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雜技的來歷和資料!!!急!!!
雜技的由來
公元前770 年至前221 年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列國兼並激烈,群雄角逐,競相養士。這些士中當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說客為特徵,但更多的是身懷奇技異巧或勇力過人的大力士。這些就為雜技藝術的正式形式。
經過魏晉南北朝160 多年的大動盪和民族文化的大融匯,至公元589 年隋代統一中國,雜技藝術已經極為成熟,至唐代成為宮廷和民間共盛的藝術。
北宋的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市)、南宋的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有了各種街坊、市場的演出場所,當時稱瓦子樂棚。雜技、舞蹈、武藝、說唱各種形體表演藝術,同場獻藝、互相觀摩,無疑對中國獨特的戲曲藝術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而元代在元雜劇中因為當時的戲劇藝人和雜技藝人同場獻藝,並在元代鼎盛成熟起來,研究者認為,「雜劇」所以有此名稱。
明清兩代雜技與舞蹈等傳統表演藝術很少在宮廷演出。清代雜技藝人進一步淪落江湖。但戲曲卻勃興起來,形成以武戲為主的繁榮景象。清代雜技藝人生活凄苦,在艱難的環境中,保持和發展了自己的藝術,「蹬技」和「古彩戲法」都有了新的創造,「耍壇子」、「劍、丹、丸、豆」系列幻術,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漢代百戲,指流行於兩漢的各類競技、雜耍、幻術以及樂舞、俳優戲和動物戲等。當時,並沒有「漢代百戲」的叫法,而是多半沿襲秦朝的稱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戲」、「角抵奇戲」、「角抵諸戲」、「角抵百戲」等。「漢代百戲」是東漢以後對上述不同藝術表演形式的統稱。由於百戲實際上是以雜技為主導的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串演,所以後人也習慣把百戲看成是今天雜技的前身。秦王朝大規模地將民間技藝集中於京城,並作為宮廷娛樂的一部分,極大地刺激了各種技藝的相互交流和水平的提高。而百戲真正的興盛,則是出現於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還專門設立了統管宮廷宴饗時演出的倡優伎樂的機構------樂府。《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每破諸侯,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以至咸陽「婦女倡優,數巨萬人;鍾鼓之樂,流漫無窮」。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域各國使節紛至沓來,帶來了西域幻術與方物,大大豐富了百戲內容,並與傳統的技藝相結合,推陳出新,使漢代百戲的表演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如今,在競技場上,我們可以看到類似漢代百戲的倒立、頂碗、雜耍、馴獸;在歌舞台上,我們可以看到漢代百戲中舞女們優美的舞姿和小丑詼諧的表演...