子登基大典將近,而李選侍仍賴在乾清宮不出。楊漣心急如焚,又聯絡諸大臣聚集慈慶宮,要大學士方從哲帶頭請太子下詔驅李選侍移宮。方從哲卻不以為然地說:「遲亦無害。」楊漣辯爭道:「昨以皇長子就太子宮猶可,明日為天子,乃反居太子宮以避宮人乎?」當時有人提出李選侍是光宗的舊人,逼之太急是否有失體統。楊漣立即斥之道:「諸臣受顧命於先帝,先帝自欲先顧其子。」並且表示「能殺我則已,否則,今日不移,死不去。」其他大臣亦紛紛贊言助之,詞色俱厲,驚動了殿中的太子。太子遣人斥群臣退去,楊漣仍不肯服從,繼續抗辯道:「選侍陽托保護之名,陰圖專擅之實,宮必不可不移。」在楊漣等的堅持下,朱由校只好下旨遣李選侍即日移宮。李選侍接旨,知敗局已定,只好哭哭啼啼地遷出乾清宮。次日,朱由校正式登基,即熹宗,改次年為天啟元年。

從光宗駕崩到熹宗登基,前後不過六日。楊漣為輔佐太子順利登基嘔心瀝血,幾乎是夜夜不寢。史書上稱在六天內「漣須發盡白,帝亦數稱忠臣」。天啟三年(1623),拜楊漣為左僉都御史。次年,又升為副都御史。

然而,這位在楊漣等正直朝臣捨命扶持下才得以登極的皇帝,並沒有像東林黨所希望的那樣革除萬曆朝弊政,相反卻是變本加厲,更加荒淫奢靡,昏庸無能。宦官魏忠賢和熹宗的乳母客氏相勾結,在宮中獨攬大權,肆意為虐。那些邪惡派的官吏也紛紛投靠魏忠賢,結成「閹黨」,打擊和排斥東林黨人。楊漣懷著滿腔的悲憤,決心挺身而出,討伐魏忠賢。

天啟四年(1624)六月一日,楊漣將寫好的奏疏藏在懷里,准備趁早朝時面奏皇帝,當場揭露魏忠賢。不巧當日免朝,楊漣「恐再宿機泄」,只好交會極門轉呈皇帝。楊漣在奏疏中列舉了魏忠賢的二十四條罪狀,揭露他迫害先帝舊臣、干預朝政,逼死後宮賢妃,操縱東廠濫施淫威等罪行,最後指出魏忠賢專權的惡果是「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內,亦但知有忠賢,不知有陛下」。請求熹宗「大奮雷霆,集文武勛戚,敕刑部嚴訊,以正國法」。

楊漣此疏,字字句句,如雷霆萬鈞,擊中魏忠賢的要害。魏忠賢聞疏後驚恐萬狀,慌忙跑到熹宗面前哭訴其冤。又叫客氏在旁游說,為自己開脫。兩人一唱一和,弄得熹宗真假難辨,好壞不分。反而溫言撫慰魏忠賢,「嚴旨切責」楊漣。

自此以後,魏忠賢對楊漣恨之入骨。天啟四年(1624)十月,魏忠賢矯旨責楊漣「大不敬」、「無人臣禮」。將楊漣革職為民。

[編輯本段]慨然赴死

擠走了楊漣,魏忠賢仍不肯善罷干休,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指使「閹黨」大理丞徐大化劾楊漣、左光斗「黨同伐異,招權納賄」,借興「汪文言之獄」謀害楊漣等人。錦衣衛北鎮撫司指揮許顯純在魏忠賢的授意下對汪文言嚴刑逼供,要他誣陷楊漣受賄。汪文言寧死不屈,仰天大呼道:「世豈有貪贓楊大洪哉。」許顯純無計可施,只好自己捏造供狀,誣陷楊漣、左光斗曾受遼東經略熊廷弼賄賂。魏忠賢立即遣錦衣衛緹騎前去逮捕楊漣等人來京審訊。

六月,楊漣被逮押送北京,沿途群眾聞訊,皆為楊漣鳴不平。他們自動夾道哭送,所過村市,「悉焚香建醮,祈佑漣生還」。

六月二十八日,楊漣被下鎮撫司詔獄審訊。許顯純將錦衣衛的諸多酷刑一一用於楊漣,折磨得他遍體鱗傷,氣息奄奄。後來提審時楊漣被折磨得無法坐、立,許顯純便讓打手給楊漣帶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審。楊漣仍不屈服,在獄中寫下《絕筆》,繼續陳述「移宮案」的真相,痛斥魏忠賢紊亂朝綱。魏忠賢得知後氣得七竅生煙,令許顯純立即殺掉楊漣。

七月庚申夜裡,許顯純令緹騎在獄中處死楊漣,此賊先後以「土囊壓身,鐵釘貫耳」⑤等手段加害楊漣,但楊漣並未身亡,後許顯純以一枚大鐵釘釘入楊漣頭部,終將其害死,臨刑前,楊漣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稱「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寫完便仰天大笑,奔赴刑場——死時慘不忍睹。

忠心報國,力戰「閹逆」,貫穿了楊漣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史家評價他「為人磊落負奇節」⑥,是極為中肯的。

崇禎初,楊漣冤案平反,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號「忠烈」。

①陳鼎:《東林列傳》卷三《楊漣傳》。

②《明史》卷二四四《楊漣傳》。下引本傳者,不另作注。

③《東林列傳》卷三《楊漣傳》。

④《蘧編》卷十三。

⑤《碧血錄》血書。

⑥《明史紀事本末》卷七一《魏忠賢亂政》

[編輯本段]獄中血書

楊漣被害之後,魏忠賢及其黨羽為了毀滅罪證,下令獄中人員仔細搜查楊漣隨身之物;一牢頭在搜檢楊漣的枕頭時發現了這份楊漣臨刑之前書寫的血書,他如獲至寶,欲將其拿去請賞,但在仔細閱讀了這份血書之後,被楊漣的浩然正氣所感動,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將其保留了下來,直到魏忠賢等閹黨被誅滅之後才將其公諸於世。

血書全文如下,以勉後來者:

漣今死杖下矣!痴心報主,愚直仇人[1];久拼七尺,不復掛念。不為張儉[2]逃亡,亦不為楊震仰葯[3],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

打問之時,枉處贓私[4],殺人獻媚,五日一比[5],限限嚴旨。家傾路遠,交絕途窮,身非鐵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義一生,死於詔獄[6],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惟我身副憲臣[7],曾受顧命[8]。孔子雲:「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9]!」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10]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後土、天下萬世矣[11]。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碧血錄》

注釋

[1]仇人:為人所仇視。

[2]張儉:東漢高平(今屬山西)人,字元節。延熹初為東部督郵,彈劾宦官侯覽,為覽所誣,遂遁去。望門投止,人皆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前後受其牽連受誅者以十數,宗職並皆殄滅。

[3]楊震:東漢華陰(今屬陝西)人,字伯起。延光初為太尉。被宦官樊豐所譖,遣歸本郡,於途中飲鴆而死。仰葯:服毒。

[4]「打問」句:刑訊逼供,冤枉定為貪贓罪。

[5]比:對犯人追贓。

[6]詔獄:奉皇帝命令而成立的錦衣衛專用監獄。

[7]憲臣:御史台又稱憲台,楊漣官職為左都副御史,故稱。

[8]顧命:《尚書·序》:「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傳》:「臨終之命曰顧命。」封建社會,皇帝臨終前往往召集親信大臣託付後事,囑咐輔佐新君。參與此事的大臣稱為顧命大臣。

[9]「託孤」二句:《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此處引作孔子語,系作者誤記。

[10]先帝:指明光宗朱常洛。

[11]二祖十宗:光宗以上,明朝開國以來計有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十二君。皇天後土:即天地。

[編輯本段]楊漣故里

楊漣故里,在湖北省廣水市北30公里照壁灣。楊漣塑像

楊漣(1572—1625)應山(今湖北廣水)人。字文孺,號大洪。明代大臣,萬曆進士,累官至左副都御史。

泰昌元年(1620年),與左光斗反對李選侍。天啟四年(1624年),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次年為魏忠賢誣陷,被捕入獄,受酷刑死。崇禎初,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烈公,著有《楊大洪集》。

照壁灣坐落於八字沖中,其故居房舍已圮,現有楊漣塑像。其故居後倚桐柏山支脈,峰巒疊嶂,起伏多姿;左右二崖,雄峙挺立,若雙獅守門;前臨河水,碧波粼粼;岸邊杉林,凝蒼滴翠;石堤蜿蜒,垂柳依依,風景甚美。

閱讀全文

與美女陰圖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美女獨自走在夜路 瀏覽:1342
動漫美女被騙10萬 瀏覽:1170
高鐵上的小女孩圖片大全 瀏覽:1805
美女絲襪中出電影有哪些 瀏覽:947
古代四大美女ppt 瀏覽:1638
韓國美女車載dj音樂完整版 瀏覽:1672
巨臀美女手機在線看 瀏覽:673
小美女跳舞干凈利落 瀏覽:1933
繼承醫館美女小說 瀏覽:1423
最美軍訓女生爬草坪的圖片 瀏覽:1619
裸體女人和男人日B圖片 瀏覽:1906
美女是黃視頻下載 瀏覽:1482
大漠蒼狼偷看美女換衣服是第幾集 瀏覽:1441
男生溫頭像柔圖片 瀏覽:989
讓圖片可愛起來的小圖案 瀏覽:1126
什麼叫姿身大美女 瀏覽:2839
看日韓美女生活片 瀏覽:1769
女人使用健慰器圖片 瀏覽:1784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聽溫柔大方美美噠 瀏覽:967
哪裡能請到美女演員 瀏覽: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